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七)

  接下来,第十三位由普贤菩萨自述圆通: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接着,普贤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经是恒河沙数如来之法王子,常被如来赞为长子。十方世界如来每每教导其具备菩萨根性的弟子们,修习‘普贤行’,此法就是因我而立名。”

  【普贤行】即实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也就是行菩萨道的主要内容。

  有人问:既然是行菩萨道,这“十大愿王”当中为何没有“度众生”的内容呢?

  答:前八条的修行,度众生的内容已经隐含其中,因为,佛陀真正能够度众生,所以需要“请佛住世”,等等。第九恒顺众生,应当善巧理解为:“恒顺众生之根机,而行教化与利益”,这正是“度众生”之真义。

  有人把“恒顺众生”理解为:“任何事儿都顺着众生的意愿去做”,这简直荒谬透顶。试问:众生心中充满了贪婪,当满足不了的时候,他们就要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等等,此时,他们要求您帮忙,或提供方便,难道您也要恒顺众生吗?

  所谓的“度众生”,究其根本,重点不在慈善事业,而在于“教化众生”。因此,那些给人类带来有益影响的伟大人物们,都是些宗教领袖、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

  有些人,或许曾经强力影响这个世界,但是,其副作用通常更大些。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之一的秦始皇,永远也不可能与老子、孔子相提并论;后面两位,才是中华民族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佛陀呢,则是这个世界无尽安乐的财富之源,没有佛法,这个世界就没有光明,只剩下了茫茫无尽的轮回苦海

  普贤菩萨乃是即将功行圆满的等觉大菩萨,《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在娑婆世界的四大菩萨当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居于上首。

  普贤菩萨以“行愿力广大”著称于法界,故名“大行普贤菩萨”。下面,菩萨来介绍自己的广大行愿之功德: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闻’,就可以直接听闻一切众生的‘心声’,从而分别了知众生的心境与见解。”

  “如果在恒河沙数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任何一位众生心中发起了普贤十大愿王之修行,我当时就会乘坐六牙白象,分身千百亿而到达他那里。纵然他由于业障较深,不能够见到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摸顶加持,拥护他安慰他,让他获得成就。”

  【心闻】指“耳识”的自在了知之功用,此功用源自于心,故名“心闻”。

  普贤菩萨仅仅用“耳识”之了别,就能够随念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与见解,而不必借助于“意识”之分别,故名“心闻”。究其根本,就是直接用“心”去“听闻”众生的种种见解。显然,这是一种“六根互用”的功德。

  通常,咱大家要明白别人的想法,首先要听他说话的内容,这用的是“耳识”;然后,“耳识”再把听到的内容转交给“意识”去分别,才能够了解。可是,普贤菩萨不需要这么麻烦,他直接用心来“听闻”众生的“心声”,不需要任何思维分别,直接明白,充分了知。

  南北朝时期,慧思禅师出家后行头陀行,日中一食,夜宿冢间,坚持坐禅并读诵《法华经》和《无量义经》,禅师因行愿广大而与普贤菩萨相应,梦中见到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为自己摸顶加持。梦醒之后,菩萨摸顶之处肉髻隆起,慧思禅师因此智慧开明,以前不通达的经文都变得一目了然。后来,慧思禅师成就了法华三昧,得到不可思议的证量,此乃获得普贤菩萨加持的典范事例。

  而且,即便恒河沙数世界当中,有无数人同时发起普贤菩萨之广大愿行,菩萨也能够同时分身千百亿,乘坐六牙白象前往为他们摸顶加持,无一遗漏。这对于二十一世纪拥有所谓先进科技的人类来说,完全不可思议。

  那么,普贤菩萨如此广大愿行之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最后,普贤菩萨自述圆通根本,回应世尊的询问: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在因地的修证过程,以‘心闻清净’则发生智慧光明,能够自在分别一切众生之心,得‘心闻圆通’最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二“耳识圆通”,亦名“心闻圆通”。

  接下来,第十四位由孙陀罗难陀尊者自述圆通: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接着,孙陀罗难陀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在我最初出家,随从佛陀入道之时,虽然能够具足持守戒律,但由于在三昧禅修方面不够深入,心念时常会散乱浮动,所以未能获得无漏圣果。”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汉译“艳”,乃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之名;“难陀”汉译“喜”,故“孙陀罗难陀”翻译为“艳喜”。孙陀罗难陀是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阿难尊者的堂兄。由于在佛陀座下,名叫“难陀”的人有多位,例如“牧牛难陀”等,故大家把他妻子之名加上来称呼他,以示区别。

