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玄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玄义)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从玄奘法师说起

五重玄义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倓虚大师,生于光绪元年乙亥(即一八七五年)农历六月一日,诞生于中国天津北塘,四十三岁出家,剃度于印魁老和尚,记莂于谛闲大师座下。弘法讲经五十余年,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时年八十九岁,圆寂于香港九龙荃湾华南学佛院(弘法精舍)。大师的一生风范、道德、持戒、修持,慈悲教导,弘法建寺,在当代佛教界与虚云、太虚鼎足而立,共称为三虚之一的高僧,给人留下无比的景仰与怀念!

倓公老人,住港十五年,创办华南学佛院,培养僧材,续佛慧命,成立中华佛教图书馆,长年讲经说法,应四众弟子恳请,每星期日请「楞严经」,指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本具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爱欲为生死之本,清净三业为证涅槃之门。所谓「开悟之楞严,成佛之法华」,实不虚也!

「楞严经」能破一切虚妄之假相,「法华经」显一切法皆是诸法实相。因此,倓公老人终生持诵「法华」、研究「楞严」,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示人,让人转迷启悟,认识自性,最后讲解「楞严」,随意演说,自由发挥,不拘经文,以明了如来藏性为宗旨,解除烦恼,早证涅槃是心愿。遗者录音带流传人间,法音弘阐广度有缘。

诚祥法师住港期间,用两年时间将「楞严经」录音带抄出约数十万言,携来加拿大湛山精舍,蕴藏了三十年,至今因缘成熟,由郭喜道居士阅毕,受益良多,发心倡印。由卢善宗居士打字,李小唐居士校对,并有台湾弟子发心督印,成就此法宝问世,功德无量,不可思议!

倓公老人生前有愿前来海外弘法,后因年岁所限,未能成行,今得法音著述,流传海外,以满倓公之愿,大家共同发心,流通法宝,广结善缘,天人获益,同成佛道,是为缘起。

一九九八年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湛山门人乐渡、性空、诚祥敬述

从玄奘法师说起

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我国早已深入民间,家传户诵。记得在小孩子的时候,每晚总得要爸爸讲讲「西游记」的故事才肯上床安睡,及至长大了,方知道心中所喜爱而又崇拜的美猴王孙悟空,竟是吴承恩笔下的幻想,取西经的祇得个玄奘法师。

当时,太宗皇帝除赐了三杯御酒之外,还派有数百官兵,配备了大量日常所需,护送着浩浩荡荡的上路。然而前途实在凶险,走不到一半的路程,护送的人死的死了、逃的逃了,到头来祇得个玄奘法师孤身继续上路。

试想,青天黄土,四野苍茫,人像在热锅上的妈蚁一般,一步一步的在沙漠上走去,然后又一步一步的走回来。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历时十四载,去国数万里,个中苦沉,实不足为外人道。三藏十二部就这样在我国阐弘开来。每当我手持经卷,安坐家中阅读,想到先贤圣哲的愿力与毅力,不禁铭感五中,欷歔不已。

还有一宗事情很少人知道,就是我们手上拿着的这本经,却不是玄奘法师带回来的,而是西土高僧般刺密谛带来的,他带来了「楞严经」,也带来了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原来「楞严经」是印度的国宝,等闲不易得见,何况带出国外?般刺密谛大愿心切,三番五次的想偷运来中国弘扬,又三番五次的被关卡截了回去。后来,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他费了数年的光阴,把经文在腊纸上写作蝇头小字,然后把手臂瓜拉开,放入缝好,浑蒙过关。

般刺密谛来到了中国的广东,适值有一位高官名叫房融的,他是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的孙子,因开罪了则天皇帝,而被贬到此地。般刺密谛知道他的才学了得,于是将经文交给了他来处理。但是,难题来了,事缘那腊纸在肌肉中逗留时间过久,早与血块凝结在一起,化解不开,房融乃日夕嗟叹,一筹莫展,后来他的闺女得知此事,于是告诉他用人奶浸泡,那腊纸经人奶浸泡后,果然与血块化开了,经文一个字一个字的现了出来。

但是,另一个难题又来了,般刺密谛不懂中国话,而房融又不懂梵文,试问如何是好?幸亏有一位名叫弥伽释迦的高僧答应帮忙,他懂梵语又懂中国话,于是一个依梵又读出梵语,另一个依梵语读出中国语,而房融立即翻成格调很高的文字,这部光芒万丈的「楞严经」就这样产生了。

历年来演绎此经的有百数十家之多,可惜大多以佛学巨著的高姿态出现;打开经卷但见七宝楼台,珠玑满目,霎时间令人手脚无措。就以这部「楞严经」来说罢,稍稍的往旁一靠,已牵涉到「大乘起信」与「八识规矩」,若再大事张扬,哎唷!诛连大啦!试问张开眼晴,现前一草一木一尘一渧,哪点不是佛法?但见左一个佛法、右一个佛法,学者不特不知从哪一个法出去,也忘记了从哪一个法进来!

少年时期的我,也曾拜读过倓老的「金刚经讲义」、「心经讲义」、「念佛论」等,都是直叙法体,简单自然,从未有寻行数墨,翻转葛藤的敝端。但其间也不无文艺的润饰,故仍是只可传理,不可传真。今日有缘,得读此经讲义,端的是浑金璞玉,天籁自然,顿然间耳日一新,如啖醍醐!

原来这部讲义,是我诚祥师父在香港用了两年的功夫,从倓老的录音带抄录下来的,这里没有巧心思、也没有闲家具,祇是一个声音一个字的,洋洋数十万言,就这样原原本本的保存下来!

倓老的乡土风情、智慧幽默,在纸上跳跃、奔腾,今人开心不已;例如临济祖师在黄蘗求法的故事,经前人转述、看过的不下十数宗,今天听倓老娓娓道来,不禁眉飞色舞,初则莞尔而笑,继而忍俊不禁,终则哈哈大笑,人就在欢乐的气氛中渲染熏陶,渐渐的超凡入圣。

经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诸位善知识,会得么?

珍重

李小唐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五重玄义

此二十个字,这是一部经题,依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切大乘经典,必须要用五重玄义。以这五重玄义可以令解经的人不致于以凡滥圣、以小乘滥大乘、以权智滥实智,能去这些弊病,这是什么意思呢?佛出世说法就是谈玄论妙,完全地不是说世间上这个道理,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用世间法要变成佛法,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就得谈玄论妙,才能够把这个世法转成佛法。转就难说了,人的根性不同,可以多转、少转,不能都转,所以必这五重玄义就是为的做这些个前方便,容易明白这个妙理。佛出世是谈玄论妙,以玄妙可以改正人在世间上的习气;一概的都是错习啦!错习了,这个人就得受苦啦!所以要改正为佛法,人人都能安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并没有一种事情、什么东西叫佛法,再添上一份佛法,就是世间法改变过的,能是这么一个道理。

改变过来到究竟呢?到究竟呢就是说一个妙法。这妙法不容易了然,人的心对着这个妙法距离得太远了,就得先说这个玄义,由这个玄义才能够发明这个妙理,怎么叫玄义呢?这个「玄」字就是解释,用这么一句话解释叫了不可得,怎么叫了不可得呢?就是明明了了的,这个了字做明了讲,明明了了地,心理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不可得,我们这个世间人的知见,都是有得的心,哎哟!我得了道啦!这都是随着人情说,他不是叫你有所得,干什么呢?说是叫你放下,你学的这些东西,全不对呀!都是吃亏的门,你把他撂下了,你就得自在、得逍遥,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啦!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叫人撂下!撂下!你再说这个妙理,这个好处,这个人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接受怎么办呢?就得说浅的呀!就说一个「妙」、一个「玄」,这两个字,你要研究经,要不抖露开了,要不解释开了,就没有办法,这是怎么个理呢?刚才我不是说过,这个「玄」字就是了不可得,明明了了的,没有可得的东西,说这么一句话!这个「妙」怎么讲呢?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或是你拿嘴来议论出来的,你说事情拿嘴不能议论吗?你还在这里讲经,这不是议论吗?这议论的都是曲引旁征,就如同那画工的人,烘云托月!你不能直接了当的说出来,你要一说出来就把这个佛法沾啦!所以这个道理,就得光讲这个玄义,非玄义不能入妙理,佛出世就是谈玄论妙,就是这么个意思。最要紧的,必须先要解释这五重玄义,头一种的玄义,就要解释这部经的名字。所以这部经的名字,由佛说的法,一类归一类;由佛说的法,立的这个名字,所以先得解释经的名字。

佛说的经,这个名字有几种例子,大端有七种立名,以人立名、以法立名、以譬喻而立名(这是指单以人、法、喻上立名)。上来我也说过,有没听到的,我就略略地点一点,这好比「弥陀经」吧!他这是个人的名字,拿这个人代表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以人立名;以法立名呢──「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光是佛说的法,不带人的名字,这就是单法为名;单喻为名──单单的拿个比喻做个名字,就如同「梵网经」,那纯粹就是个比喻。这是三个单名字,单单的人、法、比喻做名字,这还有重复的!人与法合在一块立一个名字、人和比喻立一个名字、法和比喻立个名字,这又是三个,最后呢,三个重复在一块,人、法、喻立名,这一共是七种名字。佛经立名字都脱不了这七种名字。那么,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十九个字是一个别名,底下这个「经」字是一个通名,都通这个名字。所以解释这个名字,虽然是假名,能诠真实的义理呀!这里头是以什么为名字呢?是以人法兼喻为名,有人、有法,兼着比喻,可不是单题另有一法做个比喻,相兼着,兼着两样,他又是法又是比喻,这是人法兼喻,这三样都算全啦,全都是这一样法兼着一份比喻,这么个道理。说这个别名上十九个字,哪儿是以人为名字?哪儿是以法为名字呢?哪个地方算是以比喻为名字呢?这个地方得要点清了。

「如来」是佛的名号,即以人为名;「密因修证了义」,这就是法,即以法为名。「如来」他是人,是人成的佛嘛,所以这个地方是果上的人,人与人不同,证了佛果,是果上的人。底下这个法呢,「修证了义」,还有个「密因」;「密因修证了义」,这是因地上的法门(因法-因地上的法门),「了义」又兼因又兼果,果上也讲「了义」,因地上也讲「了义」,这个「了义」因果都可用的,了是明了、义是真实义,由义可以入理,所以这一段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菩萨」是人,他这个人是还没证果的人,他是因人,他还没成佛、还没证果,是「诸菩萨」三个字的意思,「万行首楞严」,「万行」是因法,因地修行的法,「首楞严」是证了果啦,叫「首楞严」,「首楞严」这三个字是梵音,翻我们中国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一般人叫「楞严经」,是简略的名词,一共要是说具足了是二十个字,他因什么说了这么多的字呢?佛说了五时的法,有五个名字,五个名字集成了一个名字,不要细说了,时间很短促的,总之,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名字就很多了。楞严是梵音,翻译我们中国话是坚固,坚固就是结实,他不是一种东西坚固,也不是指哪种东西坚固,是说一切法是究竟坚固,一切世间上种种样样的都是坚固的、都是结实的,不能破坏的。也不是说这个人炼结实了,打不破、砍不破,可也没说是炼成了的,他根本就没破也没坏,他告诉你这个道理,根本就没坏,这话怎么讲呢?一说到这里,大家都觉得这个是「楞严经」上说的,这个世间上有破坏吗?

