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在「实谓」层次,通过版本考证、原典校勘、作者传记…等等历史文献的严密考察,尽量忠实客观地理出作者以及原典的本来面目。在「意谓」层次,须在「实谓」的话语或文字表达之中,通过脉络分析、逻辑分析与层面分析,对于原典尽量求得语义的了解与整理。于此层次,可以发现到以下十四门的《起信论》义理:不二门、二谛门、实相门、缘起门、心性门、心识门、实存门(迷悟门)、业报门、解脱门、修行门(禅定门)、戒律门(道德门)、应病门(治疗门)、教化门与时机门,众门彼此息息相关。在「蕴谓」层次,还得进一步设法寻求原典可能藏有著的种种不同的诠释理路,或丰富的义理涵。我们在此书可以找到至少四种诠释进路,即如来藏缘起论说、天台圆教不二法门理路、天台本觉论理路与顿悟禅教的路数。在「当谓」层次,还要跳过「蕴谓」层次所获得的各种诠释进路,依创造的诠释学洞见,去掘发原典表面结构底下的根本义谛出来。依此洞见,可以发现到此书的根本实义当在不二法门(而非如来藏思想),乃为此书真正的思想源头。在「必谓」层次,我们践行一种「批判的超越」,完成原典作者所未完成的思想课题,而达到了以下的结论:「《起信论》的理论结构(必须)以不二门与实存门(迷悟门)的根本契合为基点,有此基点乃有二谛门的成立,又依二谛门而有(如来藏)缘起门,包容心性门与心识门,以及实相门;至于其他诸门,皆依此基本理论而一一分别成立。」
佛教经、论的开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创造的诠释学史;《大乘起信论》允为第一流的论书,也应该依此看法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在现存的所有汉文佛教典籍之中,《大乘起信论》应可视为第一部奇书。一千四百年来不但有关此书作者姓名的谜题一直未获解答,连有关成书时地的考证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谜上加谜,愈形复杂。(注1)《起信论》的构造与行文简洁而精要,在佛教论书(sastra)之中属于上等佳作,绝非平凡作者所能撰出。书中步步展开出来的大乘教义亦极广泛而深奥,似乎涵盖著南北朝为止已经形成的大乘佛教主要思潮,显然包括中观、唯识、如来藏等说在内。更令人惊异的是,该书作者有意跳过传统以来的大乘各说,予以融会贯通,并立一家之言。正因如此,它在东亚大乘佛教思想发展史上份量特重,影响亦极深远,不但在中国禅宗的早期发展与《楞伽经》平分秋色,同时又成法藏乃至宗密的华严宗如来藏缘起论的性起化,圆教化最为显著的思想资粮,更且对于整个中日天台宗的理路发展与分化构成一个根本关键,影响所及,带来了中国天台的山家、山外两派的对立,以及日本天台本觉论的形成与发展。如说《起信论》是东亚(中、韩、日三国)大乘佛教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最被看重的金鼎之作,也不算是夸张之词。
近年来在美国学府亦出现了数部有关《起信论》的博士论文,而此书英译,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四种之多。本世纪禅宗研究的一代泰斗铃木大拙(D.T.SuzuKi)不但享有禅在西方各国生根流传的开拓大功,又是推进欧美学者的《起信论》研究最早最力的功臣,而他在一九○○年完成的第一部《起信论》英译,象徵著世纪正在转变的微妙时刻代表东方思想与文化的大乘佛教正式打进西方世界的第一步,意义匪浅。(注2)
《起信论》的历代注疏颇为浩繁,可与老子《道德经》比拟。昙延的《大乘起信论义疏》是现存最古的诠释书,可惜不全。隋朝慧远所撰《大乘起信论义疏》四卷(亦称《净影疏》),新罗元晓所撰《起信论疏》二卷(亦称《海东疏》,元晓另有《别记》二卷),与唐朝法藏的《大乘起信论义记》五卷(亦称《贤首疏》,法藏另有《大乘起信论义别记》一卷),皆收在大正大藏经第四十四册,算是《起信论》注疏之中份量最重,因此历来合称「起信三疏」。至于传说龙树所撰的《释摩诃衍论》十卷,可能是在法藏《义记》成立直后在中土或在朝鲜成立的伪作。其他历代的重要注疏,在我国有宗密的《大乘起信论疏》四卷、四明知礼的《天台教与起信论融会章》、益智旭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六卷、憨山德清的《大乘起信论直解》上下二卷等作,在日本亦有长水子璇的《起信论疏笔削记》、十惠房顺高的《起信论本疏听集记》二十九卷、本如房湛睿的《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十九卷、僧浚凤潭的《起信论义记幻虎录》等等,加上近现代著述如日本望月信亨的《讲述大乘起信论》、汤次了荣的《汉和两译大乘起信论新释》、平川彰的《大乘起信论》等代表作,以及目前台湾可以看到的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印顺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方伦的《大乘起信论讲记》等等,不胜枚举。(注3)
