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冊 卷一 一、宗前敬序

  【颂文】

  一?一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疏翼】

  在论首端有五门分别,总属大文第一宗前敬叙,大文第二依教广成。此颂本属第五门判释本文中,第一分宗前敬叙分。

  【述记?卷一】

  初发论端,略以五门解释︰一、辨教时机,二、明论宗体,三、藏乘所摄,四、说教年主,五、判释本文。

  【疏翼】

  以下五门分释。

  【述记?卷一】

  第一、辨教时机。于中有二︰初、辨说教时会,后、辨教所被机。

  辨说教时会者,如来说教随机所宜,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

  诸异生类,无明所盲,起惑造业,迷执有我,于生死海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1],转四谛轮,说《阿笈摩》[2],除我有执,令小根等渐登圣位。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3]说诸法空[4],所谓《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彼闻世尊密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为无上理。由斯,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义教《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5]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6],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于真谛理,悟证有方,于俗谛中,妙能留舍[7]。

  又今此论,爰引六经︰所谓《华严》[8]、《深密》[9]、《如来出现功德庄严》[10]、《阿毗达磨》[11]、《楞伽》[12]、《厚严》[13]。十一部论︰《瑜伽》[14]、《显扬》[15]、《庄严》[16]、《集量》[17]、《摄论》[18]、《十地》[19]、《分别瑜伽》[20]、《观所缘缘》[21]、《二十唯识》[22]、《辩中边》[23]、《集论》[24]等为证理,明唯识、三性、十地因果行位、了相大乘。故知第三时,中道之教也。如《瑜伽》第七十六、《解深密经》[25],广说其相[26]。

  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大由小起,即有三时年月前后。《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27]。

  若顿教门,大不由小起,即无三时前后次第。即《华严》中说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说。此约多分[28]。

  今论所明,二种皆是。若对不定姓,大由小起,即第三时教;若唯被菩萨,大不由小起,即顿教也。此显顿渐无别定教。〈入法界品〉五百声闻亦在座故[29],如《枢要》说[30]。

  辨教所被机者,依《瑜伽》 等[31]有五种姓︰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四、不定,五、无姓[32]。

  此论第三云︰入见菩萨,皆名胜者,证阿赖耶,故正为说。又见道前,已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33]。

  又云︰无姓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故名甚细[34]。由此论旨,唯被大乘及不定姓趣菩萨者,非被独觉、声闻、无姓三种机也。故所被机,必唯上品。所显幽旨,亦离二边[35],浩汗包括,难可详矣!

  依《楞伽经》,被五种姓[36];依《大般若》,被四种姓[37];《庄严论》[38]等与此稍异,如《枢要》说。[39]

  二、明论宗体。于中有二︰初、明论宗,后、彰论体。皆如《枢要》说[40]。

  明论宗者,诸愚夫类,从无始来,虚妄分别因缘力故,执离心外定有真实能取、所取[41]。如来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断妄狂心,弃执空有,证真了义。《华严》[42]等说:一切法皆唯有识[43]。天亲菩萨为利有情,令法久住,依如上教,制《三十颂》,明唯识理,文义周圆,离于广略。后护法等[44],依上经论,采撮精要,广释颂文,名《成唯识》[45]。故此即以唯识为宗──识[46]有,非空;境无,非有[47],以为宗也。虽具明诸法,皆不离识[48]也。

  【疏翼】

  以上明宗体已。

  【述记?卷一】

  明论体者,依《瑜伽?摄释分》初第八十一说︰经体有二[49]: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50]由能诠文,义得显故。

  龙军论师[51]、无性等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

  此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缘,名为佛说,佛实无言。此若依本,乃无文、义,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若依自识有漏心现,即似无漏文、义为体。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此即如来实不说法[52],故《大般若》四百二十五[53]、《文殊问经》[54]等,佛皆自说: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55]。

  论说「聚集显现」为体。无性[56]、《佛地》[57]一师,作如此解[58]。护法、亲光等云︰或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59]。若依本说,即真无漏文义为体[60]。

  《瑜伽论》六十四卷引《升摄波[61]叶喻经》云︰我未所说,乃有尔所[62]。《二十论》[63]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此论根本,既是佛经,故出体者,应如经说。此释虽二,然此论主无不说法,取后解也。

  总论出体,略有四种︰一、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64]说言一切法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65]。二、摄境从心,一切唯识:如经[66]说三界唯心。三、摄假随实:如不相应──色、心分位,《对法论》说是假立故也[67]。四、性用别论:色心、假实,各别处收。《瑜伽论》说,色蕴摄彼十处全[68]等。

  上来第二、第四体讫[69]。

  自识所变,则是第二、摄境从心。并言佛说,乃是第四、性用别论。闻者似法,说者真教;俱净法界,平等所流;约本为言,此教亦以真如为体;此即第一、摄相归性。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离[70]声无体;故假[71]从实,体即是声;此即第三、摄假随实。

  《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72],虽出四体,所望不同。以理而言,不相违背。

  今此论体,若从所闻有漏心变,或从能说有漏文义,唯属依他,相、名等摄。若[73]无漏心变,或无漏说,正智所摄,通圆成实。无漏有为,通二性[74]故。此所诠体,谓唯识境、行、及果。若能诠体,即声、名等。经体虽二,今取能诠声、名、句等,正教体故。

  问︰《对法论》[75]:十八界中、十五有漏[76],如何声等,亦无漏摄?名、句、文三,自性无记,如何可说通无漏善?

  答︰依随转门、二乘等身[77],说十五唯有漏,名等唯无记。依今大乘,若唯如来后得说法,声、名、句、文,真善无漏。《十地论》[78]说︰说者、听者,俱以二事︰一、善[79]声,二[80]、善字[81];《能断金刚般[82]若论》说:我法唯善,汝唯无记[83]。

  此论第二云︰法、辞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84]。

  又《解深密经》,及《瑜伽》七十八,说第九地断二种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愚[85]。下此论第九云「无量名、句、字[86]是[87]法无碍解[88]」。又此论[89]及《佛地》[90]云:十八界通无漏善[91]。故为教体,于理无违。

  问︰若明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菩萨说?

  答︰无性释[92]云︰彼增上生,故作是说。《二十唯识》,天亲解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

  问︰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有为法生已,便住,如何听教聚集解生?

  答︰无性释[93]云︰随堕八时[94],闻者识上有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谓八时中,闻者识上有直、非直二种言说,聚集显现故。如《瑜伽论》八十一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95]

  如言「诸」字,率[96]尔心起,必起寻求,续初心起。虽多剎那,行解唯一,总名寻求,未决定知「诸」所目故。如《瑜伽论》第三卷说:又一剎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故。

  复言「行」时,由先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现︰谓率尔、寻求,及次[97]决定──决定知「诸」目一切行。故《瑜伽》说:寻求无间,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生即不定[98]。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知故,复说「无」字。于此时中,有先三心,于「无」字上,但有其二,谓率尔、寻求。未决定知「无」所无故。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论但定说率尔、寻求定无间生。寻求以后,许乱起故。复言「常」时,五心并具,其义可解。

  由前字力,展转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时,方能解义,染净等心,方乃得转。故虽无过、未,而教体亦成。若新新解,皆有率尔。四字之上[99],皆定有二心︰谓率尔、寻求。即于末后有十二心,一时聚集︰第一有二,第二有三,第三有二,第四有五,故有十二。既于初字有率尔心,于后后字,有寻求、决定,末后乃有染净等生,五心并具,名为聚集。故唯识教,其理成立。更有别义,如《枢要》说[100]。

  【述记?卷一】

  此中出体,虽有四门,《佛地论》中、唯有二种︰一、摄境从心[101],二、性用别质[102]。无性[103]意取摄境从心;护法意说性用别质,教体即是能说声等,不尔,教体便成有漏,或染无记。三宝、真如,亦皆[104]如是。至下第十,论自当解[105]。

  三、藏乘所摄:于中有二︰初、藏所摄,后、乘所摄。

  藏所摄[106]者,依《瑜伽》[107]等[108],说有二藏︰一、菩萨藏,二、声闻藏[109]。然独觉教少于声闻,从多为藏,但名声闻藏。或说三藏︰一、素怛缆[110],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或说六藏︰菩萨、声闻各有三故。独觉更无别戒律等,故无三藏,可得成九。此于二藏,菩萨藏收──上乘摄故;三藏之中,对法藏摄──研核推寻诸法相故。六藏之内,菩萨藏中对法藏摄。

