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译者其人其事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现在,我们学习的《佛遗教经》是中文,它是由梵文《佛遗教经》翻译过来的。是哪位高僧大德将梵文《佛遗教经》译成中文呢?这就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一、本经翻译的年代
姚秦,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是这位法师翻译本经的朝代。
中国历史进入东晋时,国土四分五裂,分裂成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五胡十六国”,就是指这一时期。姚秦,是这十六国中的一个国。
姚秦,本称“秦国”。公元352年,符健建立秦国,以长安为首都。355年符健死,他的儿子符生即位。357年,符坚杀死符生,自立秦帝。384年原秦国将领姚苌在渭北建立政权,自称“大单于”。386年姚苌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秦”。史书上,为了区别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符健建立的“秦国”,所以称“姚秦”,或称“后秦”。
二、三藏法师是尊称
三藏法师,是对这位翻译本经的鸠摩罗什法师的尊称。
佛教经典,汗牛充栋。仅一部《中华大藏经》(中文部分),就收集佛教经典有6000部,23000卷,分装成220大册,估计总字数将逾二亿。虽然,佛教经籍众多,但归类起来,则总称“三藏”。这就是“经”、“律”、“论”三藏。经,是佛说的。有关佛陀的言教,皆属于经藏。律,是指佛制定的律仪。有关佛陀所制定的教团的生活规则,都属于律藏。论藏,是佛弟子们对佛典经义的论述。藏,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箧,转义为“分类归纳”、“全书”等意思。
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则称“三藏法师”。这种尊称,一般在中国是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三藏的高僧。其称号无比尊荣。现在,这位鸠摩罗什法师,荣称“三藏法师”,可见,他在佛教中的特殊贡献和崇高地位。
如今,教界有法师称大师,也有称导师。有人说,这样称呼欠妥,因为只有佛才能称大师,号导师。君不见,什么气功大师、国画大师,还有拉麵大师等等,不一而足。当今社会,社会学者,都可称大师、号导师,法师当然也可以这样称呼。但是,称“三藏法师”,就不能随便了。谁敢称,不敢!但是,我们这位鸠摩罗什法师,就被称做“三藏法师”。
其实,称“法师”,这规格己经是相当的高。唐代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十地品》中,佛说:“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为说法。”经中又说:“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捨离。”“四无碍辩”,也称“四无碍智”。
什么是“四无碍智”呢?据《华严经·十地品》说:
(1)法无碍智,指明白一切事物现象,无所障碍;
(2)义无碍智,指明白一切事物义理,决断无碍;
(3)辞无碍智,指应一切众生根机,而说各种语言,各种义理。对机施教,各得受用,遣词造句,妙语连珠,如实理义,无有错谬;
(4)乐说无碍智,指欢喜说法,无有间断疲倦。
修行修到第九善慧地菩萨,具足“四无碍智”,才有资格称“具法师行”。也就是说“具法师行”,已是第九地善慧菩萨果位了。根据《华严经》说法,菩萨经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的修行过程,最后证得“佛位”。第九“善慧地”上去就是第十“法云地”,再上去便是“佛位”。可见,“法师行”也不是随便称呼的。
《瑜伽师地论》第81卷中弥勒菩萨说,具备“十德”,才能称“法师”。哪“十德”呢?弥勒菩萨说:
(2)能广宣说:应众生不同根性,演说一切佛理。
(3)具足无畏:在大众中,解答自如,辩才无碍,无所畏惧。
(4)言词善巧:语音优美动听,文词优雅风趣,恰到好处。
(5)善方便说:善巧方便,比喻故事,深入浅出,阐述佛理。
(6)法随法行:说到做到。说法能令众生依法而行,学而致用,成就佛。
(7)威仪具足:行住坐卧,威仪整肃,无有缺犯,令人敬仰。
(8)勇猛精进:勇猛精进修学佛法,化度众生,无有退转。
(9)无有厌倦:讲经说法,利益众生,身心无有厌烦疲倦。
(10)具足忍力:弘法利生,忍受轻蔑、戏弄、打骂等各种逆境,心无懊悔。经得起任何引诱。
又《十住毗婆沙论·分别法施品》告诉我们:称“法师”者,应行“四法”。它是:
(1)广博多学,记诵一切言词章句。
(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
(4)不增不减,如说修行。
具备“十德”,行“四法”,这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法师”。这样说来,称上“法师”,是非常尊贵的,是非常崇高的,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后来,由于专长不同,又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书写法师、解说法师五种。还有六种法师等说法。现在,则是通指佛陀,及其出家弟子都称法师。说法师称呼“高”,高至教主释迦牟尼佛,高高至上。说它很普通,那就是剃了光头,穿上僧衣,都被信徒称呼“法师”。
三、译经者鸠摩罗什
在古代中国,精通外国语言的,当推佛教界的法师。最早从事翻译工作的也是法师们。法师们在中国古文化领域上,始终是站在文化的前沿部位,并且是领导中国古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骨干。法师们,知识是非常渊博的,文化思想是非常先进的。鸠摩罗什法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鸠摩罗什法师(344—413,一说350—409),是这部《遗教经》的翻译者。鸠摩罗什,省略称作“罗什”,全名应叫“鸠摩罗耆婆”,是结合父母名为名,译成中文是“童寿”之义,说是,他年少时具有寿者之相。法师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其父籍贯印度,相国世家。
