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尊为了许多的众生,宣说在这世界上所难以相信的修持方法。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稳当的修持方法;但就因为太简易了,也是被称为最难使人相信的法门!不只是一般凡夫难以相信,连二乘人也难相信,所以说‘一切世间’普天之下的人都‘难信’的!
为什么念佛法门难信,而不易使人接受呢?现在我们引用莲池大师所说八种难信的原因,来加以说明:
(1)人们在五浊恶世住久了,习惯成自然,同时见闻有限,忽然听释迦牟尼佛说西方有一个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总会让我们怀疑,真有那样的一个地方吗?真是什么痛苦都没有吗?会不会只是一个幻想的乌托邦(不实在的、假托的、空空的、幻想的世界)。
(2)虽然知道虚空的世界是无边际的,在那无尽的世界中,任何国土都可以往生;又何必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
(3)经中告诉我们,娑婆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土,那太遥远了!我们虽然想去,但如何才能往生?
(4)极乐世界既然那么庄严殊胜,那里是我们这些愚昧的凡夫所能适应的?等于穷叫化子,那里住得惯摩天大楼?
(5)庄严的净土,必须修积种种的功行,或者具备殊胜的因缘才能往生;现在仅凭一日至七日,念几句佛号就能往生,谁信得过?
(6)受胎必须要经过父母,往生极乐不须要父母而从莲花中化生出来,这种说法,仿佛在变戏法,令人难免不怀疑!
(7)刚发心学佛的人,大都是容易退心的。纵然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也得具有大福德智慧才行;怎么一个初机学佛的人,一旦往生,就能精进不退,这也难以相信!
(8)其他的经典上,或说有净土,或说无净土,这样使得浅智初学佛的人,总难免不狐疑!
因为具有上面这种种的原因,所以说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以上所讲:‘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都是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话。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你要知道:我能够在这充满五浊的世界上,做这样信愿念佛的难事,而得成就了无上的佛道;又为一切众生,说这种很难相信的念佛方法,实在是不容易的!’
前面两段,是六方诸佛,颂扬释迦世尊功德的话;这一段是释尊当仁不让地承受这份荣誉,自己再重述一遍。
甚难:包括了两种难,就是‘得道难’与‘说法难’:
(1)得道难:可分两方面来说:在太平盛世得道,比较容易,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是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得道实在太难了!再说在恶世修行,如果只是希望成为自了汉,证得阿罗汉果,还不怎样为难;生逢恶世,要证得无上菩提,那就更难了!
(2)说法难:也分两种来说明:在善世宣说佛法,教导修持的方法,那并不很困难;如果在恶世说法,那就困难重重了!再说,在恶世说容易相信的法门,还不怎样为难,在恶世说难信的法门,那就太难了!
莲池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含意深长的寓言:以前有一个人乘船飘海,不幸,船撞上礁石,船身快要破裂,水就要进到船舱里去了,可是祸不单行,又遇上了强烈的台风,波涛汹涌,危险万状,更碰到了罗刹恶鬼、大鱼、毒龙,一齐向破船冲撞。大家试想想,这条破船和船上的人不是太危险了吗!幸亏船主非常有把握,临危不惊,指挥应变,竟然转危为安,安稳地渡过了这一个九死一生的海难,安然抵达彼岸,这不是很困难的事吗?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渡过了难关,并且还救了其他遇难的人,一同登上彼岸,这不是难上加难吗!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能够在五浊恶世成佛,这是一难!并能够在恶世中说出难信的修持法门,普度众生,同登觉岸,这是二难!所以说是‘甚难’希有之事!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舍利弗以及许多的比丘僧、还有天、人、阿修罗等八部的众生,听了佛说这部经以后,皆大欢喜,都产生了深切的信心,愿意接受修持,得了很大的法益,虔诚地顶礼佛陀以后,便各自高兴地回去了。
这是《佛说阿弥陀经》最后的一段文,说明所有的听众得到法益,大家都法喜充满,并发愿依教奉行。
‘一切世间’:包括‘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世:时间。间:空间。总之,宇宙万有,一切生灵,都得到很大的法益。
‘天、人、阿修罗’:这是六道众生中的三善道,都是有福缘可以来听经的众生。三恶道的众生因为业障重,被恶业所縳,没有机会到法场来听经。
‘等’:包括其他的。平常我们常说:天龙八部,就是指这些专门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他们是:[1]天人。[2]龙众。[3]夜叉众:梵文,译成中文是‘轻捷’。他们的身体很轻巧,是神道的一种,经常在空中飞行。[4]乾闼婆:译成中文是‘寻香’。在忉利天主管音乐的神。[5]阿修罗:称为‘非天’,有天人的福,没有天人的德。他们的嗔心特别大,我慢特别重,喜欢找人斗争。[6]迦楼罗:就是金翅鸟,或叫做大鹏鸟。是鸟类中最大的,展开翅膀,有三百三十万里之大,专门吃龙的。[7]紧那罗:译成中文是‘疑神’。像人的样子,只是头上生了角,也是专管音乐的神。[8]摩罗迦:译成中文是‘大蟒’。他的形状是人身蛇头,也是一种管音乐的神。
