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戒是解脱之本

戒是解脱之本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我们上面讲完了“序分”。现在从上面的这段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开始,是本经的“正宗分”。什么叫“正宗分”呢?正宗分,就是佛说一经的正文宗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篇文章的正文部分。正宗分,是记录佛说的法,是佛说的。

本经正文一开头,佛就为我们宣示了佛教的“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也称“母法”,是一个国家其他一切法的立法依据。除宪法外的其他一切法,称为“子法”。佛教各寺院团体的规章制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子法”。这“子法”是依据佛教的“戒”这个“母法”而产生的。佛教所说的“戒”就好比国家的“宪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有教条,佛教有戒。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国人的行为规则,人人必须遵守。犯法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戒,是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对佛教徒行为起规范作用,是佛教徒实践佛道的根本。犯戒者,或“现在生”受报应,受国法处罚,招来恶果,或来生受报应,堕落三恶道受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持戒清净,而成佛道。

佛法修学,法门八万四千,但实则不出“戒定慧”三学。三学之中,戒为基础。中国佛教有十大宗派,其中有一宗专门讲“戒”名叫“律宗”,则为其他九宗派所共同重视。

研究戒律、实行戒律、弘扬戒律的法师,名为律师。现在,社会上也有律师这一名称,他们是从事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这名称与佛教的律师名称相同,他们从事的事务也都是与“律”有关。

一、宣示根本清净戒

经文:“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汝等比丘”,汝,是你。汝等,就是你们。比丘,是尊称,是佛弟子。佛非常温和,非常客气,非常礼貌,叫自己的弟子,还不忘地称呼“比丘”。我们在佛经中还常常看到,佛称弟子为“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好男人”“好女人”。用现在话说,是先生们女士们。在有些人眼里,世界上没有好人,就连儿子也认为父母是坏人。有位年轻人,一天看他的母亲,越看越像“坏人”。一气之下,将他母亲赶出家门。在佛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好人,更不要说是亲生父母了。

佛告诉我们,要视一切男人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人说,这个境界太高,我作不到。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最起码在家庭中要有这“善男子、善女人”的观念。善男子、善女人们:你家的所有男士都是善男子;你家的所有女士都是善女人。有人说,这个我也作不到。这个作不到,你就没有资格学佛了!

比丘为七众之首

比丘,原是梵语音译,又可写作苾蒭、比呼等,是出家受二百五十条“具足戒”的男子。出家受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的女子,称比丘尼。在以前,出家比丘,穿件破衣服,背个简单行李,“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其生活其模样真得跟乞丐差不多。这话真的说对了,比丘还真有乞丐的意思。你们大家都叫我法师,其实我是个乞丐。不过文字上用得优雅一些,叫做“乞士”,将“丐”变为士。依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比丘一词有5种含义:

(1)乞士:乞求佛法长养慧命,乞讨饮食养活色身。

(2)破烦恼:又称破恶,精进破除贪嗔痴等烦恼恶业。

(3)出家人:出离世俗家庭,过独身清净利他生活。

(4)净持戒:受持比丘清净具足戒。

(5)怖魔:出家为僧,魔王少了一位魔民,因而惊怖。

以上5种含义中,一般又以乞士、破恶、怖魔,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义中的应供、杀贼、无生三义,合起来而称作“因果六义”。意思是,由于比丘乞士之因,而获得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之果;由于比丘出家,让魔恐怖,精进修行,杀尽烦恼之贼,因此,而得阿罗汉“杀贼”之果;由于比丘努力破除烦恼恶业,超出六道,不再生死轮回,因此,而得阿罗汉“无生”之果。

出家人,又称“沙门”,意为“勤息”,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出家人,又称为僧。僧,梵语僧伽,意为和合众,原是指三位以上的出家人,三人为僧。后来在我国,单一出家人也称为僧。但是,佛、法、僧三宝的“僧宝”,是以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为主。这里所说的“僧宝”是指整个“僧团”。僧与佛、法并立,而为佛教三宝,可见,僧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就成为佛教徒。皈依僧宝,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一位比丘、比丘尼,不是这个比丘是我师父,那个比丘不是我师父。十方佛是我皈依师,十方法是我皈依师,十方僧是我皈依师。作为一名佛教徒,敬佛及格,敬法也及格,可是敬僧不及格,这就不能称做合格的三宝弟子。

有位朋友对我说:一天,他到朋友家。同朋友闲谈中刚谈到神父不好的话题。这时,朋友的父亲从卧室里冲出来大声说:“不能乱讲话!再讲神父不好,下次不准到我家!”原来他父亲是天主教徒。

有几位居士手捏着佛珠,围在一起念佛,正念得昏昏沉沉,突然,朱居士提起某出家人不够慈悲,这下好了,余居士精神一振,昏沉全消,接过话题,坐在身边已打盹的吴居士也插上嘴,大家越谈越起劲,从甲僧谈到乙僧,从乙僧又谈回甲僧,谈得大家眉飞色舞,笑语声声,全忘了手上是拿着佛珠在念佛,全不知言笑之中已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已经造成重罪!应该明白,纵然有见到某出家人有某些过失,或在家同修之间有过失,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善意地去帮助他,而不是背后批评、恶意毁谤。毁谤之罪,入阿鼻地狱

现在人都说自己不容易,做父母的说,做父母不容易;做儿女的说,做儿女不容易;同样地也应该理解我们做出家人也是不容易!有句话说得好“理解万岁!”。我们由于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来!用我们佛教的话讲,是前生累世所结下来的“缘分”。这一份缘分来之不易,我们理应互相惜缘,互相理解,互相勉励。团结合作才是佛法精神。