  乘所摄者,或说一乘:如《法华》等[111]。或说三乘︰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处处经论皆同说[112]故。或[113]唯说二乘︰一者、大乘,二者、小乘之教。或说五乘︰三乘[114]如前,第四、人乘,第五、天乘[115]。前三摄定不定种姓,后二唯摄第五无姓[116]。此论正是一乘所摄;三乘之中,菩萨乘摄;五乘之内,第一乘收[117]。此对诸部、十二分教相摄分齐,如《枢要》说[118]。

  【述记?卷一】

  四、教兴年主。于中有二︰一、教兴年,二、教兴主。

  教兴年者,慧[119]恺法师〈俱舍序〉云:佛灭以后千一百年,天亲菩萨出生造论。[120]依今所传,诸部说异。今依大乘,九百年间[121],天亲菩萨出世,造此颂本。真谛法师《中边疏[122]》亦云:九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千一百年后[123],余八论师,方造斯释。

  教兴主者,《三十颂本》天亲菩萨之所作也。其别神德,具如别记[124]。释此本颂,有十论师︰

  一、梵云「达磨波罗[125]」,唐言「护法」。此大论师,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126]建至城[127]中,帝王之子[128]。学乃渊于海浚[129],解又朗于曦明;内教穷于大小,声论光于真俗[130]。外道小乘咸议之曰︰大乘有此人也,既犹日月之丽天,皎皎而垂彩;亦如溟渤之纪地,浩浩而无竭。天亲以后,一人而已。制作[131]、破斥[132],具如别传。年三十二,而卒于大菩提寺。临终之日,天乐霄迎,悲声恸域[133]。空中响报婆罗门曰「此是贤劫之一佛也」。故诸神异,难以备言。

  二、梵云「寠拏[134]末底[135]」,唐言「德慧」。安慧之师。业冠前英,道光时彦;芳声流于四主[136],雅韵骧于五天;圣德神奇,未易详举[137]。

  三、梵云「悉耻罗末底[138]」,唐言「安慧[139]」。即糅《杂集》[140]、救《俱舍论》、破正理师[141],护法论师同时先德[142]。南印度境罗罗国[143]人也。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144],飞兰蕙于大乘[145];神彩至高,固难提议。

  四、梵云「畔徒室利[146]」,唐言「亲胜」。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

  五、梵云「难陀[147]」,唐言「欢喜」。胜军[148]祖习。故于后卷[149]新熏种子,此[150]师所说[151]。造《瑜伽释》等,大有制作。

  六、梵云「戍陀战达罗[152]」,唐言「净月」。安慧同时。造《胜义七十释》[153]及《集论释》之论师也。

  七、梵云「质呾罗婆拿[154]」,唐言「火辨」。亦世亲同时也[155]。尤善文词,深闲注述。形虽隐俗[156],而道高真侣。

  八、梵云「毗世沙密多罗[157]」,唐言「胜友[158]」。

  九、梵云「辰那弗多罗[159]」,唐言「胜子[160]」。

  十、梵云「若那战达罗[161]」,唐言「智月[162]」。

  此后三论师,并护法菩萨之门人也。或释《瑜伽[163]》,或别注述。道名俱远,词旨咸奥。神德既高,难尽言也。

  制此释者,虽十论师,于中,护法声德独振。故此论题,特以标首。此师所说,最有研寻,于诸义中,多为南指,邪徒失趣,正理得方;迥拔众师,颖[164]超群圣者;其唯一人乎[165]!

  【述记?卷一】

  五、判释本文。于中有二︰一、判本文,二、释本文。

  判本文者,此论本颂唯有正说。世亲菩萨临终时造,未为长行广释,便卒。故无初、后二分文也。论其释文,具有三分:初、归敬颂,及次、长行,是宗前敬叙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166]下,正释本文,名依教广成分;「此论三分,成立唯识」[167]下,是即第三、释结施愿分。此乃判彼释文有斯三分。

  就初分中,此初一颂,彼护法等归敬福田,凭力求护,投诚述己,彰释论因。次诸长行,即安慧等,明论本师为令含识得胜果等[168],制论本颂,造论之由,此即分别不同科也。然准释论之意,可知本师[169]亦然[170]。不尔,本师岂不令法久住、利乐诸有情也?

  就初颂中,上之二句、归敬福田,下之二句、叙释论意。

  释本文者,「稽首」二字,显能敬相;次下八字,彰所敬体。若依俗释,「稽」者,至也;「首」者,头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171]」。此唯身业,敬相不尽。今但举身,义显意、语二业亦敬。又依理解,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敬礼之异名也。此通三业,敬礼乃周。

  瞿波论师[172]云︰三业礼者,欲显大师有天眼故,以身业礼;有天耳故,以语业礼;有他心故,以意业礼。

  又生三业圆满善故,以三业礼。如僧祇律[173]中说:在明、去远,须以身礼,以可见故;在暗、去近,须以语礼,以可闻故;在暗、复远,须以意礼,不可见闻故。又显敬礼三轮因故[174],须三业礼。

  天亲《摄论》[175]归敬颂云︰故我至诚身、语、思,频修无倒归命礼。故知「稽首」,理通三业。

  次言「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显所敬体[176]。言「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177]遍计所执;二者真实,即圆成实。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于后唯识性,所证清净。又[178]有二种[179]︰一者世俗,即[180]依他起;二者胜义,即圆成实。于前,所断清净;于后,所得清净。此释,准下第九卷初唯识性解。

  又言唯识,性相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为,通有无漏;唯识即相,名唯识相,持业释也。性,即是识圆成实自体,唯是真如、无为无漏;唯识之性,名唯识性,依士释也;唯内证性,为简依他,故说识性。

  何故须简?有漏依他,不可敬故。无漏依他,亦俗谛故,非最胜故,非诸圣法真实性故,非所证故,非迷悟依故,或彼即是满分清净故;略,不敬也。又有别解,如《枢要》说[181]。

  若于识性,「满净」即「者」,是持业释;净属人故。「满净」之「者」,是依士释;净属智故。今取后释。此即如来智周德圆,穷真如性,故称为「满」;澄鉴无垢,二障都尽,说名「清净」。澄鉴曰「清」,无垢名「净」,「者」即假者;意显如来证唯识理究竟圆极,名「满净者」。

  于「唯识性分清净者」,「分」谓少[182]分,「净者」同前。即诸菩萨分证唯识真如自性,觉未圆明,名「分净者」。欲显师弟悟证不同,故于唯识说满、分净。

  于所归敬,合有七释,三如《枢要》[183]。

  今以理准[184],四义不同︰

  一者、唯敬法而非人:法有二种︰一、教,二、理。佛证唯识,说一心经,令依修学。既涅槃已,教便散灭。由论本师造《三十颂》,显唯识理,散灭之法,令其集显。论文虽举满、分二人,意取二人所证、所说识性教理。满清净者,于教为胜;本教主故。分清净者,于理为胜;显理胜故。由于识性,满分净故,如来能说教,弟子能显理。故今归敬,唯法,非人。何故但敬法,而非人?诸佛所师,所谓法故。佛及弟子,从此生故。

  二者、但敬人而非法:即是唯识本、释二师。「本」,谓如来,于唯识性满清净者;「释」,谓颂主,于唯识性分清净者。「唯识性」声,境第七摄[185],是能差别。「满、分净」者,第四啭摄[186],是所差别[187]。此梵本音,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此颂所举「唯识性」言,显是所证。而意归敬能证彼人满、分净者。

  《辩中边论》天亲颂云︰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188],及教我等师[189],当勤显斯义。唯敬二师。何故但敬本释二师?如来是作者,论所依故;弟子是述者,起此论故。

  《瑜伽论》中六十四说︰若欲造论,先敬二师[190]。恭敬法故,敬礼本师[191]。恭敬义故,礼开阐师[192]。

  安慧[193]《杂集论》初序云︰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诸法所依,「一切教起,所依处故」。佛圣弟子依法随学,无倒依止而造论故[194]。

  世亲虽是地前菩萨,于唯识性,决定信解。虽未证真,亦随修学;分有所得,名「分净者」[195]。

  三者、双敬法之与人:法,谓真如,诸法自性。即是此中「唯识性」是。人,即是此中「满分净者」,能证唯识真如性故。何故双敬法之与人?法可轨持,人弘道故。

  四者、归敬佛法僧宝:初「唯识性」,即是法宝。以是佛师,故先归敬。教、理、行、果四法不同,常恒轨则,真如为本。要证真如,余方有故。教、行、果,三真实性故。三乘圣者之根本故。或说彼本即兼末故,不说余三,但说理法。或唯识性能诠、所诠、能成、所成,如其次第教、理、行、果,四种法宝。言「唯识性」,即摄一切四种也。「满清净者」,即是佛宝;证法、正说,唯如来故,次法后说。「分清净者」、即是僧宝;能随佛教,是佛之资,故次佛说[196]。

  一、问︰何故论初,三宝不次?

