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71讲

  《四十华严》第71讲 (2009年03月02日) A

  昨天我们跟各位谈到,这个入法界的三个必要条件,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在这边告诉我们的:

  要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要能行菩萨道;

  要能亲近真善知识。

  那么,充分条件是你必须、已经前提性要有的,还要有这三个条件。那这样入法界就是,以法身来行普贤圣行。或者,以法身来行圆融圣行的圆融道。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也告诉各位,凡夫也要行圆融道。那凡夫行圆融道,就是没有那个充分条件,你没有证得空性。那这个时候呢,你行圆融道就那么一个条件,要尽形寿行菩萨道,对三宝具足信心。对三宝具足信心,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你是凡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很难体会。

  虽然我们语言上跟各位这样讲,要一再地反省跟检讨。没有错,可是你的反省检讨可能会弄错。一再的反省跟检讨,不是罪恶感,不是挖掘自己的错点,不是。是要去检讨说“我的行法符不符合圣意”。圣意就是佛陀的旨意,你的行法跟佛陀的意思一样吗?你的行法跟上师所指导的相符合吗?假如没有的话,我们要想尽办法来改进。这个叫做反省检讨啊。

  那你反省检讨到世间的一般的这种事相上的检讨,那当然也是反省检讨。可是这个成绩不高。我们要的,是要高成绩的部分。

  所以呢,你在这个用功的过程里,你要懂得。

  第二个条件啦,就是要一再地超越,一再的超越。止于至善是什么,你不要管,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那能不能到达止于至善,已经不是你所能定的目标,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体会不到那个地方”。那你能够抓住这两个要领,这个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虽然我们一再地讲,但是各位的体会必然有很大的出入,那无所谓。你只要一再地反省检讨,那个出入就会一再地修正过来。

  我把我个人的例子,也一直讲给各位做参考。为什么我们经过三十年的摸索、努力,真的是在一夜之间,那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来疑无路嘛,对不对?人家这样的唾弃,瞧不起,甚至于有人都把我们扫地出门。扫地出门,你比较清楚,我比较不清楚。台湾没有扫地出门这回事啊。不过我听说这里扫地出门很多啊。那,我们被这样的清算、斗争,三十年默默地,套一句古话说,叫茹苦含辛啊。你有没有经验过?我不知道,那个真的是心里头啊,滴着血泪,没有办法。

  三十年来,忽然之间,怎么会这样?人家把贤首宗的衣钵交给我们。还不止如此,这个,贤首宗的衣钵是属于中观论派的衣钵,瑜伽行派的衣钵也交给我们。你想想看,大乘佛法的两大主流,通通到我们家来了。这对于一个行者来讲,那真是无上的光荣啊!突然间,一夜之间啊,我们感到,真的是富贵非常。对不对?

  本来是脚无立锥之地。头无遮影之棚,左右无可靠之壁,前后亦无山可依。那突然间,哇!金碧辉煌,宝冠重重。这怎么搞的?这个就是你在一再的超越当中,自然就会达到那种高度。假如你不一再地超越,没有那种高度。

  有没有企求呢?我跟各位讲,一点企求都没有。什么叫贤首宗,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在前面就是常跟各位讲的就是,华严宗。我们只知道历史上有华严宗,不知道有贤首宗。结果呢,接了法以后,我们一找,北京附近还正是我们贤首宗的大本营。那碑林那么多,可是我们没有同修讲。是我们因为接了这个法以后,从新调整我们的焦距,才看到,原来贤首宗就在北京附近。从红螺山那边,一直到八大处,都是贤首宗的活动范围,那你就可以知道,那有多殊胜

  那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一再地超越,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你不要管他。当你高度到了那个地方。他自然就会出现嘛。你高度不到那里,你要求也没用。所以,这是我们凡夫行圆融道,最好的一个例子。

  那三个条件当中:

  第一个,对三宝具足信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个,尽形寿行菩萨道,这里就是“欲勤求行菩萨行”。就第二个条件,这没有问题啦。那这些菩萨行菩萨行,那不止尽形寿,根本就是尽未来际嘛。那你现在能够尽形寿行,尽形寿发愿大家都会,他有一个要领,就是,你会遇到挫折,不能轻言放弃。只有一个时候,尽形寿、命终的时候,那才能够说放下了。还不是放弃哦,放下了。你都断气了,剩下后事要人家替你办啊。那你只好放下了。不放弃,因为,再来我还是要做,还要继续行这个菩萨道。你要记得这个原则。假如你轻易地想要放弃,那你的菩萨行就不能够圆满

  那么要圆满,你又有很多挫折。那要怎么办?我只能这样跟你讲,我自己遇到什么挫折,也不必跟你说啦。那太多啦,讲不完啦。所有的挫折,你只能够做归零功课。遇到什么打击、什么诽谤、什么伤害,都不要理他,不要反驳,不要找理由,只有回佛前,一百零八拜。虽然很痛苦,也很伤心,带着眼泪连着鼻涕,佛号也念不出来,只有哭的声音,你还是要拜。拜完以后坐在那里,眼睛看着佛陀,看他微微地笑,他总不会哭吧,对不对。纸画的、泥塑的,他不会改变他的笑容啊。你就有一种感觉说:“佛陀,你知道吗?你的子女受了多大的委屈,你知道吗?”那时候突然间你就会发现,一道光芒,他告诉你说:“孩子啊,别伤心,明天太阳也会出来,他们也跟你一样,太阳出来,大家平等平等,你就继续努力吧!”当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你要走你的路,没错,佛陀鼓励你继续往前走,就只有这样。所以这个归零功课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当然也很高兴。有一次啊,一个非常惊喜的,是我在高雄讲经。有一个师姐在我讲完以后,她告诉我,她拍拍我肩膀说:“师父啊。”

  我在想啊:“这个师姐怎么这个样子啊?”

  她说:“你一定很穷哦。”

  我说:“干嘛?”

  “像你这样讲经不会有人供养。”

  我说:“是啊。”

  “人家那样讲才有人供养啊。你这样讲谁供养你啊。你为什么不要跟他们那样讲?”

  我说:“我不是那个调调。”

  她说:“好,我给你五十万。”台湾五十万这边只有十几万而已,不多啦,但是你知道,一听到五十万,差不多两只手不知道放那里了。因为你没有捧过五十万到底是多少啊,对不对?价值不在五十万多少,价值在有人会珍惜这个法。她知道你这样讲,没有什么广大的群众拥护啊。他讲那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大家好风起云涌造成狂热的,那个钱很多啊。但你讲这个,又要人家尽形寿行菩萨道,哎呦,那么辛苦。人家说简单地念十个佛号就可以往生了,那个才有钱啦。你叫人家自己折磨自己,谁要供养你啊,对不对?

  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佛教知识青年,有他的良知,他在秉承佛陀佛法身慧命DNA的时候,不是要迎合大众的需要,而是一种良知的传承啊!你知道吗?假如你丧失了这种良知的传承,那已经丧失了你身为一个行者的本色。

  所以我是希望各位,你在要行圆融道的时候,虽然是个凡夫,不要紧!尽形寿,走下去。有人误会有人怎么样,都不要紧,你向佛陀负责;你向因果负责;你向众生负责。你不要为了眼前的名,为了眼前的利,那你弄错了!这不是行者。那你到社会上去赚钱就好了。大可以去搞行销嘛。为什么我们不做?为什么我们出家?为什么我们要修行?为什么我们要追求了生死、出三界、求解脱?为什么我们要成佛?我们追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所以,这一点大家弄清楚。

  圆融道可行!但是因为你是以凡夫的立场在行圆融道,最艰困的问题就是,那种挫折感你能不能挺过去!这是最重要的。要挺过去,只有一个方法,那个方法,我也没有办法用语言跟你表达,你要融入那个生命体系里。这句话,讲可以这样讲,那怎么跟你讲体验呢?你只有从这三个条件的实践中去体会,整个法界的生命是什么?他不是你脑筋记忆的那种东西。你要融入你那个整个生理的生命体系里面,那就可以了。那怎么融入啊?这我们实在没办法讲。

  所以这个三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透过这三个条件你可以做得到。怎么做到?只有一再地挫折一再地磨练,这叫磨练啦,我们合理的叫训练,不合理的叫磨练。所以你就好好磨练自己吧!

