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九)

  接下来,第二十位由月光童子自述圆通: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接着,月光童子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忆念过去恒河沙数劫之前,有一位佛陀出世,名为水天佛,教导诸位菩萨,通过修习水观,得入‘水天三昧’而成道。”

  【月光童子】又名“月光儿”,或“月光童男”,其父德护长者,在王舍城德高望重,原先信奉六师外道,曾经暗地里挖好了火坑,想要害佛,月光童子向父亲谏言,试图阻止,但父亲不听。

  佛陀到了以后,火坑却忽然间变成了清凉水池,德护长者大惊失色,立即向佛陀忏悔自责,并发心皈依,佛陀为他开示,证得须陀洹果。月光童子则得到世尊授记,未来将会成佛。

  【水天佛】“八十八佛”之“三十五佛”当中的一位佛陀,宿世因修习水观而入道,又因“水天三昧”而成就正觉,故此得名。

  此“水观”如何修习呢?月光童子继续说道: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具体修法,就是观察自己色身当中各部分的‘水大’之性,相互之间不会冲突。”

  “最初从鼻涕和唾液开始观察,一直到全身所有的津液、精液、血液,还有大小便,等等。其中的液体之流动润泽,都属于‘水大’,它们在色身当中不停地运转流通,看似各有差别,其‘水性’却是同体一如的。”

  “最后,还需要观察此‘水大’色身当中的同体一如之‘水性’,与外部世界浮幢王刹当中各个香水海的‘水性’,本来一体,平等无差别。”

  【无夺】不会相互倾夺,没有冲突。

  【浮幢王刹】我们娑婆世界所处的这个极广大世界,名为“华藏世界”,也叫做“莲花胎藏世界”,其下方是虚空当中的巨大风轮,名为“殊胜威光藏风轮”,其实就是一团巨大的运转能量。

  在风轮上面,承载着最广大的“香水海”,名为“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生有一朵无比巨大之莲花,名为“种种光明惢香幢”,其中悬浮着十大佛刹,和无数香水海,每个香水海当中各自还有一座佛刹,每一座佛刹上下又有二十层独立的佛刹,高高迭起,犹如幢幡一般,无比庄严与壮观。

  因此,这整个极广大世界,其中的佛刹总名为“浮幢王刹”,都悬浮在各个“香水海”当中,高高迭起。

  【香水海】风轮之上,承载着世界的大海,其水不同于人间的“咸水海”,气味清净,名为“香水海”。

  下面,月光童子继续阐述自己当时的实修过程: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

  “我在当时,按照水天佛的教导,初步成就了‘水观’,在初步的三昧当中,可以做到全身都随着‘水观三昧’而显现为清水,但是,还做不到水相消融,尚未到达‘无身’。”

  “那时我是一名比丘,在室内禅修的时候,常常进入‘水观三昧’,色身消融,显现为一室清水。

  “二十五圆通”,都以三昧为基础,不入正定,于佛法则难有证量。大家看月光童子当年,仅仅是“初成此观”,才是初步的“三昧”,就有如此不可思议之现象。如下文所说,这“水观”的初步成就,就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

  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

  “那时,我有一位年少弟子,偷偷地透过窗子观察我的禅室,只看见清水充满了室内,其它,什么都看不见了。”

  “他由于年幼无知的缘故,好奇心起,便取来一片瓦砾,投在室内水中,竟然会激荡清水发出声响,弟子不明所以,左右顾盼之后,就离开了。”

  【顾盼】左瞧右看,向四周张望。

  古时候,佛制比丘接收年少弟子出家,只要其父母同意,本人愿意,身心健全且大体懂事,会在晒粮食的时候帮助驱赶鸟类,能够照顾自己,大约七、八岁以上的童子,就可以剃度,名为“驱乌沙弥”,“乌”泛指鸟类。

  不过,如今时代,则应当顺应法律,在年满十八岁之后,方可为其剃度出家,以免世俗讥嫌。

  当年月光童子这个弟子显然正在年少,应当是他的侍者之类,估计师父交代过,在师父坐禅的时候,不可以来打扰。可是,小孩子都有好奇心,越是不让来打扰,他越想看看是咋回事儿。

