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非时入聚落不嘱苾刍学处第八十之余
尔时邬陀夷既得果已便作是念。世尊慈父于我实有大恩。今作何事而能报德。除利有情余无报者。时邬陀夷遂即随缘而行教化。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我诸弟子声闻众中。教化有情令得圣果者。邬陀夷为第一。
摄颂曰。
大天大髻珠医人僧众腹
梯受用两倍暴恶及童年
钵及相扑人是谓十三事
广化十八亿咸令出苦津
大天者。时具寿邬陀夷作如是念。今诸有情谁系属我先受教化。观见一婆罗门承事大天堪任济度。时邬陀夷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室罗伐城次行乞食。见彼婆罗门备设供养。觅婆罗门与其饮食。高声唱言。谁是婆罗门。我当与食。邬陀夷曰。我是婆罗门吾之大师。是最上婆罗门。彼人报曰。汝非婆罗门。是秃头沙门。邬陀夷曰。我今共汝往问大天。我是婆罗门不。二人共往至大天像所。邬陀夷问曰。我是婆罗门不。时大天像出言告曰。圣者邬陀夷实是婆罗门。其师更是最胜大婆罗门。彼见大天像语。便大惊怪叹未曾有。于佛教中深生敬信。即请邬陀夷宅中供养。饭食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彼闻法已见真谛获初果。归依三宝受五学处。至尽形寿不杀生等。白言圣者我愿尽形寿。供给一切所须之物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幸为纳受。告曰我于余人化缘未尽。不应受此。说是语已从座而去。
大髻者。时具寿邬陀夷复于他日。观诸有情谁堪受化。见一婆罗门亦事大天不信三宝。知堪受化。即于晨朝执持衣钵入室罗伐城。见彼婆罗门同前设食。觅婆罗门情希供养。唱言谁是婆罗门。我当与食。邬陀夷曰。我是婆罗门。吾之大师是最上婆罗门。彼人报曰。汝非婆罗门。是秃沙门。若真婆罗门不作如是形相。邬陀夷曰。婆罗门相其状如何。答曰婆罗门者其髻高大犹如冠帽。邬陀夷曰。若如是者我即其人。以手摩顶大髻如冠忽然自现。彼人见已深生信仰。发希有心请入受食。食已为其说法示教利喜。其婆罗门及妇俱获初果。既得果已归三宝受学处。奉四事至尽形。尊者告曰。我有化缘舍之而去。
往买珠者。时具寿邬陀夷复于他日。观诸有情谁堪受化。见一婆罗门亦事大天不信三宝。知堪受化。即于晨朝持衣钵入城中。至婆罗门家门外而立。知彼妇意欲得好珠。即便化身为卖珠者。入其舍内示彼好珠。光彩鲜明形状可爱。告言我卖此珠。汝若须者随意当取。时婆罗门问其价直。邬陀夷曰。随汝所酬。彼少还价百分未一。邬陀夷即取其价。时彼夫妇怪未曾有。私自叹曰。何意贵珠而取贱价。邬陀夷知其根熟便复本形。时彼夫妇倍深信敬。遂以上妙饮食供养。食已澡漱。为说施颂复演深法。夫妇闻已皆证初果归依受戒。尽形供养广说如前。时邬陀夷舍之而去。
医人者。时室罗伐城有婆罗门。于三宝中心无信敬。身婴疾苦绵历多年。所有医人无不弃舍。云是恶病不可疗治。时婆罗门更不求医。端然待死。邬陀夷观彼机堪受化。持衣钵入城中。到彼家立门外。化作医人。报言我善医疗。家人唤入。病者告曰。我病多时诸医皆弃。但知守死无可归依。化医报曰。汝不须忧。咒术良药力不思议。须臾之间令得平复。病人闻已深生欣庆。邬陀夷即为诵咒称三宝名。彼婆罗门既闻咒已众病皆除。平复如故。尊者见已还复本形。彼家夫妇倍生敬信叹未曾有。办妙饮食请受供养。食已说法俱证初果。