假设有人说,你说一切法都究竟坚固,坚固的究竟,坚固到底,永远也不许坏,还不止这一样东西,一切包括无余,这道理就在这里,这怎么讲呢?没有旁的,佛说法就是破人的迷惑,破人的坚固执着,从小就是这么学的,他说你也说,所以你就不知道打根本上解决呀!所以这个烦恼就多了,是不是呀?这个东西破坏了,破的时侯就成啦!成的时候就破!假定说,你说一切事究竟坚固,我拿这个茶碗一失手就掉在地下摔碎了,这不破了吗?怎么坚固呢?你说破了就成了,怎么成了?你那碗要是磁碗或是铁碗,这都是地下出的东西,你要是烧磁器窑,你得找这个好土地好磁泥呀!你做碗的时候把那个地得破一块土;所以破那边就成这边,叫成!你把这碗摔破了呢,他又归土啦,又还原啦!所以这两边你别着在一边上,世间上一切事情都如此,破的时候就有成、成的时候就有破。你好比说,你找个木匠,一块木头给我破开了,破两块板子,这木匠就拿大锯拉了拉,拉一锯破一锯、拉一寸被一寸、拉一尺破一尺,你岂不知拉一尺就成一尺、拉一寸就成一寸,什么道理呢?你拿锯拉下多深去,那个板子就成多长,你拉完了,这板子也就成完了,你拉,得破开这个木头,你把木头破开就成了板子了,一切事情成中能有个破、破中就有个成;得理就有个失、失里就有个得,你要明白这个理,哪一种事情你也不可执着。

佛出世说法,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之具,大家要把我这句话记住了,我打今天说到来年今天,你们都记住我这句话,就是破执着,要不破执着要说出旁的话来,你们可以问我,他说话的意思是如此。所以,佛出世说法,无非是破人的执着!佛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着的一个工具,你拿着我这个话,把你的执着性破了,你破了执着性,你就没有烦恼了。

这经题一共是二十个字,解了十九个字啦,略略地!「大佛顶」不能解释了,因为时间很短促,这意思都在「大佛顼」里头呢,这「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就是依着「大佛顶」,就是依着「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呢?这也是依着「大佛顶」,所以连菩萨带佛都是依这个「大佛顶」,所以「大佛顶」这三个字得付于下期,一时解不完。

解释这个「经」字,这个是通名,怎么叫通名呢?佛说一切法统统都叫「经」,这个「经」是翻做中国话,梵音叫「修多罗」,这「修多罗」翻的名字很多,不多说啦!我们这个讲经容易明白,用着简便就翻契经,契者当合字讲,就是地契的那个契字,契合!契合什么呢?往上边说是契合诸佛的心理,往底下说是契合众生的心机,像我们这都是众生,众多成份的!合我们的心理、合佛的心理,上边契合诸佛的心理,向下说呢?契合我们世间人的心理,这两个心理合在一起,就叫契经。这「经」字根本上就是中国话了,翻就是契经,这个「经」字简单说,说是经常之道,「经」者径也,如同是路径,人人必经之路,必须得要照着这条路走,你要不照着这条路走,那准许错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解释通题。

「大佛顶」三个字为这一部经题之首,因此,这个经题字多文也长,做为三段解释。上来解释这个中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如来」是证果的一个人,这「密因修证了义」就是因中的一个修法,「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菩萨」他没证果,是因地之人,他修的这个法是果上的佛法,所以这个因、果、人、法互相交插,这上来也略略地解释过啦。「大佛顶」这三个字,这是初一分、初一段,非因非果,他能够成就一切的因、果、人、法,他这个意思也包罗的很多,所以要留在这长时间解释。这三段落,应当先解释「大佛顶」,为什么从第二段上起呢?是因解这个经题,这个经题是以人、法、喻为名,所以充得要解释这个人、解释这个法,喻是兼着点比,比喻在后边,所以上来解这个如来、菩萨,因人、果人,因法、果法,已经略略地解释过了,到了今天,正式地解「大佛顶」这三个字。「大佛顶」三个字包罗的义理甚广,怎么个广法呢?是包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三德秘藏,怎么叫三德秘藏呢?这个大表示法身德;佛者觉义,表示般若德;这个顶字,顶者相也,表示解脱德。所以,这三德一般人皆不能够自知自见,这三德秘藏,我们人人本具,都有这三德,自己不知道,没见着,所以称为秘藏,秘密地藏起来了,是谁藏起来的呢?是自己藏起来了!是自己给藏起来了!所以解释三德秘藏这个意思,就得先在「大佛顶」三字上解释。

先解释这个大字吧!这个大,什么叫做大呢?就是这个世间上没有比他还再大的啦,这就称起一个大字,没有比他大的,怎么大呢?就是一个性大呀!性就是人的天性,天然的理性是最大,所以用这个大字表示这个性,这个性也是个假定的名词,你要表示他,名字是个假定的,性的本体呢?没法表示!没法表示,所有一切的可表示出来的,还都是从这个大上出来的,大就是个性吗?说一切法都有一切性,这个地方就得多说话啰,说这个性大,包罗什么呢?他包罗一个心大、还有一个相大,这个性,光说大呀,没法表示,从哪儿表示呢?就借着这个人心、借着这个世间上所有的形相,藉这两种可以把这个性表现出来,要不然是没法表现,怎么个表现法呢?这表现法呀,就得从这个心上,从这个相上表,你就照着这个宇宙、山河、大地呀,这都是有形相的、没有知觉的,宇宙、山河、大地不出五种,这五种相是什么呢?所以,地、水、火、风、虚空这就成立这么一个物质的世界,就这五样。你要是论这个心大呢,心就是这个知觉了,就得用人比例了,哪个人没有心哪?说人身上也有五大,这个心有六种,称六大,因什么大呢?个个都有性,这心的六种,有六种性;这个相有五种,有五种性,怎么说这个事情呢?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人人心目之中常常地用的、常常地说的,拿这个你就得表示了,你不信,你常说,你怎么不信呢?这个人身比做宇宙、山河、大地,就拿整个人身比例显出这个性来,这个人身是什么成的呢?就是五大成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这五大成这个人,地大成的什么呢?人身上皮肉筋骨,这都是地大成的,水大成人的血脉津液,这还有温热燥暖,身上这个热度是火大成的,人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人的五脏六腑通身的毛窍都是空的,他没有空的,人不能活呀!这是空大成的,所以这算五大。怎么算是性呢?就是人不知不觉的自己就承认啦!怎么承认呢?这个地大成的,他是一种凝聚性,各有各性,水大成的有一种滋润性、流动性,各有各性,这人嘴里常说的,你怎么不承认呢?这个火呢,他是暖热的,他能发生一切万物,有生长性,要不一到夏天万物发生呢?风大是一个摇动性,人身上活动全仗着这个风,所以这个地方各有各性,你能说是没有性吗?

整个人哪!人有人性,你这个人的性情是好、是不好,嘴里常说,常说可不承认,也不知道这个性是什么,你说我也说。所以,佛法他要把这个事情考实了,佛说的这都是亲自考脸出来的,亲自所见到的事情,他才这么说呀!这也是为的让人自己承认,所以这个地方相分中有形相的一分子,这五大,连虚空都在形相里头,大家要知道,他怎么叫形相呢?你看我们人眼前看的虚空,是眼所能见的都叫相,眼睛谁不能看虚空呢?这都是设在相里头,则才说的这个,这是形相上的一分子,现出是性造成的,他都有性,再说,就说知见的一分子,也是拿这个性造成的,怎么知道呢?说眼睛见,人身上这个知见,见、闻、齅、尝、觉、知眼晴见,因什么才能见呢?有个见性,有看见的这个性,耳朵闻有个闻性、鼻子齅有个齅性、舌头尝有个尝性、身上感觉有个觉性、心里头有个知性,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一个心分成了六种性。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也是性造的,大家都知道了,一切法就是一性、一性就是一切法,这个法在佛经上说就是当样子讲,一切样子都是性造的;这个性还不是一切物、还不是一切心,他能造一切物、能造一切心,就是没法表示。所以呢,这个地方表示完了,是重在这个大字上,说这个知觉大、心大、相大,终究还得归在这个大上,所以,世界是怎么成的呢?就是唯心所造。「华严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你要想研究这个佛法,研究世界上的根本,你就应当观察,法界就是世界,世界统统都是性,法界的性呢?可都是心造的。心,他是一个造作性;性,他是一个体,一体二用,发出这个二用:二个是知见的一分子、一个是形相的一分子,在法相宗里头说,就是见相二分,形相时一分子叫相分,见、闻、齅、尝、觉、知这都算见分,这个大,就是自证分。这么说,也这么简单,人不研究佛法恐怕也不知道、不明白了,我这么一说都还容易了解,说到这里,

