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的。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有美有丑;寿命长短不同,乌龟能活上千万年,而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等;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就是欲乐,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由于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饮食习惯不同,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的说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的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指前面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多众生,曾经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堆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面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也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面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道:"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着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偈:"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意思是说:众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转生的;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对象,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见到有疾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治病,服侍他用药,这是对身病而言;对患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比如说,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他正确的路线,免得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像社会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们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位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从《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1994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份,在朋友中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并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着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着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着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着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这样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地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本《普贤行愿品》讲记是济群法师1996年秋天在柏林寺“中元节报恩法会”上的讲经记录。记得那时天气炎热,法师刚在寺里参加完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就不辞辛劳,慨然应请讲述《普贤行愿品》。他的讲演轻松活泼,能在深契佛意、经意的基础上,结合信徒们修行生活的实际,因事显理,开启疑窦。与会信众数百人饱餐法味,皆大欢喜。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末学万诠,来自哈尔滨极乐寺。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汇报自己的所思所学。今天末学要分享的主题是: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安顿身心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是一生的课题。多年前末学读过一本书,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在诸多菩萨中,有这样一位菩萨,以愿力著称——普贤菩萨。每次诵读《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能从普贤菩萨的宏大誓愿中,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求生净土念《弥陀经》还是《行愿品》 原文 战事之息,乃中国百千万缁素善士,恳切祈祷之所感。光不过百千万中之一数耳。若曰系我之诚感,则成盗名掠美,无功冒充,光岂肯受此称誉乎。礼云拟人必于其伦。居士
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其中深意并未得到完全开显。 为什么说,《行愿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