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51讲

  《四十华严》第51讲(2008年2月29日)A

  好,今天我们请掀开经文看第77页最后一行。我们念一段经文,大家对对地方:

  所謂或往梵王宮。或往帝釋宮。或時往詣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閻摩羅界諸王宮中。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以平等大悲。平等大願。平等智慧。平等三昧。教化攝取。而調伏之。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里提到这些菩萨们,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因素要是真正发起以后,那在天龙八部乃至三恶道中啊,你是平等相待的。那么这里面呢,我们用大脑运作,会觉得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是因为你用识性,无明在起作用。因为用识性的时候它一定有分别,你会觉得不可能不分别。地狱饿鬼你怎么样子去跟他平等。理论上讲平等,大家也都很心仪,心里很向往,可是事实上你根本做不到。

  我记得小时候,那住的地方有一条蛇。蛇一跑出来,那你会怎么反应你知道吗?平等吧?假如跑出一只兔子啊,你会很平等,对不对?跑出一条蛇啊,我告诉你绝不平等,绝不平等。全村总动员呢,就是要抓那条蛇。它怎么跑啊你就想办法要把它抓住。你说不平等吗?是绝不平等啊。蛇跑出来,它也是一个生命啦,对不对?它有生存的权利吧?那全村总动员,非得抓到它,扒了它的皮不可。为什么?这是众生心性。因为你的识性在起作用。每个人都怕蛇,一讲到蛇这个字就毛骨悚然。为什么这种情况?因为你的无明在起作用。

  但是呢,当你生命因素觉醒的时候,那个觉醒的生命因素他是普遍的,他只是认识到存在,他没有相上的差别。所以这一点是,你用大脑所做不到的。在理性上,纯理论你是可以平等的,假如是可以。境界一来,你就不一样。蚊子跟我们也平等吧?蚊子叮到你的时候,我看你平等不平等,对不对?尤其是流感的时候啊,你看到蚊子恨不得给它碎尸万段。虽然没办法万段,你还是要把它除掉。为什么?因为你在识性分别上它是绝对不平等,因为相上它不平等。即使经文这样写,你也看到相上有种种的不同,对不对?

  所以你要留意到,只要现相都是有为法。他相有种种的不同,他是基本上存在的。可是从生命的本质来看的时候,他是平等的,他只是存在而已。我们必须认识这个存在。

  那我们在学佛啊,最重要的也是开发你对那个本质的一种体验跟感受。这样讲,大家一定也很乐意。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怎么训练,我们对本质、本体的这种认知呢?那我想我跟各位一样,一直要想一个方法,要各位很容易能够进入。

  那我有一个感觉,给各位做参考看看。你要训练呢,我们的智慧…我常讲智慧跟聪明不一样,智慧是一种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那个生命的存在呀,就是那个本质那个本体。而这个本体要怎么样培养?这个是所有的,所有有心的佛弟子呀,遇到这个问题就无奈,一讲到这里就停止了,没办法再前进了。不过我想用一个现代的语言,你应该很容易可以了解,你也同样无奈。

  要培养你一种审美的能力。美,美这个东西呀你感受得到吗?留意看看,一幅画给你,你看得到它的美吗?那美在哪里?审美有一个地方,你可以去认知的。你不要经过专业训练,专业训练又变成知识了。

  就昨天我们举的例子,那月光照到你床前来,你感受得到美吗?没有啦。但是一读诵“床前明月光”啊,哈,就美起来了。那个写的人啊,他能审美,能够观察到美的存在。我们怎么看不到那个美的存在呢?同样,我们的床前都有月光,我们就看不到。他看到的是什么?“疑是地上霜”。

  我们,那就这样了,那就这样一片白白,一片黑暗当中有一块白白的,那就这样,那翻个身,上个洗手间回来,棉被一拉又睡了。对不对?这个就是你缺乏生命感。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在家里呀,是最好培养的时候。你跟家人有没有谈过这指甲裂了,指甲,非常小的事。那你跟家人有没有讨论过头发分叉了、粗了,有没有讨论过?没有。到美容院去就好了。不是,你在跟家人在谈论的时候,这就在分享,一种天伦之乐,是最美的,最美的。

  昨天跟各位讲说,我们在看西方人画静物。有没有?画画里头。西方不是很多静物吗?对不对?我们中国的静物,那比他多了。盆栽可以画啊,对不对?那个筷子可以画、碗可以画,哎哟,那西方根本都没有啊。可是,我好像还没看过有人画静物啊,画出我们餐桌上的那些美呀,没有啊。我们的美都太玄了,一定要山水画、一定要花鸟画、一定要仕女画。我们难道不能吗?这个灵芝不美吗?你看得到吗?有吗?哎哟,原来这里有灵芝。你眼睛都看哪里去了?

  我们有好多很美的东西,但是你没感受到。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因为你缺乏审美的能力。美不在哪里,你看得到老祖母的美吗?老祖母有什么好美的?你看得到她脸上皱纹是个智慧吗?这就是关键啦!你要培养这个能力!

  这个审美的能力啊,是一种灵性。审美把它转换过来,用我们佛法中专有的名词,那很多。这个佛法很麻烦,他就是不用世俗的语言,他用他专有的语言。那个语言在不同的时代都可以诠释,有不同时代的语言可以诠释。可是因为你把它意识形态化,变成一种非常莫名其妙的概念,那你就进不了那个领域里。在佛法的术语里叫什么?你日常有的,你常有的,你常用的,观照,就是审美呀。你去留意看看。

  而观照的训练呢,就叫禅观。听到这个词啊,你就开始飞到云端去了,你不会回到餐桌上来了。好像要禅观就一定要在云端的样子,要在天外天的地方去禅观。你弄错了!禅观是一道训练没有错,但是你在接受禅观训练的时候又意识形态了,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禅观。观,你又把它解释成观想。想,是妄想。禅观不是妄想。那怎么办呢?那一连串的问题又来了。

  大家进入佛门,所要学的是这一套,结果呢,这些都被你含糊笼统的概念罩住了。这一种含糊笼统的罩门把你罩住以后啊,那你学佛都一塌糊涂,一塌糊涂。大家都很认真,我肯定大家都很认真,到那个重点的时候呢,你又把它糊过去了,所以你永远进不去,永远进不去。金钟罩啊,把你罩住了,你永远都在罩外,不能入门,不能入门。佛法讲入流啊,现在讲上路啊,上道。你要怎么上道?那你要先破解这些。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佛法中很多词汇,那叫名相,你一定要想办法去克服它。克服很多,然后你会发现,有一组,那一组啊,你能通达,那佛法的密码你就解开了,你就解开了。否则啊,这一套,你没有一套自己的东西,你学佛永远在皮毛。顶多你是个学者,对佛教的知识、名相懂很多,但是懂的都皮毛,你都不能入味。

  我常形容这种情况,我不是瞧不起,实在也是没办法,这叫做芹菜沾酱油啊,哦,好像有味道,根本粘不住,有没有?回去试试看,你买个芹菜炒一炒,然后去沾酱油看看,有没有粘到?有粘到啊,粘了根本不入味,不入味。那你要入味,一定。这是很简单的。

  名词那么多,你懂学佛,佛是什么?你从你自己的来定义嘛。你受戒、戒是什么?你皈依、皈依是什么?这是很简单的啊,你常用的,可是你根本就不懂!皈依跟受洗一样不一样?你搞清楚啊。受戒是什么?对不对?师父、师父是什么?你就只会叫“师父”。叫了半天:“哎,师父,我这样叫你,不知道好意思不好意思?”哎,那你叫、都叫了,不好意思又怎么办呢?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这些词汇啊,都只有硬、硬,很强硬地接受它而已,你不了解它。

  那再进一步,佛性是什么?如来是什么?有没有?含糊笼统。所以古人说“含糊佛性,笼统如来”,含糊笼统的佛性如来。那你怎么会了解佛法是什么呢?

