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的佛学价值

大乘起信论 | 作者:网络 [投稿]

《大乘起信论》的佛学价值

《大乘起信论》的佛学价值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

  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第一,此论宗旨是“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为怀疑和邪执缠裹着,不能做超人更不能出苦海,本论是拔除一切众生这种病根的,吾人当如实奉持。在未起风波之前,全国学佛者,几无不读此论,佛校之中亦必研究之,昔杨仁山居士教人学佛,必令人首读此论。次读他书,尝诲曰人生学佛熟读起信楞严解行无畏受用不尽矣,又此论著述达百七十种之多。据此可见本论在佛学上历史上的重要。然从风波起后,问津者寥如晨星,数千年来占佛学重位的起信论,竟沉寂无声,所谓微言绝矣,语云,俗习移人甚矣,吾曰邪说移人亦甚矣。

  第二,佛法的根本教义,不外空有,性相,以此空有性相为概念、为假名、为增语,来说明宇宙人生之真相。谓宇宙人生者,皆是缘起无尽,缘生无性。无尽缘起故,非空无性缘生,故非有用此空有治彼有空,若无有空亦无空有,空有即泯性相,何存以是义,故佛及众生菩提涅盘,非可修相,毕竟平等,无相可得。

  依此说有说空故在教义上成为空义摄般若系教,有义摄唯识系教,其余诸教,虽纲目恒沙,然皆摄在空有义中。

  至能摄空有为一如,会性相为无相,舍不定性人正定性,且以少文总赅多义,令人瞩目起信者,千古论书未有如此论者也。今因言转舍自无慧目亦足悲矣。虽有摄论可读,读是信论抑何妨耶?须知诸佛菩萨说经造论皆是相对无一,绝对随机教化各获其益,不宜互为取舍也。

  复次研究佛法,由正信而起正解。得正解已,方谓认识佛法,然认识真正佛法之方法,佛说有三法印,和四正依。以此三印定佛法,亦可以此而印定一切学术。合此印顺此依者则为佛法,否则非佛法也。徵之本论立言,合三印契四依当属佛法正论,况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皆菩萨发心护持正论之大方便,何奇异之有哉!

  (一)佛学目的上之本论观

  佛学宗旨依大乘教说有三种。一者发菩提心,二者发大悲心,三者起方便行。又说有二种目的,一者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二者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此为一切佛法之正宗,而本论因缘分言之纂详。论曰: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欲令众生,离一

  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斯为本论在佛法上具有共同之目的。下为本论之特别之目的:

  “二者,为欲解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开示利益劝修行故。”

  上为本论与他论不共之宗旨,而在佛法总聚的目的上观察,亦是令诸有情发菩提心,起大悲心,修方便行,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种种教化令起正信,方便修行。

  复次,马鸣菩萨处世尊灭后小乘盛行,大乘衰亡时期,小乘学者倡大乘非佛说,自不信教人不信,故马鸣造此论之宗旨,第一先从究竟的真理和现实的事实上说明佛陀根本教义,教义既明于境,无疑应起信仰,识佛本意是本论立言解释分之正宗,亦一切佛教教义之正宗者也。

  第二,于明理解教,发意修行者,令其于大乘教法深信不退,尽未来际,修学佛法,斯为本论在佛法上一贯之正宗。

  第三,消障破邪,对治凡夫二乘,正是本论作者因环境的关系而畅叙其本愿。观机施教、应病与药是马鸣之本怀,亦一切诸佛菩萨之本怀也。

  (二)佛学教理上之本论观

  人海者机,纲目者教,所谓诸佛虽一音而演说法,众生则随类而得解,然则乘一故教一,乘三则教三,乘五则教五,乃至乘无量则教亦无量。佛陀固方便究竟而众生业力亦难思义故,古德判教由一而至十(见华严合论等)。各以佛之圆音随自己的心得判摄佛陀时教,作有系统的研究。今以大小乘及空有二义判佛教,小乘教今略不谈,只就大乘空有教义,以观本论之价值。

