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文献的考证上来说,现存的所有关于马鸣传记的资料,都没有提到马鸣曾作过《起信论》。如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马鸣菩萨传》;元魏吉迦夜和县曜共译的《付法藏因缘传》(实际上是县曜所编),都是记载马鸣生平事迹的主要传记资料,但都没有提到马鸣曾撰有《起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使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这部论著以真如缘起说为其理论基础,阐述了“一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在对一心、二门、三大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所谓四信五行,从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该论在修行信心分中有如下一段:
《大乘起信论》源流 大乘起信论 作者: 星云大师总监修 源流 《大乘起信论》产生于中国南北朝后期,绝非偶然,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 两汉之际传人的印度佛学,初以小乘教义为主,所讲禅法神通,往往与神仙道术思想相附会,因而得以立足中土。魏晋以
圣凯 内容提要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秦汉之后的新儒学,在于融佛、道思想于儒学思想中,从而丰富并深化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对于佛教对宋代理学的渗透,前贤都是从具体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及华严宗方面加以研究。本文以《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为中心,探讨《起信论》对宋代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
《起信论》显示大乘正义,提出一心二门理论: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576a。】。 《起信论》所提示的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大乘起信论研究序 太虚 予去年对欧阳竟无先生之抉择谈,尝作佛法总抉择谈,载在海潮音,于大乘起信论曾涉言及之。嗣梁任公先生有大乘起信论考证之作,而王君恩洋复著大乘起信论料简。以国内佛学者多数习大乘起信论之故,遂嚣嚣然驳难纷出;而武昌印经处同人,更搜集近人有关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大乘起信论》初探 定源 导 言 在佛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大乘起信论》可谓是一部与中国佛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论书,也是近、现代在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论典之一,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者曾对它的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陈勇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
《大乘起信论》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 印深 内容提要: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佛陀初成正觉即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未曾证得。然没有天生的释迦,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乃至对自己终当成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华梵哲学系副教授 杜保瑞 前言: 《起信论》由修行主体说整体存在界的本体与现象,由修行者境界说现象世界的种种意义结构,并从而建立大乘佛法的简要的功夫义
《大乘起信论》的修学法门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这部论著以真如缘起说为其理论基础,阐述了一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 在对一心、二门、三大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又指出了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 太虚大师 此论辞简义隐,未广分析,古今解者,除天台家之荆溪、灵峰等,多用贤首家说。贤首宗在华严?明大乘果,依庵麾罗识持一切无漏种,彰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可名庵麾罗识缘起
一、何谓乘。乘者:谓今有法焉,能运行,可容载,依经过及前进之轨涂,就此出及彼达之界地,而譬如车乘也。据兹所譬之法,或将‘见思十恶’为运载众生入三恶道之‘跛驴坏车’,当知此为引伸之说,未是乘之正义。何者?以其等于冥行险阻而堕坑落堑,不得谓之有前进之轨涂及彼达之界地故,简此不名乘故。依解深密等经论,说乘为五:由人行五戒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起信论示胜异方便释 灵峰蕅益大师著 —录自起信论裂网疏— 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 更示胜异方便。分二: 初、泛明念佛除障: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
大乘起信论别记 释题目。颂中敬意。佛宝中义。法宝中藏义。用大唯善义。觉不觉义。释随染二相义。释本觉义本有修生义。生灭因缘中七科义。生灭中一科义。染法熏中四科义。净法熏中七科义。略科文。分别发
大乘起信论述记 慈舟老法师述 妙灯、二埋记 慈舟大师传 大乘起信论述记序 悬谈 大乘起信论解释 马鸣菩萨传 慈舟大师传 中轮沙门道源 慈舟大师,湖北随县人,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师幼年习儒,且随父母学佛。既长,常怀出世之志,而以亲老
《起信论》与宋代理学 圣凯法师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大圆圈”中的重要一环,被许多学者称为继秦汉之后的“新儒学”【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张立文先生将中国哲学史分为三个圆圈,第一个圆圈是从孔子到荀子、韩非,第二个圆圈是董仲舒到柳宗元、刘禹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著作(上) 觉醒法师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所撰。在中国有二种译本,一为梁真谛译,一为唐实叉难陀译。但是,长期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一 《大乘起信论》一书是伪托的,它的理论是似是而非的,我们早就有过考定。因为详细的解释没有发表,直到最近尚有人有不少怀疑。或者以为它的真伪在三十年前日本人就已辩论过,现在说它不可信,也不过依
