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一)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首楞严会

请菩提道

演究竟法

七处征心

一、执心身内

二、执心身外

三、潜伏根里

四、内外两在

五、随合随有

六、心在中间

七、一切无着

乞奢摩路

二种根本

一、生死根本

二、菩提涅槃

辨析心目

十番显见

一、显见是心

二、显见不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首楞严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这是一科之文,此经分为三大分:有序、正、流通,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这三大分。佛说一切经都是要分这三分,这序分就好比一个人的头脑,眉目要清楚;正宗分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得具足;流通分好比人的两只足,可以能够行动,行动于后世,所以这是固定的序、正、流通。这个序分之中,有通序、有别序,怎么叫通序呢?佛说的一切经,普通的都得这么样先序说,序说这个眉目得要清楚,所以这个序分有通序、有别序,当文中这是一个通序,普通的,什么叫通序呢?所以呀,佛说的一切经,他都是一样的序说这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呢,都得具足,依着这个可以证人之信,证明这个听经的人的信心,所以,这是必须的,一切经都得让人信,所以,这是一个要紧的通序,要紧的通序有六样:一、信成就,二、是闻法的听闻的人,这一个我成就,也叫闻成就,「如是我闻」嘛,三、是一个时成说,四、是说法的主成就,就是佛,为说法的主,五、处成就,讲经说法的处得要成就,这缺一不可,六、是听经的大众要成就,所以这六种成就,一切的佛经都得如此,这六样不成就,这法会不能成。所以呢,佛说的一切的经,先得以这个如是二字当头,这是佛临入灭的时候,这是阿难尊者请教,这是佛吩咐的。所以我说的一切法,集成了卷帜,传于后世,也不论是大乘经、小乘经,一切都得要安如是这两个字,这如是这两个字名字叫法体,佛说法的一个具体,也不管是大乘经、小乘经,都得有如是这二字,这种道理很深微。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统统地就说这一个字,这一个字是什么呢?就是如呀,说如就是、不如就不是,说这个如字怎么讲呢?

如字就是不可说,要一说就错,这事怎么办呢?得以这个说显这个无说,以能说显这个不可说,这是听经的一个要务,最要紧的一种事务,你要把这个话记住了,你说我会讲经了、你说我会听经了,就错啦!你得由说的地方会到不可说的地方,这就叫如,如法如说,这个如字怎么个理呢?他怎么叫不可说,这个如字当体就是不可说,怎么个理呢?如者,是各如本位,世间上一切的名、一切的相,他都有对待、比较出来的;你假比说吧,我管你叫人,我自己就叫我,你说是人,因着人才说我、因着我才说人,这是对待,有了名字了,你要不对着外面的那个人,这个我就不必说了,就没有名字了。因是分别开了,你呀!你就是人,我呀!就是我,所以嘛,我要是不对着你这个人说,各如本位,我这个我不许借着人说,这个我说没有;你这个人要不借着我说,你这个人也没有,世间上的一切法都如此,拿这个做比方,你要是没有长,什么名字叫个短呢?所以,这个经本子大、经本子小,你要没有个大,你怎么说这个经本子小呢?你没有小本的经,你怎说这个经本子大呢?这都是对待起来的,对待是假借的名词,自己本身上没有名字,你要这个大不对着小说,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大的名字没有了,这是各如本位,你坐你这个位子,你别借重旁的,大的你别借着小说,这个大就没有了,你们诸位听听,是这么个意思不是呢?说富借着穷说的,他要没有穷人,他这个富都发了财,这个富的名字就没有了,诸位想想,是不是?所以世间上没有恶人,显不出善人来,这都是善人,都叫善人呢,有这个恶人就显出善人来了!一切法都是借着外缘,你才立这个名字,你在本位上你要各如本位,你这个名字就没有了,没有名字还说什么话呢?所以这叫如就是!你不如说不是!这个如呀,佛说法统统都是说这个如字,这个如是这就是理成就、说是信成就,这是佛法说的具体,说如则是、不如则不是,这是阿难尊者他所闻的这个法体。底下说如是之法能启人的信心,我闻,我亲从佛口所闻的,这个我,假名为我,阿难尊者随着世俗上这个话说就得说这个我,这是假定的名词叫我,他要是佛证到究竟的佛果,才够上个我,所以,人想着离开这个妄为的我相,所以,就得说这是一个假我,知道是假借的名词为我。佛证到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才够上个我,我们这个人呢,怎么说是没有我呢?我们这个人认错了,拿什么当我呢?拿着四大假合的身体就叫我,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地、水、火、风化成了四肢百骸、五脏六俯,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都是地大成的,有形质的东西,这血脉是水大成的、这周身的气就是风大成的、人的热度就是火大成的,这都是假借的,假借四大以为身,假借地、水、火、风,拿着我就是我-我的身体,这地方根本上就错认啦,所以这个地方是假名为我。「如是我闻」,说如是的可信的法体,是我亲从佛口所闻的,所闻的是哪个时候呢?这是闻成就,上边是信成就,以这如是为人人可信的地方,一时是时成就,怎么叫做时成就?是机缘成熟了,佛看这个机缘成熟了,弟子们的根性到了什么地步上了,可以说小乘的时候就说小乘,也是时候成了,这地方可以引小入大了,可以让他入大乘,这个时候,也就是机缘成熟了-师资道合!所以能说、能接受,在这个时候成了这叫时成就。佛是说法的主成就,佛为说法的一个主人,所以,这是如嘛,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嘛是时成就、佛呢是说法的主成就,这还得有个弟子、说法的一个处所。怎么叫佛呢?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我自己觉悟了,怎么觉悟呢?认得我自己这个知觉了,我就自己认得自己的知觉,认得自己的知觉,这就叫觉悟了,大家知道了。我们这个人哪个人都承认,不错!我有个知觉,你有知觉都是所知觉,你耳朵所听的、眼睛所见的、你听见人家说的,这是个我,这是我的知觉,你这都是在人的言语之中,那个声音里头,拿着这个你就当了知觉,他所说的话,你要我所说的话吧,你们诸位都知道了,心里也觉悟了,不错!是这么的,这都是所知觉呀,所知所觉啊!那么哪个知觉才对呢?得有本知觉,有这个本知觉你要不明白,还得当中闻着一个能知觉,假比我说,你都知觉了我所说的话,你所知觉了,你那边就有个能知觉,我所说的是什么,你就能知道是什么,这在能知觉上,由所知觉才显出你的能知觉来,这个能知觉还没到家,还不足,究竟呢?「能所双亡」,能知觉、所知觉,你都把他销灭了,这个地方这个知觉,把能知觉也去了、把所知觉也去了,这地方是个本知觉,这个觉字在印度话说呀,名字就叫佛,这叫成佛了,你明白了佛,你好成佛,你自己不认得佛,你怎么成的这个佛?是不是?所以,这个知觉是人的本知觉,这就叫佛。佛他自己觉悟啦,「自觉觉他」,再让世间上一般人都觉悟了,都认得自己的知觉,这叫觉他,把这一切人度得都机缘成熟啦,缘法已尽啦,佛就入灭了,这是圆满了-「自觉觉他」,觉呀,行的道理都圆满了,「觉行圆满」,这个地方名字叫佛,统统都是一个觉字,你知觉了就是、不知觉说不是,与所说的这些话有什么用处呢?说这些话都是世俗上的话,世俗上的话,拿他可就发明出世的法,由出世的法说了,发明这世出世间法,这是三层,我们人都是所知觉,你要是当中明白了,似明白不明白的时候,这说叫能知觉,你到究竟的明白,这就叫本知觉,这就叫成佛,这个佛者你自己觉悟,我让一切人也要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行这个道行得圆满啦,谓之佛。