一切唯心造,这个力量大呀!都在这个知觉的心上。你要是研究过科学的人,也研究、也听人说过,你这个心,假比你要是有一百天的工夫,说是我要想一个相,你不间断的想,一百天就有效验,你想哪个形相,随便你想什么形相,和照相似的就照出来了,这是常听研究科学的有这么讲,咱就不说这个了。就说一切唯心造,要想着造地狱,也是心造的,最苦啦!要造大自在、得大安乐,成佛也是心造的,并没有二一种。所以,这个心,你可别用小了,你要用小了,就不能成佛啦,怎么呢?得用大了,这不是由这一个大字来的吗?心也是大、相也是大,你这个心要知道自己是个大的,你就得发大心,这个大心怎么发呢?佛经上有现成的话呀,这也不是我造的呀,发大心!发三种大心:大慈、大悲、大愿这三种大。大慈,怎么叫慈呢?大慈悲心!这上头搁个大字,不是泛泛的慈悲,大慈悲心是怎么回事呢?与一切众生之乐,我要想安乐,我总得想个法子叫世间人都安乐,这就叫大慈呀!大悲呢?我见着一切世间人都有苦恼,我想让世间人把所有的苦恼都去掉了,悲能拔苦,人有苦恼,我把他提拔出来呀!这个心发的多大,这是二种大啦,第三种大呢?发大愿!愿者是誓愿,这个誓愿加一个誓字,我说了这个话永远不许改变的,说了就算,这就叫誓,是从我心里所愿意发的这个大誓愿哪!发什么愿呢?四宏誓愿!宏者是广大无边,你发这个愿叫宏,宏也当个大字讲,四种宏誓是什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世界上…我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世间人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什么叫众生呢?是众多成分成的这一个人哪,你看这个见性有多少,你看成份顶大的这五样相,一样还分多少样呢?这是众多成分成的就叫众生,连佛也叫众生,佛是一个无上的众生,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这都叫众生,缘觉叫孤调众生,独善其身!阿罗汉叫希果众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是四种圣人,都叫众生;天上的人是乐趣众生,安乐多,苦少;我们世间人是苦乐众生,有苦有乐,苦的时候总是多,乐的时候少;还有一种阿修罗是瞋斗的众生,讲究较力、讲究能耐,尽讲打仗,这叫阿修罗,天不天、人不人,这还都在三善道里头。三恶道更不用说了,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了,这也是三类众生,一共十法界。你看这个地狱叫苦苦众生,畜类叫愚痴众生,饥饿的饿鬼就是悭贪众生,因此悭贪刻薄,他就堕在饿鬼道里头,永远也模不着饭吃、也摸不着水喝,这个寿命还长,一活多少万年,你看看这个罪怎么受哇!这都是那个悭贪人!所以嘛,这是说这都是众多成分成的,众多成分成的都有苦恼,所以立一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立个誓愿,我决定度他离苦得乐,这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哇,说你必得要度众生吗?因为众生烦恼苦太多啦!

这烦恼有多少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说个名词吧,大家不用细讲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这个烦恼有六种根本烦恼,随着起来有二十种随烦恼。这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心是一个烦恼,有贪心就容易起烦恼,贪不足烦恼就来了,瞋恨心也是一种烦恼,愚痴心,糊涂人做糊涂事,愚痴也是个烦恼的根,贪、瞋、痴!你自己有点学问,或是有点家业、有点地位,高傲的心,瞧不起一切人,这也是烦恼的根本,所以再向下说,这个烦恼就很多啦…贪、瞋、痴、慢-高慢心,有疑惑心,你哪一种事情也放不下,你总是老疑惑…贪、瞋、痴、慢、疑,另外呢?还有个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这是六种的根本烦恼。随着他还起了二十种随烦恼,他分小随、中随、大随。这小随烦恼就有十个,十个是什么呢?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忿就是忿怒了,这种烦恼是孤起的,叫小烦恼,这个东西也是苦恼事,也是受苦的地方:恨,恨起人来,这也是烦脑,这是小烦恼,孤起的,单单的起来的;恼,恼怒;覆,是什么呢?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很遮盖着,心里总怕人知道,横拦竖遮着,怕人知道,这个名字叫覆,有这种心哪,所以啊,忿、恨、恼、覆、诳!诳什么呢?诳言诳语啊!尽说瞎话骗人,所以,这都是烦恼的根本,这是随着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起来的,这是有五个:忿、恨、恼、覆、诳,底下还有五个:谄、骄、害、嫉、悭。谄是谄媚人,俗语讲话统是巴结人、溜哄人、奉承人,就是这一套,所以叫谄媚;骄,有点身份、有点财势,这个骄傲的心就起来了,这也是烦恼呀!这是个小随的;害,看你这个人和我不对劲,想法要害他,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嫉妒,嫉贤妒能,看人家能耐比我强,恐怕他盖着我,我就嫉妒他,想法总是要把他除掉了,这就是嫉妒;最后,这个悭,这个悭是什么呢?刻薄悭吝、片善不为,他不但不为,而且人家要做善,他在外边还说些不好听的话,所以,这十个叫小随的烦恼。还有两个中随的烦恼,是无惭、无愧,这个人得有个惭愧心,惭是对自己得要对得起,别说对待,就是做的事情、说的话、心里的思想,也得要对得起自己,这就叫有惭的人;有愧的人呢?总得要对得起人,我做出事来、说的话、我心里的思想,都能对得起人,这对得着人家这就叫有愧、对得着自己这叫有惭;你说这个无惭无愧,他做出事情来,也不怕对不起人、也不怕对不起自己,他全不管,只要我对着我的心思,我就要做,这叫无惭无愧,这叫中随的烦恼。余者,还有八个大随的烦恼,这八样,头一样就是不信,管你什么,我也不信,我就信我吃饱了、穿暖和了,有银子、有钱比什么都强,旁的事一大堆,我都不信,这就是一个不信最厉害,这是大随的烦恼,将来这烦恼就多啦!这是一个不信。要不信的人,当然就是诳妄了,这一诳妄,完了就是放逸、随便,怎么舒服怎么干,是不是呀?这是三个了。这底下还有个昏沉,这些个人就是醉生梦死,不昏沉就来了掉举了,心里头横算竖算,这么掉算一会儿、那么掉算一会儿,这也是一种的大烦恼。余者呢?是不正知,这知觉没有正当的,见识上不正见,没有正当的见识,最后第八个是什么呢?心就乱了,也不知道想什么好,这一天乱乱哄哄的,这是这八个大随的烦恼。烦恼要不断,痛苦就不能离开,不能离苦得乐,得怎么办呢?怎么个断法呢?「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的这个去烦恼的法,就多了,无量无边,立下誓愿一定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干什么呢?断烦恼!这个烦恼要是不断,这个苦恼就多啦!所以必须要断烦恼,断尽了烦恼就成佛呀!所以四大宏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没有比他再高、再上的,我立个誓愿一定要成佛,佛呢,他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吗?就因为我没有发这个大心,没有发这个大慈大悲大愿。

「大佛顶」为此一部经题之首,上来解释了一个大字,今天要解释佛顶这两个字,佛者觉义,这个佛字是印度话,梵音(印度话)说佛陀耶,因东方人说话简略,就说一个佛,要翻中国话呢,就是知觉的一个觉字,所以,哪个人没有知觉呢?人人都有知觉,所以,人人皆能成佛呀!这个成佛不是一种希奇的怪事,是人人本分的事情,所以人人都有知觉,成就自己的知觉也不是额外的去求,也不是特别地修炼,他的要紧就在这个意思上,因这个人自己迷惑了,不能够觉知本觉、不能知自本知,这个就迷了。所以,佛看见我们世间上众生很苦啦,所以嘛,在娑婆世界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从兜率降王宫,也就是佛对众生大权示现,其实他久已成佛了,特意地现这么一个佛身,让人看看,说我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生,怎么是成佛呢?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一个知觉哇!这是简单说,要是说具足了呢,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说这个觉字,就代表这六个,这六个有见分、有相分、有自证分。我们这个人迷惑了,所以,这一迷惑就随着所知觉转了,这个人还是有个知觉,有知觉,他不能够自己觉自己的觉、知道自己的知呀,怎么称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这些事情,就在这上头发生了知觉了,不知道知觉自己的知觉,知觉把知觉忘了,就成了所知觉了,所以,由这上头所知觉是知道什么呢?知道这个六尘,这个尘劳世界、尘劳妄想的这个思想,由这真变成虚妄的了,怎么叫虚妄的呢?眼,知觉在形色上了,眼见色;耳呢,迷惑在声音上了;鼻子迷惑在香臭上了;舌头迷惑在滋味上了;身上感觉,更不用说了,触觉在身就是身上感觉痛痒酸麻呀,都在这上面做了知觉了,心里头分别外头这五尘:什么色好看、什么声好听、什么味好闻、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舒服,就是这么一套,就把自己的本觉就迷了,你要不迷呢?不迷能是佛呀!迷惑!迷惑你就是众生,所以这种道理,这是人人的本分事情,人自己迷惑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佛出世嘛,特意地也现出一个凡夫身,所以引导人,让人可以离苦得乐。世间上知觉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种尘让人发生劳动、劳心、劳力,总而言之,就是为这六个字:色、声、香、味、触、法,名字叫六尘,所以,你要反过来呢?反过来就对了!反过来你就是不容易了,回光返照了!就不能够随着迷惑转啦,并没有旁的巧法子!见、闻、齅、尝、觉、知,这本是六种人的根性,由这里可以返本复元,人不能返本复元,因什么呢?变成了六种的认识,什么六种的认识呢?眼,认识这是什么样的形色;耳朵呢?闻识,闻这是什么样的声音;鼻子闻,也是一种认识,这是什么香臭味…;舌头也有认识,辨别这是什么样的滋味,这都是发生认识啦;身体呢?这是什么一种的感觉,是痛、是痒、是涩、是滑;心里呢?说分别是非邪正,眼、耳、鼻、舌、身、意发生了六种的认识,我们这个人都随着认识转了,随认识转怎么就不好呢?所认识的是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认识这六尘怎么就不好呢?都是无常的,他不能常在呀,你认识他就随他转了,你瞧瞧吧!我这个身体,这是自己的色相-色尘,这是头一种的亲认识,最亲近的认识,自己的认识呢,又认识自己家中眷属的认识,你就知道拿镜子当真的了,完了呢?由这个亲戚朋友越见越认识越远,所以,这都是人对人的认识。这个认识就错了,也不管你是自己的身体,也是不能长久的,到时候就得销灭了,就得死啦!所以,世间上一切宇宙山河大地,到时候也得坏,到时候也是靠不住的,所以这些靠不住的认识,就认识错啦!没认识正当,因什么没正当的认识呢?不认识自己!自己是什么呢?自己有三因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就是一个天理,正当的根本上就是一个正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这三种佛性,后首一分别,又分别正、缘、了-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这还不错呀!这是说佛开悟是打这上醒悟的,我们这个人把刚才说的这三样都迷了,都迷了!所以佛出世说法让人要自己回头,要认识!怎么个认识法呢?这个地方讲这个佛字了,这是讲这个经题了,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是个知觉!自己知觉了,让旁人也知觉,旁人知觉了,「觉行圆满」,我让人知觉了上头有缘的都圆满了,这就叫佛,「度尽众生,方成佛道」嘛!怎么叫度尽众生呢?佛成了佛,怎么把众生度尽了呢?世间上就没有众生了,都度完了,不是那么个讲法;和他结过缘的众生,就像种庄稼一样的,一插一插的,他所以度化的这个众生都让他明白啦,都让他觉悟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啦,对他有缘的众生圆满了,他这就要成佛了,是这么个意思,没成佛的时候呢?行菩萨道!觉有情呢?我自己觉悟了,让一切众生都认识自己、都觉悟了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佛要说法的时候,就让人的这个知觉,这里头说了无量无边的方法让人觉悟,说了四十九年,没有第二个法,说是让你觉悟!你要说的就多了,多的时候呢,所以佛就得现出相来,让人跟着学呀,说佛怎么成的佛呀?怎么觉悟的呀?是不是呀?佛特意地示现,以为我好像普通人一样,在菩提树下静坐,悟这个理,按中国的这个年月讲,就是腊月初八,他在印度可不定是哪个日子了,因年历不同,那就不一样了,年岁说不同了,反正就是初八这个日子,要在咱中国就是腊月初八,说佛成道啦,这初八成的道,怎么成的道呢?这佛说告诉人这个法呀,让人自己要认识自己。

