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明学长老对持戒念佛的坚守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明学长老对持戒念佛的坚守

  2016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四,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明学长老安详示寂。世寿94岁,僧腊69年,戒腊69夏。清晨时分,微信群中就有人发布今天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纪念日,半夜时微信群中就遍布明学长老于22时示寂的消息。76年前的今天,76年后的此刻,两位净土老人舍报西归,“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因缘常常令人不可思议。

  明学长老,法名传慧,号德本,生于1923年农历二月初八,祖籍浙江湖州,俗名冯祖慎。回望长老一生,缅怀其伟绩丰功,均与灵岩山有着无法隔绝的甚深因缘。

一、灵岩道风

  长老生长于一个佛教世家,7岁时,就随母亲去杭州灵隐寺进香礼佛。1947年8月,到苏州灵岩山寺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并于灵岩山寺库房工作。1948年2月,依普陀山三圣堂真达老和尚出家,同年于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1949年4月,至福州舍利院谒慈舟律师学律。同年10月回灵岩山寺,执库房。1956年任灵岩山寺监院,同年入学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四载深造,毕业后仍回灵岩山寺任监院。“文革”期间被迫下放到苏州天平果园劳动。

  1979年底,明学长老回到灵岩山主持恢复工作。1980年冬,任灵岩山寺住持,奉献于常住,奉献于信众,一直至圆寂。

  灵岩山寺历史悠久,春秋时曾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此为灵岩道场之肇始。南朝天监年间(502—519),智积法师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粱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成为全国有名的大丛林。以后由唐至清,历代相续,佛法不绝。

  灵岩山寺成为净土道场,已是民初。因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兵火,致寺内建筑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法师住持本寺,与妙真法师协力复兴堂舍,殿宇渐全,民国十五年(1926)请印光法师把灵岩山寺开辟为十方净土道场,印光法师曾为山门撰书对联来宣扬本寺宗风: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大师(1861-1940)乃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专修净土宗,写有大量弘扬净土宗的文章,蒙其接引者无数,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驻锡灵岩山寺时,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并针对当时寺院存在“三滥”(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以及一些僧众热衷于经忏,不注重修学的弊病,制定了五条规约:

  1.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位,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2.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

  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5.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如有违者立即出院。有此规约,净土宗风大盛,灵岩山寺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净土道场,由此成就了“灵岩道风”的美誉。

  明学长老自住持灵岩山寺以来,恪守印祖遗训,将五条规约作为灵岩山寺共住规约的核心,不做经忏、不收徒、不传戒、不办讲经法会,坚持十方丛林制度。2015年4月8日,明学长老在接受《中国宗教》杂志社“佛教胜地行”采访组采访时说:“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是印光法师开辟的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印公在当时立订了五条寺规已有八十年了,至今全寺上下仍悉以印公所定五条寺规而恪守遵行。”

  在全寺僧众会上,长老也常提到:“祖师定下来的规约,在我明学手里一点也不能改,否则我对不起祖师大德,也对不起前来参学的同修。”长期以来,灵岩山寺的道风,严格承继了印祖的遗风。长老明确表示,净土道场,依印光大师的祖训:专一念佛。可以说笃修一行,圆成万德。这就是灵岩家风。

二、戒律持守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师临终坚持不饮非时浆。善导大师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视女人。宋灵芝元照更提出“生弘律范,死归安养”的行持准则。蕅益大师亦有专门论述“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行策大师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同样注重威仪行持。省庵法师生平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曾说:“持戒念佛,是为正修。”可见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

  印光大师圆寂前曾嘱咐真达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宏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明学长老住持山寺以来,秉承灵岩道风,发扬优良传统,对戒律视为生命。灵岩山寺在唐宋年间原本就是律宗道场,戒月常明,律风清凉。而明学长老早年受戒就在“律宗第一山”宝华山隆昌寺,后又在近代与弘一法师齐名的一代律宗大德慈舟律师门下学习戒律,这让长老深切领会着佛陀涅槃时留与弟子“以戒为师”的遗教,更能体验戒律的持守愈增深信、愈坚弘愿的力量。即使是“文革”十年艰难的岁月,长老依然初心不改,一直坚持修持,离寺不离山,心系寺院。