「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这个「室罗筏城」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舍卫国,这两个意思都是语音,南北不同的关系,所以,翻就翻丰德,他这个国倡道德,物产丰富,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说法的地方,叫室罗筏城,室罗筏城,那时候在这个竹林精舍,那时候常说法。这祇桓精舍是以后,所以这里头有一段因缘,只桓,这是只陀大子他舍的这个树林子,精舍是须达多居士给佛修的这个房舍叫精舍,什么叫精舍呢?先讲讲这个精字,不一定就是精美,修的华美叫精,精者是精纯,纯粹的这都是佛、法、僧住的地方,旁的事情不做,不参杂旁的事情,这个名字叫精舍-精纯不杂,不掺杂旁的事情。当下的斋堂、寺庙,多有说这个精舍、那个精舍的,都是采取这种意思。这就说只陀太子舍的树,须达多长者他给佛修的精舍,有一段因缘,怎么个因缘呢?须达多要做官说,叫长者,要按信佛呢,他是个在家的,是个居士,这位居士给他儿子求婚,他到室罗筏城这儿,也就是佛的灵鹫山竹林精舍这个地方,来求亲,住在三檀那家里,也是一个大臣,住在他家里头,那个夜晚之间,三檀那家里头就预备这些桌椅、板凳、杯盘这些东西,预备就像请这个最高的贵客来赴席的,这个须达多他就问三檀那,说是你明天请什么贵客?是国家的王爷?还是大臣啦?做这样的席位预备着,三檀那他说,不是!我明天是供佛供斋,请佛!这须达多就没听见过这佛的名字,佛才出世年头不多,总是他们都隔着国,他问,一听这个佛呀,这心里都有一点冲动,问佛这个意思,这三檀那就学说佛的道德,怎么说法让人明心见性、让人离苦得乐,这一说,他心里头从那儿信仰心就充足啦,他要给介绍去见佛,简单说了。天一亮,请佛以后,他又特别去见佛,去请教,佛给他一说这个道理,佛一说这个道理,他这么一听,当时就证了初果的圣人了,所以这个佛法,人的根性不一样,一闻就明了道了,不但明了道,而且还证了果,证了初果圣人,证了须陀洹果,因什么呢?他是善根来的深,所以他就请佛说你到我那国里去吧,就到他那个室罗筏城,这后头说这段因缘,请佛去,佛说我不能随便去,因什么呢?说我们这出家人得有一定的,必得纯粹的、精纯的是一个出家人的处所,我们僧人才上那去住,要不然,随便的一个房屋,做旁的用,我们不能去住,住了不合法。他这么一说,他说可啊,我给现选这个地基,现修个房舍,请佛你去,佛说那行,须达多诚心最恳切了,就随跟着就是要去人选地方,佛就吩咐舍利弗尊者,说,你去吧!舍利弗尊者就随着他就去了,去了各处都没有合适的,怎么叫合适呢?离这个城还得不远不近,离得太近,繁华了、扰杂了;离得太远,佛说法,人家住城的人、在乡的人,四下就不方便,也不容易来听,所以选最合适的地方,就是这个祇桓,只陀太子的花园子最合适,就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说,旁的地方不相合,就是只陀大子的花园子还行。须达多他这个心很诚,他说那可以!他是位大臣,他亲身去见太子去了,一见太子,说你把这个花园让给我,我有用处。只陀太子说说,我是为国的储君,我什么也不缺,我也用不着把产业让给你、卖给你,他就说佛的这个好处。只陀太子也不懂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些事情,说是那么吧,这是支唔他,说:「我用不着钱,你要愿意用,行!你拿黄金把我的花园子摆满了,我就换给你。」须达多说:「好哇,就这么的吧!」随后他就把家里(他有敌国之富啊!)的黄金铺他这个园子,这只陀太子一看,把这个园子都铺满啦,一看这个人的心太虔诚啦,这个佛必是有好处,说得啦!外头这些树算我舍的,你就不用再铺金子啦,就算我舍的,他又给修了个大门,在树那儿做个门,所以,他把这个名词留于后世,才有「只桓精舍」。只陀太子舍的树,这个桓就翻译树木的意思,只陀太子舍的树木,精舍是须达多给佛修的,修精舍的时候,这里还有一段很警觉人的逸事-就是舍利弗尊者到那个地方去监工,挖地基,挖得很深,是为的好坚固,挖来挖去,地基里头有许多蚂蚁(也有叫蝼蚁),一看见这些蚂蚁,舍利弗尊者就皱了眼眉啦,把眼眉皱着就觉得很难过,须达多就问尊者,你怎么回事?为难的意思?他说不是,我看见这些蚂蚁,我这心里头所以难过,怎么个难过法呢?他说,这些蚂蚁在这个古佛以先就在这个地方,毗婆尸佛出世的时候,离着这个时候有九万大劫,你说这一个劫是多少万年?他就在这里当蚂蚁,现在释迦佛出世啦,又是你给他修这个精舍,你在这个以先的时候,你给那位古佛也修过精舍,所以这些码蚁有九万大劫,这个时候,年头都算不过来了,这一大劫有多少万年呢?它说当蚂蚁,它就到这时候释迦佛出世(七佛第二尊佛,到释迦牟尼佛是七佛第七尊佛,这是九万大劫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对须达多说,你当初给古佛修过精舍,这时候又给释迦佛修精舍,说这段因缘是怎么个意思呢?就说这个人「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要不这个人总得要做善做德呀,不失这个人身,就是生到天上享天福,那都靠不住。天上有二十八层天,他把天福要享尽了,转下来不定转在哪一界,不定转在畜生界,这蚂蚁都在畜生界里头,不定转到哪个地方去了。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说人在世间上,你别说在人间,在天上享了极重极大的福,也是很危险的,这里头就有这么一种因缘。所以,佛法说的太高,世间人,没有善根的人是决不肯信,信不及,距离他的知识太远,所以佛法难闻就在这儿。在这里头我还常说这个比喻,这假定这个蚂蚁,它在这里待多少万年,总没脱这个蚂蚁身,就这么苦!这蚂蚁之中假定说,要是有一个有知识的蚂蚁,说世间上的动物太多啦,不是我们这一类,这个妈蚁对妈蚁假定这么说话,说有一种动物名字就叫人,说这个人个头太大,我们没法比,也不知有多大,就说他要吃一顿饭,我们这一国人一年都用不尽,你说这个人,这个动物有多么大,这个动物的名字叫人,旁的蚂蚁没知识的,一听就不信,哪有这么大的动物?他吃一顿饭,我们一国的蚂蚁一年也吃不完,我不信!我看不见,我不信!那当然是!你假比要把它领到人身上,它也看不见整个人,大家要知道!想想这个理是不是?人的眼见是真、耳闻是虚,我不信!我眼看着算,那蚂蚁爬到人身上,你们诸位打打算盘,它能看见整个人吗?所以它就不信了,拿这个做个比喻,说是这个佛法不容易信,要没有极大的善根的人,信不及,他距离的太远。所以这个地方,我常说这一段因缘,这个地方,所以,因后头取名字嘛,只桓是指着只陀太子,他是个君,这个精舍是须达多修的,他是一位臣,这个表演,叫「只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一科文是引大众同闻,引起法会众人同闻「楞严经」。说「与大比丘众」,与者是共在一块,「大比丘众」,比丘是梵音,因什么没翻?他里头意思含着很多,所以,要翻这一种意思,余者两种、三种都漏去,就不翻。这里头,比丘含着三种意思,头一种,就是比丘翻做乞士,怎么叫乞士呢?乞求,上乞佛法以滋养慧命、下乞求饮食以滋养生命,所以叫乞士;二种翻为怖魔,一受比丘戒的时候,这地行罗剎、飞天的夜叉,把这音声传到第六层欲界天以上,传到魔王的宫里头,魔王一听见佛给比丘受戒,受比丘戒,他心里就害怕、恐惧,怕什么呢?都学了佛法,他魔王的眷属就少啦,因着这个叫怖魔,恐怖魔王,魔王就害怕!第三种叫破恶,怎么叫破恶呢?人有恶习气就是一个贪心、一个瞋恨心、一个愚痴心,贪、瞋、痴,这三样是最害人,这是人的恶习气,这恶习气人人皆有,有轻有重,破这三种贪、瞋、痴,破这个恶,含着这三种意思,所以就叫比丘,这上头怎么会多个大比丘呢?受比丘戒本来就是小乘,大比丘到了这时候,说「楞严经」为方等经的时候了,弟子们都能够回小乘向大乘,佛这时把「阿含经」已经讲了十二年,已经讲过了,这时候讲方等部,这里头有大乘经的意思,所以能回小向大,就称大比丘,由小乘能学大乘的意思,余者就是相共,共大比丘众,有多少?「千二百五十人俱」,数目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略了五个人,应当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这光说个大数。所以,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哪!佛先度鹿野苑有五比丘,有五个人;第二度耶舍长者,他是外道,师徒有五十人,三度三迦叶弟兄三人,连师带徒弟一共有一千人;四度所度的就是目犍连、舍利弗两个人,他们那时都是学外道,师徒每人一百,两个人二百人;鹿野苑五比丘搁在一块说呢,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这是佛起初在鹿野苑里头所度化的。这一科文是说声闻众,怎么叫声闻众?他听佛说法的声音,他拿耳朵闻到就记住了,明白这个理,他悟这个理,由这个理会到不可思议的地方,他记住了佛的声音,拿耳朵闻的,所以闻不超声、见不越色,超不过声色去,仍然还没离开声色,这个佛法讲的是离开声色,所以还没离开,所以他这叫声闻众,这是标出这类的数目,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这一科文,这叫显位叹德,显出他证的果位、赞叹他的道德,所以他这么说。说「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怎么叫做无漏呢?这个漏就是堕落的意思,好比器皿、盆子、碗,要有了裂痕了、有了窟癃了,当下就漏了,拿这个做这么个比喻说,这个漏啊!不上哪儿漏呢?不能外漏,漏在三界以内,这世界有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欲界有男婚女配的,我们世间上的欲界是下界,天上是上界,有六层欲界天,也有男婚女配,这是叫欲界,连上界、下界,叫一个欲界;色界天有十八层,修四禅的功夫,光有形色,都是男子没有女子,修行到那个地方,统统都是男子,他们生人是莲花生人,是植物生人,所以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再向上说还有个无色界,这个无色界有四层天,所以一共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是凡夫,大家要知道,你看他这么样的修行,还没脱离凡尘,没证圣果。「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证到四果阿罗汉就超出这二十八层天以上,这都是圣人了,刚才说的这二十八层天,大家要知道,这仍然还是凡夫啊!还有生死啊!他的寿命很长啊!都活多少万岁,几千万岁、几百万岁,他仍然还有生死、仍然还是凡夫,这二十八层天啊!不知道呢!你在这外道修行成了仙了、成了神了,到了欲界天里,在最低的欲界天里还有男婚女配的地方,完了封个神,完了当差,要有了过了嘛,还降下来,由神降成为鬼,这算个什么呢?你再高还有几十层以上,一共有二十八层天,这还都是凡夫。「皆是无漏」,一般证到四果阿罗汉了,不能再堕落漏在三界以内,超在三界以上,这是圣人了,大家要知道!这还是由小乘跟着佛弘扬大乘的佛法,这叫「大阿罗汉」;无漏,不能漏落在三界以内,比三界的人都高上以上去了,比二十八层天的人高出以上,这还是跟着佛,小乘习学大乘的人就这么样的高,这叫「无漏大阿罗汉」,这怎么叫大阿罗汉呢?这阿罗汉有小乘的,他光独善其身,不度化人,不随着佛教化人,那叫小乘阿罗汉,这大乘的阿罗汉,随着佛度化众生,而不住在小乘的果位,虽然是这么高,超出二十八层天去了,还不住下,还要行菩萨道,虽然是在小乘果里头,还要行菩萨道,随佛教化众生,所以,这称为「大阿罗汉」。阿罗汉怎么讲呢?因他不翻,也含有三种意思,阿罗汉头一种翻应供,应供从哪来的呢?从比丘乞士,他托钵化斋,讨饭吃,去向人家求乞,证到阿罗汉就翻应供,这时候有人供养了,就不用化斋了,这是高着一头了,证了果了,早先的比丘那才发心修行,这是证了果位了,头一样就翻应供,能应人天的供养了;第二样是证到无生的果位,不生不灭了,到了这个地步,这又比这个比丘高一层,比丘是因,阿罗汉是证了果,比丘由怖魔,就证到无生的果位了-无生无灭的果位了;第三含着意思是杀贼,杀什么贼?杀烦恼贼,人的烦恼贼,打哪里来呢?打贪、瞋、痴,你在一入手修行的时候,先得破贪心、瞋恨心、愚痴心,把这个破净了,烦恼根去了,这烦恼贼就杀啦,都销灭了、都死了,就不能再发动贪、瞋、痴啦!这是这么个讲,所以阿罗汉翻这三义,这是比丘三因,证到阿罗汉,有这三层果位,到这儿,这烦恼就净啦!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他随佛扬化,不住在小乘果里头,就称为「佛子」,将来就成佛;小乘人光成圣人,不能成佛,大家要知道,佛子随着佛教化众生,「住持」是住在世间上任持佛法、教化众生,「善超诸有」,超过世间上一切所有的,所有的有广、有略,这略而言之,有欲、有色、有无色,还有男女之欲,超出去了,没有啦,没有男女之欲了,然而,还有这个形色的十八层色界,还有无色界,都超过去啦,「善超诸有」,这是三有:有欲、有色、有无色,都超过去了,要向多处说,这二十五有都超过去了,四洲-四大部洲,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是四恶趣,六欲天也超出去了,梵天、魔王也超出去了,还有四禅天、四空天,也都超出去了,这都是有,有欲、有色、有无色这是分开说了,究竟呢?还有外道无想天也超出去了,还有钝那含也超出去了,一共是二十五有,略而言之是三有,叫「善超诸有」,都超过去了,超过他们以上,「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能随着佛教化众生,在各国里头演说,在各国里教化众生,「成就威仪」,成就什么?有这个威德、有这个仪表,给人做模范,这就是「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随从着佛转*轮,佛说法就叫转*轮,这转*轮也可以简而言之,能可以转凡成圣。佛说的法是轮流不息,这叫转*轮,随从着佛转轮,这个转轮决不是外道那个转轮,外道也是打佛经上抄去这个名字,转*轮在身上转,任督二脉,打这后颈上一转,转到脑瓜顶上,转到上嘴唇,下边任脉转到下嘴唇,结在一块,结任督二脉,将来长生不死,就这么一套,这也叫转*轮;还有在肚脐子上转过来转过去,也叫转*轮。外道还真灵脸,还真转,他所以人炼什么有什么呀,他这也是打佛经里摘下去的,都弄错啦、误会了、颠倒啦。转*轮就是佛说法叫转*轮,轮流不息、永远不断,这佛*轮流没有歇的时候,是这么个意思,「妙堪遗嘱」,佛说的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堪者可也,可以能够,佛说的这个大法,能嘱咐这些弟子们,这些大阿罗汉,能遗留于后世,可以嘱托,度化众生-「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此一段文是接着上边,上面这一段文,这名词叫显位叹德,显出来阿罗汉证了四果,由比丘修成的,显他证的这个果位、赞叹他的德行,是这么个意思。说「严净毗尼」,严是严肃、净是清净、毗尼就是佛的戒律,戒律能调服身心,以佛的戒律能可以把人的身心都调和好了,身呢,没有杀、盗、淫,口里头没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心里头呢,没有贪、瞋、痴,所以,能够这样才叫「严净毗尼」,要严格的清净佛的戒律,毗尼这二个字翻中国话叫调伏,以佛的戒律能调伏人的身心,身不妄做、心不妄想,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依着戒律就能「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弘者是广大之义、范是做个模范,给谁做这个大模范呢?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天上的人,欲界有六层天,有男婚女配;色界有十八层天,有四种禅定的功夫;无色界有四空天,这一共是二十八层天。这都是修行没开正式的醒悟,都是依法修行,别说是见性,连心都没明白,都没明心见性,所以这阿罗汉证了四果,虽然没成佛,这也是证了圣人的果位,可以给二十八层天的凡夫、天人做个大模范,所以说「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给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上的人做个极大的大模范,「应身无量,度脱众生」,随着佛教化佛法,随佛应身度化众生,无量无边是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不但是度化当时的众生,还能拔济众生,提拔,能济度他、能度脱他,于未来世,未来世还是将来的人,要一辈传一辈,传到后来,我们那个时候,照现在说,我们就算未来人,所以这些大阿罗汉都可以作模范,「拔济未来」,提拔济度未来的众生,干什么呢?