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白话文:27奉持品

法句经白话文:奉持品

  译文

  奉持品的大意是解说大道之精义,告诉人们学习佛法之人要重视品德,不要贪婪奢侈。

  爱好佛法之人,不与他人竞夺利益:不在乎有利还是无利,因为无欲故尔不惑。 ㈠

  常常努力地学习(佛法),端正心念从事修行:怀抱佛教出世的最高智慧,这便称之为修行佛道。 ㈡

  所谓智慧之人,不必以辩才显示(能力);无有恐怖没有畏惧(之事之物),坚守善(的律令)便是智慧之人。㈢

  奉持佛法之人,不以多言(著称):即使平常很少闻听(佛法之言),(只要)身(心)依照佛法修行即可:坚守佛道永远不忘,这样便可以叫著奉持佛法。(四)

  (我们)所说的长老,不必定是年长(之人):(如若只是)外表成熟头发花白而缺乏智慧,这种老者只是愚蠢的匹夫而已。(五)

  (我们只是)称呼那些胸怀真谛佛法,行慈为仁心调顺,明智通达心清净(之人)为长老。 ㈥

  (我们)所讲的端正,并不是外表美如华容:(如果内心)悭吝嫉妒(外表)虚华矫饰,其言其行必然有违(佛法)。(七)

  (我们是)说能够舍弃恶(念),痴瞋贪根已斩断,智慧并且无愤恨,此等之人谓端正。(八)

  (我们)所说的沙门,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剃发之辈:(虽然剃发,却)随便胡说贪婪摄取,心存欲望如同庸凡之人(亦非沙门)。(九)

  (我们)是指能够止住(心中)恶念,恢宏廓大正道,停息心(中)杂念灭除(诸多)意欲(之人),这(等人)才是真正的沙门。(十)

  (我们)所认为的比丘,并不是指(那些)按时乞讨之辈:(如若此辈)行为邪僻,(那么)便仅仅是拥有比丘的空名而已。(十一)

  (我们)是指能够舍弃罪恶与福报,净心修清净之行,智慧有力破除恶念,这便是真正的比丘。(十二)

  (我们)所说的仁慈明达,并不是指口不言语:(如若)内心并不清净,那仅是外表和顺而已。(十三)

  (我们是)指心念无为(之道),内思出离意清虚,六根清净妄念寂灭,这样才可称之为仁明。(十四)

  (我们)所说的有道(之行),并不是指拯救某一具体的生命:(而是指)普济天下(苍生),无害于万物便是有道。(十五)

  使众人持守戒律勿须多言,我自身行为诚实无欺即可;要想获得禅定意念之人,必须通过关闭?心念)减损意欲开始。(十六)

  心意了悟就可求得人生安乐,切勿学习庸凡之人所为:施给束缚的(意念)没有解悟彻底,(那么)没有谁能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得以超脱(尘世苦恼)。(十七)

  原典

  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十章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好经道①者,不竞于利。有利无利,无欲不惑。㈠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权怀②宝慧,是谓为道。㈡

  所谓智者,不必辩③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㈢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④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谓奉法。(四)

  所谓长老,不必年耆⑤;形熟髮白,蠢愚而已。(五)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明达清洁,是为长老。㈥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悭嫉虚饰⑥,言行有违。(七)

  谓能舍恶,根原⑦已断,慧面无恚,是谓端正。(八)

  所谓沙门⑧,非必除髮;妄语食取,有欲如凡。(九)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⑨,息心灭意,是为沙门。(十)

  所谓比丘,非时⑩乞食;邪行望彼,称名而已。(十一)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慧能破恶,是为比丘。(十二)

  所谓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净,外顺而已。(十三)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此彼寂灭⑾,是为仁明。(十四)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普济天下,无害为道。(十五)

  戒众不言,我行多诚,得定意者,要由闭损⑿。(十六)

  意解求安,莫习凡夫,使给⒀未尽,莫能得脱。(十七)

  注释

  ①经道:即佛之教法。

  ②权怀:《中华大藏经》作拥怀,即拥有之意。

  ③辩:分别、区别、区分。

  ④素:平常、平时。

  ⑤年耆:年高、年龄大。耆:六十岁。

  ⑥悭嫉虚饰:悭吝、嫉妒、虚妄、矫饰。

  ⑦根原:指人的六种根性,这六种根性是产生苦恼、愤怒、痴瞋之根源。

  ⑧沙门:出家僧人谓之沙门。

  ⑨恢廓弘道:心胸宽广,弘大道之精义,向全社张扬大道之威力。弘,拓宽。

  ⑩时:按时。

  ⑾此彼寂灭:此彼,承上文应指心和行。心寂行灭,心无妄念,意根清净,便是仁明之士。

  ⑿要由闭损:由,缠过;闭损,即关闭各种妄意,减少各种欲望。

  ⒀使给:《中华大藏经》、末本《法句经》均作使结。依「使结」之意;使,人生之义务、责任;结,情结;使结,尘世的各种念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