为受归戒广说如前。乃至舍之而去。僧众者。时室罗伐城有一婆罗门。于三宝所不生信敬。大富多财。禀性悭吝无心舍施。乐多积聚。时邬陀夷知彼根熟。数往其舍频从乞求。虽劳去来竟无所得。后于他日执持衣钵。还入彼家空钵而出。适到门首彼婆罗门从外而入。问言苾刍于我舍中有所得不。尊者见彼无信敬心密言告曰。汝既自无将何见与。彼闻嗔怒报言。沙门我有财食皆能周赡。汝之眷属何意言无辄相轻贱。答曰若如是者明日我来就汝受食。婆罗门曰。斯诚善事。时邬陀夷更诣余家。乞得食已还至本处。食讫礼佛白言。世尊有婆罗门不信三宝。禀性悭吝积聚为务。无舍施心。今日忽然言请于我佛及僧众明朝来食。佛默然受。彼婆罗门既至明日。于其舍内初无营办。时给孤独及余长者。闻请佛僧。皆往彼宅见无备办。告婆罗门曰。汝请邬陀夷并其眷属。即是佛及僧众来汝宅中受一时食。汝今何故无营办耶。答言我不与食。诸人告曰。若于今日佛及僧众来汝家中。不施食者。胜光大王必见治罚不相容舍。时婆罗门闻已大惧。复缘宿世善根现前开发。遂多出物备办上供。拟施佛僧。尔时世尊于日初分大众围绕往到彼宅就所敷座安详而坐。时婆罗门亲自奉献上妙饮食。佛僧食已澡漱讫。从座而去。时邬陀夷独留而坐。为彼夫妇演说妙法。即于座上俱得见谛。归依三宝受五学处。广说如前。
腹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亦于三宝无敬信心。其妇端正罕有俦匹。其人于妇极生爱念。曾不许人辄入其宅。时邬陀夷同前观察堪受化者。见彼夫妇解脱时至。执持衣钵次第乞食。到彼门前欲入其舍。时婆罗门见而不许。遂去小便。时邬陀夷令彼小便出不停息。即入其舍面见其妇。其妇慢心不相瞻视。邬陀夷化其妇肠令出腹外。时婆罗门来见惊怖生厌恶心。遂礼尊者请求忏谢。邬陀夷即摄神变。令彼妇身平复如故。夫妇二人叹未曾有。邬陀夷因为说法。言身不净无可保爱。夫妇闻法俱证初果。广说如前。
升梯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其妇端正。妇心不信敬。邬陀夷念谁当受教。观彼夫妇宿世善根。系属于我机缘堪化。便持衣钵往到彼家。时婆罗门有事先出。尊者即入其舍。彼妇遥见避之入室。尊者随入。妇遂升梯而上高阁。尊者亦上。其妇即便推梯令竖。是时尊者因堕于地入灭尽定。时妇遥观无有喘息。谓之已死。正梯而下以手擎持。虽尽气力竟不能动。便命家人共来擎举。亦不移动。时婆罗门从外而来。惊怪其事略问知已。即自扶持亦不能举。其家惶怖设计无由。时有婆罗门邬波索迦。是其知识。从外而至。见是尊者邬陀夷告主人曰。此非已死。是入胜定为相济拔来至汝家。故现化耳。宜可殷勤求哀忏谢。时婆罗门执足顶礼求哀忏悔。尊者出定因为说法。便获初果广说如前。
受用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娶族望女以为妻室。仪容挺特好自夸谈。时邬陀夷观知此妇根机时熟堪任受化。执持衣钵随缘入城至其宅内。时婆罗门有缘已出。其妇傲慢虽见苾刍一无所施。亦不共语。尊者顺彼机缘宿世之事。说伽他曰。
汝今受用昔时业现在无心行舍施
曾见美女泪沾襟不久还当自啼泣