「越诸尘累」,越是超越,超越出去诸般的尘累,我们人在世间上受苦,因什么受苦呢?就是有六种尘劳连累,累赘的,尘劳是什么尘劳呢?六样,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叫六尘,人要想学佛,先得把这六尘离开,大家知道这是要紧的,这六尘是什么呢?眼睛爱观美色、耳朵爱听好声音、鼻子爱闻香味、舌头爱尝好滋味、身体怎么舒服怎么做、心里头随便打妄想,一点规矩也没有,所以有这六样,这叫六尘,这六尘是谁承认呢?有六种认识,这六种认识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天性变化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见性,他就贪这个色尘;耳朵有闻性,就贪声音;鼻子有齅性,就贪香味;舌头有尝性,就贪着饮食美味;身上感觉,就贪着身上的舒服;心里头就分别妄想,任意妄想,一点规模也没有,这叫法尘。所以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鱿把人累住啦!你要想修行先得离开这六尘,所以这个大阿罗汉,他能给人作模范,他先早早离开了,给人作师父,你要不离开,旁人谁跟你学,所以他自己「越诸尘累」,于未来世,也让人「越诸尘累」,说这些个有道有德的人都是谁呢?底下就标出名字了。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一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做代表,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他们人太多,只举出六个人来代表,有德行的都是什么人?说举出这六个人,「其名曰,大智舍利弗」,大智是他,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鹙鹭子,连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的名字叫鹙鹭,这鹙鹭的眼睛最明利,因为他母亲的眼睛明利,名字叫鹙鹭,他是他母亲生的儿子,就叫鹙鹭子,弗字就翻为儿子的子,舍利弗就翻鹙鹭子,他在佛的法会上是智慧第一,在小乘里头,在声闻乘里头,他的智慧第一。佛在「法华经」上,在法华会上讲「法华经」,开法华高会,授记作佛,三周说法,头一周先给「大智舍利弗」授记作佛,就他一个人,你看这难不难?所以第二周,四大弟子,第三周才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都授作佛的弟子,头一位就是舍利弗尊者授记作佛,所以叫「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这也是一个人的名字,摩诃这两个字因什么不翻?这意思含义很多,要在普通讲摩诃这两个字有三种意思:摩诃翻大、翻多、翻胜,大、多,就胜过一切,说大,若在阿罗汉里头,神通广大;多是智慧多;胜是辩论能胜过一切,这是说摩诃这两个字,在这儿是普通的说法,后来就翻大的时候多,说「摩诃目犍连」,目犍连三个字也是印度的音声,翻采菽氏,采,人在山上采药,采是采取的采,菽是叔父的叔字加上草字头,那个字就当豆类讲,就是蚕豆、小豆、赤小豆黄豆,就是这些豆类;他的先人发明这个道理,在山上采这个种子,发明这个豆类,那个字念菽,采菽氏,他依着这个姓也就做了名字了,因此他说叫「摩诃目犍连」,叫大采菽氏,他是以姓做了名字,不是提另还有个名字,这个人神通第一,他神通最大,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摩诃拘絺罗」,这五个字,就翻大膝,翻成中国话,摩诃就翻大,拘絺罗就翻膝,是什么膝呢?是磕膝盖,我们人的腿上都有个磕膝盖,叫磕膝盖,他就叫这个名字,佛经上也没有旁的讲解,他这个名字就叫大膝,就叫大磕膝盖,就这么个名字,说个外国话音声叫「摩诃拘絺罗」,这个人辩论第一,辩论佛法属他第一,是各有所长啊!他因为什么呢?他是在家人!这些人所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大家要知道,统统都是外道。佛没出世的时候,在印度那个地方外道最多,他那个地点国也多,有名时大国就七十多,小国的名都说不过来,印度国极大,国的名字很多,他那个地点,佛没出世,国王都互相重道理,谁论的高、谁说的道理说的透澈,这都可以请来做国师,因着这个,那个地点外道就多了,道门就多了,各有各的研咒,「摩诃絺罗」,他的家就是外道的地方,印度人信道的人差不多都是外道,外道这两个字也不是骂人,不是坏话,怎么叫外道?他是心外求道,他不知道人心就是道、人心就是佛,他不知道,他拼命要求个道、要求个佛,因此,这个名字就叫外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知觉的心是最宝贵的,人都弄错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都用的不对,用错了!佛出世给人正当过来,把这个道理给人说明白了,并没有藏着佛法传给你道理,没有这个道理,就让你自个儿认得自个儿的心,你认得心,你别胡思乱想、别乱用,慢慢地自然就是自个儿认识自个儿的心了,明心见性!这个心是一个用,人有一个天性,性是一个体,一体一用,按说是一体二用,这个性他有一体二用,二用呢?头一个用就是心、第二个用就是相;心有知觉没有形相、形相有形相没有知觉,这两样都是什么成的呢?都是性成的,一切的性、一切的知觉,都是人的性根本成就的,这个地方得要知道!这个性,人都忽略了,我们人把这个性整个忽略了,把这个心错用了,都用在身上了,这是人的受苦的根就在这儿。人在世间上受苦,不能成佛、不能成道,所以就是错了,释迦佛出来就是告诉人,你要认你自己,头一样要认自己这个天性,他说天性不认得,也要认得自己这个真心。这个人三样就认得一样,认得这个形相,都是光认得这个身体,所以这个身体就受了苦了,就有生死啦!有了生死的痛苦了,是这么个道理。佛法没有什么希奇的事情,就告诉人的真心,让人自己认得自己的天性,一个性、一个心、一个相,这三样才成一个人,人就承认一样,说认这一个相,有形相这是我,这个知觉从哪来的呢?知觉是打性里头来的,一个人先要明心,明白自己的心,后要见性,见着自己的性就成佛了;你光明白心没见性,就成圣人,也比凡人强;你要是也不明心、不见性,用这些把六尘去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福,不能究竟,这是我说的这么一个次第。再说这个拘絺罗啊!他辩论第一,他那个时候,当初,他姐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亲,家里头常常辩论,他向他姐姐辩论,他姐姐辩论不过他,枸烯罗智慧大,一辩论他就占上风,以后他姐姐怀孕,就是怀舍利弗,怀孕以后,他又向他姐姐辩论道理,他就辩论不过他姐姐,他自己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早先她不如我,这时候她比我强,他明白了,他姐姐身上有孕,怀着这个小孩子,将来必是个圣子,一定是个圣人;拘絺罗好胜,他说将来我外甥生下来时,要是智慧第一,我们这都不行,我得早早去学,他再加料去了,他就去南印度学外道法了,学「四维陀典」,一去多少年,他一回来,他外甥大了,长大了就认佛为师父,就是大智舍利弗,他一看就不愿意,他是外道底子,他说我们家里这个道德很高,国家都尊重,怎么认他这个大沙门呢?反正,出家人叫沙门,沙门两个字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印度称僧为沙门,称佛叫大沙门。说我外甥是有智慧的,给他做徒弟,我不要!我去要回我的外甥,拘絺罗就去见佛去了,见了佛就说:「我们家里素常讲究高尚的道理,国王都尊崇,我外甥不能跟你做徒弟,我们得回去,还得回我们的道门。」佛就问他:「你的道门,以什么为宗旨?」他说:「我们家里讲不法,不受一法,一法也不接受,不受一法!」佛一听,他以无法,不受一法为宗旨,佛说对他说:「你不受一法,受知见否?知见也是一法,有名有相的都叫法,你受知见不受?你有知见没有?」他一听没话说,怎么个理呢?他一心思错啦!不受一法,这个知见也算一法,要说这知见我也不要,那你怎么知道受不受?不受一法,你没有知见,你怎么知道受?怎么不受?这个理说不过去!你要说不受,自己就倒了,这个宗旨立不住,不受吗?你怎么说受呢?你不受一法,你怎么受知见?你要说不受知见,你怎么知道不受?知道不受的是谁?知道不受就是个知见,你能说一法不受吗?一下子推倒了,推倒了,自己惭愧,打那儿认佛为师父,跟着佛修行,就证四果阿罗汉,我说的话这是过去的事情,「摩诃拘絺罗」他是辩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八个字是一个人名,富楼那翻圆满的满字,弥多罗尼翻慈女,弥多罗翻慈悲的慈,尼,就是一个尼字,印度说尼字都说是女子的意思,子啊,是他父母生的他这么一个儿子,是这么个意思。富楼那是他父亲,弥多罗尼是他母亲,他生这个儿子,也是他父亲跟他母亲取的一个名字,他这个儿子把他父亲母亲的名字都表示出来,这是印度有这个风俗,我们中国也有!没有带母亲的名字的,带父亲的号是有的,他父亲叫什么泉,他儿子叫小泉、少泉、稚泉,咱们中国没有带着母亲名的,印度就有这个风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人他说法第一,说法除了佛说法以后,就属他说的好,他这个说法属于第一,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这三个字是个人名,翻空生,他一降生的时候,都有特别的祥瑞,家里的仓库一切都空了,家人都疑惑,找一个相士占卦,算一算,一算说这是好事情,属吉!属于吉祥,又属善!所以以后他这个名字有三种意思,「须菩提」,他家一生他就空了,叫空生,也叫善现,几天以后他家的东西又都现出来了,所以他这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又叫善吉,属吉祥,又叫空生,也叫善现。「须菩提」他解真空妙理,属他第一,各有所长,底下「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优波尼沙陀翻尘性空,他一悟道以后立的名,怎么叫尘性空呢?他明白,观诸法性空,世间上一切法当体皆都是一个真性,性是个空的,怎么个意思呢?尘性空,这尘是什么?说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世间上总不离开这六尘,他观这六尘当体都空,当体都是空性,所以,他由这上头成的道,就很可以了,他所以名字叫优波尼沙陀,他叫尘性空,六尘的性他都空了,他不执着这个六尘,等,等者就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等,「而为上首」,他们这六个人代表作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前边说的这些,大家要知道,这都是小乘人,佛弟子分三乘,这小乘都说完了,由凡夫的比丘证到四果的罗汉成小乘圣人,后来到「法华经」上回小向大,那才成大乘圣人,将来能作佛,这个地方大家要分析开来。这底下说「复有」,还有二乘人,二乘是中乘圣人,「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辟支是简略的名称,叫辟支迦罗,翻什么呢?翻缘觉,他由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才觉悟成道,他的道理比小乘人程度还高,叫中乘圣人,叫辟支迦罗,简略的名字叫辟支;无学,他修成啦,不用再学,证了无学的位子,若有学,他还没修成,还得要学,这经文上都是这个意思。「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他还有收了些徒弟,初发辟支佛心的修十二因缘法,还没成道的,跟他一块来的,「同来佛所」,佛所这个地方,就是休夏,三个月的工夫用完啦,今天是解散,休夏要休息了,要解三天: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这一天是佛欢喜日,这一天是人做善的日子、布施的日子、施舍的日子,都在这个日子上,在后首又引出目犍连一段因缘来,现在不暇说这个了。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到这时候,是佛欢喜日,弟子们工夫都用完了,所以外场里这些人们已经休息了,都可以来这里听法,都可以请教,这是外边的中乘人,佛叫他领的这些弟子们,不离开这些小乘人;小乘人好比小孩,不能离开他母亲,是这么个意思,资格高的,个人都自修,到解夏的时候都来请教请教,「同来佛所,属诸比丘」,属这个字念注,当遇合讲,这些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迦罗,他们都带着弟子们都来啦,在休夏的比丘这里,遇合在一块了,「休夏自恣」,遇着什么时候叫「休夏自恣」?怎么叫休夏呢?夏天这三个月,用完了功啦:休,当休息讲,夏天这时候完了叫休夏,休夏怎么还自恣?这个恣字当任意讲,他到圆满的时候,就要解散,今天这些斋主们都做功德上的布施,他们这个自恣,怎么为自恣?随他自己的便,他可以互相求忏悔,好比我们有几个人在一块修行,跟着佛住了三个月,我有什么毛病,犯了什么病,你说说我,我好认罪,我求忏悔,你也求我、我也求你,互相随便,这是佛立的这个规矩,这是让人可以免过,可以知道求忏悔,有这些名字叫「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这个时候不但中乘人,还有大乘菩萨,「十方菩萨」也知道,这时候是休夏,休息的时候,十方菩萨也来了,来到这里「咨决心疑」,咨是咨请,他在外面山洞里修行,有疑惑的地方,让佛给他解决疑惑,「钦奉慈严」,他钦佩佛、侍奉佛,如同慈母严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将求密义」,他到这里来领求秘密的道理、真实的意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一节文还是佛安居三个月,安居已终,「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就在这个时候,如来安居三个月,领着弟子们修行已经完了,这时都闲暇了,「敷座宴安」,这责任歇下来,心里头很欢喜,又「为诸会中,宣示深奥」,这是远方的十方的菩萨,都「咨决心疑」,佛就在「敷座宴安」的时候,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深微奥妙的道理,这时候,「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所以佛的法会,佛一说法,就如同法筵,清众就是清修大众,专求佛法的,大家听佛宣说深奥的意思,所以「得未曾有」,从来未曾听过,现在也得已听见啦,称为「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又是影响众,大家闻着佛的声音,远处来集,这是因为佛给大众宣说密义的事情,佛的音声是「迦陵仙音」,什么叫「迦陵仙音」?印度有一种雀鸟,叫迦陵频伽鸟,这种雀鸟叫的音声,超过一切雀鸟的音声以上,所以佛说法就拿迦陵频伽鸟的音声做比喻,这个仙就表示不是泛泛的音声;又者,佛翻为大觉金仙,称为大觉-大觉大悟,称为金仙,也可以含着这么个意思,他这个声音「遍十方界」,说佛的音声能遍十方世界。上面的菩萨都是常随佛听法的菩萨,大乘的菩萨,是一个世界上十方的菩萨,十方的菩萨是十方世界的菩萨,「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有恒河沙数之多,有这么多菩萨来聚道场,这表示佛的音声,无论是多远都能听见,只要是有善缘的,都能听见,多少万里远也都能听见,所以称为仙音,才能遍十方界,这些大菩萨们一听见都来了,就称为影响众,影响而来,都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他带领着大众来的。

