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二十七

  七二四【经旨】本经叙说无畏王子以沙门婆罗门持说众生智、见有无皆无因无缘问佛,佛告以正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婆罗门做这样的见解、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智、有见。』」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七二五【经旨】本经叙说有众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谓所说断五盖、修七觉支之法与世尊同,比丘闻后不喜,具白世尊,世尊则答以所说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非外道所知,并详说其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早晨时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此时,这些比丘这样的想着:今天时间还早,乞食的时间未到,我们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访。

  这些比丘就走进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就坐于一边。那些外道就问比丘说:「沙门瞿昙为众弟子说法,要人断除会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之法,使人不能转趋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也是为众弟子讲说要断除覆蔽心性的五盖,因为它会使人慧力减弱,也要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支。我们和沙门瞿昙有什么差异呢?同样都是善能说法的人。」

  当时,这些比丘听闻了外道的说词,心里很不高兴,对外道呵责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他们进入舍卫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那些外道所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这时,世尊告诉这些比丘说:「那些外道说这种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反问说:『众外道们!所谓五盖,应有十类;所谓七觉支,应有十四类。什么是五盖的十类、七觉支的十四类呢?』如此问他们的话,那些外道自会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能欢喜随顺的,只除了如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外。

  众比丘啊!什么是五盖的十类呢?就是有对自身的贪欲,也有对外界的贪欲。那对自身的贪欲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对外界的贪欲也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所谓的瞋恚,有瞋恚之相,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睡也有眠,那睡与眠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掉也有悔,那掉与悔就是盖,是非智也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有疑惑于善法,有疑惑于不善法,那种对于善法的疑惑与对不善法的疑惑就是盖,是非智非等觉之法,不能转趋于涅槃,这样就叫做五盖说为十类。

  什么是七觉分说为十四类呢?有将心念住于内法(自身),也有将心念住于外法(外境),将心念住于内法就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将心念住于外法也是念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简择善法与简择不善之法。那种对善法的简择,就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不善法的简择,也是择法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精进断除不善法,也有精进长养善法。那种为断除不善法的精进,就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为长养善法的精进,也是精进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喜,也有所喜之处。那喜悦,就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所喜之处,也是喜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安止。那身体的轻安,就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心灵的轻安,也是猗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专心于一境之定,也有专心于一境之定相。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就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专心于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对于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也有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那种对善法而内心保持平稳,就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那种对于不善法而内心仍保持平稳,也是舍觉分,是智也是等觉之法,能转趋于涅槃之境,这样就叫做七觉分说为十四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五经注释:

  1、七觉意:即七觉分、七觉支。

  2、五盖之十: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为北传说法,后为南传说法。

  一、贪欲盖:内贪欲——内之贪欲;外贪欲——外之贪欲

  二、瞋恚盖:瞋恚——内之瞋恚;瞋恚相——外之瞋恚

  三、睡眠盖:睡——惛沉;眠——睡眠

  四、掉悔盖:掉——掉举;悔——追悔

  五、疑盖:疑善法——内法之疑惑;疑不善法——外法之疑惑

  注:内,指自身;外,指外境。

  3、七觉分说十四:南传与北传说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为北传说法,后为南传说法。

  一、念觉分:内法念住——内法之念;外法念住——外法之念

  二、择法觉分:择善法——于内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择不善法——于外法以慧抉择、伺察、思虑

  三、精进觉分:精进断不善法——身之精进;精进长养善法——心之精进

  四、喜觉分:有喜——有寻、有伺之喜;有喜处——无寻、无伺之喜

  五、猗觉分:身猗息——身之轻安;心猗息——心之轻安

  六、定觉分:有定——有寻、有伺之定;有定相——无寻、无伺之定

  七、舍觉分:有舍善法——内法之舍;有舍不善法——外法之舍

  注:内法,指自身;外法,指外境。

  七二六【经旨】本经叙说若心微劣犹豫,则不应修习猗、定、舍觉分,而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若掉心犹豫,则不应修习择法、精进、喜觉分,而应修习猗、定、舍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差别的是:「有各种外道出家人持如此说法的话,就应该再问他:『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应该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或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又当修习那些觉分呢?而那些觉分此时不宜修习呢?』这样问他的话,那些外道就会内心感到骇异迷惑,讲说各种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骄慢、诋毁呵责、嫌恨、无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着头,失去了辩才而暗自沉思。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大众中,听闻我的说法后而欢喜不已的人,只除了如来以及在此听闻的声闻大众。

