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开示 注解

注 解

1. 波罗蜜(parama) (p.2):字义为完全、圆满;乃是善良、美好的德行。有十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实语、决心、慈、舍。在此尤其指过去世所累积的修行经验。

2. 慈心观 (metta bhavana) (p.3):一心专注于对他人生起慈爱,希望对方幸福快乐,藉此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3. 慈心禅那(metta jhana) (p.3):或译为“慈心定”;修行慈心观提升定力到深深地一心融入慈爱,完全没有其他种心念间杂的境界。慈心禅那由浅至深可以是色界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4. 观禅(vipassana) (p.3):古人音译“毗婆舍那”;今人译“智慧禅”、“内观”等;透视物质(色)与精神 (名) 的真实本质以提升智慧乃至证悟圣道的修行法门。

5. 有为法 (saikhara) (p.3):或译为“行法”;依靠因缘条件聚合而产生、随着因缘条件改变而改变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有为法。(因:主要条件。缘:次要条件或辅助条件。)

6. 四道、四果 (p.3):即四圣道、四圣果;总共是八 种出世间圣者的境界 。 这八种圣者都已证悟( 体验与了知)涅槃,不会再退为凡夫,而且肯定会解脱生死轮回。

(1)第一圣道:索答般那(sotapatti-magga 入流道):断除三种烦恼:身见(sakkayadinnhi;萨迦耶见;认为有单一个体存在的错误见解)、 疑 、戒禁取见(认为奉行禁戒或仪式即能达到解脱的错误见解);

(2)第一圣果:索答巴帝果(sotapatti-phala;入流果):是入流道的结果 , 体验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 。 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 者已进入八圣道分之流 , 所以称为“入流”。 他们肯定不会再投生于四恶道 , 而且最多再七世就 会解脱生死轮回。

(3)第二圣道TT萨咖达嘎弥(sakadagami-magga; 一来道):减弱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恨;

(4)第二圣果TT萨咖达嘎弥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是斯陀含道的结果,体验斯陀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于欲界一次即解脱生死轮回,所以称为“一来”。(欲界:有感官欲望生起的生存界,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及紧接于 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界。)

(5)第三圣道TT阿那嘎弥(anagami-magga;不还道):断除欲欲与瞋恨这两种烦恼;

(6)第三圣果TT阿那嘎弥果(anagami-phala; 不还果):阿那含道的结果,体验阿那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不会再投生到欲界来,所以称为“不还”或“不来”。

(7)第四圣道TT阿拉汉(arahatta-magga;杀敌道) :断除剩余的五种微细烦恼,即:色欲(对色界生命的欲求)、无色欲(对无色界生命的欲求)、 我慢(骄傲)、 掉举(浮躁不安)、 无明(愚痴)(色界:在欲界之上,具有微妙色身的天界。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没有色身存在,只有精神现象的天界。以上两界都称为梵天界,与欲界合称为三界,是众生轮回生死的范围。);

(8)第四圣果TT阿拉汉果(arahatta-phala; 杀敌果) :是阿拉汉道的结果,体验阿拉汉道所带来的解脱。阿拉汉是完全解脱者,不再生死轮回。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完全灭尽烦恼敌,所以称为“杀敌”。

证得以上境界的四对 、 八种圣者(古译:四双八辈)是佛陀的圣弟子,堪受礼敬与供养,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7. 神通(abhi¤¤a) (p.3):超自然的特殊能力;通常谈到五种:

一、如意通(神变通):能将自己一身变成多身、随意地显现或消失、无阻碍地穿墙而过、遁入地中、在水上行走、在天空飞行、触摸日月、去到梵天界;

二、天耳通:能听到远、近、粗、细的声音;

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的心念;

四、宿命通:能回忆过去世所发生之事;

五、天眼通:能看到天界或地界远近之事,也包括能了知众生由于造了什么业而从一处死亡之后投生到另一处。

这五种都是世间(仍系缚于世间轮回)的神通。

有时经里还提到第六种神通“漏尽通(断尽烦恼的智慧;由修行观禅而得)”则是出世间(

超出世间轮回)的神通。

8. 三十二身分(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份)(p.6):

第一组:发、毛、指甲、齿、皮;

第二组:肉、筋腱、骨、骨髓、肾;

第三组:心、肝、肋膜、脾、肺;

第四组:肠、肠间膜、胃中的食物、粪、脑;

