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二)

  “三十二应”第九种,应现天大将军身: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喜爱统领鬼神,来巡视、统辖、保护世间国土。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天大将军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天大将军】四大天王座下,各有八位天将,称为三十二位“天大将军”,分别统领八部鬼神,负责巡察一切世间国土,降伏邪神,赏善罚恶。

  韦陀菩萨就是三十二位“天大将军”之一,菩萨以童子身护持佛法与善法,自律甚为严格,不亲近天女,诸天皆钦佩不已。据说,连菩萨的领导们,即四大天王,见到韦陀天将到来,都纷纷起身相迎呢。看来,这天堂就是好,连领导的素质都如此之高。

  “三十二应”第十种,应现四大天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喜爱统辖世界国土,保护世间众生。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四大天王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四大天王”又名“护世四大天王”,位于须弥山半山腰的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着一个小世界之国土的安全。因此,四大天王对于人世间的恩德很大,如同日月一般。生为四大天王之因,大约是奉行上品“五戒”、“十善”,特别是不邪淫,同时好乐于护国安民之事,以善法利益国民,教化国民,等等。

  “三十二应”第十一种,应现四大天王国太子身: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渴望出生在四大天王的天宫里,负责管辖、驱使诸鬼神等。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四大天王国太子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四天王国太子】指四大天王的诸位王子们。

  据圆瑛法师引《大吉义经》之经文:“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唐代灌顶大师对于该经做了注疏,记载了一个有关于“四天王国太子”的神奇事例,大意如下:

  在唐代天宝年间,西域五国曾经联手兵犯长安,唐兵不敌,唐元宗于是急招不空三藏施法救国,不空大师便持念“护国仁王陀罗尼”咒,刚刚持诵了二七一十四遍,忽然见到一位神将,率领着五百天兵,列阵于皇宫上空,神将对不空大师说:“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来救长安。”

  番兵来到长安城下,忽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阵于空中,严阵以待。番兵皆生畏惧之感,其首领感叹曰:“中国有圣人,不可犯也!”随即退兵回国。元宗皇帝大喜,敕命各州皆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从此以后,海内名寺宝刹都建有天王殿,祈祷国泰民安。

  “三十二应”第十二种,应现人间国王身: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想要成为国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人间国王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人王】人间的国王。

  依佛经所说,人间的国王有五类:一、金轮王,统辖四大部洲,有七宝随身,能随金轮宝飞行于四天下;二、银轮王,统辖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唯除北俱卢洲,能随银轮宝飞行于三天下;三、铜轮王,统辖东胜身洲和南瞻部洲,能随铜轮宝飞行于二天下;四、铁轮王,统辖南瞻部洲,就是咱们全地球,能随铁轮宝在一天当中飞行游遍南瞻部洲。

  以上四种叫做“转轮圣王”,出现在人寿最长的时代,有一种说法是人寿八万岁以上之时。因此,如今时代是没有“转轮圣王”出世的,人寿短促,福德浅薄的缘故。如今的国王,以及大家所知历史上的国王,都属于第五类人王,名为“粟散王”,就是指众多国家当中的各个国王,多得像粟米粒一样,所统辖的国土大小不一。

  在这些“粟散王”当中,极个别较大的国王,能够以武力吞并许多小国家,统辖很大的范围,有时也被称为“转轮王”,例如印度的阿育王,等等。但其显然不同于“转轮圣王”,不曾统辖整个南瞻部洲的缘故,也没有铁轮宝和飞行能力。这种“转轮王”准确的名字叫做“军轮王”,只是以武力侵占而已,并不具备“转轮圣王”的诸多功德。

  未来世成为国王之业因,大体是奉行五戒十善,时常做利益国人的事业,等等。通常,也需要多生多世的善业累积,才能够在未来的某一生,成为国王。

  “三十二应”第十三种,应现家族长者身: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主持家族事务,被社会所推重。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家族长者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长者】指家族长者,如“族长”之类。年长德高,为家族所推重,主持决议家族里的大小事务。来世成为“长者”之因,大约是时常爱护帮助族人,道德高尚,乐善好施,等等。

