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3课丨没有它就没有《阿弥陀经》「晚课」

第13课丨没有它就没有《阿弥陀经》「晚课」

- 序分 时间 地点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国”,说到一时了,一时是指机感相应的时候,什么叫机,即众生该听的时候,众生的感,所有过去种的因缘,培的福报到了,该挥发的时空坐标点,时间段,叫做一时,一个时候。

  为什么不把它讲成具体的时间呢?因为时间的历法,一个国家每个地区都不一样。就地球上来讲,每一个时间的确定都要用时区来进行相互转换的,到了美洲就要调时差,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特别是现在考古学家考证,对历史时间的估计错误。时间还处在以主观认知而设置出来外在假设里。

  佛典里呢?佛典传达的智慧,就是要一语中的。一时,没有一个概定的时,仅仅是一个时候,什么时候呢?机感相应,佛觉得该讲这部经典要无问自说了,众生的共业所感,成就了该听的时候。

  在佛教里,对于时间的存在也跟“我”一样,是一个随顺世间的概念。长久以来形成的执著,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错觉。在法华经里,佛讲法华经,讲了六十劫的时间,在座的好像只有一刻钟一样。一食顷,就是一顿饭的功夫,六十劫过去了。

  相对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爱因斯坦说建立了相对论,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既然相对,是怎么个比喻呢?他说,你跟一个很漂亮的女士的待了一个钟头像一分钟,你跟一个很丑的女士待一分钟像待了一个钟头。一切的时间都是内心的感觉,唯心所作。

  没有说佛在印度什么什么时候,公元纪年,印度人也不太注重历史。现在印度人考究历史,还需要从《大唐西域记》里边去勘查。因为从国民的习俗来讲注重冥想,不太注重现实的东西,注重超越、超脱。所以印度这么多的修行者,瑜伽师、外道等等,不归佛教,却都是在修行,探求宇宙的真理。

  一时也就是净土的教起因缘到了,特别是执持名号法门,要在整个东土众生中大力弘扬大盛之时,叫做一时。末法众生依止净土法门往生极乐,最适合修行的法门,要启动的时候了,这样来理解一时。

  小学学语文,学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记叙文有好多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地点。刚才讲到的处成就。在哪里?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每部经典其实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什么叫做舍卫国?什么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印度有两大弘法中心,一个是在南方的王舍城,王舍城里的竹林精舍。另外一个是北方舍卫城里的祇桓精舍,也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舍卫城,金刚经里讲到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他一共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大半生的弘法就是在舍卫城度过的。印度有一个叫憍萨罗国的都城,也称室罗伐城。有时在印度经典里,看到室罗伐城的时候也是讲的舍卫城,这里边的国王就是波斯匿王。因为是佛住的地方,就像首都,天子住的地方,国家首脑住的地方,它一定是物产比较具足的多,福德的人居住得多的地方。

  舍卫城亦复如是,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叫做闻物,特别稀有难得的宝物特别多,而且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老是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远近闻名,国度里出这样的人,这么多的宝物,所以叫做闻物。

  第二个就是丰德,住在这里的人德行特别丰厚,所以叫丰德。盛行‘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人都居住在这里,有福德。

  再一个就是好道,住在舍卫国里的人都特别喜欢修解脱道,所以才在这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因为这个地方的机感成熟了。首先有德行才能是修行的前提;第二个,这个地方衣食具足,物产丰富,身不安道不隆;再一个,人们都有浓郁的修行习气,特别是修行到觉得凭自力修行特别难,该凭他力的时候才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这是舍卫国,佛陀一生弘法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为什么叫祇树给孤独园呢?这个地方名字特别怪,为什么讲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祇树,就是指祇陀太子所种的树。波斯匿王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祇陀太子,在他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刚好波斯匿王打胜仗了,非常高兴就给他起了这个名字,梵语祇陀翻译成汉语就是战胜的意思。

  祇陀太子所种的树跟这个园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又叫给孤独?读成ji孤独,给孤独是什么意思呢?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园,须达多长者是当时舍卫国里一个特别有钱的人,乐善好施,所以把他叫做给孤独。

  什么叫做孤呢?幼而无父叫做孤,老而无子叫做独,他总去救济这类人,所以大家都送了他一个好的外号叫做给孤独长者。这个长者一开始也不懂佛法,也没有听到佛的名字,虽然在印度。在《涅槃经》里讲到,他为了给儿子娶妻,而从舍卫城到了王舍城。

  到王舍城的时候,佛还在王舍城讲法,须达多去看他的老朋友叫做珊檀那长者。看他老朋友的时候,看到珊檀那家里半夜就开始忙活,半夜就开始布置房子,装饰、打扫得很庄严,摆供品等等,问干什么呀?说佛要来应供。