  所以形式上,我们是个佛弟子,实质上我们还是个外道。说外道啊,不好听啊,还没入门哪,还没进到佛门中呢。要进入佛门中啊,你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这些名相弄清楚。你在参访各地啊,那一定要先把名相弄清楚。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那么谈到这些东西啊,它其实很深入啦。我要跟各位谈的是,你对真实生命的了解,你可以透过审美。这是一种训练,美的训练。我们常遇到朋友们喝茶,“哇,好喝。”别人泡的茶都好喝。你试问怎么个好法?你讲的出来吗?或者只是应酬说“好。好。”你想想看。

  那么,你这一辈子当中,讲的几句真心话?大概讲的都是假话。好,怎么好?讲得出来吗?美,怎么美?讲得出来吗?这幅画很美,怎么美?因为天价,所以很美。我看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只是从数字上来看它很美。数字上看的不算,是你自己要能够认可。

  有个朋友,有个同修啊,有一天他打电话问我:“你有没有看到我一个杯子?”

  我说:“什么杯子?”

  他说:“那天,记得吗,我们在哪里,我带了一个我自己的杯子在那边那喝茶。”

  我说:“有啊,你不是说那是你最喜欢的嘛。”

  一个杯子他最喜欢的。那么那一天呢,他找不到他的杯子,他担心说是不是那天我们在哪里,因为我们去踏青的时候在外边喝茶,他忘了,是不是忘了没带回去。

  我说:“没有,那一套家当都是你自己带的,那个杯子应该你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说,他对于喝茶的一个杯子为什么那么执着?

  他说:“那个杯子太美了。”

  就我们来看,也差不多差不多嘛。对不对?有什么多美?一个杯子能够美到哪里去呀?但他就特别喜爱。那杯子呢,他还从日本,他到日本去呀,不知道怎么去逛逛逛,找到了那么一个特别他喜爱的。他不管从各个角度、或者它结构各个方面,就是这个他喜欢,其它他都不喜欢。他是看得太多了,然后就仅止于此这么一个。哈,很抱歉,那个杯子是景德镇出品的。但他就特别喜欢,他会欣赏,所以他会相应。而那一个是,真的他爱不释手。

  但是其他人呢,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物品是你忠心喜爱的,那就是美啊,那就是美啊。你有吗?想想看。

  一个具备审美能力的人,他一定有他的一种特别的性格。就像我们一个具有禅观能力的人,他也有他特别的性格,因为他会激发出他那一种真正的生命因素的性格出来。那假如没有的话,我们的性格啊可能都是情绪,一种脾气。对不对?你留意看看。

  透过审美,不一定什么艺术品,当然对艺术的这种欣赏是审美呀,那你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审美的。那你必须自己去培养,自己要培养这种能力。缺乏审美能力的人,要进行禅观的训练大概都很困难,因为他的基础工程还是要从生活中来。

  所以我常劝各位,你要从生活中训练,尤其家人。你要开发对他的欣赏,欣赏是审美的第一个能力、第一个条件嘛。所以我们在华藏工程里要求各位说,你要去培养那种聆听、欣赏跟接纳的能力。这不是生活中的一般状况,这是禅修的前行准备资粮道。因为你要禅观你就必须要能欣赏啊。

  那么这个欣赏的时候它有一个要领,就是你要先止住妄想。喝茶拿起来,“茶好喝吗?”“等一下,我看,色,哦;香,哦;味,哦,色香味具足,所以这茶好。”我看那都是知识,那都是知识。你要能够品尝,这个问题。这叫品尝啊,不是指喝茶。

  所以任何东西都一样,一种直觉,一种直观的能力要有。对于每一个学佛人来讲,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不是叫你广泛地、无所不有的去尝试,那你也没那种精力。我们不是要求各位做世间的这种五欲六尘的那种享受,不是。是当你五尘境界来的时候,你如何欣赏它?然后呢,能够不执着它。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哦,不是叫你欣赏就叫你执着上去呀,这是不一样的。你懂得欣赏吗?你有没有这种生命的能力?感受这种生命的能力,有没有?因为这是智慧的起点,而在佛法中修行训练呢,这是很重要的一块。没有这一块你这个生命的观、生命观境啊,你没有办法现前。

  所以很多行者,不管是禅修、密法,常常有什么境界,一大堆境界。那都是幻境、幻想,虚幻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呀,是透过训练以后你能掌握得到的,那才叫生命观境。现在你的,不叫生命观境,是你掌握不到的。尤其进入禅定以后,那禅定境界都不是你生活中的境界了,那天上的境界嘛。禅定是色界天的境界,那怎么算呢?

  各位这个要留意呀,你不要看这经文这样过来,这经文过来是很简单啦。他是在另一个层面里头的境界,这些都是等觉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才一再地跟各位讲,要开发生命这一块。而这一块呢,在禅观里是属于高级禅观,不是初级禅观。

  初级禅观呢,是在训练你止住妄想,乃至于我们讲参禅金三角的三个条件你要具备,然后才能进入啊中级禅观;中级禅观就佛教所特有的,叫横出三界。你可以看到念头是怎么形成的,变成你今天的概念,那就是我们讲“住”的修行范围。那么到高级禅观呢,是法身大士的部分了。那是破无明以后的法身大士领域。

  那这里讲的是高级禅观的部分。因为他在那个禅观的境界里,所以呢,对于这些三恶道,我们叫他叫做通称啦,地狱、饿鬼、畜生。畜生你看过吗?你看过吗?我们所看到的畜生、你现在脑袋里头的畜生都很少。你有没有看过那小毛毛虫,有没有?那小虫,百足虫啊,看到它怎么办?当它,你吃饭的时候,或吃蛋糕,它从蛋糕爬过去的时候,你怎么办?你说,你会再吃吗?我看你除了鸡皮疙瘩以外,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吃

  饭,各位大概还没经验,应该年纪大一点的人有啊。我当时在当兵的时候,第一个月都不知道,饭一直吃,一直吃,反正有的吃就好了。到第二个月啊已经适应了,在吃饭的时候:“嗯?怎么有这个?”就开始挑,米虫啊,被煮了,已经压扁了。一直挑、挑、挑到完,那碗里已经没有了。

  挑完了之后,班长在旁边一看:“你干什么?”

  哼哼,开始鸡皮疙瘩哦。他把它抓起来放到碗里:“吃下去!你已经吃一个月都不怕了,怎么还挑出来?”

  吃一个月都不怕,你都没看到。现在看到了,然后叫你吃下去,肚子里差不多统统都要吐出来。

  那就是畜生啊!你说平等吗?从分别相来看,一定是有区别的,本体上它是一样的。当你不留意的时候,你看它都一样;可当你留意到啊,它就不一样,这是从相上看。那你要进本体以后,就没有这些了,就没有这些。那我们就进不了本体嘛。你要能进本体的时候,这些根本就不存在,那就不生不灭了,不增不减啦。你不进本体呀,它就是有区别,就是有区别。

  所以我们在讲“体相用”、“体相用”啊,你一定要进本体。那相上呢,那就随着你世间的因缘福报,跟你的习气呀、跟你的习气。

  好,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这是第一个要跟各位谈的。

  第二个要跟各位谈的是,是你有了本体以后,能够进入本体以后,就随着你的智慧、方便、教化摄取而调服之。

  那我们有很多同修啊,也发广大愿要度众生。可是呢,众生不服你,不服啊。那这个时候,问题就产生了。你说:“我要度众生啊,不能够遗落这个众生。”

  你就硬要去度他,结果你就满头包。要你说算了吧,放下吧。

  你说“不,不舍一众生。”不舍一众生,那满头包多几个。所以就看到“无见顶相”了哦!不是。这个时候你要发个愿,这个,“我一定要透过智慧的增长才能够摄受而调服嘛”。现在你没智慧,你连摄受他都没办法摄受,怎么教化他呢?所以你应该要发愿赶快增长智慧,不要结恶缘。因为你现在没有智慧摄取他,你怎么调服他?那你再讲,你只是结恶缘而已。

  所以我们这时候就发愿,“我一定要成长自己”。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希望”,当然只是希望,希望就是愿力嘛,“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贵人来协助他的时候,他能回过头来找你。知道吗?