天明腊月初八东方有一个大明星出来了,夜睹明星悟道,夜间一睹见这个明星,悟了道啦,开悟了!他开悟的时候说了几句话,他一看见东方这个明星,他说了什么话呢?「奇哉!奇哉!」说这太出奇了!怎么出奇的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一成道就说这个话,这是在「华严经」上,他一成道,他就称这个事太出奇了!太惊人了!说奇哉!奇哉!怎么个奇法呢?说一切众生,就指世界上的人类吧!众生!连天上人也叫众生,是一切的飞、潜、动、植、矿物都叫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迷的有深、有浅,认识有高、有低,他所以有成佛的、不成佛的,有早成的、有晚成的,不一样啦!你看这句话说的有多恳切呀,包括无余!说一切众生,有十二类众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这一说说十二类,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个个都有如来的明智、有如来的夙慧,这个智慧两个字有分别呀!这个智是现前我明白,明明白白的,这叫明明白白的这个智呀;慧呢,是宿世的这个因缘,那种智慧,那宿世带着的慧命,那永远不死呀!

我们这个人,今世的智就成了来世的慧;今世的慧就是前世的智,智慧有先有后。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你听这个话,有如来的智慧,不但在说心里头有如来的相好,和如来是一样的相貌,这指着法身说,是一样的,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相好,因什么怎么不成佛呢?这说对呀,一样呀,为什么不成佛?这底下有譬喻呀,说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就听这两句话说得有多结实,不因旁的毛病,什么毛病?这个但字用单字讲,单单地因他妄想,不应当想的他乱想,这叫妄想。这妄想就够受的啦,再加上执着,抓住就不松手了,就讲这是我,这是我的知觉、这是我的心,其实你心里生的是妄想心,那是害你的那种知见,错了嘛!所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要那么一说,这妄想执着怎么去呢?道理说在这儿,妄想执着要怎么去?所以嘛!这才告诉人去妄想执着的法。

佛出世说法,不是还一定有个什么东西叫佛法。佛者觉也,就是你自己的知觉,你用错了,用错了!怎么错的呢?妄想执着!不应当想的想,想出来还罢了,你还抓住,还不松手,就执住了,那么佛怎么办呢?佛的法都是破你的执着的法子,佛说一大藏教,说了四十九年,哪一句话都是破人的执着,你把这个执着性给破了,妄想就丢了,你这就是佛呀!说是这么一句话,并没有旁的,哪有出奇的事情呢?

我这个话就是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赞成,他心里头明白啦,夜睹明星,他呀!在后半夜,天将亮了,看这个大明星,像我们,哪个人没看见过明星呢?对不对?因为什么就不能悟道呢?所以嘛!这个道理就在这狸。所以嘛,这个地方我就多说上几句话,大家可以上里头追求追求。

我们就是着在相上了,我们人一看见,不管是什么相,是光明、是黑暗,这个相是好看、是不好看,这一番的精神都着在相上了,怎么个理呢?不能回光返照,你拿着你那个精神、你这个眼里的,统统都是精神,你一出去一看,看见了!这是谁看见的呀?你就觉着看见,你也看见、我也看见,这也不希奇,所以不能醒悟,佛特意在这个地方就赞成了两句,说「奇哉!奇哉!」你说这个地方是怎么个意思呢?他悟道了。

我们这些个世间上的人,哪个人没看见明星呢?怎么就不悟道呢?就是在这一触动的光景啊!这里这一触动、一看见这个星光,这么一触动,由这个星光一反个呀,就见着自己的见性啦,看见这个性啊!大家要知道,他那边那个光,光明是个色相,是相分,形相的一分子,由星星的光里出来的,在我们的眼里这个知见呢?是知见上的一分子,就是两分子,可以拿着他那个星光,把我这个眼睛一触,触动啦!这就叫一句,普通的话叫触目惊心,把自己的这个心惊起来了,怎么触目惊心呢?他一看这个明星有多少万里,大家想想,多少万里!你看见光,那个星球也到了跟前,比地球还大,你心思心思!你看见那么一点,就在这个工夫上,你想一想?这离得太远了,多少万里地,我这个知见也是亿万多万里,数不过来,几百万里、几千万里,就这么大呀!你把自个儿都看小啦,你就拿这个知见看五尺来高,拿秤约约一百多斤重,今天又磅一磅一百二十五啦,就弄这一套在身上,这都是自己迷惑了,太迷惑了!迷惑里头加迷惑!就是这个见着明星的这个见是自己呀!大家知道呀!悟道!这道怎么讲呢?道者通达之义,你这个人你通啦!他为什么没道?好比道有荆坷、有河水、有烂泥、有乱石头,不好走啊,那就没有道,都拥塞住了。他这个光明大道,你这一看到底,你就知道人人的法身说这么大呀,这些知见呢,你敢放开呢?「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就这么大,你知道你的见这么大,你的知觉就这么大,见、闻、齅、尝、觉、知都这么大,谁能醒悟哇?他所以说得明明白白,就这么说呀,也没有人拣起来、也没有人接受,所以这个地方我说的这个话,大家慢慢地研究研究,要明白这个理,又该怎么样呢?得回生换熟!什么叫回生换熟呀?你把他搁生啦,你天天拿眼睛看什么色好看、什么声好听,你就弄了这么一套,就迷的不得了啦,他这个地方看熟了,眼看色、耳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怎么舒服、心里分别怎么对,就弄了这么一套,自个儿把自个儿就害了,把自己就害了!你讲这些东西,怎么叫妄想执着呢?你还抓住还不放松,你看这个颠倒不颠倒?佛说是颠倒众生,在世界上,甘心受苦嘛!你有这么大的家当你不要,世界上又是争名夺利的弄这么一套,你这多冤枉啊,冤枉到哪狸了?你真是!

所以你要知道这么大,这怎么办呢?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光知道该怎么办哪?最要紧就在这儿,怎么叫修行啊?你见道而后修道!这个地点就见了道啦,怎么见了道?你通啦!你心里不拥塞着了,没有挡着的了,你通的怎么样呢?回生换熟!你把那眼见色、耳闻声那一套俗套子,你把他撂下,把他撂生了,你把这一套你搁生了,你把他换熟了,换熟了怎么换哪?你也不想那一套,就像每天眼睛爱看好色、耳听好声,就这么一套,一转过来就行了,你这眼睛还有什么瞧法?你要撂个光啊!也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你要把这个心一转,转过来说我就是看不见这个明星,我就拿这个做个比量,比量!你比量什么?就是个大,法身!就像佛的法身一般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明智,明明白白的,你怎么不认?有如来的夙慧,今世的明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夙世的善根啊!这是夙根种来的!所以你今天要明白了,明白了该怎么样呢?还是这句话,回生换熟!怎么叫回生换熟?把你那套熟的都放下,换什么呢?你把这些生的,把它撂生了,总也没看见,今天早上我可看见啦,可别松手啦,你松手,你看不见也这么想,你看见的时候也这么想,时时这么观念,也不一定观那个明星啊,借着明星观你那个见性啊!自己见你的见性,你观明星,明星还是个见,拿着他把你这个知见触动啦,在这个地方你自此就观我这个知见有多大。释迦佛打眼见的悟的道、观世音菩萨打耳朵闻悟的道,按「楞严经」后面一共二十五样,都能悟道,悟道最容易的,就这两样最容易。佛是眼睛见悟的道,见着自己的见啦;观世音菩萨在海边修行悟道,闻听海潮音,到了时候就响、到时候就灭,他打耳朵里这个闻性闻着自己的闻啦,别拿那个闻闻那个声音哪,借着声音知道我有个闻性,永远也不灭,这个东西。世间上的声色,才刚说的,眼见色、耳闻声,那代表世界上的一切,你知道都是无常的,那海水潮一会儿就不潮啦,这个音声怎么不响了?我这耳朵的闻性怎么没灭?雀叫我为什么又听见?他不随着海潮音一块灭呀,这边风刮在树下,我也听见啦,那边有人说话也听见啦,你足见你这个闻性是没灭,海潮的声音可灭了,你借着海潮的声音你认得你自己的闻性啊!释迦佛是见着这个明星的相,观那个形相,反见着自己的见性啦,见、闻、觉、知的见性啊!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最要紧了!得怎么办呢?就是这么一个观想,你返见见自见,反过来见!你就见我这个见性有多大,无量无边,耳朵的闻性呢?你别跟着声音跑,借着声音你说闻着自己的闻性啦,你闻着自己的闻性,这个东西不容易,得慢慢的才熟啦,回生换熟!你把他观熟了,这就叫成道。我呀!做人难啊!那我也下地狱呀,我告诉你,我研究了几十年,我就研究了这么几句话,我告诉诸位吧!