  答︰师资相因,法先、佛后。显说相因,佛先、法后。故与常说三宝次第义各不同,所望异故。《报恩经》[197]不许法在佛先说[198],今以师资之义,亦无过失。

  二、问︰何故论初,须敬三宝?

  答︰有四义︰一、最吉祥故:故[199]《成实论》[200]说言: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201];二、真福田故:《论》又说言:堪受世间妙供养故[202];三、有大力故: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功德、神通,实难对故[203];四、起希求故:说法之首先说三宝、令闻法者发胜心故。凭力请加、方能造释。

  三、问︰三宝有二︰一乘、三乘。此中所敬,何者三宝?

  答︰此中唯敬一乘三宝。说唯识性满分净故,二乘不修唯识观故。《显扬颂》首云︰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证教法,上乘真实牟尼子,我今至诚先赞礼。《佛地论》颂云︰稽首无上良福田︰三身、二谛、一乘众[204]。《摄大乘》等,处处皆同[205]。故此唯敬一乘三宝。证解圆满,福慧具足,有大力故。或此通敬三乘圣者。二乘亦于人无我门,观见真如唯识性故,分净所摄。《对法[206]》云︰诸会真、净、究竟理[207],乃至敬礼如是大觉尊、无等妙法、诸圣众。通敬一切三乘三宝。

  四、问︰此中所敬三宝如何?

  答︰法如前说。此中佛宝,通摄三身;僧宝,通摄除佛余圣。

  问︰麟角独觉,诸部不同[208],此于三宝,何宝所摄?

  答︰麟角善根,僧种类故,许彼种类有多独觉,同时出故,故麟角者,亦僧宝所摄。

  五、问︰三宝有二[209]︰同相、别相。此中所敬,何者三宝?

  答︰此中但敬别相三宝。何故但敬别相三宝?显敬有为无为功德皆周尽故。又亦通敬同相三宝。唯识性中义兼说故。故《涅槃》[210]云︰若能见[211]三宝常住同真谛,此则是诸佛最上之誓愿。论文虽举满分二净,意取所证同相三宝。皆常住故。

  六、问︰何故但敬三宝,非余?

  答:四缘胜故:一、由如来性调善故,二、所调、能调善方便故[212],三、由如来具大悲故,四、财供养时,未以为喜,正行供时,方欢喜故[213]。由此,如来所说正法,及圣弟子,皆可归依,非余天等[214]。三宝[215]、归敬[216],及二体性[217],并诸门义[218]。

  三宝可敬,余不可敬,并如《瑜伽》第六十四、七十四卷[219],《显扬》第六、第十三[220],及《胜鬘经》[221]、别章[222]等说。

  此中第四,亦得说敬非人非法。法[223]宝即非人,佛、僧,非法故。虽有四义,释上二句,正取归敬本、释二师。于境第七[224],说唯识性故。第四[225]声中,说满分净故。如《枢要》说[226]。

  总是第一、归敬福田。

  凡造论者,总有二缘︰一、令法久住,二、为济含识;一、自利,二、利他;一、由智德,二、由恩德;一、为生大智,二、为生大悲。

  第三句云「我今释彼说」者,正显释论令法久住、自利、由有智德、生大智也。

  第四句云「利乐有情」者,述意所为济诸含识、利他、由有恩德、生大悲也。又有别解,如《枢要》说[227]。

  「我」,即护法[228],自指己身,即是随俗五蕴假者。「今」者,正显随其尔所释论之时,即事究竟时分「今」也。「释」谓解释,开演之义。幽隐未显,今说,名「开」;先约难知,广谈,为「演」。又约初机,曰「开」;为久机,曰「演」。又「释」者,成立之义。安教、立理,名曰「释」也。「彼」谓「世亲」。「说」,即本颂。《三十伽陀》[229]世亲所造,名为「彼说」。此即唯取彼所说教。

  又「说」,即是能诠、所诠。若教、若理,世亲所述,总名「彼说」。如《枢要》中释论名义。

  此中意显,我今释彼世亲所说《三十唯识》,令法久住[230]。

  【述记?卷一】

  令法久住,略有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有情随入正法,三、令失没义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以巧言词庄严法义,令起爱乐生净信故。如[231]《瑜伽论》六十四说[232]:令法久住,即自利也[233]。

  利乐有情,乃有多义。梵云「萨埵」[234],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235]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无别能有。或假者能有此情识故,亦名有情。

  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下第三云︰若无本识,复依何法建立有情?有情之体,即是本识[236]。言众生者,不善[237]理也。卉木[238]众生,亦应利乐!

  有情不同,有六十二。如《瑜伽论》第二卷说︰五趣、四姓、女、男、俱三、劣、中、妙三、在家等四、律仪等三、离欲等二、邪定等三、苾刍等七、习断等十九、异生等四、声闻等四、轮王为一[239]。故今此论,言「诸有情」。又教所被菩萨种姓、不定姓人,此类非一,故言「诸」也。

  一、「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二、或现益名「利」,后益名「乐」。三、或摄善名利,离恶名「乐」。四、或翻此。五、或出苦名「利」,与乐名「乐」。六、或兴[240]智名「利」;兴福名「乐」。七、或兴出世胜善名「利」;兴世胜善说名为「乐」。八、或兴小果名「利」;兴大果名「乐」。九、或利与乐,一体异名。如《佛地》[241]第一、《显扬》十三[242]诸论等说。十、或利,谓十利︰一、纯利,二、共利,三、利益种类利,四、安乐种类利,五、因摄利,六、果摄利,七、此世利,八、他世利,九、毕竟利,十、不毕竟利[243]。乐谓五乐︰一者、因乐:即顺乐受诸根境界,乐相应法[244]。乐能[245]发业[246],皆名因乐,能有乐故。二、受乐:即是乐受,通有、无漏。有漏乐者,三界所系调畅身心[247],皆名为乐,非唯遍行受数中乐[248];无漏乐者,通学、无学;是乐自性。三、苦对治乐:谓因寒、热、饥、渴等事。暂息灭时,生起乐觉,名苦对治乐;非必自性。四、受断乐:谓灭受想定,粗动受灭,故说为乐。五、无恼害乐:此有四种︰一、出离乐:谓出家者。二、远离乐:谓生上者。三、寂灭乐[249]:谓即涅槃。四、觉法乐:谓菩提[250]。《婆沙》二十六有此四乐[251]。最后二种,是胜义乐。此十利五乐,如《瑜伽论》三十五说。

  上之十种解利乐者,应说颂言︰世、性及苦乐,智福、出世、世,小、大与名异,十利并五乐。

  今释[252]此论,令法不灭,为与有情此利乐故。即今二缘,释彼颂[253]也。或此颂中下之二句,明释彼说者,但为诸有情。有情信、学,法便住故。菩萨所为,本利他故。依所具缘,前释为本;约大悲说,后解无妨。

  然造论者[254],名庄严经。略有五喻,名庄严也。一者、如莲未开,见虽生喜,不如已剖[255],香气芬馥。二者、如金未用,见虽生喜,不如用之为庄严具。三者、如膳未食,见虽生喜,不如食已,知真美味。四者、如庆书未开,见虽生喜,不如披已[256]知其庆事。五者、如珍宝未得,见虽生喜,不如得已,摄为己财。故今造论,名庄严经[257]。