问题是在,原典仅仅一卷,而又如此精简,几到禅家所云「不说破」的地步;再加上历代以来浩繁的注疏以及五花八门的不同诠释,我们如何去突破这双重困难,获致较为忠实客观的解释(理解与诠释)呢?我们决定那一解释比较忠实客观的评审准则又在那里?如果无法获致较为忠实客观的解释,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探讨方式,经由原典本身可能藏有的多层义理(multidimensionalmeanings)与哲理蕴涵(philosophicalimplications)的步步发掘,建立较有创造性意义的崭新诠释观点,而为原典作者(不论是谁)谋求更进一步的「摩诃衍」(Mahayana)理路,完成他所未能完成的思想课题呢?拙论旨趣即是在乎应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creativehermeneutics)方法重新探讨环绕著《起信论》一卷的这些问题,同时藉此新探刺激我国佛教学者,提高《起信论》的研究兴趣与水准。我认为《起信论》这部奇书,乃是对于大乘佛法的无限开展能够提供思维灵感的一大活泉;《起信论》的重新探讨当有助于新时代大乘佛教思想理路的发现与开展。
创造的诠释学方法,简略地说,共分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在「实谓」层次,我们通过版本考证,原典校勘、作者传记以及有关作者与原典的历史文献的考查,尽量忠实客观地还出作者以及原典的本来面貌,尤其是作者在原典实际表达的话语。在「意谓」层次,我们须在「实谓」的话语或文字表达之中,通过脉络分析(澄清字句在不同脉络的意义)、逻辑分析(解消只停留在表面的原典字句内容之间呈现的逻辑矛盾或混淆)、层面分析(就原典内容析出不同层面的种种义理线索)等等分析功夫,对于原典进行尽求忠实客观的「意谓」(作者「实谓」的语义了解)整理。到了「蕴谓」层次,我们还得进一步设法寻探原典可能藏有著的种种不同的诠释理路或丰富的义理蕴涵。为此,我们需要思想史的关联考察以及历代重要的各家注疏与诠释方式的综合研究与比较,以便克服我们在「意谓」层次可能有过的单纯皮面的诠释结论。通过其他各家的诠释理路研究,我们在「蕴谓」层次不但可以理解到,原典诠释的绝对客观性乃不过是诠释学的神话,可望而不可求,同时也能扩充我们的诠释学视野,藉用「依文解义」的跳板(「实谓」与「意谓」层次),进一步体会「依义解文」的基本要领,意即种种深广蕴涵的探现功夫。在「当谓」层次,我们又要跳过「蕴谓」层次所得到的各种重要的诠释理路,依自己苦心积学及探索所获取的新的诠释学洞见(anewhermeuenticinsight),掘发埋在原典表面上的多层义理底下的深层义理或根本义谛,如此为原作者表达他本来应当(should)表达出来的话语或文字。到了最高一层,我们以创造的诠释学者姿态,为了原作者或原典可能具有著的思维局限,予以创造的诠释突破,敢于提议原作者或原典必须(must)更进一步推广、深化或修正原有的教义或思想。也就是说,创造的诠释学者必须践行一种「批判的超越」,完成原作者或原典所未(能)完成的课题解决。我们实可以说,佛教经论与佛学思想的开展历程乃是一部创造的诠释学史,有如永不枯竭的灵感活泉,亦如活水永流不断的洋洋大河,愈广愈深。依此见地,《大乘起信论》这部第一流的论书,也应该以创造的诠释学方式予以研究,予以发展。(注4)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大乘起信论。【注】大是无量无边。包含十方法界,广博的意义 乘是有运载度众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众生的颠倒 起立正信的义理 信是亲证此心 了无疑惑 论是假立宾主有问有答 破除邪见 发挥正理的意思。【解】不论何经 皆有通题别题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别题。论一字是论藏的通题题是题头 似人的头面 看著他的头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论讲记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大乘起信论讲解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