每当有讲经说法的时候,这些龙天护法都会到场,一方面是护持道场,一方面也是自己来听闻佛法,所以我们听讲经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虔诚的听,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庇佑,同时也会得到很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佛说阿弥陀经》已经讲完了。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是出于《小无量寿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曹魏三藏菩提流支译)。它完整的名称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名《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通常称为《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众生为什么会流浪生死,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呢?就是因为业障重。这些业障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造了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这些恶业的种子慢慢滋长,形成了众生受苦的原因,循环不息,没有了期。我们想把这些业障的烦恼根本拔起,不受轮回的痛苦,就要虔诚地持诵往生咒。往生咒能帮助我们拔掉一切业障的根本,使烦恼不再生起来,在世时自然幸福快乐,将来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陀罗尼: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咒’,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意思是说,咒语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能把一切佛法的意义都包含了,可见咒的功德是无量的。
平常我们一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义,总以为那是我们在临命终时才用得著,对现实的人生,不但不相干,而且还是不吉利的。这种想法,实在是错误的!我们了解了往生咒真正的定义以后,就知道往生咒是拔除一切业障的神咒,时时常念,阿弥陀佛会照顾我们,除了临终可以帮助我们往生,在现实人生更使我们得到平安幸福。它那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实在是‘冥阳两利’的!
《小无量寿经》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都有这样的记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诵这咒语,阿弥陀佛时常住在他的头顶,日夜拥护他,以免受到怨家的逼迫和恼害,现世经常得到平安幸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会来接引,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可见称念往生咒的人,不管是在生或往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隋朝流传下来的《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记述了持咒的方法和利益:‘如果我们要持诵往生咒,应该清净三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佛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诵念二十一遍,就可以消灭四种严重的罪过(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爱、憎恨、愚痴),甚至连毁谤大乘经典的罪业,都能够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获得,不被邪恶的鬼神所迷惑和扰乱。如果有恒心地持诵了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如果念了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阿弥陀佛。’
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在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外,如果能同时兼诵念往生咒,生前可拔除一切业障,临终必定能往生极乐国土。
我们每天究竟要念多少往生咒呢?这要看各人的环境和时间而作决定;如果环境许可,时间充裕,不妨经常持诵,希望能早日达到三十万遍的最高目标。不然,就得自己酌量规定一个数目,但至少每天早晚要诵持二十一遍,必须持之以恒,日久自然获得殊胜的效果。
现在流行的往生咒,一般称为《往生净土神咒》,共有五十九个字,一共有十四句,也有说是分为十五句的。说实在的,所有的咒是不可以解释的,只是翻音,没有翻义,字是中文,音仍然是梵语。字义既然没有翻译,就不知究竟是讲些什么了。但是为了让诸位对所念咒语的意思,多多少少有所了解,我就方便地、勉强地加以说明一下,并没有把全部的意思讲出来。
南无阿弥多婆夜皈命无量寿。(吉祥的)
多他伽多夜: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多地夜他:即说咒曰。(所谓)
阿弥利都婆毗:无量光明。(智慧身佛)
阿弥利多:无量
悉耽婆毗:吉祥光。(功德身佛)
阿弥利多:无量