为说颂已出门而去。于时彼妇不闲句义。便作是念。此之沙门骂詈于我。心怀嗔恼。婆罗门还见问曰。有何苦耶。妇曰向有沙门来骂辱我。彼若活者我命不全。其夫闻已怒目叱吒手援利剑逐彼苾刍欲断其命。时邬陀夷遥见彼来。化为小室闭户而坐。其婆罗门唤令开户。尊者告曰。汝可弃剑我当为开。婆罗门即作是念。但得相及拳打令死。便放其剑。以极嗔心急唤开户。尊者报曰。舍此嗔怒暴恶之意当为汝开。闻已窃念。此是圣人知我恶意。便自悔责舍除害心。即为开户。其人入已为说妙法。便获初果受三归五戒。告言我于汝妇无恶骂詈。为说伽他令思往事。彼愚不解更起嗔心。今可谛听当为汝说。乃往昔时有一贫女。见他美女绮饰庄严。仆从自随众人爱敬。贫女懊恼啼泣作如是念。我今以何方便可得如是随意事耶。时有邬波斯迦。是其知友。告曰。汝何忧苦。女以事白。答曰忧恼无益。他之果报从因所生贫女问曰。其因者何。答曰于胜福田施以饮食。至诚发愿必获其果。时有独觉圣人来从乞食。女持食施。心有所希。时彼独觉为现神变。贫女生信即发愿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所生之处莫遭贫苦。若得人身端正姝妙见者欢喜。受用无阙。汝归由先施业发愿力故。获端正报受用丰足。生胜族中人所爱重。今乃不信当何得耶。时婆罗门既获胜果。复闻宿世因缘之事。便请尊者还其本居。为设种种上妙饮食。食已为说法要。妇闻法已亦证初果。求受三归五戒。广说如前。
两倍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其家巨富情怀悭吝。有事他行。即便支计妻食之分。余有库藏泥封而去。时邬陀夷知妇堪化。入其舍从乞食。妇持己食一升米饭以施。苾刍。回视器中食还如旧。时邬陀夷复于明日更将一伴来至其舍。妇人见已二俱请食还同昨日饭器无减。明将四人。如是倍增至六十四人来。皆施食一升米饭。不减如常。此六十四人。日日来食。余人见之心生嫉妒。夫至告曰。汝妇在家多为费损。常于日日食设。百人看此所为汝家当破。时婆罗门闻斯语已。还至家中呵责其妇。何故我暂不在广为破费。妇便告曰。仁不须嗔。所留我分持以供僧。于余库物一无亏损。其夫闻已深怪所言。心欲试之验其虚实。时邬陀夷欲至食时。还将尔许苾刍来入。同前食讫饭器仍满。婆罗门见已倍生希有深发信心。即请众僧广设供养。食已说法。于时夫妇俱见真谛。为受归戒。舍之而去。
暴恶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妇性暴恶。至节会日。其婆罗门作如是念。今日定有诸亲识来。对彼亲宾妇若骂詈深为丑恶。作是念已便携稚子避向余村。邬陀夷观知彼妇化缘时至。持衣钵到彼家。见彼妇人料理饮食。尊者去之不远而住。妇人告曰。尔欲觅食。假令努眼大若钵盂。食终难得。是时尊者即开两眼大若钵盂。妇人又曰。设使汝身分为两叚。我亦不与。尊者化身即为两叚。于时婢使告妇人曰。若杀苾刍犯国刑法。当为官婢役使终身。其妇惊怖欲持死尸弃深坑内。尊者入灭尽定不能移动。即便执足恳到忏谢。愿复本形。饼食任取。尊者即起从其索饼。妇人欲觅恶者施与。观察笼中悉皆是好。随将一个持与苾刍。诸饼皆出。问尊者曰。岂总将耶。报曰我同梵行乃有多人。汝自往行斯为大善。妇人持饼往给孤独长者家。见佛僧众俨然而坐。妇人持饼人各与一饼仍不尽。妇人见已叹未曾有深生敬信。因为说法便获初果。还至宅中见饼如旧。婆罗门知节会日过。与子俱来。见妇容仪详审沉默。观其所作有异常时。说伽他曰。
汝先志猖狂何因今意别
我观尔所作与昔事不同
其妇答曰。
我昔不是狂今非有别意
但由世尊教见谛预真流
其妇即以上事具白。其夫婆罗门闻已。叹未曾有倍深敬信。遂往逝多林。请邬陀夷及佛僧众明当就食。邬陀夷受已为白佛僧。如常广说。乃至佛僧食已还归住处。时邬陀夷独留其舍为说法要。令证道果得见真谛。是时夫妇乃至尽形延请供养。尊者不受。其妇白言。我设一座。唯愿尊者余处乞食就此而食。尊者哀愍为受而去。