  所以这个圆融道的这三个要件,我就跟各位补充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很乐意,也很想进行这个实修的工作,但是就是经不起那种挫折感、孤独感、落寞感。

  各位记得,我一个勉励自己的就是,佛陀在雪山修道的时候,被那个罗刹跟夜叉骗了。他就听到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后面两句就不知道是什么。他就发愿,有人教他后面两句,他愿意施舍一切。

  来个罗刹来跟他要说:“你什么要施舍啊?”

  他说:“你要什么我都给。”

  他说:“我要一条大腿。”

  他说:“好,大腿拿去。”就折给他了。折给他了,他抱着大腿就跑掉了。

  另外一个夜叉来了,说:“你要给什么?我给你,我有那个偈子。”

  他说:“你要什么?”

  他说:“我要一个胳臂。”他胳臂折掉,也跑掉了。

  当然就完蛋了,这个时候,他当然很伤心,“我要正法,怎么没正法?”

  我一直觉得,这个很像是我们亲自的写照。常常这样被骗。那有办法吗?社会上本来就是很多罗刹、夜叉。这也很正常。你不被骗谁被骗啊。对不对?当然我们每被骗一次,就一堆信众死光光啊.“你那么笨,哪有师父这样的?”那你怎么办,你要哭吗?欲哭无泪啊。

  诶,就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为了求后面两句,他舍身,这样舍身了。诶,就在这个时候,空中有声报曰,就是空中有声音来了。就像那个叫我九月十号去求法,九月二十一号要传法的意思一样啊。

  他就说:“你不要伤心,你要的偈子,我给你。”

  他就说:“是什么偈子?”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灭灭矣,寂灭最乐。”

  诶,他开悟了。然后,他就一下子就问说:“你是谁啊?”

  他说:“我东方去此三十二亿恒河沙国土外的佛,因为你发心求法跟我相应,所以我来告诉你。”

  就这样子,他手、脚就复原了,再生了。知道吗!

  那么我告诉各位,修行的时候常有那种孤独感、落寞感啊,你能不能感受到那个寂灭最乐的那种感觉。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大死一番啊,那就是那个“生灭灭矣”所产生的那个“寂灭最乐”的那种乐。这个时候没办法分享。所以,当你最孤独、最落寞的时候,往往是你自己的生命中最宁静的时候。你有没有经验过?没有的话自己去经验。这个我没有办法帮你制造。

  那个寂灭最乐啊,诸法因缘生…他好像各少一个字。我只会背这样。你自己查字典啊,查出来就有了。

  这个是,我常跟各位讲说,因为这是修行实际的一个境界跟领域啊,分享给各位。当然你可能福报比我大,不必像我受那么多的苦啊。但是呢,你需要去经历这些。这些经历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所以,修行人,我告诉你,没什么好吃好喝的,当然你有福报就随缘一下,无所谓啦。没福报,那你就去经历那一种“生灭灭已”的感觉。什么叫大死一番?什么叫桶底脱落?这禅宗的公案,这些名相很多,听起来好爽啊,轮流到你头上,你就知道,那不是爽不爽的问题。那一种痛苦难当啊,那一种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粉碎的那种感觉啊,你必须要好好,好好地经验他。

  好,把这个部分跟各位谈好了。

  这个圆融道,虽然讲是圆融道,不要经过圣解脱道的行法,没有圣解脱道的那么样的精彩与痛苦,可是我告诉你,圆融道所要经历的苦难啊,不会比圣解脱道来得少。这是公平的啦。有的人说:开机场比较省钱,机场比较省钱;开高速公路,成本太高。是没有错,开高速公路成本太高。可是机场也事实上省不了几个钱。从硬体设备上是差不多,从管理上来讲啊,机场、飞机航行的管理成本以及安全设施远比高速公路来得大,对不对?所以你看:得之商榆……(失之东隅,收之商榆)。我不知道了,背不起来了。你在东方失了,在西方找到。这是一定的。

  所以,这是一个因缘的问题。你透过圣解脱道而进入法身行法身的圆融道,跟你直接从凡夫行圆融道,是差不多的了。只是因缘不同,成就是同样殊胜。那个过程你该吃多少苦啊,就多少苦,是省不了的。

  这个是我告诉各位,修行绝对不要投机取巧。不要认为有什么方便法。告诉你,没有啦!法法平等啊。哪有什么方便法?没有啦。要不然法法平等怎么讲,佛陀不打妄语吗?哪有什么最简单的易行道、方便道?没有啦,没有那些东西。有的话,只有一个法法平等。你不管用什么法,你该付出多少,就该付出多少。你有多少业力,你就要到达“业尽情空”的地步。要不然怎么有可能?当然,用了很多包裹,把他包裹起来,什么“带业往生”这些,你都别想了。到哪个净土,你绝对带业往生,因为你业还没有净,才会到净土。

  业尽的话,就直接入法界了。而且,我们入法界,你要留意到啊,行圆融道只要一定位好,法界所有的因缘是开始围绕着你,开始在运作。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当因缘尽的时候,因缘到的时候,他就现前了。所以我跟各位谈这个,你是体会不到的。当你在法界中定位以后,法界所有的因缘是以你为核心,围绕的。当你不定位的时候,你永远是法界在组合因缘中的一个因缘。你记得,你的生命一定位以后,法界所有的因缘围绕着你的,你这个生命作为核心。知道吗?当你不定位的时候,你永远是法界在重组因缘中的一个因缘而已,那就看你了。所以,你会就流浪生死,头出头没嘛,往往依附在法界的这些假象中。当你定位以后就不一样了,开始转过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状况。

  所以自己不要投机取巧。任何法门都一样。我跟各位讲的是真实法修行的那种根本。其他的人可以因为你个人的个性、性格而去做调整。

  像弥勒佛就不一样了,弥勒佛他要打坐、要念佛啊,一定要开空调。还要芳香剂,还要有人给他按摩。他这样才要诵经。没有人按摩他不诵经。那我们释迦牟尼佛不是啊,因为他要精进,那就怎么,就横冲直撞,悬崖上他也打坐,零下五十度他也打坐,在火山里他也打坐啊。因为什么?他是精进勇猛型。你看弥勒菩萨,人家肚子大大的,有没有,还摇个扇子,他是懒散享受型。所以他要修行,每个人个性不一样。

  可是你知道,他的原则定了,定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比弥勒佛晚发心,弥勒菩萨证阿罗汉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才发心。那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你看,弥勒还要好久好久以后才会成佛,为什么?这个无所谓嘛。反正他们都会成佛啊。这是性格不同。一个急惊风,一个慢郎中。那修法绝对不一样。你不要说谁对谁错,都一样,都对啊。那性格不同嘛。那大肚子当然慢慢来嘛。对不对?那瘦皮猴,释迦牟尼佛,你看他就动作特别快。他急惊风嘛。所以没有对错。这是性格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条件就是,法界中定位了。

  所以,各位可以因为你的性格不同,而有不同的行法,但是基本上的这些条件跟原则你都要有。这些不可免。

  但是我们刚好弄相反。我们都在假象上用功。“我学佛了,头发不能烫。”谁跟你讲不能烫?“不能穿红衣服。”谁跟你讲不能穿红衣服?“不能够点胭脂口红。”谁跟你讲不行?“嗯,学佛怎么可以这样?”学佛怎么不能这样?学佛要你的,不是搞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啊,要你从生命的核心跟根本上来啊。你不从那里,不从根本来,而从枝末来,你学错了!所以,你学那些叫做演戏用。因为枝末演戏、拍电影才拍得出来啊。核心的问题,电影弄不出来啊。你知道吗?

