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二十九

  八〇九【经旨】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什么是须陀洹果呢?就是已经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上面三种结惑之后,他的贪欲、瞋恚、愚痴都变得很微弱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阿那含果呢?就是已尽除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痴结等欲界五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阿罗汉果呢?就是已永远灭尽了贪欲、瞋恚、愚痴,一切烦恼都永灭尽的行者之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〇【经旨】本经说明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沙门及沙门的目标。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什么是沙门呢?就是成就这八圣道的行者。什么是沙门的目标呢?就是永远断除贪欲,永远断除瞋恚、愚痴,把一切烦恼都永远断除。」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一【经旨】本经说明沙门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所说的经文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之果。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二【经旨】像这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以及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等经文,也都是与前面经文的说法一样。

  八一三【经旨】本经叙说有五法于修习安那般那念很有帮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法对于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帮助很大。是哪五种呢?就是能保持清净的戒行,遵守戒法,行住坐卧的威仪,以及心念所行之处都很圆满,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能生起怖畏的心理,受持所学的戒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帮助很大的第一法。其次,比丘啊!减少内心贪欲,减少人事缠扰,减少世务经营,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帮助很大的第二法。其次,比丘啊!饮食知所节制,饭量多少适度,不会为了饮食而生起贪求的欲念,能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帮助很大的第三法。其次,比丘啊!在初夜与后夜时分能不贪嗜睡眠,而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帮助很大的第四法。其次,比丘啊!在空旷幽静的森林中,远离各种纷扰喧闹,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帮助很大的第五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三经注释:

  1、安那般那念:又译安般念、安般守意,意译为入出息念、持息念。是一种专注于呼吸的出入,以摄心于一境,止息妄缘,而使身心得到安定的法门。

  八一四【经旨】本经叙说若修习安那般那念,则身心可得止息,明分想修习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的止息与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指智慧)之想修习圆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四经注释:

  1、「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据「瑜伽师地论」二十七卷说:「毘钵舍那品(修观)诸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即觉观)、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八一五【经旨】本经叙说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智慧)之想修习圆满。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心就会止息,使觉、观寂灭,得到纯一明分之想的修习圆满呢?就是比丘如果依着聚落、城邑而居住,早晨时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要善于摄护自身,守住六根的门户,完善地系住内心。乞食后,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或者进入林中、幽静的禅房、大树下,或空旷的露地上,端身正坐,系念于面前,断除世间的贪爱,远离贪欲,而得清净;也能断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诸盖,度越各种疑惑,对于各种善法,内心能够抉择。其心远离了五盖烦恼,这五盖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正道之法,以致不能趋于涅槃之境。观察入息时,要系念而善于修习;观察出息时,也要系念而善于修习。对于息(呼吸出入息)的长、短,都能觉知。能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入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入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出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的活动,乃至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出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乃至于入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入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使身得止息、心得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修习圆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五经注释:

  1、内息:即入息。

  2、外息:即出息。

  3、息长、息短:南传「清净道论」认为息之长短是依时间而计,长时间的出与入为长出入息,短时间的出与入为短出入息。而「瑜伽师地论」则以缘入息与出息境时为长出入息;缘中间出入息(呼气与吸气互换时之短暂微细气息情况)为短出入息。

  4、一切身入息:有关「一切身出入息」的解说,南传「清净道论」认为「一切身」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初中后之全部过程,也就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全部息身而言。「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是指身中一切毛孔,这一切毛孔谓之细孔穴,也能出入息。白话译文采用南传说法。

  5、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身行,是入出息之异名,根据「瑜伽师地论」入出息有四异名: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第五六七经亦云「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根据泰国佛使尊者所著「观呼吸」一书所引南传经文此处作「『我吸入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他如此训练自己。」(慧炬出版社,郑振煌译)

  6、觉知喜、觉知乐: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可知本经这二句乃是省文。佛使比丘「观呼吸」一书引用经文此处作「『经验喜,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喜,我将吸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吸气。』他如此训谏自己。」

  7、觉知心行:即「觉知心行出入息」之省文。心行,「瑜伽师地论」指所生起之愚痴想、思;「清净道论」则说是受、想二蕴。

  8、「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心入息』,学『我觉心出息』,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可知本经这三句乃是省文。

  9、「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于观察灭出息善学」:观察无常,即「观察无常出入息」之省;观察断,即「观察断出入息」之省;观察无欲,即「观察无欲出入息」之省。比对南传此处作「观无常」、「观离贪」、「观灭」、「观舍」出入息,叙述稍有差异。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本经实即就四念处而修习安那般那念——