  又要具四缘,方应造论,如《瑜伽论》六十四说[258]。

  【疏翼】

  以上即总第一文前敬叙中释归敬颂讫。

  --------------------------------------------------------------------------------

  [1] 仙人鹿苑,梵文为「mrga-dava」。

  [2] 《阿笈摩》,梵文为「agama」,指《四阿含》。

  [3] 「鹫岭」,梵文为「grdhra-kuda」。

  [4] 以说空性为行相。

  [5] 心外,谓遍计所执。

  [6] 即依他起。

  [7] 谓舍第一俗谛。

  [8] 《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有藏文

  本。

  [9] 《深密》:《相续解脱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解节经》一卷,

  陈真谛译;《解深密经》五卷,唐玄奘译。有藏文本。

  [10]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未译出。据下文及《大乘义林章》卷三〈唯

  识章〉曾引一颂云︰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11] 《摄论》卷一〈十殊胜品〉云:《阿毗达磨大乘经》中善入大乘菩

  萨于薄伽梵前所说。所引「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一颂,即此经文。

  [1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入楞伽经》十

  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唐实叉难陀译。有梵藏文本。藏文并有两释。

  [13] 《厚严经》:别译有《大乘密严经》三卷,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密

  严经》三卷,唐不空译。有藏文本。

  以上六经,均明所知依阿赖耶识。余如《胜鬘经》、《无垢称经》,以及《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等,虽为论所多引者,但不直明所知依阿赖耶识,故不列属六经范围。

  [14] 《瑜伽》:《菩萨地持经》八卷,北凉昙无谶译,相当〈菩萨地〉。《菩

  萨善戒经》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相当《地持经》,藏文有德光海云注。《决定藏论》三卷,梁真谛译,相当〈抉择分〉初三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唐玄奘译,部分有梵本,另有藏文本,汉藏有最胜子或胜友释,藏有德光海云部分译文。

  [15] 《显扬》:《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唐玄奘译。陈真谛译《三无性论》

  相当该论卷十六〈成无性品〉。

  [16] 《庄严》:《大乘庄严经论》﹝藏作世亲释﹞十五卷,唐波罗颇迦罗

  密多罗译,有梵藏文本,藏文另有安慧无性等释。

  [17] 《集量》:陈那造,主要明识三分义,有藏文本,并有注释。

  [18] 《摄论》:《摄大乘论》三卷,梁真谛译,又元魏佛陀扇多译,又隋

  笈多译,又唐玄奘译。有《摄论?世亲释》十五卷,梁真谛译;《摄论?世亲释》、《摄论?无性释》各十卷,唐玄奘译。本论暨两释均有藏文本。

  [19] 《十地》:《十地经论》,世亲造,十二卷,元魏菩提留支译。有藏

  译本。

  [20] 《分别瑜伽》:无全译本。《摄论》卷二曾引两颂如云︰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21] 《观所缘缘》:别译有《思尘论》,陈那造一卷,陈真谛译。《观所

  缘缘论》一卷,唐玄奘译,有藏文本。《观所缘缘论释》,护法造一卷,唐义净译。

  [22] 《二十唯识》:《唯识论》,世亲造一卷,元魏般若留支译;陈真谛

  译《大乘唯识论》;《唯识二十论》一卷,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宝生论》五卷,护法造,唐义净译。论本有藏文,并有律天﹝或作调伏天,藏文「vinita-deva」﹞释。

  [23] 《辩中边》:《中边分别论》,世亲造三卷,陈真谛译;《辩中边论》

  三卷,唐玄奘译。有梵、藏文本。

  [24] 《集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无着造,唐玄奘译。有梵、

  藏文本。另有师子觉释本。安慧糅合成《杂集论》十六卷,藏文本传为最胜子释。《杂集论》又名为《对法》,此下皆取《对法》名。

  [25] 谓《解深密经》卷二。

  [26] 《瑜伽》卷七十五中至卷七十八末,全引《解深密经》文。卷七十

  六末出三时说教文。

  [27] 《瑜伽》卷七十六引《解深密经》云︰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28]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云︰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东晋佛跎跋陀罗译本卷十作「一切从心转」﹞。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晋译本卷十作「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诸法性,一切唯心造﹝晋译作「心造诸如来」﹞。

  《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七第二分〈无杂品〉云︰

  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虚妄不实,不得自在。亦如虚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皆不可得。唯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谁诃毁我,谁骂詈我,谁凌辱我,谁以种种瓦石刀杖加害于我,谁复受被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着。如是诸法由自性空胜义空故,都无所有。

  此上两段文。智周《演秘》曾略引以证「此依多分」之意。《大智度

  论》卷八亦有颂云︰

  佛法性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不常;诸行业不失。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则非道;不动,是法印。

  若依顿门,三时则依多分而说。

  [29] 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四云「复与五百大声闻俱」。

  [30] 《枢要》卷首以三门辨释,第一叙论所因,第二解论题目,第三判

  释本文。第一叙论所因当此中二门,即第一门及第四门。

  叙论所因者,《瑜伽论﹝最胜子﹞释》略作是言︰「诸有情类﹝原无,乃引时增﹞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惑﹝原作「起诸烦恼」﹞、发业﹝原作「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三大苦﹞,如来出世,随﹝其所﹞宜﹝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妙理﹝「妙理」原作「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以下《枢要》更依意引﹞起处中行,随应灭障,各自修满,得三菩提,证寂灭乐。

  佛涅槃后,因彼大天﹝五事︰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起。佛后百余年,分成上座、大众两部﹞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次有﹝「次有」二字原作「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证大菩提;广为有情常无倒说,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以下属四、说教年主,姑略。

  [31] 见《瑜伽》卷二十一〈有种姓地〉;《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姓品〉;

  《佛地经论》卷一〈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

  [32] 《瑜伽》卷三十七云︰

  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姓: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姓:于独觉乘应可成熟有情。三者、住佛种姓: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姓:于往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余详卷二十一〈种姓地〉。有云︰

  问︰此种姓名,有何差别?答︰或名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性﹝藏文作「rav-b?in」﹞。

  二乘对菩萨乘有所谓不定,虽无文示,以义出之。如《入楞伽经》则直出不定种姓。

  [33] 本论卷三原文为:

  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非诸转识有如是义。

  [34] 此文为释《解深密经》中,「阿陀那识甚深细」文。

  [35] 「离二边」是指离有、无等二边。

  [36] 唐译七卷《楞伽》卷二云︰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姓︰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姓?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姓。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狮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我能知我、人、众生﹝即有情﹞、﹝命者﹞、养者、﹝士夫﹞、取者﹝即数取趣﹞,此是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藏文等作「依因而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姓,于未出﹝离﹞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姓?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着。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姓。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大慧!如来乘种姓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以无自性为自性之法,魏译十卷《楞伽》一分为二「一者、证实法性,二者、离实法证性」。藏文同唐译﹞、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剎广大法。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不思议境﹝藏文作「自心所显现自身、阿赖耶、受用、所依不可思议境界」﹞,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姓。

  大慧!不定种姓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大慧!为初洽地人而说种姓,欲令其入无影像﹝显现﹞地,依此建立。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阿赖耶﹞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尔时世尊即说颂言︰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藏文作「无乘」﹞,为愚夫少智﹝藏文作「劣智」﹞、乐寂诸圣说﹝以上谓三乘、一乘及无乘皆对机方便说﹞。第一义﹝藏文作「胜义」﹞法门远离于二取﹝藏文「rnam rig gbis po」﹞,任于无﹝二﹞境界,云何建立三乘?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想受灭,唯心不可得﹝藏文作「唯心中非有」﹞。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梵文为「icchantika」;藏文为「dod chen po」。《枢要》卷上云「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魏译作「焚烧」,藏文作「弃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云何为无始众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枢要》卷上云「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姓有情不成佛故,大悲菩萨无成佛期」﹞,我终不入。此一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姓相。

  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枢要》卷上云︰

  怜愍一切众生,化尽一切众生界,即大悲菩萨是也。

  即亦与《涅槃经》卷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及《佛性论》卷二「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有性与有姓有其不同。非不可会通。

  [37] 《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三云︰

  善勇猛菩萨言︰我今哀愍一切众生,为作利益安乐事故,请问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正等觉一切法故。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姓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答所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令诸有情善根生长。复次,世尊!我今不为下劣信解诸有情故,请问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不为「守贫穷心」、「懈怠懒惰」,乃至「以利规利」等「种种秽恶诸有情」请说般若,以不易投机,难化故尔,亦实非无姓者。

