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这样的话以后,五体投地拜佛,如此恭请了三次。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金刚藏菩萨说:你问得很好、很好!你能够替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的方便。秘密是指如来秘密。如来秘密,我们是不可知的。通过佛的语言来解,一是修证秘密,证得如来性,这秘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这里所问是我们的秘密,如来的秘密不用我们问,我们问了也没用,是佛的秘密。就如一个开悟的人,我们问他:「你已开悟了吗?」开悟是境界,这样问是没有用的,大家千万不要随便问,这问别人的境界是没意义的;你自己有什么问题,问人家、看人家怎么对你解,是否能解开你的问题,这样问是有意义的。所以看人有没有智慧就看这些地方,你如果专门打听别人的消息,这是完全没意义的行为。如自己有问题,向人家请教,能把你的问题解开,你就是进步了。所以这里问的不是佛的秘密,而是问自己的秘密。修证上的、究竟上的方便如何。
「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这些问题以及菩萨证悟的教诲,因为证道是证如来之性,这是证悟的教诲,是了义的大乘,不是不了义的大乘。三乘次第虽然讲大乘,但是不了义的大乘,而这个大乘是无上大乘,成佛的大乘,能知佛位的菩萨。
「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就是这样的问题提出后,能够解答,使能够修佛位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得决定的信,这是至关重要的,是信根成就。法身如来具足成就,就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现在仔细地听,我对你讲。「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下面是佛对问题的解答:
这万有一切里面的有情与无情的世界,始与终(始:开始,终:终极),生与灭,「生」新生而起,「灭」念念谢灭。「前」是过去,「后」是未灭。「有」是住劫,「无」是空劫。「聚」是成劫,「散」,地球的坏劫。这就是有聚散,成、住、坏、空四相,四个中劫成个大劫。起止、「起」,现行、存在的现行。如地球在运转,山河大地一切在变化,人的思想在流变;「止」,是调伏、工夫,把妄想调伏,吾人念头打起,随着外界而转,随地球而转,随万物而动。我们的念头起来了,要把它调伏,把妄念止下去,有止才能归空,念念相续,有起有止等,众生念念相续,实际都是依妄起妄。因念念相续的关系,形成世界的业流,形成了世界的报果,形成了世界人类的一切执着和作为,这是没相续心,没相续心才能显现我们觉性的妙用。因念念相续的关系,能所不断,所以循环往复不断,器世界空了又成,有情世界里人死了,又有人从中阴身阶段投胎出生,老是在轮回、生灭;而且我们的心念也在时时生灭,所以说循环往复,如轮子在一个轨道上轮转,我们走不出,走不出就非常痛苦。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有种种取与舍都是在轮回里面。取,执着贪求。舍,丢掉、斥离。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取极乐,也是轮回。大家要知道,也是轮回,这样的心还没出轮回,直到相应时,厌离至极,便无厌离,到那时,就没轮回;但是你如还在厌离当中,所以还有轮回,但是很多人搞错了。厌离器世界及男女、境界,没去厌离自己的妄念心、执着的心;欣求西方,执着西方的相好,而不知西方的妙德在自心中具足,这样搞错了,所以产生取舍,都是轮回。所以《楞严经》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这样子我们的真性会随幻而转,真性是法界的体,由幻的关系,就如带有色的眼镜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变了色,即不是原来的样子。而看电视,电视的一切是幻的,我们看的人是真的,但人会投入,会掉眼泪,会随着电视里面的情感而变化,这心就随幻转了。
这里讲人若未出轮回,天天还在妄想中分别,而来辨别圆觉的真性、圆觉的理体、圆觉的境界、圆觉修证的体会,若这样辨别的话,那么圆觉性也同流转,不可能真实理解,不可能真实的体会。这样辨别,圆觉也变成流转,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诤议,和很多问题要去讨论,很多的辩驳,学者或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说这样的体验,有些人说那样的体会,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就是说人还在轮回当中,这样圆觉也变成流转。为什么流转?圆觉是平等之性,而讨论与体会变成不平等,形式不同。