  所以,你要留意到,你今天做一个行者啊,拥有行者本色,那就要从这里来,不要从枝末来。从根本来,从你的DNA改造这边来,希望各位好好把这个部分弄好。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文殊师利菩萨跟善财童子教导的最后一段。前面都已经讲了,你要去找善知识,“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因为本体你看不到,“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这些基本上文字上大家都懂,我就不详细讲了。那内容的部分,那都是你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

  我相信各位依止很多善知识,结果是你把善知识给抛弃了。对不对?为什么?你自己想想看,为什么你会抛弃善知识?因为你看不惯他,对不对?因为他不是你想象中是坐在云端上的人,他也不像你所想象的是坐在桌子上供人膜拜的人。他还是到处趴趴走,不安于世的人。他没有办法成为你的财富。他不能够乖乖地坐在你家里受你朝拜。那你假如要的话,街上很多木雕的、石雕的,那才有可能。善知识不可能。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说,你跟哪位善知识都不要紧,不要跟丢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把善知识跟丢了。是你故意把他丢弃的,不是他不要你的。这个你留意喔。

  前面讲完了,最后他有一个咐嘱,嘱托了。就一百零三页: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我们现在来看这几句话。下面当然还有一句,好!这个,善男子说:“孩子啊,你从这里出去向南方去,南方有个国土,名曰胜乐”。这个文字很简单,要讲就说“善男子,善财啊,在我们南方有个国土叫胜乐,那个胜乐国里面,有座山叫做妙峰,妙峰山上有个吉祥云比丘,你可去问他。菩萨怎么学菩萨行。怎么修菩萨行,乃至菩萨怎么样行普贤行,疾得圆满。”可以嘛?哈。这样就解释完毕了,然后看下一句,是不是?这个就简单了。这样有没有讲啊?这样叫做没有讲,因为你还是不懂他在讲什么。

  什么叫南方呢?南方是罗盘上的南方吗?还是地球磁场上的南方?这个你要知道,这个叫做《华严经》的语言模式。南方啊,这里是第一次出现,因为下面大部分都是向南方走,那我们在北京一直往南方走,还没问题啊,你假如在海南往南方走,就上龙宫去了。对不对?那怎么办?不是。“南方”是指正确的方向。你出去找,找善知识,但要朝正确的方向走。你不要跑到拉斯维加斯去啊。拉斯维加斯就不是正确的南方。那不知道是,那是××方了。他不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叫“南方”。

  “东方”叫发菩提心的方向。“东方”是发菩提心的方向。“西方”是成就菩提的方向。换句话说,你一定是从东方,所以他是福城东,有没有?前面叫“福城东大塔妙处,听闻文殊师利菩萨讲普照法界圆满光明修多罗”,有没有?是不是?那是东方啊,发菩提心的地方嘛。那么向南方是修学菩提心圆满的地方。那么,到西方是成就菩提心圆满的地方。有没有?

  好,那北方呢?北方是不是拉斯维加斯的地方?不是,北方是把这一个成就啊,西方成就菩提心的这个成就啊,起来应用的地方,拿起来应用的地方。所以北方叫不空成就如来。有没有?会应用嘛。他不能讲空成就,他讲不空成就啊。也就是拿来运用也会成就,就是在事相上,事相上是有,所以不空嘛。有事相的运作,也成就的地方。

  所以,东、南、西、北简单的讲是讲这个部分。所以《华严经》中讲的,你要弄清楚。东、南、西、北是有他表法的意思。

  那么,从这个地方的定义,再转回来看。各位很喜欢修密法,你密法都讲不清楚。大概没有一个讲得清楚的。为什么呢?因为密法里头讲到,毗卢遮那佛的正前方为东方。毗卢遮那佛怎么坐都不要紧,他的前方为东方,他的背后就是西方嘛。是不是这样?好了,那这里头啊,我们中国有个民族,跟他非常相应,就是契丹族。契丹这个民族是太阳崇拜的,是面向东方的,有没有?所以毗卢遮那佛所对的东方,刚好是他坐西向东嘛。有没有?中国这个民族是坐北朝南。有没有?这个民族不一样啊。所以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全国举国上下全部信仰《华严》,就是这个原因,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为什么啊。辽国为什么信《华严》?就在这里信《华严》啊。所以,契丹族基本上都是善财童子的后代。对不对?很清楚吧。这是佛陀法身的DNA。

  那你一直拿罗盘在找东、南、西、北方啊。那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内。那在娑婆世界里,不在这个法界里。有没有?这是第一个。

  所以,我告诉各位,你每一个人,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你都有个东方,也都有个南方,都有个西方,都有个北方,只是现在看不清楚。你一定位四个就很清楚了,人生的方向就出来了。

  所以,你现在可以找你的南方,他有一个善知识,南方有个国家叫做胜乐国,那个国里头有一个山叫妙峰山。有个善知识叫做吉祥云比丘,第一个。你要弄清楚啊。所以你现在要学佛,先找个善知识,先找一个善知识,你要依止他,跟他学习。你要弄清楚啊。你确定以后,因为这里是跟你确定南方,因为你已经进到华严的门槛里了,先假设你已经发菩提心。那你没有发不要紧,你往南方走,他也会帮你发。所以呢,善财童子在往后走的地方,都“我已发,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知道吗?

  大概,你找三位善知识以后,你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不行。同样的,你假如一开始只跟一个善知识有三个阶段,你这样一再地反问跟追求你的善知识说“我这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对不对?”三次,你自己也发了。但那是指三个阶段。你不要早上问一次,下午一次问一次,晚上问一次,不算啊。那是三大阶段,你可以获得的。这是南方。

  好,那么他第一个呢,就讲国土,这个国土、这个佛刹。他说南方有一国土,就是有个佛刹。这个佛刹是有个菩萨所成就的地方。但是,他这个地方,是讲国土内有个妙峰山。山上有个比丘叫做吉祥云。你知道吗?其实这个国土啊,不是我们世间讲的国土,而是这一个吉祥云比丘所成就的国土,但是呢,他不统治。你要留意到。所谓不统治就是他不管理啊,不管理他的国土。因为他出家人管理什么国土,那是国王的事。所以你留意到哦。

  他这个语言里头,都有他真实的意义在里面。但是你不推究他的用意,也就,你不知道佛教的结构跟佛教的伦理,你就没办法解释啦。他在这里并不是说,有个吉祥云比丘,那这吉祥云比丘有个国土叫做胜乐,他现在住的方丈寺在妙峰山上,他不是这样讲啊。对不对?那这样就表示,那个国土是吉祥云比丘在管的嘛。是不是?但是他不是,他没有管。他说:那里有个国土,国土里有一个山,山上有住了一个比丘叫吉祥云。对不对?你要留意到啊,这个层次感是不同的,层次感不一样。

  那我们从文字上来解释,你现在的文字意义上来解释啊,一定是那里有个国家,国土就是国家嘛,这个国家里头有座山叫做妙峰山,妙峰山上面有住一个出家人,你去找找看。因为山上不止一户人家嘛,那你去找到叫吉祥云比丘的,那你去问他“怎么学菩萨?怎么行菩萨道?”你就去找他问。那我告诉你,绝大部分的解释都朝这个方向来,那是你现在运用的语言的意识形态,大脑里头的意识形态,跟佛法在表达的那个法身慧命的领域是不一样的。这个你要慢慢地去区别。

  好,国土弄好了,现在说,这个国土叫胜乐,很殊胜,很快乐。

  佛法没有跟你讲不能殊胜、快乐啊。我们现在学佛都学到什么?干干瘪瘪的,而且呢,不能笑,人家笑,“嗯,不能”。不能露齿笑,露齿笑是犯戒。对不对?大同,那个,有个菩萨叫做露齿笑菩萨,有没有?华严寺有个露齿笑菩萨,那已经是全国破天荒,只有这尊菩萨牙齿露出来笑的,其他人露出来都犯戒啊,只有他不犯戒。还叫做最美,山西的国宝。为什么会弄成这样呢?你看清楚。

  胜乐,这个乐啊,不是世间的声、光、色、影的乐,而是一种法喜之乐。你没有到那个领域去,不经过真正修行,那个法喜不会产生的。现在我们学佛以后,因为生活调整了以后,诶!你会有一种喜悦,那个喜悦产生一种轻安。这个是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有的一种成果,那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行法的胜乐,没有!那个是入定以后转到另外一个象限里头才有的。那么,你在这个转移的过程里,资粮道在具足的时候,你就会产生这种比你现有的声、光、色、影的享受,更卓越的那种喜乐,他会产生。那这个时候,你把他用胜乐这个名字来形容啊,也可以,因为这个名词,谁都可以用。

  那么能够把这种经验全部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做胜乐国土。所以,这个国土里面的人基本上是都在修行的。因为都在修行,所以他都是吉祥云比丘教化的范围。知道吗?你慢慢地去留意。

  那么,这里有一座山叫做妙峰山,这个国家,胜乐国家里头有个妙峰山。我们跟各位讲过,《华严经》里面有妙这个字,那就不妙了。因为这个妙,带有饶益众生的作用。他不是简单地那样讲叫妙峰山,那个山峰很微妙,山峰很奇妙,那个山峰不可思议,不是你想象的。这座山是教化众生的山。那我请问各位,那这座山是什么山?喜马拉雅山,还是泰山,还是什么?不是。他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你要留意到,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他只是,山是一种高耸,在土地上来讲,他突出的地方,他发挥出教化众生的功能啊,非常突出的地方,就叫做妙峰山。他不一定是一个土丘,是海拔一千米、两千米啊,不一定是那种山。也就是这个吉祥云比丘所在的地方,发挥教化众生的功能是非常卓越、非常突出的,那个地方就可以叫妙峰山。知道吗?

