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九(农)

第三讲

昨天讲到受戒的问题,我们所受的戒,受戒所对的境界,都是有相的。戒有大戒,有小戒,但是这个梵行者所观察的,就是能观的智能。观察大乘的境界相,大乘境界相是无相的相,我们所受的戒有相没相? 戒总说有两种:一个摄律仪戒,一个饶益有情戒。戒大约有七种相,在家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那是五戒;沙弥沙弥尼,中间有一个式叉摩那女,加上比丘比丘尼,这叫七众戒。

菩萨戒是建立在这七众之上的。你要是受菩萨戒,就要学梵行,先得把心清净了,先净了心,才能趣向菩萨戒。那么修梵行者,讲清净梵行无相法;受戒的时候,戒是有相法呢? 是无相法? 戒体是无相法的,但在给你宣布每个戒条的时候,这是有相的。

这七种戒都是净心的法门。如果心不净,你这个戒持不好的,一着相了就持不好的。我们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这是菩萨戒的前方便,没有这个,你受菩萨戒是受不成的。

观我们所受的戒,要跟〈净行品〉、〈梵行品〉不相违背。如实的观察,如体的观察;这样观了之后,能得到戒体,成就梵行,这叫如实观,这叫梵行的清净之相。

大乘菩萨是三聚净戒,戒就是〈梵行品〉的相。修梵行者能够如实观察之后,成就你清净梵行的相。在相上成就它的性,你这样观察,观你的身体的四威仪,观察一切的善法,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这都叫摄善法,利益众生,叫饶益有情。

利益众生也是戒,不利益众生,就犯戒了;不过,犯的是菩萨戒,不是比丘戒。犯了戒了,不但梵行不清净;犯了戒了,戒行也不清净了。在相上清净了,你这身口意三业,就是三轮,三轮才能清净。观你的三轮清净业,要能够这样的观。观呢? 就是对身体不起执着了。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观成就了,没有身见了。为什么? 见身就是梵行,见身是梵,梵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就是对你所修的,不起执着;不起执着的涵义,是指你诵经典也好,读诵大乘也好,礼拜也好,就是要修行,因为我们在修行上都放不下。修身的时候,有个身见,那口读诵大乘经典呢? 身有身见,口有口见。所修的法,法是无住的。

我们在修的时候,如果没有证得梵行,不依梵行修的时候,该有法有所住,身有所取,修有所着,修的时候就执着,执着了你就进入不了,不会入道的。你不要忆念过去,过去没有了。

有些修行人经常说,我过去拜了好多的佛,念了好多的经。过去已经没有了,昨天的今天不再说了,明天的如何做,明天还没来,这叫“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三世都如是。“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这叫什么? 身口意三业,三轮清净观。

我们以这个教授,检查自己所修的,我们现在修观,就是寻伺。修观的时候,有利益没有利益呢? 没利益,我们修什么? 乃至于一切成正果,都是因为修而得到的。

例如说,我们对这个戒条,每个戒相,持戒持的很清净,你这两个眼睛跟你这个意识,它就不清净了。那个同学没有持戒,他坐的不威仪了! 好,你拿这个去照别人去了,不照自己了,那表示你对戒还有所着。什么叫能持戒的? 什么叫不能持戒的? 起了分别。自己有做对的,有做的不对的;做的不对的就是犯戒了。我们照佛所教导去做,做的对就是持戒了。如果修行时有执着,身有所取,这样不叫梵行了。身有所取,修有执着,对法有所住,三世不能灭,这样不符合梵行的标准。

对于你自己的身口意,用如来的教诲、教导去做了,如来只是教诲我们这么做,对身体不起执着,也不看他人的过。如果认为别人所修行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认为自己是持清净戒的,这叫执着,对修行的事,生起执着,不能清净。

对于戒相,戒法只取戒意,对佛说的教导,我们只在法上不起执着。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做完了,已经过去了,已经没有了;未来的还没到,也不起执着了;现在的也不住,都不执着,这是一种观。