你把他转成了六性,拿什么转呢?拿六根转,什么叫六根呢?六根里头有浮尘根、有胜义根,胜义根里头还有见相二分,这叫胜义根的见分,见分是什么呢?拿这个见字,眼看见的见起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个字,这叫根,大家知道,这叫胜义根的见分,他怎么叫根呢?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打这个根上生出来的,大家要知道啊,有说打这里出的、那种长的,印度那个外道,又说打方向里出来的、打时间里头长出来的,这都是揣度。究竟的理都是打这个人身上都有的这六种根:见、闻、齅、尝、觉、知,要会转的呢,就转成了六性,不会转的就转成六识,六识,认识呀!认识什么呢?认识世界上的色、声、香、味、触、法,认这六尘,你要是转成这六性呢?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也还是在六个上,就变成了六性,凡圣的机关犹如反掌,大家知道,你能把这条理研究明白了,你还得有观行的功夫,你怎么观着他?世间上也是观行成的,你做买卖学木匠,你天天这个心总在木匠上观念!你做生意,你的心就注重在本利,讲本图利,怎么个利、不利为观念,世间法也是这个观念的,你就做官,你就是科学、哲学,这都没离了观念,说你要转凡成圣呢,这也是观念哪;这观念打哪来的?打根上来的,什么叫根呢?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根,这六种叫胜义根、叫见分,知见的这一分子,胜义根还有相分,浮尘根呢?就是人的有形像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里头还有个心房,这六样是有形相的,叫六尘根,所以在这上头起了这六种胜义根,在胜义根上起观念,这就叫对啦,这就叫能转凡、能成圣啊,这个地方并没有旁的巧法子,把这里我所说的这个不算哪,你们诸位可以把佛经打开,只要是大乘经,他要与这上头相合的,你就可以照着这条路走,要不相合呢,那我在这胡说八道,是不是呀?这是一定的道理,都在这里摆着呢。

「大佛顶」这三个字在经题上还没解释完,因这个经是佛说的经,依佛经研读这个佛法,虽然是解释这个名字,套在这个佛学上是应当多解说几句话,所以,这也是研究点时间。上来是说,这个佛字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经里头通常的一句话呀!佛者是觉义,是自己觉悟了,觉他人,让其他的人都觉悟了,凡有缘的人都让他觉悟了,「觉行圆满」这就是佛,把这个有缘的人我行这个觉悟人的行愿,这个字念行(行为的行)也念行(六度万行的行),觉行圆满也可以说,圆满了,怎么叫圆满呢?有这么一句常言:「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说把这个众生度尽了,这才能成佛,这句话要一往之谈,说过去就不好讲啊,怎么个理呢?

「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这个世界上这些众生太多了,你没度尽呀!释迦佛怎么就成了佛呢?说「度尽众生方成佛道」呀,众生还没有度尽哪,佛怎么就成佛道呢?这道理他是一往之谈,这是说佛法度化人就像种庄稼一样啊!未种令种,种上了,未熟今熟,熟了呢?还得收割,所以这三层啊!种上种子,还得培养,培养好了这才收成。这是说佛成佛呀,度尽了和他有缘的人,已经有少数佛缘的,佛也度尽了,方成佛道,不是说普通人都度尽了方成佛道,这句话得解开了说,这话虽然是这么说,说是这个自觉觉他,怎么才能自觉呢?这个事情得两解两说,按佛经上说,人人都有三因的佛性,有三种因,只要是世界上这个人,也不管是富贵贫贱、男女老幼,统统的都有这三种的佛因,没有三种佛因,你悟?悟个什么东西呢?他不是打外面学的,是自己本有的、本具的,是这么个道理,说具足的,有佛的三因,这是天然的,哪三种呢?是正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正、缘、了这是人人本具、本有的,不是学的,生下来就有,他自己迷惑住了,没有人提醒了。若分开解释说呢,正因的佛性就是正因的理性、缘因的佛性就是缘因的善性、了因的佛性就是了因的慧性,这个了字是心里头明了,他机缘要成熟,他顿然间就开悟了,他悟个什么东西?不是人家说的那个话我才明白了,不是那个道理,是自己本有的,人家说的话叫我开悟,那不好使唤,不是的!他是自己本有、本具的,他要不是这种道理不能传呢!假比要能传,他儿子传给他爹,他爹成了佛,这不是个好孝子吗?对不对呀?他爹最近的是他儿子,他爹为什么不传给他儿子呢?是不是?他不能传哪!所以是人人本具的,就得你自己醒悟,你看释迦佛吧,他也不是他师父教给他,你看他夜睹明星悟道,上次也说到这儿了,他一触动这个明星,顿然就明白啦!明白什么呢?认得自个儿啦!人家告诉的,不是啊,明白什么呢?拿这个明星一触动他这个心,就是心理明白,明白什么东西?就是明白,明白个什么呢?早先怎么不明白呢?机缘成熟了,他自己本具的,他借着这个明星,他把他自己这个觉性-「正因的佛性」冲动啦!冲动了,他明了啦!就是「了因的慧性」,智慧呀!这是他自个儿具足的,不是学的,「了因的慧性」他自己足了呢,他就说法度他人,与人结缘,这是「缘因的善性」,这是必须的。这个人,世间上众善奉行,唯有度化人让人明白佛法,这种功德是最上的功德,所以,这三因佛性;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这是人人本具的。

说到这个佛,夜睹明星悟道,这不是说过一次了吗?这个地方说几次也不算多,他因什么呢?要紧就在这儿,说夜睹明星悟道,他悟个什么东西呢?他要是有所悟,悟出个什么东西,那就成了妖魔鬼怪啦!告诉你讲吧!什么也没悟出来,那怎么叫开悟了呢?他借着那个明星的光明啊,他心里这么一明白,你要说明白个什么就错啦!他就是一个明白,他这么一明白,这明白就大啦,他距离的那个明星,不止几百万里,几千万里也多呀!他就知道我这个明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是现在才明白的,从来自己也不承认哪,从来就是竖穷三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有我的明白,我就看这个明星吧,多少万里地,你说从那边,那是个边际,我这里也是个边际,当中算个边际,这也叫三际,由这三际竖着看,你横竖着十方,这也不知有多大啦,什么就是个明白,就是个明啊!这个话,你假比大家也有念过儒书的,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人之学的这个道理呀,在哪儿?什么叫个道哇?就在当下这个明白,明白这个明,大家就知道啦,你要明白了自己这个明就叫明德,你要心里说我明白个什么,就糊涂啦,你们不信,你们诸位自己比量比量,说我这什么也不要想,你问问我这个心里头是明白不明白?当然没糊涂,这个东西就是呀!你心思心思看,还有个什么东西呀?这个人心里头成了习惯性啦!总在心里头明白个什么东西、明白哪句话、哪个文章怎么讲,弄这么一套,自己把自己就害了,他是这么个道理呀,就是明白自己那个明啊!「在明明德」,这个话说的多明白,底下又引出来曾子作的「大学」,古德唐告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视天之明…」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就是这个明,他还说出什么?他要说出个什么他就够不上个圣人了,你信不信?所以这个明字,不许再加什么字义,也不许再加什么说啦,你明白了是明,明白不了就算是没那么回事,你要一明白什么就错了。你假定说,这个话说到这,说到释迦佛夜睹明星悟了道了,我们这个人可以试验试验,你看不见明星,你旁的星星还看见啦,你要愿意提早起来,也有东方起明星,也可以看呀,你看一看,你比量比量,他怎么悟的道呢?你拿眼睛看一看,看一看你不就是个明白吗?你也别把这个光明搁在心里头,一看到就是这么回事情。说这个明啊,就到我这个心里头就明白了,外头这个光明,不是这个虚空的这个光明,这就是你心里头这个明白,这个明被引出来啦,这是个「正因的佛性」;你借着这个外缘,那个明星,那是「缘因的善性」;你心里头了然了,这是「了因的慧性」,这是人的三个佛性。所以我用错了在哪个地方呢?就是这一个明字吧,就说这个明吧!也可以说知觉,就依照明白说吧,有能明、有所明、有本明,我们人把这三个明字,本明抛在脖子后头去啦!不管啦!能明偶尔会说,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每天所用的呢,就是用这个所明,这是我所明白的事情,因什么所明的事情啊?有这种事实在这里摆着,这个事怎么办?怎么对?怎么不对?怎么好?这就算我明白了。这个东西明白的叫所明白,所有的事情你明白的,你假比今天咱们研究这个佛经,我这是随便这么就是个研究性,我就这么多说几句话,假比你说到这个地方上了,说到这个明字,该怎么个明法呢?我说这个话,你们诸位要记住了呀,就怕你们受了毒啦,你记住我这个话有什么用处?无非是借着我这个话,就像佛看见那个明星,借着这个明星心里这么一明白,就对啦,你再要把那个明星记住了,老是天天观那个明星就错了。我说那个话,你们诸位知道,这是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所明白的,你要是再转一个个儿,他一说我就明白,必是有个能明白的,是不是呀?他说了我就明白,他借着这个明白,这还算不错,比那个所明白还高一点,到了这个地方,你再一转个儿,这个能明白打哪里来的?借着所明白来的,因我所说的你明白,所明白是从哪里来的?借着能明白才有的,能、所,你要研究佛法,得要能所双亡!能明白的也把他放下、所明白的也把他放下,根本上都有个本明白,要没有这个本明白这叫「正因的佛性」,能明白的是「了因的慧性」,所明白是「缘因的善性」。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就得多说几句话,佛出世说「法华经」,说过去世的、现在世的、未来世的,开权显实的时候,就说未来世的。

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这就不提那些个了,到了那个法华会上,这是说这个佛字,就说在这儿,因此,这个人不容易明白,佛是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说到开权显实的时候,佛也快要入灭了,你明白了我也这样……把这个事情说开了,你不明白我也得说啦。所以,过去世诸佛也是这么说法,现在世也是这么个说法,说到释迦佛这个事还是现在世了,不但现在世,将来未来世,怎么叫未来世呢?释迦佛在二千几百年前这么说吧,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佛的那个时候的未来世呀,过去世已经过去啦,现在世呢?释迦佛那时候说法呢,说这未来世,就是为给我们这个时候的人说的,所以才引出来这个话来,引的是什么话呢?咱就不说那些个啰嗦了,直接了当地就说了:「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你听这话,先说这四句,这是佛所演的教,后边这才说入理,入这种性理,诸佛,这是说未来的诸佛,过去诸佛这都说完了,现在的诸佛呢?掌教的佛,那也算说完了,这最后给那个未成佛的,叫未来的佛,未来的佛!佛已经说下啦,让未来的人悟这个理,所以我这是触动了,到了这个时候,我这给大家随便这么说一说。这个未来的佛,他说的刚才这四句话这是先说教,说完了这四句教,底下再说理,这个时间太短促,一说起来这个岔就长啦,你不说长了人又不好明白,还没等着说完又到了时间啦,这也是一个病呀!