  “三十二应”第十四种,应现居士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清谈各类学问,以清净道德自居。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居士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名言】名词概念,指各类学问,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等。其中,“名”即概念与道理,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诠释和表达,故称“名言”。

  在佛教当中,“名言”大约都是此含义,与如今所说的“名人名言”,即“名人的话”含义有所不同。

  【居士】闲居清修之士,诸如隐士、艺术家、文人雅士、养德修身之人,等等。

  此“居士”之含义,不同于如今大家所说的学佛居士,学佛居士正规名字叫做“优婆塞”和“优婆夷”。而这个“居士”不论学佛与否,是泛指不参与国事的闲居清修之人。

  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可不简单,既要闲居,还得养家糊口,肯定是有本事、有才华、有技艺、有福德之人。或者,有大笔遗产继承也行。其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安于清闲,养德修身,这份儿优雅情怀,足令世人羡慕。

  问:如何能够在来世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呢?

  答:一是发愿,二是学习各类知识,三是看破尘世之庸俗,四是培植福报,五是修养德行

  再问:如何能够在今生做一个这样的“居士”呢?

  答:您在过去世已经储备了上述五个因缘,今生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不一定今生就能够满足大家的心愿。条件具备的,今生就可以实现;不具备的,则需要培植因缘,有待于未来世了。

  “三十二应”第十五种,应现宰官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治理国土,热衷于明察地方的大小事务,并决断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宰官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剖断】明察与决断。“剖”:分析、辨别。

  【邦邑】大地方为“邦”,例如省、自治区等等;小地方名“邑”,例如县、镇之类。

  【宰官】一切官员之通称。

  “宰”者,治理;“官”者,公务。古时候,上至宰相,下至县令,都叫做宰官,亦名朝廷命官。如今官职,比对可知。

  问:如何能够在来世成为“宰官”呢?

  答:首先得保证自己能够继续做人,那就是守持“五戒”与“十善”,奉行伦理道德,这是来世做人的基础。其次,需要关心地方事务,热心慈善与公益事业,多做利益国家与大众的事,不做违害众人的事,也不做杀生害命的事。

  再问:如何能够在今生成为“宰官”呢?

  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打地洞。敢问您是哪一路的?要是种群不对路的话,还是踏实做老百姓比较好。要是已经开始上路了的话,嘿嘿,送您一句千古名言,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一世为官九世牛”,这其实已经“言轻”了,真实结果比这要严重得多,望您好自为之。

  “三十二应”第十六种,应现婆罗门(术士)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人间的众生,喜爱各类术数,以延年益寿为人生目标。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婆罗门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数术】泛指一切民间学问与技能。其中,“数”指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等;“术”指医卜命相,咒水书符,等等。

  【摄卫】调理养生,延年益寿。其中,“摄”指能量与营养摄取,“卫”指固本培元,抵御诸邪侵扰。

  【婆罗门】汉译“净裔”,据说是劫初降生人间的梵天之后裔。又名“梵志”,志在通过修行,重新求生梵天。婆罗门在古印度属于尊贵种性,不从事社会生产,而专门从事修行与各类术数研究,因此,他们掌握着多方面的学问与知识。

  中国没有婆罗门,勉强与之相当的,大约是民间各方面的高级术士。

  “三十二应”第十七种,应现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好学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种种戒律。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比丘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比丘】奉行二百五十条戒律的出家男众。“比丘”有多种含义,所以不翻,只进行音译。其含义有三种:一、乞士,内乞诸佛教法以滋养法身慧命,外乞众生饮食以滋养色身。二、怖魔,当一位比丘登坛受戒之时,地神赞叹并转告天神,天神赞叹并逐层上报,一直传到六欲天的魔宫,正在受用他化妙乐的魔王一听,立即心生恐怖,感慨自己又少了一个眷属。三、破恶,持戒修行以破除身、口、意三业当中的恶习。

  问:如何是来生出家之因?