  于是呢,一天,小沙弥趁着师父坐禅之时,特意前来偷看,没想到,只看见满室清水,师父不见了。看着像水,那到底是不是水呢?他便取来一片瓦砾,拉开窗子投了进去,竟然发出了瓦片击水之声响,还真是水。他四周看了看,没找到师父,便无趣地走开了。

  关于“水观三昧”之成就,圆瑛法师在《楞严经讲义》当中,列举了一个真实事例,据记载:

  后梁时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绵竹)就有一位“水观和尚”,因成就了“水观三昧”而得名。当时,有大批贼寇作乱,想要侵入绵竹县,水观和尚预知了此事,便进入“水观三昧”,用观想的力量,把整个绵竹县都观成了一片大水。

  贼寇来到绵竹县边界,放眼望去,竟然是一片汪洋泽国,其它,什么都看不到。于是作罢,转头离开了。绵竹县全县人民因此而免于一场刀兵之灾。

  “水观三昧”之成就如此殊胜,简直有些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就在那看似汪洋泽国之中,全绵竹县的人民生活照常,没有丝毫影响,完全不晓得全县已经被水观和尚观成了大水,并因此而化解了灾难。后来,幸好由于贼寇自己的描述,此事才得以流传。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那次我出定以后,顿时觉得心痛,就如同舍利弗遭遇‘违害鬼’和‘复害鬼’的情形一样。”

  “于是我便独自思维:如今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早已远离了一般的病因与病痛。为何今天忽然发生了心痛呢,难道是果位退失了吗?”

  【舍利弗遭违害鬼】据圆瑛法师之讲义,此典故大意如下: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在耆阇崛山坐禅入定,有两只大力鬼从虚空当中路过,一位名叫“违害”,另一位名叫“复害”。复害鬼对违害鬼说:

  “我想用拳头打碎这个沙门的头。”

  “不可以,千万不要这么想。”违害鬼劝阻说。

  可是复害鬼不听劝阻,看它真要动手,违害鬼独自走开了。于是,复害鬼挥拳打中舍利弗尊者的脑袋。

  出定之后,舍利弗尊者忽觉头痛,不明所以,便前往问佛,说道:

  “世尊,我向来没有病患,如今为何会头痛呢?”

  “你入定的时候,有伽罗鬼用拳打你的头。这个鬼力量很大,如果它去打须弥山,便可以把须弥山打成两半。假如你没有禅定的话,身体就会被它打得粉碎。这个鬼如今遭受业报,已经堕入阿鼻地狱了。”世尊回答。

  复害鬼由于一时意气用事,无缘无故,以恶心击打圣者,本意是想打死舍利弗尊者,虽然没得逞,但其业报极重,接近于“五逆罪”当中的“杀阿罗汉”,故此堕入阿鼻地狱。

  倒是那位“违害鬼”,很值得大家学习,既有大力也有智慧,既能够对于同伴的恶行予以劝阻,又懂得适可而止。估计它没有同伴厉害,无法用武力劝阻,而只是语言提醒。在善意的提醒不奏效之时,它便明智地走开了,绝不同流合污。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很愿意像它一样,给予身边人的恶行及时提醒,若是提醒不奏效,嘿嘿,抱歉,俺就脚底抹油喽。

  有人问:既然当时的月光童子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就应该具有六神通,可他为何竟然不知道弟子投瓦砾之事呢?

  答:您有所不知,在很深的禅定当中,修行人的“五根”将不再攀缘“五尘”,也不再了知“五尘”。因为,其心境已经太微细了,完全超越了五尘境界。

  记得在佛经里面看到过,世尊也曾进入类似的禅定,那时,世尊静坐在路旁,进入了一种禅定,然后,一队车马疾驰而来,飞奔而过,扬起的尘土落满了世尊全身,世尊没有任何反应。不久,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世尊仍然没有任何反应。

  直到天晴了,世尊才出定。旁边有人(记不清是谁了)目睹了这个过程,他问世尊,是否知道刚才发生的一切,世尊说一无所知。又问世尊,是否在睡眠?世尊回答说,亦非睡眠。

  这是一类比睡眠还要深得多的禅定,入定者完全不觉察五尘境界;甚至,也不去觉察别人的心念。亦如舍利弗尊者遭遇复害鬼击打头部一样,尊者也不曾觉知,但那并不是心的断灭,在定境当中,自然别有洞天。对此,大家了解一下就好,不必疑虑。即使是大圣者如佛陀,名为正遍知,具有广大慈悲,也不会什么都去“了知”,不必什么情况都去关心。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正在这时,年少弟子匆忙地来到我面前,诉说了他见到满室清水以及投瓦砾这件事。”