上来所说的都是通序,所有一切佛说的经典,都是三大分:序、正、流通,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分里头有通序、有别序,上来说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叫通序,普通的佛经必须都有这六种成就,这是一个通序。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

这是别序,别序是个特别的因缘,由序分引出正宗分,说这「大佛顶首楞严经」的道理。「时波斯匿王」,这位波斯匿王是印度话,翻中国话叫月光,他一降生时,屋里有很多月亮的光明,他与佛同岁,同时降生,这都是贵人,他是释迦佛的一位大护法,这个波斯匿王的这一天「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为他过去的父亲,称他父亲为父王,讳日呢?讳是个忌讳的日子,就是普通民间老人、父母去世的日子,也叫忌日,人都忌讳这天,不肯听这个日期,就因父母去世的时候心里难过,为人子都是这么个意思,这一天称为讳日,讳日就给他父亲修福,营斋就是给佛设备斋饭,「请佛宫掖」,他亲自请佛,宫掖就是后宫两边最深静的地方,「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这是恭敬佛的意思,他自己亲身来迎释迦如来佛,「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当然设这山珍海馐,无上的很微妙的滋味菜蔬。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不但请佛,相兼着又亲自延请陪着佛的诸位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这都是信佛的人,「同时饭僧」,说在这一个时候,饭僧就是请僧人用斋饭,「伫佛来应」,这个伫当做站在那里,侯着佛来应供。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佛敕文殊」,佛吩咐文殊菩萨作头行人,代领着,「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分派开了,好「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唯独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常随众,是佛的侍者,这一段文,到了阿难尊者遇难,他因平等心乞食,遇见这分灾难,打这里就引起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唯有阿难,光受别请」,他在解夏的时候,一共三天,在头一天他就先受旁人请他供斋,或是供他穿的衣服,这个日子是做善做布施的时期,道场做完了,在家信佛的人都很欢喜,所以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远是道路远,远游还没回来,所以「不遑僧次」,才没暇宜在僧人的位次以内。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曰无供。

