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解读《楞伽经》第十八讲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十八讲

  我们前面讲到法和非法都应舍,法和非法的意思就是正确和不正确,对与错的问题。第一品主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摆脱所谓是非观念的束缚,我们对身心世界宇宙的感受,都源自于是非,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是在是非这个角度去观察,其实它的本质没有这个是非,我们自己从一个很深的角度去观察的时候,可以发现没有什么具体的是非之说。

  古人讲话“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任何东西你不要给它搞一个所谓的定论,这个定论首先是我们的烦恼跟执著,当我们执著的时候,我们就好像一定有个什么东西,因为一切万法的生起,除了它自身的缘起力,没有别的东西,所谓的“法无缘不生,仗缘方起”。何为缘?就是你外在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外在的条件决定它内在的东西。

  我们一个心情的好坏,一个感觉的好坏,来自于什么?你说你的感觉是外是内?我们平常肯定就认为,我们心里的感觉应该是内的,实际上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外相,为什么是外相?你心里有感觉的时候,你很清楚有这么一个感觉。你用心观察,我们无论是喜是忧,各种感受生起的时候,你很清楚,你有一个非常清楚知道它的那个东西,我们形容它很清楚自己。

  你今天再高兴你也清楚,再不高兴你也清楚,只不过我们不注意观察,我们觉着好像高兴就是高兴,我们只看高兴和不高兴,好和坏,只看见心里的感受,并没有看到感受对面还有一个永远不变的那个,它从来不喜不忧,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心里的感受也是一种外境界。

  而这种外境界恰恰就影响了你,因为它的发生是根据你的所谓的现象而来,这是个缘起相,互为因缘,内心深处的感受好,你就感受外面就好,外面的境界好,内心就有好的反应,这是互为因缘的,这就叫互为因果,心因动则为因,但是无论是内和外,你都很清楚的正觉性,它是不变的。它没有内外,你不要把它分成三个方面,它实际上是两个,完全就是一种相对境界,在众生界就叫相对法,所谓法和非法,就是分别是非。

  我们第一品的要义是什么?就是我们要知道法和非法俱不可得,正确与否皆是如幻的。如幻之法,如幻相对缘起这个法所决定的东西,我们没有如幻相对缘起这个法的发生,我们不存在法和非法的观念,所以法和非法尚应舍,都要去舍去。舍是不要去执著它,因为你执著没有用,因为这里说的很精确,“法与非法唯是分别”,它就是个意识分别的作用,你分别它没有用。事情的发展没有是非,我们不要看佛法解脱的功德,我们就看世间的道理也能看得出来。

  世间人说什么?有一句老话讲“成者王侯,败者寇”,那你说失败的人就一定错吗?不是,那当时国民党叫共产党共匪呢,现在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我们可以喊人家叫蒋匪,这就没有绝对的是非,孙中山开始发动同盟会辛亥革命造反的时候,清朝政府也喊他匪类,贼呀,你要知道,是非视人的概念而定,视机缘而定。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因为你执著这个观念,所以说你离不开,感觉好像我缺了它不行。就像我们分别对错一样,我们认识这个对错,我们认为这个对错是一定的,必须得坚持对的,为什么对了?你不要以为错的对你就没有用。如果错的对你没有用,你就不会犯错误,你相信吧?别管当时为什么你犯错误,肯定当时对你有用,你才会犯错误。又比如吃东西,现在知道肉不能吃,难道你看到时候真不想吗?看见时候,有时候还是想想,尤其烤羊腿。年轻人犯的错误叫错误吗?你清醒的时候叫错误,不清醒的时候叫什么?叫青春的冲动。人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所以你不要说错与对的事,这就是我们分别。 我们有这样的分别意识观念,就不能舍离境界的束缚,你就不能超越境界对你的束缚,这个我们要清楚。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因为你坚持的分别这个观念,你只是增长的一切虚妄。我要坚持对的,我要坚持正确的,增长的就是虚妄,只能给你把对立面越来越清晰。你会建立很多对立面,包括最后残酷到,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了,实际上你说文革有一个对立面吗?没有。一开始没有的,最后为什么人民内部还打起来了呢?就是说你坚持的观点,你要坚持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只能越分越清楚,最后一家子、两口子还要打仗呐。

  就像两口子吵架一样,实际上两人有什么矛盾?没什么要命的矛盾,有要命的矛盾你还在一起过呀?都是因为个人的观点,我要分别清楚,很多很多鸡毛蒜皮的事,越分越清楚,最后就打起来完事散伙。分别嘛,分别就是隔离了,最后你只能隔离开了。我认得一个朋友搞对象七年,结婚又八年,还生个女儿,结果因为什么引起离婚的战争?就是他媳妇没给他擦皮鞋,因为这点儿开始干仗,实际上这是个导火索,把这几年的积怨都给爆发出来了。

