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琬·盛世律师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宫内的大殿里挤满了人,可大殿里的气氛却无比庄严肃穆。这些人中,有身穿黄袍的太子,有头戴王冠的众王爷。另外一些人,却是平时一般不会露面的,这些人身着艳丽的绸缎,头上顶着凤冠,一个个国色天香,远远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不用问,这是皇帝的众嫔妃们。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们,此刻正虔诚地站在那里,等待着礼式的开始。
这里举行的,不是皇帝的登基大典,也不是皇太子的婚礼。而是一个受戒仪式,受戒者就是皇太子、众王爷和六宫的嫔妃们。主持受戒的是唐代的大德高僧——玄琬。
玄琬因为守戒坚定,威服四众,所以被皇帝召来为众皇亲受戒。
玄琬未入佛门之前就对大道有所领悔,有些戒律他能够自然遵守。
一次,家人送玄琬到一个亲戚家去住,亲戚为招待玄琬而杀了一头猪。可当他们把炖好的猪肉端上桌时,玄琬就觉得腥气扑鼻,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一般难受。玄琬正襟而坐,严肃地对亲戚说:
“众生平等,不仅不能杀人,而且也不能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否则,将来就难免下地狱。你们要为来世的福德着想。”
亲戚把猪肉端下去,换上素食,玄琬面对西方,合掌忏悔后,才吃饭。
玄琬到进学的年龄时,投奔昙延法师出家。昙延法师是当时的名僧,受到隋文帝的尊敬、隋文帝在京中建寺,亲自请昙延做住持。
玄琬投师后,专学律藏。先从昙延学十诵律。在学此律时,玄琬边学边以此律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当言行不合律教时,他一定要忏悔过错,请求师傅给予处罚。
一天,玄琬正在手捧经卷读诵。突然,他感到脸上有些痒,就不自觉地用手摸了一下,不幸,原来是一只蚊子飞到他的脸上,被他给捏死了。玄琬当即放下经书,长跪悔过、玄琬把此事报告了师傅,要求给予处罚。昙延见他诚心悔,又况且是无意所为,并没有处罚他。玄琬自己总觉得心中不安,于是他晚上没有睡觉,跪在佛像前请求宽恕。半夜时,玄琬就感到大殿忽然明亮起来,佛像也变成了真佛。大佛安详地对玄琬说:
“你如此爱惜生命,可谓是佛门真徒。我是弥勒佛,你的悔过我已接受。”
说完,大殿立即恢复了原样。玄琬马上就觉得心中畅快,详和无比。从此玄琬持律更加严格。
受具足戒后,玄琬又跟随洪遵律师学四分律。他悉心修持,认真研究了三年,成绩卓著,受到众人的称赞。离开洪遵,玄琬向昙迁学法。摄论、地论、中百、法华、楞伽等,他都了然于心中。对这些经论,他注重它们和律藏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能够使持律者的言行完全有律可依。
现世属于像法、末法时代,因而众僧持律不严,行为举止,往往不合戒律。于是玄琬广设道场,行各种忏悔之法。每年春天,在受戒仪式之前,玄琬带领众僧念二十五佛之号和神咒千遍。要让这些违禁之人悔悟过去,信持清净。这种形式后来流传了很久。
贞观初年。,玄琬奉太宗的旨意,为皇太子、诸王和六宫嫔妃受菩萨戒。
接着,太宗又传旨,让玄琬在御花园中的德业寺中为皇后抄写现存的经藏,并让玄琬监督在延兴寺中另造经藏。玄琬认为身受天子之托,又借此时机可大弘佛法,不可不尽心竭力。但这二件事,都需要广选经藏。可是自从周灭佛法,隋朝再兴以来,相传的佛经大都杂乱混合,文理又多有不通。于是玄琬联合许多谙熟经义的沙门,着手整理勘定。经过几年的整理,所存经藏面貌一新,纲领清楚,条顺理通。佛教史曾有佛教经典的结集,玄琬整理经藏的意义与此相同。
玄琬律师自修苦节,他的德望由于律藏威仪而著名。他的教谕成为出家和在家弟子的行为规范。王公大臣到下属小吏,从玄琬受戒的达三千多人,受玄琬影响而受戒者有二十多万人。左仆射萧瑀兄弟二人,人中楷模,久厌烦世,经常询问玄琬《法华》的佛理。右仆射杜如晦,临终之前委托玄琬作他永世之劫的导师。大将军薛方彻的夫人和母亲都崇敬持戒,经常向玄琬请教,食素至终。普光寺的道岳法师,识解高超,洞察幽微,受玄琬教诲后,顿开慧府。当时有一个巫士说:
“每当律师授戒说法时,异类鬼神从四面八方来聚于此,聆听法师的圣言。如果不是功德无量,怎么会如此呢?”