所以讲:「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样的心去免轮回,是免不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还有知见在。知见立知,还有对比在,还有能理解圆觉的人与圆觉被我所理解在,即对立面存在,若使这些都消融以后,智断皆空,都没存在,都没分别,这时,圆觉性在当下显现。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没佛法可懂,一天到晚绝对不会去想我在修行,或者我在学习佛法;真懂了,没有一个文字、没有一个法门、没自我、没境界、就在当下,就连当下也不知什么叫当下,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去体现,这是真的悟入圆觉。
譬如说人的眼睛老是在转来转去,这清湛的水也会摇动起来了。这是用水表圆觉性,眼睛表示我们的人的轮回妄心,所以古德解释说:「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水则不摇。」
这火轮在转,眼睛若定在那里看,因眼睛分别功能跟着火轮在转,所以眼也在回转。但是天眼的人就能看出,天眼的人知道这里面是空的,会看出空间,但人的眼睛太迟钝了,因这转的频率太快了,有些东西振动太快了,会当作实质。我们看的电视也是振动的关系,振动到极点时,看不到它的振动,这实际上是刹那刹那的连续体。《中论》里面就讲这问题,大家自己去体会。《中论》说,一个人运动,如跑步,我们觉得他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他每步、每个动作,运动与静止,由静止的连续,构成了运动。物质也是如此,每个电子、原子,它们的当体就在静止当中,由静止里面构成了运动,由能量的激发。我们的心念也一样,我们的心念每个念头都是当下,本来是静止,所以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但因我们有分别执着,我们的人变得迟钝了,太无智,觉着是在运动,是在相续,所以流水永远是当下,每个波浪、每个水的分子,都是当下的显现,它没运动,人迷就迷在这里。所以说:「定眼,由回转火。」
「云驶月运」,云是在纷驰,是在飞、在飘,而我们却说月在动。我们知道这月在相对的空间里,其实没有动。
「舟行岸移」,我们坐船时,只觉得两岸的景物往后退,好像船没动一样;这就是迷,我们看出人迷就迷在这里,就是人的心随妄转,「亦复如是」。
善男子!这些幻妄的轮回心都还没停下,好比「动目」、「定眼」、「云驶」、
「舟行」等,这些若没停下,就是生死垢心还没停,叫停也停不下,就像轮船在开,叫它停也停不下;云在动,而叫月亮停,月亮也停不下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的垢心,曾未清净过,一刻也没歇下,而去观佛的圆觉,怎么有可能呢?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们大家会生出三种迷惑来,就是面前所提的三种疑问。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善男子!这都是眼睛生翳,妄见空中生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这是譬喻幻翳除了以后,不可以说,什么时候幻翳还会生起?病好了以后还会生病,这譬喻就指当下,这幻一去掉以后,悟真性,不再迷惑了。「哦!空中没花,是我的病目所生起的。」主要是讲这问题,所以幻翳除了以后再生这样的病是不可能,就是讲无明破了以后,就不再生无明。
「何以故? 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翳与花不是两个法,都是幻妄的,都不是实有的。花不是从空生,而是从翳里面幻出的,这翳是假的,这花与翳不是相待的法;既不是相对法,也就不是实有法,它们都是空的,都是一种迷惑的假现象。「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好比空中的花灭于空时,空中看不到花了,那么不可以说虚空什么时候再起空花,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虚空本身没花,虚空当体没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空本来就没有花,所以就没起也没灭,这里讲了本来。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圆觉照离于花翳」。就是生死与涅槃,迷了有生死,悟了即涅槃,生死迷悟也好比空花一样,同于起灭,而妙觉圆照之时,花与翳皆已离开。悟了以后得到涅槃,好比花有灭,但是圆觉性离开花、离开翳,与这些没关系,没迷悟的关系,所以这些都要除去不要。故生死与涅槃都是人对这种境界的体会,迷与悟之间的体会。实际上从圆觉来讲,这些都没有,所以讲:「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善男子!虚空不是暂时有,也非暂时没有,虚空本来就如此。