阿难尊者今天自己回来的,「既无上座,及阿阇黎」,这是佛立的规矩,出家没过五夏(五年)以上,不许自己一个人出去,要出去的时候,必须有上座-高参上座,还必须有阿阇黎,就是规范师,翻成中国话就是管教学生的老师,印度话叫阿阇黎,必得有这两种人跟着,要是初参、新出家、新学佛的人,然而阿难尊者,他怎么独去独归呢?他已经出家超过十年以外,十夏以外,他有自己独行的资格,出家人若不过五年就没有独行的资格,非有人跟着不可,恐怕他失威仪,因此这个「途中独归」,他在路途之中单独一个人回来,「其日无供」,他这一天城里都没有备斋,没赶上波斯匿王之请,当然没有供养的,他就自己托钵化斋吃饭。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即时阿难」,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托着钵,僧人吃饭的碗,俗语叫吃饭的碗,僧人正式的名字叫钵多罗,我们普通人说出家人吃饭的碗叫钵,正式叫钵多罗,翻中国话叫应量器,简单说叫应器,怎么叫应量器呢?钵的原质得要相应,得要相合,不许用金子、银子、钢做,就许用铁、用瓦做这种质,不许用贵重的、不许用华美的,烧出来的样还得拿黑烟熏黑了,像哥鸠色,黑不黑、灰不灰的色,所以不需要华美,让人起贪爱心,使用的物也不让他华美,这叫「执持应器」,应量器,你自己有多大的饭量,你才可以做多大的钵,不许再随便造一个大钵,不要起这个贪心,这是一定的,所以叫「执持应器」,应量的这个器皿,就是托的这个钵多罗。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就在所游走的城外,他就想次第要乞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也知道今天有人供斋,他赶不上,人家早设备好啦,人家当然都有供了,他所以次第化斋、循乞,照着规矩,挨着门口化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心里说,人家早预备好的斋,我化斋,也就是求最后的一个施主了;檀越简单说就叫施主,外国话叫檀那,越是超越,这在佛经上说,这个人要是行布施,将来生生世世的就不能受贫,越过贫穷海,这是简单的这么两个字叫檀越,所以当时出家人有称呼施主的,说称为檀越,檀是檀那、越是超越,你要施舍,这个人有施舍的心,他将来总是要富裕的,这在经文上有这么讲,最后的檀越,「以为斋主」,最后的这个,他做我的斋主吧,因此这个,他就「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他这个时候是以一个平等、不桃拣人家,遇着穷的就是穷的、富的就是富的,化斋吃,「无问净秽」,不管这个人家是一个清净人家、是一个不清净的人家,不管那个,「剎利尊姓,及旃陀罗」,剎利是皇族,为皇上的本家,都是王爷们,尊姓都是做大官的富贵人家,「及旃陀罗」就是最下贱的人,旃陀罗翻杀者,就是咱们中国的屠夫,杀猪宰羊、杀牛宰马的这一类,这叫旃陀罗,这都是下等人,上等人就是国家的皇族大臣,他这时无问高低、也无问净秽,也不管是清净人家、是不清净人家,也不管是贵贱,随便了,遇见了,到了门口就化他的斋,这叫「方行等持」,方便行持平等的慈心,所以与人结这个善缘。「不择微贱」,也不择选这家子是个微末的人家、是个下贱的人家,不拣择这个。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所以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发这个心意,圆满要成就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所以化大家的斋,结结缘,让他也结上学佛的缘。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阿难已知」,阿难尊者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他心里早有成见,他早就知道,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如来世尊指着佛说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诃斥须菩提尊者,又诃斥大迦叶尊者,因什么诃斥呢?他们两人化斋选择,须菩提化富裕人家的斋,他想化穷人的斋不容易,他自个儿都吃不上,我化他的斋,不是让他为难吗?他也是份好心!大迦叶尊者化斋,谁越穷他越化谁,富人他不化,因此这两个人各有挑拣的化,不平等的化斋,所以,阿难尊者就知道世尊诃斥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为阿罗汉,心不均平」,你们已经证四果阿罗汉,证了圣果了,超出分段生死,你们心里头不均平,因什么不均平呢?所以阿难尊者知道佛诃斥这两个人,他因此-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尊者他钦佩仰望如来这个道理,开诚布公的阐明了没有禁止、没有这些分别,以做这个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谤」,度过一切的疑惑、毁谤,须菩提尊者让人毁谤,小户人家穷人就毁谤他,说他瞧不起我们,不来我们这里化斋,不来结缘,他尽去富贵人家去啦,令人谤!大迦叶尊者让人疑惑,谁越穷他越化谁,他没饭吃,他一定要化他的斋,大迦叶尊者根本是见穷人前世从没施舍过,都是悭吝的人,都是受穷的,做受穷的因,所以我化他一顿、两顿斋吃,将来他就不致于受穷,这都是阿罗汉知道前因后果,这都是成了道的人,他才发这个心。虽然是这样,佛还诃斥他们两个人,你遇见穷的化穷的、遇见富的化富的就对啦,就平等了,为阿罗汉,你心里不均平,还挑拣,一定化穷的、一定化富的,所以阿难尊者就是「钦仰如来,开阐无遮」,他自己心里钦佩,总仰望着跟着如来学,如来就做示开试布公,阐明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谤」,度脱过,不让人疑惑、也不让人毁谤,因此这个,他心里有这么个底子,他就不选择,后首再表现他不选择,就堕落了,这也不是他特意地转到那下贱人家去。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经是经过,「经彼城隍」,对着这个城,这城隍就是护城濠外边干了,说叫城隍,打这里路过,「徐步郭门」,徐步是慢慢地走,总是要威仪,去化斋吃,郭门就是外罗城的门,里边城才叫城门,所以在外罗城外边,是「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严整威仪」,严恭肃敬,整顿了威仪,「肃恭斋法」,以表示恭敬这个斋法,化斋吃,更得给人种福,总也得有威仪,「尔时阿难,因乞食次」,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他因化斋吃,在这个次序上,「经历淫室,遭大幻术」,经过这么一个下贱人家,淫室就是下贱的人家,「遭大幻术」,遭旁门外道的、邪魔外道的妖术,幻化的邪术,阿难尊者也是犯了一种毛病,他好多闻,不爱用功修行,所以他才遭着这个难。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有一个外道人家,有一个闺女,叫「摩登伽女」,摩登伽翻本性,根本的本、天性的性,就叫本性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他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他家里是个外道底子,叫黄发外道,娑毗迦罗都是弄一块黄布把头发蒙住,表示他是这个道门-黄发外道,他用这个咒,他这是外道的妖魔鬼怪的邪咒,阿难尊者光是听经不修行,没有抵抗力,这邪咒叫「先梵天咒」,梵天是天上最高的清净天,还加上个先字,比梵天咒还在先,「先梵天咒」,他这种邪咒也是灵脸,「摄入淫席」,就把阿难尊者摄到屋子里去,「淫躬抚摩」,这个下贱的女子叫摩登伽女,他模索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将要毁阿难的戒体了,如来早能知道有这种因缘,有这种必须的经过。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都知道了,佛应供去了,在那里吃斋,知道这个外道人家,他用邪法把阿难尊者迷住啦,「知彼淫术所加」,所以「斋毕旋归」,佛往常在谁家用斋饭,那是一定的,用完了斋就得要说法,财、法二施嘛,你布施斋,我说布施佛法,这是财、法二施,等与差别,是一样的布施,这时候吃完了斋没说法,「斋毕旋归」,刚用完了斋饭,旋转就回到精舍里去,这时候,「王」,就是请佛的斋主,「及大臣,长者居士」,这都是信佛的人们,「俱来随佛,愿闻法要」,说佛今天必有要紧的事情,必有究竟的道理要演说,我们都得去听,「愿闻法要」,都随着去啦!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世尊」回到他这个精舍,入了座了,这个时候,佛就要救阿难尊者,赶回到精舍,头顶上就放光,「顶放百宝,无畏光明」,放出这个光明来,有一百个样子的宝色光明,怎么叫「无畏光明」?他这光与日月光不同,日月光,畏怕有阴云都遮住、高山就挡住,他这是无所畏,高山、阴云都遮不住,就称为「无畏光明」,所以这个时候,世尊顶放百宝无畏的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由这个无畏的光里头放出有一千种叶子的宝莲华,这宝莲华里头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这是要降伏这个邪魔外道啦,所以这个千叶的宝莲「有佛化身」,这个佛有三身:有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有圆满报身,有大因克大果;佛这时候是丈六金身,这是应化身,应身是应着众生来,那时候的人一丈一、二高,佛的应身是一丈六,他就从宝莲华里又化出一位佛来-「有佛化身」,有应身、有化身,应机说法的时候,就有变化身体的时候,这都是为警告法会将来大众,让他们发这个诚心,「结跏趺坐」,由这个应身里头,头顶上出生这个宝莲华,由莲华里又化出一尊化身佛来,这化身佛是「结跏趺坐」,怎么叫「结跏趺坐」呢?这两个腿盘起来到一块儿,右腿加在左腿上,左腿又翻上来加在右腿上,趺坐呢?趺是脚面朝下坐着,脚心朝上,这是一定的道理;多数的僧人腿要硬了是半跏趺坐,腿要软了是整个的跏趺坐,这是必须的,佛就这么着坐着,他能降伏诸魔,所以这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就是这个时候,从宝莲华里头的化身佛宣这个神咒,宣出这个神咒就是「楞严咒」,这在后边文里头,这先不说。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文殊师利」,随跟着,佛就吩咐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领着这个咒,到摩登伽女用恶咒的人家那里去,「恶咒销灭」,文殊菩萨一到那个地方,佛说的咒一到,他的邪咒自然就销灭了,这时候,「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怎么叫「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呢?阿难尊者让摩登伽女用邪咒迷住啦,不能自主,这得提拔他,奖是奖劝摩登伽女,摩登伽女就在这个羞臊的时候,文殊菩萨也得给他说个道理,他好跟着来,要不那就不相当、不合适啦,所以,文殊菩萨必得要奖劝他,提拔阿难、奖劝摩登伽女,所以这叫「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文殊菩萨把他们两人都领到佛的处所。