  大乘有教以弥勒之瑜伽、无著世亲之法相唯识为代表。大乘空教以文殊般若、龙树清辨之法性三论为代表。

  有教唯识义者,观一切法有为生灭,缘起缘生,虽有而非实有总立名字,幻有假有,幻故不实,假故不真。徵之历史的变迁,人生宇宙何为实者,何为真者?求其所以,实而不虚,真而不妄者,无有也。何以故?唯心所现故,唯识所变故。万有诸法不离心识,故非有心识变现,故非无由此而建立一切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而建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世间法。又施设声闻、缘觉、菩萨,施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出世间法。

  故有教之所宗,在一切法皆唯识现,而其教则说明事实的有情界,建理以发行,由行而证果者也。

  起信论之心生灭门义的为此有教之张本。倘不吾信,请读心生灭义之觉义不觉义这一段论文,则知由觉义而摄一切出世法,施设一切出世法;由不觉义即摄一切世间法,施设一切世间法。总此而说明世出世间事理因果诸法,文少义丰,纲目不紊,百读不厌,可为法相学之张本,亦即缘生义登峰造极者。

  复次,读心生灭因缘一段论文,可知此缘生法相之诸心识生起之所以,此虽遍胜说明众生心识生起之因缘。然以对治染污心识,亦说明菩萨心识之生灭因缘。其赅义不外种子现行相应不相应等义,为唯识学之心核,亦即缘起义之登峰造极者。

  复次,读心生灭相之一段论文,可知染法净法,薰习不断,心体不灭心相灭,无明无始而有终,心净不动,菩提有始,始而无终。因此,能熏一切染法,转一切净法,有厌有求自信已性本可成佛。佛者自心者也,不随人转,不随天魔外道鬼神邪说转,唯依自心求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所谓自信已身有此真如法,具成佛之可能性,发心修行。一切众生,悉有此真如法,悉能发心修行,又信有已成之。诸佛世尊此中因果事理现实明了不失不坏,是佛教正理之所在。此心生灭门所明教义,为唯识学之心核,法相学之渊源,甚深甚深,有智者应寻究焉!

  空教义者,观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有法,若无法,皆不可得,毕竟空故。不立一相,所谓无相,名曰“无得正观”。诸法自性无有相故,亦名“摩诃般若”。诸法如如光明义故,亦名“大火炬”,能烧一切虚妄法故,依此诸法本空义故,除遣一切众生种种计执分别妄想,显现诸法如如不空恒沙性德。

  吾人读起信论心真如门之一段文字,知起信论已开大乘空教义之初声矣。论曰: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

  又云: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

  此与中论十二门论等八不妙义,及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等能诠文义及所诠道理,毫无纤隔,无二无别。

  复次,所显示之不空门义,乃诸佛所证之道,菩萨所求之道,是南山天台、华严、真言净土诸宗之张本,寻文可知。

  (三)佛学修持上之本论观

  佛学不是空谈玄想,习其所学而轨其所行,由行得果,此佛学上必然之过程也。前立义分及解释分,正明菩萨之境;修行信心分者,明菩萨之行也。今言修持即明菩萨之行,若解无行难免说食数宝之讥,亦成玄想空谈矣。

  四信建基。此分先建四不坏信,(一信真如理,二信佛陀已证此真如理,具无量性德,三信佛有证此真如理之法门,四信修学求证此真如理之佛僧。)为初发心学佛入门之根本观念,亦即学佛的根本信仰。若人学佛不具此深切之信仰非佛子也。故此四不坏信,为大小乘一切佛学建设修行之根本。

  论中言根本信者,乃指上立义解释二分所说之心真如,如来藏,大乘自体相用,明其理,解其教,欣乐思维,仰慕修行,依此建立自性同体三宝,次三为别相三宝。

  一信佛者,佛具无量智慧福德,能起一切世间诸善根故。二信法者,无上法宝,有大利益,苦海津梁,能到彼岸故,三信僧者,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吾人值此末法,发心学佛,罪业深重难期本愿,故须仗三宝之慈力摄护,犹如子之无能须仗父兄师长之辅助也,如是归信乃可立足佛门,如是归信方非迷信