牟宗三《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辨正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 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蔡惠明 “法昔’月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游有维居士的“对传撰‘起信论简论’在教义上一点不同的看法”,作者力图用“摩耶经’的悬记来说明“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并且通过“真如缘起”的解释,来说明它与法相宗的“阿赖耶缘起’并不对立。
一、经典诠释与正统性(orthodoxy)的建立 唐以来的中国佛教,天台已经逐渐式微,而处于社会思潮的边缘,思想上是禅、华严与唯识三家的天下,三者率皆以道行卓名播九重,且为帝王师范,故得侈时其学。所以当
问:基师述记中所云持业释依土释依主释,完全不解。大圆讲唯识中最明白显易,乃不见解释及此。后阅贤首起信论义记,亦多用此名。不胜**然。祈以最浅之言,开我茅塞。 范古农答:此乃梵文名词构造之方法。二字相合义相即者,如第七识亦名意识,而意即是识也。
问:大乘起信论云:唯除坐时专念于止,余四威仪中皆应止观俱行。不知坐时亦许专修观否。又中论所谈八不妙理,论者或称为八不禅。然则修中道正观,亦可称修禅。如是则禅之一字,不专属于止耶。云何论言坐禅时专念于止。 范古农答: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坐禅之旨趣也。其要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一、问题的所在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着。这部论着以真如缘起说为其理论基础,阐述了一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在对一心、二门、三大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
对无明的解读——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凡是修行者都知道,修行的过程是建立在对无明一步步破除的基础上的。对无明的一步步破除正是走向解脱的道路。十二因缘以无明为首,可见无明是众生在缠与出缠的根本。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大乘起信论讲记》为主 释圣严 提要 印顺长老一生治学,范围极广,首探三论、唯识,精研阿含、律藏,对《大智度论》的用力尤其扎实,对于阿毘达磨、大乘论书,对中国的天台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摄论学派是指形成于陈隋之际的以宣讲弘扬真谛所译《摄大乘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后世统称他们为摄论师。《俱舍论》是印度有部思想的产物,属于小乘佛教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内容提要:本文就《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观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成唯识论》中的熏习是指前七识对阿赖耶识的反作用。《起信论》中所说的熏习一方面是说,末那识对真如的错觉(即无明)和遮蔽,另一方
佛教典籍简介:《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100-160顷)造,南朝陈代真谛(499-569)译。 马鸣菩萨,付法藏第十二祖。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一。佛教诗人。中印度舍卫国娑
天台宗文集:北宋天台宗对《大乘起信论》与《十不二门》的诠释与论争义(龚隽) 一、经典诠释与正统性(orthodoxy)的建立 唐以来的中国佛教,天台已经逐渐式微,而处于社会思潮的边缘,思想上是禅、华严与唯识
大乘者即发大菩提心,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即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竟目的,此即大乘法。然欲达此目的,非先生起信心不可;何故,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是名信根。而信何事,即信发大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缘而起灭。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
马鸣菩萨造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大乘起信论。【注】大是无量无边。包含十方法界,广博的意义 乘是有运载度众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众生的颠倒 起立正信的义理 信是亲证此心 了无疑惑 论是假立宾主有问有答 破除邪见 发挥正理的意思。【解】不论何经 皆有通题别题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别题。论一字是论藏的通题题是题头 似人的头面 看著他的头面。
题目:大乘起信论心得报告作者:李淳玲 本文: 「执着」割裂了「能」与「所」,第七识生命力之我执,恒长的妄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而展现了万法,使得因果相续的现象,在刹那间即展露开来,而当前一念之「妄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唯识学在南北朝大量涌入,各经论看法不一,特别是对“唯识”的本体论性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信论》企图消除分歧,使“唯识”的本体概念统一起来、明确起来。它所确立的世界本体就是“众生心”。《起信论》的目的在于启发众生树立“信心”。“大乘”既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护道场,时来听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大乘起信论。【注】大是无量无边。包含十方法界,广博的意义 乘是有运载度众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众生的颠倒 起立正信的义理 信是亲证此心 了无疑惑 论是假立宾主有问有答 破除邪见 发挥正理的意思。【解】不论何经 皆有通题别题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别题。论一字是论藏的通题题是题头 似人的头面 看著他的头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马鸣菩萨造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