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

大乘起信论 | 作者:傅伟勋 [投稿]

(六)「必谓」层次

  我们如果批判地比较中观论,唯识论与《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论,则可发现这三种理论的个别优点与限制。中观论或空宗站在最胜义谛立场,有见于缘起性空,一切诸法平等无二,对于不二法门具有洞见慧识,却对无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委与现象未能正视,且无有关虚妄心识(能分别)及其境界(所分别)的探索分析,似有眼高手低之嫌。唯识论或法相宗则能正视众生的无明、妄念、业惑等等负面现象,且予哲理高妙的心识分析,却对缘起性空的不二法门根本义谛了透不足。如能结合二者理论,当有相辅相成之效,但仍缺少心性论的理论根据,用来说明无明众生所以能够转识成智,所以能够转迷开悟的内在潜能或心性动力。《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论不但结合了中现论的不二法门与唯识论的心识分析,同时不放弃不二法门为根本义谛的条件下,开展如来藏心性论,实有助于众生发起大乘正信的菩提心,盖此菩提心来自真如心性之故。

  但是,《起信论》作者留下两个理论课题有待适予解决。第一是,此论所云心体(心性本体)、真如或一心既不过是方便假名,而无实体性义(否则不合不二法门之旨),则此公性论的假名,以甚么哲学道理(philosophicalreason)而获理论的证成(theoreticaljustification)?作者只不过是一开始就定立一心,却未曾对中观、唯识两系提出具有充份证成的理据。第二是,作者过分强调如来藏或心真如「常恒不变,净法满足」的结果,动辄忽略根本无明的钜大动力,时有淹盖真如净法熏习的可能(在我们的人间世岂非经常如此),更且不能释怀之处。此一课题如不适予解决,则我们怎能期待如来藏缘起论终可取代虚妄唯识宗立场呢?我们既已到了「必谓」层次,必须为此论作者完成这些诠释学最后课题的解决工作。

  关于第一课题,作者必须回答说,心体也者虽不过是方便假名,而无真正实体或本体意义,但对尚未了透不二法门最胜义谛的凡夫或菩萨,很有精神鼓舞的极大作用。譬就染净相互熏习(耶教说所谓「灵肉交争」)的人间世实际现象来说,如无心真如「常恒不变,净法满足」的直接肯认,我们凡夫那来得一股动力向上一路,日日新而又日新呢?换句话说,如来藏缘起也者,无关乎世间现实是否如此的纯粹事实问题,而是关涉到宗教理想或终极目标必须坚持的道理问题。如用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的专用名辞予以说明,则不妨说,真如或如来藏的心性肯认,乃是一种(大乘佛教)实践理性的必需设准(AnecssaryPostulateofMahayanaBuddhistPracticalreason),而与纯粹科学知识探求有关的所谓理论理性毫不相干。这是《起信论》作者对于有关如来藏缘起论的任何质疑不得不有的「必谓」解释。

  对于此论作者来说,第二课题较为棘手些,因为作者并未事先考虑周详,或根本不当做一回事,才会那样随便说明了事。作者对于根本无明的说明,有两点较为吃紧,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作者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注32)又说:「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无明既然依附如来藏、觉性或心体而有而动,则无明亦无前际(开始)可言。这里所谓「无始无明」乃与「无始(而常住的)觉性」究竟不二。因此作者立即接著说道:「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注33)也就是说,所谓无明、妄念、四相等等原本不自立,觉与不觉究竟平等。这是依不二法门处理无明的办法。

  其二是,作者又云:「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注34)这里作者似乎暂离不二法门,而依世俗谛正视无明存在于我们世间的现象事实。依然而无明既是无始,依附觉性,我们如何去了解「忽然」二字呢?对于「忽然」,诸家诠释并不很的当。憨山德清于其《大乘起信论直解》只不过说:「即此忽然起处,最极微细,不可思议。所谓不思议熏故,难可了知。」子璇《笔削记》则云:「意明无前之忽然,非有始之忽然也。言无前者,以此无明最微细故,更无有法前于此者。前即始也,由无始起之本故,故说忽然。故本疏云,『以起无初』。故肇公云:『如镜忽尘,如空忽云』,即斯义也」(注35)这些释义模棱两可,皆不能令人满意。甚么是「非有始之忽然」?子璇引用僧肇之语,似乎藉以暗示「随时随地,顿时当下」之义,但他既未明言,我也只能如此猜测而已。我也查过汤次了荣,印顺法师等位的解义,亦不能释怀。而柏木弘雄则乾脆承认:「如说无明的『忽然念起』,表示不可能想见无明成立的原因,那就只好说是『忽然』,当做中国式思维的语言使用之例去理解罢了。实叉难陀之新译就没有『忽然』此语」。(注36)。但是此一难题是可以如此简单地解消了事吗?

  我认为,此一难题的唯一必需(「必谓」)的解决线索是在不二法门的顿悟禅化,也就是不二法门与实存的迷悟门言两门的根本契合。依不二法门的根本见地,本觉与始觉(以及不觉)原本不二,真如与无明皆无前际,亦是平等无二;又依实存的迷悟门,无始无明忽然」自真如分别或分化出来,即不外是随时随地个别主体的或迷(故属非本然的实存状态)或悟(故属本然的实存状态),原本不二的真如与无明在个别主体的内在心中当下分别,或为顿迷,或为顿悟,如此而已。子璇引用僧肇之语,本应表明此义,但他并不见得有此自我了解。

  我在「必谓」层次的诠释学结论是:《起信论》的理论结构(必须)以不二门与实存门(速悟门)的根本契合为基点,有此基点乃有二谛门(不二而二)的成立,又依二谛门而有(如来藏)缘起门,以及实相门包容心性门与心识门;至于其他诸门皆依此基本理论而一一分别成立。譬如解脱门,涉及本觉、涅盘等等,在《起信论》必须依附不二门与心性论,本身并未独立。

  我们通过创造的诠释学五大层次所能获致的结论就是这么一点。大乘佛法虽是无量无边,这及根本义谛,乃是简易如此。这也是大乘佛法众妙之门最为「玄之又玄」的一点。拙论与另一拙文〈六祖坛经慧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台北《普门》杂志一九八九年五月号与六月号连载),在诠释学的结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蒙参照该文,或可稍增对于拙论的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