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向人乞讨要有个度 以免造成他人困扰

生活故事 | 作者: [投稿]

\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比丘在香林村附近修行,他们在树林中住一段时间后,决定自己动手盖房子居住。但身无分文的比丘们,没有任何工具与材料,于是看到村民们就频频向他们化缘盖房子的所需物。起先村里的人还能欢喜供养,但比丘们需索的东西实在太多,超过他们的负担,偏又不知如何面对比丘们的乞声,到后来一看到比丘来,就赶紧躲得远远的。

  比丘们要不到木材,只好自己动手砍树。有一次在砍树时,树神的儿子刚好在树间游玩,无巧不巧地被比丘砍到了手指。树神非常生气,想要打死比丘,动手之际,忽然想起:「出家比丘都具有大福德,如果我把他打死了,我将堕到地狱受苦。世尊现在就在城中,不如我去见世尊,将此事禀告他老人家,听从他的指示再行事。」树神决定后,便出发去见佛陀。佛陀听完树神的说明后,赞叹地说道:「你做的很好!比丘们的确具有大福德,还好你没有伤害他们,否则你真的会堕到地狱受苦。我知道邻村有一棵大树,原来的树神刚往生,目前还没有树神居住,你可以搬去那里,不会再受到比丘们的干扰。至于比丘们的事,我会去处理。」。

  树神听了佛陀善意的响应,新住处又有了着落,便欢喜地离开了。这件事过没多久,佛陀带着大迦叶等人到香林村。迦叶去乞食时,村里的人以为他跟先前那群比丘一样,见了人便要乞讨东西,吓得赶紧逃开。迦叶觉得奇怪,找了一个路人问他:「大家为什么一看见我就跑?」。

  路人说:「这里的比丘因为自己建造房子,常常向大家乞讨东西,弄得大家很苦恼,所以他们看见你就赶快跑开。」迦叶拖着空钵回到佛陀的住处,对佛陀说明今天所遭遇的事。

  佛陀立刻召集所有原居住在香林村附近的比丘,问他们是否真有此事?比丘们据实以告。佛陀诃责他们:「你们出家应该要少欲知足,怎么可以常常向别人乞讨,不知满足呢?」面对佛陀的喝斥,比丘们低头认错。

  佛陀接着对比丘说了一个故事:「从前,在恒河边有一个洞窟,里面住着一个有道行的仙人。有一只龙每天从河中出来用身体绕在仙人身上七围,从上朝下用充满敬意的眼光看着他。

  后来仙人到他方游化去了,洞窟由他的弟子--容柏守着。龙依然每天从河中出来用身体绕住容柏,他感到很害怕,但又不敢对龙明说。于是每天过得很痛苦,身体因此羸弱多病。那时候我是个行菩萨道的修行人,有一天刚好经过恒河边,看见容柏羸瘦的身形,就问他是否有什么困扰,他对我说了这件事。于是我替他想了一个办法。

  我问他:『那只龙可有什么特征?』。

  『它的咽下好像有颗摩尼宝珠!』。

  『那你可以跟它乞讨这颗宝珠。他一定会吓得不敢再来见你。』容柏听从我的建议。隔天清晨,龙又从河中出现将身体绕在他的身上时,容柏对他说:『你咽下的摩尼珠真漂亮,希望你能将它布施给我。』龙听了,怔了一下,沉吟了许久。不前进也不后退,默默无语。

  容柏见状,故意又说:『我喜欢你的摩尼珠,我现在需要你的摩尼珠,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我的一切所需都是从这颗珠变化而来的。你今天向我乞讨这颗宝珠,我从此再也不敢来见你了。火灾的引爆声很可怕,你的乞讨声让我感到惶恐与不安。』龙说完便腾空跃进河中。

  比丘们!龙王是畜生,牠尚且害怕被乞讨,何况是那些居士?他们辛辛苦苦才挣得的财物,你们却常向他们乞讨,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再跟你们说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名叫罗咤的比丘,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但自从他出家后却不曾向他的父母乞讨,他的父母问他:『别的修行人从远方来,非亲非故就向我们化缘,你是我们的孩子,为何你从来不跟我们化缘呢?』。

  『向人乞讨会惹人厌,我不想让别人对我产生厌恶感,况且我已经出家了,只求三餐温饱,别无所求了。』。比丘啊!罗咤的父母疼爱他,他尚且不敢向他们乞化,何况是非亲非故的居士呢?你们频频向他们乞讨,真是太不应该了。」比丘们听了佛陀的开示,觉得很惭愧,一改恶习,不再频频向居士们乞化了。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

  「比丘」这个名词其中有个含义叫做「乞士」,表示出家的比丘们一无所有,所以生活所需皆由乞化所得。佛陀制定比丘们以「乞化」维持生活,无非是想让比丘们降服自己的傲慢心,过少欲知足的生活,同时也希望借由乞化让众生能接触佛法,种植福田

  但为避免比丘们过多的需求,对于「乞化」佛陀有相当的规定,例如:居士供养比丘以饮食、衣服、房舍、医药四种日常所需品的供养为主,其他一切不得贪求。又如比丘到俗家托钵,一天当中不能连续托钵七户以上,若托了七户之后仍得不到食物,表示今天没有福报吃到东西,不需再继续托钵了,需回到住处努力用功。

  比丘们平常托钵分好几个路线行走,其目的无非是为避免超过居士的负担。佛陀对于「乞化」的设想规定是面面俱到的。而由以上的故事,我们可推想而知佛陀深知人性,其巧妙的教化,让我们知道即使自己是他人最恭敬的人、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都不可以常常向他人乞化,否则再好的关系,也会造成感情分裂,不可不慎!

■评注■

  佛陀曾云:比丘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本,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仁者闻诸音声不生恐怖,何以故?彼知音声犹如响故,如彼响声无心意识而有音声,如是如实知心意识,一切音声皆从缘起,无有真实。

  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为声?若闻美声而不贪爱,闻乞声复不忧恼,善知一切所有音声前后际故,如是印一切法,名为无诤。闻已无疑,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得于我,不得于法,一切平等,等心一切,等顺法性,无起无灭,无取无舍,不入不出,如虚空性,正觉法身,住真实际,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