“汝等比丘”,佛在本经中的每一段开头几乎都在叫“汝等比丘”。是不是本经是针对比丘讲的呢?不是的!本经内容针对比丘等出家众,但是,经中有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应在家众。经中那些内容是针对出家众?那些内容是适应在家众?弄清楚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了,误解佛法了。

那么,佛在经中为什么只叫“比丘”呢?这是因为:(1)佛说法的对象人数众多,不可能一一都叫。为了简捷,佛就叫“七众”之首的比丘,用以代表所有佛教徒。(2)佛在世时,许多比丘本是菩萨,外现比丘。今举比丘,说明大乘方便道,与“二乘”相共。依本经修行,一定可以趋向大乘佛道。(3)比丘为出家众之首,乃“三宝”之一,今独举比丘,以表示恭敬僧宝、远离烦恼、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的重要。

尊重波罗提木叉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比丘们、信众们:我“入灭”后,你们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灭,就是涅槃。梵语“波罗提木叉”,翻译中文是“处处解脱”、“别别解脱”,是佛教戒的别称。

林太太对陈太太说:“陈太太!你对佛教这么虔诚,你应该归依三宝才好。”陈太太回答:“我还没有自由够呢!”言外的意思是说,归依三宝后要遵守“戒”,这个不能作,那个又不许干,不自由。这实在是不了解戒,这是对戒的误解。这里,我们就明白“波罗提木叉”戒,原来就是“解脱”的意思。解脱才有真正的自由,解脱就是自由。这个意义延伸也就是说,法律也就是“解脱”。

比如说,大家遵守法律,没有人入屋偷东西,大家的房子也不设铁门,也不装铁窗,甚至门也可以不上锁,这就是解脱。美国的乡村民房就没有铁门、铁窗。你没有杀人、偷东西犯罪,听到警车沿街呼叫,你心里自然坦然一点都不害怕。你没有干坏事,警察在街上巡逻,你也胆敢从警察面前大摆大摇地走过,这就是解脱。古语说:“心中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再比方说吧,一天聚会,你对朋友无故发火口说恶言,之后,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心里有挂碍,这是不解脱。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心里一定很舒畅,这就是解脱。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大家都这样,大家都解脱。

有了戒,有了规章,有了法律,大家也才有自由。再比如说,交通规则中规定驾车必须靠右行驶。驾车人都能遵守“靠右行驶”等交通规则,那么大家开起车来就自由了。所以说,戒是解脱,这表达得非常之妙。

这“波罗提木叉”戒,有种种分别不同,如果人们依照各自所接受的不同内容去实践,就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解脱,这就是“别别解脱”。如果人们能完全遵照“波罗提木叉”去作,则时时处处无烦恼得解脱,这就叫做“处处解脱”。

戒,梵语又称“尸罗”,有行为、习惯、道德等义。从广义上讲,一切善恶行为都称为戒,如好的行为称作“善戒”,坏的行为称作“恶戒”。然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戒”,是指特为佛教出家、在家信徒所制定的戒规。

戒的种类有许多,但常见的有这几种:

(1)三皈戒: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为加入佛教教团的第一条件。

(2)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此为在家男性信徒优婆塞、女性信徒优婆夷所遵守。

(3)八关斋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⑥离涂饰香花,就是身上不涂香油、不带装饰品。⑦离高广严丽床座,及不歌舞视听,广义说,就是不奢华享受、铺张浪费,不看不听不表演不健康的歌舞等。⑧离非时食,即过午不食,饮食适中。此是优婆塞、优婆夷在一日一夜中体验出家生活时所遵守的戒。

(4)十戒:将八关斋戒中的不歌舞视听分出来,单独为一条,再加上不持金银财宝,就是不接触、不储存货币财物。再加“八关斋戒”,而成十戒,此为出家男众沙弥、女众沙弥尼所遵守的戒。

(5)六法戒。沙弥尼经过两年的“试习期”合格才能受比丘尼戒。在这两年的“试习期”中,她们称“式叉摩尼”(学法女),除遵守“十戒”外,还必须遵守“六法戒”。六法戒是:①染心相触戒:没有接触“染污心”男性。②盗人四钱戒:没有偷人财物价值超过四钱以上。偷人财物四钱以下,名为“缺戒”,可以重新受戒。③断畜生戒:没有故意杀害畜生生命。④小妄语戒:没有讲微细虚假不实的语言。⑤非时食戒。⑥饮酒戒。

(6)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遵守的戒条。具足,原意为亲近世尊足下,后来有完全圆满的意思。说比丘戒、比丘尼戒相对于五戒、十戒等不俱全的戒来说,算是完全圆满之戒,所以名“具足戒”。此外,还有《梵网经》上列举的“十重禁四十八轻”等等戒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戒是我等之大师

佛说:你们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在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佛的慈悲和蔼,他没有以“教主”之尊,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佛弟子们必须接受戒规,而是用“尊重珍敬”四个字来表达他对弟子们遵守戒规的期望。“尊重珍敬”,这是用两个词组,表达一个词性,以突出“戒”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要你遵守戒规,一般来说有强制性,遵守者处于被动,不是那么自愿,而“尊重珍敬” 戒,这是遵守者发自内心对戒的尊重敬仰,这是遵守者对戒充满虔诚的心情,这是遵守者主动地自愿地遵守戒规,完全没有被迫。以尊重敬仰欢喜之情,以主动自愿之心实行戒规,这是佛弟子实行戒规的基本态度。从“尊重珍敬”四字中,我们感受到佛为弟子们“持戒守法”,用心良苦。

