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谛闲 述
前五字是经题,后八字是品题。先当略讲经题,然后详谈品题。讲经题,依本宗祖规,有五重玄义。言五重者,谓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也。今既不讲全经,但讲一品,于经题不可不讲,并不必详讲,是以仅祗略讲也。先略讲第一重释名分二:先简定立名通途所以,次正讲当题名义。言简定者,一切诸经,名题甚伙,今以七种简定:一单人,二单法,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人有因人果人,法有性法修法,喻有片喻全喻。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经者是也,佛是能说人,指本师释迦牟尼,阿弥陀是所说人,指乐邦教主,此是两土果人为名也。单法如般若经,此经题无人无喻,单以法立题也。单喻,如梵网经,经云:尔时世尊,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此经题无人无法,以喻立题也。人法,如维摩诘所说经,维摩是居士名,因人也,所说是不思议法,修法也,此经题无喻,乃以人法立题也。人喻者,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之通号,果人也,师子吼,比佛无畏说法,如师子哮吼,无所畏惧也,此经题无法,以人喻立题也。六法喻,即是此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此题无人,以法喻立名也。七人法喻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法也;佛,果人也;华严,全喻也;谓依大方广之性法,全性起修,旷劫修因,因行微妙,如大宝华,庄严一乘佛果,乃以人法喻三,具足立题也。然佛经虽多,立题之字又详,故以七种而简定之,赅括殆尽矣。
次正讲当题,又二:先全题合讲,次法喻分讲。言合讲者,谓圆融露布,寥寂冲虚,非实非权,即三即一,混万化为一体,超诸法而独存,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实相欤!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纵指十如,夺议绝思,与杂华而合彩,掩众景以孤辉,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妙法莲华经欤!故我世尊,证此法印,现于觉场,垂智轮于高山,吐圆宗于法界,先说华严也。为怜穷子,暂脱珍衣,次说阿含也。分宗曲顺乎时机,三乘渐开于诸会,次说方等般若二时也。拟将潜辉真际,仍思还照雄峰,特赴灵山,广集缘众,聊施前导,演无量义之微言,全揭后宗,舒一毫光而远照,弥勒致问于今日,文殊证答于往因,序品意句既泄真机,讵能缄口。所以三昧初起,二智频扬,群疑交攻于众怀,三请独殷于身子,欲坚众心,斥非机于五千上慢,为发真信,此难逢于一现优昙,述自述他,明出世之致意全同,说权说实,显入大之文轨一定,方便品意。上根已悟,中下犹迷,记授华光之征,喻酬身子之请,方之长者,火起其家,痴子游戏乎中,不知不觉,慈父惊闻于外,弗救弗宁,许三车而与一车,知长者之意出真诚,开三乘而显一乘,信如来之言无虚妄,譬喻品意。二乘历叙执迷,自比穷子,四子同呈信解,宜付家珍,信解品意。进示雨无二滋,差别在物,令知法本一味,深浅由机,药草喻品意。乃通授果记,显示说喻己周,授记品意。复别开因缘,接引下根不坠,化城喻品意。共游宝所,同记佛乘,衣内明珠,指在亲友,五百弟子受记品意。既有学旋慕其芳迹,而如来等赐以真慈,授学无学人记品意。欲彰普济之功,故因药王而显益,法师品意。为明弘愿之力,乃借多宝以祈通,见宝塔品意。狂慧废置进修,观迦文因种于多劫,应知心惭,钝根高推圣境,视龙女果证于一时,亦思力奋,提婆达多品意。于是一肩担荷,幸斯道之典型得人,持品意。四行执持,喜御难之柯柄有法,安乐行品意。又以新记声闻,初心菩萨,智量浅狭,罔克弘济,故假他方开士,请命弘经,远召本地门徒,丕承佛道,补处菩萨,执近迹而迷远因,说父老子少之喻,从地涌出品意。