  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就是说“要给众生做什么,一个避风港。”当他在人生的旅途中发生风浪,而求助无门的时候呢,求救无门的时候,那我能广开这个避风港,让他进来。

  你就不要当下去起冲突了。这个就是不结恶缘,因为你现在智慧不足啊。对不对?智慧不足要怎么办,你只有成长自己呀。一方面透过时间、无常的变化,那你也在成长。对不对?所以我们说,无常是很美的,因为无常你才会成长嘛。假如不是无常,那你就不能成长啊,你今天这样、明天这样、永远是这样。所以无常是美的。

  当然他也会起变化,到时候因缘成熟时我们就会相会,这样就好了。那你还要继续奋斗,不必因此而执着。这个是教化摄取而调服之的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常会碰到。

  各位现在都在因地,包括我在内都一样,我们都是因地发心。那开始要朝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前进,因此呢,我们有很多状况不会处理。因为我们是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啊,我们已经有所觉悟,先定这个目标,这叫果地,目标先定了。那么因地的果呢,就开始要朝着果地聚集他所有相关的因。其他的因还不具足的,我们暂时放下。等你到某个程度以后,这些因因缘缘呢,它是重重无尽的,互为主伴,互为因果,那你就会用。

  当你那种机缘,那个智慧还没成熟的时候,那摆在你眼前的是重重无尽的困难。那我们跟各位讲,三到五年的时间啦,你要跨过去,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你只有放着。不要紧,放着!以后我有智慧,我就会处理,这样就好了。不是放弃,不是放弃!因为你现在没办法处理,只有放着嘛。等你有智慧,你自然你就会用了,现在你没有智慧呀,要给你也不会用啊。

  我记得小时候要劈柴呀,那斧头拿起来老是打到自己。费了很大劲啊,把斧头抬起来,抬起来就开始站不稳了,而一放下去的时候老是打到自己,常常被那斧头柄啊,反弹打到自己。那怎么办呢?那你还是要劈柴啊。所以呢,就把木头放着,斧头放着,然后拿个铁锤来敲斧头嘛。慢慢敲嘛,敲到把木头敲开嘛。那个大哥哥一看啊,就很好笑。好笑,你的能力就是这样啊,就这样啊。到最后木柴我还是劈开了。劈开了就有成就感了。

  我们的定义讲过了。什么叫修行啊?修行就是用心、自己要去用心,解决摆在你眼前的困难。对不对?这困难你要去解决它。你有办法解决它,你就在修行嘛,智慧就增长了。

  那在正法行里头,那更是修行啊。诵经怎么样可以一心不乱?诵经怎么样可以不打妄想?诵经打妄想是你的困难,对不对?诵经要怎么样不打妄想?这个困难你要自己去解决。你自己去解决这个困难。那当然你会有很多失败,可当他解决的时候,你不就成功了吗?这就是修行啊!

  你还以为修行要怎么样?“师父,你跟我讲怎样不打妄想?”师父跟你讲以后也没办法,你回去还是遇到这个问题。那个方法要你自己来用,用到不打妄想,念佛也一样,任何法门都一样。

  所以我们说念佛、诵经、拜佛等等啊,通通都是媒介。因此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它也是媒介啊。你如何去解决困难,那就是你的行法。每个人生活中的困难都不一样,因此你去想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那是不是法门不一样?对不对?这很清楚啊。所以别人如何用心你不管,你如何用心才是重点。所以用心的方法才是真实法。

  那就看各位啦。你假如生活中都没困难哦,那当然就享福报啦,因为你没有困难好解决嘛。可是当你觉得“人生这么样子平顺,一直走下来对不对?”你开始在产生这个部分,你的法门就要产生了。不是去给自己制造困难,不是。因为这里面有个陷阱,我们在享受福报的时候,你一定有。只是在目前的状况中你没有发现而已,当那困难产生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个是我们培养自己,感受生命存在的这种能力。

  那么,当你这个禅观、禅观也好、观照也好,那都无所谓。禅观的观就包括观照、照住、照见三个阶段。“照见五蕴皆空”是法界观的基础,圆教初住位的程度。所以《心经》上面所讲的,那都是圆教初住位的基本条件。往后啊,一直到等觉菩萨都是这种状况。这个条件不可免。那往后的境界呀,那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往后的境界。《心经》的这个基础就在这地方。

  好,我们看到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你要从这里开始培养,才有可能到达这个水平。

  再下面:

  彼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伏者。或有聞已而調伏者。或有憶念而調伏者。或聞音聲而調伏者。或聞名號而調伏者。或見圓光而調伏者。或見光網而調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当然,这些等觉菩萨他本身的修行啊,工夫已经到了,所以呢,大家、众生啊,不管哪一种众生“有见已而调服,有闻已而调服,有忆念而调服。”

  那我们是其中之一,你是见闻而调服者。对不对?那么有没有见圆光啊、见光网啊?也有。不过这部分呢,在我们中土的佛教信仰里,比较少。在外道的信仰里比较多。因为外道的信仰啊,常常要看灵异现象。佛教徒不主张看灵异现象,因为你会着迷,会偶像化。

  所以我们,各位现在在因地的时候发愿,你果地要成就啊,那要度众生怎么度,不是完全看你讲经。这里面,你就说,当你成就的时候,“若有众生见我闻我,见我形象、闻我名号”,有没有?见闻啦,“那皆能得度,不受众苦”。这就是你的愿。当然你可以从这个地方、这一段话里,看看你将来要如何度化众生,你就照着这样发愿。

  那发愿以后,担子就掉下来了,两个肩膀挑不过,你要变成一千个一万个肩膀来挑了,所以千手千眼是这样来的。每一位佛弟子在修学佛法、要荷担如来家业、圆满菩萨事业,承担众生事业的时候,都发这无量无边的广大愿。

  假如你只想说:“哦,我只希望日子过得好一点。”那就不是行菩萨道,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你就有点像民间信仰的一样,“我去问一下,明天会不会发财?”“明天会不会掉到这个什么陷阱里头?”或者“明天啦,明天礼拜六哦,出去玩能不能不塞车?”或者“明天礼拜一那股市开市会不会长红?”对不对?你想的是这一些世间法,它不是佛法的标的。

  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的是生命改造来的,要使自己转凡成圣的。所以眼前的这些困难,你根本不要管它。,你只有认真修行,龙天护法跟你的愿相应的,会帮你把眼前的障碍给排除。但是你放心哦,你的业也会现前,但是呢,有惊无险。

  这个,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了,因为你把你的业力已经交给法界了。尤其在这三五年之内,那些业啊,会像排山倒海一样的倒过来,那你要坚持不放,那些业自然就会过去,他是有惊无险的。

  但是你假如不发广大愿行菩萨道,不精进修行的话,那业还是会现前,那就不但有惊,还有险啊。因为果报现前你要受报。那个果报你是躲不过的。前辈子你怎么造的业、造什么业,你怎么知道?对不对?那这辈子现前,那你只好去圆满那个果报。

  但是修行以后不一样。业力呀,可以寄在法界里。那性起法界的愿力啊,那些诸佛菩萨的愿力、智慧啊,来跟你缘起法界的业力相互激荡。这个时候你在色身在娑婆啊,那当然会现相。所以我们一现相就赶快拜忏。拜忏啦,那边就抚平了,那你就有惊无险渡过了。

  所以这修行啊,实在是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真的有效吗?当然有效。怎么无效?对不对?这个,那你不这样做,那就很好笑,不是很有效。

  所以这个部分啊,经文讲的绝对是真的,但是他是另一个象限里的。就法界中啊,法身大士的生命象限,不是我们这世间的娑婆世界的生命象限里的。各位要弄清楚。这是体上的东西,不是相上的部分。

  有很多同修啊,古来大德啊,他不见得了解这个理论,但是他做的是正确的。可是有更多同修啊,他不了解这个理论,但是他做的不正确,他着相,那就错了。所以古来一再地要求我们,不要太重视目的,目标性。他其实讲的就是,你不要着相,不要在相上转,要入体。我们常常讲得体、得体呀,受戒得戒体,皈依得戒体,有没有?那个体呀,本体要能得到。你不得到的时候,那你只有在相上转。所以能不能够不着相而入体,就变成你修学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前提。

  好,这一段啦,我们简单地跟各位介绍到这里。当然要讲下去这相当多、也相当广。

  我们看最后一段:

  而此林中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雖以神力或時現處種種嚴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住自樓閣寶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充滿十方一切刹海。普遍示現。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这个、这一段主要强调的是虽遍法界,不离本座。佛如此,诸大菩萨也一样。所以他讲说虽然示现,在种种环境里头,但是他还是啊在这个逝多林里。意思就是你的本体不变,但是你的相可以千变万化。

