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8问涵括了佛法的言辞语句相,这些言辞语句相是方便我们理解,我们大概地了解一下,佛重新审视了一下这些问题。
“何因称比丘?何故名僧伽?”比丘和僧伽还不是一回事,要是我们不读经典,肯定误以为比丘和僧伽是一回事。僧伽是僧团的意思,一个团体,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出家人都叫僧人,不对,僧人是三个人以上才叫僧,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不受戒的叫沙弥。
“云何世间人,而能获神通?”我们要知道世间人怎么获得神通,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神通?神是莫测义,通是通达。你对身心宇宙万事万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你能够在它当中去获得什么样的一种感受,通达义,这就是所谓的神通;你的心力能不能进入它那种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神通义。
比如世间我们在制造一个东西,你在制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能够把它制造出来,这是称为通义,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这个方式不是你想像出来的,你想是想不出来的。比如金属铜在铜矿里头,没有提炼出来就是石头,提炼出来以后就成了另一种状态,跟石头是两种状态,然后再给它熔化,浇到模具里头,它就可以成为某一种形态,就成为铜器。但是铜器跟矿石绝对是两个概念了。它怎么变化过来的呢?变化的这个过程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但是我们知道它有个道理可循。矿石通过什么方式就可以炼成铜,经过什么方式就可以由铜变成铜器,都是有一个方式可得。你的心能从这种模式当中去通达,而且你能去非常好地运用它,这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当中所谓的神通义。
比如你去开汽车,你去这样想它走,它不会走,但是你要进去,你用你的心去感受它,它就会走。你把汽车摆到那,你也给它加满油,放到那,它走不走?它不走。你进去一开就走了,这叫因缘和合。你的心得通到那,就是你的钥匙得打开,你得会开,挂档提速你都得会,这叫心因,心因碰到缘起,你就能显现所谓的通力。
“云何而能获神通?”我们怎么获得这种力量?也是要有因和缘,彻底的通力是空性,那是具足一切的缘。空性就像那个车一样,在那摆着,我们只需要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学会提速挂档,你就走就行了。你的心具足开车的能力,不具足的话你再学,学不会。你一学,学会了,证明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这叫心因具足,然后你就有缘,假以缘起你就可以发挥能力了。
我们的心性也是这样,我们的心性本自具足,六祖大师说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你的自性当中什么都具足的,有人问我,什么都具足为什么显现不出来?我说你得假以因缘。缘是什么?你得用你的心去和它,用我们现在这个心去合乎它的道理,就显现它的能力。现在你的心不合乎它本质的理体,没办法去发挥出来它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心就像那车,车是摆着现成的,我们的念头就像你在学习技术的感觉,你要用你的念头去学习技术嘛,然后你就会了,这就叫所谓获得神通的因,你的因缘得聚合,怎么聚合?熏修,不断地融合,感受,它就聚合了。
◎云何化及报,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于余义, 汝今咸问我。
“云何化及报”化身及报身,“真如智慧佛?”化身,我们都知道千百亿化身,观音菩萨千百亿化身各种形象,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有各种形象,有国土身等等共十种身。圆满报身是他自身的受用,在你这个生命世界里什么是化身,什么是报身?别人对你的印象,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你对你周围的所有缘起法界的那种影响力,以你为核心的那叫化身。什么叫报身?你这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依报庄严这种境界,那叫报身。
“真如智慧佛”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信念、行为整体的作用叫智慧法身义,你不遵守的话,你的行为会乱掉,无论你是明白的遵守还是不明白的遵守,你都要去遵守,你也都会去遵守。否则你的生活会乱掉,会失意,这是一定的。别管你是清楚也好不清楚也好,你都会遵守你人生固定的法则。清楚的人会改变他的法则,呈现一种比较自在的状况。不清楚的人也在遵守,只要他是众生界当中的一个分子,只要他在缘起法当中生存,必然要遭受业因果报。生命维持的核心就是业力种性,围绕这个东西在做,这是必然的。无论是你自己还是这世界都是这样。
“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这句话很关键,我们怎么样能住七地,七地是什么?七地叫“无生法,忍”。何为无生法?在缘起法界当中,你对一切现象的发生不再起多余看法出来。比如人们去谋生活是很辛苦的事,每个人都知道生活艰辛,很辛苦地在奔波谋生,他觉得很辛苦很无奈,你劝他休息一下他会告诉你,“没办法”。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脱,说白了他的生命价值就是那么体现出来的,如果他跳出那种所谓的缘起境界了,他觉着生命价值找不着了,没有着落了,所以他就感觉好像他一离开他这种生命环境,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他没想过离开,他只想在他那个环境实践无生法忍。无生法,没办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后悔。觉着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这么样,因为你没有办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这是我们众生界什么叫无生法。
第七地义。因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动。在哪都安住,没办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办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动了。这是众生心,实际上就是个次第而行。菩萨修行换了一个形式,不是你这样小范围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们是依识而住,严格来说我们是意识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识分别心。在意识心里,这里的地你别当地看,是坚固义,众生意识分别的坚固发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那九、十地呢?就是你这个人快完蛋的时候,土埋半截的时候,第十地叫法云地,第十一地叫妙觉,第十二叫等觉,啥叫等觉妙觉?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众生界实际上就是这样,你知道你已经完成你人生所有的东西了,退休实际上就在等觉了,等待死亡的感觉,妙觉就是临死一刹那,妙觉就出来了。最后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历程的过程就是这样。