为什么要遵守戒规呢?经中说:“如暗遇明,贫人得宝。”没有戒,我们无所适从,那么你乱来,我胡来,结果就好比大地一片黑暗。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么走路?大地一片黑暗,大家怎样生活?假如,大家顽固地要远行,那是非常危险的。有了戒,就好比黑暗中有了光明,你自然看清楚在你眼前的路那条可以走,那条路不能走,你有所依从。“戒”为我们身、口、意行为指明方向。

遵守戒规,又犹如“贫人得宝”。宝,是金银财宝,戒怎么称为“宝”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就会明白戒实在是“宝”。一个人尽管有许多金银财宝,但是犯了杀人戒,这个人的一切金银财宝都不是“宝”了,一切金银财宝都没有用了。拥有守法这个“宝”,其他一切“宝”才是宝。戒,是方法,掌握这个方法,按这个方法去作,你脱贫致富发财了。

又由于犯戒会招来恶报,遵守戒规会产生善法果报,因此,戒称为宝,太弥足珍贵了。又,戒能让你见到佛,戒能让你成佛道得解脱,你说,戒是不是宝?戒,不仅是宝,而且是宝中之宝。所以说,能得到戒,就好比“贫人得宝”!

佛在世时,制定了戒律。然而,诸佛弟子在遵守戒律的同时,依然是以佛为模范,以佛为师,遇到问题就找佛解决,佛为大家指点方向。现在,佛要涅槃了,佛涅槃后,诸佛弟子以谁为师呢?依《大智度论》说,佛临涅槃时,阿难向佛提了四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佛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回答:以戒为师。这里,佛再次强调这个问题。经文说:“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再次将“戒”提升到与佛同等地位。大家知道戒就是我们的大师,戒在世间就是我佛如来在世间。戒与佛是没有区别的,戒就是佛。

甲比丘对乙比丘说:“很久没有见到佛了,我们去见见佛如何?”

乙比丘就劝说甲比丘不要去,好好在这里依戒修行,弘法利生。甲比丘不听,于是跋山涉水,风霜露宿,千里迢迢,一路上犯了戒条,终于见到佛。他十分得意地对佛说:“尊敬的佛陀!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见到您了!”

佛说:“你没有见到我!”

“尊敬的佛陀!我明明见到您了!怎么没有呢?”

佛说:“因为你没有遵守戒律!而那位乙比丘,他才真正见到我!”甲比丘明明见到佛,而佛却说没有见到佛。而乙比丘明明没见到佛,而佛却说见到佛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乙比丘遵守戒律!“戒是佛”吗!

蔡居士经常抱怨说:“我每逢初一、十五都买许多水果供佛,还烧很多香薰佛,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佛?”一天,她读《遗教经》读到这里才明白,原来遵守戒律就能见到佛。谁遵守戒律,谁就天天见到佛,天天与佛在一起。我们早课念诵时都在祈请“诸佛住世”,其实,现在你遵守戒律,诸佛便已在人世,因为“戒是佛”。戒在人间,就是佛在人间。要想见到佛,要想“佛住世”,就从“戒”中求。“戒”,“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二、清净自活方便戒

戒条,又可分为“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指主要的、根本的戒,如杀、盗、淫、妄等。也就是说,这些戒条的本质就是“恶法”,不是佛制定才成为戒。也无论是出家、在家、受过戒、没受过戒,只要犯了“性戒”,都是有罪的。譬如杀人,在佛教中是绝对不允许,在社会上也同样是不允许。触犯“性戒”,罪恶极重。有些人以为,受了戒,犯戒有罪,而且,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没受戒犯戒无罪,因为不知不为过。这完全是错误。应该明白,没受戒犯戒,同样有罪,而且不知悔过自新,越犯越大。就像衣服破了洞不知修补,衣服的破洞将越来越大。受了戒犯戒,而知忏悔,改过自新,还有得救的机会。

遮戒,是指遮止、次要的戒条,它有预防触犯“性戒”的作用。遮戒本身并不是恶法,但是,违反遮戒,有可能造成触犯“性戒”。又,遮戒,一般是因为防止世间人的指责毁谤而制定的。如饮酒等就是属于遮戒。一般说来,触犯遮戒,罪比较轻。

受戒者能够遵守戒规,叫做“持戒”。相反的,则称“破戒”。如何才是持戒?如何才是破戒?这有个标准,那就是以“善恶”为标准。有益于社会大众的,这就是“持戒”;有害于社会大众的,这就是“破戒”。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条,这也就是《菩萨地持经》卷四中所讲述的“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1)摄律仪戒:是指约束自己的身口意行为,不作损害社会大众利益的事。这也叫“断一切恶戒”。

(2)摄善法戒: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为,广作利益社会大众的事。这也叫“行一切善戒”。

(3)摄众生戒:也称“饶益众生戒”,是指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帮助众生。

基于“三聚净戒”的精神,依据各国国情、风俗、气候等不同,除“根本戒”外,其它的“小小戒”还可以适宜修订,这叫“随方毗尼”。道宣律师的《四分律行事钞》卷上说:“虽我所制,于余方不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此如来在世教也。”这里的“我”是指佛。什么是“小小戒”?“随方毗尼”就属于小小戒的范畴。比如,“过午不食戒”,我们中国许多僧人要从事耕种等辛苦的体力劳动,不食晚餐影响身体;又由于饮食是寺内自己作,比较方便;又由于自力更生,粮食较为充足,等等,所以,允许吃晚餐。但吃晚餐,叫做“药饮”,就是当作药来吃的意思。允许吃晚餐,这就是“随方毘尼”。“毘尼”就是戒。

这条“过午不食戒”,虽然是我佛制定的,但是,在遵守者的居住地确实有困难遵守,可以“不应用”。又,这不应用的戒条,应该在不损害他人,以及社会的同时,还不会引起他人,以及社会的反感。这就是“小小戒”了。