中天调御,依本寿而显妙用,举良医背子之譬,宏功既彰,迷封斯启,不惟新记声闻,初心菩萨,顿觉身陟妙峰,自此深位上士,积行高贤,转如神游香海,如来寿量品意。分别功德,功德不可限量,分别功德品意。校量福因,因因讵有边涯,随喜功德品意。六根清净,不轻之证据昭然,法师功德品意。然四众毁非,阿鼻之报应非妄,常不轻品意。地涌萨埵,发弘愿于分身国土,灭后通经,聊以感知遇之隆恩,人中师子,现神力于无边海会,当阳嘉赞,殆以坚克绳之深信,如来神力品意。将罢法座,极口叮咛,嘱累品意。恐堕歧途,再垂成范,果能我法执尽,如药王之焚身,药王本事品意。净秽情忘,若妙音之远至,妙音品意。还须无方圆应,重践普门,普门品意。助修假秘密之功,陀罗尼品意。防心援知识之力,妙庄严王品意。四法成就,三七精修,是经之必得无疑,普贤之现身有据,如斯流通,而流通斯无滞矣,普贤劝发品意。以上略谈正宗纲要意。然则斯经也,岂独夫次第为然哉!只如圣毫东烛,一化全彰,贤众西来,四法重示,始固可以摄后,终亦何尝遗前。且也文字性空,空无不容,实相体遍,遍无不备,故令一言一句,达无量无边之义,若受若持,成最圆最妙之因。既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俱彰,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互涉。于是土田三变,非垢非净,分身俱来,不一不多,多劫半日,而延促同时,生灭常住,而隐显俱在。舌相毫光,即灵鹫而上至梵世,弹指謦欬,由娑婆而遐播十方。是皆超乎心踪,绝于言道,异时之所不见,非机之所不闻。是为微妙难思,故称之为妙法,妙法难解,乃取喻于莲华。谓莲华华果同时,以喻妙法权实一体,非莲华,不足以喻妙法也。合讲已竟。
次分讲,又分为二:先讲法,次讲喻。讲法者,若就文便,先讲妙字,次讲法字。若依义便,宜先讲法字,次讲妙字。譬如指一个人,人皆指他是个好人,必须指他是什么人,毕究有个什么好,才堪称为好人,若无其人,何所称好?故必先人后好也。今讲妙法,亦复如是,亦必先讲法字,次讲妙字。言法者,轨持为义。谓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也。略言之,三种法。详言之,三千法。今且置其详,但讲三法:谓心法、佛法、众生法。言心法者,直指现前一念心性,全彰一经所谈之实相也。以吾人一念心性,本非肉团,亦非缘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亦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下在未来。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含大有。又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言佛法者,佛并无别法,只是证众生之心法耳,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称佛者,觉也,觉即不迷之谓也。吾人现前一念之心,不为尘境所迷,众生即是佛。故经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众生法者,众生亦无别法,只是迷诸佛所证之心法耳。吾人心中,本具有三因佛性,谓正因理心佛性,了因慧心佛性,缘因善心佛性。诸佛证之,成为三德。证正因理心,成法身德;证了因慧心,成般若德;证缘因善心,成解脱德。众生迷之,转成三道。迷般若德,为烦恼道;迷解脱德,为业道;迷法身德,为苦道。心法者,三因也;佛法者,三德也;众生法者,三道也。言妙者,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之三因,诸佛证之为三德,此一念心性不增一丝,众生迷之为三道,此一念心性不减一毫。若未经法华高会开显以前,则心法自心法,佛法自佛法,众生法自众生法。俨然是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心法虽在高不高,在广不广,众生日用自不知耳。