玄琬诚心劝戒,无所不至。他写信给皇太子:
“自从您立正统以来,洪福齐天。您得到皇天的保佑,适应时流,所做所为非常适宜。我一直得病受苦,蒙您降低身份来问候我,我感动得不知所以。遗憾的是,我却不能为您效力。”
我概括了一下经律的重要要求,发现您可依据而实行的共有四条:
第一,您要大行慈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您博爱兼济的胸怀,爱一切大众。
第二,减少杀生。佛经中的仁爱宽恕的教诲,就是要禁止杀生、虐生。我听说东宫日常用膳,每天都有烹宰之事。假如真是这样,确实会遗害不浅的。殿下您要以身作则,规范群臣,所以文武百官和百姓都怀着希望和思虑,盼望您能崇仰慈恕之道。从今以后,请少杀生。这样就可以保生命之长久,仁爱抚育之道就会隆盛。
第三,顺气。春日之时,万物滋生,应该抚育众生,以合天道。如果有杀生之事,就不是顺气。殿下您住处少阳,春月多福,行仁慈以合天道自然。保养正气,普施恩惠,才能养育天年。
第四,奉戒。每年三月,六斋能洁净人的六根,以此而获得五福。我真诚地希望您能依此而行,持斋守戒。现在您能享此重位,全靠往世业因。只要能积德积善,才能成全其美。
我无能无德,却蒙您厚爱。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见闻献给您,劳您亲览。您若用以自检,定能永保宏福。”
皇太子马上回信作答:
“承蒙恩师教我四条妙法。我仔细反复地看了几遍,已深深铭记于心。法师您早离尘世之累,悠然游荡于人世之外。您的至理名言,高深无比。您本来就高步凌云,深远如海,所以能那样胸怀博大仁兹,广施爱心,开导迷悟。您所说的道理充实翔尽,涵括古今,网罗内外,我拥护您的高论,决定行慈善之业,减少杀生之罪顺应天道自然,恭敬持守戒律。这是用博爱之心成就大慈之行。我严谨地将您的教诲牢记于心,作为我行事的原则。借重难得之业因,求得皇天的保佑。”
贞观九年,太宗下诏,从三月到五月,禁止杀生。玄琬又向上启奏请求将禁杀期延长,皇帝批准,将期限延长至年尾。
玄琬在贞观十年得病,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上遗表给皇帝:
“我听说要借助道俗的住持弘扬,朝庭内升的帮助和维护,才能使佛法发扬光大,配合万乘之君,传播万世而不衰。住持的方法很多,弘护佛法的方法也很多。但如不依照佛典而行,就恐慌怕赏罚不当。如果您采用佛经的要求,并验之于实事,那么就会少走弯路,而合于事理。僧尼等 不依戒律而行,冒犯章法,您就应该仿佛典而惩处。老朽昏聩,病痛交加,生命将尽而您的隆恩未报。我因此从经中整理而成《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育苍生论》、《三德记》各一卷。真心盼望圣上能亲自御览,以此行事。我有幸加入传未能之例,不敢有隐瞒不施的教理,现将我不高明的见解之言记录于此,来报答圣上的恩德。”
玄琬律师在腊七日卒于延兴寺。律师临去时对门人说:
“我的一生只求有益于众生,死后骸骨依古制而焚,死后丧事的办法,我并不在意。”
律师去后,皇宫内外一片衷肠恸。天子下诏说:
“玄琬律师,戒行贞正而坚定,学业清远而通达。在他正借重于宣法,造福众生之时,不幸辞世,深表哀念。”
太宗、太子和后宫嫔妃,以及众大臣都纷纷献出财宝,帮办法师的后事。到一百天时,萧瑀、萧璟、李伯药、杜正伦等人前去尽哀悼之礼。下葬那天,素幢、白盖交相辉映,香花自天而降。随着送葬的,有几万人。四十里中,一片素白。人们都哭叫着:
“我的恩师离去了,戒持大业谁来保护呢?”
玄琬的五百多弟子,遵玄琬的遗嘱,将其尸体焚化。当时,云高风静,草木幽香。点火烧身,一会儿就灰飞烟灭,弥漫于天地间,后来,为表示纪念,在焚烧之处建了佛塔群。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