基于“三聚净戒”的精神,戒律中还有“开遮持犯”。这是大乘菩萨本着慈悲願行利益众生灵活应用戒律的作法。小乘戒法不准“开”。开,是开禁,指解除戒。遮,是遮止,指预防之戒。持,是坚持,指奉行戒。犯,是触犯,指违反戒。

戒的根本意义,在于“止恶行善”。下面的这则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戒的开遮持犯。佛经记载:波斯匿王的王后未利夫人,是个虔诚守戒的佛教徒。一天,王宫里的厨师犯差错,波斯匿王要杀厨师处罚。当时正在守“八关斋戒”的末利王后闻讯,立刻带金挂银抹粉戴花打扮华丽,请波斯匿王一起饮酒歌舞作乐,还指定要那位被国王定死刑的厨师亲自煮菜。波斯匿王十分纳闷地问她:

“今天是你八关斋戒不饮酒、不涂香油、不带金银装饰品、不穿华丽服装、以及不唱歌不跳舞的日子。为什么你今天破斋戒?”

末利夫人回答:“我听说国王要杀这位厨师。我想今天不吃他煮的好菜,以后再也吃不到了。”波斯匿王明白末利夫人“破斋戒救人”的慈悲用意,就当场宣布免除这位厨师的死罪。

末利夫人深解“戒原是以止恶行善”,因此,冒犯饮酒、涂香破戒,以救他人,不为戒相所惑,灵活应用戒条,真正表达了“戒是止恶行善”的道理。

佛根据“随犯随制”,并结合佛弟子的不同情况,归纳了几种不同的戒,这许多戒条都很重要。现在,佛临涅槃时刻,从“戒”中特别列举以下戒条,可以见得,以下这些戒条的现实意义。佛制定的戒条,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因此,我们从戒条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请再看经文:“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此则略说持戒之相。”这里,佛列举了四项十二条。一个持戒的人,身口意自然清净,因此,戒又称“净戒”。“持净戒者”,这里有两层意思,(1)指持戒的人;(2)指持戒圆满无犯的人。“持净戒者”,应该遵守以下四项十二条:

不得贩卖贸易

经文:“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在这一项中,佛列举四条,持戒者不得作的事。

①“不得贩卖贸易”。“贩卖贸易”,就是开公司、开商店做生意。做生意难免要花费时间,动诸心机。遇上紧急关头,思想还难免像股票指数线,上下起伏不停,心神不得清净。而且还难免是非纷争。比丘要专一学修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不得做生意。至于在家众则可以“贩卖贸易”做生意。但是,所做的生意,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应该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公平合理,知量知足,并以所得的清净资财广作功德善行。 ②不得“安置田宅”,指不要买田地买房子置产业。从律制的规定,出家人以树下坐卧,行乞食,日中一餐,总财富只有三衣一钵,当然不需要财产,也不得有私有财产。然而,中国僧人由于不托钵乞食,而是靠寺院团体自给自养,因而寺院需要有房地等产业,维持僧众生活。寺院又要开展弘法等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因此,如果有信徒供奉田地、舍宅等,仍可以接受。这也是“随方毘尼”。佛教的一切产业都是属于佛教团体财产,出家比丘个人并无权拥有。佛教徒“安置田宅”更应该依法办事,并且“知量知足”。

③不得“畜养人民、奴婢、畜生”。古人“畜养人民、奴婢、畜生”是不可以的,因为将人当作牛马畜生来对待,所以称“畜养”。其实,大多数的“人民、奴婢”可能还没有得到“养”,而是受到残酷的剥削。现在,情况不同了,社会讲法律、讲人权、讲人道,因此,我们鼓励“畜养人民、奴婢”,因为增加社会就业,功德无量。这里的“人民”,就是你公司里的员工、工厂里的工人。这里的“奴婢”,就是你家的保姆、花工等勤务员。古代,“畜养人民、奴婢”是犯戒。如今,“畜养人民、奴婢”是功德。“畜养”,就是要将养的对象当人看待,要及时、合理地给对方发工钱,真正将“养”的含义表现出来,这才有功德,这才不犯戒。

“畜养畜生”,有两种意义。A、畜养鸡鸭鱼虾等水陆空“畜生”,供人宰杀食用。B、畜养狗、猫等宠物。佛教徒不杀动物,放生动物,爱护动物,不要畜养畜生以为经济来源,不提倡畜养畜生以作宠物。

④不得“一切种植及诸财宝”。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在古代农业社会的中国,不从事“种植”劳作的人,不干活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大家看中文的“男”字是“力”字头上顶着“田”,这就表明了男人与田地劳动有关,这也表明了中国男子热爱劳动。所以,中国的僧人也不托钵乞食,而是住在寺院,农禅并重,一边学修佛法,一边从事耕种,过自种自给、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国的寺院,大多是草木苍翠茂盛的风景名胜。可见,中国僧人不仅勤于耕种,更乐于种植树木花草。

中国僧人在自养衣食住之外,又从事修建寺院、弘法、文化、社会服务等事业,这就自然产生了佛教的经济问题,这就与“财宝”有了关联。中国佛教的发展是离不开“种植”,及经济等因素。对这一条,我们又“开戒”。但是,我们要明白违法的东西我们不能种、不能作,违法的经济方式我们不得作。经济从十方来,应回馈十方去。知量知足,不得贪求。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想把一门学科学好,“皆当远离”其他科目,“如避火坑”就如同躲避火坑一样,这样才能将一门知识学好。如果,一个人又要做生意,又要管理人事,又要“安置田宅”,又要搞学问,思想不专一,很杂乱,则学问难以深入,学问自然难以取得大成就。比丘的真正职务是从事佛学研究弘扬,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因此,应该远离一切种植、生意经营等事务,一心一意学修佛法,学习文化知识,树立社会道德形象,担当起弘法利生,造福社会的职责。