  众比丘啊!如果那时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的话,就不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增长他内心萎靡的缘故。譬如小火,要使它燃起,却增放很多的炭灰。怎样呢?比丘啊!不就会因增放太多的炭灰而致小火息灭了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同样地,比丘啊!当内心萎靡退缩迟疑不决之时,如果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是不合宜的,因为会增长懈怠的缘故。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不应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之时,这些觉分会使他增长掉举之心的缘故。譬如炽烈的大火,想要将它扑灭,却用干柴去充足它。你们意见怎样呢?这样做法岂不是会使大火更加炽烈地燃烧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的话,就会增长他的掉举散乱之心了。众比丘啊!如果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这时就应该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的话,就要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讲说佛法)。譬如小火,想要使它炽烈燃烧的话,就要用干柴去充足它。怎样呢?比丘啊!这样做法是否能使小火炽烈燃烧起来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同样地,当内心萎靡退缩,萎靡退缩而迟疑不决时,就应当在这个时候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用这些觉分来给予示教照喜。如果是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就应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为什么呢?因为当内心掉举散乱,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譬如燃烧的火,想要将它扑灭的话,投以充足的炭灰,就能把火扑灭。就像这样,比丘啊!当内心掉举散乱而迟疑不决时,如果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这样修习是不合宜的;如果是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的话,这样才是适时合宜的,因为修习这些觉分,能使他摄持内心而住于一处。而修习念觉分,则能兼助一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六经注释:

  1、心微劣犹豫:心微劣,言心退缩、沉滞、萎靡不振。犹豫,迟疑不决。

  2、掉心:心掉举散乱,摇动不定。

  3、增以燋炭:燋,宋、元、明本均作「焦」。焦炭,依经意应指已燃烧完的炭灰,与今所言由煤炭化而得到之燃料不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投以牛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文意较清楚明白。

  4、足其燋炭:注同前。

  七二七【经旨】本经叙说五盖与七觉分之食与不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盖与七觉分之法,也有食与无食的因素,我现在即将宣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会为你们解说。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五盖也是要依靠食(喻能长养的因缘)才能生长,不是不用依食。贪欲盖是以什么为食呢(即贪欲盖生起的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所触之事物,由于对所触之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贪欲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贪欲盖之食。

  什么是瞋恚盖之食呢?就是会障碍身心的各种事物,由于对会引起障碍的各种事物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瞋恚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瞋恚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瞋恚盖之食。

  什么是睡眠盖之食呢?有五种现象。是哪五种呢?就是心退缩、不欣喜、呵欠、饱食、懈怠,由于对这五种现象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睡眠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睡眠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睡眠盖之食。

  什么是掉悔盖之食呢?有四种觉受,是哪四种呢?就是对亲属的觉受、对人众的觉受、对天的觉受、对自己所经历娱乐的觉受。这些都是由自己忆念,或由他人使己忆念而生起的觉受,由于对这些觉受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掉悔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掉悔盖之食。

  什么是疑盖之食呢?有三种世代。是哪三种呢?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对过去世迷惑、对未来世迷惑、对现在世迷惑,由于对这三世生起不正确的思惟,以致还未生起的疑盖就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疑盖之食。

  譬如身体要依靠食才能长养,不是不用依食;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长养,不是不用依食。