另一种,没有能持戒者,没有所持的戒,没有清净的梵行。能持、所持,乃至于所持一个戒相,都不存在,这叫“三轮体空”。

布施的时候,能施的,受施的,所施的物,观照的时候一切都没有,这叫清净梵行。没有并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时候没有,这才叫“三轮体空”。

学戒也如是,持戒也如是,哪有一个能持者,也没有所持的戒律法;能持所持皆不存在,这也叫三轮。这样离自、离他、离事物的一切过失,不起分别。要是心里头不自觉,不能离开分别,这叫妄念妄想。在般若智上讲,能观的是智,智所对照的一切境界相,都不存在了。

境界相就是菩萨以般若智能度众生,没有个众生可度,也没有能度的智,也没有所度的境,这叫般若的“三轮体空”。修定的人,离开众生,离开高下的分别,离开境界,离开惑染,也叫“三轮体空”。

有时候以六度万行,来观察“三轮体空”,要这样观;空观成就了,这叫梵行。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这些诸法,不自生、不从他生,又非无生,这是分别说了。在《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没有这么分别,当下即是。要是把它分解来说,就像我们刚才讲,受戒、持戒的时候,你也要作如是观。不住一切戒法,这是事,不住于前法,也不住于持戒的时候、不持戒的时候、受戒的时候、没受戒的时候,一律都不持的,这是在理上的。

在理上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事上就胡涂了;等你做起来就更胡涂了,在事上都有挂碍。光说理,理是空寂的,空寂的一切都是清净的。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到,现在的不住。要这样来解释三轮,如实的观三轮。

那么说这些法当中,什么叫梵行? 谁具足梵行了? 谁之所有? 什么是梵行的体? 体为是谁? 都是问号。由谁而作呢? 那梵行就是清净行,清净行是有? 是没有? 是色蕴? 是非色? 是受蕴? 不是受蕴? 是想蕴? 不是想蕴? 是行蕴? 不是行蕴? 是识蕴?不是识蕴? 五蕴皆空,这是约体来证明了。

这就是一切无住的时候,说明什么问题? 不受五蕴所限制,这就是清净相。清净相是什么相呢? 无所得之相。受戒的时候,咱们都讲戒体,戒体跟我们本具的性体有没有差别?

离开前面这些问号,另外还有个戒体吗? 也就是说我们受戒的时候,有没有个戒体? 这是解释。就戒体来说是无作的,不是受想行识的,戒不成立。就修行的人说,人不离开五蕴,即蕴是人吗? 非蕴是人吗? 蕴都是梵行,要是离开蕴,另外还有我修行的梵行吗? 了不可得。

这是说在这一切法上,清净的梵行,它的清净相是什么? 它的清净相是无得。当你受戒的时候,明明是三师给你受戒,这都是从体上来讲的,是无作;在事上是作了,这个作不起执着,就叫无作,作即无作。

我们观自己的人生,生即不生,生即无生,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不要起执着,若是有个梵行法可得,若是行于梵行法,那就不叫梵行了。

过去未来三世法皆空寂,让你意无取着,意无取着,心里也就无障碍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

这才叫受无相法。

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

观无相法,才能知道一切佛法平等平等,这叫具足一切佛法了。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所谓具足佛法,这才叫清净梵行,三世皆空。因为三世皆空故,于身无取,于修无着,言行无障碍,于一切法无所住,就像风在空中刮过去,风行于空,一切无障碍,作者受者不限。

虽在空中不碍有,虽在有中不碍空。即不迷于空,观无相法不着于空,能忍于心,起作用在境上、事上,所以说诸法平等平等。

《大般若经》〈曼殊师利分〉上说,“若不见我有一法,非佛法者,故无法不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做任何事情,任何相,都是佛法,不见有一法,不是佛法。这个道理咱们举个例子,受戒了,是不是佛法? 破戒了是不是佛法? 大家思惟一下!