  而这个观念就是《西游记》的核心。应该严格地讲就是啊,孙悟空的那只猴子的核心。他再怎么变,其实啊万变不离其宗,都在如来掌中嘛。如来掌是讲什么?就本体呀。不是如来掌那个练武功的如来神掌,你不要跑到周杰伦那边去了。

  本体是始终不变的,本体是真理,是正法的标的。是一,不是多。但是相是很多,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这本体所变现的。凡夫看到的是外在的相,菩萨看一切相啊,都是他要去摄受回来的。

  这个已经涉及到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跟究竟义。你留意到哦。这个本体在这里不变,但是凡夫所看到的是神造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子演变出来的,这是凡夫所看的。菩萨所看的呢,是这些万物能够回归本源。重点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这个理论,假如从哲学上面来研究这一套东西的时候,这篇文章啊,三十万、五十万个字啊,讲不完。因为在西方哲学里,它没有办法探讨究竟义,因为他是相对真理呀。所以这个究竟义定出来,三、五十年后就可以把它推翻了,所以他找不到究竟义。

  所以我们说西方哲学是推理的。我们东方不讲哲学,不推理,都讲契理,契理就从这个地方看,因为它的理是究竟的。它究竟在哪?在本体上面。

  而西方的相对真理呢,它都在相上。相上推到最后呢,只能推到道生一的道。那个道是什么?他没办法讲。所以那个道常常在换名字。他找不到究竟义,他也找不到本源。因为你讲的道而已,道是在形容“那个”啊。那本体的原来的“那个”,它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呀。所以你可以把它叫神,也可以把它叫上帝,也可以把它叫道,也可以把它叫无极,都可以。那你就在那边名字换来换去而已,甚至于再创造新名词,也都无意义。你要知道“那个”是什么,要怎么进去的,那个本体论的本体呀。西方人讲的本体论不究竟,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不讲哲学的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因为那个本体它不究竟嘛。

  那我们在这里你看到,一个是它演变下来的状况,那是凡夫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是可以把它演变下来的森罗万象,让它回归到本源去。回到本源,要归真反璞,这个是道家所讲的。那如何归真反璞,在佛法中才有。归真反璞在这个地方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虽然我变现一切,在摄受众生,回归本源,但是我始终不离本座。有没有?原来的地方,“不离逝多林如来之所”嘛,本体始终不变。所以它的本体论,它的究竟义就在这个地方显现。

  你看这经文,前面讲一大堆讲一大堆,讲到这里,就是回到这里来嘛。这个、这一句话里头,他一来一往,有没有?从本源出来,乃至回归本源的部分,这里全部交待完毕。

  经文讲起来很简单一句话。但是你不从头一步一步讲过来,你不知道这一个结论的重要。所以这一句话说明了,西方哲学的一切完全被颠覆了。

  这个,大概还没有人讲这一句话说“佛经可以颠覆西方传统的一切哲学理论”。(众鼓掌)

  这个是所有,我常讲说,华严思想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人类思想的巅峰之作啊,就在这里巅峰。你不要看这么一句,这么很简单的一段话,好像讲故事,跟前面经文,这印出来的字都一样大,也没有特别说这一段特别重要,没有啊。但是这一段就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看起来文字就这么文字,它就是不可思议啊。它里面所涵盖的这种、这种内容量啊,用现在的话讲不知道几千万个G,对不对?你看看。

  这个可以写相当多的文章,相当多的。这个探讨的范围相当的广。这一段可以说是总结啦,总说啦。然后后面,他把他展开再讲一遍,前面的部分这个地方用一段话再讲一遍。

  又此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示現無量變化身雲。或現其身眷屬莊嚴。或現其身獨一無侶。

  菩萨示现,你不要用一个标准去看。菩萨一示现呢,你看,他有眷属庄严,或者呢,独身,独一无侣嘛,二个都菩萨示现啦。你不要用这个菩萨去比那个菩萨。那这个菩萨,你看长得肥肥胖胖的,很庄严,人众很多,这是菩萨。你看那一个,干干瘪瘪的,都没有人理他,那是独一无侣。有没有?都是菩萨。“或现”啦。

  所謂或現沙門身。或現婆羅門身。

  菩萨没有说现哪一身,沙门或者婆罗门

  或現異道出家身。

  就是其他宗教的出家身。所以我们常讲说基督教、天主教里也有很多菩萨。你没看过啊,你不要看说他们不是。你不要一概否认。我们否认他人为不当的教义解释,但是,里面也有很多就是菩萨示现的异道出家身。也有啊,不是没有啊。

  或現苦行身。

  哦,苦行的。

  或現充盛身。

  有些菩萨就是很庄严的,吃得白白胖胖的,肥肥腻腻的,就是充盛身嘛。有的就是苦行身嘛,干干瘪瘪的,那个营养不良的。那你放心,都是菩萨示现的。

  或現醫王身。

  嗯,大医王。

  或現商主身。

  大员外,

  或現淫女身。

  哦,菩萨现这些身好怪哦?不要怪哦,反正菩萨怎么示现你不知道,他最主要的就启发你的什么?生命的智慧。

  或現妓樂身。或現毗沙門身。或現世主身。或現奉事諸天身。

  奉事诸天就好像婢女、侍者,

  或現工巧技術身。

  就是世间的这些有特异、有一般才华的这种技术、能力非常高超的人。

  菩萨示现种种身哦。有一些时候你要记得,这里没写到啊,“菩萨示现平凡身”。这里没写到哦,有没有?平凡身在哪里?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都是菩萨示现的。你说:“哪算啊?眼睛跟我一样,眉毛跟我一样。”那就平凡身啊。他有启发你生命的觉知,这个就是菩萨。你不要以为说菩萨一定长得奇形怪状的,那不是啊。菩萨是平凡身。他跟你同事,他示现成为你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兄弟姐妹,或者你的子女,你都不知道啊。你以为那菩萨来要一定骑着龙来、还是骑着狮子来,那个才叫菩萨,那你就看错了。

  現如是等諸變化身。往詣一切諸眾生所。

  你肯定不肯定自己是个众生?那菩萨就会来呀,那菩萨怎么来?你一定要骑着狮子来,或者是骑着大象来,没有。他早就在家里等你了,只是你不觉醒,所以你看不到。有没有?这里都看到了。我们只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看有没有一个菩萨来,对不对?当你这样想啊,那你就弄错了,那菩萨都在你周围。当你觉醒的时候,菩萨真的是海会云集;当你不觉醒的时候,你身边的菩萨都是仇人一样,所以天天都在吵架。对不对?

  隨其所應。起如幻智。于諸世間。猶如帝網。行菩薩行。

  有没有?菩萨示现呢,因为他不求回报,所以呢,他“起如幻智,于诸世间,犹如帝网,行菩萨行”。这样子示现给我们。所以各位可以想像得到,我们福报有多大。当你有这善根崛起、觉醒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周遭都是菩萨。你要不要感恩?要不要珍惜?要不要尊重?想想看。当你不这样想的时候,你会觉得说“嗯,哪算?这个哼,天天都是那样子,看就讨厌”。那你的福报就不现前了。所以佛经讲福报现前不现前,完全在你的觉知。你不觉知啊,福报摆在眼前就是没用。你要能觉知啊,福报就一再一再地涌现,涌现啦。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要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包容,懂得感恩,周遭都是菩萨海会云集。你要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恩,那周遭啊,都是天龙八部。你看:

  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演說諸法。

  各位可以仔细地去审查一下,我们福报好大。只是我们一直在睡觉,看不到。眼睛一闭啊,周遭什么也没有。可是当你睁开眼睛啊,我们实在是非常的非常的大福报。

  好,我们祝福各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讲。

  《四十华严》第51讲(2008年2月29日)B

  好,我们大家再看经文七十九页第五行,好,我们先念一段经文:

  所謂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或說一切福德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所證真實威力加持。或說一切業力所持莊嚴世趣。或說一切建立十方清淨乘位。或說一切圓滿智燈照法境界。如是菩薩。雖普周遍十方法界。教化調伏。成熟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好,我们再看这一段。这是最后的一个结论,讲到菩萨现种种身。那现种种身就是说种种法,就是这一段所讲的。那么说种种法,是导引众生回归到本源。