  1979年回山主持恢复工作,重穿僧衣,肯切地向赵朴老提出:“您让我换僧服,我穿上就不会再脱下来!”令人想到当年虚云长老圆寂前对弟子说的一段话:“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住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当时为重振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雄风,长老继承印祖遗规,并加以发展,于1981制订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使僧众有规可依,有法可学。长老特别强调:“出家众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发道心、正道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才是当务之急。”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老几十年如一日遵行戒律,恪守清规,发扬“六和”精神,建立清净僧团。印顺长老曾说:“唯有和乐清净的僧团,才能外化而信仰普遍,内证而圣贤不绝。”灵岩山寺不允许剃度沙弥,长老作为方丈,同样也不收出家弟子。所有常住僧人全部来自于十方,保持了十方丛林的本色,避免了僧人在丛林里拉帮结派。对于名闻利养,长老更是清净无染。长老生前常言:“人生最痛苦的是争名夺利,一个人往往会因争名逐利而荒废道业,甚至走上邪路。”他还说:“出家人只要真心修持,该有的自然会有。若福德因缘不具足,你想得到的东西,求也求不来。”

  长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来做的。长老德高望重,常有信众施与供养,他却分文不动,全部上缴库房,利和同均。长老后来年事渐高,许多人劝他到小斋堂吃饭,不必随众,他却在大斋堂与寺众一同过堂。每次饭碗用后,加些热水,摇匀喝下,然后取毛巾擦干,下餐继续用。这是当年印祖的作风。每天仅用一瓶开水,洗脸热水用后保留到晚上,加些热水再用。洗脚水也不随便倒掉,或浇花木,或冲盂器,从不浪费。这是弘一法师当年提倡的“惜福”。

  长老说:“出家人不能贪图享受,否则就会妨碍修道。”坐享檀施岂易,忖己德行何如?长老常警策众人说:“对当今出家人个人而言,要切记,钞票不可没有,但要适可而止。来自十方信众的供养,是用以安心养道的。”坚持少欲知足,长老自勉也共勉。直至圆寂前长老的住处依然是前任妙真老和尚所居房屋,空间狭小,陈设简陋,令人一睹即生不忍。长老虽薄以待己,却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均印佛书流通,为人植福。同样对于赈灾济贫的慈善,也是全心全意,不遗余力。长老说“慈善是回报社会和利益大众的,行慈善并不是一定要看捐出多少,关键是开展慈善活动,并且也要量力而行。”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重在慈悲心的传播与启发。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法门八万,持律居先;戒行三千,威仪最上。长老数十年如一日,领众熏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良好的道风保证了寺院修行生活的正常有序。寺众“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

三、培育僧才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978年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寺院场所的回归恢复,佛教后继无人,僧才培养成为最为紧要的事情。长老以宏愿硕德,精心策划,发心创办僧伽教育,赵朴老大力支持,并亲自题写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校名。经过筹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于1980年12月10日正式开学,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长老作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劳心劳力,事必躬亲,一切事务紧紧围绕培养僧才的中心工作展开。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新生招生到后勤供给,事无巨细,严格把关。

  长老作为早年中国佛学院毕业的前辈,对于佛学院的教育宗旨,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说:“一个出家人,若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他学的知识越多,对于佛教越不利。”指出佛学院教育的特殊性,重在坚固信仰,道念增上,僧格养成。所以特别强调佛学院录取的学僧,首要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的道心,严守戒律。在此基础上,经过佛学院的学习深造将来才可能成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栋梁之才!

  长老认为要办好僧伽教育,有四个条件:一、僧源;二、师资;三、经济;四、管理。在这四点之中要严抓管理,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僧源、师资,再多的资金都是浪费。同时还要注重学风和道风的培养,把僧伽教育制度化。对于好的制度一定要坚持遵守,不可以立而不行,要将它变成一个传统;不好的制度则要及时修改。多年来,学院坚持将“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作为办学宗旨,要求每个学僧解行并重,勤修三业,务必做到素食、僧装、独身。凡有犯者,一律劝退。学僧每天参加早晚课诵,早午二餐集体过堂用斋,周六下午参加出坡。学院每年秋季开学都比其他学院早20多天,以便让学僧收摄身心。腊月初一至廿一日,学僧还须参加廿一天的精进佛七。

  在教学设计上,学院坚持“学宗天台,行归净土”。长老解释这一教学方针说:“天台宗是通途法门,净土宗是特别法门,天台宗与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历代祖师也都求生极乐世界。按照天台宗教理了解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既不至于得少为足,又不会高推圣境;按照净土宗修持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既能在这一生可以了生死,又能一生补处而成佛。”

  长老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佛法的弘扬还是要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比如灵岩山寺专修净土,是净土道场,我们就要把净土宗修持好,好好弘扬净土宗,一门深入,依《净土五经》行持。南京栖霞山,是三论宗的祖庭,就要把三论宗弘扬下去,不要让它湮没掉了。禅宗、律宗、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等都是如此。中国佛教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和以宗派为依据,我们的祖师开创并且传承了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十分系统、严谨而又各有特色的。”灵岩山寺弘扬净土宗,首先落实到佛学院的教育中,开设净土宗的课程,系统学习净土教义,并将《印光大师文钞》编为授课的教材之一。