「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况复」,何况,就是说超过譬喻之性,何况如来圆觉随顺一切境界,一切缘起是平等无碍,它是虚空之性,是平等的性。因虚空是喻无体法,所以不同的空花起灭。那么,如来是随缘圆觉湛然真如性,是虚空的体,这觉是空性的,所以讲「空生大觉中」,或者「寂照含虚空」,是平等之性,含于虚空,虚空在这性里面。那么前面的譬喻是说虚空已是这样了,那真性更是微妙不可思议,怎能还有起灭?怎么会成佛后,再起无明?再做起众生?绝对不可能,这里是用空花做譬喻。但是有人说,空花是虚幻的,做譬喻,没因果亦没修证,都没有,都豁达空了,都不要了。然而下面还有一个譬喻,是讲金矿的譬喻,金矿有因果,有实际的。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我们拿金矿来提炼,把其溶化成金,这样金不是销有,不是溶化有的,是它本有。说明佛性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为矿」,成金以后,不再返为矿石。成佛后岂再做众生?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永远不坏掉,譬喻凡夫解脱烦恼成佛时,就不可能再走到烦恼当中去,所以说:「既已成金,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如来的圆觉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非菩提及与涅槃」。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来没菩提,本来也没涅槃,讲菩提、讲涅槃是对我们人讲的,是对外道讲的,是对罗汉讲的。因人有愿望、有追求、有对比,不好的、想好的;就如矮房子与高楼,高楼是对矮房子讲的,没矮房子,那来的高楼大厦?所以高楼、矮房都是平等的,都是相对来说的。人的美与丑亦是相对来讲的,好与坏亦是相对来讲的,世界与出世界亦是相对来讲的。所以六祖大师有三十六对,就是从这里体现的。那么从「对」来说、从「破」来说、从「舍」来说,就会出现「本无菩提及与涅槃」。若从建立说,从对迷的人说,就有菩提、有涅槃,要去修证、去体会。实际有没有?本性有没有?本性离有无,虽是真实的有,但是这有不是修证的有,而是本有的。
由于本有的关系,所以「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没有成佛不成佛的,本来就是佛。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没有轮回,也没非轮回。轮回与非轮回都是就人的执着观点来讲的,人在迷惑时讲的,圆觉性里面没这些东西,有一点见解在、有轮回与非轮回、有成佛与非成佛、有菩提与非菩提等,有一点见解在,都是迷圆觉性。
大家千万要注意,有些人觉得今天坐得好,坐得轻安,修得好,就是还有一点点在,都叫做迷圆觉性。有些人道理是明白,实际上还是迷的,这是没透过,还是迷。
善男子!那些声闻人所圆的境界,他们觉着最高境界是什么?「身心语言皆悉断灭」,就是沉空滞寂,灰身灭智。就法身而言,无戒、定、慧是灰身;无解脱知见是灭智,就是无生智,把智歇下不要。有八忍八智,修证中有的。若要详细讲会很复杂的。都灭掉不要,八忍八智也不要,那么,他们到这样的境界「终不能至」--他们也没办法达到他们亲证的涅槃。为什么达不到呢?没智的分别,沉空入寂,住到偏空上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们没办法去亲证他们所现的涅槃。假使没圆满入涅槃,是有余涅槃:假使已入涅槃,是无余涅槃。无论是有余与无余涅槃,在他们所证的境界里面,他们没办法亲证所现,但是只能讲有余涅槃以为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们执着于乐,是有余无依涅槃,无依涅槃消失,对涅槃的觉受消失。在一万大劫中,佛放光去照他们,一照他们时:「咦!我在哪里?」这样佛的光明,觉性一点一点显出(觉性没有了,完全在空里面),但这空没三界烦恼,也不会退转,这个空是界外的空,这时佛光一照、一觉,佛现庄严高大身,对他们说法:「你们沉寂在空里这么久,怎么还不显现庄严?怎么没妙用呢?怎么不去度众生?为何不成就净土等等?这佛性的功德怎么会没有? 」「哎!谁在说话?这个道理讲得很对,怎么这么久沉在里面都不知道?」好,现在发心了,佛说:「你们现在要走出来,你们要化身化现度众生,起一切变化。」到此阿罗汉才走出他们的境界,到这里是证为八地菩萨,这是用唯识宗、密宗来说的。《楞伽经》中也说是八地菩萨,这样出来度众生。所以没证到菩萨以前,他们证到罗汉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没觉性来体会。