  这个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个,菩萨跟一般的人不一样,我们都想自己怎么解脱,菩萨他到最后是要所有的众生都解脱。那这个从整个的理论界来讲就是说,不但自己回归本源,也要众生都回归到本源来。

  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像那个天文学讲的,这个地球,不是地球啊,宇宙经过大爆炸以后扩散的,那就好像道生一、一生二这样子生了无限出来。那么菩萨是不是像黑洞理论一样,把所有的众生都挤到黑洞里面去,然后最后呢又回归到那个原点,那个原点就像黑洞。黑洞理论知道吗?天文学里面啊。那个一个星球恒星啊,那个恒星最少要比我们这个太阳啊,大,我记不得了好像是二点五倍还是二十五倍。那样的一个恒星啊,经过这个黑子的大爆炸以后,扩大以后,这个,形成很多星星。我们讲的星星是恒星,不是我们这个行星哦。那种恒星会再散发很多的行星。那么,这恒星的年龄到什么时候它就开始萎缩,萎缩,变成大白星,然后什么白矮星,白矮星到最后就变成黑星、黑子星,那个就变成我们天文望远镜里面所看到的那个黑洞。这个黑洞会把所有周遭的东西都吸进去,然后开始萎缩。然后这个黑洞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把整个宇宙通通又吸回去,吸回去以后开始崩溃。所以体积会无限小,那么密度会无限大,就变成一个黑子。崩到最后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呢,这宇宙就消失了,变成那个只有黑子了。这个黑子崩塌到最后呢,它又爆炸起来,然后宇宙又开始新生了。

  那我们现在是爆炸以后的这种状况。那么是不是开始在崩塌呢?那菩萨是不是把每个众生通通挤到那个黑洞里面去呀?好像是这个样子。那挤到最后又爆炸出去了,又进去了。这是大脑思维的方式。大脑是这样思维,菩萨生命不是这样。他只是要让所有迷惑的众生通通回归到本源来。

  那本源那就是本体,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你只要体悟到那一个本源是什么,生活从本源出发就好了,从本源出发。所以我们在前面告诉各位,你一定要作归零功课。

  作归零功课最初的几年啦,你会不甘心。为什么不甘心?难道学佛就要这么消极吗?不用大脑去解决问题?因为你用大脑解决问题,你会脱离啊。比如现在,我从这里,那么大脑思维出来了,你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好像成就了。但是无常一起作用,这里又会发生问题。这里一发生问题,你又开始用大脑去解决,然后你好像成就了,解决困难一直,然后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当你大脑到了极限以后你没有办法解决了,但是你回不到本源。这个时候呢,你就崩溃了,那是真正的苦啊。你会解决问题,好像是你能解决了,其实没有解决,因为你在制造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个人,你看不到。在整个社会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你看看。第一个,人类、现在讲“人类”你听不懂,我们只讲文艺复兴以后,大家都没有知识,没读书嘛,没知识嘛。那么那个时候的社会学家就提倡啊,要教育普及。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不是这样?对不对?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在大家教育普及了,教育很高了,都很有文化了。

  很有文化以后,请问我们的幸福有没有提升?没有提升。反而有了文化以后,你烦恼增加,不但烦恼增加,而且犯罪的技术提升了,不但犯罪率提高,犯罪年龄下降,而且犯罪的手段更可怕。这就证明说,教育的问题你提出来,可是教育本身又产生问题了。对不对?这是一个啊。

  第二个,你再看第二个例子,经济成长。经济成长以后所产生的问题,那更可怕,现在人类束手无策。金融制度啊,你看到吗?现在的金融,所有的银行哦,我们这里还没有啦,美国、台湾那个银行,包括日本银行已经大到不能倒。银行非常庞大,那个不能倒啊。所以银行家呢,很厉害,掏空,跑掉了。而银行就让它倒了。政府不敢让它倒,因为一让它倒啊,全社会影响很大。而政府呢,要全民买单,政府的资金就一注进去了。这很可怕啊。所以最近花旗银行出事啊,谁让它倒?不能倒,花旗银行一倒,全世界都倒啊。所以经济成长,各种制度,制度一订好像眼前问题解决了,往后一堆问题出来,往后一堆问题出来了。

  垃圾问题有吧?垃圾是怎么来?经济成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各位想想看,三十年前你大概找不到垃圾。三十年前,我没来我不知道。但是台湾在四十年前找不到垃圾呀。我们那个社区呀,叫社区吧,看哪个家里房子、房子那墙的外面空着,那有一根电线杆,弄个装垃圾的集散地。我们晚上都在那里看书呀,四十几年前呀。那叫做政府的德政,垃圾放在一起。那一个礼拜来收一次垃圾,根本里面没垃圾呀。有什么垃圾?你放下去的东西,捡破烂的人通通捡光了。那么剩下那些、大概剩下到最后就骨头跟鱼刺,鱼刺被猫啃掉了,骨头被狗啃掉了,所以里面都很干净啊。而那个围起来的地方我们刚好坐在那里,那个电线杆的电灯是公费的。我们在那读书免费啊,家里点电灯还要钱呢。(众笑)

  可是经济开始繁荣以后呀,大量垃圾产生了。以前我们去买卫生纸,比如说一毛钱,它一包分成五份,一毛钱买一份。回家是珍贵的要死。擦屁股本来用树叶就可以呀,现在用纸了。现在呢,你去买一次买五包送一包,对不对?五加一嘛,算五包钱嘛。那个包卫生纸的纸,你根本不用了,不是浪费吗?

  这个呢,真正大量消费是从美国文化传出来的。美国文化传出这个东西来,那是真麻烦啦!才一甲子而已,战后二战以后六十年而已,这世界已经千疮百孔了。

  好,垃圾产生以后他发明了一个东西,叫做焚化炉。我们这里有没有?就是垃圾送到里面一起烧啊,好像垃圾问题解决了。焚化炉,好,臭氧层破洞从焚化炉来的。我告诉你,谁都不敢讲,因为不能讲。一讲是不是垃圾,焚化炉要关掉?那关掉垃圾呢?你自己家里自己解决好了。

  这个问题很多啊。这就是,用大脑去解决问题以后,它问题会一个问题解决会生出很多问题来。问题到现在,好了,温室效应、地球暖化、气候失常,谁有办法解决?这次雪灾就是这样来的,这是共业嘛。谁能解决呢?没有办法解决啊。

  当灾难产生的时候怎么办?这叫做极限的反扑。人类可能会想,我有办法解决,反正人定胜天。到哪一天你胜不过去就被压垮了。这是从个人到群体之间都发生同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个人告诉各位说,你个人应该怎么生活呢?要归零。只要业相现前呢,你不要想说用大脑解决问题。大脑可以解决,但是你业存在的话,解决也没用,所以你最好是归零,拜忏,拜忏。

  尤其很多问题是大脑没办法解决的,你夫妻两个吵架你大脑怎么去解决呀?大脑解决到最后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离婚。那根本就没解决问题嘛,你只是制造问题而已嘛。所以你要解决问题只有归零拜忏。当然两个人都能够这样同时进行是最好的。那不行你自己拜,你只是多认真拜,拜到最后问题就自然解决。你都不要去解决它,它会解决的。大脑很聪明,但是没智慧。你要留意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状况。

  透过这一些,我们可以慢慢地去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价值,那个禅观自然会现前,那个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逐渐地就会增长出来。那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菩萨示现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你就会发现周遭的人都是菩萨。

  菩萨示现,他讲的话就会变成有道理。今天你被无明障住,他讲什么道理你都说胡扯,你知道吗?同样的事,同样那个人,同样讲的那一种那些道理,当你不觉醒,你会觉得说他强词夺理,欺负你。当你觉醒,你会觉得他在摄受你,他在教化你。那你想想看,一来一往呵,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完全不一样。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

  他这里讲的是法界的境界,菩萨示现的状况。可是我们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菩萨的示现。我们总是觉得周遭都是天龙八部、夜叉罗刹。可是当你觉醒的时候啊,这些夜叉罗刹其实都是药叉与神将,都是菩萨示现。

  这个地方啊,谈这些,我就不一句一句跟各位谈了,不一句一句讲了。要讲的话,这解开很多。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还是作这样的一个总结。菩萨是能够把所有的众生摄受回来,回到原点。那回到原点不是要你走过来,而是要你的心趋向那个本体。同样的,你在现有的地方,现有的生活环境里你可以活得很灿烂。