毗迦兰帝:无碍行。(应化身佛。表示自由自在。)
阿弥利多:无量
毗迦兰多:无垢行。(如如身佛。表示无限清净。)
伽弥腻:清泰故乡。(清净安泰幸福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伽伽那:虚空。(空间,指从娑婆到极乐世界之间的十万亿佛土。)
枳多迦利:坚往谛往生。(有坚强的信念,相信只要有诚心,一定能往生。)
莎婆诃:速疾圆成。(很快达成目的。)
为什么咒语不翻译呢?密咒,是五种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咒,是诸佛、菩萨的‘密语’,既然是密语,就是在印度也不能解释的。只要具足信心,虔诚持诵,不必了解意思,日久自然感应道交,在冥冥之中获得不可思议的效益。
咒,大都是鬼神王的名号,也有佛、菩萨的圣号,持诵时,鬼神敬畏,无形中就可以得到平安,得到莫大的利益。就像是军中的‘密号’,只要称念口号,就可以通行,而避免危险。
现在讲一个故事,便可以领会‘加持密咒’的意义:
从前有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终日游手好闲,放荡不羁,最后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只好流浪到邻国去了。
这个不长进的青年,虽然没有一技之长,却生成满脑袋的鬼聪明。当他闯荡到邻国以后,竟然摇身一变,冒充自己是太子视察出游。古时候,交通不便,各国闭关自守,毫无邦交,所以邻国的国王也不知道他的底细,看他风度潇洒,谈吐不俗,信以为真,便招他为驸马,将公主下嫁给他。
公主为了要讨好这位外国招来的驸马,对他的饮食起居,真是百般殷勤款待,可以说是相当的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个驸马,本来的劣根性,日子久了,就暴露出来,他每餐都非常挑剔,总是嫌饮食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搞得公主只好忍气吞声,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碰巧这个驸马的祖国有一位商人来做生意,公主特地去请教他们国家的风俗习惯,想知道该怎么样服侍驸马,才能使他称心满意。商人深知这个驸马的出身,本来就是一个无赖汉,为了顾全他们国家的体面,只好笑而不答,只是方便地教了她一首偈:‘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这首偈的意思是:你本来是无父、无母、无亲人的无赖汉,大胆的骗尽了天下人,现在连国王都被你骗了,把你招为驸马,想想你过去的生活,经常吃那些粗糙的食物,如今有这样好的享受,高兴还来不及,还生什么气呢?还是安份守己的,不要再作威作福了!这首偈是中文,商人只是教公主念,并没有告诉她内容,印度公主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从商人的指示,每当驸马吃饭生气的时候,就自自然然的念出来,驸马听了,以为他的底细已给公主知道,从此不敢再发脾气了。
我们听完了这个‘无赖汉’的故事,就知道持咒也有同样的妙用。
最后,我再讲两个小故事,证明《往生咒》是有如何不可思议的感应。
清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纪晓岚,著有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在第二二九页中记载了一篇有关念《往生咒》,而能使神射手失灵的故事:
在虞惇(音墩)这个农村,有一个姓孙的农夫,是个神射手,每次射鸟,都是百发百中,从不落空。
当时同乡中有人不服,故意找机会为难他。有一次,大家一起在谈天时,见到一只黄鹂在树上,就请孙农夫把它打下来。
‘你想要活的,还是死的?’姓孙的问。
‘打鸟怎么可能事先决定鸟的死活呢?’大家都很惊奇的问。
‘可以!’姓孙的农夫说:‘如果要死鸟,只要直接命中要害就行了。如果想要活的,先惊叫一声,使它起飞,然后再打它的翅膀。’
‘你真是了不起,好吧,我要活的,你保全它的生命,可以养著玩。’有人要求说。
姓孙的一发射,果然鸟儿应声坠下,仔细一看,黄鹂的一只翅膀受了伤。由此可知,孙农夫射鸟的功夫是一等的,任何时候都很准确。
有一天,孙农夫又想射鸟时,有位会念往生咒的人不忍他伤生害命,就对他说:‘等我念完往生咒三遍,你再打一百次,保管你不会中!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孙农夫听了,那里肯信,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又试了好几次,没有不灵验的。
现在居住在美国的蔡念生老居士,在他的《如是庵学佛剩语》(八八四页)中,记述了一篇念往生咒能使群鬼的刑具脱落的故事:
这个事实是北平(北京)胡若愚市长讲的,他说:‘北平有位能够看见鬼的人。有一天,在城南的游艺园看到好几个身带刑具的鬼,跪在地下,手指著所带的刑具,苦苦哀求他救度他们。
‘这位看见鬼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好立刻躲避,可是那群鬼还是一直追随包围著他,弄得他不知如何是好。迫不得已,便对那群鬼说:“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念往生咒,现在我就念往生咒试试看吧!”
‘说也奇怪,当他念往生咒时,亲眼看见那群鬼的刑具都脱落了,同时向他不停地叩谢,而后便慢慢地离开了。’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往生咒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感应力量。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我讲了四十五次,今天算是圆满讲完了,以此讲经的功德,回向祝福在座各位法师、清姑、善友,身心康泰,福慧增长,一切如意,法喜无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