  什么是念觉分之不食(念觉分不能生起的因缘)呢?就是不思惟四念处,以致于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念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不食呢?有对于善法的简择,或对于不善法的简择,由于对这二法的简择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择法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不食呢?就是对于四正断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精进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精进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喜觉分之不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喜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喜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猗觉分之不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与心灵的轻安,由于对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猗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猗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定觉分之不食呢?有四种禅定,由于对这四种禅定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定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定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舍觉分之不食呢?有三种境界,就是断界、无欲界、灭界,由于对这三种境界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又使它退失,这就是舍觉分之不食。

  什么是贪欲盖之不食呢?就是对于不净观能作思惟,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盖又使它断灭,这就是贪欲盖之不食。

  什么是瞋恚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慈心,使未生起的瞋恚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瞋恚盖之不食。

  什么是睡眠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光明照耀,使未生起的睡眠盖不会生起,已生的睡眠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睡眠盖之不食。

  什么是掉悔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寂止,使未生起的掉悔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掉悔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掉悔盖之不食。

  什么是疑盖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缘起法,使未生起的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疑盖又使它息灭,这就是疑盖之不食。譬如身体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长;同样地,七觉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维持,依靠食而成立。

  什么是念觉分之食呢?就是对四念处思惟后,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念觉分转而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念觉分之食。

  什么是择法觉分之食呢?有对善法的简择,也有对不善法的简择,对这二者思惟后,未生起的择法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择法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择法觉分之食。

  什么是精进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正断,未生起的精进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精进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精进觉分之食。

  什么是喜觉分之食呢?有喜悦,也有喜悦之处,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喜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喜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喜觉分之食。

  什么是猗觉分之食呢?有身体的轻安,也有心灵的轻安,能对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猗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猗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猗觉分之食。

  什么是定觉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种禅定,未生起的定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定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定觉分之食。

  什么是舍觉分之食呢?有三种境界。是哪三种呢?就是断界(见道所断)、无欲界(修道所断)、灭界(一切依灭),能思惟这三种境界,未生起的舍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舍觉分就又能使它更为增广,这就是舍觉分之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二七经注释:

  1、食:梵文中「食」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已不仅是中文之饮食意义之所指,而是能长养、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

  七二八【经旨】本经叙说若不正思惟,则不起四正勤,会增长五盖,退失七觉分;若正思惟,则能断除五盖,生起七觉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自身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会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不正思惟。众比丘啊!不能正确思惟的话,就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使未生起的念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也会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正思惟。比丘啊!能正确思惟的话,未生起的贪欲盖就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也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话也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念觉分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九【经旨】本经叙说恶知识、恶伴党会使人生起五盖,退失七觉分;善知识、善伴党则会使人生起七觉分,断除五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外境诸法中,我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使它退失,这一种法就是恶知识、恶伴党。恶知识、恶伴党会使未生起的贪欲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也会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念觉分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会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话就会使它退失。

  众比丘啊!我也不曾看见有一种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这一种法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如果是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话,就能使未生起的贪欲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也能使未生起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话就能使它断除。未生起的念觉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话就又再生长而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经旨】本经叙说舍利弗对于七觉分可随欲自在,入于觉分正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觉分。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我可随心所欲地得到觉分的正受。无论是早晨之时,或日中之时,或日暮之时,如果我想要正受的话,都能随心所欲地入于正受中。譬如国王与大臣,有各种的衣服,放置于箱箧中,随他所需——日中所需、日暮所需,都能随心所欲,自在取得。就像这样,比丘啊!对于这七种觉分,我决定任一觉分,就能得到,不必费力,就能得到,可随意地入于觉分正受中。我这念觉分,很清净纯白,它生起时,就知道它的生起;它息灭时,就知道它的息灭;它隐没时,就知道它的隐没。已生起时,知道它已生起;已息灭时,知道它已息灭。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的说法。」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一【经旨】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时,若能善调伏五盖,则能得平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这儿。那时,优波摩尊者与阿提目多尊者也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阿提目多尊者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他去到优波摩尊者的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优波摩尊者问说:「尊者啊!您能知道对七觉分运用方法修习,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吗?」

  优波摩答说:「阿提目多尊者啊!如果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的话,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苦住于觉分正受了。」