  [38] 见《庄严经论》卷一〈种姓品〉。

  [39] 《枢要》云︰

  《大庄严论》第一卷〈种姓品〉说五种种姓,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彼(《庄严经论》)论说种姓为「功德度(藏文作「grol ba」,即使解放义)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又云「种姓有体,由四种差别︰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藏文作「ba ru ra'i mdo」)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姓有差别(藏文作「由此众界如是不同,又须所当信故,有三乘种姓不同」)。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可得,或有因力起(藏文无此句),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姓差别,则亦无信差别。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藏文作「ves par sgrub」,即决定成办义),或有不能进。若无姓差别,则亦无行差别(种姓是因,信行等为缘)。由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下中上。于果相似故(藏文作「果与种子自性同故」)。若无姓差别,则亦无果差别」。又云「菩萨(藏文无「菩萨」二字)种姓品类略有四种︰一者、决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堕。如其次第,决定者遇缘不退;不定者遇缘退堕(藏文作「即彼决定不决定,由诸缘故;如其次第不引夺,及引夺」)。以上说三乘种姓定不定已,彼论说无姓中有二种而非一种云「无般涅槃法者,是无姓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枢要》谓「时边」,梵文为「kalanta」藏文作「de'i dus su」,「即于尔时」)般涅槃法(藏文作「无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盘涅种姓。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此」等十一字藏文无)」﹞。

  《枢要》卷七引《庄严论》所说义后,云「故余义同前」。

  《枢要》又述经教异说云︰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以教准机,唯有一大机。

  《涅槃》﹝北凉昙无谶译卷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亦 言︰

  师子吼者,是﹝原作「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又云︰

  众生亦尔,皆悉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原作「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唯﹝原作「悉」﹞有佛性。……﹝「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彼经亦此前文云「乃至一阐提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

  《枢要》又引《摄论?世亲释》卷一云︰

  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sutranta﹞,二、毗奈耶藏﹝vinayanta﹞,三、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nta﹞。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此三及二,何缘名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引已解云︰

  不论独觉及不定、无姓,有别广教,则分为二。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亦唯有二。

  《枢要》又引《胜鬘经》卷一〈摄受章〉第四云︰

  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藏文有「能得福德」之修饰语﹞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任荷负四种重任﹝藏文作「堪负较大地为重四种重任。四重担︰一、大海,二、诸山,三、草木,四、众生」﹞。

  引后《枢要》解云︰

  此中以通从别,有姓为三,无姓为一。

  而该经下文〈一乘章〉第五又云:

  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梵文为「mahayana」﹞。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梵文为「an-avatapta」,藏文为「mtsho ma dros pa」意为「无热」﹞出八﹝藏文作「四」。该经《述记》谓南河分五,合余三本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世尊!又如种子﹝藏文「种种种子」,并等取「草木、药、林」﹞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则一切法皆以大乘为其根本,二乘、无姓等,亦然。

  《枢要》卷上又总合会众说云︰

  次叙同者,余文如前自处和合。《楞伽》所说二种阐提︰初、是断善根具邪见者,后、是菩萨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时;后必不尔。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姓有情不成佛故,大悲菩萨无成佛期。然第五姓合有三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梵文为「an-icchantika」﹞,三名阿颠底迦﹝梵文为「atyantika」;藏文为「gtan du ba」﹞。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此二通在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无涅槃性故。此无姓人亦通前二名也。前二久久会当成佛,后一必不成。《楞伽》但说其前二者,有姓阐提。《庄严》通说有姓、无姓二种阐提。《瑜伽》唯说无姓一种阐提。《楞伽》二种断善︰果必当成,因现未成,断善根故。《楞伽》大悲﹝阐提﹞,因现定成,果必不成。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种姓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

  合经及论,阐提有其三种︰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姓。无起现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姓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姓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姓阐提、二乘定姓。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其一。《摄论》据有姓利钝根以明,但分上下。《善戒经》﹝刘宋求那跋摩等译卷一、北凉昙无谶译《地持经》卷一,及玄奘译《菩萨地》卷三十五﹞依﹝菩萨种姓﹞有无二类别说有无二姓。

  又涅槃经依有姓利、钝以分二;无姓为一故,病分有三﹝卷十一〈现病品〉云「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此三病专说无姓,余如后引﹞。《法华经》化不定姓,不别分别,总相说三。《般若》说请问入道,但说有姓,非无姓﹝亦不为有若干现障者请说,如前已引﹞。《胜鬘经》喻负四重担,隐不定姓。以通从别,不越三类故﹝又说二乘世、出世法,具出于大乘﹞。《楞伽》依有姓以辨当成、不当成。虽说有五,不说无姓。《庄严论》中具别分别因果之性,俱不现行。第五虽二,不说大悲﹝阐提﹞。《瑜伽》总谈生类姓之有无,虽陈五姓,第五之中不说大悲﹝阐提﹞及断善者。大乘有姓,众所共许。定姓二乘及无姓者,人所不悉。如《瑜伽》六十七〈决择﹝分﹞〉中说﹝《瑜伽》卷二十一〈本地分声闻地种姓地品〉说有六种不住种姓补特伽罗相,并说「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彼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为有疑无无种姓法,卷六十七〈摄决择分声闻地〉辨正云「如〈本地分〉说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一、说无疑起难。)应诲彼言︰汝何所欲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界性、胜妙界性、为有耶?为无耶?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不应道理!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一、教理并违答。众生皆是如来藏,人人皆有佛性,指真如依因或建立因,非如种子为生起因,二者不可混同。)如是诲已,复有难言︰如有情类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无有无根(藏文作「dbav po med pa」)有情。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二、有情无根难。)应诘彼言︰汝何所欲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然不应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情者,不应道理!(二、假设非例答。)如是诲已,复有难言︰如作剎帝(梵文为「ksatriya」)已,或时复作婆罗门(梵文为「brahmana」)、吠舍(梵文为「vaicya」)、戍陀罗(梵文为「cudra」)。如是乃至作戍陀罗已,或时乃至作剎帝利,又作捺落迦(梵文为「naraka」)已,或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时乃至复作捺落迦。如是何故不作无般涅槃已,或时复作有般涅槃法耶?(三、诸界互转难。)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剎帝利乃至戍陀罗,及捺落迦,乃至诸天,为有一切界耶?为独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应道理!若独有一界者,先是剎帝利,或于一时乃至作戍陀罗,先是捺落迦,或于一时乃至为天;不应道理!(四、非喻乖理难。)如是诘已,复有难言︰如剎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五、应具界诸难。)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般涅槃法界,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为互相违耶?为不相违耶?若互相违,而言无般涅槃法,(藏文有「界」字,合上下文。)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应道理!若不相违,即此补特伽罗是无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七、互违无别答。)如是诘已,复有难言︰如现见有一地方所,于一时间无金种姓,或于一时有金种姓。于一时间无有牟尼、真珠、琉璃等种姓,或于一时间有彼种姓。于一时间无盐种姓,或于一时有彼种姓。于一时间无种种相界(藏文作「'byuv khuvs」)种姓,或于一有彼种姓。如是先是无般涅槃法种姓,何故不于一时或有般涅槃法种姓耶?(六、无应转有难。)应诘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无此种姓,后有此种姓。或先有此种姓,后无此种姓。如是先有声闻定种姓,后无是种姓,乃至先有大乘定种姓,后无是种姓,或先无定种姓,后有定种姓耶?若言尔者,顺解脱分善根应空无果!又若尔者,立(即「安立」)定种姓,不应道理!若不尔者,汝言无般涅槃法者先住无种姓已,后住有种姓,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种姓已,后住无种姓,如地方所者,不应道理!(五、法喻不齐答。)又应责彼︰汝何所欲?无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为即于此生转成般涅槃法?为于后生耶?若言即于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分善根?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无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不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转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后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为先积集善根故,于后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先不积集善根耶?若言先积集善根者,彼即于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又如彼因应空无果!若言先不积集善根,是则前后相似,俱未积集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应道理!(六、纵转不成答。)」﹞

  问︰何故《楞伽》不说无姓,《瑜伽》不说大悲阐提?答︰教所被机,时众别故。《楞伽》为显大悲菩萨是第五姓。五种种姓皆谈有故,遂隐五中无姓不论。《瑜伽》据理,五姓类别。纵断善者入前姓中。据用虽无,种姓体有故。大悲、断善,即是第一,或第四中。但说无姓为第五中,所以不说大悲菩萨。

  以下《枢要》始引《瑜伽》卷六十七长文证有无姓:

  《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云︰复有良医,过八种术能除众生所有病苦,唯不能治必死之病。是大涅槃大乘经典亦复如是,能除众生一切烦恼,安住如来清净妙因,未发心者令得发心。唯除必死一阐提辈。又云︰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以是义故,名为不见如来所作。

  又证有二乘云︰如来之性,声闻独觉所未曾闻。《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说菩萨有十种退失佛法中第四云︰乐求声闻及缘觉乘失佛法道。《大乘庄严经》卷一云︰余人善根无他利故,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菩萨善根不尔。

  又说种姓由四种差别而有体中第一差别云︰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姓差别。

  此外又由信、行、果差别三乘种姓不同。北凉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云︰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此则乘即唯一,机即有三。《摄论》卷一〈总标纲要分〉云「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从所知依、所知相,乃至彼果智体﹞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枢要》以此说一乘教者,为「引摄不定姓等故」,不只是为大乘种

  姓,如云:

  《佛地经论》卷三云︰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就有如来种姓有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皆当作佛。如有说言︰一切无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说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尔者,便违所说五种种姓。诸佛功德应当有尽。无所度故。

  魏菩提留支译世亲《法华经论》说四种声闻中,有二种可得授记云:我不轻汝,汝等皆当得作佛者,示现众生皆有佛性故。言声闻人得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如来授记谓应化者、退已还发菩提心者。若决定者、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不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又依何义佛说三乘名为一乘?依同义故,授诸声闻大菩提记。言同义者,以佛法身、声闻法身,彼此平等无差别故。以诸声闻、辟支佛等乘不同,故有差别。以彼二乘非大乘故。

  《枢要》又云︰

  《楞伽》、《瑜伽》五种姓差别故。如是非一﹝证有二乘种姓经数甚多﹞。量云︰二乘之果应有定姓。乘所摄故。如大乘者﹝以上理证二乘种有﹞。

  又《枢要》以下以教及理证有无种姓者,今别引《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迦叶菩萨品〉云︰

  如汝先问断善根人﹝非由永拔善根种子﹞有佛性﹝理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姓,亦有后身佛姓﹝行性﹞。是二佛姓,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是分别答﹝答有四种︰一、定答,二、分别答,三、随问答,四、置答﹞。

  该经卷二十六〈高贵德王菩萨品〉云︰

  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赡病人,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指声闻种姓﹞。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即指一阐提﹞。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

  陈真谛译,世亲《佛性论》卷二云︰

  故经中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三种身︰一、本性法身﹝即下文「自性」﹞,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者,即真如理﹝即「佛性」是无为法﹞。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即大乘种姓﹞。佛光明为怜愍阐提二身者,一、为令法身得生﹝即了因所作﹞,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提行,故观﹝佛性﹞得成。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无般涅槃姓。若尔,二经便自相违!会此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言有性者,是了说;言无性者,是不了说。故佛说︰若不信乐大乘,名一阐提。欲令舍离一阐提心,故说作阐提时,决无解脱。若有众生自性清净,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故,后时决得清净法身。」﹝参看以上所引《佛地论》卷三文﹞……此上引教为证。

  《枢要》立有无姓量云︰

  所说无姓决定应有。有无二姓随一摄故。如有姓者。或圣所说故,如说有姓。

  以上引《枢要》卷上所说义补充《述记》讫。

  [40] 《唯识枢要》中无文,乃见《大乘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殊

  详。今只引少分。如云︰

  夫论宗者,崇、尊、主义。圣教所崇、所尊、所主、名为宗故。且如外道、内道、小乘、大乘,崇尊主法,各各有异;说为宗别。

  [41] 即执依他起性外,定有遍计所执体。

  [42] 〈十地品〉及《瑜伽》。

  [43] 如《十地经论》卷八〈现前地品〉第六引经文云︰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论云︰

  一切三界,唯心转﹝起﹞故。

  《瑜伽》卷一云︰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卷五十一以下,〈摄决择分〉又广分别。

  [44] 即护法等十人。

  [45] 详见下文「教兴年主」及《枢要》卷上「叙论所因」。

  [46] 识相、识性。

  [47] 遍计所执非因缘法,故非有。

  [48] 识即依他起。

  [49] 谓契经体略说有二种。

  [50] 《瑜伽》卷八十一原文作:

  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文、义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

  [51] 如理《义演》云︰

  《佛地》一师者,即龙军论师。与无性同计故。

  [52]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贯穿缝缀,故名为经﹝藏文作「谓由说故,名之为经」﹞。此中随堕八时﹝藏文作「随所乐欲」。义净谓梵本此处为「iccha」而非「asta」,后者为昼夜各四之八时,前者为乐欲。与藏文合﹞闻者识上直﹝说﹞非直说﹝灵泰《抄》谓「直说」为长行,「非直说」为偈颂﹞。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非闻者识?彼能说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

  [53] 《大般若经》第二分〈帝释品〉。

  [54] 《文殊问经》:梁僧伽婆罗译卷中〈字母品〉第十四。

  [55] 《般若》云︰

  具寿善现复告彼﹝天子﹞言︰我曾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义中,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诸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义中,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此于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

  《文殊问经》云︰

  若无有字,此谓涅槃。若有字者,则是生死。

  [56] 见《摄论?无性释》卷一。

  [57] 见《佛地经》卷一。

  [58] 《摄论?无性释》已如上引。《佛地经论》云︰

  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

  [59] 《佛地经论》卷一云︰

  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

  [60] 《摄论》卷一云︰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61] 「升摄波」,梵文作「wijwapa」;藏文作「wiv wa pa」。

  [62] 《瑜伽》卷六十四原文为:

  我所证法乃有尔所,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不能引义利故。

  [63] 《唯识二十》云︰

  以诸有情自他相续,诸识展转为增上缘,随其所应,二识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各成决定。

  [64] 此指《无垢称经》。

  [65] 《无垢称经》卷二原文为:

  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一切圣贤亦如也,至于慈氏亦如也。

  [66] 此指《华严》等。

  [67] 《瑜伽》卷一云︰

  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

  又说名身及句身是诸法自性及差别增言假立。

  [68] 见《瑜伽》卷五十四。

  「色蕴摄彼十处」,《大乘义林章》卷一〈总标纲要章〉作「色蕴摄

  彼十处、界等」。又说「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心为性,色为用。心指自体分,色指相分。实与假亦和性与用配合。名身等为增语假立,依声上屈曲差别安立。而声又是耳识相分。色蕴、十处、十界亦为用。

  而对名身等假,又为实、为性。

  [69] 「讫」字,如理《义演》牒文作「说」,余作「讫」。

  [70] 「离」字,金陵本误作「虽」。

  [71] 「假」字,《金藏》作「教」。

  [72] 《对法》卷一原文︰

  世所共成者,谓世俗所说。成所引﹝藏文作「grub pas bstan pa」﹞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所说。

  [73] 「若」字,《金藏》有,余无。

  [74] 即依他、圆成。

  [75] 「对法论」三字,《金藏》有,余无。乃指卷四。

  [76] 《对法》卷三原文:

  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谓除最后三界、二处少分。圣道眷属,及诸无为,非有漏故。

  [77] 《佛地经论》卷一说「据二乘境界,粗相相似」。本论卷十有同文。

  [78] 此指《十地经论》卷一及卷二。

  [79] 《金藏》作「善」,余作「者」。下一同。

  [80] 「二」字下,灵泰《抄》有「者」字。

  [81] 《十地经论》卷一云︰

  画者,喻名、字、句身。何以故?依相说故。风者,以喻音声。说者以此二事说,听者以此二事闻。

  《十地经论》卷二云︰

  下半偈「说上法妙音,喻相应善字」,示现何事?以何事?云何事?依止何事?示现何事者,所谓上法﹝即殊胜法﹞。以何事者,谓妙音声﹝藏文只作「音声」﹞。云何事者,譬喻、相应﹝藏文作「gtan tshigs」即成因﹞。依止何事者,谓依上善字﹝藏文作「诸字」﹞,我一切善说。又相应﹝藏文作「'thad pa」,有许可义﹞者,譬喻共相应﹝藏文作「gtan tshigs dav ldan pa」﹞。善﹝藏文作「mbam-pa bid」即平等性﹞字者,有二种相︰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圆满」藏文亦作「平等」﹞:不增不减,与理相应﹝藏文作「ran-pa 」﹞,故名善字。