三法隔异不同,故不得称妙,至今法华高会,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先则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继则曰如是妙法,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开三权,成一实,会九界,同佛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三法皆妙也。序分为初妙,正宗为中妙,流通为后妙。七卷二十八品,三周九喻,本迹二门,全经玄文,皆妙境也。能读诵之心,皆妙智也。即此读诵之功,皆妙行也。是人一心受持读诵,现身即得六根清净,如南岳大师,或亲见灵山,俨然未散,如智者大师,皆妙位也。境为真性轨,智为观照轨,行为资成轨,妙三法也。若人说此妙法华经,佛即遣化人为作听法众,若人读诵忘失句读,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王,到其人前,为令通利,皆妙感应也。受持、读诵、讲说,现生得证妙位者,即妙神通也。如智者大师,于金陵瓦官寺,讲法华经题,以九十天,仅讲一个妙字,古传九旬谈妙。章安大师,结集之成一部玄义,即妙说法也。闻妙法华经之听众,皆妙眷属也。或得欢喜益,令种一乘善根,或得生善破恶益,令熟善根,皆妙利益也。言莲华者,是法微妙,难思,无物堪喻,乃取莲华,以喻妙法。谓莲华华果同时,喻妙法权实一体。莲华有三义,可喻妙法:一为莲故有华,可喻妙法,为此一实,故施三权。二华开则莲现,可喻妙法,权开则实显。三华落则莲成,可喻妙法,权废则实立。华妙法妙,故称妙法莲华。言经者,法也,常也。谓十界同轨,谓之法,三世不易谓之常。略讲名题竟。二显体,此经以实相为体,言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此经既为权实不二,亦即性相不二,故经云:「诸法实相。」既言实相,亦即实性、实体、实力、实作、实因、实缘、实果、实报,从本至末,究竟皆实也。故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住法位,世界相常住。又云: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等,皆指此体也。三明宗,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前显体,是显性德。今明宗,是明修德。性德非因非果,修德即因即果。谓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谓依实相而造修,名为全性起修。由观行,入相似,至分证,到究竟。初观行为因因,后究竟为果果,中间分证,以后望前,皆因也;以前望后,皆果也。观行但因而非果,究竟但果而非因耳。四论用,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前十四品为迹门,断权疑,生实信为用。后十四品为本门,断近疑生远信为用也。五判教相,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以说在第五时,畅出世之本怀,为最后之极唱。于化仪,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但属圆教,谓纯圆独妙也。讲经题竟。
次谈品题。观,是能观之智,即一心三观是也。世音,是所观之境,即一境三谛是也。世,谓世间出世间,指十界依正二报。谓世间六凡,以同居土为依报,以胎卵湿化四生为正报,指三界诸天,四洲杂类,咸不外于四生也。出世四圣,二乘圣人,以有余土为依报,以阿罗汉辟支佛为正报;菩萨圣人,以实报土为依报,以别圆地上住上大士为正报;别教地前,圆教住前,皆有余土为依止故。音,谓无论依正二报所有音声,皆得为所观境也。凡音本属于耳根所闻,今不曰闻,而曰观者,须知大士,过去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以誓愿宏深,悲心不息,倒驾慈航,迹垂九界,众生不尽,大士悲愿亦无尽也。若讲大士因地修证,请读楞严经,大士自陈所修圆通,未尝不从闻根而入。