  我们在台北的道场,叫做草堂山,草堂山大华严寺。因为,我们不像这个盖得这么漂亮,是草所编的一个茅棚而已,所以叫草堂山,对不对?没有办法说跟这么殊胜的殿宇楼阁来相比较嘛,比较破落嘛。所以,自比草堂,叫草堂山,只是这样而已。那很多人说:“你们这里叫什么山啊?”是,当然不是土堆的山啊,是在发挥教化众生的作用。因为他起了一定作用,所以他就叫山,是指这个意思。当然,我们不叫妙峰,妙峰山就太自大了,所以,我们就叫草堂山。都是这个意思。

  山的意思,突出嘛,跟我们讲的幢一样。他不可能住在幢里头嘛,所以,形容就用山来形容嘛。知道吗?这个就是他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各位要弄清楚。用文字在表达那种意境,你要弄清楚。

  在这妙峰山里,“彼有比丘”,那里头有个比丘,“名吉祥云”。我们《四十华严》,翻译得比较完整,叫吉祥云。《八十华严》就不叫吉祥云,他说“彼有比丘名德云”。他叫德云比丘,道德的德,其实同一个啦。因为,翻译的人,对于那个表法的部分,他的感受不同,所以翻译的词句不一样。那我们讲,那个人是同一个人。吉祥云比丘是第一个《华严经》里头出现的善知识。前面,当然有很多佛菩萨,这个是出现在人间,形态出现的。

  吉祥云比丘其实就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但是你在这里看不出来,我们就不谈那个部分了,那个部分是你修行功夫到的时候,你自然才会知道的。所以,我们把“吉祥云”加一个“室”,教室的室,吉祥云室,叫做普贤菩萨住的房子。文殊菩萨住的房子叫做善住楼阁。那个普贤菩萨住的房子叫做吉祥云室。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看的。那当然要讲这个部分又另外一套理论啦,这里就又很长了。我们在其他地方讲,这里就不讲了。

  那么用吉祥云在这里来做形容,是告诉你,善财,你出去找,第一个,只要你愿意出去找善知识,那你就像吉祥云灌顶一样。他不会说:“彼有比丘。名倒霉鬼”。不会啊,那叫你去找倒霉鬼干嘛?当然叫你去找吉祥云。所以那是一个表法的意思,不是那个人一定是叫吉祥云,不是。你到那边去获得的法意,那就像吉祥灌顶一样。他是指这个意思啊。

  所以,在《华严经》里,这种经典,他的语言,每一个字的语言都有他的用意,有他表法的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各位,你朝着你的南方去找善知识,是不是一定要叫吉祥云?不一定啊。而且铁定不会是吉祥云,这是一个你第一个要认识的。但是你所获得的利益,你就可以把那第一个善知识就叫吉祥云。因为他给你获得大利益,所以他是吉祥云嘛。对不对?所以,从实体上来讲,他是吉祥云,可是相上来讲,他未必叫吉祥云,知道吗?他可能是某个停车场管理员,或者是售票员。那你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我这辈子的善知识就是这么一个”。你不要起这种分别心。知道吗?不要起这种分别心。你要懂得,真的给你法意的部分,你有没有受用?有了大受用,这个就好了,第一个就叫吉祥云。

  所以法身里叫吉祥云,色身里不一定叫吉祥云。所以,色身所示现的部分,绝对不是你所想象的。所以我们前面才跟各位讲说:你对于善知识善巧方便的示现,“但应恭敬,勿见过失”。有没有?对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呀,“当念随顺,不应违逆”。因为他的示现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你不知道啊。在现实社会里头显现的,你不要在意,你要看你真正法上的受益跟生命的成长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这个才是重点!我希望各位在学佛的领域里,尤其学我们大乘佛法,你更要从这条路走过来。

  那我想,这几个名词,我这样讲,应该很清楚了。不能够说不清楚了。而这个几个词,一般来讲,讲经的人都不讲,因为这叫流水文。流水文,念过去就好了。反正,懂,你也不懂;说不懂,你也不懂。反正你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懂。讲也没用。你只有在华严道场里你才能听得到。因为从这样解释,他叫做《广本华严》,就《大本华严》的解释。要照这样讲下来,这部经讲不完。绝对讲不完啦!不是我今天啊,兴致来了,精神特别好,讲详细一点,不是啊。因为,这只能够举例这样讲一下。再以后,我就不会这样讲了,每一参都这样讲,那就不用讲了。

  好,他现在这样讲:

  “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

  那这里头,有两个意义要跟各位谈。

  第一个,亲近善知识是在问菩萨行的问题,对不对?是第一个意义。那么前面三个条件里,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他是法身行圆融道嘛,这个没有问题。对我们来讲,你只有坚守、咬住三宝的信心不放,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个条件不用动摇的。那么第二个,你要尽形寿行菩萨道,那你要邀请很多人来帮你的忙,对不对?凡夫行的圆融道,那你要怎么样,要一再地邀请人家来帮你的忙,所有来帮你的忙的人,通通都是善知识。知道吗?通通都是你的善知识啊。那么,他要从哪一方面来呢?“诶,现在我又是凡夫,我又不知道他对或不对。”

  事实上,我在台湾看到很多大德啊,尤其是出家人,在发心行菩萨道的时候,真的跟你讲,都是焦头烂额。因为很多涌上来要协助他的人啦,他有很大、很大的什么?错乱。因为一大堆人来,哪个人讲的对?每个都对,每个都要帮你的忙啊。你知道吗?结果他在那慌乱中做决定的时候,全部出错,出问题。你能不能在那个情况中不乱?好,这里头就出问题啦。

  你是个修行者,你必须有绝对的定力,定力是一定要的。没有定力,你其他就别谈。智慧倒很难讲,智慧你还没开嘛。修行者本身还是凡夫,还是凡夫啊。不是说,我是多大成就者,没有啦,也是凡夫啊。但是我总要有个定力。什么定力啊?就是坚持我对三宝的这种信心,所以,任何人要来帮忙,我只有一个方法,让他自然筛选。

  因为,我从不参与行政工作。要不然我组织经营我可以做吧,发展组织我可以做。我本来就是从商业、企业界走过来的,怎么不能做?可是你知道,当我跳下海的时候,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浮上去了,知道吗?我要坚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我就经营组织事情完全要放下。对不对?让给他们去运作,而他们在运作的过程里呢,他会去冲撞。那我们只有一个,坚持这个定位。

  那些,在这里看到善知识有是非的、有过失的,他自然会离开。他,没有看善知识是非跟过失的,他就会留下来。你要留意到。而这个因缘,他也会自然成熟。所以,组织发展只有组织发展的护法们自己去动,不要等我。因为,我不可能参与。我提供一些基本原则给你,那就只要这样而已啊。