  [82] 「般」字,金陵作「波」。

  [83] 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云︰

  复有疑︰若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为断此疑,重说胜福譬喻示现何义。偈言︰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此义云何?虽言所说法是无记,而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以是义故,此法能为菩提因。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偈言「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故。

  [84] 本论卷二云: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法缘名等,词缘于声。

  [85] 《金藏》有「法」字,余无。原作:

  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

  [86] 意即「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

  [87] 「是」字,原作「谓」。

  [88] 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辩

  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

  [89] 谓本论卷十。

  [90] 谓《佛地经论》卷一。

  [91] 《佛地经论》云︰

  有义:十八界通有漏、无漏,皆有善性。

  本论卷十云︰

  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界摄。

  [92] 见《摄论?无性释》卷一。

  [93] 同上。

  [94] 「八时」,藏文作「欲乐」。义净依梵文原本所说,如上已叙。

  [95] 《瑜伽》卷八十一原文为:

  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

  [96] 「率」字,金陵本误作「卒」,下同。

  [97] 「及次」二字,《金藏》无。

  [98] 《瑜伽》卷第三: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

  [99] 〈总料简章〉举「诸恶者莫作」五字为例,说字、名、句三身识上

  聚集。

  [100] 《枢要》无文。

  而《大乘义林章》卷一〈总料简章〉云︰

  说「诸」字时,余「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成之名,于心上现。此即一字成名之义。亦有一字不成名者﹝梵、藏语多是﹞非此所明。复言「恶」时,余「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字,虽入过去,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两个一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之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字、两个字身︰一谓「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者」合名、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之名。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如前字身二二合说。一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名身。论虽以二说,今取三字名名身名多名身。多名之身不取四字者﹝如诸行无常已成句故﹞,下准应知。两个二字所成之名,亦二二合说。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之名……。

  下可准知。

  [101] 即如前已引《佛地经论》卷一,一师云︰

  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102] 《佛地经论》卷一,另一师云︰

  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

  [103] 审前文意,龙军与无性主张同。

  [104] 「皆」字,余作「应」,唯《金藏》作「皆」。

  [105] 本论卷十云: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善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又云︰

  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106] 「所摄」二字,《金藏》无。

  [107] 指《瑜伽》卷三十八。

  [108] 「等」,取《摄论?世亲释》卷一、《显扬》卷六、《对法》卷十一。

  [109] 如《瑜伽》卷三十八云︰

  当知于彼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唯菩萨藏,所余诸分,有声闻藏。

  [110] 《金藏》作「缆」,余作「览」。

  [111] 即《法华经》〈方便品〉。「等」,取《胜鬘经》卷一〈摄受章〉、《涅

  盘经》卷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

  [112] 即说:大乘之外,有二乘。

  [113] 《金藏》作「或」,余误作「无」。

  [114] 意即:处处经论同说,大乘之外有二乘。

  [115] 《大乘义林章》卷四〈诸乘章〉云「或说四乘」。

  〈诸乘章〉引《善戒经》卷一〈序品〉:

  金刚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途,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以此证有人天乘。引《胜鬘经》说「荷四重任」,首云︰

  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即求三乘者之外、有求人天乘者。

  又引《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三,说三乘姓决定者外,有不定姓乘

  云︰

  谓有情类虽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姓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116] 「前三摄」至「无姓」十六字,《金藏》作「不定种姓初三乘摄」

  八字。

  [117] 谓菩萨及二乘。四乘亦尔。

  [118] 《枢要》无文。

  《大乘义林章》卷五〈诸藏章〉以十门分别诸藏中第八「师资建立

  门」云︰

  此诸藏教几佛所说?几通弟子?如《瑜伽论》第八十一中解﹝十二分教中第十二分﹞。论议经﹝梵文为「upadewa」;藏文为「gtan la dbab par bstan pa'i mdo」﹞云︰「论议经﹝「经」字原无,乃引时增文﹞谓诸经典循环研核﹝藏文作「从诸经藏决定引发」﹞摩怛理迦﹝梵文为「matrika」;藏文为「ma mo」有根源义﹞。﹝且如﹞一切了义经,皆名摩怛理迦。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自广分别」藏文作「显示」﹞诸法体相。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藏文作「g?i mthov ba」﹞,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藏文作「无失显示」﹞诸法体相,此亦名为摩怛理迦。﹝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毗达磨﹝梵文为「abhi-dharma」;藏文为「chos mvon pa」。此下《瑜伽》续云「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皆有摩怛理迦(藏文作「犹如文字论,工巧之初基,乃文字摩怛理迦」)。当知经中,循环研核诸法体相,亦复如是。又如诸字,若无摩怛理迦(藏文亦作「phyi mo」),即不明了。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若不建立诸法体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无杂乱(藏文作「无歧异」)宣说法相,又即依此摩怛理迦解释所余(原作「所余解释」,依藏文改正)诸经义者,亦名论议」﹞。

  由此文故。传受释云︰许佛灭后,十二分中,论议一分;三藏之内,对法一藏;通弟子说。所以者何?唯此对法及论议教弟子所造,义理与佛意无有异。若应颂﹝梵文为「geya」;藏文为「dbyavs kyis bsbad pa'i sde/」﹞等,必与佛说殊。改佛本颂故。逗机说经,待犯说戒,非佛自说,余不信故。由此设令佛灭后,有诸弟子造偈颂等,皆名论议,及名对法。如释﹝十二﹞缘起,仍名对法藏,及名论议经。以极推寻诸妙理故。意欲诠辨诸法相故。若弟子造,非教藏摄,教藏便摄圣教不尽。故佛灭度后,弟子所造,皆是对法,论议所摄。若佛在时,对佛前说,佛所许可,说于三藏十二分教,一切无遮。如诸经中,此义非一。由如是义,佛灭度后,声闻、菩萨二藏皆通弟子所造。

  《普耀经》﹝八卷西晋竺法兰译。《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唐地婆诃罗译。二经皆叙佛在世时,八相成道,包括涅槃事迹,显为释迦牟尼寂灭后,弟子等所说﹞中所说三藏,皆通弟子之所说也。三藏之内,唯对法藏通弟子说;六藏之中,二对法藏亦弟子说。若佛自说,及对佛前诸弟子说﹝如《摄论》等﹞二、三、六﹝藏﹞,一切无遮。然此经﹝指《瑜伽》﹞中,且论弟子见谛者说。举其胜者,显离诸失,有所证故。若实而论,通取未见圣谛者造,亦是彼摄。

  [119] 「慧」字,《金藏》无。

  [120] 《摄论》序亦同。

  [121] 即公元第四世纪。

  [122] 已佚。

  [123] 即公元第六世纪。

  [124] 今只依《枢要》叙之。如其三门辨释之第一「叙论所因」中,引

  最胜子《瑜伽师地论释》所说有见、空见,及《瑜伽》中宗三时教

  诸部已,乃云︰

  时有筏苏畔徒菩萨﹝梵文为「vasubandhu」;藏文为「dbyig gben」﹞唐言「世亲」。无著菩萨﹝梵文为「asavga」;藏文为「thogs med」﹞同母弟也﹝为健驮逻国「gandhara」人。参看《大唐西域记》卷二﹞。位居明得,道邻极喜﹝居见道前﹞。亦博综于三乘,乃遍游于诸部。知小教而非极,遂回趣于大乘。因闻诵《华严?十地品》、《阿毗达磨?摄大乘品》﹝即《摄论》﹞,遂悔谢前非,流泣先见,持刀截舌用表深衷。其兄﹝无着﹞处远,经三由旬﹝梵文为「yojana」其约四十二余公里﹞遥舒一手,止其自割,说以利害:汝虽以舌谤法,岂截舌而罪除?早应赞颂大乘,以悔先犯。菩萨敬从兄诺。因归妙理。兄乃嘱以《十地经》,付﹝疑「咐」﹞以《摄大乘》本,令其造释。故此二论﹝均有藏文﹞创归大乘之作也。

  既而久蕴玄宗,情恢奥旨,更为宏论,用畅深极。采撮幽机,提控精邃,遂着《唯识三十颂》,以畅大乘之妙趣也。万象含于一字,千训备于一言﹝实为大乘哲学总结性典籍,如日丽中天﹞。道超群典,誉光众圣。略颂既毕,广释方陈,机感未符,杳从冥往。

