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章 忏悔业障愿

  第六章 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这是普贤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忏悔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始以来由于无明和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这些烦恼阻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贪心使人不得安宁。你要打坐,因为贪心,所以总想着贪著的东西:有时想着哪笔钱还没有赚,想要的哪样东西,还没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还没有实现......所以贪心影响修行。嗔是记恨心,一个人记恨心重也很难修行。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后,时时处在一种记恨、无明火、想报复的心理状态中,打坐时,你能坐得下去吗?坐不下去的。因为内心有烦恼,不平静。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大障碍。比如说,有人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懂,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根机太钝,这种人也是很难修行的。懈怠是懒惰,或者说是放纵自己,打坐时,瞌睡来了,腿有点麻了、酸了,就想,睡觉算了,明天再修吧!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见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不分时间地看电视、电影,跳舞,天天搓麻将。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将,搓上隐了,听见搓麻将的声音,心里就慌,就想坐下搓几圈,赢了还想再赢一点才肯下来,输了又想再多搓几圈,想把本钱捞回来,是不是?搓习惯了,一天不打,就感到空虚、难受、坐立不安。所以,学佛的人,不能随便放纵自己,要把心收回来,不去执著那些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这样的话,打坐、念佛的时候,妄念就会减少。

  (2)业障。在佛教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从身口意发生各种业之后,业力会折射成影子,变成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无始以来,做下许多不应该做的事,造下了许多业力。我想打坐,但是身体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经常卧床不起,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这是业障。有的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想修行,但没有时间,为了谋生,一天到晚,拼命地挣钱养家糊口,这也是修行的业障。业障就是障碍。有的人,经济条件好,人又十分聪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间上有佛法的存在,永远也闻不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永远没有机会接触佛法,永远没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礼,接受佛光的普照。全世界五十几亿人口中,能够闻到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修学佛法,应该珍惜时间、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时间在翻着生命的日历,我们要认真对待,珍惜闻到佛法这份福报!

  为什么有的人能闻到佛法,有的人闻不到佛法呢?这就是业力、业障的缘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你不听,父母在你面前要死要活,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儿走?这个家你就出不成了。这是业障。但是也有很多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从小就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里,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不知不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还没有认识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家?反正那时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处;后来学了佛,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么好。

  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碍,不要埋怨或责怪客观环境和其他人。我们要反观自己,想到障碍的出现是自己过去造下的业障,在佛陀面前诚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利时,应这样去想,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业力的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自己的业力不好。必需甘心地去承受,然后想方设法改善它。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就要受到报应。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生命里,时候到了,就要受到报应。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干了许多坏事,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有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为什么他处处都不得意呢?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呀?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你看农民春天把种子播到地里,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所以,干的坏事好事不是马上就有结果,要等待因缘。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如果离开了阳光、土壤、水分、气温、肥料、人工管理等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因果报应也是一样,做了好事,做了坏事,没有得到报应,这是因为外在条件、内在因缘还没成熟;条件成熟了,迟早是要报应的。报应在佛教里有几种情况:有现报,现在就受报;有生报,来生才能报应,我们看不见;后报,可能要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生才能受报;还有不定报,受报没有一定的时间。

  业,又有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必然要受报的;不定业,是说这种报应没有一定,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我们怎样去区分定业和不定业呢?所谓定业,是我们故意存心造下的业。例如某人,蓄意谋杀一个人,这种业就是定业;相反,一个人无意间踩死一只蚂蚁或虫子,虽然伤害了一条性命,但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要杀死它们,这种业就叫不定业。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受报,也可能不会遭受果报。

  另外,定不定业,也从忏不忏悔说明。你做了某件对不起人家的事,伤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惭愧、内疚、自责,一点悔改的心都没有,那你做的坏事,就会贮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里,等到业力的因缘成熟以后,将来一定会受到果报。就像你伤害了别人,对人家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一定怀恨在心,将来有机会肯定要报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对方气消了,他就不会恨你,报复你。这样的话,你的业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后,要发自内心地谴责自己,诚心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然,你的罪业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业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大众、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但主要是自我谴责。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种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会犯罪;第二种人是犯罪之后能忏悔。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罪,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成就。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然而没有注意打扫、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没有想到去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的人格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忏悔去打扫清洗自己被罪业污染的人格,那我们的人格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美观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一位女士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拿来再穿,再脱;再穿,再不洗;过几天,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人格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犯下了许多罪业。这些罪业,把我们的人格染污了。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使我们懂得用佛法的忏悔法门,去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污垢,使我们的人格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佛!