  所以,你要留意到,问菩萨行,学菩萨行,是指邀请这些大德进来,这些善知识加入,他要能够帮忙,这是第一个,你要留意到。所以,你一定要有很多的善知识,这是必然的,必然的。不管你是凡夫行圆融道,或者是法身行圆融道,都一样。当然,法身行圆融道的,他福报更大。凡夫行圆融道,因为你有一些业障必须清理清理。所以你必须要剥你的壳,有没有?把他扒掉啊,那些业障要扒掉。所以,他一定有他,会去遭遇到的挫折与痛苦。

  好吧,我们休息一下。

  《四十华严》第71讲 (2009年03月02日) B

  好,我们再谈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问菩萨行如何行?”那为什么还要问如何学?他都是法身了,这个里头要谈的是,事事无碍的部分。

  法身大士,我们讲四法界当中,事事无碍法界是法身的领域。法身在修学的就是事事无碍。如何事事无碍?你在过程里啊,你必然会有一些挫折跟失败,因此我们说,这个部分你需要进行的就是归零功课,一百零八拜。这是一个你必须要留意的部分。这是属于第一个课题的部分。

  第二个部分,那就要谈的就是,他最后一句,“乃至菩薩雲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为什么有一个普贤行,要赶快圆满?这个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发展的重点。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研究过普贤行。有人研究普贤行愿,因为是从普贤愿,十大愿,愿行,行愿上面来。就是普贤愿,有愿就要有行,那么这个行叫普贤行。那普贤行是什么?没人谈了。所以,我跟各位讲,第四期佛教思想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啊,就是普贤乘。

  普贤乘,是个很大的项目。这里头,法身论就是一个课题。这个,我们要研究的,相当多。而这一期佛教思想所涉及到的,更扩大出来的就是对大自然的关怀问题。对社会对族群的关怀问题,在菩萨乘里有。但是普贤乘里更扩大到对于大自然的关怀。

  各位可能没研究过,对大海要怎么关怀?各位知道吗?大海有问题啦,大海,海的面积占地球的百分之七十,现在正在逐渐地扩大中。大海所受到的污染,所遭受的破坏,谁来关怀啊?因为我们住在陆地上,不住在海里,所以大海请龙王关怀就好了,是吗?污染大海的不是龙王,是人类。

  各位,你可能不知道,在大西洋他有一条公约,曾经禁止五年捕鱼。为什么禁止五年捕鱼?他们去发明一个管子,直径是十米,放在大海里抽水,那么管子的那一端,是个网,一个网,什么东西通通抽进去,然后通通网里捞起来,流出去的是水,所有鱼、虾、贝壳,什么东西,台湾话“通通抓光光”。他抓了十年了,大西洋没有鱼了。因为大、小鱼通通被抓掉了。那时候,大家大快朵颐。十年后无鱼可吃,怎么办?怎么办?他福报很大。这个叫做竭泽而渔啊。他那个东西不是只有一条管子,是因为你能这样捞,我也要捞啊,那不知道几百条管子通通下海去了,通通捞光了。所以他禁止五年捕鱼。现在五年过了,现在禁止这样捕鱼了。

  好了,那边禁止的时候,通通跑到太平洋来了。听说太平洋比较大,鱼捞不完啊,真的要这样捞啊,一次就够了,那鲑鱼都不用回流啦。在海里都被抓光了,怎么回流啊?你说可怕不可怕?

  那么,那些海难所造成的污染,那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次战争在海上的这种污染,你看有多恐怖!对不对?

  所以我们要知道,对大自然的关怀,是普贤乘的一个特色。普贤乘不能够只有概念,他必须有理,理论之外要有实际行动出来,那才能够达到理事无碍。也只有透过理事无碍,才能做一个正确的指导。

  那凡夫所进行的是事法界,他不是理事无碍法界,所以从西方发展出来的思想,他所走的是事法界的理论,因此天下大乱。那假如我们能够有理事无碍的指导,那就不会乱。知道吗?

  常常,我相信你也听说过,只要有佛教来参与,天下就不会乱。那请问你,佛叫要怎么参与?不是讲慈悲、讲智慧,这样就可以了,不是了。不是讲净化心灵四个字就可以了;不是说大家念佛就可以了;也不是说大家打坐就可以了;也不是说大家来念大悲咒就可以了。不是。你知道吗,要怎么样?理论提出来,相关事件提出来,这个理跟事要圆融无碍,那才对。所以,现在我们讲的事法界是怎么样?只用大脑,事提出来,好像解决了,其实延伸了很多的副作用。那我们提出来理事无碍的这种领域的时候,那可以告诉各位,不会有副作用!这个是最大的差别。

  我们要告诉各位的是,真的修行人从这个地方出发。所以只要有佛法,我们就有方法。有佛法,我们就有办法,他的办法是理事无碍的办法,不是事法界的办法。你要留意到啊,这个是他差别的地方。

  好,那么现在要跟各位谈的是,在普贤行当中的行啊,就是只这一个理事无碍以后的事事无碍这一行。所以,各位要留意到,这个当中有很多东西,我们不明白。我现在,随文而解义,跟各位提出来也是片片段段,还不是很完整的系统。普贤乘里所涉及的是相当的广,现在讲的,这是实质性的问题。

  我们跟各位讲过四个阶段:

  出离心、出离道、出离行,有没有?这个叫做声闻乘。

  再来,菩提道、菩提行、菩提心,这个叫做菩提乘。

  然后,菩萨道、菩萨心、菩萨行,这个叫菩萨乘。有没有?

  那普贤心、普贤道、普贤行,这个叫普贤乘。

  现在,普贤乘当中有个普贤行出来了,普贤行又跟普贤行愿差不多了,各位要知道,愿是标的。“我愿如何如何”那是目标嘛。目标定下来以后,你所有的因地,开始向目标聚集。为了达到目标所做的一切,都叫普贤行。因为,先定这个目标出来,所以,我们叫什么?叫果地觉,因地心。知道吗?果地的目标先定下来,所有的因向他靠过来。那靠这些因过来的时候,你会去整个、整体的调整,朝着那个方向去。所以,你不会迷失。但是,调整的过程可能没那么快,他需要一段时间。时间要多长,每个人不一样,每个环境不一样。但是你在这个时代,会发这个愿,那一定跟这个时代有关。你在这个族群里发这个愿,你这个愿一定跟这个族群有关。那么这个时代也好,这个族群也好,你的愿能不能兑现,跟这个时代的福报,跟这个族群的福报有关。

  所以,你,一个修行者,不用在意你的愿能不能完成。因为能完成,是众生的福报,不能完成,是众生的业力。你只要尽你的全力去推动他就好。所以对行者来讲,没有成功或失败这回事。只看他有没有尽力去做而已。你尽多少力,多少功德嘛。所以,就一个行者来讲,他一定是拼了老命,全部干到底啊。他是全部毫无保留的付出,这个就是行者本色。

  而在这个时候,他不是希望成功或者不希望成功的问题。因为在他的奋斗生命史里头,没有成功的这个问题,他只有做到底的这个问题。因此,用现在的话讲,他不计较成功与否。所以他说“成功不必在我”。对不对?因为那是众生的福报,他何必要成功呢?对不对?他只有顷其全力去完成他,因为那是他的使命。各位要留意到。

  行者之所以可贵,之所以接受人家的膜拜,不是他要接受人间膜拜,是因为他这样的付出,众生的感恩,各位知道吗?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拜佛啊,佛有什么让你拜的呢?因为他是这样的付出,我们才有这样的福德,有这样的善根。是这样来的。

  好,那么普贤行的定义,基本上这样跟你定位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定了。那么,依你的性格,把所有要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目标,所有的资源你会汇聚过来。你知道吗?你要行的菩萨道,所有的资源会聚过来。然后会形成,把你的性格转变成性德,再一切行,通通叫普贤行。因为目标定了嘛,而这个目标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的性格,所以你要做什么事。有的要慈悲救世,有的要智慧教化。有没有?性格不一样。有的急惊风,像释迦牟尼,有的慢郎中,像弥勒菩萨。对不对?那都对,因为你的性格嘛。而你会汇聚你一切资源过来,那你的性德就开始成长出来了。随着你的奋斗,你的性德就会一直成长。

