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

大乘起信论 | 作者:傅伟勋 [投稿]

(五)「当谓」层次

  据柏木的观察,上述重要的诠释书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起信论》中个别论说与其他经论的关系,但对众生心(一心)、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四信五行等实践修行论、四熏习说、佛身论等《起信论》的理论要纲,以及此论与以前有关经论的先行思想六九竟有何关联的问题,几乎避开不谈。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由于《起信论》作者并非仅仅直接继承先行经论的根本思想,而是有意从极其广泛的先行经论之中吸纳自己想要的思想断片,而以自己独立的见地去重新建构,予以辩证的综合。(注30)我很同意柏木的观察。换句话说,《起信论》作者乃是一位了不起的我所云创造的诠释学家,故在此论虽能窥见先行经论思想内容的一些痕迹,此论本身的理论间架(即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却是作者具有高度哲理智慧的独创。站在创造的诠释学立场,我们实可以说,思想或理路的独创成份愈多愈高的原典,它所暗藏的义理蕴涵也随著比例愈多愈深。《起信论》便是此类优越的原典之一,难怪它在「蕴谓」层次许有几种不同的诠释理路的可能性。但是,为了掘发它的深层义理或根本实义的哲理深意,我们必须进入「当谓」层次,带著严格公正的批判态度重新一一评价各种诠释理路的优劣或高低,从中索得诠释学上强制性较为优越的「当谓」理路出来。

  从法藏教判以来的传统看法,只有如来藏缘起论才是真正代表《起信论》的根本立场。我已提过印顺法师的大乘三宗说,即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与真常唯心论,此说也可以说是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即分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与法界圆觉宗)的重新界定。印顺法师还更进一步说道:「佛法是否唯心论,这是另一回事;但本论(即《起信论》),彻头彻尾的是唯心论,是绝对唯心论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本论所说的『众生心』,含摄得,生起的生灭杂染,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所以唯心而又是真常的,与无著系的虚妄唯识学不同。」(注31)《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与无著系的虚妄唯识学不同,确实不可否认。我却认为,「真常唯心论」的规定,如不予以澄清,恐怕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至于「绝对唯心论」一辞,似有语病,甚至有曲解之嫌。

  《起信论》的一些话语,是有偏重「唯心」的论调,名辞如「一心」、「众生心」、「心性」、「心真如」、「真心」、「如来藏」等,语句如「一切法本来唯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一切分别,即分别心」、「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等,似皆表明所谓「唯心论」立场;而名辞如「真如体」、「心体」、「本觉」、「心性不生不灭」、「真如自性」,语句如「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一切众生来常住,入于涅盘」、「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唯心相灭,非心体灭」、「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等,亦似显示《起信论》确实一开始就定立了「真常」心性本体(心体或真如自性之体)。因此,顺从印顺法师规定此论立场为「真常唯心论」,似很中肯恰当。但是我们不得不问:「何谓『真常』?」难道我们望文就可生义,即时接受心性本体永恒真常的字面说法吗?

  问题之所以不那么简单,乃是由于《起信论》作者自始至终未尝放弃不二法门的根本义谛;他不但未尝放弃,反而坚持此门到底,且以此门为如来藏缘起论(包括实相门,缘起门、心性门、心识门与解脱门)的哲理奠基。说得更清楚一点:真常唯心论或如来藏缘起论只不过表露了《起信论》思想的表面结构(thesurfacestructure)而已;藏在这表面结构底下的不二法门才是构成深层结构(thedeepstructure)的本来源头,无此源头或本根,整个如来藏缘起论就会垮下,至少在《起信论》是不得不如此。

  为了支持我上面的说法,我们还要回到原典重读一下联贯如来藏缘起的那几门与不二门,则不难发现不二门比其他各门占有哲理的优位(philosophicalpriority)。关于「真如(体)」一辞,作者说道:「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也就是说,「真如」乃不过是方便假名,用来破除一切名相言诠,如此而已。破除之后并无所谓真如本体或自性,「无所谓」也者,意即离有亦离无;即使退一步想见真如之相也是不可能事,盖因真如无相之故。作者又说:「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最后一句格外吃紧,意谓离四句绝百非之后一切无可得,而妄念妄心除去之后,亦无法可空。也就是说,就最胜义谛的不二法门言,亦无任何实质的体相存在,有待继续空性化,当然包括「真如」、「一心」、「心体」等等方便假名在内。这就是一切诸法真正平等无二之旨,完全符合般若经系与中观论系「缘起性空」或「一切法空」的真谛。这是大乘佛学的共法,任何宗派都不能乖违,《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论,华严宗的性起论,天台宗的性具论,顿悟禅教,乃至唯识法相宗的最胜义谛(譬如有关真如或胜义无自性性之说),皆不外是已经预设此一不二法门的大乘共法施设而成的个别方便说法。因此,大乘各宗之间不可能在最胜义谛还有所争执。《起信论》作者也在卷末言及他力净土门,承认它对初学佛法而又「其心怯弱」的众生亦有应机易行之效,不可偏废,只是不能当做最胜义谛而已,因此与不二共法无有冲突可言。我在「当谓」层次的结论很简单,就是说,此论作者在字面上似乎制造了幻象,令读者感到不二门与如来藏缘起有关的其他数门平行不悖。事实上并非如此。作者本人对于不二法门的把握很稳,始终据此法门步步开展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的方便善巧诸说,他的如来藏思想便是以此法门为要基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我们凡夫总是从世俗谛去看胜义谛,或从分别心妄立一切二元对立且去妄求有别于生死的所谓「涅盘」,或无转识成智而悟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的信心,才使此论作者,发菩提心与慈悲心,重新诠释般若,深密楞伽等经以及其他有关中观、唯识、如来藏、佛性论等等的大乘论书,而后独树一格,辩证地综合大乘佛学的主要先行思想,建立起偏重心性论的如来藏缘起思想,以便旁助我们凡夫发起大乘正信的。表面上看,心性论构成心识论与缘起论的理论基础,因此才有了如来藏缘起论的体系;更深一层地看,真正的思想源头或根基是在不二法门,而非其他。此论作者虽未如此明说,他是应当如此明说(「当谓」)的。然而,我们在「当谓」层次的论定,并未完全解决了《起信论》的诠释学课题。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