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蔡惠明
“法昔’月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游有维居士的“对传撰\\\\\‘起信论简论’在教义上一点不同的看法”,作者力图用“摩耶经’的悬记来说明“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并且通过“真如缘起”的解释,来说明它与法相宗的“阿赖耶缘起’并不对立。这两点理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本着佛学研究应当争鸣的精神,我也想借“内明’一角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造。有南朝梁陈润的真谛和唐实叉难陀的两种释本。在印度名为马鸣的不止一人,历来有“六马鸣”的传说。一般认为应是龙树以前的马鸣。据记载,他生于公元一至二世纪时的舍卫国娑积多城。初出家时信婆罗门教,后遇胁尊者的开导皈依佛教。他得到贵霜国王迦腻色迦的帮助,积极传布大乘佛教。他的重要着作译成汉文的有“佛所行赞”、“大庄严论经”等。他长于文学、诗歌和音乐,另有梵文本叙事长诗“美难陀’和戏剧“舍利弗所行”(原文已佚,只留下一些片段)。“大乘起信论”相传是他所作,但没有可考的根据。据“慈恩三藏传”说:当时印度已没有“大乘起信论’了,玄奘法师特依汉文本转译成梵文。对作者引起的怀疑,可能就因为梁译“大乘起信论”是否是真谛所译,也有不同说法。隋时,均正在“四论玄义”中说:“寻觅翻经目录中无有也。”法经奉诏编撰经录,把本论编入“疑伪类”,认为“勘真谛录无此论”,直至唐智升编“开元释教录”才肯定为真谛所译。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等,依均正、法华的传说,也认为本论不是真谛所译。一九二二年,梁启超着「大乘起信论”一书也采用日本学者的论证否定本论为真谛所译,甚至怀疑唐译本的真实。以后支那内学院王恩洋、吕澄等也认为唐译的实叉难陀本,不过是梁译本的文字上略加修改而已。王恩洋作的“起信论料简’,用唯识论的观点评述本论·他们提出详密的理由,如果以简单的“悬记’加以镇住,实在太“神权化’了。何况,“摩耶经—所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的记载中,佛灭的年代,异说甚多,总计约六十种(西藏地方就有十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方各国(斯、缅、泰、老、东等国)通用佛灭于公元前五四四年;另一种是我国蒙藏地区黄教采用九六一年说。我国内地则以佛诞为纪元。定公元前一〇二七年说,总之、差距很大,这又怎么肯定马鸣的出生,就是“悬记”中的年份呢?更进一步说,“摩耶经’根本没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的记载,所以将“悬记’拿出来吓人,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问题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大乘起信论’的内容。我师太虚大师认为: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进化的文化,因此不能用进化发展的方法来衡量佛法。他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写道:“大概马鸣造‘起信论\\\\\’以后,因为法不当机,即暂为藏诸名山,以待来日。当时虽没有大大弘扬,但不能说没有造。”这是针对“印度没有‘起信论\\\\\’的说法而言的。大师所以这样说,是为了保持“起信论”是空宗以前的作品,这一说法从义理上讲,大师提出两点来解释:一、“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与唯识所说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识义的真如,是偏于理性的,而“起信论’的真如是包括理性与正智的。二、唯识学者说有漏种子唯生有漏,无漏种子唯生无漏,而“起信论”说无漏与有漏互相重生。大师认为“起信论’主要是依无间缘来说熏习的,这是菩萨应有的心境,与唯识学的因缘说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无漏生无漏的;唯有菩萨,才有漏无漏辗转相生。这样的熏生。约等无间缘说。有漏无间生无漏,无漏无间生有漏,这在唯识学者是认可的;所以特以此会通“起信论”与唯识的予盾。
印顺老法师在“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发展了太虚大师的观点。他认为:考证真伪的问题,即用考证的方法研究佛法——这种治学方法是不应该反对的。如大师以为东方式的文化,是先全体后分化的。像“起信论’所说的空与有都有照顾周到;后来龙树、无着他们,据各方面的义理加以发挥,才有大乘空、有宗派。……以中国佛教来说,古代在南方流行的佛教,有天台、智者出来综合它判为四教。到后来,北方又新起了禅宗、贤首又起来综合它,改判五教。……考证的方法不应该推翻。思想是有演化的,但不一定是进化的。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可以演化成好的、也可以演化成坏的。
印老的看法是:一、印度传来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中国佛教界一向有推崇印度的心理,以为凡是佛典,只要从印度翻译就对;小乘论都是罗汉作,大乘论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作。其实,印度传来的教典,有极精深的,也有浮浅的,也有杂乱无章的。印度更有不少托名圣贤的作品,即使翻译过来,并不能保证它的正确。二、中国人作的不一定就错,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古德经过详密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写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是很好的。如天台宗的典藉,主要是智者大师说的,不也还是照样的崇敬奉特!其实师资传承,也仅有相对的价值。印度、西藏都大谈师承,还不也是众说纷纭,是是非非吗?我们应该用考证的方法,考证经论的编作者,或某时代某地方的作品;但不应将考证出来的结果,作为没有价值或绝对正确的论据。在佛教思想上,“起信论—有它自己的价值。这不能和鉴别古董一样,不是某时某人的作品,就认为不值一钱!
