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师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无常。问舅氏曰:「药能医命乎?」舅氏曰:「药只治病,安能医命!」师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随俗授室,有儿女。自设药肆于黄岩北门,兼理方脉,所业多未如愿。妻子相继病亡,慈母亦见背时,师年二十,乃遁入临海县之白云山,就成道师剃度。不数日,兄踵至逼令还家。逾二岁,兄亦殁,仍复入山。二十四岁受具于天台国清寺,得戒后在寺参究「念佛是谁」,精勤不息。曾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静,三板方越耳际,忽觉身心脱落,一刹那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曰:「顷一枝大板香才毕,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应尔尔。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敏公命充侍者。初听讲茫然不知所谓,维那授虚法师以法华会义示之,开卷了然,如睹故物,遂竟夕不寐,潜心研究旬余,玄解顿开。每以所悟就正于虚师,虚师为之惊叹。时大座宣讲法华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嗮,为全经之纲领,虚师请于敏公,以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坚请再四,始勉允之。师就座,一启口即滔滔不绝,敏公方退座归寮,登楼甫半,驻足听之,至小座竟,亟招师入寮,询以所得,师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开讲法华。某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时出定,则舌灿莲花,辩才无碍。一世说法利生,其端实肇于此。师自审年齿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众礼拜,讲毕即回国清寺掩关。翌年迹端融祖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师出关,相助任库房事。师在寺一方供职,一方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旋由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辞库房职,留寺阅藏。越岁在龙华开讲法华,听众至二千余人。期满即往金山江天寺参禅,留二年,至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而金山同参数十人追踪叩关,启请指示,乃在关中讲法华。逾年出关,至龙华寺讲楞严经。旋复掩关于永嘉头陀寺,三年出关。年四十六,即为头陀住持。越岁朝五台,入都请龙藏。三年退席,专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民国纪元,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寺为宋延庆寺观堂旧址,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建十六观堂以修观行,故名观宗。自宋迄清,兴废靡常。自师任住持,遵四明遗法,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禅堂、藏经阁,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刹。民国四年,孙毓筠承政府之命,于北平设讲经会,延师讲楞严经,士大夫及都城四众赴会听讲者,虽列广座为之不容。师自二十八岁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丛林之礼聘讲经者,岁无虚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为士大夫宣讲,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时国内有毁庙兴学之议,地方庙产多生纠葛,内务总长朱启钤拟订寺庙管理条例,咨询于师,而著为令。总统袁世凯题额赠师曰:「宏阐南宗」。都中筹安会正筹备帝制,授意各界劝进,且及方外。师语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民国六年冬,北平复设讲经会,请师开讲圆觉经。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霨南下,迎师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则手编讲义,夜则升座宣说,显觉得亲近吾师,实在此时。师称性而谈,于讲义外多所发挥,遂约江妙煦、黄显琛二子,每夕各为笔记,归妙煦整理,翌日呈师印正。师讶然曰:「余昨夕尚有尔许言说?实不自知也!」其始咸以为吾师奖进学人,故作斯语,厥后历次呈稿,都如是云云,因切问曰:「师自身说法,果不自知欤?」师曰:「然。」觉显等皆以为异,师乃举昔时讲法华至舍利弗授记品,忽焉入定故事,详碻见告,乃恍然于师之讲经,深得语言三昧,与专恃记诵者不同。笔记编定,师特锡名「亲闻记」。先是师以振兴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师范学堂监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进。会光复军兴,相机中止,遂就观宗寺设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讲毕将归,为叶公绰、蒯寿枢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钜资,专备培养讲师之用。师归而筹备,于民国八年,成立观宗学舍,自任主讲,罗致学僧,授以台宗大小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数十人。