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是初步下手功夫也。所言入流者,不入乎声尘。而入乎圣流,即于自性相依,外亡其所矣。且夫声尘之感,必有其所,今虽亡所,而未得寂。当声动时,见有动相,而欲亡之,当声静时,见有静相,而欲趣之,二相历然,故未得寂。而言所入既寂者,若果能到寂然之境,则动者自动,吾不知其动也,动相自何而生?静者自静,吾不知其静也,静相自何而生?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夫动静二相,固是所闻之境,二相不生,了然明白,仍是能闻之根。亡所闻易,亡能闻难。而言如是渐增者,谓如上返闻功夫,逐渐增进,精修不已,既亡其所,复亡其能,则能闻与所闻而俱尽,是所闻者,声尘也,自亡所,而渐至于所闻尽,更无可闻者,则声尘泯矣。能闻者,闻根也,自入流,而渐至于能闻尽,更无能闻者,则闻根亦泯矣。故曰闻所闻尽。夫根尘俱泯,归于尽地。有尽相可得,即是住空。若住于空,虽得所觉空,未得能觉空也。而言尽闻不住者,谓今则外尽其尘,内尽其根。如是尽闻,亦不住著。则不但所觉空,而能觉亦空矣,故曰觉所觉空。是所觉空者,即证人无我也,能觉空者,即证法无我也。证人无我易,证法无我难。必以大乘真空观而空之,然后能觉可空也。而言空觉极圆者,夫有空而空乎觉,而空不得圆,有觉而觉乎空,而觉不得圆。今以空空觉,并亡其而为空,以觉觉空,并亡其而为觉,故谓之圆矣,犹未极也。极之,觉即是空,求觉相不可得;空即是觉,求空相不可得,则觉而无觉,空而无空,故为圆之极也。而言空所空灭者,唯觉极圆,无觉相可得,则所空灭唯空极圆;无空相可得,则能空亦灭矣。又言生灭既灭者,夫所空灭者,法空也;能空灭者,空空也;俱空不生,然后可谓之生灭既灭也。而言寂灭现前者,然则有声在,则声生声灭;有闻在,则闻生闻灭;有觉在,则觉生觉灭;有空在,则空生空灭;皆未离乎生灭也。今先证人空,继证法空,后证空空。凡属生灭者,皆已灭尽。则本来不生不灭之一真如性,乃得现前矣。夫一真如性,所以不得现前者,皆为生灭幻法之所盖覆。今既纤毫荡尽,真体呈露,本自寂然,本无可灭,非有以灭之而后谓之寂灭也。到此故乡田地,求其不现前,亦不可得矣,故曰寂灭现前。此一真如寂灭之性,既得现前。一现前,一切现前,则在在处处,无不现前。如是,则不必离声,而声自寂灭也;不必离闻,而闻自寂灭也;不必离觉,而觉自寂灭也;不必离空,而空自寂灭也;若尔,无往而不寂灭哉。经云:「诸妄消亡,不真何待!」即此之谓也。寂灭者,乃自在之异名词耳,此大士自受用三昧。以证此自受用三昧,故能随处得大自在,施诸无畏。或称观自在者,即寂灭现前,忽然超越意也。若仅得寂灭现前,未得忽然超越,犹是中道法爱,可谓贴体衣衫,仍是法身微障。大士尔时,造到寂灭现前了无寂灭细相当情,即能忽然超越,发起慈悲妙用。所以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一切六道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得行菩萨道,普门示现也。
言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若以通途而讲,须约三义:一者,自利义,以其证到自受用三昧,在三昧中,乃见自心,朗然大觉,如佛无二,故称为觉,以其无明未尽,有时出三昧后,犹有微细生灭,识情流动,乃称为有情也。二者利他义,谓其自己所证之道,而能觉悟有情众生,俾彼同证斯道,即所谓以斯道,觉斯民者是也。三者自他兼利义,谓上求佛道为自利,故称为觉,下化众生为利他,故称有情,此通途意也。若对于大士而言,菩萨上,宜加摩诃萨,华言大道心成就众生。谓大士运称性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性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故称性所发之慈悲妙用,亦横遍十方,故尽虚空,遍法界,无一处,不是大士所化之境,无一众生,不是大士所度之众生也。亦竖穷三际,故从无量劫以来,直至尽未来际,皆大士度生之时。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大士之慈悲妙用方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大士之悲愿终无有尽时矣。