「何况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凡夫用思惟来想,想这圆觉佛是怎样的境界?这能想得到吗?想不到!凡夫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就好比用萤火虫尾巴的光来烧须弥山一样,终不能着。萤火虫的光没热量,根本不可能焚烧的。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以轮回的心生出轮回的见解,取与舍、生与灭、善与恶、好与坏--轮回的见解,这样想入如来大寂灭海--法界不动。「终不能至」,永远达不到。但是既然这样,我们凡夫学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都用思惟的心,这样难道都是白白学了吗?不是这样的,这个理要明,理若明,才能把世界看破。因我们人有凡夫知见、有外道知见、有二乘知见、有菩萨知见,我们现在通过《圆觉经》学习,把其他的知见丢掉,而有佛的知见;有了佛的知见,明白了以后,生起信心,依解起行,行起解绝,到那时,才能究竟。否则,凡夫的知见不除,怎样去修行呢?外道的知见还在,如气功还要练,怎样去修行呢?不好修行。所以学习《圆觉经》虽然还是思惟的心,这个思惟是住持佛法的思惟、是正念的思惟;这个思惟是归本的思惟、是善巧的思惟,这思惟叫正思惟。我们现在不要生轮回想,也不要用轮回心去思惟,要无念之念,没思惟的思惟,叫正思惟见。「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佛总结说,因此之故,我讲的一切菩萨及末世的众生,先要把无始轮回的根本断掉,现在我们懂了以后,要把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去做工夫。若念佛的一心念佛,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打破睡觉、打破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持咒的一心去持咒,法愈简单愈好。若参究的一心去参究,行、住、坐、卧都是在当下体会,亦不管有病没病,亦不管世界如何,都不要向外求、不赶热闹、不跟别人转,这样夜以继日地做工夫。在冬天,有时间打打七,若精力尚可,把自己逼一逼。怎样逼?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或几天几夜等,专门做工夫,逼自己念佛或持咒,但不能让它念提起,不要执着,这叫逼自己一下,透过境界,逼到后来,山穷水尽,突然会脱落。所以懂了以后,不要再去学习,或者去求些什么,没问题了,一心去用功,这样子无始轮回根本才能断掉,无明才能断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有作意的思惟、有所求的心念,想得到什么东西,想得到什么利益,叫有作思惟。《维摩诘经》讲,来学佛不要想得到什么利益,学佛法里面没利益,没利益是真利益,你若想得到利益的,那你没有利益。所以有作为的思惟,是从有心起,有根有识,有能有所,有分别执着。
「皆是六尘妄想缘起」,因为我们所思惟是一种成份,是一种内容,是一种境界,但是我们不知道思惟的体是无念的,所以这种思惟是六尘的妄想缘起,缘来缘去,想来想去,攀缘之气氛。
「非实心体」,实心没有念处,有作的思惟,不是中实理体。不是实相的妙心,因为实相妙心没念,不是缘会成份。这种道理我们反复讲过,我们内心所想起的那些成份,无论是光明的成份、庄严成份、语言成份、道理成份,这些成份都是幻的,只有我们能思惟的体及清净不动的性,才是真的,这叫做实心理体。所以,那些成份攀来攀去都叫非实心体。
「已是如空华」,已经形成了空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如我们经常思惟是空花了,而再从这样的思惟来辨别佛的境界,就好像空花里面结了空的果,幻想的果结出来了,「空花结空果」。
「辗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的辗转妄想没道理。「空花结空果」,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给修行带来很大的偏差,都是这样的执着,故犹如煮沙成饭,就是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没得到进步。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众生的心是虚的,是幻妄的,是识情分别。虚妄的浮心,指心是浮着的,飘来飘去。「多诸巧见」,还有取巧的见,今天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些话,马上改变了主意,东搞搞西搞搞,都是巧见,觉得自己会搞出一套名堂来。大家要千万注意,佛法里面没有绝对地自己搞出一套名堂来的,这与世间法不一样,认为佛法是自己的,搞出一套什么东西来,当祖师了,这个道场是我的风格。实际祖师的风格是自然流露的,是道的显现,是应众生因缘及时代因缘而自然显现的。他们虽然讲了却没认为自己在讲。如谛闲法师讲了半天佛法,后来一看记录,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自己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如想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有自己的一套,这样子就叫巧见。所以佛法在现今时代,总想有一套东西拿出给人家看,这就是众生的「多诸巧见」。