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开示 第五讲 第三五偈

  第五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Dunniggahassa lahuno

  yatthakamanipatino

  cittassa damatho sadhu:

  cittau dantau sukhavahan'ti.

  各位尊者,世尊在讲述某一位元比库的情况时为比库们诵出这首偈颂,并且开示佛法。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心难被调伏且很迅速,

  落着在它喜欢的地方;

  能驯服此心是很好的;

  被驯服的心带来安乐。

  (第三五偈)

  在佛陀的时代,许多比库依照次第修行而证得道果,获得内在的安乐。

  有一次,六十位比库来见佛陀,顶礼佛陀之后,坐在一边。佛陀问说“诸比库,你们为什么来这里?”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放弃所拥有的财物而出家,目的是为 了在此教法中得到安乐;然而现在我们还未得到任何成就。请尊者允许我们到遥远的地方去修行。”佛陀观察他们的波罗蜜,然后教导他们修行的方法,允许他们到远方去修行。这六十位比库很欢喜,顶礼佛陀之后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几百英里的路,来到一个村子,就在村子里托钵。那个村子的人民很有信心,供养充分的食物给这些比库。这六十位比库用完餐之后为村民们讲了简短的佛法开示。村民们都很欢喜,就问说:“尊者们,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比库们回答说:“我们从沙瓦提城来,要寻找一个地方度过雨季安居。”那个村子村长的母亲名叫摩地迦母(Matika Mata)。她邀请这些比库住在她的地方。比库们首先去看那个地方。他们发现那是一个宁静的地方 ,就决定住在那里。摩地迦母为比库们建筑了简单的住屋及一栋大的餐厅。

  这些比库每天在村子里托钵,然后回到餐厅来用餐,其余的时候都在修行。他们决定彼此不说话地精进修行,所有六十位比库都这么做。

  有一天,摩地迦母来看望这些比库。她来到餐厅问净人说:“尊者们在哪里?”净人回答说:“他们在自己的住屋或树下修行。”摩地迦母又问:“我可以见他们 吗?”净人就去敲木钟通知比库们。比库们一位接一位地来到餐厅,依照戒腊顺序平静地坐着。摩地迦母顶礼他们之后问说:“尊者们,你们身体都好吗?”比库们 回答说:“我们身体都好。”她又问:“为什么尊者们彼此不说话?是不是你们之间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库们回答说:“不是,只是因为我们要专心地履行我 们沙门的修行义务26。”她问说:“你们沙门需要修行什么呢?” 他们回答说:“我们观察身体的各个组成部份及身体的不净。”她问说:“尊者们,我们在家人也可以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吗?”比库们说:“可以,你们也可以这样修行。”于是她学习如何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回家之后她就开始精进地修行。

  在过去生中她曾经修行身体的组成部份及不净观,因此在几天的时间内她就透过修行不净观而提升定力,达到初禅。然后她转而专注身体组成部份的颜色而修行色遍27,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接着她修行观禅 (vipassana毗婆舍那), 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证得了前三种道果及具有神通。于是她进入第四禅,然后以神通力检查那些比库们是否已经证果。结果她发现那六十位比库不但还没证果,而且连 禅那的阶段都还没达到。她进一步检查是什么理由造成这样。于是她了解到那些比库都有某种虚弱的病,所以他们的修行还无法成就。她就准备了适合那些比库们身 体需要的食物。那些比库们食用之后身体虚弱的病消失,体力增强,能够修行不净观达到初禅。然后他们转而修行观禅。结果他们全部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证得所有 的道果及神通,完成了沙门的义务。

  在佛陀的时代,雨季安居之后所有的比库都会来顶礼佛陀,并且以他们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供养佛陀。这六十位比库也来顶礼佛陀,并且以所证得的成就供养佛陀。佛陀 问说:“你们是如何证果的?”他们解释说:“由于摩地迦母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能证果。”当时有一位比库听到了这件事,心里想:“我也应该到摩地迦母提供的 那个地方去修行。”他取得佛陀的允许之后,去到摩地迦母的地方,开始修行。摩地迦母检查这位比库的心,并且供养他喜欢的食物。这位比库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很精进地修 行。经过很艰辛的努力,他才证得禅那及修得观察过去世的智慧。当他观察到过去第九十九世时,发现在那一世摩地迦母是他的妻子,但是不听从他的话。这时摩地 迦母也正在以神通力检查这位元比库的情况,她传送一个心念给这位比库,要他更进一步观察过去第一百世。这位比库观察之下,发现在那一世中摩地迦母帮他很大 的忙,于是他了解到一再投生的痛苦。他依照次第地修行观禅,并且在短时间内证得所有道果。然后他回来见佛陀,解释自己的成就及曾经面对的困难。