言普门者,普,常遍也;门,能通也。凡有众生,自有家舍,有家舍,即有门户,有门户,即有观音,所谓处处祈求处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非虚赞也。我先太祖智者大师,于别行疏中,出十义释一普字,今番道经于此,未带祖诰,忆记不清。举要言之,此品居法华经中第二十五,在流通分内,以一乘圆种,普度十界之机。其间虽云三十二应,实则无身不现,其十九说法,凡所说者,皆一乘纯圆独妙之法。即可谓处处池中有明月,人人屋内有观音,故称之为普门大士。
言品者,梵语跋渠,华言称品,即同类之意。谓经中之别文,与总题相应者,汇集一类,罗列总题之下,亦即所谓总总于别,别别于总。文不对题,不成同类,文须对题,故成一品。讲法题竟。次讲人题。
秦是朝代,姚是秦主之姓也,名兴,对前秦苻姓,称姚秦耳。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法师者,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谓以三藏之法为自师,即以三藏之法而师人,乃谓之法师也。梵语鸠摩罗,秦言曰童;梵语什,秦言寿。谓法师姓童,名寿,又以其童年而有耆德,故称童寿。父名鸠摩罗炎,中天竺人,游历至东印度丘兹国。王闻其贤,乃以女妻之,生师。七岁随母入佛寺中,见佛钵喜甚,乃将佛钵安置于顶。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我何以举?」遂失声置钵于地,乃悟万法唯心。自悟以后,心地灵通,一切经书,不读自会。前秦主闻师名,起兵伐丘兹,得师归。师尚未至,秦主已故。后姚兴有天下,请师入逍遥园,译出此经。所言译者,易也,将梵文易成华字,俾此方人堪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功伟德宏,诚不可思议也。经序云:「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宏秦本。」以法师是七佛以来为译经师故也。此话是道宣律师,从天人问来,所以法师所译之经,文词通畅,人师欢喜读诵,比众不同也。讲题竟。次讲文。
此当机请法文也。此品以无尽意菩萨为当机。菩萨名无尽意者,凡是诸佛菩萨皆是以德立名,谓菩萨悲心无尽,请意莫穷,谓请法虽在于当会,用意普被于未来,即显妙法流通于尽际,无穷亦无尽也。起座袒肩,是身业虔诚;合掌,是意业精专;白佛,是口业致敬也。此四句是经家描写敬意,请法之理诚宜若斯。以上是标情形,世尊下是正请法。意谓请问本师世尊,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呢?具见菩萨之名,无不从缘而建立也。若讲其立名所以者,爰有古佛,名同观音,教以闻薰,入于禅定,颠倒闻机,返归自性,一念回光,二尘俱遣,根尘两种相见双亡,非幻成幻远离复离,既已空空,复更灭灭,无明顿破,寂灭现前,乃建立观世音名,菩萨得自受用三昧之所以也。
以下是佛答词。此总答观音之名,以彰他受用三昧之德也。首句七字,是经家形容,非佛答话。善男子句,是佛开口处。称当机为善男子者,谓调柔名善,质直为男,乃大丈夫之美称也。文意谓尽十方虚空界,极微尘数所有众生,今云无量百千万亿,举其极多之大数耳。众生受诸苦恼,是总举能感之机。言闻是观世音菩萨者,指彼受苦众生,早曾闻有菩萨之名,即彼众生心内之菩萨也。且众生本是菩萨心内之众生,即今偶值苦恼之境,猛然忆及菩萨之名,遂一心称彼菩萨名号,如云南无观世音菩萨。真是菩萨心内之众生,称众生心中之菩萨,感应之速,犹如桴鼓。随扣随响,故曰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如啐啄同时,不前不后也。感应之道,不可思议。