  【三摩地】“三摩提”之别译,即“三昧”,指定慧等持之禅境。

  关于孙陀罗难陀之出家,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最开始,由于妻子孙陀罗美艳绝伦,据说是迦毗罗卫国第一美女,王子难陀对她爱恋不已,根本不舍得出家。可是,佛陀是他的亲哥哥,缘分很奇特,只要一见到佛陀,难陀就会六神无主,就会说愿意出家。于是,佛陀便命令阿难招剃头匠为难陀剃度。

  剃头匠刚拿起剃刀,因为佛陀不在场,难陀便恐吓剃头匠说:“你要是敢为我剃发,等我将来做了国王,我就砍断你的手。”把剃头匠吓得不敢执行阿难的命令了。阿难便向世尊如实汇报,世尊来到难陀面前,和蔼地问:

  “难陀,你不出家了吗?”

  难陀回答:“出家。”

  “那你同意剃头匠为你剃发吗?”

  “同意。”

  于是,佛陀便命令剃头匠为难陀剃发,正式出家为僧。

  比丘难陀每天都在思念自己美艳的妻子,好几次偷偷跑回去相见。一天,难陀趁佛陀外出托钵乞食,特意从小路往家里跑,快到家的时候,却看见佛陀远远走来,他便躲在低垂的树荫里,没想到,当佛陀走近之时,树枝自动抬高了,把他完全暴露出来。

  于是,佛陀开口了:“难陀,随我回去吧。”

  看到难陀如此心绪不宁,佛陀便说要带他出去游玩,难陀表示愿意,佛陀让难陀拉住自己的衣角,忽然来到了一座山,风景很美,山上有许多果树,树下,有一只母猴,长得很丑,还瞎了一只眼睛。

  佛陀问难陀:“这只母猴,与你的妻子孙陀罗相比,谁更美丽呢?”

  “这还用说嘛,孙陀罗比它美丽千百万倍也不止呀!”难陀自豪地回答。

  过了几天,佛陀问难陀想不想上天界去看看,难陀表示愿意,于是,他依旧拉着佛陀的衣角,忽然来到了天界,看到许多天宫里,每一位天子身边都有无数天女陪伴,美妙的天女简直把难陀给看呆了,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她们竟然可以美到如此程度。

  最后来到一座壮丽的天宫,里面的天女很多,却没有天子。好奇的难陀便问道:“各位姐姐,你们这里为何没有天子啊?”天女回答:“哦,我们的天子还在人间,听说他是佛陀的弟弟,因为出家修梵行,但心里仍旧喜爱美女,所以,他去世以后,就会化生到这里,我们都在等他呢。”

  难陀听完,简直是心花怒放,他从未有过地喜爱上了持戒修行。回来以后,佛陀问他:

  “难陀,天上不错吧?”

  “简直太棒了,世尊!”

  “依你看,你的妻子孙陀罗与天女相比,谁更美丽呢?”

  此时的难陀,几乎快把孙陀罗给忘了,他回答说:“孙陀罗与天女相比,就如同母猴与孙陀罗相比一般,差出了何止千百万倍呀。”

  从此,难陀再也不回家了,他专注地持戒修行,一心向往着来世的美妙天宫。过了一段时间,佛陀看难陀已经完全习惯了出家生活,便让阿难通知大家,任何人都要远离难陀,不与他同行、同坐,尽量避开他,尽量不要和他讲话。

  渐渐地,难陀发现没有人理睬自己了,他很纳闷,独自寻思:别人不理我,阿难一定会理我的,他是我弟弟呀。于是,难陀便去寻找堂弟阿难,奇怪的是,连阿难都四处躲避他。难陀好不容易才把阿难堵住,问他:

  “阿难,你是我弟,为何不理睬我呢?”

  阿难回答:“因为,咱们志不同,道不合,修行目标不一样啊。”

  “哪里不一样呢?”难陀问道。

  “你修梵行,不过是为了升天享福而已;而我们大家修梵行,都是为了解脱轮回。”阿难说道。

  “轮回有啥不好呢?人间有美女,天上有更美的天女。”难陀暗自嘀咕,他想起了孙陀罗,又想起了天女,实在不明白轮回有何不好。

  又一天,佛陀对难陀说:“难陀,天界你去过了,再去参观下地狱吧。”难陀表示愿意,于是,他牵着佛陀的衣角来到了地狱,看过了种种刀山、剑树、火海,和受苦的罪人以后,在那鬼哭狼嚎的氛围里,难陀已经有些胆战心惊了。忽然来到一口大油锅旁边,与其它油锅不同的是,油尚未烧热,里面没有罪人,是空的;旁边的两个鬼卒,竟然在那里懒洋洋地打瞌睡,也不添柴。

  难陀仗着胆子责问道:“你们两个太懒了,为何不添柴把油锅烧热呢?”