  又问:「怎样叫做比丘善于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呢?」

  优波摩答说:「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知道思惟而明白:他的心并不善于解脱,睡眠盖没有减损,也不善于调伏掉悔盖。如此的话,就是依照我念觉分的方法去做思惟,运用方法,精进修习,也是不能得到平等的正觉。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如果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能先思惟明白:他的心善于解脱,正确地减损了睡眠盖、也调伏了掉悔盖。如此的话,依照我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是不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仍可得到平等的正觉。就像这样,阿提目多啊!比丘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就能如是而乐住于觉分正受,如是而不乐住于觉分正受。」

  当时,这二位正士一起论议后,就各自从座席起来离去。

  七三二【经旨】本经叙说修习七觉分,若能善调伏五盖,则能一心正受,意与前经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卫国的杉林精舍中。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住处,彼此见面,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阿那律尊者问说:「尊者您知道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吗?」

  阿那律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众比丘又问阿那律尊者说:「您如何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呢?」

  阿那律尊者告诉众比丘说:「因为比丘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时,如能善知思惟而明白:我心善于解脱,善于减损睡眠盖、也善于调伏掉悔盖。那么依照这念觉分的方法思惟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精神不懈怠,身得安止不乱动,系心使安住,不起杂念,一心于正受中。像这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也是同样地说法,这样就叫做知道比丘运用方法修习七觉分时,会生起安乐。」

  当时,众多的比丘听闻阿那律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七三三【经旨】本经叙说譬如转轮圣王出世时,有七宝现于世间;如是,如来出世,也有七觉分宝现于世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当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会有七种珍宝出现于世间,就是——金轮宝、象宝、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同样地,当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会有七种觉分宝的出现。

  圣王斋戒沐浴,敬慎地处于楼观之上,大臣围绕着他,自会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轮辋,具足轮相。圣王想着:『有如此吉瑞的兆应,我一定是位转轮圣王,我现在就决定成为转轮圣王。』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交左手拿着,以右手旋转金轮,然后如此道:『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回复转轮圣王的古道而去。』于是金轮宝立即发动,圣王与随从向前跟随,而于东方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圣王跟随着轮宝,四种军队,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也追随着,凡所到之处,轮宝停住之时,那么圣王就在那儿停住,四种军队也跟着停住。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全都归服。