  五门修行,复此,发起信心归三宝已。复以何法保此信心不坏,且能增长不退耶?曰论有五门,修此信心,能令不信者信,信已不退。五门者何? “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修此五门,经一万劫,亲承供养多百千佛,得信不退。故此五门是初学佛人人门之第一步工作,五门中前三重随世利他,第五止观一门,则为吾人学佛自度度他之上之根本工作,故特明之,至精进一门则双关自利利他也。

  1.止观 止观门中,有次第止观,平等止观之分别。次第止观者,依据身心事实次第而修,不可顿超;平等止观者,依一切法观实相时,当体生灭,观生灭时,全体实相平等不离双照空有,破边执也。次第止观,为吾人修定下手之最便易,最方便者。无论何人修学何种法门,自己欲得真实利益者,舍此止观而能获者无有是处,故天台之有小止观,六妙门等,为人摩诃止观之方便,今此论中,亦总其要矣!好学乐道者,应勤受持,应勤修学。

  2.辩魔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不得不慎也。故《楞严》详辨五十阴魔,《大般若经》有辨魔事品。凡依佛法修行,倘于所修之境,不能明白了解,行时必为魔所执持,故学佛之人重行持,尤重理解也。《摄大乘论》判行者之位次以解行为一位,意亦在此。本论分别发趣道相文中,说解行不可偏颇,知如此法性,即随顺如此法性修行。故学教求解,亦是修行。依时间位次说,信教不退,须修一万劫,供养一万佛,十信圆满进入十住。十住圆满进入十行,十行圆满进入十回向,由十向圆满进入初地,得证法性,名证不退,此住行向三十位,须经一阿僧只劫之长期修习,菩萨于此初长期中多修于解,故摄论说为胜解行地,证初地后方重于行,何以故?已明证境界故,行之无害无碍故。

  为人师论修证者,当先明此,倘此不明易人魔途或为鬼神之所惑甚可怜悯,故引论文以明魔之不可思议,行者亦可以慎矣!论曰: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此明诸魔鬼神现形恐怖。

  “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此明对治魔现境,魔是外境,境由心起,故令观唯心也”。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来现菩萨如来等像,魔之力大矣。)或说陀罗尼。”(现象后说密咒,亦可灌顶传法。)

  “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盘。”(上说密咒,传法灌顶,此说显教大乘妙法。)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此令人得神通,可知过现未三世之事,由此可以起世上愚夫妇之信仰,诳骗世人。而谓自己得证圣境,孰知仍是魔鬼所持也。)

  “又令使人数瞠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L,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牵缠。”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此能令人得三昧,住于定中,数日不起,其力之大可知,世人为此惑者,多矣。)

  “或亦使人食无分斋,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令人变形)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入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外魔必由心感,谓心著外境,即生魔障。若观唯心,不取不著,定无魔障。)

  今日密教发达已臻极点,然察诸行者,能明教解理者,鲜矣!而于加行正行之修练,虽不无真正之所获,惟恐一二不解教理之徒堕入迷途自害害人,且害佛法,故述此以求明教兼显本论于修持上之贡献。

  (四)结论

  《大乘起信论》,于佛学上既有如此之贡献,如此之价值,故历代大德,弘传不已。吾于《大乘起信论》,既未有深刻之研讨,故亦无美好之贡献,今为汉口佛教正信会同人,略讲此论,随讲之余,笔述此文,为予研究此论之开端,然研究此论之参考,总计百七十余种,今略举数种以为初入门者之用:

  1.《大乘起信论直解》。

  2.《大乘起信论义记》。

  3.《大乘起信净影疏》。

  读此三书,对于本论论文有明晰之了解,且有深切之信仰,次读大乘起信论研究。

  读此书已,对于本论之研究能得无穷之知识,次读太虚大师之《大乘起信论略释》、《大乘起信论别说》、《大乘起信论唯识释》。读此三书已,对于本论获得真正之认识,破无穷之疑团并得以此而会通一切大乘佛法。

  (原载《海潮音》第十三卷第一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