不得占相吉凶

经文:“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①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中国出家人从事“农禅”生活,自然离不开锄草砍树、翻土挖地。修建寺院、房舍也离不开翻土挖地。“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有两层含义:A、是在农作物的田园范围内,或修建寺院、房舍时,“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是不得己的情况下,可权宜开遮。B、指故意胡乱,不合法地“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不允许的。佛教徒要爱护花草树木,“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还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众生,又胡乱这样作,将造作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等。

②合和汤药,指做医生为人看病开药方。这一条,在家信众可以作。医生救死扶伤,佛经称为“菩萨行”。那为什么出家人不得作呢?这主要是考虑到病人有男有女有先生有小姐,有看内科有看外科等等,以出家人的身份做医生有许多不便之处。和尚穿僧装头光光,开个诊所作医生,来了一位小姐要看病,“请!到里屋来!”关上门拉上隔离墙布,和尚在里面为小姐看病,这是不大方便的,并且容易招来是非,惹来世人讥讽嫌弃。又,合和汤药,容易滋长人们的利、养心态,耽误出家人的“正业”,因此,出家人不得作。然而,这是救死扶伤,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所以,在中国仍然有许多僧人懂医学。这一条戒,无形中也就“半开”了。

③占相吉凶,指占卦、看相、算命、解梦、测字等,说人好坏吉凶。A、看相算命等,有一定的理论,但是,人们很难精通,且容易出差错,而自害害人。B、人的相,随时在变,随心在变,现在是凶相,也许等一下就变为吉相了,所谓“相无定相”。所以,尽管“相理”精通,也无法精确掌握人的吉凶。C、佛教认为,我们今生的福祸吉凶,是过去世的善恶业因的结果。并且,今生的正确努力和错误行为都会改变今生的福祸吉凶的命运。比如说,前生的业因不好,感得今生的命运不好,但你今生能多多注意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开发,身体的健康,善行的积累,道德的提升,就会改变原有的不好命运。这就是说,人的命运,经过后天的因素能得到改变。而且,改造不好的命运,完全是靠自己的正确努力,他人为你看看相是帮不上的。佛教徒不得“占相吉凶”。

④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星宿,又称宿曜,古印度天文学上的星座,其中有二十八宿、十二宫、七曜之分别。古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生命星”在天空中。通过观察“生命星”的方位,以及运行情况,可以预见这个人的命运。

“推步盈虚”。《左传疏》中讲到:“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推步”,是指推算日月在天地间的运行。“盈虚”,是指人们从地球上所见到日月在运行当中的满和缺。通过推算日月运行于天地间的满和缺,而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历数算计”,是指通过计算年月日“历数”,而推测出一个人的命数将会怎样?

佛说,这些“皆所不应”,这些都是出家人不应该作的事。出家人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节身”,是指节俭养身。“时食”,按时饮食,一日两餐。泛指不铺张浪费、节俭适中的生活。节俭、爱惜物资,也是佛教徒品德情操的表现。“清净自活”,靠正当的职业,过清净的生活。这就是说,佛教徒应该靠正当的职业,靠真正利国利民的职业,不求名、闻、利、养,过节俭、清净的生活,保持高尚的气节情操。

讲到节俭、爱惜物资,我想起了一位僧人为一叶白菜,而沿溪寻找的爱惜物资的故事。从前,有两位禅师结伴云游参访。一日路过一条小溪,便坐在小溪旁休息,几分钟后,突然看到一位老和尚沿着小溪上游向下游飞快地跑来,好像在追赶什么?两位禅师问那位老和尚:

“你为什么跑得这般快?”

老和尚说:“两位有没有看到溪水上漂流着一叶白菜?”

两位禅师齐声答:“没有。”

老和尚说:“刚才溪水冲走我一叶白菜。为了找回这叶白菜,我沿着小溪追赶到此。”

两位禅师一听,马上向这老和尚连连顶礼,口说:“啊!我们参访了一年,终于遇上了得道高僧!”

一叶白菜,本是事小,但是,你掉一叶,我扔一叶,物资浪费,垃圾堆满,那还得了。一叶白菜,本是事小,漂流某处,滋生细菌无数,危害不小。这和尚对无情的小小的一叶白菜都如此爱惜,那他对有情生命的慈悯、爱护之心可想而知。

不得参预世事

经文:“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①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参预世事”的世事,指世俗的种种事务,其中也包括“参政议政”。佛教徒为社会一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想完全脱离“世事”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菩提就在世间中寻觅,菩提就在生活中体悟,所以,佛在其他经典中又教导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以极大的悲怀热情关心、投入利生事业。当然,对于那些正在学修佛法知识路途上的出家众来说,为了防护“道心”,为了更好地安心学修,离开一切世事杂务,是完全有必要,是完全正确。

“通致使命”,是说往返两国,或多国之间传达国事;或者是将A国的机密告诉B国,将B国的机密告诉A国,这个现在叫做从事间谍工作。佛教徒祸国殃民、损人利已的事不得作。

②咒术仙药。“咒术”,是指咒语、幻术。“仙药”,是指提炼仙丹、借神制药。“咒术仙药”,泛指邪咒、幻术、仙丹、符水、扶箕、降神等等歪门邪术。佛教徒不得“咒术仙药”。