说到这个未来的佛,未来的佛还没成呢!这才一历耳根永为佛种,耳朵一听进一句佛经、一句佛号,这佛的种子就下啦,这都是未来的佛呀!所以呢,「见即成因」,你看见佛像了,看见菩萨像、佛像,你一生恭敬心,这也是这佛因也种下去了,咱们就先不说这个,这个种子种这个因,这还都在所因以内呢、在所明白以内,究竟为真正的真实的明白,释迦佛最后说的未来的佛,他说了这么四句话,先说教,先说这四句。诸佛-未来的诸佛,还没成的佛呢,将来人怎么成呢?「诸佛两足尊」,这两样得具足,这才称为尊,尊都是世尊,都成佛啦,这两样具足啦!哪两样呢?福要足、慧也要足。第一,得修福结这个佛缘,你不结佛缘,你怎么能明白佛法呢?第一这叫缘因的善性,你得先结佛缘、先修善,然后,还有一个了因的慧性,你这明了,说是这个明呀,你有这个善缘,你结上佛缘啦,你这才可以明白了因的慧性-智慧,一个智慧、一个福,福慧这是两样都足了,这才成佛,福足、慧足,成就什么呢?成就他自己这个正因的理性,三个性,天然的有个正因的理性,他代着一体二用啊,是一个了因,了因是智慧、缘因是善缘-缘因的善性。所以说,诸佛-未来的诸佛,两样得具足,才可以成为世尊,两足,福也修足啦、慧也修足啦!「诸佛两足尊」,怎么叫两足呢?这底下就说了:「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法,就是指着世间上所有的种种样样都叫法,他知道这个法呀,在这个地方说叫佛法吧,说知觉的知,这就是了因的慧性啊,说知道这个法,佛法接上这个佛缘,这就是缘因的善性,这叫两足,知、法,这两个法:一个知、一个法,就是两足,这底下一个常,常呀!你要知道这个,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变,常是怎么个常呢?是不是无故的说常就说常了吗?底下随跟着一个字就是个无,你看这一句话分好几层讲啊,「知法常无性」,他知道这个法呀,知是一个字,是智慧,法是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两足呀,两足尊称为世尊,因什么呢?因这个知就是一个法,知说是了因的慧性,法呢,就是缘因的善性,这个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该怎么样呢?常在呀,这么就把知、法、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这个知、法、常有什么好处呢?怎么叫做常呢?这底下有问题呀,福也足了、慧也足了,都能常了,怎么叫做常呀?你知道,这底下有个写成的一个字,「知法常无性」,都在这个无字上,他没有一定有个什么东西,知道这个法呀,知、法,知是一个了因的慧性、法是个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缘因的善性就是常,常在,因什么常在?无呀,没有呀,说这么明了,根本上就没有,你可别着在智慧上呀,还有个智慧上,有个善缘呢,你看在这说都没有,你说怎么办呢?你这不是骗人吗?什么也没有了,这么不是骗人吗?不是呀,你这什么心理都没有了,你这什么也抓不住了,你这心里也不就空了吗?你想想呀,你心里还有什么呢?这就是你的本心就露出来了,你要知道了!你的本心都拿着这个大光明镜子,都拿五色油泥都遮上了,你把这个油泥照了镜子里头,拿了镜子当明白了,哎呀!红的、蓝的、绿的、白的,你看这个知道多少哇,你心思你把油泥擦去,这个镜子一照,把天地都照下去了,你看你这个用处有多大?这个道理就在这儿呢,就怕你又糊涂了,一个智慧,一个了因的慧性、缘因的善性,这两样都足了,就全凭一个无呀,你没有拿这个代表好说呀,说完就扫光啰!是一个无性,性字也是假定的名词,到了究竟,无有性!连性也没有,你说到了这个地方,你们自己,你们诸位,你们听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什么也没有,这怎么办呢?你这不是成了老习气了吗?你什么也没有,你心里不能空了吗?「心空及第!」-宗下说的,你就到了家了,你心里一空了,什么也没了,你就到了家了,「心空及第!」这是宗下不有一句成话嘛,就全凭这个空呀,全凭这个没有呀,你再到究竟处,连空也没有了,这心里就是明明白白的。

是吧!上边说了这两句:「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这底下,你别看这么难明白呀,就怕你呀,不常常地发心呀,得要多多结缘,与佛法结上缘,自然就明白了,佛也恐怕人不容易明白。佛种呀,种佛的种子是从缘起,你得要结,常常地与这个佛法结缘,打这上头才能够发起来,你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可以见着这个佛法的所以。头一个字就在这个缘上,这个缘呢,也是性宗本具的,缘因的善性,你要一接上佛缘了,这个了因的慧性就容易明了,一明了!了因就是明了,就明白了。你只要有这个缘,你就能够有这个智慧,有这个缘、有这个智慧,这说是福也修下了、慧也修下了,这个地方所以「是故说一乘」,这是所以,这是说的一乘法就在这两样:一个缘因的善性、一个了因的慧性,所以这个地方告诉这么一句话。底下这四句话是佛的言教,佛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有四个一:人一、行一、教一、理一,人、行、教、理,人、行这两个字就不用说了,人是菩萨才能学,发菩萨心,行呢?得行菩萨行,度化众生,底下刚才讲这个呢?这是言教,言教呢?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佛的种子,你总得和佛法结缘才能够起来这个种子,你要是有缘因,就容易有了因,所以这个地方这两样搁在一块这就叫一乘大教-「是故说一乘」。这两句话倒好,容易明白,底下,就是显这个理啦,这个地方是说的教,教是显理,理是什么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是说这个理就在后边这两句上,前两句上这个理就显出来啦,「是法住法位」,就在这一句话上呢,世间的相就永远常住了,什么叫「是法住法位」呢?世间上一切:一共就是,这法就当个样子讲呀,什么样子就住在什么样子的本位上,是什么样呢?所以呢,这一个法性是法,各法一个法相,这两样法:一个法性、一个法相,法性住在法性的本位、法相住在法相的本位,这个世间法就常住了,永远也不怀啦,没有坏的时候了,怎么叫「是法住法位」呢?各有各的本位。佛说的一切法总是两样:一个法性、一个法相,法性是人的觉性,你的知觉,代表人的知觉,法相就是有形有相的,一个有知觉没有形相的、一个有形相没有知觉的,这不是两样吗?这两样才成我们一个人,大家要知道呀!我们这个人怎么是两样呢?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一样,身上地、水、火、风、空这五样,这是法相,有形相的;法性是无形相的、有知觉的,一个知觉、一个形相,成一个人,你要各住本位,法性别依赖法相、法相别依赖法性,是什么法住在什么本位上,法性住在法性的本位、法相住在法相的本位,这个世间是永远常住,没有损坏的时候了、没有破坏的时候。