出家了又还俗了,是不是佛法? 不见有一法非佛法者,故无法不等,也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破戒、持戒,是一个的。当然有持就有破,有受就有犯,是非是平等的。所以在《华严经》说,一尘起大地收。这个微尘是从大地生起来的,全大地都是微尘;举一法就该一切法,这才叫佛法的妙德圆融

染即是净,没有净,染法也没有;没有染,也绝不会说净,染净是相对的。但是要利益众生的时候,以净法、以梵行利益他人,你心里没有贪念;虽然帮助别人,可是没有自他之相。世间人一旦帮助别人了,这回做一件好事,心里头欢喜得不得了,口里夸耀,那个净行也减了一半,基本上就没有了。经上这么说,没有自他之相,这叫深观了。观什么呢? 观它是平等、平等,这一切利益众生的方便善巧,才能生得起来。

“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这是般若的智能。如果你度众生,见众生相,这个就叫执着,这不叫梵行了。梵行是不可得,一切诸法皆空寂。空寂又不是沉寂,什么事都不做了,空寂故才能起妙用,起妙用故才能利益一切众生,那利益众生,更普遍一些。

如果观察的时候有可得的,利益众生就不普遍了,那就不空寂了,那就有取着了。有取着了,心里就有障碍了;有障碍了,你就有恐怖;有恐怖就有畏惧,心里就有挂碍了。心无挂碍故才无有恐怖,度一切众生无所畏惧。

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 得修如来的十种法,这是一切梵行的体,修梵行者体。缘这个体,得一心的清净湛寂不动,这就是〈梵行品〉的用。不假思议,不假造作,心观圆明,透彻的,通达的,无障碍的,所以应该修十种法。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这是佛的十力智,又叫十力,也叫十智。这十种法,处非处智,佛的智能,能观察所有无尽众生。他所受的,或者十处,六道轮回,或者清楚了了;这个众生不应当在这个道上,为什么来到这个道? 或者他行菩萨道,化现的;或者他代众生受苦,示现的;在佛都能知道,知道他的过去现在,知道他的未来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不论你读〈梵行品〉、〈净行品〉,许多经论都会提到佛的十智,应该修这十种法,这十种法就它的体上来说,是梵行的体。

缘这个梵行的体,而生起十种力量,十种智能。这十种智能就是梵行,是体上所生起的方便妙用。虽然经过十亿万行吧,他心里却是一心,一心湛然不动本体,而且在本体上所起的妙用,不假思议,不假造作。

闻着如来的十力的智能,以如来的十智,慈悲缘念众生,这个缘念,如何缘念呢?闻到这一法,就生起了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要学习如来的十力,就是修习十智,修习这十种法,能生起大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加个大呢? 大者表自体的心体,自体的心体跟佛的心体无二无别的;佛的大慈悲心,我也具足了。观察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本体,因此才不舍离,救度众生,就是自己的心念。

常时如是观察如来的十力法,思惟如来的十力法,没有休息的时间,不间断。咱们有修习好多法,就间断了,修修就停了,就是休息了。

离开心了,这些法就缘念不成了,行无上意,就是大慈悲心利益众生,就是无上意。

业是业用,即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梦幻泡影,有什么果报呢? 没有,但是有自然的果报。要是你不起执着,帮助别人了做好事了,布施了有果报没有? 当然有,但是你不执着,不了知;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不起贪恋,不起执着,是这样的意思。

“无有休息”,这是无上的业用。不求果报,果报有没有呢? 有了他不贪恋了;就像《金刚经》说,那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他不贪恋,不是没有福报,他不贪恋;佛不贪求,菩萨不执着。我们也有,我们帮助别人了,帮助完了,就没有了。

你不起执着,修行一定会感果。一起执着,效果就小了,不过还是有的,你不求果报,果报还是有的。你不去追求果报,了知一切境界相,了知一切事,没有一样真实的;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变化无常的。

《金刚经》的最后一段经文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单指着有为法。这是说你要观,观是什么呢? 就是思惟修,这就是《梵行品》的清净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天天念,学佛者都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咱们的口头禅。是不是如梦幻泡影? 当你烦恼来了,就不幻了,好像是真实的,特别是病苦来了;病苦来了,说如幻,假的,你真正观成熟了,确实是假的,你还没有成熟,就是真的。为什么呢? 因为迷了!有那么一副对联,“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迷的时候,什么都是实在的,悟的时候,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佛教导我们这样的来观一切法,观一切众生。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起码才平等。怎么样平等呢?看别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看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叫平等、平等。别人的痛苦解除了,我自己的痛苦也解除了;把他身看成自身,同一体故,就这个涵义。

