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长老安详示寂。世寿94岁,僧腊69年,戒腊69夏。清晨时分,微信群中就有人发布今天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半夜时微信群中就遍布明学长老于22时示寂的消息。76年前的今天,76年后的此刻,两位净土老人舍报西归,“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因缘常常令人不可思议。
明学长老,法名传慧,号德本,生于1923年农历二月初八,祖籍浙江湖州,俗名冯祖慎。回望长老一生,缅怀其伟绩丰功,均与灵岩山有着无法隔绝的甚深因缘。
长老生长于一个佛教世家,7岁时,就随母亲去杭州灵隐寺进香礼佛。1947年8月,到苏州灵岩山寺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并于灵岩山寺库房工作。1948年2月,依普陀山三圣堂真达老和尚出家,同年于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1949年4月,至福州舍利院谒慈舟律师学律。同年10月回灵岩山寺,执库房。1956年任灵岩山寺监院,同年入学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四载深造,毕业后仍回灵岩山寺任监院。“文革”期间被迫下放到苏州天平果园劳动。
1979年底,明学长老回到灵岩山主持恢复工作。1980年冬,任灵岩山寺住持,奉献于常住,奉献于信众,一直至圆寂。
灵岩山寺历史悠久,春秋时曾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此为灵岩道场之肇始。南朝天监年间(502—519),智积法师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粱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成为全国有名的大丛林。以后由唐至清,历代相续,佛法不绝。
灵岩山寺成为净土道场,已是民初。因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兵火,致寺内建筑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法师住持本寺,与妙真法师协力复兴堂舍,殿宇渐全,民国十五年(1926)请印光法师把灵岩山寺开辟为十方净土道场,印光法师曾为山门撰书对联来宣扬本寺宗风: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大师(1861-1940)乃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专修净土宗,写有大量弘扬净土宗的文章,蒙其接引者无数,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驻锡灵岩山寺时,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并针对当时寺院存在“三滥”(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以及一些僧众热衷于经忏,不注重修学的弊病,制定了五条规约:
1.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位,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2.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
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5.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如有违者立即出院。有此规约,净土宗风大盛,灵岩山寺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净土道场,由此成就了“灵岩道风”的美誉。
明学长老自住持灵岩山寺以来,恪守印祖遗训,将五条规约作为灵岩山寺共住规约的核心,不做经忏、不收徒、不传戒、不办讲经法会,坚持十方丛林制度。2015年4月8日,明学长老在接受《中国宗教》杂志社“佛教胜地行”采访组采访时说:“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是印光法师开辟的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印公在当时立订了五条寺规已有八十年了,至今全寺上下仍悉以印公所定五条寺规而恪守遵行。”
在全寺僧众会上,长老也常提到:“祖师定下来的规约,在我明学手里一点也不能改,否则我对不起祖师大德,也对不起前来参学的同修。”长期以来,灵岩山寺的道风,严格承继了印祖的遗风。长老明确表示,净土道场,依印光大师的祖训:专一念佛。可以说笃修一行,圆成万德。这就是灵岩家风。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师临终坚持不饮非时浆。善导大师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视女人。宋灵芝元照更提出“生弘律范,死归安养”的行持准则。蕅益大师亦有专门论述“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行策大师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同样注重威仪行持。省庵法师生平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曾说:“持戒念佛,是为正修。”可见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
印光大师圆寂前曾嘱咐真达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宏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明学长老住持山寺以来,秉承灵岩道风,发扬优良传统,对戒律视为生命。灵岩山寺在唐宋年间原本就是律宗道场,戒月常明,律风清凉。而明学长老早年受戒就在“律宗第一山”宝华山隆昌寺,后又在近代与弘一法师齐名的一代律宗大德慈舟律师门下学习戒律,这让长老深切领会着佛陀涅槃时留与弟子“以戒为师”的遗教,更能体验戒律的持守愈增深信、愈坚弘愿的力量。即使是“文革”十年艰难的岁月,长老依然初心不改,一直坚持修持,离寺不离山,心系寺院。