  答:一、恭敬三宝,虔诚皈依;二、有条件时,可受持“八关斋戒”,种下出世种子;三、随力供养寺宇僧众,或参与佛教事业;四、平日受持“五戒”,淡化种种世间习气;五、发出离心和菩提心,赞叹清净梵行;六、适当学习经论,实践禅修。

  再问:今生如何才能出家?

  答:目前出家门槛很低,只要肯去寺院结识僧人,都能够找到出家之路。问题是:即便出家了,能坚持走下去吗?会不会三心二意而徒增烦恼呢?会不会到处都看不惯呢?会不会总是牵挂着家人而心神不宁呢?福报好的话,会不会腐败变质呢?福报不好的话,会不会受不了一时之苦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去出家不迟。

  继续问:唉,已经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知道还有没有出家的机会呢?

  答:有的是。如今汉传佛教的情形,真的出家人正在减少,混进来的经忏僧,以及高级腐败变质分子越来越多。信众们需要更多的持戒僧人,来带领他们一起修行,也给予他们信心

  各位六零后、七零后渴望出家修行的兄弟们,告诉您最后一招儿,在您退休的时候,开始拿养老保险之时,乃是您出家修行的大好时机。在此之前,您需要把家人的工作做通,做绝(拿到离婚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需要了解寺院和接近出家人,弄明白出家的相关情形。还要把身体调养好,工作别太拼命,留着本钱,将来好修行,甚至弘扬佛法呢。

  六十岁,要在过去,就快玩完了,现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活他个八、九十岁并不难。所以,各位兄弟,抓住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吧。

  不要担心受戒年龄问题,超出几岁问题不大,只是一定要坚持坐禅,坚持学习佛经,在生活当中磨练自己,消除业障,增长智慧,看破这个无聊的尘世,积攒力量,准备做人生的最后一搏。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吧。

  只要您拥有出离心和勇气,所谓出家的“因缘”就都已经具备了。在寺院里,哪怕是一个乡村小庙,带着自己的养老金,一边持戒修行,一边随力宣扬佛法,如此安度晚年,岂不惬意而安心?况且,往生净土,也变得容易了;成为高僧,也有可能呀,如昌臻老法师即是。

  “三十二应”第十八种,应现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好学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种种清规戒律。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比丘尼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比丘尼】受持奉行三百八十四条戒律,以及“八敬法”的出家女众。

  本来,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这也是许多古佛的传统。主要因为“女身”障碍比较多,不适合远游、住山及苦行,容易受到各种伤害。情绪化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正定和正智慧的发扬,不利于正法住世。

  后来,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钵阇波提等人的一再请求,以及阿难尊者的三次慈悲祈请,世尊才勉强答应女人出家,但特别制定了明显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要求比丘尼恭敬一切比丘如奉师长。否则,就不允许女人出家。

  有人问:佛陀平等慈悲一切众生,可为啥要制定这个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呢?

  答:世尊成佛于五浊恶世,如《阿弥陀经》云:“是为甚难”,人的素质本来就差,队伍难带呀。要想把出家弟子们管理好,必须得戒律严明。单有比丘还好说,一旦有了比丘尼,在教团内部的相互交往当中,就特别容易发生男女问题。

  人就是这么个东西,饮食加男女。如何解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间划出界限,“八敬法”于是应运而生。因为,与人保持距离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恭敬和礼节。当一位比丘尼奉行“八敬法”的时候,虽然她内心喜欢某位比丘,却碍于礼节而难以表达,女性的粘劲儿施展不出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当一位比丘喜欢某位比丘尼的时候也是一样,有碍于“八敬法”之礼节,会让他难以表达情意,也会让他的欲望变得索然无味。佛教历史上,正是由于“八敬法”的存在,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间发生的男女问题很少,我几乎不曾看到此类记载。

  但是,如今许多人反对“八敬法”,甚至建议取缔。事实上,就算不取缔,如今的比丘尼也不太愿意奉行“八敬法”了,她们心里往往会这样想:哼,这些臭男人,修行还不如我呢!为何要恭敬他。