  一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的时,浑身的毛孔就竖起来,宿世的因缘显现出来了,问:什么叫做佛呀?他的老朋友告诉他,净饭国的太子出家了,已经修成道了,来我们家应供。给孤独长者一听到这个事后,觉得就特别相应,一晚上都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释迦牟尼佛当时运用神通,知道跟须达多长者有缘,早上的城门本来是锁着的,以神力把城门打开,须达多长者就到了佛住的地方。在竹林精舍看见佛以后,自然而然地右绕三匝,给佛顶礼。佛给他说法,把他度了。最后须达多说,佛您有这么多的弟子,需要有一个大的地方能够住得下才可以,我要回到舍卫城给您找这么一个地方。

  回去就找,突然发现祇陀太子有一个花园,面积也够大,树林茂密,适合佛讲法。因为佛讲法一般都在树下,坐得高点,所有的弟子就在旁边听法。看到这个花园后就去跟祇陀太子买。可祇陀太子根本不想卖给他,说你想买我这个花园可以,除非你把你所有的金砖拿来铺这个花园的地,铺满,这样我才会卖给你。因为须达多是一个大富长者,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因为终于肯卖了,只不过有条件。回到家里就把所有地窖里面储存的黄金做成金砖搬了去铺这个花园,眼看着就要铺满了。

  太子有点后悔,但是不能言而无信。而且打听到他用这个花园是供养佛的,说,既然是做这么一件事,算咱们俩的功德,剩下的由我来铺。结果须达多长者不乐意了,说你既然说到我就要做到,我一定要自己把这个花园给铺满。

  祇陀太子说,你只能把露地的地方给铺满,种树的这些地方你总不能铺满吧?种树的这些地方不能铺金砖,但是树又不能砍掉,砍掉没有森林了,那种树的这些地方、空间算我铺的,我用树来铺,反正也不砍它。

  这样把园林里长的树木送给了给孤独长者。由于这个地方是祇陀太子把园林卖给了给孤独长者,又把中间的树送给了他,所以呈现出来奇怪的名字叫做祇树给孤独园,是这么一个缘起。

  虽然是这样的缘起,后来祖师们在注解的时候把它称性发挥了说,恰恰跟净土法门是相应的。为什么呢?从比喻来讲,佛法的内容是即深即浅的,有的深法做浅法,浅法做深法,这是浅法做深法说。

  舍卫国讲到国的殊胜,住的都是大长者,物产丰富且好修行。比喻净土法门广大宏远,修的法是最上法,修的人是最上人。只有智慧高深、福德具足,这两种人才能真正把净土法门直下承担。

  舍卫城表城之殊胜。为什么这么殊胜的城,在净土里面讲到,其土何故名为极乐?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有水鸟树林都在说法,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空中楼阁都是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等等这一切的殊胜都是由舍卫国(城)来表的,国之殊胜,城之殊胜。

  祇树表树之殊胜。为什么一般在讲到净土法门的时候会说到一句话,三根普被?一棵大树它的树荫特别大的时候,树荫能把恼热都给覆盖住,都能覆在它的树荫之下让人们来乘凉。这个意喻就表净土覆盖众生,永离烦恼,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祇树,树之殊胜。

  给孤独园表园之殊胜。在往生论里说,有宅门屋门还有园林门,一入净土法界,处处宣说妙法,处处可大做佛事,就跟给孤独园的园之殊胜是一样的。一旦我们往生到极乐国土,马上就从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中化生出来,登四岸,入法会,所以这样的总持国土,这样的一个安稳地方就跟这个给孤独园园之殊胜是一样的。

  祇陀太子是种之殊胜,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毕竟成佛,既然是一生补处,就跟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是一样的,是法王子,要绍隆佛种。所以祇陀太子拿出来用的祇树给孤独园,表示修净土法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一生补处菩萨。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他的种,所承担净土法门的众生根器就像太子堕地,贵压群臣一样,所以说往生净土的人宿世的善根熟了。

  在讲到《佛说阿弥陀经》经题的时候,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能够信受净土法门,去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是人中上好人、妙好人、究竟人,为什么?很简单的说这辈子听了极乐世界相信了,发愿要往生,还能够老实念佛,就显现出福德因缘智慧是无量劫来积累的,积累到这一世,已经积累到就像一个国家的太子这样高贵的种姓以后,才能够绍隆皇位,绍隆佛位。

  所以祇陀太子表示什么呀?净土法门的种姓殊胜。如果你是小乘根性,就不能够信受这样的大法。如果是权位菩萨,很可能信得不圆满,不能直下承担,像文殊菩萨这样。法王子才能够承担这个法门,种之殊胜。

  须达多长者为什么把他给列出来?表示同行伴侣,人之殊胜。为什么?经文里面说,生净土者没有邪定聚,必入正定聚,而且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所以用来表国殊胜、城殊胜、树殊胜、园殊胜、种殊胜、人殊胜,一切都在表显净土的依正庄严,净土法门的稀有难得。这就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是理解、如是信受。

原标题:《阿弥陀经》13丨没有它,就没有殊胜的《阿弥陀经》「晚课」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