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大觉者的遗嘱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遗教经》,用现在大家都明白的话来说,就是一封“遗嘱”,人在临死前的咐嘱。佛的肉体坏了,是回归不生不灭、究竟安乐,称“涅槃”,不叫“死”。迷惑颠倒的凡人一期生命结束,死了,又将轮回六道,接受痛苦的果报。这是佛陀与凡人的不同之处。
世间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有可能每天都有“遗嘱”诞生。但是,大部分的“遗嘱”都是人们在生前早就说好写好的,个别的人就是感觉到即将要死,也只能吱吱唔唔、痛苦悲切地说上几句,或是几个含糊不清的字,就摆头而去。佛陀“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头脑清清楚楚,自在安详地“为诸弟子”,说了2300多字的“遗嘱”法要。这就是大觉者跟凡人的又一区别之点。
古往今来,许多实修实证者,逝世之前“自知时至”,安详圆寂。唐代有位昙伦禅师,一天对大家说:“我要走了!”有人问:“禅师!你到哪里去?”“到无尽世界去!”闭上眼睛就死了。有人用手摸禅师的身体,并说:“冷到膝盖,一定生到三恶道去受苦了!”禅师突然张开眼睛说:“此苦亦空。”刚刚明明是死了,现在又活过来,还能讲话,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于是,有人问他:“禅师走后,我们如何料理后事?”禅师答:“弃之山野与众生结缘。”说完片刻就真的走了,终年80岁。
人们写“遗嘱”、说“遗嘱”,大多是交代财产继承、后事办理等事项,而佛陀却是关心后人,关心他们日后面对人事、生活、修行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这是交付“精神财富”。金钱是可以用光的,可是“精神财富”是用不完的。2500多年以来,全世界佛教徒都在用它,然而,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是越用越好用。这也就是圣人同凡人的又一不相同的地方。
一、人法为题《佛遗教经》
大凡讲经都要解释一下“经题”。确实,解释“经题”十分必要。它是一本经的主题。《吕氏春秋·用民》说:“壹引起纲,万目皆张。”就是这个道理。
据专家研究结果,佛经取经名,有一定的规律,不是随便取的,归纳起来有这么7种:
(1)以单人立名:如《佛说阿弥陀经》。佛、阿弥陀都是“人名”。
(2)以单法立名:如《大涅槃经》。大涅槃是“法”。
(3)以单喻立名:如《梵网经》。比喻戒律如“梵王宫因陀罗网”。
(4)以人法立名:如《地藏菩萨本願经》。地藏菩萨是人名,本願是“法”。
(5)以人喻立名: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别称,是“人”。“狮子吼”是用来作比喻。
(6)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
(7)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指法,华严为比喻。
《佛遗教经》是以人法命名。经题中的佛指人,遗教指法。
二、略说“佛”义
按一般说法,佛有“通”与“别”的区分。通,是说凡是大彻大悟人生宇宙真理,成为大觉悟者,都可以称为佛。如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等等。佛有无量无数,此世界有,他世界有,十方世界都有。别,是指特定环境中的佛。如《佛遗教经》中的佛是特指释迦牟尼佛。
佛,全称叫佛陀。中国人喜欢简练,故略去“陀”字,而称佛。佛陀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觉者”。觉是觉悟真理的意思。它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这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自觉:觉悟本我佛性,乃不生不灭,即觉悟人生真相。
(2)觉他:觉悟我以外的法的真实性,即觉悟宇宙真相。
(3)觉行圆满:思想上能自觉能觉他,实践行为上也能觉悟,而且,这种觉悟达到了彻底、究竟、永恒、圆满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就是说,自已觉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并且将“此觉悟”传授给他人,也让他人觉悟人生宇宙真理,也获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自觉、觉他的觉行,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业障生死痛苦人我彻底消除了,慈悲、智慧、一切功德都圆满具足了,这就是成佛。由于“佛”字的含义,中文中找不到完全相等意义的字词来直接对等翻译,所以,翻译时还是保持梵音“佛陀”。