  就我们跟各位讲,生命因素达到七十五分以上,你就看到了。那你现在进入六十分以后,就开始进入到法身里面了。这是整体的喔,不是个别的。生命因素的成长,绝对可贵。

  各位,好像很沉重的样子啊?其实,这个殊胜是真的很殊胜,非常不得了的部分。

  好,我们简单地,把这个部分跟各位谈一下。谈到这里,普贤行,一定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关。早期我是这样定义,用一个很简单的定义法。就,菩萨行像竹竿一样。竹竿,知道吗?筷子啊,你推这一头,另一头也会动,有没有?这个叫因果同时嘛。是不是?是不是这样?有没有感觉?回去试试看,你的筷子是不是这样?这一头推,那一头也会动啊。菩萨行是一对一嘛。但是,普贤行不一样。普贤行像蚊帐。蚊帐,知道吗?蚊帐,挂起来不是几面,五面嘛,对不对?四面、上面,没有下面嘛。蚊帐有没有下面?没有下面,就五面嘛。五面,你去注意看,任何一条线你一拉动,整个蚊帐都动,对不对?牵一发动千军嘛,对不对?你拉动一条线,整个都动。普贤行跟这个一样。这是一个类比法。

  但真正的定义,就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定了,愿定了,那么行全部靠聚过来。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他所聚集的资粮不一样,因此他成就的性德就不同了。那这样,普贤行的定义,可以吗?(众鼓掌)

  那下面啊,就这四个字,“疾得圆满”。这个就麻烦啦。这个,语言是这样讲,要赶快圆满,赶快达成目标啊,但是告诉各位,这个难啦。

  讲是这样讲,为什么难呢?

  第一个,我跟各位讲,最简单的,是智正觉世间的成就简单。智正觉世间,就是你要证阿罗汉,明心见性,证空性,然后进入法身,这个都简单。我跟各位讲,你只要把资粮道准备好,我们来认真努力,快的三个月,更快的可能两下子就好了,两只香就够了。一支香让师父说:“嗯?怎么这样?”一支香,师父说:“对!”就两支香嘛。这样,你就超越啦。但是,有没有呢?我还没遇到。哪一天遇到永嘉大师,可能会这样。永嘉大师连两只香也不要。他跟惠能大师吵一架,他就解脱了,那是他已经成就了。智正觉世间是最容易的,最简单的。我这样讲是,相对于眷属世间来讲的。那,你不要以为你很快,你就是登地菩萨,你就是明心见性,你就解脱了啊,那每一个人可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有一定的训练过程。你一定照那标准来。那你要真的有那种根器的话,那东西很快很快,一站一站就过去啦。知道吗?你要没有那种根器求不得的,急不得。这是第一个,智正觉世间。

  第二个,是第二个难的,是眷属世间。所以,我们从菩提道,菩提道是讲智正觉世间成就,出离道只是解脱业海的痛苦而已。那菩提道啊,是智正觉世间成就。菩萨道是扩大到眷属世间的成就。扩大了,眷属世间也圆满了。

  那,我跟各位讲过,要度一个众生跟自己度不一样,自己要成就,简单。我可以划定时间就可以成就了。可是,要度众生不一样。因为度自己,好像找一头牛。要降服你的心嘛,就降服这头牛而已,这一头牛啊。可是要度一个众生,就好像把一百头牛,一个众生就好像把一百头牛,迁到高速公路上说,排队排好,我“砰”一声,你就开始跑”。你知道,要把那一百头牛排好,你大概会用一个方法。你大概忙过三个月以后,你会发现,用一个最好的方法,通通打麻醉针,把他扛到那里。排好,然后,他们会慢慢醒过来,醒过来,然后给他们站好。然后“砰”一声,我告诉你,还是乱窜。他不可能向前冲。众生就是这么难搞。

  你以为度众生那么容易啊?不是啦。我们这些人坐在这边听,听得很高兴,你看下了课来找师父问的问题,就是千奇百怪啊。我在看你们听得大家好像都开悟啦,来问的问题都还在业海茫茫里面啊。怎么会这个样子啊?众生不好搞啊。我跟你讲,度一个众生都像一百头牛上高速公路那么难了,无量无边众生要这样度啊!不可能。

  前面我们那里讲过那个例子,有没有?那个十无尽心,记得吗?那个在第几页?我忘了。那十无尽藏。他说众生无量无边,度每一个众生都要佛刹微尘数劫,修学佛刹微尘数波罗蜜。你看看,每一波罗蜜要以佛刹微尘数劫来修,要修佛刹微尘数波罗蜜,来度一个众生。念完都昏倒了,你还怎么去修?你看看。我的形容,不为过啊,我跟你讲。佛经里要讲说,度一个众生,没那么容易。你以为众生那么好度啊。像我们僧团里头这些僧众,吵起架来,你知道什么样子?师父都还要戴钢盔,穿防弹衣。他来的时候还信誓旦旦“我宣誓、我发誓,我要怎么样,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求度出家”。结果,吵架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每一次我想回去的时候,我不知道又几只牛跑掉了。度众生,难!

  好,度众生难,就已经比自己的智正觉世间难了。所以眷属世间要圆满啊,“疾得圆满”,大概是对眷属世间讲的。

  那么,这些眷属世间要怎么圆满呢?我们也要去思考,他要用什么方法让他圆满。那,我们就发展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就是人格养成教育。现在是这个最麻烦。不是说每个人都没人格。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没家教。所以师父要教你开悟的,变成说要先教你家教。家教到最后,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这师父也真业重,为了要度众生,本来是想教他如何解脱的,但是他解脱没有办法修,要解脱之前必须人格性要健全啊。这样反过来呢,因为要行大乘菩萨道,所有一切众生都要度尽。那这些人格不健全的呢,你就要从洒扫、应对、进退来教。你看看,累不累?等到教到差不多的时候,师父都已经忘了说要怎么教你解脱了。你知道吗?

  好了,这个眷属世间的菩萨道就已经够难行了,现在要行普贤行。普贤行又把菩萨道更扩大。从眷属世间,这边更扩大到器世间要圆满。这下子麻烦了,臭氧层破洞,地球暖化,温室效应。本来是讲O3,现在连CO2都跑出来了。那你看要怎么办?好了,这个怎么办?人还好搞定,现在,大地的问题、气候的问题,这个比那些众生更难搞。因为,这个问题,他已经不是人性的问题啦,这是牵涉到民主、政治社会跟经济发展,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一种共患结构。他已经造成整个地球上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严重偏差的问题来了。那你要怎么样把这个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校正?很难啊。

  我现在讲这句话,你会觉得说:我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在佛法里是有依据的。就我们刚才讲的,现在的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从事法界产生的。这个偏差已经造成今天世界千疮百孔,甚至于大气层都已经造成比整个地球面积还大,比整个地球的面积还大的破洞出来了。那再继续破下去,你看怎么办?

  好了,这是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造成的结果。他当然不对。怎么样对呢?那就是要从理事无碍法界里头去找答案。那我跟各位讲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从这理事无碍法界里头提出来的。那你要把这个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向这个世界来做布达,让这个世界的主流社会全部来接受。那我请问你,要多久的时间?就这么简单就好了。

  现在普遍都在讲求经济成长,这个例子就好。我说经济成长是个恶魔,我告诉你,你大概都没听到,我已经讲了好几次了。你会相信吗?我告诉你,到现在还没有人会认真去思考,我讲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个恶魔?你假如有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那经济假如不成长的话,要怎么办?对不对?这个问题一定产生。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经济成长,但是,不是经济成长,也就是不开发自然资源,而让大家的生活,同样会获得改善,而且不是所得增加,而是幸福增加。所以我们不叫经济成长,我们叫幸福成长。你知道吗?

