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白话文:32爱欲品

法句经白话文:爱欲品

  译文

  爱欲品大意是教人鄙薄淫欲、恩爱之情:尘世之人因为这些淫欲恩爱情感,制造出很多的灾祸。

  心意放纵淫佚的行为上,欲爱就会生出枝枝条条:遍布生长愈加炽烈繁盛,犹如猿猴在林中上下跳跃贪求各种果实。 ㈠

  把对爱意忍受的行为看作是(人生)苦楚,(因而)贪婪的欲望在人世间愈加昭著明显。各种忧患(因此)日夜生长繁殖,蔓延无际犹蔓草随地而生。㈡

  人们被恩爱迷惑,不能抛舍情感欲望;因此忧愁爱恋之意很多,就像潺潺细流渐渐充盈池塘(忧爱充盈心中)。 ㈢

  这便是产生忧愁悲伤的原因,世间各种苦痛原因不一:但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有爱(意)(引起的),远离爱(意)则就没有忧愁。(四)

  自己(心中)意念安定可以抛弃忧愁,没有忧愁哪里还有什么来世的(轮回)?(如若)不是没有忧愁没有染于世俗贪求,没有世人恩爱,哪里获得人生安宁?(五)

  有爱之人临死之时,将会导致众多亲戚(忧愁):跋涉于忧愁的漫漫长途,恩爱之苦常使人堕入危险之境。 ㈥

  修行大道品行之人,不与欲望聚会,首先诛伐爱意之根,使其无所伸根之处:切勿像刈割芦苇(一样),使其心念再度萌生。(七)

  (爱意)犹如树根深固,即使截断树根还会再生新苗;爱意若不连根除尽,往往就会重新遭受爱意之苦。(八)

  猿猴得以离开树上,(但是刚刚)脱离树上又会再上树来;庸众之人也如猿猴一样,走出(此爱的)牢狱又进(彼爱的)牢狱。(九)

  贪婪意(识)是常流之水,憍慢习气也是这样;思想若被淫欲纠缠,自己遮蔽心灵不见佛道。(十)

  所有的妄念都会长流蔓衍,爱意犹如葛蔓藤梦(随处攀缘):只有智慧能够分辨区别地看待(万物),能够斩断情思的根源。(十一)

  那些受爱意滋润泽被(之人),其思想必然滋生枝蔓:爱意之欲深而无底,它早老死之根源。(十二)

  生生死死枝蔓不绝,都只因为贪婪逞欲:育养怨意徒增坟冢,愚蒙之辈忙忙碌碌。(十三)

  即使地狱之中有钩铄(等刑具),智慧之人并不因此谓之牢狱:愚闇之人看到妻子儿女,爱意的束缚甚于牢狱的囚禁。(十四)

  智慧之人认为爱意便是地狱,深沉无底牢固难逃:因此应当斩断抛弃(爱意),除去贪爱欲望就能获得安宁。(十五)

  看见美色心就易被迷惑,岂知世事皆无常:愚蒙之人只知色貌美,哪里知道它们并不真实!(十六)

  自陷于淫乐之中,就像蚕儿作茧自缚:智慧之人能够斩断抛弃淫乐,瞬息之间便能驱除各种苦恼。(十七)

  心念放纵逸荡之人,看见淫欲以为清净:恩爱之意由此更加迅猛增长,从此自己为自己造下地狱因。(十八)

  要想断灭欲念之人,应常观身不净:从不净之处人手可以脱身邪地,便能斩断老死的忧患。(十九)

  以欲为网自我蒙蔽,以爱为盖自我遮覆,自我放纵犹如自己捆缚自己进入地狱,就像鱼儿进入笋篓之中(不复得出):人若被衰老与死亡所窥伺,就会像小牛寻求母乳一般急急慌慌。(二十)

  远离欲望熄灭爱意轨迹,走出欲网就无所遮蔽:完全符合大道要求便可解除牢狱捆缚,所有的彼此对立都将消解:已经能够救度边罪的品行,便是大智(大慧)之上。(二十一)

  不要亲近远离佛法之人,也不要受爱意浸染:不能斩断「三世」(情缘)之人,一定将会再次堕入边罪之中。(二十二)

  如若觉解了一切(佛)法,又能不粘著滞留于诸法(之义),所有的爱意全部放下释解,这样便是与圣人之心相通。(二十三)

  所有的布施中佛教真理的布施最殊胜,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法味最为殊胜:所有的乐中真理的法乐最为殊胜,一切苦中以灭除爱欲最为殊胜。(二十四)

  愚闇之人因为贪心而自我束缚,不去寻求超度此岸进入彼岸:贪心是使爱意破毁的原因,既害他人又害自己。(二十五)

  爱欲是以意(根)作为田地,以淫怒痴为种子:所以布施(财物)给救度世人之人,将会获得无法计量的福报。(二十六)

  出门伙伴很少而货物很多,经商之人心内憷惕恐惧:酷嗜欲望就会贼害性命,所以智慧之人从不贪求多欲。 (二十七)