童年者室罗伐城有五百婆罗门子。至节会日各持饮食。诣园林中欲为聚集。时邬陀夷便作是念。今复何人堪应受化。知彼五百婆罗门子根机将熟。即于晨朝持衣钵入园中。就彼少年聚集之处。诸人见已自相问曰。此之苾刍是何种族而作出家。有委知者答众人曰。此是婆罗门种。舍高贵族而作沙门。诸人闻已问尊者曰。仁是大臣之子族胄高胜。云何舍弃于此杂类卑下人中。食无简别坐无次第而为出家。尊者答曰。世间婆罗门有名无义。我所投者。无上大师及诸圣众能除罪恶。此即皆是真婆罗门。时彼少年闻是语已抚手而笑。于时尊者以神通力。令诸年少头上花缨悉皆变为葱蒜鬘带。所有饼食尽作牛皮诸杂肴馔俱成牛肉。乳及饮浆尽变为酒。此等皆非婆罗门种食用之物。时彼尊者。于己钵中变作种种清净饭食。告诸人曰。汝观我钵及以身形。比汝所为。谁是清净谁无简别。时诸少年闻是语已。各各循省自知鄙恶。即相谓曰。是彼尊者以神通力。令我花缨及诸食饮并成杂恶不堪食啖。我等今时更无别计。宜当就彼以申忏谢。即俱礼足白言。圣者我辈愚痴肉眼无识。恃己族姓出鄙恶言。于圣者所辄相轻触。唯愿慈悲受我忏谢。异口同音说伽他曰。
皮肉血便利苦乐根不殊
咸同垢秽身云何四姓别
若身离诸恶口亦无过犯
心极清净者名真婆罗门
胜妙法庄严善调修梵行
能除众恶业是真婆罗门
时邬陀夷闻说伽陀知其根熟。便为说法示教利喜。五百童子即于座上断烦恼见真谛。身及饮食清净如旧。各受归戒。广说如前。
钵者。室罗伐城有婆罗门。善持咒术不信三宝。常以咒力驱策鬼神。令其驾车随意游涉。时邬陀夷复观有情。谁堪引接能入真谛。见此婆罗门根器将熟。即持衣钵往趣其家。见婆罗门诵咒使神御车将出。暂还下车旋液方去。尊者令其小便出不停止。即解其咒放彼鬼神。时婆罗门少顷来至。见鬼神皆散车不能动。虽诵咒术悉皆无验。事穷失计。告苾刍曰。由汝解咒所作不成。今欲遣谁给侍于我。尊者取钵开示告曰。此当与汝作给侍人。婆罗门曰。此黑铁盂如何侍我。尊者曰。随汝所念皆从此出。彼闻是语即试思念。百味饮食才念之时。众味具足满此钵中。彼见斯事叹未曾有。告言大圣斯之妙术愿当惠我。尊者即说伽他而告之曰。
明咒不惠人以咒换方与
或时得供给或多获珍财
若不如是者纵死不传授
时婆罗门闻伽他已。为求咒故审谛思惟。知神咒力有不思议。既不授人何缘能得。白尊者曰。我无妙术可共相换。复无珍财持用供奉。但有身力以相给侍。幸愿慈悲教我明咒。尊者报曰。尔欲得者可于如来。善说法律而为出家。我当与汝如意神咒。彼为咒故依教出家。剃除须发着法服已。白师言邬波驮耶授我明咒。师曰汝可受之。弟子曰何谓也。师曰所谓诸行皆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真寂灭。此是钵中明咒。于三夜中汝勤修习必有神验。于此句义当善思惟。时彼弟子为求验故冀有成功。于日夜中一心相续思三句法。妙解真源众惑断除证阿罗汉。便诣师处礼足白言。我今实得无上明咒。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而知。邬陀夷曰。善哉善哉。汝是真报佛恩自他俱利。于三有海不复轮回。
相扑者。尔时有一壮士。从南方来。欲于中国求人捔力。至室罗伐城于城门下脱衣拍髀。高声大叫。我从远来觅人相扑。若有能者可来接手。时此城中无人对敌。时邬陀夷知此壮士堪任受化。于晨朝时执持衣钵欲行乞食。至城门下见斯壮士告言。男子汝是壮儿欲求相扑。答曰如是。邬陀夷曰。汝当共我相扑为当共。我所扑得者而相扑乎。壮士答曰。仁扑得者我且扑之。邬陀夷曰。彼有强力汝不能禁。壮士曰。要待对敌方知强弱。邬陀夷曰。贪嗔痴三是我所伏。汝试扑之。壮士曰。此有大力欺一切人。我何方便能为彼敌。邬陀夷曰。先可出家方能对敌。即剃发染衣思降三毒。未久之顷。结惑皆除证阿罗汉。诣邬陀夷所白言。大师我已降伏三种。壮士四事究竟广如上说。如是邬陀夷苾刍于室罗伐城。教化十八亿家皆令解脱。