第五组: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第六组:泪、油(皮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9. 寂灭 (p.7):在此是指涅槃 。涅槃是寂静无烦恼、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10. 涅槃(nibbana) (p.7):字义为清凉、熄灭(火);乃是灭尽渴爱等烦恼、灭尽众苦、解脱生死轮回、不死、无尽、无为(不依靠因缘条件而存在)、至上、究竟安乐的境界。

11. 刹那定(khaoika-samadhi) (p.10): 又称为遍作定(预备定)。从开始禅修到近行定之间所有层次的定力皆称为刹那定。此处的刹那定特别指深而强的刹那定:就修行止禅而言,专注于似相而尚未达到 近行定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就修行观禅而言,能使禅修者透视名色法的究竟实相的定力称为刹那定。(止禅: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观禅: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门。)

1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 (p.10):紧接在安止定之前的定称为近行定。

13. 安止定(appana-samadhi) (p.10):即禅那 (jhana);心完全专一、融入于单一目标(似相)的状态。此时的心很坚定、很有能力、清净而无烦恼、宁静而不动摇 。 一般常提到八种安止定 ,即所谓的“八定”TT四种色界禅及四种无色界禅;有时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次第定──这些是世间定。圣者们进入并安住于所证得的圣果境界时也是安止定 (禅那), 称 为 果 定(phala-samapatti)──这些是出世间定。(灭尽定:心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定境;具有八定的阿那含及阿拉汉圣者才能达到。)

14. 头陀行(dhutaiga头陀支) (p.13):头陀 (dhuta)是 音译,义为“抖落;去除”:抖擞精神以去除恶劣行为与修行障碍;以极简朴的生活方式训练少欲、知足等德行。有十三种修行法,称为十三头陀支:(一)粪扫衣 支、(二)三衣支、(三)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钵食支、(七)时后不食支、(八)林野住支、(九)树下住支、(十)露地 住支、(十一)冢间住支、(十二)随处住支、(十三)常坐不卧支。

15. 禅那 (jhana) (p.14):见批注13。八种禅那(八定)即:四种色界禅TT

一、初禅:远离烦恼、不善法,由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个禅支维持定力而专注于似相。(禅支:维持禅那的精神因素。)

五禅支:

寻:将心投入目标;

-伺:持续地将心保持于目标;

R喜:专注于目标时生起的欢喜;

ˉ乐:专注于目标时生起的快乐感受;

°一境性:一心融入目标。

二、第二禅:由喜、乐、一境性这三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没有寻与伺,所以定力更强,喜与乐的品质更超胜。

三、第三禅:由乐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没有喜,所以定力又比第二禅更强,乐的品质更超胜。

四、第四禅:由舍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由于舍离了苦、乐、忧 、喜,所以正念清净,定力极超胜。(舍:不苦不乐的感受)四种无色界禅──都是由舍与一境性这两个禅支维持定力,差别只在于所专注的目标及定力的浅深不同:

一、空无边处禅:以无边的虚空相为目标;

二、识无边处禅:以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

三、无所有处禅:以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无所有)为目标;

四、非想非非想处禅:以无所有处禅心为目标。

16. 八圣道分 ( annha-maggaigani或 ariyo annhaigiko maggo;

八支圣道) (p.20):八圣道分TT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 。 八支圣道TT由八项因 素构成的圣道 。

这两者是同义词。八圣道分可归纳成戒、定、慧 三学:

慧学:正见、正思惟;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是导向灭苦(涅槃)之道,也即是四圣谛中的道谛。

17. 观智(vipassana ¤aoa) (p.22):修行观禅,透视名色法之实相而成就的智慧。

18. 世俗谛(sammutisacca) (p.25):世俗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包括组成世间而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众生、人、动物等,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

19. 胜义谛(paramatthasacca;究竟谛) (p.25):基于各 自的自性而存在之现象;如实地分析到不可再分 、最终存在之现象。

20. 心所(cetasika) (p.25):与心同时生起、附属于心的精神因素,能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共有五十二个,分为四大类:

一、遍一切心心所(七个):一切心生起时都会同时生起的心所,如:触(接触)、受(感受)、想(形成印象)、思(意愿);

二、杂心所(六个):只与某些种类的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如:寻(将心投向目标)、伺(重复地省察目标)、精进(激起力量、奋斗);

三、不善心所(十四个):如:愚痴(盲目;无知)、贪爱(渴求;执着)、瞋恨(生气;怨恨)、慢(骄傲);