从此以下,别讲七难。此第一免火难也。文意谓:平时之间,有人持念菩萨名者,本不遭火灾。设使因宿业所招,值遇大火,火不能烧,由于菩萨威神力故,亦能免难。宋时,台州遵式法师,号慈云忏主,住杭州西湖,下天竺寺,创建数百间屋,每架一楹,必诵大悲咒七遍,三经寇焚,火皆自灭。晋竺长舒,专诵观音经为业,侨居吴下,比邻被焚,舒住下风,一心念观世音,焰将及,忽回风,火灭,合邑惊异。有恶少讶其灵感,俟夜风急,束薪纵火投屋,四投皆灭,始嗟神力,叩头首罪。舒曰:「我诵观世音不懈,有难辄免。」足证菩萨威神之力也。
此第二免水难也。有人平时称念菩萨名者,本不遭水难。设遭其难,能称菩萨名者,即得浅处。法华感通载:唐岑景仁,少诵普门品,持菩萨名。一日往苏州乘船,船覆堕水,闻有人言:「能诵普门品,水难应免。」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须臾只岸。他人皆溺死。具见诵经持名之力,不可思议。
此第三免风难也。文意谓:众生爱财,入海求宝,或者偶遇黑风,黑风,怪风也,吹其船舫,舫,大舟也,飘堕罗刹鬼国,罗刹,食人鬼也,如是多人入海遇难,其中只须有少数人,或最少乃至一人,能称菩萨名者,是诸多人,皆蒙恩泽,同得免难也。报应记云:唐宋衍,随人舟,赴三门,遇风舟覆,扪得束稿,凭而登岸,诣鬻茶姥茅舍宿,曝稿,中藏金刚经,姥曰:「汝妻自汝出后,礼经诚切,故能救汝。」归而询之,果妻礼诵之经也,因封绢酹河滨姥,至则茅舍无存。土人云:此处水无涯际,何有茶庵?乃悟大士化身也。
此结答立名之所以也。
此第四免刑难也。文意谓:设复有人,正受刑戮之时,是人能够一心称菩萨名者,彼所执之刑具,或刀或杖,以菩萨威神力故,自然段坏,此称名人,即得解脱。冥祥记云:晋南宫子敖,戍新平,为长乐公所破,合城数千人皆被戮。子敖知不可免,唯一心念菩萨名。及戮至子敖,群刀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人忽疲懈,四肢不遂。公惊问:「汝有何能?」答:「能作马鞍。」遂释之。子敖并不自知何以作此答,心知是大士所使也。乃造大士像一躯,行则顶戴,止则礼敬不怠。
此第五免鬼难也。文意谓:设使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所有大小国土,尽皆夜叉罗刹等恶鬼充满。梵语夜叉,华言疾捷,此鬼举动如飞,最极轻便。二鬼皆以人为食也,是故恼害于人。人若不知称菩萨名,无不被其所害。独有人能称菩萨名者,彼诸恶鬼,闻菩萨名,眼尚不敢视人,复何能加害于人乎?佛祖统纪载:粱慧简禅师,精修戒律。荆州厅有别斋三间,多鬼怪,人不敢入,唯简师能居之。初夜见一人,黑衣无目,从壁中出,倚门上。师心甚了了,唯念观世音名。经时,鬼入壁而隐。师徐起,礼诵如常。次夜,梦向人曰:「仆于汉末居此,已数百年,人所不能堪。师诚净行好人,特相容耳。」
此第六免囚难也。文意谓:设或复有其人,或有罪者,固所当囚,或无罪者,枉受其囚。既已被囚,身必受困。杻械,手足之刑具也。枷锁,架项之刑具也。浑身受缚,故云检系。不论他罪之有无,试看他能否称念。若其人果能称念菩萨名者,彼所检系之杻械枷锁,仗菩萨威神力故,皆悉断坏,即得脱也。法苑珠林载:晋窦传,河内人,永和中,为高昌步卒吕护俘执之,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将杀。僧道山,时在护营中,与传相识,闻其被禁,乃往视之。传泣曰:「命在顷刻,能相救乎?」山曰:「尔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必有感应。」传遂默持三昼夜,械锁忽然自解。传念同伴桎梏,何忍舍去。复求菩萨,神力普济,言毕,余人之刑具皆解。遂同遁出,各还乡里,咸敬信奉法焉。
此第七免贼难也。设使大千世界所有国土,遍处尽是怨贼,国内之道路,可谓危险之极矣。其时有一商主,将诸商人,于界外采宝归家,必经此极危险之道路,有何法术,能过此险耶?幸其中有一信仰菩萨之商人,见诸商人,各怀怯怖。乃高声唱言:「诸善男子!汝等勿生恐怖,应当一心,异口同音,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须知菩萨,有广大威神之力,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是故能称菩萨名者,同得解脱。」众人闻之,一时发声,异口同音,齐称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者,无不得脱也。有近事为证:民国十七年,二月廿八夜,上海天潼路,蔡仁茂玻璃店,主人仁初,被匪绑去。初默念观音,始则车轮胎爆,继而汽油火起。匪心恨,乃打初三枪,初适三跳,故无伤。匪遁去,初归来。足证一心称念,效力速获也。