咱们不是,咱们依意识分别,但是它体性是一,本质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觉妙觉,我们体性跟人家一样,体相不一样。我们的相叫分别执著,纷纷扰扰,所以你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异就差异在这儿。我们换一种形式,这种受用没意思,你从这个角度去想,实际上学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萨修行所有的力量,为什么现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错了,我们现在调转方向,我们以前是在有法当中执著和分别,我们现在要从空性当中去分别执著,你分别这一切法并不可得,执著真实的智慧,念力以真实慧影发生体相的时候,你就会呈现自在安详和快乐。这叫一心二用的现象。
一心实际是在二用,你遵循这种原则就会这样,遵循那种原则就会那样,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听得懂这种道理。我们顺应坚固意识的坚固义这种作用,你就会在众生缘起法界当中生生灭灭,反其道而行之你就会超然解脱、清净快乐。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间解脱义,而不要去身临其境去分别执著义那种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认识坚固在无生法忍的境界?你要体会你的人生义。生活的稳定性是从多少岁开始的?35岁到45岁相比来说就稳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想法了,35岁以前还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进,好像在创造,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慢慢趋于稳定。他就不再有什么想法了,尽量在保护、维护他的生活环境的稳定性,为什么称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乱想了。35岁以前乱想,30岁以后不再乱想,渐渐进入第七地,无生法。八地以后,不动,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岁以后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现有的东西。现有的生活境界,我们要学会观察欣赏生活了,而不是积极地在创造什么,你不需要创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现在要了解这个人生的状况。
从初地到七地开始增进,最后想法全满足叫无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担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说菩萨登第很难很难,其实转念就是,你的观念放下,一调转,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内容换一下。你所运行的内容和理性换一下,就是那样子。
我给你举个例子,同样一辆车,你去加93号油,加97号油,效果一样吗?绝对不一样,97号油好使,93号油差很多,加纯汽油,还是加一些乙醇烧坏了,没劲儿的啦。我们要调整内在的东西,佛法是心法,调整内在的东西,内在是什么?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圆满的、智慧的、清净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会安详和快乐,我们去思维这个,而不是有法这个缘起境界,一定要依这个去做才行。
“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这个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问我对了。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108个问题这种句义,过去诸佛也解释过。
“一一相相应”每一个所表达出来的相,它的体性要跟本质是相应的,跟本体不相应的不叫道理,本体是什么?绝对的理性。你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如果不符合道理,只能叫妄想和猜测。比如我们现在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现在科学所谓的观点告诉你,人死了就完了,物质嘛,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实践证明也不是那样的,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解释的现象就跟本质不相应,生命层面不是光有物质,而且西方科学研究出来,人快断气的一刹那间会突然一下会轻零点几克,医学报道说叫灵魂的重量。这种研究恰恰跟佛说的中阴身的重量是一样的,佛告诉我们中阴身有微细的四大,不谋而合,这叫跟本质相应。
现在人给你讲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那叫不相应。你去问问相信唯物主义的人,他真相信他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嘛?他相信的话就不会说事在后人评说,既然死了什么都没了你还在乎它干嘛?这还是人自己骗自己,他不认识的时候就自己妄猜测。任何一科的大夫他有病自己不治,美其名曰“医不自治”实际上他自己就不相信那个技术,他见的现象跟本质不相应。他学的是外在的所谓的感受,真了解自己吗?不了解。不是由内而发的,他思维的境界是建立在外在所缘境界缘起法里,所以根本就不相信,从心底里就不相信,这是叫根本的道理。为什么不相应?因为有见,有一切法的见解,所谓相隔之物,所以他就没有办法相信他自己的认识。
我们也是这道理,好多老居士在家里也供着佛像呀,我问他,“你真的信佛吗?”我说句笑话,你可以花个二十万三十万给你儿子买个房,你花两万块给佛祖请个什么的时候,你嫌贵不?几百块都嫌贵。这是很现实的,你说他相信吗?不相信。为啥还有事去拜佛去?那时相信也是缘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求助于佛菩萨。但是也不是完全相信,实在没办法了,求求佛祖,心里好受点儿。
这种认识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否则你学来的都是负面的东西。就像卖玉佛那个人,我们要把他调到正道上去,不要让他走歪道,什么叫正道?让他真正的智慧的信心去做这件事的话,我们肯定要让他合乎道理的去做,不是说单纯地为了这个东西怎么样,你为了这个东西也不贵,佛有价钱吗?佛是没有价钱的。我们能够遇佛产生的功德果报,别说两万,三万也值得。实在避免不了的应当生惭愧心。