佛字还没解完,就引出来「妙法莲华经」八句偈子,上来已经解释了四句,下面这四句,今天把他略略的解释,这四句偈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是最后这四句偈,这个佛法的要义就在这四句偈子,就在头一句上,头一句大家要谅解呢,这佛法就容易明白啦,说「是法住法位」,就是这一句,怎么叫「是法住法位」呢?说这个法呀,就做个样子讲,就是方法,说这么一句话,说「是法住法位」,是什么法?说这两种法,在世间上一切事情都包括过来啦,一个法相、一个法性,这个法相在世间上所有的形形色色、宇宙、山河、大地,都在里头包含着,这是法相啊!法性是这个知觉,知觉总不出这六样,就照人表示吧,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就这六个,这六个都在法性,就是人的知觉性这一边。这地方恐怕大家一时对这个名相怕生生涩,变了样、变了名相,变了名相容易记着,还容易懂,这个法相,变做一个相分,有形相的这一分子,就好明白啦,经上也有这个成文,有这个现成的这个名字,叫色法,有形色的这一样,就这么一句话叫色法;第二样知见,拿心代表,心法!色心二法也是代表法字,这好明白,大家知道就是色法就代表法相、心法代表这个法性,这个心法、色法,大家好明白呀,心法是人的知觉,所以,谁都明白,色法呢?有形有色、有形有相的,法字当样子讲,说是形相这一样就好明白,心里头呢?心法呢?知觉这一样,这一共是两样,这好明白呀,这两样都住在本位,就是这么句话-「是法住法位」,什么法呢?一个色法、一个心法,住在他的本位上,怎么叫住在本位上呢?说这个形色这一法吧,不借着旁的知见这一法,光这个有形有相的归一路,在我这个形相的本位上,我不借着这个知见,那个心里头那个知见那些法,我不要那个,我在我的本位,在我这个有形有色的这个本位上住着,这叫「是法住法位」呀!有形相的这个位子,我就住在有形相上,我不借着这个知觉,不借着心里头这个知见,这叫住在本位上,这叫「是法住法位」,那我这个心呢?有知觉,我这个知觉住在我知觉的本位上,我也不向那个有形有相的一块参和,我也不住在他那个位子上头,我就住在我这个知觉这一分上,这叫「是法住法位」呀!是这个有形相的色法,有形色的这一样,我住在有形有色的这个本位上,有知觉的呢?就是心里头这个心法了,我住在我这个知觉的本位上,我也不用那个有形色的那个样,我不要!住在本位上吧!不许参和!这有什么好处呢?知觉住在知觉的位子上、形相住在形相的位子上,大家这都明白了、都好懂了。说「世间相常住」,就这句话,说你要是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不向心法参和着,心法住在心法的本位上,不向有形色的一块参和,各住本位!这个世间这个相,你不觉得有间断吗?世呢?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间断开了,有时间、有段落,他就不能常在啦!说要是这个心法住在心法的本位上、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这个世间上就没有无常了,就是永远的也没有生死啦!也没有生灭啦!说永远常在,就这么句话,大家明白啦!说这个话,你说的可倒明白呀,怎么就能常在呢?是不是?怎么就没有生灭了呢?怎么就没有生死了呢?这是怎么个讲的呢?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你要是形色住在形色的本位上,有形有色的,这叫色法,他不用知识,不用你这个知觉,你们诸位想想,他自己生来也不知道、灭也不知道,他没有知觉吗?形色这一法,他住在本位上啦,我不用知觉,不用知觉,他有生有灭,他也不知道了,是不是?谁管他叫生叫灭呢?谁管他叫常在呢?谁管他叫无常呢?这不成问题啦!他是不用知觉这一分啦,他住在他的本位上啦,这个心法住在心法上、这个色法住在色法上了,我们这个人的见、闻、觉、知吧!住在我的本位,我不向有形有相一块参和,你们诸位想想,我们这个知见还有个断灭吗?那永远常在呀!因什么呢?因为眼睛看见有形有色的,那有形有色的他有生有灭呀,你那个眼睛的知见随着色相转,耳朵闻听这个声音你就随着声音转,你就成了生灭法了,就有了生灭了,大家这个地方要注意呀!要把这个地方要谅解才行,哪还有生灭?你不自己找生灭嘛?哪有生死?你自个儿找生死嘛!你心思心思!所以这个色法和心法这是两样呀,有形色的是一样、心法是有知觉的一样,有知觉没有形相、有形相的没有知觉,这是各住本位啦,不向一块参和,这个世间上就永远常在啦,说没有生灭啦,也没有无常啦,这个人也就没有生死啦,大家这个地方要注意呀!所以,佛才说这个话呀,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是这个色法,住在色法的本位上,你是心法有知觉,住在知觉的本位上,这个世间就没有无常了、就没有生死啦,就常住啦,说这么句话呀!佛这话从哪来的呢?这底下不是有四句偈子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色法和心法各住各的本位,这个世间上的相就常住啦,这底下有解释啦,「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话从哪来的呀?从道场上来的呀!佛不是悟了道了吗?因什么悟道呢?上头我说过,夜睹明星悟道啦,这大家都听过啦,我说过了,他夜间突然间看见天上有个东方在起明星,这个明星总有几千万里不止,多少万里也不止,他一看,我这个眼里这个知见,就达到明星这么远哪,这是往远近说呀,要是横竖的一普遍呢,也是普遍十方多少万万里也不止啦,我这个知见就是这么大呀,他是借着这个相分,他不向这个相分一块参,他这个明星是有形相的一分子,有形相的一分子,他这个眼晴一看呢,是有知见的一分子,就是属于心了,他这个知见见着这个明星,被他触动啦,夜&# 35241;明星悟了道了,一睹这个明星,他这么一了然,唉呀!这个明星多少万万里这么远,我这个知见就这么高,这么大呀,普遍十方,遍满一切处哇,「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都是我呀!就这么一心思,唉!这个事明白啦,这释迦佛才明白了,这就是「是法住法位」,明星住在明星的本位上,我不攀缘你这个明星,你把我引动了,我这个知见,不和你一块参和,我在我的本位上,我这个知见,无量无边的大,遍满一切,到处都是我,他也没有形相、他也没有生死、他也没有病,我告诉你说吧,到时候也不用穿衣裳、也不用吃饭,你看这有多乐,多安乐呀!你看我们这有形相的色壳子,到了时候就穿衣裳吃饭,又怕冻着了、冷着了、热着了,有了病还得找医生治,治不好还得死,你就养的多好,到了七十、八十像我这个时候,论天活着,不知哪个时候死,你们诸位想想,是吧?这是说,这个形相是靠不住的,夜睹明星悟道哇,你看这个明星,到时候说没啦,就灭啦,他转到哪边去了?你看这个日月星辰、天地山河,到了时候都得坏呀,一块都坏,不过是气脉长一点,人的这个知觉呢,永远也不许坏的,大家知道,人自个儿不承认自个儿呀,这个人都迷惑啦,拿着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这是我,这冤枉到哪里去了?那么这个身体是什么呢?不是我?这个身体可以说就是我的,这是我的身体,你把这几个字叫开了,就不糊涂啦,这个我是谁呀?这个知觉是我呀,你这个见、闻、觉、知,他没有形、没有相,他也没有生、也没有死,到了时候,也不向你要衣裳穿、也不向你要饭吃,你心思心思!他是永远常在的,这个东西是永远也不死呀!佛他就是认了他,就悟了道啦!大家知道,这是「于道场知已」,在道场他知道,形相是形相、我这个知觉是知觉,我这个知见上看见这个明星啦,我可不随着明星转啦,这个形相是个无常的呀,一会儿说转过去了,我这个知见,他永远在,所以这个地方,「于道场知已」,就在这个道场里头已经就知道啦,知道已竟啦,知道了怎么办呢?「导师方便说」,这才刚说的这四句话,这是佛为大导师,引导人,让人离苦得乐,逃出生死的关头来,这是佛告诉他,他是用方便法说,方便法是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悟了道以后才说这个话呀,他没悟道的时候,他没说这个话,方便说,再给你一说,这个方法,便当容易讲,方便这两个字,方是方法、便是容易,我就给你们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要知觉离开了形相,这形相无所谓生死,你这个心里头有个生死呀,你这是知觉的关系,你知觉离开形相呢?那个形相他也没有生死,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生是死,所以你这知觉迷在形相上呢,哎呀!我这死啦、我又有病啦、我又活不了啦,就是弄了这么一套,岂不知你这个不喘气的那尸首坏了,你那个魂灵还有呢,魂灵他还有个体质呢,体质一层一层的吁,就像人穿着大皮袄撂下啦,还有二马褂,二马挂撂下啦,还有小皮袄,你都脱净了,通身不挂一丝,到了这个地方能妥当了,他是那么个意思。这个人是现成的,佛夜睹明星悟了道,他就是赞扬说:「奇哉!奇哉!」太出奇啦!太出奇啦!我这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人本来没有死嘛,无故的就修行,这么修那么炼!怎么炼怎么修呀?哪里有该死的玩意,你一炼就不死啦,你就多活上几万年,到了时候,还得死不是嘛?根本上就有个不死的,你自己不承认自己,你自己不是有个知觉吗?你的知觉也没有形相,他本来能没有死,他到了时候也不想吃饭,那肚子我怎么觉得饿,你的肚子和这个身体你做了活计了,连在一块啦,你心思心思,你要把这早早的放下呢,你得观念,时时观念我这个知觉,与身体就不相干啦,你知道,这个人越到临命终时,就像从房子里…我要搬家啦,就走啦,就出去啦,不用又难过啦、又着了气了,又叫唤、又哭、又嚎啦,哪有这些个事情啊?他自己迷惑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太出奇啦!说一切众生,这个人-有知觉的人,世间上的普通人,像佛是一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如来是佛的通称,号叫如来)的明智,你明明白白的嘛,明智,有如来的夙慧,生生世世你说有这个善根,这个地方你得明白,你再承认,你要没有善根,这么讲你也不承认。所以,讲到这里,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明智,有如来的夙慧,有如来的相好。」什么相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都是自己这一个身体,你问问你那个知觉有多大,你想多大他就多大,你执着这个身体,你告诉他,他就是我,你到时候有病,你也作不了主,你就得病,到了时候死也作不了主,说得死,你无故的总迷糊他干什么呢?这个呢-「是法住法位」,你这个知觉住在你的知觉的本位上,你别着重这个肉体-这个有形相的本位上,这还不好明白吗?你们诸位想一想,这还用说吗?还用讲吗?佛就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这个佛叫大导师,引导人的老师呀,这个方法容易让你们知道,你们就知道各住各的本位呀,你拿你那个知觉,别和你的皮肉筋骨向一块参和呀,一参和一块就槽了糕了,你跟他一块受苦,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佛说世间上一切众人皆有佛的智慧、皆有佛的相好,有佛的智慧是心、有佛的相好是身,身心和佛是一样,你听听这个话,一样我们怎么不成佛呢?是不是?你看你成你的佛,我们怎么还是凡人呢?在世间上受苦呢?有两种病啊!什么病啊?妄想、执着哇!佛说的,他自个儿就说完了,没有人问他就说了,说一切众生皆有佛的智慧、有佛的相好,因什么不成佛呢?这底下说:「不因旁的呀,单单的就是一个『妄想执着』四个字-妄想、执着!你不应当想的想,这叫妄想,你不应当想的想了,你改了还好,还不改,还直抓住了,还不松手,哈!这个佛怎么成呢?所以呀,就成不了佛啦,就因这个毛病,你们诸位想一想,由他自己,他自己不做吗?那你还怨谁呢?极爽神、极容易的事情啊!所以,到了经后面,引出来的这个话,「楞严经」正文上以后,说的话与这个话统统的不一样,不一样可不一样,佛那是变样的说,统统都归这个理呀,你们不论你说什么话,要不归这个道理呀,那就算是错啦,讲的可不一样,理是归这个理。所以,不因旁的,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不能证佛果、你不能得佛的享受,就是因这个呀,所以这个…佛说到这个地方…这底下……

这「大佛顶」三个字,这一个大字、一个佛字,略略的比量出来了,底下还有个顶字,「大佛顶」这三个字是最要紧的,「楞严经」上这个名字上边这三个字,这个顶者怎么讲呢?「大佛顶」说大佛呀,这个头顶有无限顶相,做一句讲啊,要单讲这一个字呢,这个顶者相也,这头顶他不是个形相吗?相,可是这相是最高的一种相,最高的一种相是什么相呢?他就是佛相,还是照着佛说,说这个大佛,大是照着佛说,这个顶到了这个极顶这个相呢?是佛有的相,佛是什么相呢?佛有三身、有四智,有三种身相,头一种身相呢,普救众生现什么相啊?现百千万亿化身,百千万亿化身,这个数怎么这么多数呢?百千万亿化身,身就是身相啦,不是光在这个娑婆世界,在印度现了个丈六身子-老比丘相啊,这是救度我们人哪,这是他的一种相,最低的相。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为引导我们这个人,其实成佛成了多少万万回了,他才成,他是引导人,这是说百千万亿应化身相,百千万亿应化身相;再向高处说呢,圆满报身相,千丈卢舍那,卢舍那佛,翻这个净,他这个清净遍满一切处,佛身就不用说多大啦,他给菩萨说法,他现相现一千丈高,我们这个人哪里听得了啊?你心思心思,他是教训那些大菩萨呀!现千丈卢舍那,坐千叶莲花台,教一切菩萨法呀!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人都听不着啦,所以,这是二种相;三种相呢,清净法身相,清净法身遍满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处不是他的本相啊。才刚说佛有这三种相,我们人人都有,你看说的这么热闹、这么多,你转过来,就是佛有,我们人人皆有,因什么呢?有我们怎么弄不上呢?头一样,不知道,第二样,知道了还不容易信,好容易信啦!还不容易照着学!就是这个事情,不容易知道、不容易信、不容易学,他因什么不容易学呢?我早明白这个理,当下还没这样学,我要学好,早就成佛啦,是不是呀?他不是一天半天的工夫容易学成的,所以我这是说这个理呀!