能自觉,就是罗汉、缘觉果位。自觉,又称正觉,它有别于凡夫的不觉,和外道的错觉。凡夫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真相不明了,起种种颠倒知见和行为,所以,称不觉。外道虽然有“觉”,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明白事物的某一部分道理,并以此妄执“局部为全部”、“枝末为根本”、“假相为真实”,建立种种错误理论,而自谓已经觉悟,证得真理。实际上只是一种有漏分别的错觉。佛陀以无漏真实智慧亲自证得一切法的真实相,如实平等觉悟诸法事相本体,是真正觉悟的人,故称正觉。
能觉他,就是菩萨果位。觉他,又称等觉,等觉又叫遍觉,遍觉是对诸法事相本体的普遍觉悟。它区别于罗汉、缘觉二乘人。二乘圣人虽能正觉,但只求自觉自度,不願发广大慈悲心,去投入觉悟他人的工作,只限于自觉自度自了,而无普遍觉的思想行为。这种自觉思想行为,在佛经中被形容为“小车”、或“自了汉”。佛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以自觉而遍觉法界一切事相,利济一切众生,所以称遍觉。
觉行圆满,又称无上觉,证得佛果才具足。这是区别于菩萨的遍觉而言。登地菩萨,虽能正觉也能觉悟众生,但因为所知障、烦恼障还没有彻底消除,福德智慧资粮尚未完全圆满具足,因而只能称遍觉。只有佛陀正觉、遍觉、无上觉圆满究竟,再没有任何觉可以相比,所以,名“无上觉”。经中常说“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圣人,正等正觉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总的一句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佛。成了佛,都有十种殊胜名号,这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许多人不明白,说“如来佛”是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不了解每一位佛都具有以上十种尊号。
觉,如果是从一个有情生命到成佛的过程来说,则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三种。“本觉”,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觉悟之性,觉悟之性就是佛性。但是,现在我们的佛性被烦恼无明尘垢遮盖了,成了众生不能觉悟。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开始断恶行善修行,这就叫“始觉”,开始觉悟。经过修行,清除烦恼无明尘垢,“本来的佛性”显露出来而成“究竟觉”的佛。
我们凡夫是“不觉”,始终生活于“迷”的状态之中。刚刚才从一个“错误”那里出来,这头又钻入到另一个“错误”里去,甚至是处于错误之中,而不自觉,甚至是明知这个是错误,而偏要去犯这个错误。
“迷”是指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错误的行为。由于不明事物真相,因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沉迷于某一件事,而无法自拔,这也是属于“迷”的范畴。比如财迷、酒迷、赌迷等等。
财迷,迷于财,拼命赚钱,以为在这世界上有了财就有一切,于是,迷入财坑,越陷越深,结果是“贪财灭身”。齐人“只见金子不见人”的笑话,在这个“财迷”的世界里确实存在。
在古时候,齐国有个“迷恋金子”的人。一天,他上街就直奔卖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跑。警察捉住他,问:“这么多人在这里,你没想到拿了金子会被捉住吗?”偷金子的人回答说:“我只见金子,不见人。”
佛偈说:“从来言语易招灾,无益于人口莫开;人生可贵唯能悟,一树花开一片霞。”可是,我们却是“无益于人”口要开,不说出来心不快,匆匆忙忙说出来,惹来烦恼降来灾,“花谢彩霞飞”。有时,我们也搞不清楚这话该讲不该讲?讲了,人家开心不开心?这些都是不“自觉”。有人善于说好话拍马,有人却喜欢听,这是两者都不“觉”。
《遗教经》中说:“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可是你却不能“知足”。凭你的能力一年最多最多只能赚三万,可是你不“知足”,想贪求一年一百万,结果“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同上),甚至“多求丧身”,这是不“自觉”。你有健康的身体,有能力,有条件,可是你不求精进,得过且过,有稀饭菜汤喝就好了,美名“知足”,其实是不“自觉”。