十七年改并为宏法研究社,承传弗替。民国十年,浙省当局目击时艰,人心日下,延师讲仁王护国经于海潮寺,军民长官地方绅耆皆列席肃听,其盛况亦前所未有也。东省哈尔滨地居边远,伊古以来,罕见沙门踪迹。比年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师门倓虚实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师为得戒和尚。维时吾师寿已七旬有二,间关跋涉,不惮烦劳,及期授比丘戒,赓续百余坛,自下午四时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时圆满,诸执事皆更番休息,两阿阇黎亦迭经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师趺坐坛中,历十八小时有余,端然不动,亦不饮食便利,见者咸肃然称奇,而不知师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兴替,会有其时,然得人则兴,古今一辙。师生于末法时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台一宗赖以中兴,于全体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缘时节,夫岂偶然!且弘扬自宗,排斥他宗,历代大师亦不免蹈此积习。而我师虽宗天台,对于他宗绝无门户之见,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师之密行,尤非浅学所知,就其可见者言之,则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万遍,以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终身无少间。自行化他,老而弥笃。民国二十年,犹应上海玉佛寺之请,开讲楞严。高年矍铄,自春徂夏,凡四阅月,绝未请人代座。已而复应无锡居士之请,为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尘缘垂尽,往生不远。电促弟子宝静回寺,付以法命,为观宗住持兼宏法研究社主讲。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僧将从此辞。」唤侍者香汤沐浴,更衣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命全寺僧众念佛,趺坐莲龛,含笑而逝。师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举龛之日,远近来会者数千人。遗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一卷,《圆觉经讲义》二卷,《金刚经新疏》一卷,《普贤行愿品辑要疏》一卷,《观经疏钞演义》一卷,《始终心要解》一卷,《观世音普门品讲义》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一卷,《水忏申义疏》一卷,《八识规矩颂讲羲》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铭曰:
宋明以来,禅净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灵峰,我师继起,如象如龙。说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迩,犹讲楞严。自南自北,结集法会,百数十所。若经若论,尘说刹说,二十余部。振兴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启,义学朋来,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讲席,遍于十方。教宗法华,行在弥陀,应化事毕,离此娑婆,岁次玄黓,鹑尾之辰,安详坐逝,高谢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证无余。皈依四众,十余万人,无边悲仰,泐此贞【王+民】。
仁和叶尔恺柏皋氏法名观澄篆额
弟子蒋维乔竹庄氏法名显觉敬撰
江阴庄庆祥翔声氏法名了于谨书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早成正觉,号正法明,但以誓愿宏深,慈悲广大,不离寂光,垂形九界,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愿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咸得离幻妄之现苦,受真常之法乐。而又于娑婆世界,更为悯恻也。由是释迦世尊,于法华会上,欲令娑婆众生,恒蒙覆庇,特因无尽意菩萨之问,以表彰观音之慈悲誓愿,功德威神,俾九法界一切众生,同得恃怙。及法流此土,至晋,而罗什法师,特译法华,方知观音本地迹门,均难思议。而楞严观音自陈圆通,华严观音教示善财,咸与法华意旨馒合,是知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得随感即应,了无差殊也。当晋末时,北凉沮渠蒙逊有疾,昙无谶令其诵普门品,得以即愈,由是此品得以别行。陈隋智者大师,释法华经,独于此品特为详悉发挥,足见佛菩萨祖师之心,唯期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也。谛闲法师,力宏台宗,兼修净土,今夏宏戒哈尔滨,归过大连,潘对凫施省之等居士,请其讲演此经。又恐南北语言不通,因先出讲义,即印五百本,遍给听者,遂得目击而喻。但以为时仓卒,不无错讹,对凫居士,欲令广传于世,因寄一本,兼令作序。窃念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光粥饭庸僧,何由发挥其致?姑就观音之本迹,及此经流通注释之来历处,撮略叙之,以塞其责。普愿同人,常念观音圣号,若至念极情亡,心境两寂,则恒沙功德,无量妙义,自可圆现于一念中,固不须为繁述也。
民国十八年己巳中秋日释印光撰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