  那时有许多比库聚集在佛陀的地方。佛陀诵出这首偈颂并且讲了一次很好的开示,许多比库在听开示时证得道果。在那次开示中,佛陀教导比库们修行身体的不净观。古时候许多比库都修行不净观。在我们出家时,我们也是以不净观作为第一个修行的法门。

  我们应当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修行不净观及如何修行不净观。

  事实上,我们有许多念头都是依靠自己的身体及外在他人的身体而生起。这 些念头干扰修行,使修行无法持续不断,使心念散乱。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份(三十二身分)及不净观能减少这些散乱的念头。另一个理由是:刚开始修行时 心无法保持在单一个目标,而会循着一连串的目标跑。因此,如果我们一连串地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心就会慢慢地安定下来,妄想会渐渐减少。

  能够直接修行入出息念 (anapanasati安般念,呼吸念)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修行入出息念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得到成果,比较有效的办法是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观察它们为丑陋、不净。另一个理由是:由于无知的缘故,长久以来我们都一直培育将事物看成美丽与恒常的错误见解。 当我们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及不净观时,这些无知的念头会减少,并且能培育不净及无常的正确见解。这些见解对培育定力很有帮助。

  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心里不应生起任何执着,也不应生起任何愤怒或瞋恨。要得到禅定就必须减轻对自己身体及外在他人身体的执着,然后心才能保持在单一目标而培 育定力。另一个理由是:在禅定阶段的心是很轻快、很柔软、很好使用的;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或其中一个部份能帮助心达到那样的阶段。

  修行三十二身分时,刚开始必须先背熟三十二个部份的名称。背熟之后,就在背诵的同时也一组一组地专注观察这些部份。当心能够完全专注时,就将心保持专注于单一个或几个部份。如此,当禅修者能够将心保持在单一个目标大约三十分钟时,他的心中会深深地生起不净观、四大分别观28  或色遍。这决定于他过去生的修行:如果他过去生中曾经深入地修行不净观,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转向不净观;如果他曾经深入地修行四大分别观,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生起分别四大的智慧;如果他曾经深入地修行色遍,这时候他的心会自动地专注于身体部份的颜色。

  修行三十二身分时,如果产生僵硬的现象,就应当只专注于柔软的部份。当心变得柔软之后,就可以专注于任何一组、任何单一部份或所有三十二个部份。如果观察自 己的身体部份时心无法安定下来,就应当改换成观察外在他人的身体部份。当心安定下来之后,再回来观察自己的身体部份。在修行当中,如果有贪欲的念头来干扰,就应当更深入地观察身体与身体部份为不净、丑陋、肮脏。如果有愤怒或瞋恨的念头来干扰,最好能观察身体中柔软与丑陋的部份,像粪便、胃中的食物、鼻涕 等。当我们观察身体的组成部份时,心会安住在那些部份,并且以光来专注。如果光变得很稳定时,定力就能维持更久,这时应当用光来照见身体部份。当心力更强 而且能持续地专注单一个部份时,就应当在定力之光的帮助下更长时间地专注单一个部份。出定之后检查五个禅支。如果能清楚地检查到五禅支,就应当练习五自在 29,以便熟练初禅。如此禅修者想住在此禅定中多久就能住定多少,并且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入定。如果任何人透过修行身体部份而得到禅定,这种禅定比其他种禅定更强,而且比其他种业处30更容易熟练,因为观照三十二身分的智慧能够避免执着生起。

  事实上,我们的心喜欢趋向它自己的目标,并且在那些目标中寻找快乐。然而,由于无知的缘故,它不能找到快乐。有智慧的心会选取正确的目标,然后一再地训练安住于那些目标。经过很辛苦的努力之后,心能够保持在那些目标而得到禅定,那时才能得到没有无知的快乐。佛陀在这首偈颂中解释有智慧的人能控制心、了解心及 看顾心,不使心趋向恶的境界,而使心培育善法。如此的心能带来安乐。

  古时候斯里兰卡有一位比库,名叫提舍(Tissa)。他修行身体的不净观而得到禅定 。后来他深深地专注骨头为“骨、骨”(annhi, annhi)。他能够善巧地驯服自己的心,在吃饭、走路等一切动作中都能专注。有一天,在他去托钵的路上,一个年轻女人走过来,看见这位比库而对这位比库生起爱欲的心。她对比库发出笑声并且展露自己的脸给比库看。那时,这位比库正在修行白骨观 。当他看到那个女人的牙齿时, 他专注的心能透视那个女人而见到她全身的骨头。 他的心愈来愈深入地观照,就以那站立的姿势,经由层层的观智而证得所有道果。

  因此,各位尊者,修行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对我们的出家生活很有帮助 。如果我们每天至少练习十到十五分钟,我们的禅修就会慢慢进步。

  以我们修行的力量, 以此佛法的力量,愿我们都能迅速地证得禅那与道果。

  祝大家健康、快乐。

  (2001.12.09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