  就像我们“长老”第一回见了我们就说前妻一次衣服都不给他洗,我就训她,我说你是为人妻,回去应该尽你的义务,这是你的责任呐,你快回去给人家洗回衣服。她很高兴地遵从我的意思,回去给丈夫洗衣服,明明白白告诉他,不是师父叫我给你洗,门儿都没有。那你说你何苦去结婚呢?你分别那么清楚增长的都是虚妄的感受,你当初不分别你结婚不结婚,你跟他结婚有啥用?因为你分别清楚了,你又没有继续分别下去,行了。这个人啊是生活在矛盾矛盾矛盾里头,矛盾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一切虚妄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得寂灭”啊,你怎么去得到寂灭的快乐呢?寂灭不是死,寂灭就是安心了,心里没有那些烦恼。你增长的虚妄越多心越不能安,你说“哎呀,我怎么静不下心来呢?”昨天网上的人问我,我念佛怎么静不下心来呢?你为什么念佛的时候感觉它乱了呢?实际上那是对照出来的,因为佛是清净的,你以前不是没有乱,是你不觉得。

  咱不是成天说嘛,就像是厕所那大蛆似的,你叫他上干净地,他不,他觉得那才是他的地。这个我们要清楚,我们不要跟蛆似的。要学会什么?你往干净地的时候,千万别认为粪坑还是你的家,那就坏了。要甩离开,这也要分别,这个分别是超越。分别没有错,分别是智慧,后边不要执著,执著就成了业力了。你分别完了并不执著,不执著坏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本质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无忧的,清净的光明的,这是我们生命本来的东西。

  人活着要对得起自己,你不要说我对得起谁,人活着一定要对得起自己,你自己是真的快乐吗?我今天早上给S居士开示了会儿,你辛辛苦苦工作上班是为了什么?为了快乐吗?你要明白你生活的环境,你要懂些道理呀。你应该去认识一下道,万事评个理,你没有理怎么活?不是混人嘛,四六不懂。四六不懂啥意思?四是四圣道不懂,六是六烦恼,他也不懂,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圈儿是什么,不懂道理,不懂人情,这就叫四六不懂。我们要学会道理来支配自己的生命,这是真实的,这叫得寂灭,所谓寂灭。

  “寂灭者所谓一缘”什么意思?就是心专注于一处,一缘是一处的意思,就是心专注于唯一的缘起。一缘不是人哦,人是无常的,你不要给弄个无常缘,人、事、物这一切人世间的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

  “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一缘是专注于空性,专注于你心体的本质,专注于智慧,把心念专注于这个一缘,这种缘起,你就会得到最盛三昧,最盛三昧就是最殊胜的一种生活境界就出来了。

  “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如来藏是什么?显发智慧蕴藏的力量,如来藏是智慧当中所蕴藏的力量。这是我们把头一天学的串习一下。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我们看第二品“集一切法品第二”,这一品由谁发起问的呢?大慧菩萨。大慧菩萨顾名思义有大人智慧,何为大人智慧?懂道理了,不是不懂道理的懵懂小孩儿。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个右膝著地,这是胡跪,胡人的一种礼节,古时西域的人来朝见汉朝天子的时候,都是要行胡人之礼。人家是一根腿著地,不是我们现在的五体投地,这是中国人的礼节,属于汉人改化的礼节。

  “偏袒右肩”是尊贵的意思,右边是尊贵。

  “曲躬恭敬”非常恭敬地表白自己的意思。

  “颂言”佛菩萨的智慧何等了得,要发表一个看法,人家都是颂,偈颂。人家那个陈述很有水平,我们现在的陈述是很差劲,这个智慧能看得出来。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佛法的道理是很深的,怎么说深呢?它是深入一切实相的理性,深入一切实相的剖析。我们这些人呀生活的苦难还没有解决,所以更无暇顾及“高尖端的科学研究”问题了。你看人家那些研究高尖端科学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最起码是国家科学院的,坐那没事就研究这个问题,这才有研究的工作。

  你像我们天天自己心里烦恼还解决不了呐,还怎么研究实在的问题呢?研究这类问题的首要条件是你自己没有烦恼时候再研究,你有烦恼的时候是研究不来的。我们暂时先充回儿大头蒜,暂时先当自己没有烦恼。欲断烦恼还得先把理研究清楚,研究不清楚了你没法断烦恼。

  这段偈颂是大慧菩萨对佛的理解认识,我们昨天在网上讨论个问题“什么是佛?”,我们也看到过一些经典上对佛的解释,《金刚经》上很简单地描述一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什么叫离一切相?我们不知道。我们从《金刚经》那个角度知道什么叫一切相,《楞伽经》从这里告诉我们一切相怎么去离就叫诸佛,诸佛是什么?一切正觉处,一切法的正觉处是从何而生起来的?这是所谓离相则成佛。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华”世间是什么意思?我们用心去观察世间万物的时候,你要摆脱两个方面现象的束缚,一个是生,一个是灭的现象。我们对一切万法的观察,世间众生是从生灭角度开始,我们看待身心世界都是从生灭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应该离开这个生灭的观点。