③结好贵人,亲厚媟慢,就是攀缘、亲近、结交、依附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物,仗势傲慢。佛教徒向社会名流宣扬佛法,共同行善事做好事是允许,但是,结交权贵,为求名利,以增傲慢,是用不得。

佛说:“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出家人都不应该作这些,因为,它们能让我们的心受到污染,人格受到损害。为了端正心态,树立正派形象,佛教徒应该不作这些,而是时时刻刻将思想行为放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上。

不得显异惑众

经文:“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瑕疵,原是玉石上面的斑点,这里比喻人的缺点。“包藏瑕疵”,就是隐藏缺点,隐瞒事实真相,包庇坏人等等。隐藏自己的缺点,这是人性的弱点。将作错的事隐藏起来,不讲出来,这是不好。

我们那里有位张老太很想吃草莓,一天她儿子刚好买两斤草莓回家。老太太看儿子将草莓放在客厅后走进卧室。老太太看客厅没人,就赶紧用手抓一个,塞进嘴里,这时她儿子叫一声:“妈!”老太太自尊心很强,平时她儿子给她东西吃,她都不好意思要。此时,听儿子叫一声:“妈”,心想:“不好了!”她儿子在卧室里听他妈没有答话,边走出卧室边大声叫:“妈!”这位中年人一见他妈,吓了一大跳,说:

“妈!你的嘴巴怎么这样大?”

“……!”他妈不答话,只是瞪着两只大眼睛。因为嘴巴被草莓塞住,无话可说。这位中年人一看完了!妈嘴巴肿了,不能讲话了,赶紧打应急电话,叫救护车。救护车来到,这时老大妈才壮胆吐出草莓,说:“我嘴里长了个草莓。”真相大白,搞得这位中年人哭笑不得。这就是隐藏真相。有些隐藏真相严重的,还可以造成危害生命,害人害己,那问题可就大了。

“显异惑众”,异,指各种特异功能。向人们表现某种特异,以迷惑大众,获取称誉,以及功名利禄。

远离邪命生活

以上各条,在佛教其他经典论著中又称作“邪命自活”。邪命自活,在经典论著中有不同说明。在《大智度论》中,邪命自活,又叫做“不净活命”。论中记载:净目女问舍利弗:“不净活命?”舍利弗回答:“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下口食;有出家人,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占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其他,还有5种不净食等,其内容同上面所说的大同小异。

以上各条,对于佛教徒来说,都应该依据“三聚净戒”的精神作慎重思考衡量,衡量的结果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可以依法而作。如果,所作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害,则不得作。至于,佛在经中为什么只强调“不得作”呢?这主要是针对出家众说的。其目的是,希望出家众远离“不正当”的生活,不被世俗杂务所困扰,不为世间名利所污染,身心清净、一心一意学修佛法,更好地作好僧人的本职工作,那就是 “弘法利生”的事业。

《楞严师资记》中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厦之材譬喻出类拔萃的人材。为什么大厦的栋梁之材出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呢?因为“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同上)什么是“刀斧损斫”呢?就是妨碍学者学修的一切世事杂务。出家“弘法之材”当然也不例外。故出家人应当远离以上“四项十二条”等妨碍“道业”之事务。

大家知道,出家人,又一个名称叫“和尚”。梵语和尚,意译亲教师。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和尚”,就是老师、教授的意思。和尚,是我们亲密的老师,是我们要亲近的老师,是我们最亲近的老师。

出家人为了安心办道,为了当好教授,这个不得作,那个也作不得,那生活靠什么呢?是靠乞食为生,靠信徒供养。《十住毗婆沙论·归命相品》中佛说:“白衣在家者,应多行财施。”又说:“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 在家出家分工合作,佛日增辉,*轮常转。

出家人生活要靠大家供养。因此,作为在家信徒来讲,应该要供养出家人的生活所需,特别是那些可以造就的僧才。在家信徒应该让出家人没有生活之忧,专心致意地学修佛法,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过上“清净生活”,这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供养出家人是“敬佛、僧、父母、悲苦者”四大福田之一。出家人譬如“福田”,我们供养出家人就好比在福田中耕种,必定收获大功德。

虽然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供养,但是,佛告诫出家人必须“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四供养”,是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项供养出家人的物品。“四供养”,这里泛指供养出家人的一切物品。佛说,出家人所接受的“四供养”,应该“知量知足”,不得贪求,不得有多余的积聚储存。

古往今来,许多僧人还不受供养,自食其力,一贫二洗,真是贫僧,就连皇帝请他进宫接受供养都不去。法融禅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位。皇帝请他入朝相见受供养,他拒绝使臣后说: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法融禅师,石块为枕头,藤萝为床铺,“知量知足”,当然是没有“蓄积”了。中国的出家人基本上是“自给自养”,过“知量知足”生活。佛说:“此则略说持戒之相。”以上所说的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戒条而已。

如今,依然有出家人以清净自修,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从事佛教的社会教育工作,恢复出家人的本来面目,这是值得我们佛教徒大力推崇的。

三、戒是解脱的根本

经中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这一段经文,是上文的总结。

戒是正顺解脱本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也将戒的意义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明白了,就是戒为成佛的根本,诸佛是由戒而修成佛的,诸佛是从戒中产生的,戒是佛母。一个国家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人人必须遵守。同样道理,佛戒也是“至高无上”的,每位佛教徒都必须遵守,能遵守戒律者才有成佛的希望。

“正”是指一个人的身、口、意行为正确无误,没有差错。因为,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它规范人们“身”“口”行为的防非止恶,行善修德,到规范人们思想“意”行为的“起心动念”生善止恶。所以说,戒是端正我们身、口、意行为的根本。