请菩提道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一科文是到了正宗分上了,佛说一切法,就在这集成的卷帜,都分三大分:头一分就是序分、第二分就是正宗分、第三分是流通分。序分有通序、别序,已竟,通序就是所说的六种成就,统统都是一个样的,别序是阿难尊者遇难,让佛把他救出来,因什么遇难?这都是尊者有缺点的地方,他多闻但没有发心修行,起观念的时候,这是他的错处。佛把他救出来了,让文殊菩萨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把他二人都提到佛这里见了佛,「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他自己惭愧,见着佛,给佛顶礼,悲泣,他自己悲哀,泣就是有泪无声为泣,他自己恨他自己,「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无始以来,一向竟是闻了些佛法,「未全道力」,一点道德的力量也没有,他要有道德的力量,为什么让人家拿邪法把他拘了去?所以这是他惭愧的地方,底下就有所启请了,说是要修行了,「殷勤启请」,这时候他心里头发诚心,殷殷勤勤地对着佛启请,他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十方如来」,十方是四正、四余、上下,一共是十方;东、南、西、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余;加上上、下,这是十方。说十方的如来,这十方统统都有佛,如来是佛的一个通称,佛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种通号。头一个通号叫如来,我们人间所称呼的,多称头一个佛号叫如来,最后,第九个佛号就是佛,这是通称,我们普通人也不管信佛不信佛,都知道这个名目,最后第十就是世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都是最能尊重的这位佛,所以这是头一个通号叫如来,他说,十方的如来都是怎么修行的?「得成菩提」,得成就了菩提的佛果了,菩提这两个字是佛证的果位,如来是佛的通号,这地方得要清楚了,答提这两个字怎么讲呢?翻觉道,就是人知觉的这个觉,道是道理的道,道就当通达讲,四通八达都有道,道就是道路,通行了。所以你这个道要不修成,你不能通行,要修成了,佛的果位就叫菩提,这菩提就翻觉道,知觉的觉已经成立了,四通八达,这是阿难请成佛的法子,菩提是从哪儿来的呢?他得有个根据,佛怎么就成了菩提果呢?是依着什么呢?依着世界上的人,人人都如此,都有这三种根性,这三种根性是什么呢?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人人都具足,不但是人,飞禽动植物都有,无非是他的知识达不到,还就是我们这个人能听佛法,可以才能学佛,余者的知识达不到就没有用了。这三样说人人都有,正因的理性就是人的天性,天性就是一个,怎么说三样?他是一体有二用,他光是一个体,不是一个死的吗?他是在活动,有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正因的理性是体、缘因的善性是用,是事上的用,这了因的慧性这是一个智慧,这也是用。这三性虽然是三样,三而一、一而三,大家要知道,我们人在世间上不研究佛法,说一是一、三就是三,何必是三而一、一而三呢?到底是一?是三呢?凡一切事情都如此,有一就有三、有三就有一,一三不二,说在哪里才见出来的呢?世间上一切事都如此,一种事情总得三样才能成就,怎么个理呢?你就说假定一个人吧,这是一个身体,一个身体就有两种用处,要起作用,眼睛是看路的,必得两条腿走,如果有眼睛没有腿,路也不好走,有腿没有眼晴也不行,腿和眼睛就在这个身体上,这所以说一而三、三而一,拿这个一比喻,不是挨着样说,都有这么个理。所以,人具这个天性也是如此,简单说就是一个理性-正因的理性,正正当当的因,有因必有果,证到菩提是结果了,我们人都有成佛的因,他没证到成佛的果,是这么个道理,他是成佛的因,也是一体二用,他没发用就是了。所谓缘因的善性,你得结善缘,你不结善缘,闻不到佛法,你要结上善缘、闻着佛法,当然就起了智慧,就有了因的慧性,心里就明了了,就有了智慧了,大家想想,这不是一而三吗?你要光是一个理性,等于不起什么作用,他是一体,一切世间上一切事都如此,佛法到后头讲一切法都是一而三,他都是一体二用的,都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地方得多说几句话好知道,要不人闷得慌,倒是一?倒是三?又是说一又是三,三就是一,这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天然之势,不是特意造作的这么个意思,是必须的。他所以这三因证了菩提呢?就是三菩提,这三种菩提是什么菩提呢?头一样是真性菩提、第二样是实智菩提、第三样是方便菩提,这是三种菩提;这三种菩提就是一种、一种就是三种,一而三、三而一,这三种菩提是从哪来的呢?就是刚才说的话啦!这三种菩提这是结的果啊!他有什么因由结这个果呢?当然有因才有果、有果必定有因,就是刚才说的,这是三性: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是证三种菩提果,三种菩提果是一而三、三而一。这菩提有真性菩提,就是个理性;第二种是实智菩提,真实的智慧才证这个菩提:第三种是缘因的善性,是方便菩提,这是一定的