  佛学院开办三十多年来,龙象辈出,僧才济济,薪火相传,灯灯续焰,将佛法光明传至五湖四海。至今仍有60余位学僧在学院深造学修。在长老看来,中国佛教界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后继僧才。没有僧才,没有僧团,再恢弘的寺院也只不过是一处旅游景点,无法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兴办僧才教育的同时,长老也继承印祖遗志,在报国寺支持恢复弘化社。弘化社是现代著名的佛经流通机构,1930年,由印光大师与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商议成立。如今弘化社已经成为大陆最为著名的佛教典籍流通处之一。长老认为,现在广泛兴起的弘法文化热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好了,对佛教文化也逐渐有了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识,给了佛教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佛法的弘扬,反过来佛法的弘扬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以文化弘扬佛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在弘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书刊的作用。像灵岩山和报国寺弘化社的《印光法师文钞》就是很好的流通法物,普施给十方信众,可以让社会上最广大的信众了解和认识佛教,树立正知正见,能有效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大众能从寺院感受到对佛法的正信、正知、正见,而不至于使寺院单单成为一处做佛事和休闲观光的场所。

  印光大师曾言:“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也许可以将此看作印祖的预言,明学长老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之人”,他的一生与这座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山寺已无法分开,1947年入山,2016年辞世,70年的因缘,形成甚深的“不二”。灵岩山寺1980年元旦就恢复开放,可以说是在全国寺庙中落实政策最早的。所以它的呈现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彰显着新时代中国佛教的形象表达,体现着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长老感知肩头重担,了知此中深义,荷担如来家业,勤勉精进,一举一动,牵涉全局,临深履薄,筚路褴褛,不负众望,最终让灵岩山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受到海内外信众的赞叹,吸引了无数善信前来参学,其摄受力令教界瞩目。

  因经常参加佛教界活动,有许多的因缘与长老的见面,但大多是远远凝望着。最为亲近的两次,一是2015年10月18日,在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碧岩禅寺参加“药师佛光,圆梦两岸”活动,主办方安排我与长老同一小车,我就坐在长老的旁边,近距离地与长老相伴,一路欢喜满满。一是2016年3月27日,我专程上灵岩山寺拜见长老,在丈室与长老合影留念。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5年我申报的“统筹推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净土文化工作坊”经学校研究批复,经弘化社宋浩先生沟通,长老慈悲题写坊名,8月1日收到了长老的墨宝,令我感激无尽,至今温暖在心。

  金炉香冷,法海舟沉。2日晚22:45时收到一朋友微信,告知长老于22时安详示寂。3日上午十时我赶到苏州,与宋浩兄一同上山祭拜,长老法体安供于香光厅,庄严肃穆,四众助念,佛号声声,在寺院上空回旋……

  在寺里遇到纪录片《灵岩道风》的导演仁正居士,也是一大早专程从北京赶来祭拜的,为我讲述了二年拍摄期间长老的悲智种种……

  下山赴高铁站途中,当出租车司机得知我是去祭拜长老时,说自己虽然不是居士,但母亲是灵岩山的皈依弟子。他听母亲说,长老非常慈悲,凡是来山上求皈依的信徒,无论人数多少,也不论长幼尊卑,长老都会一视同仁,不管是闲是忙,只要有求,必然授与三皈五戒。他说苏州人民特别感念长老。因为灵岩山寺是苏州人最常去的寺院之一,也是苏州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之一,但灵岩山寺的门票多年没变,一直都是1元。长老说要让所有的人都能进得起寺院。在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灵岩山寺堪称一股清流。司机说自己今天一定也要上山祭拜。

  记得长老在一次采访中说: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发展经济是为弘扬佛法,而非弘扬佛法是为发展经济。寺院需要现代化,发展寺院经济,以适应社会潮流,使佛法能随顺应化。但更要强化僧人修持,庄严道场形象,而不能过于随顺而流于世俗化。灵岩山寺作为净土道场,不管佛学院、念佛堂和外寮等常住法师,早晚功课大家都要参加,绝不懈怠。终日只管坚持念“阿弥陀佛”,切切实实地把净土宗修持和弘扬好。

  长老一生爱国爱教,持戒念佛,信仰坚定。1983年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198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被推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2003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2015年4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明学长老当选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咨议委员会主席。

  长老临终亦未退居,尽形寿不享清福,践行了自己出家时“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誓言,一生为寺院精打细算,尽心尽力,“分钱要省,百钱要用”,他舍不得祖庭,放不下寺众。

  祈愿长老莲品高登,乘愿再来。灵岩道风,绵绵无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