  那您愿不愿意朝着这条路来走?现在的核心价值观是,要所得增加,不是要幸福增加。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人虽然money、money、money很多,但是痛苦、痛苦、痛苦更多。到最后,宁可不要money,要自杀。因为只有自杀结束他的痛苦嘛。那我请问你,经济成长,对吗?你可能会说“那,才他们几个人,因为我们都还赚不到钱”。对不对?钱不够多,所以不会痛苦。我跟你讲,真的钱很多的人,很痛苦啊。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不曾有过钱,所以我们不会痛苦。

  但我告诉你,这是核心价值观的错误,造成思维模式的错误、行为模式的错误。所以,很多人,我不是说你。万一说到你,纯属巧合。很多人赚了很多钱,家庭破碎了,有没有?夫妻感情推翻了,子女变坏了,不听话了,甚至于自己的身体弄糟了。有没有?你想想看,我不是说你,你的亲戚朋友一定有。尤其是越成功的人是越糟糕。我不是诅咒成功。对于任何成功的人,都是我们社会的资产,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尊重。他们即使有错,我们也应该包容。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

  可是,对于那些很成功又很痛苦的人,你用什么办法来帮他呢?你叫他来信佛,“哼!”他说,“你是应该扫地出门的、破四旧里面的破烂”。怎么又会信呢?因为他相信他的大脑嘛。但是我告诉你,大脑是错误的。所以,他才会有那个痛苦存在啊。你知道吗?

  所以,我们在提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有一个核心,就是他的理论,到底出自什么地方?这是我们所谈的。各位你知道吗?我们是很认真的,不是说着玩的,我跟那些录音机讲经的不一样,都是肺腑之言。告诉各位,真正人生的问题。

  那么普贤乘,既然知道,从出离道来讲,就是声闻乘来讲,要解脱就不容易了,所以他们一直在搞那个智正觉世间的问题。但是,我们从菩提道来讲解脱并不难,很容易做到。从菩萨道来讲,那眷属世间怎么搞定,这个才难啊。可是,比起普贤乘来讲,那器世间更难搞了。你知道吗?

  因为,你对于眷属世间,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众生,有缘我们就度了。只要度有缘的,无缘的你根本度不到。对不对?全世界六十六亿人口,我请问你,你总共认识几个人啊,包括电视上所看到的密密麻麻不认识的人,通通加进去啊,你不会超过十万个人。你知道吗?你一辈子所认识的人,包括在火车上那乌压压的那些人,通通算进去。你不会超过十万个人。但是有六十六亿人,你怎么办?对不对?其他,我们不讲啦,什么无量无边那个我们不讲了,光有量有边就差那么多啦,对不对?

  好了,器世间呢?一下子就影响到全世界的人,全部穷尽。所以,普贤乘的效果大,就在这里啊。因为你这个东西一弄好,六十六亿人口,全部受益。是不是平等平等?(众鼓掌)

  你用事法界去弄的话,事法界弄,有没有?君权、帝国主义改为民主世界,有没有?现在是不是民主世界,花了五、六百年啊,我告诉你,全部是帝国主义那些人换服装而已。你去注意看看,美国那些总统一定跟英国皇室有关系。这个奥巴马还没有人研究啦。为什么?他们都是那贵族去转型的。日本也一样啊,都是贵族去转型的,他从那幕府时代转型过来的。所有国家在政权上,从帝国转变成民主的过程,民主什么两党政权,通通是那些人去搞的啦,轮不到你跟我啦。真正的,不是。他这个是从事法界来,所以他有一个历史的因缘在那边程序着。他的转型就是那个样子,绝对是那一帮人。那个基因还是存在的,政治还是政治家族的。不信,你、我出来跟他们竞选看看,除了你自己一票以外,大概没人要理你。而且他又有一个门槛,你要是达不到一定的标准,那你缴的保证金全部没收。所以,选一次就够你破产十次,永世不得翻身,你最好少去。所以,他是从事法界来。

  我们跟各位谈的不从事法界,是从理事无碍法界来。所以,他才有办法从根本上翻过来,知道吗,他是没有事法界的缺点。这个普贤乘,你看看,他有多殊胜!

  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了。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人对普贤乘好好地去研究。所以,我跟各位讲,希望各位发心,真的来从事这个研究,我们非常欢迎。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发展,普贤乘的思想,法身论。这里头,我们牵涉到生命改造过程里头,有一些生命因素。我跟各位讲,生命因素这个课题,会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显学。研究生命因素,非常重要,尤其在幸福成长的范畴里面。因为在经济成长的范畴里头,他只是讲供给跟需要,叫无异曲线,对不对?他在研究的是那个东西。但是,在我们讲幸福成长的领域里,生命因素非常重要。

  这个生命因素,有慈悲、有智慧、有包容、有珍惜、有聆听、欣赏,这些都是啊。现在,我们根本就不理会这些。我们只有对立、抗争、争夺、斗争,美其名叫竞争。什么竞争,根本就是斗争嘛。是不是这样?有没有人说把对方打倒以后说:“好了。我赢得了,分一半给你。”没有啊,对不对?把他打倒以后,就是最好是全部把他充公,然后把他晒成饼干,卖肉干。所以,你就不能失败,因为失败很惨啊。所以,这些人日子不好过,越成功的人,我跟你讲,越恐惧。为什么?因为失败的人,他始终是失败,反正我再奋斗也失败。然后,他的人生观就变成皮条,混过去就好了。成功的人不是,成功是得到了。还没得到,怕得不到;得到以后,怕丢掉。这叫患得患失,最典型的例子。尤其在这竞争很激烈的时代里,那一种患得患失,更严重。那恐惧心,又特别强,你说可怕不可怕。所以,成功的人,日子不好过。

  现在你看看,一讲什么?“股票怎样?”“噢。”马上…为什么?“跌停板?还是涨停板?”“涨停板.”“啊?我没有买!” “嘣”,又下去啦。人家问你说,“你买哪一只?”“我买这个。”“啊!”“ 怎么啦?”“跌-停-板”。血压就停止了。为什么?恐惧太厉害了!当然手中没股票,心中很舒坦;手中有股票,心中就什么?很沸腾。跟着他起伏,对不对?就很沸腾。这个都是我们在讲的,你所面对的状况。

  那么学佛的理论架构里,他有这种情况。你假如不懂得这个内容,你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讲这四个阶段,声闻乘、菩提乘、菩萨乘跟普贤乘,四个部分。那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讲“疾得圆满”了。“疾得圆满”不是究竟圆满,这一期生命所遇到的器世间、眷属世间的问题都要能圆满。这是法身的圆融道做得到的。我们凡夫你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没有叫你一定要做到,但是呢,透过这个部分,会使你的生命急速超越,很快的会超越自己。你会把那个懦弱心,怯弱的生命形态,转变成非常威武的生命形态。这是我用的形容词。你不一定要用这个词,你可以有更美的词。回家想一想,想个更美的词来替代。因为我在讲课临时跑出来的。

  好,那下面还有一句话。他说:“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

  这个“具足圆满普贤行愿”,跟“疾得圆满”不一样。

  “疾得圆满”是指,我这一世要完成的任务,法身圆融道可以完成,凡夫圆融道不一定完成。因为,凡夫圆融道是牵扯到众生的福报跟业力嘛。那么,法身圆融道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好,这是一个。

  第二个呢,“具足圆满”的意思是指究竟圆满。但是这里有一句,这句话是讲“善知识当为汝说”,谈到究竟圆满,这个善知识会告诉你如何“具足圆满普贤行愿”的问题。那换句话说,以善财来行法身圆融道的时候,他有两个东西,就普贤行愿,他有两个:

  一个是,今生今世应该圆满的是哪些。这一个。

  一个是,究竟圆满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他要种究竟圆满的因。

  各位要留意啊,这个就是《华严经》的一种流淌,就是动态感,我们讲多维流淌,为什么叫多维流淌?因为多维度是全方位的,而且他是动态的。假如我讲,这一世的部分把他圆满就结束了,那就静态了。那么,这一部分可以做到,可是还有一部分究竟圆满,生命还在继续推动。所以,善财童子在每一参那边都有一种情况,他这一参里头所修学的,圆满了,然后再往下一参继续再走。那假如说,我这一参圆满就一切都圆满的话,那我就不要往下一参走了,对不对?