尔时邬陀夷化暴恶女令得见谛。广说如前。乃至为受食座。未久之顷时暴恶女为儿娶妻。身婴疾病临死之时告家人曰。我死之后随有何事。勿废圣者邬陀夷食座。说是语已须臾命终。彼婆罗门随次而终。其子忧感经时渐舍。便弃其妇求学他方。妻于后时烦恼增盛。乃与贼帅密行非法。尊者每至其家于座而食。观知此妇性多烦恼。常为演说离欲之法。彼妇便念。尊者圣力能了他心。知我与人有私通事。我夫若至必当告知。今我宜应预断其命。即诈现病相告使女曰。我今有疾。汝今可往白尊者知屈来至宅。使女往报。是时尊者不预观察。来至其家。固留至夜令唤贼帅。至便告曰。若此苾刍命得存者。我终不活。时彼贼帅恐其事露。忿怒持刀断尊者命。将其尸骸弃粪聚中。此是尊者先所作业今时果熟还于自身蕴器处受。非于余处。乃至广说。
尔时世尊于十五日褒洒陀时在众中坐。大众皆集唯邬陀夷一人不到。时知座者白言。不见尊者邬陀夷。诸佛世尊得无忘念。即告众曰。我说邬陀夷教化人中最为第一。今已被杀弃粪聚中。汝等应为长净。时诸苾刍为长净已。佛言汝等应可俱行。与邬陀夷为最后供养设利罗。
尔时世尊大众围绕夜至城门。放大光明遍满城邑。其门自开。皆谓天晓。诸人咸起。其警夜者知天未明。时胜光王及胜鬘夫人等惊怪其事。门人奏曰。今佛世尊及诸圣众俱至门首。时王闻已总命群臣。胜鬘夫人。部领宫内城中士女。并悉奔驰俱到城门。礼世尊足。王先稽首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无上大师躬至于此。佛告大王。邬陀夷苾刍教化人中我说第一。今被他杀弃粪聚中。我今故来为彼焚身作供养事。时胜光王闻是事已。及胜鬘夫人。便以四宝庄校丧舆。躬从如来至粪聚所。出尊者尸香汤洗浴置宝舆中。奏众伎乐幢幡满路香烟遍空。王及大臣倾城士女。从佛及僧送出城外。至一空处积众香木。灌洒苏油以火焚之。诵无常经毕。取舍利罗置金瓶内。于四衢路侧建窣堵波。种种香花及众音乐。庄严供养昔未曾有。王及中宫并诸士庶。佛及圣众各还本所。尔时世尊至住处已告诸苾刍。此由非时行招斯大过。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非时入聚落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学处已。非时不得入聚落。时诸苾刍有看病人。遂阙瞻视。知僧事者僧事废阙。以事白佛。佛言有苾刍者嘱授应去。应告彼曰。具寿存念。我有看病因缘。或为众事须非时入聚落。白具寿知。彼答云奥箄迦。时有苾刍于俗舍内先寄衣钵。其舍非时忽然火起。苾刍即便往取衣钵。行至中途作如是念。我不嘱授非时入聚落。是所不应。遂即回还觅人嘱授须臾之顷衣钵烧尽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除因缘故。告诸苾刍。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若复苾刍非时入聚落。不嘱余苾刍。除余缘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言非时者有二分齐。谓从过午至明相未出。聚落义如上。入者谓至聚落。余苾刍者。谓于其处现有苾刍而不告语。除时因缘者谓有难缘。余义如上。此中罪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于非时作非时想疑。得根本罪。于时作非时想疑。得恶作罪。余二无犯。又无犯者广说如上。