  “我便告诉他:你再见到满室清水的时候,可以开门进来,到水里面取走瓦砾。年少弟子表示依教奉行。随后,当我再次入定,他果然又见到了满室清水,那片瓦砾还在原处,很醒目,他便开门取了出来。”

  “我再次出定以后,身体就恢复了正常。”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其后的生生世世,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又遇到了无数佛陀。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出世,我才得以消融身相,证得‘水观三昧’之水性与十方世界的一切香水海之水性,两者相契合于真如性空,无二无别。”

  “如今我在如来您的座下,得‘月光童子’之名,与诸位菩萨同会。”

  【真空】真如性空。

  月光童子当时初步成就“水观三昧”,证得阿罗汉果,在声闻乘已经断尽生死轮回。但他并未进入涅槃,说明那时他就发起了菩提心,而成长为大乘菩萨。于是,他在生生世世当中行菩萨道,时常转生在人间天上,一边广结众生缘,一边断除微细烦恼习气,继续深入三昧。

  终于,当山海自在通王如来出世之时,他成就了真正的“水天三昧”,证悟到自身水性与无边世界香水海之水性无二无别,皆是真如性空,即“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的证悟,才叫做真正的“法身大士”,名为“菩萨摩诃萨”。

  有人问:啊,那不才是初地菩萨吗?这阿罗汉发了菩提心,行了数不清生生世世的菩萨道,到头来,才混了个初地菩萨?不是说,阿罗汉在某些方面的证量,可以相当于八地菩萨吗?

  答:是“法身大士”,不一定仅仅是初地菩萨。如果依据天台宗别教,阿罗汉与初地菩萨确实有很大差距,至少,阿罗汉尚未证法身,而初地菩萨已证法身,因此,在智慧上差别极大。

  至于说阿罗汉与八地菩萨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断证功德,也确有此事,那主要表现在对于“无为”和“涅槃”的证悟,以及对于见思惑的彻底断除,等等。相关法义很庞杂,请大家自行查阅与学习。

  总之,阿罗汉尚未证得法身,而需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之后才可以成长为法身大士。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修习水观,观察色身内‘水性’与外部世界香水海之‘水性’平等一味,遍布流通而成就‘水性圆通’,得证无生法忍,圆满无上菩提最为第一。”

  此乃“七大圆通”之第三“水大圆通”,也叫做“水性圆通”,亦名“水天三昧”。

  接下来,第二十一位由琉璃光法王子自述圆通: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接着,琉璃光法王子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忆念过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声佛。”

  “此佛为菩萨们开示本觉妙明,及相应的修法,那就是,观察这外部的广大世界以及众生自己的色身,都是由妄想缘气的‘风大’之力所运转而发生。”

  【琉璃光法王子】即《涅槃经》当中的琉璃光菩萨,此菩萨时常放出青色光明,好似琉璃的色泽一般,因此得名。其中,“琉璃光”梵文为“吠琉璃”,汉译“青色宝”。

  所谓的“风大”,到底是什么呢?

  答:“如来藏性”当中的“妄想缘气”是也。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心念的动能”。一切众生之清净心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一切心念的发动,则是“风大”运转之力的源头。“七大”亦复如是,都离不开众生心念。

  众生心念一动,就有了“妄缘风力”,叫做无明“风大”,在它的运转下,十方国土、三界六道等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都随之发生并显现。

  可是,如果大家能够反过来,时常放下心念妄动,回归于一心如如的话,虚妄的生死轮回之动转,必将会冰消瓦解,而全体显现为本觉妙明。这,就叫做“禅修”。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当时,在无量声佛的教导下,我便深入观察外在世界与自己色身的‘动转性’,结果发现,无论是建立世界方位之‘动转性’,还是三世迁流变化之‘动转性’,或者是自己色身行住坐卧之‘动转性’,乃至于内心起心动念之‘动转性’,等等,这一切‘动转性’本没有两样,同属于‘风大’,它们平等无差别。”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不仅仅生命,一切法的显现都离不开运动,即“动转性”,它周遍于法界,故名“风大”。所谓的“风”,就是“动转”之义;所谓的“大”,乃是“遍布”之义。