巍巍,高大貌,即广大意也。此结前免难之神力,威德广大,如是如是。
此离三毒根也。众生所以无量劫来,轮转生死,受诸苦恼,皆由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之故。倘有一念才萌,即被种种牵绊,况云多耶?今言多者,即为人之大障。按教中修持,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嗔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须知修观难,称名易。今言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能远离。具见菩萨之大威神力,不可思议也。
此结显神用,并劝应修也。文意谓:菩萨既有如是大威神力,丰饶利益于众生众,众生常应恭敬持念也。是故常应四字,是个劝词。
此满二求也。前两行半,正满二求,后两行半,显益劝持。初文意谓:世间女人,以无男女为最苦,一为夫主所轻,二为翁姑所贱,三为邻妇所讥,所以单指于女人求男也。求而得之,若以泛泛之子,不足为奇。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若但有福德,而无智慧,则必愚;有智慧,而无福德,则必狂;愚之与狂,有一,亦不足为贵。今求菩萨,而得之以福慧双全之男,甚遂所求也。女人之心,但有男而无女,心还不足。意谓男儿长大,或出仕,或营商,终日外奔,竟不若女子之情亲,故虽有男,复须求女。若得之以形貌丑陋,或人品不端,人观之触目,心生憎嫌,有不若无之为愈也。今言端正有相者,言端正,简非娇容;言有相,简非无德;非娇容,即有福;非无德,即成贵。以其是宿生培植众德之本而来,所以他人见之,心生爱敬。若但爱而不敬,虽有妍媚之貌,而无福德之相;但敬而不爱,虽有福德之相,而无端容之貌。今则人见之,亦爱亦敬,具见福智双全也。现果随录云:前清初谭宪卿家饶无子,族子议析产,宪卿恚甚。以五千金,兴大悲忏坛,礼忏四十九日以功德求子。当年妾遂生一子,胞衣白。妻又发心,捐千金,建白衣阁。未几,亦生一子,胞白如初。伯初、伯仲皆游庠。慈林集云:广州诸生何隆将,年五十,膝下无嗣,乃供大悲像,朝夕祈求。一夕梦大士授红儿,连举三子。前清,南通张季直,四十无子。夫人徐,祷于狼山之观音殿,越岁举男。显益劝持,可知福不唐捐。唐,虚也,捐音玄,弃也。
此示少持大士之名,与多持菩萨之福等,以劝持也。据世尊现量境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现住世间,和光浑俗之菩萨,以恒河沙计之,有六十二亿之多。设或有人,受持如许之数,菩萨名号,复尽其形寿,以四事供养如许菩萨,其福可谓多矣!设复有人,但持大士一名,不尽形供养,不过暂时身礼拜、口称名、意运想,虽则三业专诚,经时不大,其福应不及前。佛言:二人之福,正等无异者,何居?须知一两真金,胜毡华千斤之价值;摩尼一粒,愿倒海宝千群。以彼六十二亿恒河沙之菩萨虽多,皆是权乘,安得与果后施化之大士,同年而语哉!佛无妄言,不可不信。又复应知:大士愿深无量,与毗卢同称丈夫,德举一毛,虽普贤莫知边际。是故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之如来,偶尔持名,胜六二河沙之菩萨。信乎宏名尊贵,难可得闻,梵释天人,皆应生敬也。已上是大士二殊胜中,下合一切六道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之妙用,施十四种无畏也。
此当机第二番启请也。初请立名因缘,佛将大士,下合众生悲仰之妙用,出十四种施无畏,神力妙用,以酬立名之所以。当机意谓:大士利生妙用,不可思议,所谓闻声救苦,其观音德号,已闻命矣。然则大士,乃西方极乐世界补处之大士也,本宜辅化弥陀,常居彼土。唯未知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又云何而为此界众生说法?其间必有深妙方便之所以。请问世尊,其游界说法之事迹云何?唯愿慈悲,不辞劳倦,详为开示。以下二十四行文,佛将大士二殊胜中,上同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之妙用,以答之。即所谓三十二应,十九说法者是也。