尔时胜鬘夫人。知尊者邬陀夷枉被贼师所杀。殷勤白王令捕贼师。为护未来诸苾刍故。时王即敕有司严加掩捕。获贼师已。王遣将贼投热油釜中而断其命。贼之伴侣有五百人。皆截其手。彼私通女以其头发系不调马足。放令蹋。死时诸苾刍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彼之贼师曾作何业杀邬陀夷受苦而死。及私通女五百贼徒皆被刑戮。佛告诸苾刍。由彼王等于先世中自所作业。还当自受。非于余处有物代受。如余广说。汝等应听。乃往古昔于婆罗痆斯城王名梵摩达多。其王大臣聪明博识有五百弟子。为贪利故遂至王前诈陈预梦。云我梦见当于十二年中天不降雨。国土荒乱人民饥馑王位将危。王曰若如是者事当奈何。欲作何计得免灾厄。大臣白曰。应杀五百头牛作耶慎。若大会设婆罗门。方免灾难。王遂出教总集五百头牛俱在一处。牛大吼叫。王闻其声便生悲愍。告大臣曰。岂俱杀此诸牛命耶。臣测王意白言。大王。观此群牛欲杀之时。有行淫者其牛合死。时将设会总察诸牛。遂有特牛牸牛共为淫事。大臣曰此应合杀。彼五百弟子一时举手云此牛合死。其大臣妇亦云合死。遂杀二牛以供设会。汝等苾刍往时大臣者即贼师是。其大臣妇者即私通女是。五百弟子者即贼伴五百人是。往时二牛即胜光王及胜鬘夫人是。昔时被杀今还杀彼。汝等苾刍凡诸有情自所作业果报不亡。虽经多劫缘合还受。是故当知。勿为恶业修诸善品。
复次诸苾刍汝等当听。其邬陀夷先作何业由彼业力。今被他杀弃粪聚中。乃往古昔于一聚落有捕猎人。以屠杀为业而自活命。彼时有一独觉。来至林所而暂停息。当是之日彼捕猎人一无所获。便生怪念。我从昔来于此林中多获禽兽。何故今日而无所得。遂见人踪随迹而去。见一独觉端居而坐。是时猎者作如是念。由此人来我无所得。遂生嗔忿。即满张弓放以毒箭中其禁处。独觉圣者见此愚人起悲愍心。为现神变腾空上踊犹若鹅王。时彼猎人见神通已深生追悼。发言仰告。我愚痴人不识贤圣。愿纵身下受我忏谢。时彼圣者为哀愍故。放身而下受其忏谢。因即命终。时彼猎人以火焚形。取其舍利起窣睹波。种种供养因发大愿。勿缘此罪令我当来受地狱报。于未来世当得逢遇殊胜大师亲承供养。汝等苾刍往时猎人者即邬陀夷是。由昔杀他今还被杀。
复次诸苾刍汝等当听。此邬陀夷先作何业得阿罗汉亲事于我。被杀之后弃粪聚中。佛与僧众王及大臣。胜鬘夫人并诸宫女城中士庶。俱至尸边庄严宝舆移至胜处。焚烧既讫取设利罗造窣睹波盛兴供养。乃往古昔有一瓦师见一独觉身婴疾病。为乞食故次到其家。时彼瓦师不识贤圣。遂便捉咽推出弃粪聚中。彼身无力因即命过。有余独觉乘空而度。见其尸骸纵身而下。以诸香花随时供养。瓦师见已具问其故。知是圣人便生忧悔。我是愚痴不识贤圣。自知无力能如法焚烧。遂即白王共为礼葬。王闻大圣非理涅槃。总命群官及后宫婇女城中士庶。人物骈阗各持苏油并诸香水。至圣者所焚身供养。时彼瓦师作金色瓶盛其余骨。置杂彩舆往四衢道侧。造窣睹波随力供养。遂发弘愿。我之所作无间重业。勿缘此故堕捺落迦。以此殷重供养之业。于未来世当得遭遇殊胜大师。亲承教旨不生疲厌。获得如是神通自在。汝等苾刍彼时瓦师即邬陀夷。由昔所作恶业余报。于五百生中常被他杀投之粪聚。由彼供养发愿力故。今值遇我成阿罗汉。由此业故虽涅槃后。我与大众王及人民。悉皆云集焚身供养。汝等当知。又何缘故此邬陀夷教化人中最为第一。于过去世迦摄波佛时。邬陀夷于彼出家。为大法师善能说法。教化有情无量亿数。由彼业力于诸众中教化第一。是故诸苾刍当观如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终不亡失。善业勤修恶事当舍。应如是学。