1979年回山主持恢复工作,重穿僧衣,肯切地向赵朴老提出:“您让我换僧服,我穿上就不会再脱下来!”令人想到当年虚云长老圆寂前对弟子说的一段话:“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住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当时为重振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雄风,长老继承印祖遗规,并加以发展,于1981制订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使僧众有规可依,有法可学。长老特别强调:“出家众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发道心、正道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才是当务之急。”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老几十年如一日遵行戒律,恪守清规,发扬“六和”精神,建立清净僧团。印顺长老曾说:“唯有和乐清净的僧团,才能外化而信仰普遍,内证而圣贤不绝。”灵岩山寺不允许剃度沙弥,长老作为方丈,同样也不收出家弟子。所有常住僧人全部来自于十方,保持了十方丛林的本色,避免了僧人在丛林里拉帮结派。对于名闻利养,长老更是清净无染。长老生前常言:“人生最痛苦的是争名夺利,一个人往往会因争名逐利而荒废道业,甚至走上邪路。”他还说:“出家人只要真心修持,该有的自然会有。若福德因缘不具足,你想得到的东西,求也求不来。”
长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来做的。长老德高望重,常有信众施与供养,他却分文不动,全部上缴库房,利和同均。长老后来年事渐高,许多人劝他到小斋堂吃饭,不必随众,他却在大斋堂与寺众一同过堂。每次饭碗用后,加些热水,摇匀喝下,然后取毛巾擦干,下餐继续用。这是当年印祖的作风。每天仅用一瓶开水,洗脸热水用后保留到晚上,加些热水再用。洗脚水也不随便倒掉,或浇花木,或冲盂器,从不浪费。这是弘一法师当年提倡的“惜福”。
长老说:“出家人不能贪图享受,否则就会妨碍修道。”坐享檀施岂易,忖己德行何如?长老常警策众人说:“对当今出家人个人而言,要切记,钞票不可没有,但要适可而止。来自十方信众的供养,是用以安心养道的。”坚持少欲知足,长老自勉也共勉。直至圆寂前长老的住处依然是前任妙真老和尚所居房屋,空间狭小,陈设简陋,令人一睹即生不忍。长老虽薄以待己,却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均印佛书流通,为人植福。同样对于赈灾济贫的慈善,也是全心全意,不遗余力。长老说“慈善是回报社会和利益大众的,行慈善并不是一定要看捐出多少,关键是开展慈善活动,并且也要量力而行。”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重在慈悲心的传播与启发。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法门八万,持律居先;戒行三千,威仪最上。长老数十年如一日,领众熏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良好的道风保证了寺院修行生活的正常有序。寺众“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978年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寺院场所的回归恢复,佛教后继无人,僧才培养成为最为紧要的事情。长老以宏愿硕德,精心策划,发心创办僧伽教育,赵朴老大力支持,并亲自题写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校名。经过筹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于1980年12月10日正式开学,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长老作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劳心劳力,事必躬亲,一切事务紧紧围绕培养僧才的中心工作展开。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新生招生到后勤供给,事无巨细,严格把关。
长老作为早年中国佛学院毕业的前辈,对于佛学院的教育宗旨,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说:“一个出家人,若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他学的知识越多,对于佛教越不利。”指出佛学院教育的特殊性,重在坚固信仰,道念增上,僧格养成。所以特别强调佛学院录取的学僧,首要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的道心,严守戒律。在此基础上,经过佛学院的学习深造将来才可能成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栋梁之才!
长老认为要办好僧伽教育,有四个条件:一、僧源;二、师资;三、经济;四、管理。在这四点之中要严抓管理,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僧源、师资,再多的资金都是浪费。同时还要注重学风和道风的培养,把僧伽教育制度化。对于好的制度一定要坚持遵守,不可以立而不行,要将它变成一个传统;不好的制度则要及时修改。多年来,学院坚持将“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作为办学宗旨,要求每个学僧解行并重,勤修三业,务必做到素食、僧装、独身。凡有犯者,一律劝退。学僧每天参加早晚课诵,早午二餐集体过堂用斋,周六下午参加出坡。学院每年秋季开学都比其他学院早20多天,以便让学僧收摄身心。腊月初一至廿一日,学僧还须参加廿一天的精进佛七。
在教学设计上,学院坚持“学宗天台,行归净土”。长老解释这一教学方针说:“天台宗是通途法门,净土宗是特别法门,天台宗与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历代祖师也都求生极乐世界。按照天台宗教理了解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既不至于得少为足,又不会高推圣境;按照净土宗修持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既能在这一生可以了生死,又能一生补处而成佛。”
长老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佛法的弘扬还是要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比如灵岩山寺专修净土,是净土道场,我们就要把净土宗修持好,好好弘扬净土宗,一门深入,依《净土五经》行持。南京栖霞山,是三论宗的祖庭,就要把三论宗弘扬下去,不要让它湮没掉了。禅宗、律宗、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等都是如此。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我们的祖师开创并且传承了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十分系统、严谨而又各有特色的。”灵岩山寺弘扬净土宗,首先落实到佛学院的教育中,开设净土宗的课程,系统学习净土教义,并将《印光大师文钞》编为授课的教材之一。