现在我们有没有求果报? 如果有求的话,要放下,有求不自在。假使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心佛众生一体的话,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度众生了,也上求佛道了,也下化众生了,但是没有我,自己不摆进去,这也是“三轮体空”。

知道一切境界,知道境界而不执着。虽然也有父母,也有六亲眷属;出家修道了,还有师父,还有徒弟,但是如梦幻泡影。因此才说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完全不执着的。思惟如果不能如是观,不能观如幻如梦,如影如响,那就叫有执着;有执着就不是梵行了,有执着就不清净了。

这叫知法自性。知道一切诸法的本体,这样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呢?“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这是没有一点贪恋心,心里不随着颠倒而颠倒,认识颠倒,你就不颠倒了,这叫梵行。

这是从心上不颠倒,并不是从行为上不颠倒。颠倒是什么样子?本来是幻化的当成实际的;本来是做梦,但是他要留恋,做好梦也要留恋好几天,做恶梦更不要说了,做恐惧梦,他害怕时间更长了。

但是做梦,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你却当成真实的。当你睡觉做梦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但是现在咱们都没有做梦,而且就是在梦里头,你这个梦能醒吗? 做梦,早晨醒了,这梦没有;但你这一辈子还是在做梦,你上一辈子还是在做梦!

但当你能发了菩提心了,还不说成佛了,而是发了菩提心,渐渐就明白了,这都是在做梦。在你一切动作中,你就想到这都是做梦的,没有真实的。这个是说,梵行让你去观,观就是思惟修,用你的智能照见它,不要在这里头起执着。

你坐飞机,或者到火车站,人越多的时候,你就观想;那些人,你看忙得不得了,不干你的事,知道吗?要常时做如是想,这是因缘所生法,没有真实的。

咱们一天忙得不得了,忙什么? 今天,如瑞法师打电话希望我到大寮去看看,她到大寮炒菜,我去看了。我是怎么想的? 你说咱们忙什么?那么多人洗菜的、做菜的、炒菜的,这是在干什么? 填饱肚子。吃到肚子里去又没用处,它渐渐地消化消化又排泄出去。那明天早晨又再吃,中午又再吃,忙什么? 这是口,腹。嘴不吃不行,肚子要饿。肚子饿了,嘴就吃了,非把肚子填饱不行,还要讲求味道。为了吃,还要做,做好了再吃,这是过程,一切都是假的。这本身是假的,吃到肚子里还是假的,排泄出去了,它不是真的,它不停留的。那人死了,死了就不吃了。所以人生的一一过程,你要观,观就是观想,思惟修。

人生的一切活动,后头总加一个为什么?‘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天方夜谭\’,我想有人看过,有人没看过。那看小说的人着迷了,之所以迷上了,因为他认为是有的。特别是蒲松龄作的‘聊斋\’,因为蒲松龄官没当上,脑筋往哪用? 就写书了。

‘阅微草堂笔记\’就不是这样,它是记录现实的。皇帝把纪晓岚贬到新疆去,他听见新疆人所说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看见的故事,这本书之所以叫‘阅微草堂笔记\’,因为是在他的草房子里编的。世间上许多微细的事,用我们佛教所说的四句话就解决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些书说的好像都是神奇古怪的事,咱们活着的事,哪样又不是神奇古怪的? 每个人说说他所见的、他心里所想的都很怪。有的人想的非常怪,咱们叫什么呢? 想入非非。想的很怪,做的也很怪,有很多人做事很怪的。这个很怪的意思是指什么呢? 这是说,他是人道的人,可是做的事不是人道的事,所以就怪了。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是的,这是说有为法,了知一切境界,境界就是有为法。