道理。所以,这三菩提啊!就是因之有因才有果,三菩提是果啊!这三样就是一样。所以,你有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个死的,有知觉,知觉就是实智,真实的智,有什么用呢?有种种方便的作用,这是方便菩提。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了,这三菩提能是由这个三种性证的,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他怎么就成了菩提了呢?这个道理得追求,不能儱儱侗侗地一说,把这个名字解一解就下去了,因什么成的菩提?他由三因的理性,证得三菩提,怎么证的呢?道理就在这里,就是用这个「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得有一定的交待。所以阿难尊者问的成佛的法门,不是中乘,也不是小乘,是「妙奢摩他」,这一个妙字他贯穿着三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这是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就是一体,这三种名字都是梵音,要说我们东方话,这是什么话呢?这「妙奢摩他」是一念三止,一个念就是三种止;妙三摩是一心三观;妙禅那是一境三谛;境就是一个环境的境,人人个人有个人的环境,你一开口说,我这个环境很好,或说我这环境很不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在口边上的一句话,这就叫境界,境界把你围起来了,就像那环子似的,周围都是,哪个地方不是环境?早上起来,冷了,这也是环境;脚底下道好走不好走,也是个环境;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方把你围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都叫环境。就这一种环境你要想修行,要想学佛法,得知道他有三谛之理,有真谛理、有俗谛理、有中谛理,真、俗、中,谛是哪个谛呢?就是帝王的帝加个言字边,就是人要把道理研究真实,一点不错,这就叫谛,把这个理研究明白了,这就叫谛。所以,我们人处在这个环境上,哪个人都有环境,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个环境,环境有个顺、有个逆;有一个好、有一个不好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叫一境就有三谛。你在这境界上悟出这个真理来,你也不管是什么样的境界,凡是总是离不了依正二报,要知道身体也是个环境,身体强壮,我这环境就好;身体常闹病,这个环境也算不好,是有形有相的都叫境,都叫境界。所以在这个境界上悟这个理,你明白这个理,你很会修行,你不明白这个理,怎么个修行法呢?怎么入手?他所以一境就有三谛,也不管这个境界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你可知道都是这个理成的?这三种意思成的,就是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呢?把这个理求真了,就照着真谛说吧,怎么叫求真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你再说我们这身体以外,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这都是环境,吃好的、穿好的,环境就好;吃不济、穿不济,环境就不好,这不在这摆着吗?这里头都有佛法的道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会修行的人,也不管环境是好是丑、是顺是逆,他一定是有三种的理境。头一样就是真谛理,把这一切事情,把这真谛理研究真了,就是人人都有个天性,这是个真谛,旁的都是假的,真的,因为什么叫真谛呢?他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死,大家要知道,就是这个道理;俗谛理呢?就是世俗上的风俗,这里头都有个真理,不管是什么风俗,好风俗、坏风俗,他要没有个真理也不能成就,这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块做什么?取其中道,也不偏于真、也不偏于俗,这是个中道,所以这才到究竟。一境就是三谛、一念就是三止、一心就是三观,三止、三观、三谛。谈到这个地方,他不是次第的法门,这上头有个妙字,这个妙字,这是佛法,你要是中乘法、小乘法,他有次序、有次第,你假比先修这个空观,再修假观,修完了假观,再修中观;他这是一块下手,他有个妙字,是妙奢摩他,这个奢摩他就是一念三止,也可以说一念、也可以说一心,这一念有三种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他这里头就含着三样;三观呢?空观、假观、中观;三谛呢?是真谛、俗谛、中谛,这是九个,这么一说,这功怎么个用法?有这么些个分别,他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佛一说大乘法,他不离妙,谈玄论妙嘛!是妙奢摩他,不费这些个事,有什么事呢?怎么个作法呢?就是一个妙,怎么叫个妙呢?这个妙就是不可思议,讲出来,你心里头不是思想的,议呀!不是你拿嘴议论出来的,连佛他也议论不出来,何况我们这个嘴呢?说这种道理,佛法到了究竟大乘法,这个妙字,不是你拿心可以思想出来的,我想起来了,对了!是这个,不是这个道理,不可思,思的就不对,就不是佛法;议呢?拿嘴说,议论!你把嘴说破了,越说越错,也不是佛法,你这话说在这儿,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对不对呀?你嘴说破了也不是佛法,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是不是?他说是曲引旁征,他不直接着告诉你说这叫佛法,他要说出个佛法,就不成佛法了,在旁边征明了,曲折着引导你,他直接着没办法,一说就错了,说到这里,这不是难题吗?怎么叫一说就错呢?你要悟了这个理,悟到了,你是心服口服,佛也没法说,他要不这样,佛把这个道理传给他爹,他爹不也就成佛了吗?他不是成了孝子吗?他爹还是他爹,也不称为佛,传给他母亲也是个孝子,要传给他儿子也是个慈父,不能传吶,这个道理,还得你自己醒悟了,他拿这个话引来引去,「曲引旁征」,打旁边给你征明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中间慢慢地再研究,要是容易事,不都成了佛啦,是不是?这地方虽然不容易知道,可是人人都有份,因什么?在人研究的深浅,善根有深有浅,善根浅研究的就慢,善根深研究的就快。人能听闻佛法、办点佛事,这都不是一世的善因,多生多世的善因吶!没善因,你请他他也不来,他跑来你这儿听这个呢,所以这地方得要知道,这就是一个贵重的地方,最难!难中可有易,总而言之,就是止观两个字,所以向哪个地方止呢?哪个地方是所止之处?将才说的就是那个理性,理性就是那个环境,说这个环境就是有所止,人的习气不能止,你得时时地观照,这才用观。总而言之,是妙境、妙止、妙观,这地方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题目,他不能再多讲,光说妙的这个意思,到后边佛就是巧言善说,不能说的地方,佛就曲引旁征,都把这个理都给你说清楚了。这道理若是好明白好说,佛光这一部经就说了十卷,就是说让人明白这个理,佛的心慈悲得到了究竟上了,耐着烦地给你比例说,你这么不懂,又给你想法说,再不懂,还给你想个法说,说来说去的,若干的弟子们都了然了、都明白了,他所以就是一个妙止、妙观、妙谛。妙谛就是我们这个环境,这就是个理谛,他得有个真理,无论好坏的环境,那里头都有个真理,没有个真理不能成,所以你要观这个理性,你就得用这个妙止,不思议的这个止,要是怕止不住,你再加上一个妙观;这个观念-妙止、妙观、妙境,这种道理是一个题目,这个地方不能多说,拿我这张嘴也说不圆通,到后边佛有说的,后文上,就是七处征心、十番辨见,这都是为发明这个理,所以征心辨见。还有五蕴、十八界,还有七大,借着这些个名目,都是发明这个妙字,不思议的心观不思议的境,怎么叫不思议?所以这个道理是难,你假比不思议,我给你讲你还不会听吗?你心里也别思想、嘴里也别议论,这就对啦,可你这就给他添了病了,他不思议吗?你说的话这都是思议的话,大家想这个理,他这个难说,难下嘴,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宗下有这么一句话-「蚊子叮铁牛,无有下口处!」这一个大铁牛,蚊子想吃它的血,看着是个铁牛,下不去嘴,是不是?所以这种道理要说,你就像蚊子到铁牛身上了,下不去嘴,叮不进去。要是叮进去,明白怎么回事,那是非佛的这种道理,那是善于巧说,曲引旁征,把这种理才证明了,法会上有多少万人,天上的、地下的,都是佛嘴里说明白了,要知道拿我们这个嘴说不到,所以这个文是个题目,哪能立时就明白了呢?你说到这儿,要明白这个道理全都在后文上。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此一段文,这是大众都愿意闻听,这大众都是什么人?「于时复有,恒沙菩萨」,有恒河沙数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大乘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大家在这个法会上都愿意听一听,「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因什么大家都愿意听,就为上文阿难尊者他启请,他因遇难,佛把他救出来,他自己很发惭愧心,他自己上来就说了,「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以前我常跟着佛听经,我光听,没照着经修行,所以这个道力不完全,我要是修行有道力,为什么让摩登伽女用邪法子就把我迷住了呢?这是因为我没有实在地修行,于是他就殷勤启请,殷殷勤勤地在佛前顶礼,请佛说法,说这个修行的法,修行的法他问的是什么呢?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我问佛,你慈悲说一说,十方的如来,十方是四围、四正、上下,这十方都有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位,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最初的方便是什么呢?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他这个话说的就在这一个妙字上,早先佛给弟子们说法,他说三谛、三止、三观,这是次第的法门,修行得这么修行呀。三谛悟了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悟这三种理,头一样先要明白真谛理;第二步,俗谛理,真谛理明白了,你还得要合这个世俗,让世俗人都得叫他明白,这就不容易,自己自了汉还行,要大家都明白,这一步就难了,俗谛也有理;最后还有个中谛理,中谛理、真谛理和俗谛理合在一块,这算究竟,这是佛普通的给一般人都这么讲。说这三谛理得有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他没悟了这个理,你就照真谛理说吧,你得用这个体真止,把这个理悟明白了,悟明白了你止于此,明白这个理,以此为止,以此为止,你不能老止,不能常常的止住,心有活动的地方怎么办呢?当然得修观,观看的观,念观(音贯),你得观照他,他这个止住的心,他当然就不流动了,所以三止、三观、三谛,用这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

三止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三部法是九个名目,这都是次第,你要修观,观体真止,你就要用空观;你要想观方便随缘止,得用假观;息二边分别止,得用中观,这是佛素常讲的道理,修行这么个修行法。今天阿难尊者一问,问得特别,问的是最上乘的大法,怎么知道是最上乘呢?是妙,有一个妙字,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他这一个妙字贯着这三个名词,怎么叫妙奢摩他?他是一念说三止,现前这一念,不用次第,就是三止,就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都俱足了,就这一个妙字;说是三摩就是修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就是一心三观;三谛呢?一境就是三谛,不管是什么环境、什么境界,我一观就是三谛之理。这地方他问的是成佛的法门,不是由凡超圣、超凡入圣的法门,所以大家都要听,都退坐一边都听,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要紧的,这个佛法都在这一个妙字上,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妙奢摩他就是一心三止,就是一念三止;三摩就是一心三观;禅那就是一境三谛,一种环境就是三谛的理都具足了,不用次第所修,次第就是费事了,因什么要修费事法呢?人的根性不能领受,就得由次第而入,由浅入深,就像上学,由小学、中学再入大学,今天问的就好比学校里问最后的大学的法门,这就叫一心三止、三观、三谛,就是这么个道理,这道理就在妙字上,妙怎么讲呢?心,不能思想!口,不能议论!你议论出来的就错,你思想的也就错了,都不对!说以不思议的心观不思议的境界,大乘法就是这么个意思。