佛学院开办三十多年来,龙象辈出,僧才济济,薪火相传,灯灯续焰,将佛法光明传至五湖四海。至今仍有60余位学僧在学院深造学修。在长老看来,中国佛教界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后继僧才。没有僧才,没有僧团,再恢弘的寺院也只不过是一处旅游景点,无法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兴办僧才教育的同时,长老也继承印祖遗志,在报国寺支持恢复弘化社。弘化社是现代著名的佛经流通机构,1930年,由印光大师与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商议成立。如今弘化社已经成为大陆最为著名的佛教典籍流通处之一。长老认为,现在广泛兴起的弘法文化热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好了,对佛教文化也逐渐有了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识,给了佛教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佛法的弘扬,反过来佛法的弘扬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以文化弘扬佛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在弘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书刊的作用。像灵岩山和报国寺弘化社的《印光法师文钞》就是很好的流通法物,普施给十方信众,可以让社会上最广大的信众了解和认识佛教,树立正知正见,能有效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大众能从寺院感受到对佛法的正信、正知、正见,而不至于使寺院单单成为一处做佛事和休闲观光的场所。
印光大师曾言:“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也许可以将此看作印祖的预言,明学长老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之人”,他的一生与这座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山寺已无法分开,1947年入山,2016年辞世,70年的因缘,形成甚深的“不二”。灵岩山寺1980年元旦就恢复开放,可以说是在全国寺庙中落实政策最早的。所以它的呈现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彰显着新时代中国佛教的形象表达,体现着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长老感知肩头重担,了知此中深义,荷担如来家业,勤勉精进,一举一动,牵涉全局,临深履薄,筚路褴褛,不负众望,最终让灵岩山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受到海内外信众的赞叹,吸引了无数善信前来参学,其摄受力令教界瞩目。
因经常参加佛教界活动,有许多的因缘与长老的见面,但大多是远远凝望着。最为亲近的两次,一是2015年10月18日,在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碧岩禅寺参加“药师佛光,圆梦两岸”活动,主办方安排我与长老同一小车,我就坐在长老的旁边,近距离地与长老相伴,一路欢喜满满。一是2016年3月27日,我专程上灵岩山寺拜见长老,在丈室与长老合影留念。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5年我申报的“统筹推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净土文化工作坊”经学校研究批复,经弘化社宋浩先生沟通,长老慈悲题写坊名,8月1日收到了长老的墨宝,令我感激无尽,至今温暖在心。
金炉香冷,法海舟沉。2日晚22:45时收到一朋友微信,告知长老于22时安详示寂。3日上午十时我赶到苏州,与宋浩兄一同上山祭拜,长老法体安供于香光厅,庄严肃穆,四众助念,佛号声声,在寺院上空回旋……
在寺里遇到纪录片《灵岩道风》的导演仁正居士,也是一大早专程从北京赶来祭拜的,为我讲述了二年拍摄期间长老的悲智种种……
下山赴高铁站途中,当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是去祭拜长老时,说自己虽然不是居士,但母亲是灵岩山的皈依弟子。他听母亲说,长老非常慈悲,凡是来山上求皈依的信徒,无论人数多少,也不论长幼尊卑,长老都会一视同仁,不管是闲是忙,只要有求,必然授与三皈五戒。他说苏州人民特别感念长老。因为灵岩山寺是苏州人最常去的寺院之一,也是苏州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之一,但灵岩山寺的门票多年没变,一直都是1元。长老说要让所有的人都能进得起寺院。在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灵岩山寺堪称一股清流。司机说自己今天一定也要上山祭拜。
记得长老在一次采访中说: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发展经济是为弘扬佛法,而非弘扬佛法是为发展经济。寺院需要现代化,发展寺院经济,以适应社会潮流,使佛法能随顺应化。但更要强化僧人修持,庄严道场形象,而不能过于随顺而流于世俗化。灵岩山寺作为净土道场,不管佛学院、念佛堂和外寮等常住法师,早晚功课大家都要参加,绝不懈怠。终日只管坚持念“阿弥陀佛”,切切实实地把净土宗修持和弘扬好。
长老一生爱国爱教,持戒念佛,信仰坚定。1983年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198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2003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2015年4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明学长老当选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咨议委员会主席。
长老临终亦未退居,尽形寿不享清福,践行了自己出家时“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誓言,一生为寺院精打细算,尽心尽力,“分钱要省,百钱要用”,他舍不得祖庭,放不下寺众。
祈愿长老莲品高登,乘愿再来。灵岩道风,绵绵无尽……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