  所以,生命是动的,而且是恒动。你要留意啊。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不但永恒,他不是静态,他是永恒又是动态。但是,他动态不是疾风劲雨的那种情况,他是一种流动的,所以我们叫流淌,淌扬。像那个水流过石头面上这样过去,哇!那样好舒服,好美!生命的存在就是这个样子。有没有感觉过?没有的话去找一条小河流,那河水刚好流过石头上的那种情况,那个叫流淌啊。生命的存在就是这么的美。

  我们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就是在找寻这样的生命。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也都可以达到的,不是做不到,问题就在你怎么进行。所以,你有幸能够进入到这样的一个道场,来做这样的一个修行,那整个生命就是这么的完美。所以我们才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正法难求,关键在这里。

  假如一般的,按照世间的这种情况来讲,跟着惯性走,那你就活在福报的范畴里,你逃不过。因为你现在有福报,所以现在你怎么享受都可以,当你没有福报的时候,那你就很难。

  好,这个是,谈的这个部分。

  另外一个,这里讲“普贤行愿具足圆满”。那么,前面讲“普贤行疾得圆满”,有没有?从文字上也看到他的区别。普贤行只讲行的圆满,并没有讲愿的圆满。有没有?他只是谈这辈子的部分,这个因缘下的情况。但是呢,他讲到普贤行愿,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要圆满的部分,那这个就要具足圆满了。有没有?他的语言模式里是有不同的。

  所以,有人常常问说:“师父,你那么忙,你有准备吗?”

  我说:“不要准备,我讲经不准备。”

  “不要准备,不会……”意思就是不会闹冲突啊。

  我跟你讲,不会。为什么呢?我为什么那么大胆,那么自信?可以不准备就上台来讲,你知道吗?因为,《华严经》有一定的模式。知道吗?他有他的语言模式跟行为模式。而这个模式,不是单一,他很多。知道吗?他的模式很多。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你注意听,我不是批评,我只是举例啦。你听净空法师讲经,怎么讲都倒归极乐。他就是那个模式。所以你听他讲经,很容易接受他的那种激励。他怎么讲都在激励倒归极乐,就是这样子。那,你有没有听过?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那么多啊,我是听过他讲八年而已。他的模式只有一个,我没有模式,我是运用《华严经》的模式。

  因为《华严经》的模式,假如套用净空法师的立场来看,叫做善变。他很会变,因为他本来就是没有模式。他只有一个模式,就是有模式。那个模式是什么?你自己套进去,你就知道。因为,你看他的文字,南方,东南西北他有空间的模式呀;讲时间,有时间的模式。有没有?讲五十三就时间的模式,讲东南西北是空间的模式,就不一样啦。像这种语言在运作的时候,他有他的模式。因为他是一个法身世界里头,他透过我们这一个娑婆世界的形象跟语言,来描述法身法界里头的状况嘛。透过我们色身的存在,来说明法身的那个东西嘛。那你这一点你不能勘破,你永远谈不到法身里面,你永远进不了法界那里面。就只有这么简单嘛。

  所以,你说我怎么会?你问我,我也不会啊。但是这拿来都是,拿起来都是啊。这个,各位,你在修学上可以多用心。我们真的是,这样跟各位谈。我没有办法跟你讲说,要怎么样。你只有透过那修行以后进去。

  而这一方面,从经文来,你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禅观,一个是义学,就这么两个。你没有禅观,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很多讲经的,你听过很多了,他只是语言上讲一讲。你要把这个法意能够表达出来,你要有义学的训练。否则,你禅观的经验你讲不出来。所以我说,义学只是什么?义学,他定义是,义学是在说明你禅观的心境。禅观,心里头的那种定中的那个境界,你要把他述说出来。

  所以你会发现,人家问那个祖师说:“还没有开悟之前,你觉得怎么样?”

  他说:“如丧考妣。”好像爸爸、妈妈死了一样那么急,急得要赶快开悟啊。

  “那你开悟以后呢?”

  “如上丧考妣。”

  他说:“怎么搞的?”

  “我急啊,急得讲不出来啊。”刚进去那里面,他没有办法,他感受得到,他描述讲不到,知道吗?

  所以,我才跟各位讲说,像义玄祖师,临济宗祖师,义玄大师,他从默山那边开悟以后,要把他开悟的东西讲出来,最少要十年到二十年。不是十年后再讲,那个期间他还要一直讲,试着去描述他里面的东西。因为那个法身的东西,我们这世间没有。所以要经常透过我们世间的东西,来做表达。所以,我在跟各位做这种表达,你也不要执着,一定那个样子。一定要把一百头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警察先把你抓去关起来,你不要以为。一百头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那人家都不要动了。那只是举例跟你做说明。

  好,到这个地方,基本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就全部结束了。你去啊,你去找吉祥云比丘,他就告诉你怎么样具足圆满普贤行愿。那我们的话说:“OK。拜拜”。就结束了,可是从善财童子这里他还有一段。

  “時”,就那时候啊。

  “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師利。殷懃戀慕。頂禮雙足。遶無數匝。悲泣流淚。辭退而去” 。

  他这个就讲得很感性。善财童子,听到老师这么说,心里很欢喜,“踊跃无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有点喜新厌旧,对不对?可是他不是这样啊,他没有喜新厌旧。他说“于文殊师利。殷懃恋慕。”对旧的呢,还是恋慕不已呀。对不对?“顶礼双足。遶无数匝。”绕无数匝,那就绕到死嘛?这个只是形容而已,就表示他非常怀念师父,这样而已。这就是一种珍惜跟尊重。

  “悲泣流泪”。那法身还会悲泣流泪吗?善财哭得像个泪人儿?不会啦,那只是形容他对师父的感恩,很深很深,这样而已。不过演戏还是哭一哭比较好。但是,那种情况,这个语言文字只是形容而已,一个真修行人不会啦。在离开的时候,想到师父会掉个眼泪,会。那是一种感恩的眼泪,感恩。师父的教导,来到这里一相应,自己掉个眼泪,眼睛湿湿的。人家问你:“怎么啦?”“没有,没有。” “没有吗?没有怎么眼角湿湿的?” “没有啊,没有啊。”那是真感恩,那感恩之泪不同于一般的眼泪。

  那这个地方讲的,为什么经文要特别描述这一段?完全讲我们世间人的关系,对不对?那各位,你应该也有这种经验。毕业了,也要到新学校去读书了,那个时候我们大概都会有最后一次的那种感觉。毕业了,我就要离开学校了,那个时候怎么办?把师父抱起来,丢到天空中去,然后大家赶快跑,让他“嘣!”其实,意思差不多啦。因为你对学校的一种什么,一种最后的怀念。这是一个人之常情。

  在这里你会看到,佛法,尤其我们大乘佛法,在谈这个部分,非常人性化。他并没有跟你讲说“善财童子,已是法身大士,所以如如不动,不掉眼泪。”没有啊,对不对?没有这种情况。他告诉我们,我们在人生的旅途里,你的人性,其实他的人性是非常活泼的,没有压抑,没有扭曲,这才叫正常。你假如在这个时候,“嗯,大丈夫将相所不能为。为什么会这样子懦弱,不掉眼泪。你一定要不掉眼泪!”真的不掉眼泪的,才是懦弱。真的,一个人,你在现实的这样的一个人来讲,你是具有非常非常丰富的感情。那种感情,就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不是平常每天都这样子,不是啊。但是,在这个时节因缘上,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新的学校,我要去了,当然,我很高兴啊。”对不对?各位都读过书嘛,你还记得吗?你第一天去学校读书的情境怎么样吗?国民学校毕业的心理,那个心境怎么样,你想得到吗?没有的话,没感情。然后,期待着要到新学校去报道,有没有?发新书的时候,那个心境怎么样?有没有?这一定会有的嘛。那你现在回想看看,跟善财童子现在的心,大家毕业了,国小毕业了,那个心境你有吗?他想要当中学生,要到下个阶段去了。是不是这样?你那个心境想一想?你一定那个时候本来就不想读,“爸爸叫我一定要读。学校把我分配到这里来”。又讨厌,又怎样。(众笑)

  他的人性完全能够表达。对于新的,你看那种心境,对于旧的,这个心境,有没有?这个讲得很清楚了。告诉各位,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在学佛的时候,本来就是很健康的状态。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他就会奇形怪状。我们相信每一位都是身心健康的。我们也肯定各位在菩提道上,也会这么样殊胜跟灿烂的。

  到这个地方因缘也很圆满,我们四卷经文,讲完了,希望各位不要“悲泣流泪,辞退而去”。(众笑,鼓掌)我们四月份还要再来。四月几号?四月二十四。我们再见。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