  在明心见性的菩萨看来,“风大”自有其殊胜含义,正如六祖大师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就是众生天然本具的“动转性”,也就是胜义的“风大”。

  此“风大”之“动转性”天然本具,所以,它本没有生、灭、去、来,当处即是如来藏性。同时,所有的“风大”动转之作用都不真实,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随业、随缘之幻化显现,不可执着为实有。

  ——这是很奇妙的,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停动转之现象,无一真实,都属于生灭法。可是,其内在的“动转性”却不曾生灭变化,它从来如如不动。

  此即六祖大师“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之真义所在,大师是在告诉大家,如如自性运转了万事万物,可它并不会随着万物而运转,它常自如如。自性常自如如,故名“不动佛”。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我当时觉悟到,这普遍之动转性,它来无影、去无踪,本无实性。因此,由它所运转而显现的十方微尘国土,与无尽颠倒众生,同样没有实性,同属虚妄。”

  【群动性】普遍之动转性。

  【十方微尘】“十方微尘世界”之省略。

  所谓的“动转性”,本是空性,没有形质可得的缘故。既然“动转性”本是空性,那由它所运转出来的世界与众生,岂不更是空性了么?所以,琉璃光法王子才说“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来自于琉璃光法王子的禅修观察。菩萨把自己的禅修经验传授给大家,大家呢,不可以听听就算了,而需要在静坐当中真地去观察才可以。

  您真要如此一观察,一旦看清了世界与众生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虚妄现象,无非是那个本空的“动转性”运转出来的虚假躁动而已,有何意义呢。

  所以,琉璃光法王子以他洞彻“动转性”之禅观智慧,再来观察这大千世界,嘿嘿,就变成了如此无聊之闹剧: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像这样观察,从广阔的微尘数世界回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来看其中的所有众生,像什么呢,就好像一个容器当中装入了上百只蚊蚋之类的小飞虫,它们纷纷尖声鸣叫着,在各自那狭隘的分寸空间里,不停地鼓动与狂闹。”

  【啾啾(音:纠纠)】象声词,动物的鸣叫声,尤其是尖细凄切的叫声。

  这段经文太生动了,把众生毫无意义的躁动与折腾,比喻为容器内的蚊虫乱鸣,何其形象啊。

  不过,琉璃光法王子并不是在看热闹,也不是在讽喻众生的狭隘无知。他是在深入观察众生狂躁之根源,看看那个背后推手到底是谁。是谁呢?就是虚妄的“动转性”,无处不在的“风大”之“动转性”。

  可是,此“动转性”无形无相,本空而非生非灭,它何曾随着众生而“鼓发狂闹”呢!任凭一切众生如何鼓噪,此“动转性”本自如如,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于是,琉璃光法王子得以开悟如来藏性,并以三昧力证得无生法忍: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在遇到无量声佛之后不久,通过这样的禅观,我证得了无生法忍。当时,心地豁然开朗,见到自己成为东方不动佛国阿閦如来座下之法王子。能够随时前往十方世界承事供养十方佛,身心当中自然发出青色光明,洞彻一切而无有障碍。”

  琉璃光法王子所修禅观,乃是观察“风大”之“动转性”。观来观去,却证悟了如如不动之法身,在不动佛国成为阿閦如来的上首弟子,佛法奇妙若斯。

  也好比大家观无常,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等,真要是禅观深入的话,必得三昧;于三昧当中不可沉溺于禅境,机缘熟了以后一转头,哦,便会觉悟万法无常当中,原有常乐我净之如如真常啊。

  此“如如真常”,即“菩提心”,乃天然本具之“妙觉性”是也。找到它之后,再继续深入禅观,于甚深三昧当中,必将会妙契诸佛,成就正觉。

  因此,对于自己的禅修,琉璃光法王子如此小结: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风大’之动转力本无来处,而开悟本觉妙明之菩提心;再继续深入禅观,于三昧当中,得“风大圆通”,契合于十方诸佛所传之‘一乘妙心’,最为第一。”

  【一妙心】一乘妙心。

  所谓“一乘”,即是一佛乘,如《法华经》所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此一乘法,不离此心,即是此心,故名“一乘妙心”。

  此乃“七大圆通”之第四“风大圆通”,也叫做“动转性圆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