  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也有七觉分显现于世间,就是所谓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四【经旨】本经详细说明转轮圣王之七宝盛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会有七种珍宝显现于世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的情况怎样呢?这时,刹帝利灌顶圣王,在当月的十五日,沐浴清净,受持斋戒,居处于楼阁之上,众大臣围绕在旁。自有金轮宝从东方出现,金轮有千支辐,齐整的车毂,浑圆的轮辋,具足轮相,是天上神祗的金宝。圣王这样地想着:古代曾有传闻,当刹帝利灌顶圣王于月十五日行布萨(说戒忏过)时,沐浴清净,受持福善,会有轮宝出现,今天既然如同古代传说一样,有这样吉瑞的兆应,当知我必是转轮圣王了。于是就以两手承接金轮宝,然后交付左手拿着,用右手来旋转金轮,这样地说着:『如果这是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应当要回复到转轮圣王的古道去。』说完这样的话后,于是金轮宝立即从圣王之前乘空而逝,奔向东方,游走于古圣王正直之道上,圣王及他的四种军队就随着轮宝行走或停住。东方各国各处的小王看见圣王来到,都称赞着说:『真好啊!欢迎您!大王!这是一个王国,这个国家很安稳,人民丰乐,希望圣王能住在这儿,教化国人,我们都是圣王您的部属。』圣王就答说:『众聚落主们!你们现在要好好地教化国人,如有不顺从的人,就应当来告诉我。你们应当依照正法来教化,莫作非法之事,也要使国人善化非法之事;如能遵照这样去做,就是归从我的教化了。』于是圣王就从东海度越,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到达南海;又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南海,到达西海;再循着古圣王的大道,度越西海,到达北海。南、西、北方各个小国王都来奉迎启请,详细情形也像东方一样。于是金轮宝,及圣王的随从,便度越北海,回到王宫的正治殿上,止住于虚空之中。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金轮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白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如果是刹帝利灌顶圣王的纯白大象,它的色泽鲜好,七处肢体(四脚、两牙、鼻)拄着地上,圣王见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只宝象,来应现我前,我应告诉优秀的调象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只宝象,调伏好后再送来。』调象师受命之后,不到一天,宝象就已调伏,一切调伏之相全都具足,就有如其它经过一年调伏过的大象一样,现在这只宝象一日被调伏的相状,也像这样。宝象调伏好后,送到圣王处,禀告圣王说:『这只宝象已经调伏好了,唯愿大王自知时宜。』这时,圣王观察这只宝象,调伏之相皆已具备,立即乘坐宝象,于晨朝时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如此象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马马身都是纯一的青色,头部黑色,尾部朱红,圣王见马后,内心欣悦地说:『现在这匹神马来应现于我前,我应交付给调马师,要他赶快调伏这匹神马,调伏好后再送来。』调马师奉命,不到一天,就调好这匹神马,就有如其它经一年调伏过的马一样,现在这匹马宝被调伏的相状,也是像这样。知道马已经调伏好后,就送回给圣王,禀告说:『大王啊!这匹马已经调伏好了。』这时,圣王观察这匹宝马所有调伏之相皆已具备,于是就在晨朝时乘骑这匹宝马遍行四海之处,到了日中时分,便又还归王宫来。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马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珠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宝珠,它的形状有八个棱角,光泽明照,没有各种瑕疵,置于王宫内,常如灯光一样的明亮。转轮圣王察试宝珠,在阴雨的夜晚,率领四种军队进入园林中,圣王拿着宝珠前导,光明照耀,有一由旬之广。这就是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摩尼宝珠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贤淑玉女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所有的玉女,肤色不黑不白,身材不高不矮,肤质不粗不细,体态不肥不瘦,肢体端正。天气寒冷时,她的身体会温暖;天气炎热时,她的身体会清凉。身体柔软,有如迦陵伽衣(细滑衣),身上一切毛孔,会散发出栴檀的芳香,从口鼻呼出的气息,会散发出优钵罗(青莲花)的香气。做事勤劳,都是后卧睡而先起床,能迎合圣王的心意,观察他的脸色,而随顺合宜地行事,声音柔软,常出爱语,端心正念,以启导圣王的道意,她的心都能不违越,更何况是她的身与口呢?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宝女显现于世间的情况。

  转轮圣王的主藏臣宝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转轮圣王的主藏大臣,由于他宿世行布施的缘故,所以生得天眼。他能看见潜藏的宝藏,无论是有主或无主的,无论在水中或陆地上,无论是在远处或近处,他都能看见。转轮圣王如果要珍宝,便即告诉他,他就随王所需,随时奉上。圣王有时要试验那位大臣,观察他的能力,就乘船游海,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需要宝物。』大臣就禀告圣王说:『稍停岸边一会儿,我将会奉上宝物。』圣王又告诉那位大臣说:『我现在不要岸边的宝物,而要现在就给我。』于是那位大臣就自水中取出四个金瓮,里头装满了金宝,就奉给圣王,圣王就取用他所需要的,如果取足了,其余的就又把它放回水中。当圣王出世时,那么就有如此主藏的大臣显现于世间。

  圣王出现于世间时,主兵之臣显现于世间的情况怎样呢?就是说有主兵的大臣,聪明睿智,有辩才,就比如世间已有成就而善思量的人一样。圣王所宜之事,他都能随从,无论是宜去或宜住,宜出或宜入。圣王的四种军队,行经一定里程,就立即停军休息,不使军士太过疲倦。他详知圣王所应做之事,会以现世及后世功德之事,向圣王禀告。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时,就会有如此的主兵大臣显现。

  同样地,当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时,也会有七种觉分显现于世间。是哪七种呢?就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