佛有三种相,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这个相是和佛一样的,说是因妄想、执着,我们要想学,难学的是什么?说是个妄想、执着,不容易去呀,你把妄想、执着去了,你转过来,你就学佛夜睹明星,你设身处地,你就看我看见这个明星,这是谁看见的?就是我们这个知见,你就看我这个知见有多大呢?有多远呢?有多高呢?要能够这样讲,直接着比他那个百千万亿化身、比他那千丈卢舍那坐千叶莲花台、比他那清净法身上遍满一切处,这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啊!然而,不是一做就行了,必需要有夙根,前世就修好啦,他这个人闻到了就信,就怕你没有信心,有信心是人人有份,是人人做得到。唯独这个佛法,人不容易明白,明白了还不容易信,信了还不容易照着学,这个妄想、执着太多,怎样去掉呢?我不知道旁人,我总想去,直到现在也没去净,一半也没去呢,要紧的就是去妄想、执着,解释这个「楞严经」,必须依着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已经略略解释过。

当下解释第二重玄义,是显这体,解释名字,是依这个名字解释名字,显体是依这个文义,显这个实体,这「楞严经」是依什么为体呢?依「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这七个字是一部经的具体,这个体不是这么一解释就算完了,得要依照着解释的这个名词,要显出这个体来,这个体本来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不可思是心里思想不到呀、不可议是不可议论的,你说到不可思议,你怎么拿文字解呢?说依这个文义呀,能显出这个理体来,这个体就为理的一个具体呀,拿什么文字显呢?就拿这七个字-说「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三个字,先得解释这个名字,然后才显这个体呀,这个名字要不知道,这个体也没法显。说如来这两个字,这得要解释解释,怎么叫个如呢?这个如,简单说就是一个不变之体,他这个体不能变化;这个来是个随缘之用,这个不变之体和这个随缘之用和在一块,怎么叫不变之体、随缘之用呢?这个显体的这个文,你要说体必得说用、说用的时候还必得说体,虽然这样,可到底是体、到底是用呢?说用的时候、说体的时候,随胜立名,哪面胜,哪面就算是名;体的这边说的胜就是显体、用的这边说的胜就是显用。怎么叫随缘?什么叫随缘之用、不变之体呢?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随缘的时候还藏着一个不变、不变里头还藏着一个随缘,所以底下搁一个藏字,叫「如来藏」啊!这个字本来是一个收藏的藏字,怎么念藏(宝藏的藏)呢?这个藏是一个名词,有能藏所藏,有藏这个东西的地方、有所藏的这个物,佛一看,就说藏,所以这是个名词,藏(收藏的藏)呢?是动辞,所以这叫「如来藏」啊!这「如来藏」这三个字,这个意思是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在这个地方依着用还显这个体,所以如里头藏着个来、来里头藏着个如,互相包藏!所以就叫「如来藏」。这个如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不变之体、这个来就是随缘之用,随缘的用就是变化的,一个变化的、一个不变化的,如是这个不变的体、来是一个随缘变化的用,这两个字大家可以知道,在随缘的时候,随缘就是变化啦,变化的时候就不变,这是说变化的时候能有个不变,说来呢?不变的时候有个变,这个道理怎么讲呢?简单说,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你看这个意思,一听就难懂,这个名词,把世间上所有一切一切的都包括在一块,立了这么一个名字,说哪有这种事情呢?说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呢?说世间上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么一回事,若不是这么一回事,决不立这么一个名字,是人不在这个上头研究。要说他也不留心听,他一听这个名词,也就觉着顶生涩的,说以什么为凭据呢?说是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说一句普通的话,不变的时候就变、变的时候就不变,说这话就像迷糊人似的,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道理。

世间上一切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一回事,人不留心,所以你也这么说、我也这么说,马马虎虎的就过去啦,说哪一种东西,能可以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呢?是不是呀?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变,这就好懂啦、好明白啦,先拿几种事情举出来,先把名词懂了,然后再显这个理,拿什么呢?先拿这一种有动作、没有知识的东西说个比喻,拿他做个样子,有动作、没有知识的是什么呢?你就说这个大海里头的水吧,他是一个活动性的、没有知识,所以这个海水,要不刮风的时候,平平静静的,这就是个水的本体,这就叫不变,他没改变哪,没改变的时候,怎么就随缘呢?那个缘哪,就叫帮忙,他就是帮助的助缘哪,这个不变随缘哪,随什么缘呢?要来了这个暴风,起大风啦,这个风就助着这个水就起了波浪啦,拿这个风一刮这个水,这个波浪就起来了,这是不变随着缘就变化了。不变的一个水体,拿风那么一吹,就起了波浪啦,就变化了,这是不变因随缘而变,不变而变、变而不变,可就说一边啦,怎么由不变就变啦?这底下由不变而变,就是这个随缘了,这一随缘,还有个不变,成了不变啦,这个不变里头还有个变、变里头还有个不变,怎么变里头还有个不变呢?这个水呀,已经变了,变成波浪了,这就变了,怎么叫不变呢?变里头有个不变哪,这个波浪虽成了,水成了波浪了,然而这个波浪还是水呀,虽然成了波浪,水可没有变,波浪不能说不是水呀。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头回说的是不变随缘,第二句是随缘不变,虽然是随着这个风的助缘起了波浪,随缘里头还有个不变,随缘就是起了波浪,波浪还仍然是水,仍然还是海水,海水没变,这个地方,变而不变、不变而变,这是一个无情的动物,这是指着水说。再举一个矿物呢,就好比,假定说,佛前有个铜香炉,你想着要把它化了,造一个佛像,当然是你有这个心,没有这个手艺,你不能成功啊,你找这个会手艺的人帮忙是助缘哪,这个铜香炉它原来就是个不变化的了,它还得随缘,来了一个铜匠,就把它生上火,把它化开了,化开了翻成沙,那是造什么呢?造佛像,拿铜香炉造一尊铜佛像,这铜匠他有这个手艺呀,他一帮助,心里这么一想,他就是一个助缘,他助着这个铜就变化了,变成个佛像,这就是不变的铜香炉,他变了个佛像,是不是?他不变是随缘了,随着这个工匠、随着他的手艺,就变成一个佛像,这不变随缘而变哪?由这个因缘他就得变,不变随缘,这虽然是随了缘了,里头还有个不变,怎么还有个不变呢?虽然是造成了一个佛像,这个铜还是没变那,这个相变了。香炉是个相、佛相也是个相,这个相变啦,原质没有变哪,他这个铜可没有变,所以这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说个矿物,它变里头含着不变、不变里头含着变,所以拿「如来藏」这个名词讲,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他是表示这个意思。你假比这都是矿物,无情之物,再说有情的物呢,也是不变而变、变而不变,你就说我们这个人吧,我们这个身体,他不变就随缘、随缘就不变,怎么叫随缘呢?怎么叫体呢?

人体是个具体,你有这个身体,有行、住、坐、卧,这一天总变化,你自己不知道,说这个行、住、坐、卧,你们诸位来这里,走步这不是行吗?行在这里又住下了,住着住着又坐下了,坐在这里听经完了,回到家累了睡觉,就卧下了,这叫行、住、坐、卧呀,虽然是不变,行、住、坐、卧总是变化呀,他这是不变就随缘啦,什么是变而不变呢?你就是这么变化,这个身体仍然还是个身体呀,这个人的身体何尝变呢?所以有体有用,拿这个话说,他是让人明白,这个体、用是不相离呀,经上他立这个名词就是为显这个体,这个体不好讲,这体上就有用、用上就有体,讲这个体,讲这个用,有什么用处呢?你说了这么一大堆,比如这个佛法上,大家可要知道,他有这个总题,都得归在这个题目上,哪个总题呢?释迦佛他三十岁夜睹明星悟道哇!我不是讲过两三遍了吗?大家也都常听见,就是这个夜睹明星悟道,才悟了道,他说了四十九年法,说的一切经都是说这个夜睹明星悟道哇!是变化着说呀,别疑惑着,此不是彼、彼不是此,说是这一种呀!你心思还有多少事,你把这件事明白了,你就开佛的知见啦,能成佛,他是这个意思。夜睹明星悟道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呀?这底下就显这个体呀!体是什么体呢?就是人的性体,人人天然具足的三种佛性,是什么佛性呢?是正因的佛性、缘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正、缘、了要分别开说呢,正因的理性、缘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了是明了、是智慧,人生下来天然的就有这三种佛性,正因是天然的理性,天然的理性,他非有因缘,他不能发动变;缘因的善性,他因有这种缘,他心里头就明白了;了因的慧性,他这么一明白,就认的自己正因的理性啦!

大家要知道,上来不是也说过吗?「佛种从缘起」,佛的种子由缘上起来的,缘是什么呢?由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他是什么因缘呢?就是见着这个明星,这是他的助缘,说好比这个海水,有风它就起波浪,他这个见性,就好比海水是个不动的,他一见了这个明星,他就发动了,他发动什么?这个明星就是个缘,好比刮的风,他就是个缘,他这底下就是了然啦,这缘因的善性,结上这个缘啦,他眼睛这个见性见着明星,他心里就了然啦,他心里明了,是了因的慧性,这是个智慧,大家要把这个理明白了,这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叫「如来藏」。所以他夜睹明星悟道,这个缘就在这个明星上,明星是他所见的,从这个地方,大家就可以醒悟,明星是一个所见的,就能引起他能看见的这个见啦,其实是一而三、三而一,他不变就随缘,他不变的这个佛性,是正因的理性,也叫正因的佛性,这个正因的佛性,他有这种缘,什么缘呢?若不是借这个明星,他就不能认识自己,他借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