  鬼卒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带答不理地说“急什么,那个罪人听说是佛陀的弟弟,叫什么难陀,他还在人间修道呢。他去世后便会生到天宫,享受五百年的天福,然后,福报享尽了,由于贪恋欲望的缘故,便会来到这口油锅里受罪。还早呢。”

  难陀一听,惊得他通身冒出冷汗,把衣服都湿透了。赶忙随佛陀回到人间,从此,他再也不想念天女了,他开始明白,三界轮回终究是苦,他也要像大家一样,为了解脱轮回之苦而修梵行。

  后来,佛陀特意为难陀讲说了中阴身入胎、住胎、出胎的情景,帮助他认识到欲望就是轮回的根本。难陀因此舍弃了贪欲,精进修法,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弟子当中,被大家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详见《佛为难陀说入胎经》。

  对于散乱心比较严重,无法进入三昧的人,佛教当中有许多对应的修法,例如数息观、随息观,或者是观想鼻端白息出入,等等,都与呼吸有关。这是因为,妄想与呼吸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呼吸提供能量,妄想就无法持续。因此,在禅修当中,只要把握住呼吸,就可以降伏妄想,逐渐进入禅定

  另外,当您吸足一口气之后,憋住气,观察自己的心念,您会发现,此时,粗重的妄想无法持续。这样的观察,某些教派认为,比较有利于明心见性。大家不妨一试,在呼吸憋住,心念不会散动之时,往回观察一下,看看什么是心的本性。

  当我坐在马桶上的时候,有时我会这样观察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吸一口气憋住,一边解手,一边看着对面的白墙,此时,杂念已经难以生起,那么,哪个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孙陀罗难陀所修的法门,乃是观想鼻端白息出入,换句话说,观想那本来没有颜色的出入息,让它变成白色的气息,最开始像烟雾一样,再渐渐变为纯白,最终则化为白色的光明。

  有人问:为何偏要如此观想呢?

  答:因为本来如此,微妙的息相,本来就是洁白的光明,大家因杂乱妄想而不见,所以,世尊才传授此修法。只要大家专注去观察,心念足够集中的时候,就会看到“息相”本来的样子,就会证入三昧。甚至,进而开发无漏慧而证果。

  这个修法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很具体,也容易掌握,建议大家付诸实践。

  孙陀罗难陀尊者继续陈述道: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世尊您便教我和拘絺罗,观察鼻端出入白息。”

  “我最初仔细观察,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见到鼻子当中的出入息变得像烟雾一样。于是,身心从内到外透出了光明,这光明圆满洞达于整个世界,到处都化成了虚融与清净,犹如琉璃世界一般。”

  【拘絺罗】即《楞严经》卷一的“摩诃拘絺罗”,翻译为“大膝”,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皈依佛陀之前,叫做“长爪梵志”,因为生来双手过膝的缘故。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当中的论义第一。

  以上是“观鼻端白”的初步成就,刚入三昧,初见世界如幻。

  有人问:过去的人为何如此厉害,仅仅二十一天,就可以获得成就?

  答:心淳朴的缘故,生活极其简单的缘故。另外,其宿世善根恰恰在此修法的缘故。如此善根,唯有佛陀以及圣者知晓,所以说,遇到佛陀乃是最殊胜的机缘,遇到圣者亦复如是,且可遇而不可求。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继续观察,出入息的烟雾之相渐渐消散,最后,鼻端出入息完全变成白净之相,得以深入三昧。”

  “在鼻息白相之三昧当中,我的心地忽然开明,诸漏消尽,所有的出入息都从白相化为了光明,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得阿罗汉果。”

  “世尊您为我授记,将来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其中,“烟相渐销,鼻息成白”,乃是此修法的真正成就,证入甚深三昧。由于孙陀罗难陀尊者宿慧深厚,他在三昧当中,迅速开启了无漏慧,消尽了种种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出入息以及一切世界万物随之化作了光明,轮回已尽,成就阿罗汉果。又因尊者具备大乘根性,所以得到世尊授记,将会成佛。