  一、「念于内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二、「觉知喜……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三、「觉知心……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四、「观察无常……于观察灭出息善学」,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八一六【经旨】本经为前经之略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的觉想。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呢?就是说如果比丘依着聚落或城邑居住,余如前经所详述,……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断觉想」的经文所述,像这不动摇,能得到大果福利;以及得甘露、究竟甘露,就能得到二果、四果、七果之报的经文,每一经也都与前面说法相同。

  第八一六经注释:

  1、乃至于出息灭善学:比对前第八一五经及后之八一七经,此处应作「乃至于灭出息善学」。

  八一七【经旨】本经叙说阿梨瑟吒比丘告诉佛陀他已修习过安那般那念,佛称许后,又告诉他更有胜妙过其上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为大家讲说的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你们是否都修习了呢?」

  当时,有一位名叫阿梨瑟吒的比丘,他坐于大众之中,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您所讲说的安那般那念,我已经修习了。」

  佛陀问阿梨瑟吒比丘说:「你是怎样修习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呢?」

  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我对于过去各种事物不会再去顾念,未来各种事物不会生起欣乐,对于现在各种事物不会生起贪著,对于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善于正确地将它灭除。我已经如此地修习世尊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

  佛陀告诉阿梨瑟吒比丘说:「你是已真实地修习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不是没修习过;然而比丘啊!在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还更有胜妙超过其上的。什么是胜妙超过阿梨吒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呢?就是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余如前面经文所详述过的一样,……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阿梨瑟吒比丘啊!这样就是胜妙超过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七经注释:

  1、内外对碍想:指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对碍,依「俱舍论」说有三种——一、障碍有对,指二种物质互相障碍,无法同时占有同一空间。如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质),均由极微分子所构成,彼此互碍而被碍。二、境界有对,指六根、六识与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三、所缘有对,指心(六识与意根)与伴此而起之心所,为各所缘之法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

  八一八【经旨】本经叙说罽宾那比丘正身端坐,专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也应如是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拿着坐具走入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下,在昼日里禅思。

  当时,罽宾那尊者也是在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等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他就拿着坐具进入安陀林里,在树下静坐参禅。他与佛陀坐处相距不远,端身不动地静坐着,身心保持正直,作胜妙地思惟。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于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尊者了吗?他就在距我不远处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作胜妙地思惟。」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我们经常看见那位罽宾那尊者正身端坐,善于摄持其身,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一意作胜妙地思惟。」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三昧(禅定),身心保持安定,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作胜妙思惟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能得到这种三昧,就是不勤于运用方法修习,也能随其所欲而获得。」

  众比丘问佛陀说:「是哪一种三昧,比丘如果得到这种三昧的话,就能使身心安定不动,专心作胜妙地思惟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进入树林中,或在幽静的禅房、或露天之处而坐,专心思惟而系住心念,……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就是比丘端坐思惟,身心安定不动,就能作专心胜妙思惟的三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八经注释:

  1、尼师檀:即坐具。

  2、罽宾那:又作劫宾那,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

  3、乃至息灭观察善学:参阅第八一六、八一七经,此句应作「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

  八一九【经旨】本经叙说世尊坐禅二月,修习出、入息念,从禅觉后对诸比丘告以所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奢能伽罗园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想要静坐参禅二个月,这期间,只除了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每半月的说戒忏过)时之外,众比丘不要再往来这儿。」当时,世尊吩咐这些话后,就开始二个月的静坐参禅,众比丘除了送食及布萨时之外,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这儿的。

  这时,世尊静坐参禅已过了二个月,就从禅定中出定,在众比丘之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其它外道出家人来问你们:『沙门瞿昙在这二个月中是怎样静坐参禅的呢?』你们就应该回答说:『如来这二个月是以安那般那念来坐禅思惟。』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这二个月中就是在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专心系念思惟,观察入息时,如实觉知入息;观察出息时,如实觉知出息。或长息,或短息,都能如实觉知。观察入息的一切过程时,能如实觉知;观察出息的一切过程时,也能如实觉知。于观察入息时,能如实觉知静止呼吸的动作,……乃至观察出息时,能如实觉知寂灭。我都能觉知这些出、入息情况后,这时我这样地思惟着:这都还是属粗糙的思惟,我现在把这些粗思惟止息后,应该更去修习其余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

  当时,我息止了粗思惟后,便立即进入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这时,有三位天子,身色极为庄严美妙,在夜里来到我住处。有一位天子这样说:『沙门瞿昙的生命已尽。』另外一天子说:『这不是生命已尽,而是生命即将尽了。』第三天子说:『不是生命已尽,也不是生命将尽,而是修习甚深的禅定,是阿罗汉寂灭的境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人正确讲说,有能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之法,使修学中的行者所未获得的能够获得,还未到达的能够到达,还未觉证的能够觉证,也能使无学的圣者(阿罗汉)在现世中住于安乐,而这种法就是安那般那念,这就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乃至使无学的圣者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九经注释:

  1、奢能伽罗林:位于憍萨罗国之婆罗门村。

  2、时到:指生命已尽,逝世的意思。

  3、时向至:即向于时至,指生命将尽,快死掉了。

  4、圣住:得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者住于圣住。

  5、天住:得初、二、三、四禅者,住于天住。

  6、梵住: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者,住于梵住。

  7、学住:仍在修学中的圣者住息处。

  8、无学住:证得阿罗汉之圣者住息处。

  9、如来住: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

  八二〇【经旨】本经叙说学住与如来住之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毘罗越城的尼拘律树园林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去到尊者迦磨比丘住处,向迦磨比丘顶礼后,退坐一边,问迦磨比丘说:「怎样呢?迦磨尊者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如来的住息处吗?还是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呢?」

  迦磨比丘答说:「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是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摩诃男啊!所谓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经常多修习断除五盖烦恼;而如来的住息处,就是能如实知道五盖都已断除,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断了多罗树头一样,不会再生长,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有一个时候,世尊住在奢能伽罗园林中。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想在这奢能伽罗林园中坐禅二个月,除了送食比丘及布萨之时外,众比丘不要往来这儿。』详细解说就如前经一样,……乃至无学的圣者(阿罗汉)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由此可知,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住息处。」

  释氏摩诃男听闻迦磨比丘的说法,满心欢喜,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八二〇经注释:

  1、释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

  2、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指此生为最后身,于未来不再生此烦恼身。

  八二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教导诸比丘修习不净观,诸比丘习后,却引发比丘之自杀行为,为防止此偏行,佛陀乃改教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教导不净观的道法,并且赞叹不净观说:「众比丘修习不净观,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获得大果报、大福利。」

  当时,很多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为厌恶这色身,有人就拿刀自杀,有人服毒自尽,有人挂绳上吊,有人投崖而死,或者教其它比丘来杀害自己。

  有一位比丘他对这恶露不净的身体生起了很大的厌恶,就到鹿林梵志子住处,告诉鹿林梵志子说:「尊者啊!你能杀死我的话,我的衣钵就给你。」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杀害了这位比丘,当他拿着刀到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在空中称赞鹿林梵志子说:「真好啊!真妙!尊者啊!你已得到了无量的功德,能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那些衣钵杂物等财利,都属于你的了。」

  这时,鹿林梵志子听闻魔天的赞叹后,更增长他的恶邪见,他这样地想着:我今天是真实地在做大福德,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他们遗留的衣钵杂物,全都归属于我的了。于是他就手拿着利刀,沿着所有房舍,以及经行处、别房、禅房走去,看到了比丘就问说:「那位是持戒有德的沙门呢?他还未得度的话,我能使他得度;还未解脱的话,我能使他解脱;还未得休息的话,我能使他得到休息;还未涅槃的话,使他得到涅槃。」

  当时,有一些厌恶色身的比丘,都走出房舍,告诉鹿林梵志子说:「我还未得度,你应该度我;我还未得解脱,你应该助我解脱;我还未得休息,你应该助我得休息;我还未得涅槃,你应该助我得涅槃。」

  这时,鹿林梵志子就以利刀杀死那位比丘,次第……乃至杀死了六十人。

  当时,世尊到了十五日的聚会说戒之时,他坐在众僧之前,问阿难尊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众比丘怎么愈来愈减少了呢?」

  阿难告诉佛陀说:「世尊您为众比丘教导修习不净观,并赞叹不净观,众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厌恶这色身,……这样详细讲说,乃至杀死了六十个比丘。世尊啊!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才使众比丘愈来愈减少,希望世尊您能再教导其它的道法,使众比丘听闻后,勤于修习而有智慧,乐于接受正法,乐于住持正法。」

  佛陀告诉阿难说:「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今天将依次第讲说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快速地使它息灭,就如天下大雨,已生起或未生起的灰尘,都能把它洗除一样。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修习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一切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便都能使它息灭。阿难啊!是什么法多修习后能使人安住微细处,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使它息灭呢?那就是安那般那念。」

  阿难又问佛陀说:「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依此随顺开悟,就能使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息灭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乃至要如观察出息时能觉知寂灭而修学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一经注释:

  1、不净观:为对治于身起贪欲者,令修不净观,即观五蕴之色身充满不净。

  2、鹿林梵志子:鹿林,地名;梵志,指婆罗门;梵志子,即婆罗门之子。

  3、贤首:犹言贤者、尊者。

  八二二【经旨】本经叙说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可使四念处、七觉分、三明与三解脱得到满足。本经可参阅八一五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他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修习又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四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七法得到满足;七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这时,阿难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我现在请问世尊,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乃至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佛陀告诉阿难:「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那一种法是什么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重复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四念处修习满足后,七觉分就能得到满足;七觉分修习满足后,三明与三解脱二法就能得到满足。要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呢?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乃至要如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而修习一样。阿难啊!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要观察或长或短的出入息而修学。乃至观察入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身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身念处的,他也是如此地随依身念处而比类思惟。

  如果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活动,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这位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受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受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受念处而比类思惟。

  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这时圣弟子系心于对心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心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心念处而比类思惟。

  如果圣弟子有时要以出、入息观察觉知无常、断、无欲、灭等法时,就应如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出、入息而修学。这时圣弟子要系心于对法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法念处的,他也是随依法念处而比类思惟。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使四念处得到满足。」

  阿难问佛陀说:「如此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那么要怎样修习四念处,使七觉分得到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观察身念处,专心一意后,就能系住心念而不会忘失,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念觉分修习满足后,就能对于诸法加以选择、思量,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对于诸法选择、思量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努力,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就能得到满足。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能得到欢喜,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心得欢喜后,身心就能得到安乐,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就能得到满足。身心得到安乐后,就能得到正定,这时就应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定觉分得到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得到平等的舍离,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舍觉分的满足。对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要像这样去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

  阿难问佛陀说:「这样就是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那么要怎样修习七觉分,使三明与三解脱得到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了;修习念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如此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每一法都相类似,每一法都相辅助。如此十三种道法(四念处、七觉分、明与解脱),都是以安那般那念这一道法为增上之力,也以这一法做为门路,次第增进,而得修习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二经注释:

  1、明、解脱:指三明、三解脱。三明——一、宿命智证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三解脱——一、欲(欲界)有漏心解脱,二、有(色界、无色界)有漏心解脱,三、(三界)无明有漏心解脱。

  八二三——八二四【经旨】像这异比丘所问,及佛问诸比丘二经,也是跟前经说法相同。

  八二五【经旨】本经叙说以出、入息念修习四念处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毘罗聚落的金毘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金毘罗尊者说:「我现在将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当时,金毘罗尊者保持静默,佛陀再问他,他都是如此。

  这时,阿难尊者告诉金毘罗尊者说:「现在大师要对你说法了!」如此说了三次。

  金毘罗尊者始答阿难尊者说:「我知道了,阿难尊者!我知道了,瞿昙尊者!」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善逝啊!希望您能为众比丘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众比丘听闻后,将会受持奉行。」

  佛 陀告诉阿难说:「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如果比丘观察入息时,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也能如出息时观察寂灭而 修学。这时,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就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也能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身念 处,当圣弟子已经观察身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了。」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踏过一切的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 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也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如此修学,乃至能善于内自思惟。如果这时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喜,乃至觉知静止 心理活动而修学,圣弟子此时就要观察受念处,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譬如有人乘着车舆,从南方一路颠沛而来,你觉得怎样呢?阿难啊! 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 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受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如果圣弟子能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欣悦心,觉知定心,乃至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 观察入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解脱心而修学。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心念处,圣弟子如此地观察心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 思惟,譬如有人乘坐车舆从西方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 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应以观察出、入息觉知心,……乃至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这样的圣弟子此时观察心念处, 即知善于内自思惟。当善于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后,就能灭舍人世的贪忧,这时圣弟子就应观察法念处,圣弟子如此观察法念处后,即知善于内自思惟。阿 难啊!譬如四条大路上都有土丘,有人乘着车舆从北方一路颠沛而来,他是否会践踏过土丘呢?」

  阿难答佛陀说:「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法念处,即知善于内自思惟。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五经注释:

  1、意行:即心行。

  八二六【经旨】本经叙说修习安那般那念有大果大福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 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于乐境,能够觉知 而不贪著乐境。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著乐境呢?就是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察出息觉知 寂灭时,能如观察出息觉知寂灭而修学。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担心乐境,随顺观察乐境,能够觉知而不贪著乐境。如此修习安那般那 念的话,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离欲(指五欲)、恶不善法(指五盖),有觉、有观,远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那么 这位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如果这比丘想要求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圆 满地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话,那么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灭尽三结,而贪、瞋、痴微薄,就 能得到斯陀果含果(二果);灭尽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就能得到阿那含果(三果);或者想得到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 智、漏尽智——的话,那么比丘就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报、大福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