印老这一观点,正是坚持“大智度论’所说“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是令人信服而乐予接受的。
在谈到教义上的正谬问题,印顺老法师指出:站在唯识学的立场,评论“起信论’的教理不对,这不过是立场的不同,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同,并不能就此断定“起信论’的价值。佛法中的大小乘,有种种派别,像小乘有十八部、二十部之多。从大体上分,也还有: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大众部的四大系。大乘也有空宗、有宗的不同。佛法流行在世间,因为时、地、根基、方法的不同,演化成各部各派的佛法。现在研究佛法,对各部各派的教理,可以比较、评论、但切不可专凭主观。凡是不合于自宗的,就以为都是不对的,错误的。这种宗派的独断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站在唯识的立场,说别宗不对,不合正理;别的宗派,也可以站在另一立场,说唯识不对、不符正理;但决不会因此问题都解决了。印顺老法师认为,唯识学者对“起信论’应以讨论、商榷的态度,而不应以“同我则是、异我则非”的态度来否定“起信论’。“起信论\\\\\’与“唯识论’各有独特的立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论。学派的教理,既各有不同处,就是费尽力量以求圆通,而别人也还是不会承认的。所以、我们先应了解他们的不同:不要偏执也不要附会。先明白各论的特殊意义,再来考虑它在佛法中的地位。印老这一提法,是符合“大智度论’卷九所说的“法四依”教义的,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开展佛学研究,进行教义辩论都应该遵守这四依原则。我们上海佛教居士林提出“各宗并弘、不作攻击’的公约,就是对佛教各宗派,都同样弘传,但不允许互相攻击。在教言教,契理、契机,这样才能达到扩大团结,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傅教石先生写的“大乘起信论简论’在一九八七年一到五期“法音\\\\\’双月刊连载,作者在最后写道:
“就‘起信论\\\\\’本身的思想来说,也不像印度人的撰述。因为‘起信论\\\\\’的基本思想与唯识论的思想,可以说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它所主张的真如缘起论,在中国佛教思想中独树一帜。这种思想,似乎在印度是不可能有的。”这段话是比较客观的,持一种探索怀疑的态度,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既然隋时有人提出“起信论”非真谛所译,也不是马鸣所造,如均正认为:“‘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菩萨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到唐代,唯识学者还有说是世亲所作的不了义说。那未有“似乎在印度是不可能有的”想法,也并不值得奇怪。游有维居士护法心切,引经据典地作了一番论证,他的动机也是好的,但文章刊出后,读者议论纷纷,似乎没有打中要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分不清。我记为印顺老法师的见解,不仅有说服力,也有权威性,他把本质说清了,现象的迷惑也就随之澄清。“大乘起信论’的这场争论,法舫法师曾在“海潮音’杂志第十三卷一期发表题为马大乘起信论\\\\\’在佛学上之价值’一文中写道:“在东西学术界上,曾起过很大风波,其最后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下提矣。’当时参加争论的大多数人都已作古,但问题仍然“旧案重提’,可能大家尚未看到印老的权威性结论,现在温故而知新,看来还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大乘起信论’是一部重要的大乘论着,有它的思想性和独立见解,它流传至今不衰,可见其拥有自身的价值,希望读者认真研习,从中吸取营养,深沾佛法的利益。
摘自《内明》201期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大乘起信论。【注】大是无量无边。包含十方法界,广博的意义 乘是有运载度众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众生的颠倒 起立正信的义理 信是亲证此心 了无疑惑 论是假立宾主有问有答 破除邪见 发挥正理的意思。【解】不论何经 皆有通题别题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别题。论一字是论藏的通题题是题头 似人的头面 看著他的头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论讲记
大乘起信论讲解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坛经》记载“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