第九摄颂曰。
食明相今知针筒床脚量
贮花并坐具疮雨大师衣
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学处第八十一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此城中有一长者。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时具寿邬波难陀因行乞食至长者家。长者即便持饭施与。因为说法。施食之人获五功德。谓寿命色力安乐词辩。长者闻已深心欢喜。顶礼其足归依三宝受五学处。时邬波难陀复于他日至长者家。长者白言。圣者。我今因大德为善知识故。欲请佛及僧就舍而食。唯愿圣者为我白知。时邬波难陀还至住处。称长者名为请佛僧。时邬波难陀即于晨朝至长者宅。报长者曰。我有缘事暂至余家。我若不来不须行食。作是语已舍之而去。尔时世尊。知彼长者不闲法式不来告白。即便自将大众诣长者家就其食处。时诸苾刍报长者曰。应唱随意。长者即便报言。圣者我为大众设斯座褥。佛言此即便是作随意讫。宜应就坐。佛及大众坐时既久。日复将中不见行食。
佛告阿难陀曰。汝告长者。日时既至应可行食。日时过者食何所为。具寿阿难陀奉教而告长者。报曰圣者邬波难陀今未来到。如是至三。阿难陀曰。若邬波难陀不来者不欲行食耶。报言如是。具寿阿难陀以事白佛。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由他悉皆苦自由便受乐
共有皆阙事智者不应为
时欲将中邬波难陀方始来至。遂便行食。时诸苾刍有啖少许。有不食者。佛为长者说施颂已从座而去。邬波难陀即于此住不往寺中。当时是十五日众僧欲作褒洒陀。唯邬波难陀不来赴集。复无持欲人。众皆久坐妨废法事。求觅不得令众疲劳。时诸苾刍共生嫌贱作如是语。云何苾刍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而不速来。久住俗舍。以缘白佛。佛言食前食后有此过生。乃至我观十利。为诸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其学已。时有看病苾刍废其瞻视。知僧事者捡校有阙。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闻此已告诸苾刍。前是创制今复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邬波难陀。余义如上。食家请者谓被他唤食家义如上。食前者谓是午前。若出行时过二家者。便得堕罪。食后者谓过午已后。若出行时过三家者。便得堕罪。不嘱授者谓不报人。应嘱施主云我往某处。或嘱苾刍云向某处。结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受食家请。食前行过二家。食后行过三家。不嘱授得堕罪。若不以此苾刍为先首而请唤者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说如上。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