  由贪嗔痴造诸罪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普贤菩萨想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内)在过去无穷无尽的劫数,一直到现在,由于贪嗔痴烦恼,造下了身口意业。诸,包括所有的一切恶业,多得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佛教里把贪嗔痴称为三种不善,因为人类的一切不良行为,以及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大到世界战争,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谋财害命;小至撒谎骗人、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卖东西以假乱真、短斤少两......这一切丑恶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贪嗔痴三种不善造成的。

  贪心使我们杀生,见钱眼开。自己没钱花,见人家很有钱,日子过得比你好,出手比你阔气大方,觉得自己活得不风光,赶不上他人,于是图财害命,起心杀人,造下杀业。另一种人十分富有,钱财用不完,今天吃鸡,明天吃鸭,后天吃蛇,慢慢地吃受保护的动物。吃来吃去,不知吃什么才合他的口味。结果许多无辜众生的性命,不幸倒在他的嘴下。这种人贪著一时的口福,伤害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到头来得了肥胖症、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等,钱没有用完,折福短命!因此,我奉劝诸君,嘴下留情,以免自害害他。

  贪心还表现在另一种人身上。如某个男性贪著美色,见那个女的长得漂亮可爱,拼命地追啊、追啊,想占有她。如果遭到女方的拒绝,或者这人已经有男朋友了,于是就去强奸、或是毁容,毁了别人的身子、容貌。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以贪心既害自己也害别人。贪心也是罪恶的根源,像党政领导干部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职权玩弄女人、贪污受贿,结果,贪心把乌纱帽给丢了,贪心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贪心不除,那我们学佛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嗔心对于学佛的人来讲,也十分有害。嗔心会使人失去理智,为了一件小事,双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矛盾激化,大打出手,打着打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嗔恨心重,使人犯下杀人罪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男青年,刚刚发了工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本来大家玩得很开心,突然有人提议打麻将,这位青年起先站在一边看,并不参加。后来看见有人接连摸了几把,赢了几百块,见别人得意高兴的样子,加上嫉妒心的怂恿,心里不服气,上去摸几把给他瞧瞧。结果手气不好,一个月的工资,不一会儿就钻进别人的口袋里去了。带着一把无名火回到家里,在妻子面前交不了差。正在妻子唠叨、吵得心烦的时候,家里的一条小狗见男主人回来,本来是上前亲近,表示欢迎主人的到来,没想到主人拿它出气,用力一脚把这条小狗给踢死了。所以嗔心使我们乱杀无辜,嗔恨心使人妄语、邪淫、偷盗......这里就不一一点明了。

  总而言之,如果人类的贪嗔痴存在一天,人类一天就得不到安宁。有的人说,现在国家很穷啊,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呀,所以有很多人去犯法,如果哪一天富起来了,犯罪现象就会减少了。其实不然,富起来也会有人犯罪,因为人有贪嗔痴,即使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犯罪现象也还是不能避免。像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的人都很富,但他们国家犯罪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在钱多钱少的问题上,而是在世界上的人,有没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和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因为有了贪嗔痴,造下的罪业到底有多少呢?说出来,不要把你们吓得晕过去:"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无始以来造下的罪业无量无边,好在所犯下的罪业没有实质和形象,如果有的话,整个虚空和宇宙都容纳不下我们的罪业。

  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的罪业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说"。那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对人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有这样说的。可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会发现自己经常都在造罪。《地藏经》中说:"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头,你们有谁统计过吗?有人说: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么叫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长时间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吗?其实,我们一天到晚有意无意中不知伤害过多少人,不知不觉犯下多少罪业了。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的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后,感觉特别的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