  这末法时代呀,事事颠倒,就知识、学问和才华来说,比丘尼越来越会胜过比丘,在台湾和香港特别明显,已经全面阴盛阳衰,“八敬法”也已经岌岌可危了,可谓是名存实亡。于是,表面上,比丘和比丘尼男女平等了,实际上呢,在这所谓的平等交往当中,犯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据佛陀开示,“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得做梵天王;二、不得做帝释天王;三、不得做魔王;四、不得做转轮圣王;五、不得作佛(法王)。

  换句话说,当一个女人功德具备以后,将要成为上述五种殊胜之王的时候,她就会转变女身,而以男身成就上述五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法华经》当中,娑竭罗龙王年方八岁的女儿,在以宝珠供佛之后,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去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

  有人问:在这“五王”当中,其它还好理解,难道“魔王”也很殊胜吗?

  答:毫无疑问。所谓“魔王”,乃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具有极其广大的神通变化与福德受用,常借着其它众生所化现的欲境而自在受乐,故名他化自在,乃是欲界当中法力最大的天神,怎会不殊胜呢。

  只是,如《大智度论》云:“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势,常憎行道者。”它总是阻碍众生修道,不愿意众生脱离它的统辖,因此,才把它叫做“魔王”。

  “三十二应”第十九种,应现优婆塞身: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信奉佛法,乐于持守五戒。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优婆塞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五戒】在家、出家通行之戒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在家信众皈依三宝之后,随其自愿,可以受五戒,也可以不受,还可以逐条分开受。

  所谓的“戒”,在于止恶行善,在于清净身心,在于生定发慧,乃是佛教修行人最基本的行持内容。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即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男子。按中国人习惯,与“优婆夷”共同称为佛教居士,或在家居士,或居士。

  有人问:在家居士该如何“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呢?

  答:所谓“亲近”,就是接近并学习;所谓“承事”,就是恭敬、护持与供养。所谓“佛宝”,清净法身是也,一切应化如来是也,应当信奉;所谓“法宝”,一切经论教法是也,应当学习、思维并实践;所谓“僧宝”,一切贤圣僧是也,一切持戒清净僧是也,应当接近、护持并随力供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不守根本戒律,却穿着僧装的人,不是“僧宝”,根本不应当接近、护持与供养,而应当远离。对此,需要各位居士与信众们如实观察。

  “三十二应”第二十种,应现优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信奉佛法,愿意以五戒修身自居。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优婆夷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优婆夷】译为“近事女”,即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女子。

  有人问:仅仅皈依三宝,而不受五戒,是否可以呢?是否算作佛教居士呢?

  答:完全可以,这叫做“三皈依”居士,有别于“五戒”居士和“菩萨戒”居士,是真正的佛弟子,会得到“三皈依”护法神的护持。

  再问:暂时不皈依三宝,是否可以修学佛法呢?

  答:当然可以,我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先学习经论,等到有了充足信心之时,遇到合适的皈依师之时,再发心皈依也不迟。

  不过,那些学佛多年而迟迟不肯皈依三宝的人,显然不是一心学佛的人,而是杂修各教的人。他们特意给自己保留了各种可能性,暗自期待着各种机缘。因此,他们未必能够得到佛教护法神的护持,通常也难以深入经论教法,道心不专一的缘故。这种学佛方式,不值得提倡。

  另外,那些皈依三宝以后,还在同时学修外教法门,甚至学修气功和鬼神教法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并会因此而失去“皈依体”,也失去佛教护法神的护持。在他们当中,非常容易发生被鬼神侵扰之事,容易发生各种精神疾病和知见问题。

  “三十二应”第二十一种,应现女主等贵妇人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女人,喜好掌管内政,以维护家族和国家。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女主之身,或者国夫人、命妇及大家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女主】女皇、女王等为真正的女主,全面掌管国事;此处则指天子之后妃,是掌管宫内事务的女主。