  这个世界呀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因为我们被无明盖住,你的大脑一再地起作用,你扭曲了,扭曲了。扭曲以后你会发现,世界很不公平,为什么对我特别不好?不是。是因为你被无明盖住,你的业障在起作用。

  我们假如能够作归零功课,那你的业障就会消除,你会觉醒,你会看得到。你会看到“原来我是来这里示现做贫穷人”,示现贫穷只是示现而已,相上不一样,但是呢,本体是一样的。你就会看到,富贵人也有富贵人的烦恼。那虽然是贫穷人,贫穷人也有贫穷人的喜乐。你要留意到。

  任何一个人在生命的成长过程里,他会去体验贫穷的苦跟贫穷的乐,他也去体验富贵的苦跟富贵的乐,透过这一方面种种的历练,你的生命才真正是完美的。

  不要看人家当王,你以前也当过王啊,你这个当王不好好当王,所以这辈子才落得这个地步哇。对不对?所以下一辈子你再当王的时候你就会珍惜了。

  在历史上这个不乏其人,阿育王就是其中之一。原来是黑阿育,学过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原来阿育王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后来学佛以后,他觉醒了,他就变白阿育,白色的阿育,就好的阿育王,不是坏的阿育王。到最后呢,他本来可以消灭临国啊,他不消灭,他用他的德行去感化。这是世界上历史上啊,唯一用道德感化临国的。他跟我们那个宋襄公不一样。宋襄公知道吗?要跟敌人打仗他就有妇人之仁。他的将军说他们正在渡口,就把他消灭掉,他说不行,这样乘人之危,攻打人家是不仁。等他上岸以后呢,正在扎营的时候不是最乱的时候?赶快打,他说不行,乘人之危不行。等人家扎营好了以后,开始要跟他说这样公平,一打起来自己打败仗了。他不是,不是那种妇人之仁。他对一个贫穷弱小国家,本来可以把它消灭的,不听话,常常扰乱边境,后来用道德去感化他。这是一个。

  学佛以后可以宽宏大量。并不是说不行,那你该怎么做,你有你的因缘。人生多历练,关键在观念,要转化。你要转化你的观念,不要再执着大脑的那种不平之理,应该放开自己的心胸。其实我们还有好大好大的空间,可以自我转换,那你必须去转换他。

  这个就是“不离本坐,而遍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地方讲的是“不离如来逝多林之所”,而能遍法界,成就法界的一种状况。记得,凡夫看法界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外在的,这从理论来讲是道生一生出来的。菩萨呢,是让这些一切外物回归本源,能够啊,从万物回到三、回到二、回到一,回到道,甚至回到道之前,那话头嘛,道之前。“道”只是个名词,“道”前面的那个,回到那个状况里。只要你能回到那个本体的状况里头,那一切万物你都可以随缘自在受生,任何环境你都可以活得很好。

  现在我们不是。赚到钱才会幸福。赚到钱家庭都破裂了,赚到钱身体健康消失了,赚到钱你本来要跟你分享的人已经离开了,再来的人是为了钱来的,不是为了幸福来的。你要留意到,这是可怕的现象,这就是无常的作用嘛。

  所以回到本源,在你现有的条件之下,你同样可以活得非常灿烂,非常光明。这种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你一定要有本体,证得本体。这个就是这些经文他所讲的意义。

  那么前面这个三卷经文里呀,是理论上说明。当然他不是理论。他是讲那种实际的状况,也就是佛陀的生命境界,也就是我们讲的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个地方啊,终于跟各位讲完。(众鼓掌)

  我们常常讲说要成佛。成佛干嘛?成佛就站在那里,还是坐在那里,坐在桌子上给人拜吗?不是。成佛的生命还是动的,成佛的生命那是永恒的、是灿烂的、是光明的。他不但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境界,他的那个光明,就是他的生活的那个作用一起作用的时候啊,那所有的众生都可以获得利益。不但获得利益呢,而且有那么一个的核心存在,就把众生通通导回本源,回到本体上来。这个就是他的成佛境界上面的一个生活状态。

  那我们跟各位做过比较了。我们在这个世间,被无明迷惑颠倒。你被什么所迷惑呢?被情,爱情、感情、亲情这个情所束缚;被名,名誉、名利;被利,利益;被权,权位,有没有?被知识所束缚,这个叫五大诱因,让你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为你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这个而做的,为这个而做的。这是第一个。你在世间是为这五项,感情呀、名誉呀、利益呀、财富呀,或者是知识啊,或者是权利呀所迷惑,所以你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大概在为这五个在奋斗。当你迷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很难把你抓出来。所以我们鼓励你,要觉醒。

  觉醒以后啊,现在这个叫第一生命,为这五大诱因在迷惑在忙碌。那么觉醒以后要到第二生命去,第二生命是培养自性善根,就极乐世界这种净土是第二生命所在的地方。所以通常我们在鼓励这个时候第一生命的人,都要到第二生命去,你可以培养自性善根。可是你在这个时候要是觉醒,你就可以培养自性善根。这是佛陀最主要的一个目标。

  那么自性善根是全方位培养的,这个我们跟各位讲过,就是世间跟净土的关系。那世间是上帝创造的,这个我们跟各位讲过啦,不管他讲的对不对啊,反正就是欲望创造的,妄想创造的嘛。因为欲望妄想创造的这个世间,这个叫欲界天;因色、形象,叫色界天;因为知识,所以叫是无色界天;这个叫三界。我们要出三界就是不依赖这些,就出三界,那你就到净土去。净土有菩萨净土、有诸佛净土,但菩萨净土是真实的,不够完美。诸佛净土是真实的,也是完美的。它是第二生命所在的地方,在这里呢,全方位地培养自性善根。这是净土的状况。

  然后就进入法界,第三生命以后,一直到N+1生命的地方叫入法界,在法界里头。法界呀是法身展现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全法身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法身等于法界,那就到达止于至善的时候。

  那么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那个生命是什么状况,就是这三卷经文所描述的。

  大家很辛苦啊,听了好久,我这个辩才有障碍,没办法一句话就把他讲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呢。

  《华严经》展开啊,就是先让你认识到佛家的富贵,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你要站在佛陀的生命立场里,来了解生命的真实状态,你才知道说“哇,原来华严所讲的生命状况是这么的富贵!”就是这三卷经文一再一再地讲的地方。虽然里面也提到,所谓的地狱、饿鬼、畜生等等啊,甚至于阎罗王界他也都讲了,他并不避讳。那只是告诉你,我们这世间的相。

  所以我们才跟各位作一个结论,佛陀讲法绝不离世间,一定在世间,一定在生活中。佛法绝不是云端的法,云端的法是跟云端的人讲的。我们在脚踏实地过生活的人,那你应该要知道,佛法绝对是切合实际的。假如有人跟你讲非人的法,那就不是佛法。非人的法叫做异道,对不对?异道。出家相,也有异道出家相的这种修法,也有外道的这种苦行僧,但是呢,绝对不是佛法,绝对不是佛法。佛法一定叫你从生活中来,开始去转变。只有从生活中来,你才有可能断除一切烦恼。所以佛法要你的是断烦恼,不会增加烦恼。会增加你烦恼的就不是佛法。

  你去学一些特异功能、神通感应,你还是有你的烦恼啊,虽然是好像会有一些利得、利益,那你还不是在刚才所讲的五大诱因里头吗?你还是没出三界呀,你还在欲界里呀,为的名为的利,那不是佛法。我们先把这些状况给弄清楚。

  所以一个总结,佛陀的生命境界里就是这么多的菩萨海会。菩萨们等于是佛陀的分身,在法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摄受、教化、调服众生。佛陀,他的生命还是一样,他是永恒的、灿烂的,光明照耀这些菩萨们。这些菩萨呢,就遍法界尽虚空摄受、教化、调服众生。教化、调服众生干嘛?使他们回归到本源、本体里,然后再从本体出发。不是通通塞到黑洞里头,然后等着大爆炸,不是。你还是在你的生命范围里,继续拥有你的灿烂幸福的人生。