阿难尊者研究的道理,他听得很多、学得很深,他问的都这么深,他这个人的毛病就是光听,他不修行,他所以不能以正治邪,他没有修行,没有功夫,今天他知道非修行不可,光听不行,他才问佛这个成佛的法门,是这么个道理。问成佛的法门最初的方便,也是三止三观,可就是妙止、妙观,都加一个妙字,是这么个道理,大家都注意要听了。阿难尊者问佛的是妙法,所以法会的三乘圣人,一听这个问法,大伙都愿意听一听,都退在本座上默默然然的,承受圣旨,好承领接受佛说的圣明的这个宗旨,这个妙法怎么个妙法?这是大众愿意听,是因阿难尊者请示的,佛一听他这么一问,佛就搜他的根,如来就转过来问他。

演究竟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佛对阿难说,「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你和我同气连枝,怎么叫同气?阿难的父亲叫白净王,佛的父亲叫净饭王,是亲弟兄,所以佛和阿难是堂兄弟,是一个爷爷的,所以称为同气连枝,一个气脉,这叫同气,「情均天伦」,论人情、论五伦,这个时候不讲这个了,古时候都讲五伦八德,按情理说,均者是一样,咱们都是一个天伦的弟兄;这五伦是什么?是古时候,不是这个时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时候是帝治,不讲君臣了,虽然不讲君臣,也有个辈份在的,总得有个做主的人吶!「情均天伦」,这都是天然的理性,伦者类也,咱是一类,佛向他说近代话,「情均天伦」是天然的这个伦类。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先问阿难,你发心出家是因什么?你看见什么了?这个地方才说,咱们俩可是弟兄,「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说你当初发心的时候,你在我佛法之中看见什么好相了?看见什么好事了呢?「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你顿然间就舍了世间的恩爱,深重的恩莫过于父母,深重的爱莫过于妻子了,说这样的重恩、这样的重爱,你都舍了,你是看见什么好处了呢?佛问他。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

阿难就对佛表白说:「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佛问我见着什么好相?把父母恩也舍了、把妻子的爱也舍了,我当然是看见了,说看见如来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贵相,这就不暇宜说了,从头顶数到脚底板,头上有无见顶相、脚底下有千幅轮,大家完全要知道,看看「教乘法数」就都明白了,「胜妙殊绝」,我看见佛你有三十二种贵相,胜妙,这妙者是没法可说,想也想不到、说也说不到,不可思议的,上头加个胜字,是优胜的、不可思议的贵相;殊绝,是世间上的绝伦,殊是多广、是特别的绝伦,怎么个好呢?说佛你的「形体映彻」,说佛你的身体、形相,有光能可以照人,怎么个照人呢?「犹如琉璃」,这个琉璃不是当下化学的那个琉璃珠,这是山里头那个土木金石酿成的这种琉璃宝,叫琉璃,正式名目叫吠琉璃,我们东方人说话简略都叫琉璃,把那个吠字去了,是一种宝石之类,也就像水晶一类,它的色气发青,说佛的身体犹如琉璃,能照人,因此这个,我「常自思惟」,我自已心里常常的想,想佛这个相是怎么个意思呢?我想到啦!「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佛你这个相貌不是人间的欲爱,生儿生女生下来的,「何以故?」我怎么见出来的?底下这解释,说是世间的欲爱所生,就不同了。

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欲气粗浊」,要是普通人家生出来的,他当然是这欲气,这爱欲之气是极粗的、浑浊的,「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不能发生这个胜净的妙明,像你这个身体放光,这么清净,你这个光明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的,这叫妙明,这像什么样的?「紫金光聚」,你这个身体就像拿放光的紫金聚了这么一个人,这是阿难表示对佛的贵相,「是以渴仰」,就以着你的相貌,我拿眼睛看见的,我仰望你,就像渴而思水那样的,就叫渴仰,「从佛剃落」,所以我就随从佛,剃除须发,我就出家了,当了僧人了,这是阿难回答佛的话。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看阿难这眼睛,总算看出好歹来呀,这是赞成他,他知道佛的相不是泛泛的,「佛言,善哉!阿难!」这地方他一问,佛又转回来问他,佛叫阿难,就回答他早先问的,「汝等当知」,你既这样问上边这个妙法,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三止、三观、三谛,这是你问的,说「汝等当知」,你应当要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佛先说人的毛病,所以不能成佛的意思就在这,说你等应当知道,发问上一切人,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追从、向上追,打没有头的那个地方来,是「生死相续」,生了死、死了生,总接续着,死了就接续着生、生下来就接续着要死,不是死就是生,人在世间可不就是这么两个字吗?生了死、死了生,因什么呢?生了死、死了生,因什么毛病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皆因不知道你自己有个真心,你不承认「常住真心」,这个真心是永远常住,也没有生、也没有死,他这个体质是「性净明体」,这个性是一个天然的性,净是天然的自体清净,不但是清净,而且还明明了了的,没有不明白的,这叫性净明的一个体,这三样是表示人人都具足,具足什么呢?这三种性就是一性,这三种性是什么?是一个正因的理性,不管什么人都具足,正当的一个真因,有因才能结果,是一个理性,这一个理性里头还有两种作用,有个缘因的善性,能可以结善缘;还有一种是了因的慧性,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三而一、一而三,这三样就是一样,一样理性含着这二用:一个缘因的善性、一个了因的慧性。所以,你这个性里头,天然的人人都如此,所以证明是一个理性,我们人都是一个天性,有个天理,也叫理性,他这个理性有什么用呢?他有两种作用,有缘因的善性,人要有个善性,善性人人都有,他有发现的时候、有不发现的时候,发现的时候他就要研究佛法,他就有善友引进他,让他听听佛法是怎么个意思,这就叫缘因,由这种因缘,缘因是一种善性;你要明白了佛法,你心里就有一个智慧-了因的慧性,了是明明了了,这个明就是明了,了因的一个慧性,三性这就是一性,就一个正因的理性、一个缘因的善性、明白的一个慧性。所以,这是人人本具,「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三样聚成是一个体,一体就有两种作用,是这种道理,人人都不知道了,佛出世得说,说「用诸妄想」,不用这个性净明的体,迷了,自己也不知道,用这个种种的妄想,诸妄想就是不应当想的想,这就叫妄想,说「此想不真」,说这样的思想不是真实的,「故有轮转」,所以才有轮回周转,生了死、死了生,这是人的病。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这是佛对阿难尊者说,上来你所问的妙法,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一心三谛,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你问的是无上的菩提,你当然是想要研究无上的菩提了,菩提就是佛的果位,没有比他再高上的,到了成佛的地位,菩提就是到了究竟,可有一宗,这个「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真发明性」,就是你自己的性发明啦,这个明就是明白了、明了了,这个无上的菩提没有旁的,发明性得要真实不虚,这「真发明性」不是世间人泛泛的,说这个事情我明白了,你这就叫明性啦?不是!什么叫「真发明性」呢?得真实的发这个明了的天性,得怎么样呢?「应当直心,酬我所问」,以后我要问你的话,你得拿直心回答我,慢慢你这佛法、菩提果位,你就容易了然啦,「应当直心,酬我所问」,酬是酬答,你回答我所问你的话。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十方如来」,你可知道直心是最要紧的,别说是你、我,已经成了佛的十方的如来佛,「同一道故」,就这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成佛,「出离生死」,才出离这生死的苦海,用什么?转过来还说,「皆以直心」,这十方的诸佛,没有第二条道,皆都是用这个直心,底下说「心言直故」,怎么叫直心呢?「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这是佛给他解释这个直心,所以十方的如来都是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都出离了二种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我们人承认的就是一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不知道,分段生死打变易生死上来的,不暇宜讲这些,就是说「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怎么叫直心?直心是怎么个用法呢?这个直心要一用,就用顶到成佛,打你一发心就用顶到成佛,没有二样,就是个直心,说「心言直故」,这个心说直的缘故,是怎么个直法呢?这一直到底,「如是乃至」是超略辞,「如是乃至」,就言你要发这个直心,到什么地步呢?「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说乃至是超略之辞,当中的阶级多了,多少的阶级也不离直心,说「终始地位」,终,到了成佛为终;始,一发心,我要学佛,你从今天闻妙法,这是成佛的法门,这是起始,你知道这种地位多了,这怎么叫地位多呢?我略略的说一说,这成佛的法门,光中间的地位就有五十五个阶级,是什么呀?十信,信心有十个阶级,发信心,最要紧的要信,十信有十种;十住,你这个信心不改动,一定站住脚跟了,他有十个阶级。十行,你已经站住脚跟了,你还得自立立人,度化众生,行是行持,行持菩萨道,自利利人,你明白了也让旁人明白,你别吝法;十回向,到了回向的地方,迥自向他、回因向果,回我这因地用的功夫趣向佛果,这十回向,也有十个阶级,十回向就容易了,就到了十地,地是心地,人人的真心之地,这当中还不容易,还有四个加行,由十回向到四加行-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你用功,用的这个心里头这个热心,度化众生成啦,说是我成佛,让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得有这种热诚,这就是暖位子;顶,用到极顶了;世第一,世间法到了第一上了;还有个忍,第三个是个忍位,分三种:上忍、中忍、下忍,不暇宜细说,细说在教义里头太多,得有个忍耐,你要没个忍耐心,你达不到;世第一,世间的法就算第一,这还没到家,这叫四加行,加上这四种紧要的实行,这叫四加行,然后这才能到初地,由初地才到十地,地的位子也有十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四加行才到了十地,这就五十四个了,还有一个等觉,没到妙觉佛果,这还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