  【国夫人】指诸侯王之妻,或邦君之妻。

  【命妇】指“诰命夫人”之类,受朝廷封号的官员妻子。

  【大家(音:姑)】指才德兼备,被尊为女主之老师的女人。例如皇后的女老师,等等。

  “三十二应”第二十二种,应现童男子身: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男子,希望能够不沾染男女欲望,保持童男身的纯净。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童男子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不坏男根】不发生男女关系,保持童男身的纯净。

  武学当中有一门所谓的“童子功”,就有这样的要求,据说,可以达到非凡的功力。对于出世解脱来说,童男身和童女身也相对容易获得成就。

  童子身还特别有利于禅定,已故的冯冯居士,据他自己说,就是由于连续五世以童子身修行,才感得了他这一生的“报通”,以及禅定的不修自来。

  在如今时代,保持“童男身”和“童女身”,都不容易做到。如果有此心愿的小朋友们,可以祈求观世音菩萨,便会得到菩萨的加持与帮助。

  “三十二应”第二十三种,应现童女身: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间的处女,希望保持处女之身,不要遭受侵犯和强暴。那么,我便会在她们面前应现出童女之身,为其说法,让她们成就心愿。”

  相对来说,与“童男身”相比较,保持“处女身”更加困难。由于女性体力上的先天劣势,她们需要家人和友人,以及社会良知的保护。当然,洁身自好是根本,为人处事和自我保护的智慧也需要充分学习。

  还有,就是不要忘了祈求观世音菩萨,菩萨大慈大悲,会尽力加持众生满足其良好心愿。

  “三十二应”第二十四种,应现诸天身: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诸天众生,希望能够脱出天道,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诸天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乐出天伦】希望能够脱出天道,转生人间。

  历代大德之注解,基本都是此意。综合上下文,如此解读也最合理。

  有人问:天堂那般美妙,为啥反而想要脱离天道,转生人间呢?

  答:若论福报与受用,人道远远不及天道。但是,如果想要修行,则是人间最佳,苦乐参半的缘故,容易发起出离心和正念的缘故。因此,佛陀都在人间成就正觉,三乘圣者也都是在人间获得成就,佛教僧团以及世尊的教法、戒律,等等,也主要是在人间流传。

  大菩萨们行菩萨道,主要还是在人间,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最需要佛法,最需要以身作则的示范和引导。其它道的众生,三恶道由于业力太重,没有闻法的能力和修行条件;修罗道的众生嗔习严重而好斗,很难修行;天道众生福报太大,太享受了,根本顾不上修行。

  因此,一部分有觉悟天人,便会发愿降生人间,希望到人间来修行,以便超越生死轮回。以下列举了六种鬼神类众生,它们也都希望超出本类,投生到人间来修行,道理是一样的。

  “三十二应”第二十五种,应现龙身: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龙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龙道,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天龙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龙】梵语“那伽”,汉语名“龙”,大约有四类:一、守护天宫;二、兴云降雨;三、主江河湖海;四、守护伏藏。据《阿含经》等佛经开示,龙类前生也是修行人,有些还是出家人,只因嗔恨心比较重,喜好争论与争斗,福多慧少,故堕入龙族,虽有神通与福报,却属于天上的畜类,在“六道”当中,可以算作修罗道。

  问:龙族以及后面的诸部鬼神等,如何才能够投生到人间来修行佛法呢?

  答:首先要皈依三宝,其次最好能够受持五戒,然后还要护持佛法和修行人,与人道结善缘,福德因缘一成熟,就可以前往人间投生。

  再问:它们怎样皈依三宝呢?