应该经常观修,多多增加智慧的力量,有一种约束力,制约力,我们没有智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不够,光注意感觉的人就容易冲动,你总活在感觉的世界里肯定碰到事情你的感觉就上来了,我们现在活在理智的智慧的世界里头,那你碰到境界会很理智地对待它,人跟畜生界的差异就是人会思维,人有智慧,思维的不是那种感觉冲动,思维的一定要去合乎道理,合乎生命的本质法则,那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看问题现在的角度绝对要不得,你生活的目标和法则,你自己就不相应,我们都想生活很快乐很安详,实际上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跟他的理想是差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脱,说白了他的生命价值就是那么体现出来的,如果他跳出那种所谓的缘起境界了,他觉着生命价值找不着了,没有着落了,所以他就感觉好像他一离开他这种生命环境,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他没想过离开,他只想在他那个环境实践无生法忍。无生法,没办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后悔。觉着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这么样,因为你没有办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这是我们众生界什么叫无生法。
第七地义。因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动。在哪都安住,没办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办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动了。这是众生心,实际上就是个次第而行。菩萨修行换了一个形式,不是你这样小范围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们是依识而住,严格来说我们是意识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识分别心。在意识心里,这里的地你别当地看,是坚固义,众生意识分别的坚固发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
那九、十地呢?就是你这个人快完蛋的时候,土埋半截的时候,第十地叫法云地,第十一地叫妙觉,第十二叫等觉,啥叫等觉妙觉?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众生界实际上就是这样,你知道你已经完成你人生所有的东西了,退休实际上就在等觉了,等待死亡的感觉,妙觉就是临死一刹那,妙觉就出来了。最后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历程的过程就是这样。
咱们不是,咱们依意识分别,但是它体性是一,本质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觉妙觉,我们体性跟人家一样,体相不一样。我们的相叫分别执著,纷纷扰扰,所以你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异就差异在这儿。我们换一种形式,这种受用没意思,你从这个角度去想,实际上学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萨修行所有的力量,为什么现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错了,我们现在调转方向,我们以前是在有法当中执著和分别,我们现在要从空性当中去分别执著,你分别这一切法并不可得,执著真实的智慧,念力以真实慧影发生体相的时候,你就会呈现自在安详和快乐。这叫一心二用的现象。
一心实际是在二用,你遵循这种原则就会这样,遵循那种原则就会那样,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听得懂这种道理。我们顺应坚固意识的坚固义这种作用,你就会在众生缘起法界当中生生灭灭,反其道而行之你就会超然解脱、清净快乐。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间解脱义,而不要去身临其境去分别执著义那种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认识坚固在无生法忍的境界?你要体会你的人生义。生活的稳定性是从多少岁开始的?35岁到45岁相比来说就稳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想法了,35岁以前还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进,好像在创造,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慢慢趋于稳定。他就不再有什么想法了,尽量在保护、维护他的生活环境的稳定性,为什么称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乱想了。35岁以前乱想,30岁以后不再乱想,渐渐进入第七地,无生法。八地以后,不动,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岁以后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现有的东西。现有的生活境界,我们要学会观察欣赏生活了,而不是积极地在创造什么,你不需要创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现在要了解这个人生的状况。
从初地到七地开始增进,最后想法全满足叫无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担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说菩萨登第很难很难,其实转念就是,你的观念放下,一调转,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内容换一下。你所运行的内容和理性换一下,就是那样子。
我给你举个例子,同样一辆车,你去加93号油,加97号油,效果一样吗?绝对不一样,97号油好使,93号油差很多,加纯汽油,还是加一些乙醇烧坏了,没劲儿的啦。我们要调整内在的东西,佛法是心法,调整内在的东西,内在是什么?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圆满的、智慧的、清净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会安详和快乐,我们去思维这个,而不是有法这个缘起境界,一定要依这个去做才行。
“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这个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问我对了。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108个问题这种句义,过去诸佛也解释过。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