  但是,这个地方就有个结论啦。今天我们是受菩萨教化的众生,那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个灿烂幸福的人生呢?那你就站在你的本体上,去过你的人生。我们怕的就是无依,无依呀。因为你现在必须有依,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就皈依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你要弄清楚啊。那目的要做什么?出三界。不要在这个欲望所涵盖的五大诱因里头,去迷惑颠倒地过日子。我们离开三界,照样可以过很好地过生活。

  各位留意到,出三界不是就打包以后就放在骨灰盒里,不是啊。出三界是指心不受这三个:欲望、幻想是一个,形象、色相是一个,思想无形的嘛,就无色界嘛,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束缚,这个叫出三界。心不受这三个束缚,这个叫出三界。不是指你人跑哪里去了,人还在这世间。

  所以出三界不是离开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到山上去,吊在树上过日子,那没有用啊。身,虽然离开红尘,住在那个什么圣母峰上面,那心还在北京里,那没有用。对不对?你有办法人在北京里,而心在圣母峰上面。我们叫圣母峰吗?珠峰上面,叫珠峰。那你假如是这样子,人能够在红尘中,心不被红尘染,那就对啦,你就出三界了。人关在那个地方,那心老是想着这边,那没有出三界,那是形式上修行,那就不对啦。

  所以我们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先把这个标的弄清楚,这个叫果地觉。你确定了要过这样的一个人生目标的时候,那,你就可以开始调整自己,你的命运就开始转变了,命运就开始转变了。任何一切违逆的这些情况,它都会出现,因为你以前所造的业嘛,现在会现前了。但是你因为这个果地觉已经确定以后啊,那你就人生从此以后有惊无险,你不要太在意嘛。当然有,譬如病,你还是要看医生,那不要太在意你的病。

  看医生,我甚至于吃药都是随缘的,今天送来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常常中毒就是了。为什么?以前常害人嘛,现在才有人会害你嘛。但是有惊无险,不会把你给弄死的。

  你怕它?因为你有那个业,你怕还是一样啊。啊你要是没业,根本你就不要怕嘛。但是你要肯定一件事,真的,不是在这世间为这五大诱因在生活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简单地跟你弄这五大诱因是比较具体啦,其实每个人所涉及的层面,各各事相都不一样,都不一样。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定发起,我要追求的是,像佛陀一样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那个生命境界是什么?那你读诵这些经文,这三卷经文,多读诵,慢慢慢慢你就会体会。你不一定说我每一句、每一句都要把它弄清楚,那倒不一定。但是你常读诵,你要了解说,这个就是佛陀的境界,佛陀人生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去实践。

  你不可能百分之百了,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偶尔习气也会拿起来,偶尔那个境界来,你也会一样,贪嗔痴慢疑通通起来。人家说你几句,“哎呀,你真的修得很好,啊,讲得很好。”哎,蛮舒服的呢,对不对?你说没有吗?也会有啊。但是呢,你不能以此自满,还要继续前进。我还有微细的,顶粗的没有,那么细的还有,把粗的除了,再来除细的。大概你把细的除了就证阿罗汉了。那粗的除了,剩下细的要进行的,那就开始可以修行了。

  所以我们前面跟你分析,那么意识形态,有没有?意识流、概念包、综合概念通通除掉,然后中心价值观再放下,那你剩下就是净识,从净识开始就可以修行。

  好,把细的除掉以后呢,还有微细的微,粗细微妙。微还要再除掉,那你就进入到法身大士了。微再除掉以后你就八地菩萨了。大概没那么快哦,好像讲都比较快。这里面好多工程要去进行啊。但是呢,我们绝对做得到。你在现实生活里开始转变自己,开始转变自己。那关键就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一定要发起这个心。

  而发这个心呢,要出离心、要大悲心、要行愿心。那出离心,前面的条件我们也讲了,健全的人格性,正常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一定要有。你不能够说我现在没家庭生活、没社会生活,我是不是具备了?那还不算。正常的家庭生活、正常的社会生活。换句话说,你要有家人、有亲人、有朋友、有同学、有同事。你不要手机拿起来,里面一个号码也没有,自己都没朋友,也没人要打电话给你。你打电话给人家,人家说:“好好,我现在很忙,以后再讲。”以后从来不打电话给你。那可见你的人际关系是不行的,这不行。

  一定要健康的社会生活跟家庭生活。以后呢,那你会产生一种观念,“我天天这样过日子对吗?有价值吗?人生就只有这样吗?我是谁?我到底来这里要干什么?”哎,你开始反省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就是你对这个社会呢,产生一种出离心,你就开始具备有追求真实生命的这种念头了,那也就是你的菩提、菩提籽呀,开始要生根发芽。

  当你开始追求真实的人生与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呢,那你就上菩提道了。那个时候你剩下来的就是技术面的修行跟工程面的调整。完成以后啊,那你就真的,真参实修,那才能够讲什么叫参禅、什么叫用功。要不然你现在资粮道都没呀。大家也很想成佛啊,成佛是很抽象的概念。也想证阿罗汉那,也想出三界啊,也想断烦恼啊,那都太抽象了。所以具体的资粮道,我们也简单地跟各位谈了。

  当然,你假如要看像《广论》,或者《毗婆娑论》,上面讲的资粮道那就相当多了。我只是把它综合起来,很简单的三个东西而已,三个条件。但是你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也不容易呀,也不容易,总要一番的功夫。但是我想这已经很具体了,各位从生活中可以检验地出来,可以检验地出来。

  这些名相,也相当地多。我们也简单地跟各位提了一下。所以希望各位呀,你私底下还有几件事要做。

  第一个就是华藏工程。三五个人那要去讨论,要去讨论,把我们很简单带过去的这些名相呢,你一定要去查一查。不能光我这样讲,我这样讲你这样听是很高兴,回去人家问你呀,听不懂。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有很多基础名相你没有。而那些东西一定要透过三五个人,大家去查,查了以后变成你的,然后你的程度就会具体化地提升,而不是很抽象的。这样抽象的话久了,你就变老油条,一讲佛法我现在什么都懂,别人讲佛法好像太肤浅了,你来讲好像比较有份量,所以你一讲也是松松垮垮的,不能具体化,所以一定要透过华藏工程。

  那么基本的功课,这个要结界工程,叫结界。自己做,五十三天一期,五十三天一期,诵经、念佛、拜佛,或者你喜欢打坐,那你要打坐。会不会不管,自己摸索。有问题,那我们再提出来讲。

  这个初级的通过以后再讲中级的。中级的就是你开始摸索,你要修哪个法门,禅、净、律、密呀,经教呀,要怎么进行。

  那你假如要进入华严教海里头来修行训练,那也可以,我们也欢迎。那到这个时候,我们再讲华严要怎么修怎么学。

  你进来一开始华严要怎么修?华严两个字都不会写要怎么修?佛教是什么没搞清楚啊,修华严?

  所以基础的初级的华藏工程一定要有。三五个人,不要多,三五个人,你才能分工去进行,每个人三分钟到五分钟,要培养训练聆听、欣赏、接纳的一种基本能力。因为这个是你禅观的基础,你假如不能欣赏别人,那你怎么禅观呢?别人讲的很好,你只有“很好很好”,应付一下,不行。他好在哪里?比如他不识字,能够讲出这个道理,哎,不错,你欣赏这一点。或者呢,他学问很好,他分析得很仔细很有系统,这个你欣赏到也好,但你总要去培养自己欣赏别人的能力。欣赏别人的能力没有,你怎么去欣赏你的家人呢?对不对?