  答:它们有神通,遇到有缘的高僧大德,它们便可以变化为人形,悄悄地前来皈依或受戒。如果有缘遇到圣僧的话,它们也可以直接向圣僧请求皈依与受戒。在《高僧传》当中,此类事情多有记载。

  “三十二应”第二十六种,应现药叉身: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药叉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药叉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药叉】别译“夜叉”,翻译为“捷疾”,行动迅速的缘故;或“勇健”,勇猛强健的缘故;或“暴恶”,其形相看似粗暴凶恶的缘故。形相虽然不佳,但药叉大多拥护如来正法,属于常见的护法神,据《最胜王经》:“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

  “三十二应”第二十七种,应现乾达婆身: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乾闼婆类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乾闼婆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乾闼(音:踏)婆】亦名“乾达婆”,翻译为“香阴”,以种种香气为食物,滋养其五阴。居住在须弥山南面的金刚窟,是帝释天的乐神。每当帝释天需要天乐之时,便点燃沉香之类的上好名香,乐神乾闼婆便会寻香而来,为帝释奏乐。

  “三十二应”第二十八种,应现阿修罗身: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阿修罗道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阿修罗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阿修罗】翻译为“非天”,有天福,而无天德。

  据《楞严经》第九卷,三界当中共有四种阿修罗,分别属于“鬼道”、“人道”、“天道”和“畜生道”。此处所说的阿修罗,主要指“天道”阿修罗,即“非天”之神,有大力,性多嗔怒,常常与梵天王、帝释天和四大天王争权。

  阿修罗的前世,也是修行人,因布施、持戒、禅定、修福等等善因缘,而感生到天界,受天福;但却因为习性多嗔怒,争强好胜,喜争斗的缘故,做不了天人,而成为“非天”之阿修罗。

  “三十二应”第二十九种,应现紧那罗身: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紧那罗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紧那罗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紧那罗】汉译“疑神”,其形象似人,但头上长有一只角,令见者难免生疑。旧译“歌神”,形貌虽丑,但歌声美妙,是帝释天的唱歌之神。

  紧那罗的来历,据《菩萨处胎经》云:“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殿,寿命极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三十二应”第三十种,应现摩呼罗伽身: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摩呼罗伽众生,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摩呼罗伽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摩呼罗伽】汉译“大蟒神”,或“地行龙”,虽属于鬼神类,但不能飞行,因宿世虽行布施等善法,却多有嗔恚而感生。人类肉眼看不见,不属于同一法界的缘故。

  “三十二应”第三十一种,应现人身: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各类众生,乐于做人,希望转生到人间来修行。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人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这些众生希望与人交流,希望得到人的指点,因此,观世音菩萨就为它们应现人身而说法,帮助它们成就心愿。

  “三十二应”第三十二种,应现与“非人”等同类身: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非人’众生,或者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众生等,希望能够脱出本类,转生人间。那么,我便会在它们面前应现出同类之身,为其说法,让它们成就心愿。”

  【非人】泛指一切鬼神之类,能够变现出人形,却不是人。

  【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依照《楞严经》第七卷,“有形”指有色形的精灵众生,如休咎精明之类;“无形”指没有色形的众生,如空散销沉之类;“有想”指仅具有受、想、行、识四蕴的众生,没有色蕴,如鬼神精灵之类;“无想”指没有受、想、行、识四蕴,仅有色蕴的众生,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它们不是绝对的‘无想’,仍具有‘枯藁乱想’)。待后文详明。

  这些众生希望得到同类的指点,或者说,它们只能够与同类进行交流,因此,观世音菩萨就为它们应现出同类之身而说法,帮助它们成就心愿。

  总之,观世音菩萨乃是“应以何身度者,即现何身度之”。菩萨如此大慈悲力,名为“三十二应身”,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当中,则名为“普门示现”,两经可以对照学习。

  菩萨如此功德,皆因三昧而成就,故菩萨小结说: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这就叫做微妙清净的普入十方国土利益众生之‘三十二应身’,如此功德,都因为‘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之无作妙力,而得以自在成就。”

  【妙净】微妙清净,妙用清净。

  “妙”指“三十二应身”,乃是“寂灭法性”的不思议妙用;“净”指“寂灭法性”,不会被“三十二应身”等一切妙用所破坏。

  【无作妙力】此“三十二应身”之广大神通力,不因造作心念而有,本自无为,随缘而现,故名“无作妙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