此第一应佛身而说法也。若论此品,居法华经流通分中,原应流通一乘妙法,方为正意。以经中新得记之声闻,并初发心之菩萨,不敢于本土弘经,均矢志于异国土,流通妙法。本门大士,发弘愿于分身国土,灭后通经。佛所以召东方妙音,作净秽两忘之标帜,说普门示现,为无方圆应之楷模,俾新记声闻,初心大士,均能执柯柄以取法,得以本土弘经也。如是,则大士三十二应,虽可随类应现,其所说者,理合流通妙法也。其实,应机施教,譬如应病与药,药必对病,教必投机,方为有效。否则,说法不投机,反成闲言语,听者无益,说者徒劳,何以受度!自宜圆融通变,幸弗是一非余。若为三藏果头佛机,而为说三十四心断结之法,俾彼速得作佛也。又复应知,设有众生,愿见佛身,而生渴仰。大士即现佛身,随机施教,亦不一定说成佛之法也。
此第二应独觉身而说法也。众生宿种,万别千差。或种信行善根,欢喜闻法受益。或种法行善根,乐独修持。此言应以辟支身而化度者,法行人之机也。此辈常居深山穷谷,独宿孤峰,有机感之。大士即现同类身,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也。
此第三应声闻身而说法也。声闻,是信行人之机。闻佛声教,始能断惑证真。大士即现同类身,而说四谛之法,教以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得出三界,而入有余涅槃而度脱之。
此第四应梵王身而为说法也。梵王,居欲界以上初禅天中。或有愿作梵王,此辈之机,心乐离欲。大士现身,而说出欲之法也。
此第五应帝释身而为说法也。帝释,俗称玉皇上帝,佛经名为释提桓因。有时为阿修罗大闹天宫,心生厌离,乐出其伦。大士现身,说福德智慧之法,生其欣乐,坚其志愿,净其心念。教发菩提心,赞见佛,令除世欲;赞闻法,令厌世境;赞观智,令绝世染:除烦恼诤,灭恐怖心之法也。
此第六应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此天居欲界之顶,有二天王。一者天王,自以未到定力,举动自在,所受用之五欲。自能感动他力变化,为彼受乐,又名他化自在天。二者魔王,世间有大修行人,得禅得定,彼则恐其出于欲境,即来扰乱行人。或有一类之机,慕其自在,妄计涅槃。大士现身,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也。
此第七应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此天居色界之顶,余经称为摩醯首罗者是也。或有人希慕彼天,得大自在,有三目八臂,高覆大千,乐欲求生彼天者。大士即现大自在身,随机说法也。
此第八应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也。如韦驮菩萨,即是忉利天王之外臣,为天大将军身也。或复有人,希慕彼身,勤修五戒十善,俾得天身,威武勇耀。大士即现天大将军之相,随机施教,而为说法,以遂其志。使之推邪辅正护法安僧,无不可也。
此第九应毗沙门身而为说法也。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此北方天王也。此王虽居北天,常护阎浮佛法。昔者南山宗主道宣律师,住终南山,修般舟三昧,九十日昼夜行道,不坐不卧。一日昏倦,身仆阶下,即有神现身于其傍,将师扶护,未曾倾倒。师问:「是谁?」答曰:「北方毗沙门王子张琼也。」师问:「何以至此?」答曰:「以师行道精进,时来护持耳。」只此一事,具见北天护法之意,概可知矣。或有人欣乐此天,大士现身而为说法也。
此第十应以小王身而为说法也。小王,即指南阎浮提,大小各国之主,如前朝唐太宗、元太祖,逊清之雍正等,皆是也。或有人慕王身,镇国泽民。大士应现王身,为说治国善政。或说出世正法,化彼了生脱死,断惑证真,俾其超凡入圣,离苦得乐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