  [125] 「达磨波罗」,梵文为「dharmapala」;藏文为「chos skyov」。

  [126] 「达罗毗荼」,梵文为「dravida」。「毗」字,《金藏》误作「弭」。

  [127] 即「建志补罗」,梵文为「kabcipura」。

  [128] 《大唐西域记》卷十,谓「此国大臣之长子也」。于「王姬下降礼

  筵之夕」,忧心惨凄,远遁出家。

  依玄奘所传如是。而西藏达若那他﹝梵文为「taranatha」﹞十六世纪所写《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则谓出于诗人世家,并通晓诸大诗人诗作,曾从陈那学,住持那烂陀寺﹝梵文为「nalanda」﹞三十余年,为寂天﹝梵文为「wantideva」﹞等之师。恐传说有误。

  [129] 「渊」字,《金藏》作「深」。

  [130] 《枢要》卷上云︰

  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明论》,西方以为声明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

  《声明论》,藏译有「candragomin:varna」﹝藏文为「yi ge'i mdo」,即《字经》﹞;「dharma pala: virva-sutra-nama﹝藏文为「yi ge'i mdo'i 'grel pa」,即《字经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颂有三千」,释有「十四千颂」。

  [131] 护法之著作,除《声论》外,只汉译中有玄奘译《广百论释》、义

  净译《成唯识宝生论》,及《观所缘缘论释》。

  [132] 如《大唐西域记》卷五破外道事。

  [133] 《金藏》作「域」,余作「城」。

  [134] 「寠」,「瞿字上声」,如理《义演》、《金藏》作「上声」,余作「去

  声」,《大唐西域记》卷八直作「瞿」字。

  [135] 「寠拿末底」,梵文为「guvamati」;藏文为「yon tan blo gros」。

  [136] 四主:以人、宝、象、马四主,配东西南北四方。

  [137] 《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magadha﹞有伽蓝,为其慧伏数论

  外道之处。汉译中有真谛所译《随相论》一卷,藏文中有对世亲《缘起经论》之广解。藏传《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谓曾注释《俱舍论》及《中论》,后者与安慧相顺,均斥清辨﹝梵文为「bhavya」;藏文为「legs ldan 'byed」﹞与其弟子「sampraduta」同时,并皆与东方之「balapuri」长期辨论,终胜之。

  [138] 「悉耻罗末底」,梵文为「sthiramati」;藏文为「blo gros brtan pa」。

  [139] 《西域记》作「坚慧」,与德慧并称。

  [140] 《杂集论述记》卷一云︰

  大圣无着具广慧悲,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叙此本文﹝即《集论》﹞,演斯妙义。觉师子﹝梵文为「buddha-sijha」﹞禀承先训,更为后释。安慧闲其本末,参糅两文。

  藏传造释者为最胜子,译者曾将《集论》本文与释文加以整理,另

  作一译本。因此形成两译本。

  [141] 藏文中有安慧《俱舍论真实义广解》。

  [142] 藏传安慧少时即师事世亲,曾注解《中观》颂,及世亲著作。善

  大小乘法相。

  [143] 《西域记》卷十一谓摩腊婆国﹝梵文为「malava」﹞,即南罗罗国

  ﹝梵文为「lata」﹞。藏传《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作「dandakaranya」。

  [144] 即解释《俱舍》。

  [145] 谓解释《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五蕴论》﹝三种只有藏文﹞,

  及《宝积经》。﹝据藏传说﹞汉译中有《广五蕴论》,传为安慧所造,

  与藏文《五蕴论广释》为不同本。

  [146] 「畔徒室利,梵文为「bandhuwri」。

  [147] 「难陀」,梵文为「nanda」。

  [148] 「胜军」,梵文为「jayasena」,玄奘曾从之学「唯识决择论」。

  [149] 即《成唯识论》卷二。

  [150] 《金藏》作「此」,余误作「北」。

  [151] 如本论卷二云︰

  有义:种子皆熏故生。

  [152] 「戍陀战达罗」,梵文为「wuddha-candra」。

  [153] 《西域记》卷四石桀迦国﹝梵文为「takha」﹞都城西南十四五里奢

  羯罗﹝梵文为「wakala」﹞故城,有世亲造《胜义谛论》处。

  [154] 「质呾罗婆拿」,梵文为「citrabhanu」。

  [155] 「亦世亲同时也」六字,《金藏》无。

  [156] 「形虽隐俗」,即在家人。

  [157] 「毗世沙密多罗」,梵文为「viwesamitra」。

  [158] 藏文中有《瑜伽释》,传为胜友所造。与汉译最胜子《瑜伽释》有

  少部分相同,而较广,对前四卷有解释。

  [159] 「辰那弗多罗」,梵文为「jina putra」;藏文为「rgyal ba'i sras」。

  [160] 藏传曾造《集论释》,藏文中有《三宝赞注》及《称颂如来名贤劫

  庄严鬘》。汉译有《瑜伽释》。

  [161] 「若那战达罗」,梵文为「jbanacandra」。

  [162] 藏文中有《略显瑜伽师修习义》。

  [163] 最胜子与智月二人有《瑜伽释》。

  [164] 《金藏》作「颖」,余作「类」。

  [165] 《枢要》卷上「叙论所因」中,叙世亲造颂未得广释之后云︰

  后有护法等十大菩萨,赏玩颂文各为义释。虽分峰昆岫竦干琼枝,而独擅光辉颖标芬馥者,其唯护法一人乎!菩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抚物潜资,随机利见。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厌无常以禅习。乃誓不离于菩提树。以经三栽禅礼之暇,注裁斯释,文遒旨远,智赡名高;执破毕于一言,纷解穷于半颂;文殊水火,则会符胶漆;义等江湖,乃疏成清浊;平郊弭弭,耸层峰而接汉;堆埠峨峨,夷穹窿以坦荡;俯钻邃而无底,仰寻高而靡际;疏文浅义,派演不穷,浩句宏宗,陶甄有极;功逾千圣,道合百王。

  时有玄鉴居士﹝有以玄鉴为居士之名者,非是﹞,识凤鸡之敛羽,委麟龙之潜迹;每罄所资,恒为供养,深诚固志,物竭积年。菩萨诱掖多端,答遗兹释﹝即「唯识三十论」唯一稿本,其门人如胜友等恐亦未见﹞,而诫之曰︰我灭之后,凡有来观,取金一两。脱逢神颖,当可传通﹝稿本孤传,只待其人﹞。

  终期既渐,奄绝玄导。菩萨名振此州,论释声超彼土;有灵之类谁不怀钦?朝闻夕殒,岂不吝金璧?若市趋贤,如岳叠货。五天鹤望,未辄流行﹝还未易手﹞。大师睿发天资,微假修谒。无神迹而不瞻礼,何圣教而不披讽?闻斯妙理﹝识宝,知音。如叩斯感﹞,殷俯谛求。居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令先贤之是嘱,乃奉兹草本,并《五蕴论释》﹝此释为何未译。可能与《三十论》大同之故。安慧亦有《五蕴广释》与《三十论》配合﹞。

  大师赏玩,犹睹圣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说。自西霏玉牒,东驰素象,虽复广演微筌,赏之以为秘诀。及乎神栖别馆,景阻炎辉,清耳目以润思,荡心灵而绎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言︰我有美玉韫椟藏之。谁为善价,我今沽诸!﹝以上为此教兴主之一,上承世亲移植东土。﹞

  基夙运单舛,九岁丁艰,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尘赏,幼绝情分,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明诏,得为门侍。自参预三千,即欣归七十,必谐善愿,后承函丈。不以散材之质,遂得随伍译僚,即事操觚,餐受此论。初功之际,十释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笔、检文、纂义,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之后,基求退迹,大师固问,基殷请曰︰自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英髦间出,灵智肩随。闻五分﹝《瑜伽师地论》有五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以心祈;揽八蕴﹝《发智论》有八品,《大毗婆沙论》因之亦有八蕴﹞而遐望。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实多已华化﹞。今东土荣赉,并目击玄宗。幸复擢秀万方,颖超千古,不立功于参糅﹝糅合为一部,其功不只在于翻译,中间实有编纂之力;连同《述记》备忘与参稽,直成一家绝学。玄奘曾在那烂陀寺讲《唯识决择论》,已兆其端矣﹞,可谓失时者也。况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后世只存安慧释论,有梵藏文本,余已不见﹞,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慧舛!讨支离而颇究,揽殊旨而难悟!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缩百为一﹞,楷定真谬,权衡咸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理遣三贤,独授庸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