  这个“观鼻端白”的修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成就是鼻息“烟雾之相”、正式成就是鼻息“白净之相”、最后发无漏慧则鼻息化为“光明遍照”,洞达世界,成就无漏圣果。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出入息之白相而入三昧,再于三昧当中消尽息相而发生光明,光明圆满则灭尽诸漏,得‘观息圆通’最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三“鼻识圆通”,亦可名“观息圆通”。

  接下来,第十五位由富楼那尊者自述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接着,富楼那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从遥远劫以来,就具备了四种无碍辩才,能够宣说苦空无我之法,深达实相妙义。”

  “以至于,即便是恒河沙数如来所传授的无量秘密法门,我也能够在大众当中尽其微妙而作开示,初步得到了如来‘四无所畏’之功德。”

  【辩才无碍】具有四种无碍辩才,名为“辩才无碍”。

  这四种无碍辩才是:一、法无碍辩:通达法相差别,能够自在讲说;二、义无碍辩:通达法义妙理,能够自在讲说;三、辞无碍辩:通达文辞运用,能够自在讲说;四、乐说无碍辩:具足菩提心,能够随顺众生喜乐而自在讲说,且说法不倦。

  【得无所畏】得到如来“四无所畏”之功德。

  这“四无所畏”是:一、得一切智,无所畏惧;二、得证漏尽,无所畏惧;三、宣说种种障道因缘,无所畏惧;四、宣说出世尽苦之道,无所畏惧。

  这“四无碍辩”与“四无所畏,不是一般二乘圣者能够具备的,本来就是菩萨摩诃萨之功德。因为,富楼那尊者乃是大乘菩萨显现的声闻圣者,所以他才能够宣说“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在世尊座下,被誉为十大弟子当中的“说法第一”。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世尊您知道我具有广大辩才,所以教导我,让我运用语言音声来说法,发扬特长。”

  “于是,我便在您座下,协助您转法轮,因为说法犹如狮子吼一般,降伏了种种分别烦恼,而成就阿罗汉果。世尊您为我印证,在诸弟子当中说法第一。”

  【音声轮】以语言音声而运转妙法之轮。

  所谓的“转法轮”,六根都可以运转妙法,都可以摧伏烦恼,都可以度众生。只是在娑婆世界,众生耳根伶俐,故以音声说法为最佳方式。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舌识’宣说法音,以法音降伏魔障与仇怨,进而消灭种种有漏烦恼,得‘心说圆通’最为第一。”

  “舌识”有两种功能,一是分别各种味道;二是分别宣说语言音声,即发音。“舌识”的功能离不开心的觉知性,它们是一体的,因此,比对前文舍利弗之“心见”圆通,以及普贤菩萨之“心闻”圆通,此处,富楼那尊者可以叫做“心说”圆通。掌控发音的是舌头,说法的则是心。

  所谓的“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正是修行的基本内容。其中,“魔”指各种魔障,通常说有“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天魔”和“死魔”。“怨”指怨家债主及宿业,也就是自己过去曾经伤害的众生,它们以仇怨之心前来阻挠修行。

  问:如何化解这些修行障碍呢?

  答:勤修戒、定、慧,以及忏悔、回向,等等。假如说有一个修法,可以同时具备所有这些功德的话,那正是富楼那尊者那样的“宣说正法”。

  对于各位法师们来说,富楼那尊者是最好的榜样,毫无疑问,尊者说法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法师说法,也完全可以获得各自的成就。依《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所开示,读、诵、受持、书写、为人讲说《法华经》等大乘经典,这样的人都可以叫做法师,将来都会得到“六根清净”,此乃宣扬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善果报。

  因此,各位同修,大家能够读诵受持,能够静心学习《楞严经》,也可以算作法师的范畴,至少,都是未来的法师,也都将具备“六根清净”之善果报。那些被称为“法师”的人,假如不认真学习经论,不随力宣扬如来教法,其实,反而算不上法师。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四“舌识圆通”,亦名“心说圆通”。

  接下来,第十六位由优波离尊者自述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接着,优波离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经亲身跟随佛陀您越城出家,亲自见证了您在雪山六年的勤苦禅修,亲眼目睹了您在菩提树下降魔,以及成佛后制服诸多外道,度化他们解脱尘世间的贪欲等等有漏烦恼。”

  【优波离】汉译“上首”,严持戒律,为大众之典范。原名“车匿”,是太子出家前的侍者。

  【踰】通假字,通“逾”,超越、越过的意思。

  关于悉达多太子之出家,其过程是比较神奇的,大致情形如下:

  在太子十九岁那年,他因为数次出城游玩,见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想到自己有一天同样会老病而死,他心中闷闷不乐,他在思考,如何才能够解脱生死之苦呢?