顺,是顺心如意。你遵守法律,遵守规章制度,有道德观念,人们就会敬重你,那么你做起事情来自然比不遵守法律,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道德观念的人要顺利。有这么一个人老喜欢打妄语,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不讲真话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个喜欢讲假话的人跟人们在一起能“顺心如意”吗?赵先生每到一个公司找工作,大家都说赵先生是个不守规矩、不守法律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个赵先生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且,从佛教的观点讲,遵守戒律、法律,能得到诸佛菩萨护念,能得到善神护助,能产生种种功德利益,因此,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顺心如意,所以,戒又是“顺”的根本。

顺,是顺从。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则,人们遵循顺从这个规则,那么做起事来就方便了,就顺利了,就事半功倍了。违背了这个规则,必定没有结果。遵守不杀人、不偷盗等戒条,遵守国家的法律,那么法院就不会找你麻烦,你就必定在法律的这一领域内顺利地走完人生。我们顺着佛为我们制定的戒----这条道路前进,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地到达涅槃城。这才是真正的“顺”。戒,是“正”、是“顺”的根本,这里面包含的意义非常深广,希望大家好好领会。

戒,又是解脱的根本。我们上面也简单讲了“戒是解脱”,然而,这“解脱”的真正内涵,是指解脱三界烦恼,以及尘沙、无明等一切烦恼,而成佛。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

戒,是解脱的根本,我们在许多佛经中也看到表述这种意义的语句。如《华严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涅槃经》说:“戒是一切善阶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又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以上这些经文法语,都为我们提示了“戒是解脱的根本”,“戒是成佛的根本”。换句话也就是说,谁不遵守戒,谁就不可能成佛。他这个人不守法律、不守规矩、行为不正,他自然不能称作好人。他这个人犯杀戒,杀人,警察要抓他,警察抓到他,法院判他死刑,他被剥夺政治权力,他也就没有选举和被选举当总统的权力了。这个人犯杀人戒,要受法律制裁,他自然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解脱了。

依戒生禅定

戒为什么是解脱之本呢?因为“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原来,遵守戒律,能让我们不安的心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摇所迷惑,这是说各人自修方面。从大众方面而说,假如大家都遵守“不偷戒”,你离家出外就不担心有贼撬你家的门锁,偷你家的东西,你便“安心”外出了。大家不杀生,那人们就不担心被谋杀。有了戒,有法律保护,你钱存在银行,你也不担心你的钱会没有掉。有了戒,大家的心就“安定”了。这便是“依戒生定”。

戒,是章程,是程序,是方法。有了章程、程序、方法,我们按此办事,自然有条不紊,心不慌张,意不散乱,思想安定,这就是有“定”。

佛告诉我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根据各人对戒律的不同程度的遵守实践,就会“得生诸禅定”,就会产生、获得各人不同层次的“禅定”境界。完全无缺遵守戒律就会产生、获得种种层次的“禅定”境界。“禅定”,这才是真正的“定”。

禅,梵语禅那,意译作“弃恶”、“思维修”、“功德丛林”、“静虑”等。说修行“禅那”,自然要捨弃恶法,聚集善法,令心神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所以称“弃恶”。“禅那”是通过思维修炼,而使精神状态达到高度集中,所以叫“思维修”。通过修行“禅那”,功德越积越多,所获得的功德就好比茂密的丛丛树林,所以名“功德丛林”。“静虑”,是指心神专注在某一对象,静止一切思虑分别,达到极寂静极微细的思维状态。

定,梵语三摩地,意思是心不散乱,而达到特殊的精神状态。梵语禅那,又可翻译为“定”,梵语中文合起来,这就叫做“禅定”。但是,仔细分析,禅与定是有区别。禅,一般说来,是指三界中的色界的心境,因此,色界则称作“四禅天”。定,是泛指心的统一境界,在欲界的“定”可称为定,到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也称作定,就是出了三界的出世间定还是称作定。从这里,可以见得禅是定的一种,定的含义比禅的含义要广。然而,一般而言,禅及一切诸定总称“禅定”。例如,有将出世间最高定称为最上乘禅,称世间比较初级的定则叫做外道禅。

现在,大家心里很烦躁不安,很容易发脾气,心神散乱不定,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转,等等,这都是没有禅定的缘故。《坛经》中六祖说:得好“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最简易而直接的解说。

证得禅定境界,自然妙用无穷。七里禅师在禅房打坐参禅,三更半夜闪进一个强盗,低声说:

“钱拿来!”

七里禅师说:“钱在那桌子的抽屉里,自己去拿。”

盗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喂!不要全部拿走,留一点,我明天买香油供果。”

强盗真得将钱留下一点,正要走出门时,七里禅师又叫住他:“站住!”

强盗吓了一大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对他说:

“你拿了钱,怎么不说一声谢谢就走了。”

“谢谢!”强盗边说边飞快地溜了。

后来,这个强盗被警察抓住,并供认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这个强盗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他没有偷我钱。那些钱是我送他的,因为他向我道谢了!”

自此,这个强盗悔过自新,还做了七里禅师的徒弟。

世间人视钱如命,世间人看钱比生命还重要,而七里禅师不为人人都喜爱的钱所动,还感化了强盗。这里,展现了七里禅师“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功夫。

有位财主不小心(没有定),钱掉进海里,慌忙中(没有定)他便跳进海里捞钱,全忘了自己不会游泳。挣扎几下,这才大呼:“救命!救命!”

岸上,他儿子非常慌张,马上叫会游水的人下海救他。这个会游水的人知道这位财主不是好人,于是说:“下海救人要10元。”

海里的财主听见,立即还价说:“9元!10元太贵!”

“10元!一毛不能少!”