了知是什么呢? 了知是心,是无为法;用无为法了知有为法,这是在文字上说的。用你心里想的,想那个奇奇妙妙的怪事。看电视,看电影,那写小说的人已经告诉你,没有这个事,这是小说;但是看他编成戏剧,编成电影,有的人还是会流泪的,有的甚至还痛哭;甚至还想找出那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那是他脑子里编出来的。不要向外头看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自己想想吧!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你的心。说了这么多,十法界、六道、四圣,十法界就是你心的演变。直观自己的心。说这些法都是直观你的心,不过弯子有很多,要经过好多道手续,我们可能认为这个道理很深,其实,浅的你也不知道。

今天我们在厨房炒白菜,大锅里的白菜很多,如果不是一个个菜籽种下去,它怎么会变成一个大白菜? 就一个小籽儿变的,要生长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长完了,拿它去贩卖,咱们就买进来,又把它切了,给它一炒一煮,完了又吃到你肚皮里头去,它又化了,化了又没有了,就这些事物,你去观察吧!

我们的年龄不同,来的处所也不同,这么好几百人,真的吗? 说真的,真的它不存在,一百年之后,谁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呢? 过去历史是这样,我们前面一百年的那些人,都不存在了,你回忆一下吧。所以你把这个如梦如影如想变化,好好体会、观照。这话说的很多,耳朵不晓得都听了多少遍了,你能体会到吗? 若真能观到、体会到了,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观一观,想一想佛所教授的,不管好的,坏的,完了你来证实一下。经过你的思想去观照,道就是这么样修的。你在这里头要是能找着真的,你成就了。

《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我们把它认识到了,就成功了;成什么功了? 成道了。成道了,再回来看,当你出了家了,你再回头看你在家的事。

四、五十岁的人,经历就很多了;二、三十岁的经历少了。像我,活到九十岁了,根据过去世间所说的话,老而不死是为贼。知道贼吧? 贼有两种,有偷的有抢的,抢的就厉害些,偷的是小偷小摸。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经历太多了,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一看就知道了。咱们是学智能学的,不等你老了,没智能没关系,你把佛菩萨的智能借来看一看。

我们现在是没有证得,没证得就借佛菩萨的智能来看人类。你这一班人十个人,你观吧! 一天当中都在变,不用打开电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套电视,先静下来看看自己的。从你当小孩,六岁记得了,上小学开始,一步一步都是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都会笑得不得了。你大了,再看小孩做的事,愚蠢极了,你会感觉到好笑。你再看这个整个的世界,再看整个的人生,这就叫“行无上意”。

观照的功夫,观到最后了,大梦方醒,到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一切法真正是如梦。现在你还是不承认呢! 现在咱们谁会承认咱们的现实生活,就是做梦? 天天看佛经,这是佛说的,你自己并没当成梦。如果你当成梦了,你证了果了,起码你的见惑断了,你见什么都不会生起烦恼的,不会把自己也掺进去的。

当你看电视看电影很容易把自己摆进去了,你自己是在做梦,还把自己摆进去了!这只是演戏,也不能把它变成事实;可是每位道友现在能把一切事物,都变成如梦如影如幻如响吗? 你还有烦恼吗? 这些世间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都没有,那只是你真心上所生起的妄影。

妄影不是真实的。你回头看看历史,看看满清末年的时代,蒋介石的时代,看历史、看小说,走遍全中国,看看每个地方的变化,人事时物全变了,连影子也没有了,还有影子吗? 连影子都没有了。咱们现在讲三皇五帝,乃至皇帝私游,全是假的。你看过二十四史的,你看过纲鉴的,你看一看,是非曲直,什么是直? 什么是弯曲的? 没有标准的。做人的道理,有标准吗? 怎么样做个人? 那得看你生在什么地方,生在什么处所,生的时候是什么时间;如果你不把这个定下来,要来论一个人,好与坏,是与非,没办法评论的。

因此让你返观自性,〈梵行品〉里说我们怎样能达到清净无为? 要生起大悲心大慈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在娑婆世界观吗? 在极乐世界观吗? 佛告诉我们,你要厌离这个世界的生死苦,生到极乐世界。那有没有舍离众生? 你怎么来对待这些问题? 你一天磕头、拜忏、持戒,持戒目的是什么?你得把你的标准先定了,再去学,学完了再去做。