搞出自己一套名堂来,把大家吸引来,吸引来有什么作用?造业。实际上不是为了培福,把大家吸引来,在这里面生烦恼、吵扰、造业。实际上真正佛法,连教会都没有,连寺院也没有的,寺院、教会都是不得已而设的。当佛住世时,只是施主建精舍讲经用的,没组织、没机构、没这些东西的,佛就是教导僧众和合,大家在一起修证,而且戒律的制定因弟子的某些行为,佛才方便建立,都是方便,到后来一点一点自然形成规律。后来再由于国王的支持,大家才在一起集体修行,后来就变成教会。教会实际上是与政权发生了关系,变成了一种管理机构,有些贪名贪利的人,都执着这些了,就一级一级建立起来了,都是人间的事,不是佛法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这些,它是没组织的,它是从绝对真心里做工夫的,有缘的人聚一堂。当时,印度有村庄地带,什么时间到了 师父来了,就请他登台说法,平时这些师父不住在城市里,都住在山林之中修行,什么时间到了,就请他们出来说法,或者请到居士家里用斋,这些居士对他们很恭敬的,跪在门前,请师父进去,用斋以后,听师父说法。都是这样的,是以法为中心。
大家千万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当然从本性来讲,以体为中心,本性显现在人间,是以法为中心。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一乘佛法,这是不同的善知识所建立的中心不同,所以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他的中心是人生佛教,但不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组织为中心,不是以领导为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是以法为中心,只有法发扬光大,才能利益人间,才能在人间放光,这是根本的问题。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在搞什么?在搞应付,没以法为中心,所以他周围的弟子也都是「撑世的」,没有法。假若一个人以法为中心,那么他周围的人也都是修证佛法的,都是去体验佛法,这样,他的弟子、他的眷属愈来愈多。为什么?这是在法上面的放光,会照耀众生,不浪费在世俗时间里面,白白空过一生。所以佛法以法为中心,这一点要明确。世间人都是「虚浮妄心,多诸巧见」,故「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这样的分别提问,对弘扬正道,排除疑悔来讲似是属于善问,但对于圆觉本性来讲,根本没有这些罗嗦,所以「非为正问」。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失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恩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重宣之认,了幻之说,世尊妙智,破疑离念,而顺于觉道。
「金刚藏当知」,知个什么?知在不知之时。「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始终往复,变幻迁流不是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欲见本来寂灭之性,应于当下直见。然而众生从无始际来,「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轮回不停的妄心,是以分别思惟为基本特征,而此思惟即是旋转往复的迷情,所以「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轮回际」与「入佛海」只在一意之间。只是不被境迁,不被念转,不颠倒迷惑,超出相待之执,独立无倚,虚明朗照。「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全体,不复重为矿」。佛性之金,无明的矿,修持之销,成金之用,乃是学佛修道所应明悟的整个关系,如能善思体悟,即能永断疑悔,成就妙觉。
由此虚幻相待建立而知:「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既是空花之相,学者又在那里寻觅生死与涅槃?又在何处分别凡夫与佛?当行人在无可寻觅求索中,当即脱出,更无剩余,更无拖累,更无挂碍,则当体圆成,更无奇特。可见众生一旦迷入,无时无刻不用妄心思惟攀缘抉择,而此正是轮回之本,是无始无明的表明,全是幻化变现--「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思惟既是幻化,又如何以幻化来征问虚妄呢?所以应当直下了悟,打破二见。「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此心一了百了,以无求心而求圆觉,则觉性圆显于当下,无明顿脱,于无始长劫修行,只此乃真。唯在此际没有思惟之心,无有对待之法,不可思议,妙明全体!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