  那你有欣赏别人的能力,对家人你就能欣赏啊。所以很多家庭问题呀,你可以透过家庭华藏工程,家里那几个人,每个礼拜一次。每个礼拜一次的时候呢,不做任何家事,也不接听电话。人家在讲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场,聆听、欣赏、接纳。

  你不能够是大男人主义,爸爸讲了两个钟头,“好了,很累了,去睡觉。”那就不是家庭华藏工程了。妈妈是女强人的时候,你也不能够说“好了,你们都不懂事,我讲完了,你们去睡觉”。这个不是家庭华藏工程。

  家里大小每个人,时间可以长一点。我们一般华藏工程是三到五分钟,因为一个重点大概这样可以表达的。而且家人那有时候,尤其是家庭不太稳定的,那抱怨很多,可以延长一点八到十分钟。那要八到十分钟,大家都八到十分钟。别人在讲啊,你不能够上厕所、泡茶都不行。一定要在场仔细地聆听、欣赏、接纳,那这样子呢,你就能够充分地沟通,彼此之间的隔阂啊,就可以化解掉,家庭幸福快乐美满的日子很快会来临。我们的经验是三个月就够了。(众鼓掌)这样子你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家庭嘛,健康的家庭生活嘛。

  接着呢,你对于外面的社会生活也可以这样进行。当你这种个性改变的时候,你在公司、事业、单位里面的人际关系,你也会改善,也会改善。尤其是那些为人处事、应对进退的问题,你会有很大的改善。

  我们现在,尤其年轻人,应对、进退很不得体。但是呢,站在长官、领导的立场来看,他也说不上来,但就讨厌你。那一讨厌呢,那你就永无翻身之日。对不对?我们不是要取悦人家,拍马屁,但是你总要有一个得体的应对嘛。跟领导怎么讲话?“哎、哎、你。”什么哎、什么你,你跟领导这么一讲啊,你大概永远都是乌云盖顶。那要怎么讲才得体呢?因为你从来没受过训练啦,家里没人指导你啊。

  我们曾经看到一个同修,跟人家讲话是这样子。我说“你怎么搞的,眼睛有问题呀?”

  “没有啊。”

  “那没有怎么、跟你讲话你是这样子?”

  我说:“头转过来。”头转过来,转不过来,然后一讲话又转过去了,又这样子啦,要不然就这样子。

  我说:“你怎么搞的。”

  “没有啊。”

  我说:“什么没有啊。头抬起来。”

  那是一些细节呀你在家里呀,假如父母亲不跟你纠正哪,你永远会以为这是正常的,所以呢他有忧郁症。为什么?因为人家跟他讲话就讨厌嘛。你自己又不觉,因为他从小就是这个样子了,他怎么觉呀。就慢慢地调整他、调整他。几年了最近啦,比较好一点,但讲话还是常常,没有角度那么大,但还是“头转过来。”“哦,哦。”我们当然是要去包容他,来点拨他嘛。可是呢,他没办法,他在社会上怎么混下去呀?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你在开始进行华藏工程的时候,你的命运就开始转变了。我希望各位呀,我们同修们之间啦,要这样子慢慢来,做一种自我的人格性的一种调整。我相信这个部分啦,对大家会有很大很大的收益,很大的受益。

  这不是什么神通,这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从生活中来改变自己、转化自己,大家都可以提升的。这里面呢没有特效药,而你呢,唯一要准备的就是心理上要接受人家的指导,要接受人家指导。不要人家一讲,你就一大堆理由,没什么好理由的,你要不要改变嘛。当你这一改变的时候,单位领导啊,看你改变,“哦?你最近变喽,你怎么变了?吃什么神仙妙药没有?”没有,这个就是仙丹啦。

  华藏工程是很好的一种状况。那么,大家同修们在一起,三五个在一起会成为好朋友。但是一个忌讳的就是不要话家常哦,话匣子一打开以后,本来三到五分钟,你变成三十分钟啊。那个不行,所以严格限制就是三到五分钟。

  那我们在海外,在美国很多同修买了很多闹钟。时间到,一按“叮铃!”“我再、再、再、再,我讲完。”“不行。”三分钟按一下,可以,还没讲完,就二分钟快结束。

  还有些人不敢讲话,不会讲话。不会讲话的人要罚站三分钟,站在那里“嗯、嗯、嗯”,嗯三分钟你要嗯出来,不能嗯不出来。训练你讲话嘛,表达的能力,不要老是挨揍,对不对?你有意见你要表达,训练你表达的能力。

  那你话匣子一打开啊,就讲不完。那三分钟“邦”一声,到五分钟按下去手就不放开了,那你就讲吧,你不讲就把你推下去,换别人讲。最多只能讲五分钟,最少啊,你也要站三分钟,那时间等着你、你开口。

  这个都是自我训练、自我超越,也是自我约束,同时进行。个人尽情地表达。有些人讲话是抓不到重点,讲了五分钟哦,还在那边引言“谢谢各位,各位慈悲,我今天很高兴。”讲了五分钟还是讲这些,要问你到底要讲什么?“谢谢各位。”这都可以证明说,我们缺少历练。

  我相信我们这里的同修比较不会有这种情况。但是经过一个简单地训练,我们会有很大的改造自己的机会。这个我想应该也是我们佛法给予各位人生最重要的一份礼物。

  当我们从这里呀,开始作这份调整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找到定位了。我要从现在开始怎么样重新出发。原来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呢,我们是不知道为何而来。因为我投生到这里来,我爸爸姓陈我就姓陈,爸爸姓毛我就姓毛,爸爸姓蒋我就姓蒋,爸爸姓什么我就跟着姓什么,你不知道为何而来。所以你来了是自己所控制不住的,你无法掌握的。但是从现在开始呢,你应该可以为自己定位。我人生要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那么,圆融道是一个很好实践的一条路,我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个叫皈依。回过头来,从这生死大海里回归嘛,回归过来,依靠三宝,这叫皈依三宝。

  佛宝,佛是觉悟,就是我人生要觉醒起来。那么怎么觉醒不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定了,这个就是佛宝。

  法宝,法宝是真理,人生的真理是什么?圆融、和谐的人生,幸福、快乐的人生。对不对?这个就是真理呀。我们从这里来,然后呢再改造生命,达到止于至善。这就是真理嘛。那怎么进行呢?那我们从这里出发就对了。

  再来,僧宝,僧宝是和合。当然有位上师、有位善知识来做指导。那么在这前提之下,和合是什么?就是你的觉悟要跟真理和,假如觉悟归觉悟,真理归真理,那就不叫和合啦,所以僧宝本来就是和合。当你能够觉悟到真理是一体的,那么这个时候你本身就是僧宝,就是僧宝。

  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希望大家来共建一个真正的、幸福的、美好的、人间净土。那这个就是我们这时代,普贤乘在推动的社会建设工程。

  那么相信大家在这个前提之下,当然人间净土是我们佛门中讲,假如我们换一个名词来讲,比较世间化的、可以通用的、不是宗教性质的,我们是不是叫做精神社会或者精神家园,或者叫做什么“精神乐园”也可以吧?对不对?怎么样子啊,能够为社会普遍广大的人民所接受,我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要用的一个名词。

  所以要怎么建构这样一个精神乐园呢?或者精神家园呢?那这名词我不注册,大家可以去发明。那么要透过的就是禅观。禅观呢,也好像太严肃了一点,那你可以用比较白话一点,那叫审美。或者是用什么词可以,你可以用,我们没有特定的,只要这个社会全体人民都能接受的,那我们就取用。不要给自己设定障碍,我们尽量地开放。

  所以当你透过这个华藏工程啊,在作讨论的时候,你会发现呢每一位都是菩萨,他可以从生活中走出来的那些实际的人生历练啦,他给你的这些词汇,这些语言啊,将是非常好的资粮,我们都可以采用。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你不必把它僵化在一定要用这个,一定要用那个。但是呢,从此以后我们所选定的这些名相就名词啊,我们应该要有很明确的定义,不要含糊笼统的。当它能够很明确地定义,它对你的人生啊,就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而这些名词当中,一个两个你看不出来,这些名词它会成组,一组一组,它是变成一个理论系统。而这理论系统怎么样?在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你好好去整理。好好去整理,成为一套你可用的,那你常常讲的,那就变成你的生命因素。将来他就指导你、带领你,要往生到跟你这一个生命因素相应的佛国土去。乃至于你有更大的成就,就直接入法界了。假如没有,你认为“我可能我心力不足,不能创造那么大的伟大时机出来。那你的到第二生命的世界里那总是需要的。

  各位要留意到,这一切,操之在我,在各位自己的手中,它不是依赖外面的。虽然我们讲依于三宝,皈依三宝嘛,但是这个三宝还是自性三宝,一体三宝,不是偶像三宝,你不要搞错了。不是外面有一个什么,不是。那是你的自性,自性三宝,这个性相一如。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体会,佛教的伟大,佛陀的伟大。他给我们的遗产是这么的丰盛,这么的了不得。那我们为什么,要让我们人生这样空过呢?我们期望各位,真的从这地方获得应有的这些喜悦,也是啊,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1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