  一天,净居天人化现为一位比丘的形象,身披袈裟,手持锡杖,从太子面前安详地走过,分外从容。太子十分好奇,便问道:

  “您是何人,为何如此安详从容?”

  “我是比丘,乃出家修道之人。”天人回答。

  “所修何道?”太子追问。

  “我修断除生老病死苦之道。”天人回答。

  太子听后大喜,正想请问如何修道,变化比丘忽然将锡杖卓地,腾空而去。

  太子已经知道了出家修道之事,便下定决心要出家修行。向父王请求之后,净饭王不允许,并派遣重兵,严密守护太子居住的东宫,禁止太子外出。

  到了二月初七夜晚,净居天人在空中对太子说:

  “你贪爱五欲,难道把宿世愿力都忘了吗?”

  “我不爱五欲,志愿出家。无奈被困宫中,没法出离。”太子回答。

  “如果你真想出家,今夜我帮你,请速做准备。”天人承诺。

  于是,太子便唤来自己的侍臣车匿(即优波离),让他备马。当太子骑上马以后,四大天王分别捧着一只马足,带着车匿一起腾空而去。

  出城一百多里以后,降落在树林当中,太子便以剑割发出家。将原来的华贵衣冠、珍宝等等,一起交给车匿,送回王宫。后来,净饭王再派五位家臣,和车匿一同去请太子回国。太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

  于是,五位家臣(即后来的五比丘)与车匿也留下来,随太子一同修行,直到太子于菩提树下降魔成道,他们也都成为最早的比丘弟子。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承蒙佛陀您教导我持戒修行,我因持戒清净,乃至于在比丘的三千威仪和八万四千微细行持当中,无论是‘性罪’还是‘遮罪’,都能够持守清净。”

  “最终,我因持戒而到达身心寂灭,成就阿罗汉果。”

  【三千威仪】比丘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具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成为一千威仪;再迭加于菩萨“三聚净戒”,所谓: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共成为比丘“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以“三千威仪”为基础,配合降伏身业与口业的“七支”,即“身三:杀、盗、淫;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成为二万一千微细行持;再配合对治“贪、嗔、痴、等分”这四种烦恼,共成为“八万四千”微细行持,简称“八万微细”,或者“八万细行”。

  【性业】也叫“性罪”,指杀、盗、邪淫等等行为,本来就属于罪恶,同时也犯戒。

  【遮业】也叫“遮罪”,如饮酒、吃荤(葱、蒜、韭菜之类)、开垦土地,等等,本来不属于罪业,但能够引发罪业,因此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当中,不允许比丘去做,做了就犯“遮罪”。其中,“遮”就是不许可的意思。

  关于开垦土地,放火烧草地,等等,这些种田的相关行为,佛陀不允许出家人去做;还有做生意等等,也不允许。出家人,本来应当乞食为生;或者,在道场当中,接受信众供养为生。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最瞧不起“讨饭”行为,认为那是好吃懒做的懒汉行为,为人所不齿。而对于寺院的供养呢,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山林苦修之时,极少有人供养,那该如何生存呢?

  禅宗祖师们对此不得已而大开方便之门,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谓“农禅并重”之风气。中国修行人往往以此为自豪,其实,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本来不应该,为了填饱肚子修行,只好随方就俗了。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我是如来您授予管理大众戒行的人,您亲自印可我心地清净。在持戒修身方面,我被大众推举为第一。”

  【纲纪】统辖管理,维护执行。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持戒修身,身体因持戒而得自在;接下来再持戒修心,心自然就会通达。最后,身心于一切境界都通畅无碍,得‘身识圆通’最为第一。”

  所谓的“执身”,就是“持戒修身”,运用的是“身识”。当把戒律守持好了以后,“身识”不再贪恋触尘,也不再无聊造作,行为自然如法,叫做“身得自在”。

  接下来,由外而内,身体已经调顺,再来调顺内心,让心念也不要犯戒,就叫做“执心”。久而久之,心不会再流连于外境,也不会再产生犯戒的念头,则心地就会于戒法得通达,乃至于一切处得通达。叫做“心得通达”。

  于是,修行人就会“身心一切通利”,由“身体”到“身识”,再到“心地”,统统畅通而轻快,“身识”与“心”都没有了牵挂的缘故。其后,便会得入三昧,到达“身心寂灭”而成就无漏圣果。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五“身识圆通”,也可以叫做“心触圆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