四、美心所(二十五个):如:信(对应信的事有信心)、念(忆念目标不忘失)、无贪(不贪求;不执着)、慧(不迷惑;如实了知)。

21. 八种定(annha samapatta) (p.31):或译为“八等至”;见批注13与15。

22. 圣道智、圣果智(ariyamagga¤aoa, ariyaphala¤aoa) (p.31):与圣道心 、 圣果心同时生起的智慧心所。

23. 入出息念 (anapanasati) (p.32):或译为“安般念”;正念专注于呼吸以培育定力或智慧的修行法门。

24. 似相(p.32): 三种禅相当中最高的一种 。(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时心专注的目标)。

三种禅相:

一、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预备相):开始修行止禅培育定力时专注的目标;尚未被心摄取、原本的自然目标;

二、取相 (uggaha-nimitta):定力提升时,遍作相完全被心摄取而在心中生起的影像;

三、似相 (panibhaga-nimitta): 定力更深时,取相进一步净化后,心中生起与取相很相似,但是更稳固、更纯净的影像。深度的刹那定、近行定与安止定都是以似相作为专注的目标。

25. 果定(phalasamapatti) (p.36):或译为“果等至”;圣果心相续生起的境界;见批注13。

26. 沙门的义务 (samaoa-dhamma;沙门法) (p.43):修行戒、定 、慧三学,以期证得阿拉汉果。证得阿拉汉果时即完成了沙门的义务。

27. 色遍(vaooa-kasioa) (p.44):专注于颜色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通常用的颜色有四种:棕色(青色;深色)、黄色、红色与白色;这些是十遍当中的四种。十遍中的另外六种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遍:将目标 扩大到遍一切处的十种止禅法门。)

28. 四大分别观 (catumahabhatakammannhana)(p.47):或称为“四界分别观”(catudhatuvavatthana-kammannhana);分辨四大的个别相状(特相)以培育定力与智慧的修行法门。(四大即四界:地、水、火、风;乃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元素。)

29. 五自在 (pa¤cavasita) (p.48):精通禅那的五种方式:

一、转向自在:能够轻易及迅速地将心转向寻、伺等禅支的能力;

二、入定自在:能够随心所欲、轻易及迅速地进入禅那的能力;

三、住定自在:能够依自己所决定的时间而住在定中多久的能力;

四、出定自在:能够轻易及迅速地从禅定中出来的能力;

五、省察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省察刚才所入禅那的能力。

30. 业处 (kammannhana) (p.48):字义为:工作处所。用来指修行法门 ,如入出息念 、不净观等。有时也用来指禅修时专注的目标,如呼吸、身体的不净等。

31. 灭尽定 (nirodhasamapatti)(p.53):见批注13。

32. 密集 (ghana) (p.69):字义为:厚、固体的、密集的、紧密的。当名(精神)与色(物质)相互资助而生起时,由于误解它们为整体,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色法有三种密集:

一、相续密集:误解身体及其它物质为单一、不变的整体。当禅修者定慧力增强到能透视物质(色法)是由微粒构成的,这时他破除了 相续密集。这些微粒快速地在生灭,旧的微粒能产生新的微粒,才使物质相续存在,而给人单一、不变的错觉。

二、组合密集:见到微粒者可能会误解每一颗微粒是单一的整体。当禅修者进一步分析而见到微粒的组成元素时,他了解微粒也是组合体(色聚),这时他破除了组合密集。

三、作用密集:能分析微粒的组成元素之后,可能会误解这些元素有相同作用。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观察各个元素的个别作用,才能破除作用密集,彻底地见到色法的真相。

名法有四种密集:

一、相续密集:一般人会误解自己与他人的心都是单一、不变的整体。当禅修者修行到名业 处,能够照见每一刹那有不同的心念生起时,就破除了相续密集(名业处:分辨精神现象的修行法门)。

二、组合密集:将每一刹那的心念误解为单一的整体。当禅修者进一步分析每刹那心念的组成时,他透视到每刹那有一个心及数个心所同时生起,因此心念也是组合体 ( namakalapa;名聚),这时他破除了组合密集。

三、作用密集:当禅修者深入观察到心及各个心所的个别作用时,才破除了作用密集。

四、所缘密集:知道心与心所是能缘(能缘取目标;能了知目标),不知道它们也是所缘(被其他心与心所缘取的目标;被了知的目标)。当禅修者用后一念观照前一念的心与心所时,才破除了所缘密集,彻底地见到名法的真相。

33. 色聚 (rapa-kalapa)(p.68):色法的基本元素(究竟色法)不能单独生起,必须成群地以微粒的型态生起,如此的微粒称为色聚。每一颗色聚里的所有色法元素是同时生起、同时消灭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