  什么叫生?我今天有感觉了,感觉很好,这叫生。我突然又没有了,这叫灭。我们就在这患得患失之间增长的什么?无明烦恼的执著,我们在执著有和无的感受,这是我们没有离生灭的观点、那种心、意识分别,所以就导致你认识世界不够充分、不够详细、不够精确,所以对你来说就有一种障碍发生。什么障碍?你看不清一切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通过相分看本质看不清。为什么?我们被现象迷惑、障蔽住了,这就是第一句告诉你,世间要离生灭。

  世间你观察一切现象但离生灭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虚空华”,虚空里头有个华,什么华?虚空里能生华吗?生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眼花了,那叫虚空之华。但离生灭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谓现象的束缚,生灭就是所谓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要光看他一个表现,生是他的表现,灭是他没有表现的时候,平常,这也叫生灭。有事的时候叫生,没事的时候叫灭,各个角度你都要去观察,我们要离开相对的角度去观察他,那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看人不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坏的两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说我们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间你说它存在吗?对你来说如梦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说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两天?他还是到舍报的时候一样舍报,对不对?这就是你要离开生灭相对境界的看法。这一句话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圆通章最后一句“生灭寂灭,寂灭为乐”,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楞伽经》是最高法要,一句话直接契入,“离生灭”。人家给你说世间要离生灭,身心世界万事万物,你要看它,观察它,一定要远离生灭的观点,一定要远离相对境界来说。

  你要超越出来相对,相对是什么?你不要给它个定论,你要看它存在的意义。你不用管它待它如梦如幻,世界对于你来说,你看它如幻。对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梦,世界如幻,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定要离生灭。你不要把它对立来看,你要对立来看有生有灭的观点,有相对境界的观点,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把身心和世界从生灭的观点来看是对立的,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远离生灭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实,不实你就可以改变呐,可以创造,这就不一样了。

  “智不得有无”,智慧,这个智就是《心经》上给我们描述的一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远离得失、有无境界。《楞伽经》这里讲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觉念力的恒觉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觉的观点来观察身心、看待世界,这叫考量作用。你这个东西是没有有无之分的,是没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没有得失的,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这些现象,随时随地在作用,随时随地都在摆脱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远离有无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无,是个中道性,遇缘则生,缘尽则熄。

  “而兴大悲心”,因为智慧这种力量,兴是发生,你自然发生大悲之心,何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悯,对境界怜悯的感受和认识,我们对境界的呵护那种认识称为悲心。身心是我们的所对境界,智是无得失的,没有增长和缺陷的,那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所对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们对它要呵护,这种认识就叫大悲心。

  世间你观察一切现象但离生灭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虚空华”,虚空里头有个华,什么华?虚空里能生华吗?生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眼花了,那叫虚空之华。但离生灭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谓现象的束缚,生灭就是所谓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要光看他一个表现,生是他的表现,灭是他没有表现的时候,平常,这也叫生灭。有事的时候叫生,没事的时候叫灭,各个角度你都要去观察,我们要离开相对的角度去观察他,那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看人不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坏的两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说我们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间你说它存在吗?对你来说如梦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说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两天?他还是到舍报的时候一样舍报,对不对?这就是你要离开生灭相对境界的看法。这一句话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圆通章最后一句“生灭寂灭,寂灭为乐”,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楞伽经》是最高法要,一句话直接契入,“离生灭”。人家给你说世间要离生灭,身心世界万事万物,你要看它,观察它,一定要远离生灭的观点,一定要远离相对境界来说。

  你要超越出来相对,相对是什么?你不要给它个定论,你要看它存在的意义。你不用管它待它如梦如幻,世界对于你来说,你看它如幻。对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梦,世界如幻,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定要离生灭。你不要把它对立来看,你要对立来看有生有灭的观点,有相对境界的观点,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把身心和世界从生灭的观点来看是对立的,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远离生灭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实,不实你就可以改变呐,可以创造,这就不一样了。

  “智不得有无”,智慧,这个智就是《心经》上给我们描述的一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远离得失、有无境界。《楞伽经》这里讲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觉念力的恒觉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觉的观点来观察身心、看待世界,这叫考量作用。你这个东西是没有有无之分的,是没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没有得失的,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这些现象,随时随地在作用,随时随地都在摆脱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远离有无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无,是个中道性,遇缘则生,缘尽则熄。

  “而兴大悲心”,因为智慧这种力量,兴是发生,你自然发生大悲之心,何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悯,对境界怜悯的感受和认识,我们对境界的呵护那种认识称为悲心。身心是我们的所对境界,智是无得失的,没有增长和缺陷的,那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所对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们对它要呵护,这种认识就叫大悲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