  心起欲相则欲现,何必色香五种欲?如能速断五种欲,便是世间真勇士。(二十八)

  没有欲望没有三界烦恼,心意恬淡安然就没忧愁祸患的缠绕:如使烦恼消除尽,这样便可永远地走出生死之渊。 (二十九)

  我任欲的真正源头,乃由意根的无端妄想:我若不以假有为真,情欲幻相将自行消灭。(三十)

  砍伐(意识之)树不要停歇,意识之树产生各种恶(行):彻底斩断意识的树根,比丘所追求的乃是涅槃之境。 (三十一)

  那些不去砍伐(意识之)树(之人),多多少少都残余各种亲(情):心(念)系绊(在亲情之上),就像牛犊寻求母乳(贪恋依靠,不能自立)。(三十二)

  原典

  爱欲品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心放①在淫行,欲爱增枝条;分布生炽盛,超跃②贪果获。 ㈠

  以为爱忍苦,贪欲著③世间;忧患日夜长,莛如蔓草生。 ㈡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④盈于池。 ㈢

  夫所以忧悲,世间苦非一,但为缘⑤爱有,离爱则无忧。(四)

  己意安弃忧,无忧何有世⑥?不忧不染求,不爱焉得安⑦?(五)

  有爱⑧以死时,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危。㈥

  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⑨,令心复生。(七)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八)

  援猴⑩得离树,得脱复趣树;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九)

  贪意为常流,习与懦慢并,思想猗淫欲,自覆⑾无所见。(十)

  一切意流衍,爱给⑿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十一)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十二)

  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塚⒀,愚人常汲汲。(十三)

  虽狱有钩铄⒁,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著爱甚牢。(十四)

  慧说爱为狱,采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十五)

  见色心迷惑,不惟⒂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十六)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十七)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十八)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十九)

  以⒃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态缚于狱,如鱼人笋口⒄。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孔。(二十)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蔽;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⒅,是为大智士。 (二十一)

  勿亲远法人,亦勿为爱染,不断三世者,会复堕边行。 (二十二)

  若觉一切法,能不著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二十三)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⒆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二十四)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败爱故⒇,害人亦自害。 (二十五)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幅无有量。 (二十六)

  伴少而货多,商人憷惕惧(21);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二十七)

  心可(22)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23)绝五欲,是乃为勇士。(二十八)

  无欲无有界,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二十九)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三十)

  伐树(24)勿休,树生诸恶;断树尽株,比丘灭度。 (三十一)

  夫不伐树,少多余亲;心系于此,如犊求母。(三十二)

  注释

  ①心放:内心欲望驰骋,不加管束。放,纵也。

  ②超跃:勇跃、积极地、努力地。

  ③著:显著、昭著。著,音zhu6。

  ④潺潺:细流不断。

  ⑤缘:谓人心识攀缘于一切之场界。

  ⑥何有世:意为哪里还有来世的轮回呢?

  ⑦不爱焉得安:宋本《法句经》作「不爱焉得世」。如果没有爱意,哪里还有对世界的执著?依宋本句似可解通。若依原句,则疑有讹脱、误译之可能。

  ⑧有爱:《中华大藏经》写作「有忧」。宋本《法句经》写作「有爱」。因爱而生忧 ,有忧缘于爱。故意皆相同。

  ⑨苇:芦苇,割其苗而不掘其根,极易再生。譬喻用法。《那先比丘经》有「譬如刈」之句,意同。

  ⑩猨猴,今写作猿猴。

  ⑾自覆:自我遮蔽、自我蒙蔽。

  ⑿爱给,《中华大藏经》作「爱结」。宋本《法句经》亦作「爱结」 。

  ⒀益丘塚:增加更多的死于爱欲之坟墓。意即指爱欲徒使人沉沦于死亡。

  ⒁钩铄:钩铄,即是两种不同的刑具,以刺伤肉体为功能。铄,一种被锻链得很薄的 金属片。

  ⒂不惟:不专心于。

  ⒃以:因为。

  ⒄人笱口:当作入笱口。《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皆作「入苟口」。笱,捕鱼的一种竹器,口大颈小,且颈部有逆刺式的竹芒,鱼可顺利进去而不能脱出。

  ⒅边行:即边罪之行的省称。佛教戒律中有边罪,即使僧人犯淫、盗、杀人、大妄语四种大罪,犯此四种罪恶之人是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佛门净土

  ⒆味道:体味大道。味,亲自体验,实践。

  ⒇败爱故,宋本《法句经》作「财爱欲」。依上下文意,宋本更合理。

  (21)憷惕惧:小心谨慎、提心吊胆。憷,惊怖。

  (22)心可:心中想要。可,同意,以某某为可,赞同某物。

  (23)速可:《中华大藏经》写作「违可」。依上下句文意,当作「违可」,即违背自己心中的世俗意愿而正之以佛法。

  (24)伐树:譬喻句。伐意识、意念之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