遇着一件事物,每个人看法想法不一样的。你平常一天都是如是生活,突然间一变化,你的想法就变了。这就是什么呢? 心被境转,客观的外境,把你心转变了,这就是凡夫。你看见任何事物,不随外境转;你的观察力,看问题的看法,让它被你转,你不被它转。我们现在就学这么一个方法,学什么方法呢? 我们的心不随现实的客观环境而转变,我们要转变那客观的现实;把它看成了如幻如梦如影如响,那就转化它了;转化它了,就不被它转了。

那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 任何时候你都是高高兴兴的,愉愉快快的,它被你转了。你说这是假的,骂你,假的;打你几下子,你说这个五蕴是和合的,不是我,你没打我。痛了,打痛了,平常的拿拳头打还可以,拿刀砍你一刀还得到医院去治,它痛啊!你要是能把它看成是假的,真的是观想成熟了,它就不痛了。它本来就是假的,假的还痛吗? 为什么痛啊? 当真的。这就是观,修行观力的观。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你所观的跟你所做的,两者和合了,就是相应了。知道印度瑜伽大法吧!印度瑜伽大法,是婆罗门教的。佛在世时也讲瑜伽,瑜伽是什么意思? 就是相应,你的观跟你心里所想的,跟你所做的,两个合而为一了,就是相应了。相应什么呢? 一切法都如是!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第二个解释,就是假的,如梦幻泡影。作如是观,这样一观,观的心行合一了,境界现前了。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怎么样现前的呢?一发菩提心就成了佛了。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个身不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成的,那是什么成的呢? 智能成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智能身。一切法都是心生的,一切法即心的自相,心生则种种法生;要是不想了,心灭了,种种法灭,什么都没有。

在文字上、语言上说的非常简单,可是做起来就难了,都是自心领悟,不由他悟。这文字是佛的教导?三宝的加持? 那是帮助你自己去领悟。一切法从你心里生的,一切还归于心,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呢? 种种法灭。说在梦中,或者在迷的时候,明明有六趣;要是明白了,什么都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都要你深入去观察,你要是把别人说的话,一切的行为,一切的交往,都当成如梦幻泡影,你想想你还会有烦恼吗? 比如说,要是不吃东西,那就活不了了;可是有好多和尚入定的时候,他不吃不喝了,他也没死。

这是心的力量,要经常这样观照想,快乐的时候要想到痛苦,痛苦的时候要想到快乐。为什么呢? 你能解除自己的烦恼。在任何时候,你心里总是让它快快乐乐的,起码第一个好处,减少疾病。人有没有发高烧的时候? 发高烧的时候,自己找找原因,为什么会发高烧? 凡事,你的心别帮助你的身,要让你的心跟身分离。怎么样分离? 一天当中别在自己身上打主意,那就是分离。你不能完全说是不打了,咱们没办法,还没成道呢! 打的少一点,重了你给它减轻一点,你别再帮它的忙了;你帮它的忙,那不得了,你的道就修不成了。

在平常生活当中,你要常时想,心里要平平静静的,无欲。什么求都不求了,心像水似的,没有欲望,什么都不求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非常平静,你说的话非常的灵。为什么? 自己有智能了。

无欲的时候,那个心像水一样的流,我看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他不是佛教徒,可是悟得了,“无欲常教心似水”,没有欲望就像水那么流的,“发言自觉气如霜”,这是说话,不是冷言冷语;霜就是很寒冷的意思,感觉非常有作用,确实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你自己的心,心的自性。这个时候你有智能了,慧心成就了,初发心时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这里是讲清净梵行,那还要不要功德呢? 下一品讲〈发心功德品〉,就是怕你偏到空无这边来! 以为我要修清净梵行了,什么也没有了,不用做功德事了,那就麻烦了;菩萨道也不行了,落哪边也都不行。你看佛所教授的方法非常的微妙,不可思议,你要照着去做! 能成佛,了生死,得解脱。解脱是什么? 你什么不执着了,无挂无碍了。什么是无挂无碍了? 你这个心不去想它,就这个意思。有的经文说的很深,但做起来很简单,可是就是做不到,很简单却做不到。