“就9元!一毛不能多!”财主话音刚落,人已淹没海中。这便是“外著钱财物相,内心散乱慌张”没有神定功夫的结果。

禅定的种数和层次,有多种说法。但概括起来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中,又有外道禅、凡夫禅、四禅八定之分。出世间禅中有八念、八想、十想、八背舍、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四谛观、十二因缘观、无相三昧等等。出世间上上禅,也有九种之分,这是诸佛菩萨的最高禅定境界。

不同的禅定境界,自然有不同禅定的功用,层层往上,一层比一层高超。我们大家都有读过《阿弥陀经》。这里,我们就顺便来领略一下《阿弥陀经》中众生的禅定功夫。

《阿弥陀经》中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极乐世界的众生,一清早用衣襟(袍子前面的部分)装满各种鲜花,出去供养十万亿个大千世界的十万亿尊佛后,回到极乐世界才是吃早餐的时间。在这么极短的时间内供养这么多的佛,这说的也就是禅定功夫,这是极乐世界众生的禅定功夫。

禅定生智慧

有了禅定,就自然有“灭苦智慧”。一谈起智慧,大家就会想到字典上所解释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叫做智慧。这是世间上的一般解释。佛教上所讲的智慧,它除了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外,还有更深更广的含义。梵语般若,翻译为中文的意思可叫做智慧。但是,中文智慧两个字不能完整地表达“般若”这“智慧” 的全部含义,因此,为了避免佛教中所说的智慧与世间上所讲的智慧搞混乱,所以,多数经典中不直接翻译为智慧,而是用梵音“般若”。本经文则是直接用智慧。

一般说来,般若智慧有三种:

(1)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是“般若”的相,是“般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让众生,开发智慧,断恶向善,消除烦恼痛苦,了脱生死轮回,悟入如来知见,觉悟人生宇宙实相。诸佛亲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本无法用语言文字直接、完整表达,然而,为了开导众生,觉悟诸法实相,所以,方便假名“文字般若”。这里所说的文字,还包括口头上说的音声、手做的手势,以及行为举止等等。

世间上有许多人,文章写得很好,可是人们看了以后想入非非,甚至走入歧途。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称作“文字般若”。教人学坏的影片也不能称作“文字般若”。

一位名作家写了一部小说,其中有这么一段:一对年龄只有11、13岁左右的小兄妹想骗钱。小男孩用一张100元的纸币去那热闹的小摊上买了两元食品。过了两分钟,他妹妹拿10元面额的纸币也到那非常热闹的小摊上买了两元饮料,店主找她8元。这时小女孩说:

“你怎么找我8元?”

店主说:“你给10元,买了两元,我找你8元。”

小女孩哭着说:“我给你是100元。”

“明明是10元!怎么会是100元。”

小女孩说:“哦!想起来了,我那100元的背面底下,我还写了个‘good’字。”

店主因为刚才太多人买东西,生意太好,对刚才是10元、是100元,意识里也有些模糊,再翻找100元面额的纸币,确实有一张背面底下有个“good”字。店主对小女孩说:“好!好!对不起!找你98元。”

以上这一小说片段有何教育意义?大家一定各有见解。但是,总而言之,一句话,教人“学坏”的文艺作品,都不是“文字般若”。

(2)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是“般若”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好比太阳照亮大地一般,让人看清万事万物。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观照般若,于是分不清事物真相,不明万事万物虚妄所成,于是以假为真,以真为假,将“亲家母当作儿子”,迷惑颠倒,所以生死轮回不得出离。

将“亲家母当作儿子”,说的是一个故事。从前,人们生活贫困,一般都是有早餐,没午餐,家粮不足。张家来了位儿媳的妈妈亲家母,住了三天还没走,眼睛失明的家婆有些焦急。黄昏时刻,“儿子”走进厨房,家婆就走过去对“他”说:

“你岳母住了这么多天,怎么还不走?”

“我正想明天一早就回家”回话的是亲家母。

家婆心想糟糕,我以为是儿子,原来是亲家母,连忙说:“噢!亲家母!我这人有一毛病,就是一到太阳落山就胡说。”

亲家母接过话,说:“我这人也有一毛病,一到太阳落山,就全无记忆力。”

没有观照般若,就好比一个人眼睛失明,对东西南北、青红皂白、善恶是非分辨不清,因而做出种种错事。

(3)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的“实相”不能说有说无,不能比大比小,非言语文字可表达,非思想意识能想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中有这么一段话:“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后四句说的就是“实相般若”的体性。般若体性是空,它离言语相、文字相等一切相。它没有形象,因此,凡人用眼睛是看不见,用手是捉摸不到。不但看不见摸不到,它还离“心缘相”,用凡人心念也是想像不到的。但是,它犹如虚空,确确实实存在,所以只好用“空”来形容它的体性。

般若体性又是寂。“寂”是说般若的清净程度,它清净至极,一尘不染,“我法俱遣,情执尽空”。“遣”是消除、捨弃的意思,引申为放下、不执著。我,是主观个体,对我这个主观个体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此,能放下我而不执著。对我以外的外界事物“法”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因此,能透彻“法”而无执著。我法统统消除,“情执”自然也就没有了。

“情执”,严重的,就是贪嗔痴我慢。轻一点的就是起心动念的妄想。 “情”是妄想,“执”是执著。我与法都弄清楚了,都放下了,自然也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情执尽空”,佛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般若之体。觉悟了这个道理,便明白了“得无所得”。一切事相都是虚幻不真实。

般若之体,是空,是寂,本来是无法用凡人的思想、世俗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能说空说有等种种解说,但是,出于引导众生,不得不勉强假名“般若”,而说空有,尽可能地显示般若之体。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