经中说:“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同上)然而,有人怒火一起,烧毁“防护网”,“八万恶门开”。这也是没有“自觉”。对事物不能明了,是不觉。处理事物不当,是不觉。给自己他人制造烦恼痛苦,是不觉。等等。众生的沉迷、不觉反映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就不多讲了,本经中将会为我们“破迷开悟”。
凡夫,就是如此生活在迷失、困惑、不觉之中。由于,众生执迷不悟,于是颠倒梦想,造诸恶业,轮转六道,流浪生死,沉沦苦海,无法出离。有时,我们众生也有“觉”,但都是“一时片刻”,不能永久保持这个“觉”的状态。有时,我们也有“觉”,但只是非常的有限,不能达到彻底圆满的觉悟。如果众生能够依照佛的遗教修行,这才是“自觉”,从自觉而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为大觉悟的佛陀。
三、何为“遗教”
广义上讲,凡是佛说的言教,都是佛的遗教。因为,都是佛遗留下来的言教。但是,严格一点说,我们学习的这部《佛遗教经》才是佛的遗教。因为,它是佛将要入“涅槃”时所说的。
由于,它的特殊环境和重要内容,所以,特取名“遗教”,以符其义。教是教诫、嘱咐之义。“遗教”是指佛临涅槃时留下来的教诫。明白说,就是临终时的遗嘱。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两者意义一样。“垂涅槃”,就是指佛将要“临终”的时候。“涅槃”是梵语,译成中文有“灭度”、“圆寂”、“不生不灭”等意思。意指灭除生死、忧悲、苦恼一切污染不净之法,圆满成就智慧福德,证得永恒寂静、不可思议的最安乐的解脱境界。
四、“经”的含义
佛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成佛后,到处说法,传播佛教,从事社会教育工作。佛逝世后,佛的弟子们集会在一起,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后来又被写成文字,成为经书。据说,佛说的“经”是由阿难陀诵出,而经大众证实而成。
经,梵语“修多罗”,译成汉语是“契经”。契,是“合”的意思。指佛的言教合机合理。“机”是指众生“根机”,也可以解释为“智商”。“理”指诸佛所证之理,也就是人生宇宙真理。佛的言教完全符合真理,完全符合各类众生的需要,完全符合人们不同智商的需求,完全能够让各类众生获得生命的究竟解脱。
经的原义,有“线”、“条”、“丝”等含义。中国有丝线装订成册的书,古印度是用丝带贯串“贝叶”而成书。“经”就是现在所说的“书”。但我们所讲的佛书,同其他的书还是有区别的。
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说,“修多罗”有5种含义:
(1)出生:学修佛经,能生善法,能长智慧,能增福德,能出圣人。
(2)显示:佛经显示人生宇宙诸法体相,万象森罗,博大精深。
(3)涌泉:佛经比喻涌泉,义理源源不绝,义味无穷无尽。
(4)绳墨:绳墨是木工打直线的工具。比喻佛经有辨别善恶邪正等功用。
(5)结鬘:头发打成结。比喻将佛所讲的义理联结在一起而成为一本经。也比喻佛经能贯串诸法,学好佛经,对作其他事情都会有帮助。学好佛经,依教起修,一旦成佛了,什么都解决了。
经,又有贯、摄、常、法四义。贯,是贯串,意同“结鬘”。摄,指摄取,指经能够摄取众生而信仰而奉行。常,是常住不变,万古常新。法,是法则,指事物的基本原理。又经,还作“径”解。径,就是道路。佛说的经教,就是一条道路,它是我们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成佛度生的大道。
经,也有“通名”、“别名”之分。佛说的言教,都被结集成单行本的经,如《无量寿经》、《心经》等等都叫做经,这就是“通名”。“别名”是指这本经不同于那本经,比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佛遗教经》,明显地,它不是指《阿弥陀经》。两者的“经名”是不同的。
又经,在世间上还有5种区分。(1)佛说的经;(2)圣弟子说的经;(3)仙人说的经;(4)诸天说的经;(5)化人说的经。佛说的经,大家都知道。圣弟子说的经,如六祖慧能讲的《六祖坛经》就是。《佛母大孔雀明经》说,仙人,也遵守“禁戒”,修习苦行,具足威德,有五神通,身体能放光,游行虚空。他们有的住在山林,有的住在旷野,食水果野菜,吸日月之光华。仙人也有经文流传于世。“诸天”,是指居住在“欲界天”以上的诸天众生。天上众生福报很大,寿命很长,神通很高,来去飞行。并且,天与天之间的情况也有许多差别。所谓的上帝,也是天人。欲界中的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则称天帝。化人,是依神通变化显现的人。佛、菩萨能随类化身,神鬼也能以神通力化现为人。现在,我们明白了“经”有五种人说的,因此,千万不要一看到书名上有“经”字,就拿来当佛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