放下吧! 放下吧! 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每个人想想自己的心吧! 你哪件事放不下。或者你要想回家,跟常住请假不准,你这一天很烦恼;回去了没事了,再回来放下了。病,生老病死苦,病,就是放不下。脑壳痛,那找找原因吧! 它为什么要痛? 也没有人打它,没人伤它,头为什么要痛啊? 你想想这个痛的问题去了,想想它不痛了,起码减轻了。有觉觉痛,觉痛那个觉啊! 它不痛的,它感觉着痛,不是它痛。

有很多的问题,在文字上、在事实上很简单,为什么做不到? 如果那条路,你走的非常熟了,没灯你也走去了,瞎子他摸也摸去了;要是这条路,你没走过,睁着眼也找不到,就是这样的意思。不要太钻牛角尖了,认为佛法很深! 其实等你大致懂得了,可以把你一天当中的生活颠倒过来,因为咱们现在都在颠倒当中,你再把它颠倒过来,不就对了吗! 那样就不颠倒了。

这个不由他悟,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说是佛所教导的,我们根据佛所说的去学,好像是从佛那里悟得的,不是的。佛只能给你启发、帮助你。悟! 得你自己去悟。成就慧身,得你自己成就,佛不能给你;佛也不能断除你的业,也不能给你智能,佛只是告诉你方法,你照这个方法就能得到了。

得到什么了呢? 得到智能。智能不是梦幻泡影,也不是如露如电,那个是真实的。反正那个心里之外的,都叫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梵行品〉的经文不长,现在〈梵行品〉讲完了,我还是劝大家多读〈净行品〉,〈净行品〉读熟了,你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净行,做什么事都清净的,就是你的行为、你的作用,都让它清净。怎么才能清净呢? 就是你的心,放下吧!看破了放下了,心就清净了。要好好观,希望自己自在,不要找烦恼。

我们都会背《心经》,《心经》的头一句话就是全部的〈梵行品〉,也就是观自在菩萨,你要观,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咱们所讲的清净梵行是空的。照见五蕴皆空,从你自心生起自己的智能,自己的智能照自己,别向外照。一照自己,就照见自己的胡思乱想,颠倒梦想,这就明白了,不贪恋了;不贪恋了放下了,放下自在,自在解脱了,那就一切皆空了。那个空是用深般若智能,照见五蕴皆空了。

空完了,到了后头又不空了;如果你不能达到,就念观世音菩萨的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大家都会背,都会念,不晓得念的好多遍了,但是在这个里头还要加上观想,《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是“观”。

《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要想全部读完,很难啊! 光是空就说了二十种空。其实一个空就够了,你不懂,就给你空空空,空来空去还是不空,空到最后不空,空了说什么佛法? 什么不空? 觉悟。觉悟了就不空了。这个空是建立在觉悟上的,觉悟了不空了,它不起贪恋,就是他自己不贪恋了,他就空了。

我们现在这里的比丘尼师父,二十多岁的很多吧,她空了,不贪恋,也不去交男朋友去了,以后也不用离婚了,什么都没有了,多清净啊! 就这样子,也就空了,她没有不空了吗? 你要是参加进去,那就不空了,参加进去再想出来,好难啊! 那就危险了,很不容易了。

这完全是心,不是物质。要是贪恋钱财,能办置五欲,等到把钱挣的差不多了,没办法了,享受五欲吧! 身体又不行了,身体又不能享受了,还都是空的。他不理解,他去贪,贪吧,贪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不论学哪一法,都是希望我们不要执着,放下吧!

怎么能放得下呢? 看破了,一切如梦幻泡影。好比当你做个梦,做梦发财了,一醒了,就没有了;你想了好几天,还是没有,还是得放下。那是被迫放下,而这个是自觉的放下。

佛教授我们要行梵行,虽然得到一点的功德,得到一点的好处,也不要在那上面执着贪恋。像我们四众弟子,出了家,清净了,在这个上面就不要贪着,不要起执着;一起执着就又恢复原来的烦恼了,就是这个涵义。这是怕你落入空,下一品讲〈初发心功德品〉,就说发心的功德有多大,劝大家发菩提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