他的父亲鸠摩罗琰,将要接“相国位”时,乃辞让“相位”, 来到“葱岭”(今新疆库车沙雅)修行。龟兹国王得知这个消息,“甚敬慕之”,便亲自到城外,恳请他为龟兹国国师。鸠摩罗琰起初怎么也不答应,后经龟兹王恳切请求,才勉强同意。不久,龟兹王又要求他娶王妹“耆婆”为妻,后生罗什。
罗什7岁,“耆婆”便带他一同出家,参访名师,学修佛法。罗什天资聪明,记忆力强,又刻苦用功,深得罽宾国(新疆喀什米尔一带)著名学者槃头达多法师的栽培。此后,他博学佛教大小乘经典,并对印度宗教、哲学、医学、工艺、政治,以及中国文学、宗教等都潜心研究。他十几岁,就已登台讲经,二十岁已是“道流西域,名播东川”的知名学者。
公元401年,姚兴皇帝指派“陇西公硕德”率领数十万兵马去请,这才请来罗什法师,迎入长安,安住在逍遥园中,待以国师之礼。
罗什法师到长安后,在当时姚兴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义学僧人和学者的辅助下,终于,他如愿以偿,实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罗什法师,是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他一生翻译的经典,依《三藏记集》称,有35部294余卷。其翻译卷数,在四大翻译家中排名第二。这些典籍不仅是佛教的宝藏,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以及当今世界佛教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
他非常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由于他的丰富学识、盛大名声,再加上翻译工作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全国各地学者接踵而来。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造就了成千的人才,使当时的佛教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其学生中最为知名的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岩等号称“八俊”。又以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为“什门四圣”。他们都是佛教中有影响的人物。赵朴初说:“这一位有印度血统,在今天中国西北出生的智慧卓越的大师,是中印两大民族共同的光荣。”
公元413年,罗什法师知道自己的肉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召集大众说:“我将要走了。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正确,那么当我的肉体火化后,我的舌头不焦烂。”八月二十日,罗什在长安圆寂,肉体火化后,果然“舌头不焦烂”。
他翻译的著名经典论著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法华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成实论》、《大智度论》等等,分别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三论”、“天台”、“禅宗”、“净土”等宗派的立宗依据经典。
后人评价他翻译经典的特点,概括为十六个字,这是:“义理圆通,挥发幽致,译文流畅,词润珠玉”。
罗什法师,其一生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有关于他的奇闻趣事有许多,如“住母胎,母聪慧”、“日诵千偈”、“吞针示众”等等。下面顺便讲一则“二十万将士请罗什” 的公案故事,让我们一起迈步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片段。
话说,二十岁的罗什法师,已是当时罽宾国一带的知名人士。他母亲担心他名气大,妨碍学业,于是带他回到龟兹国继续学习。
一日,罽宾国著名学者达多法师前来龟兹国,要拜罗什为师受学。罗什一看,这位老者是他的师父,是他以前的老师,慌忙地说:“那怎么行?那怎么行?”达多法师顶礼说:“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这种真正“依法不依人”的治学态度,成为学术界的千古佳话。此后,罗什的名声越来越大,西域诸国争相请去讲经。每到一处讲学,国王大臣文武百官长跪座侧听讲。名闻遐迩,轰动宇内。
罗什的名声传入中原长安,惊动王公将相。“符秦”建元十三年(364),符坚皇帝派“使臣”去请,没有结果。建元十七年,鄯部王、前部王等请皇帝出兵去请,皇帝没有同意。建元十八年,皇帝下令,派骁骑将军吕光带领二十万将士去龟兹国请罗什。似有“大旗号”上写着“不取土地一寸,只请罗什而来”的意味。
罗什法师请龟兹国王白纯放他去,以达和解。白纯不同意,愿以一战。结果吕光打败白纯,得罗什。吕光将军见罗什年纪轻轻,大呼受骗。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三国演义》里“三顾茅芦”中关云长、张飞见到年轻白脸书生诸葛亮孔明时的不舒服场面。由于皇帝有令,吕光只好将罗什带回。他们走到凉州,听说符坚已被姚苌所杀,于是,吕光便在凉州自立为王。
姚苌死,儿子姚兴即位。弘始三年(401),姚兴皇帝任命硕德为元帅,率数十万兵马去请罗什,吕光之子吕隆投降,这才和平请到罗什法师,浩浩荡荡迎入长安。
为了某一件事,动刀舞枪犯杀戒,佛教是反对的。《遗教经》就有说到:“当持净戒,勿令毁缺。”佛教最基本的戒---五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禁止杀害一切生命。这些皇帝将军派兵带刀带剑请法师,明显地是不“了解”佛法。然而,在当时路途遥远,路匪道霸出没的环境下,带足人马总是保险一些,但是,带这么多人马总有点打斗的气氛。我们抛开这些不说,单讲动用这么多将士去请一个“人”,这在世界人类历史上还是没有第二人有此殊荣。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