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

  二○○、阿梨咤经第九(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梨咤比丘生起「行欲者无障碍」之邪见,而自称这是佛陀所说的,诸比丘乃诃责他,并说佛陀之言:欲乃有如骨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所谓欲,乃有障碍的。佛陀又以蛇喻法、筏喻法,去提示当舍颠倒之见,佛陀更依次解说:1.六见处。2.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3.于六见处断神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阿梨咤比丘,本未出家时,为伽陀婆利(本来为一驯鹫的人)。他曾经生如是的恶见而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的:如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的。」诸比丘们听后,就往至阿梨咤比丘所住之处,问他而说:「阿梨咤!你是否真正这样的说过吗?你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你是否这样说过吗?」这时,阿梨咤回答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乃作如是的说法: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

  诸比丘们诃责阿梨咤而说:「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诽谤世尊!如诬谤世尊的话,就是不善,世尊也不是这样说的。阿梨咤!欲乃有障碍的,世尊也曾经用无量的方便说欲乃有障碍的。阿梨咤!你应该赶快舍弃此恶见为是。」阿梨咤比丘被诸比丘们诃责后,仍然不改,还是坚持其如此的恶见,都强力而执着,而一向(一直)都说:「这是真实的道理,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强辩不已。

  众多的比丘不能使阿梨咤比丘舍弃其恶见,就从座站起而去,都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都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阿梨咤比丘一直都生如是的恶见,他说:『我知道世尊曾经作如是之说法:行欲者,并没有甚么障碍。』世尊!我们听后,曾经往诣阿梨咤比丘之处,曾经问他说:『阿梨咤!你确实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

  是之说法:行欲者,并没有甚么障碍。你说过这种话吗?』阿梨咤比丘回答我们而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的:行欲者,并没有障碍。』世尊!我们乃诃责他而说:『阿梨咤!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诬谤世尊!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世尊也不作如是之说。阿梨咤!欲乃有障碍的,世尊乃以无量的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咤!你应该马上舍此恶见。』我们诃责他后,他仍然强力的坚执如此的恶见而不舍,他还是一直的说:『这是真实的道理,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坚执其说。世尊!我们就是这样的不能使阿梨咤比丘舍弃如此的恶见后,就从座起而来到佛前禀报世尊您的。」

  世尊听后,就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到阿梨咤比丘之处,去作如是之语:『世尊叫你。』」于是,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从座起,稽首佛足,遶佛身边三匝后而去,而到阿梨咤比丘之处,就对他说:「世尊叫你。」阿梨咤比丘就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而说:「阿梨咤!你是否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作如是之说法:行欲者无障碍,是否说过吗?」阿梨咤回答说:「世尊!我实在知道世尊您,乃作如是的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诃责他而说:「阿梨咤!你为甚么知道我作

  如是之说法呢?你是由那一个人之口,而听我作如是之说法的吗?你这愚痴之人啊!我一向(从来)并不说过,你为甚么一直这样的说呢?你这愚痴的人!你听到诸比丘们之共诃,你在那时应该要如法而答才是。我现在当问诸比丘们一下,看看他们怎么说。」

  于是,世尊就问诸比丘们说:「你们是否也像如是的知道我乃作如是之说法吗?说:行欲者,并没有障碍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

  世尊又问说:「你们是知道我作如何之说法呢?」诸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乃知道世尊是作如是之说法:欲乃有障碍的。世尊确实说欲为有障碍的。欲乃有如骨鏁,世尊说欲乃如骨鏁的。欲如肉脔,世尊说欲乃如肉脔一样。欲如把炬,世尊说欲乃如把炬的。欲如火坑,世尊说欲乃如火坑的。欲如毒蛇,世尊说欲乃如毒蛇的。欲如梦,世尊说欲乃如梦的。欲如假借(借用之物),世尊说欲乃如假借的。欲如树果,世尊说欲乃如树果的。我们乃知道世尊为作如是之说法的。」

  世尊赞叹而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你们乃知道我作如是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我也是如是而说的:欲为有障碍,我说欲乃为有障碍的。欲如骨鏁,我说欲乃有如骨鏁的。欲如肉脔,我说欲乃如肉脔的。欲如把炬,我说欲乃如把炬的。欲如火坑,我说欲乃如火坑的。欲如毒蛇,我说欲乃如毒蛇的。欲如梦,我说欲乃如梦的。欲如假借,我说欲乃如假借的。欲如树果,我说欲乃如树果的。」。世尊并叹而说:「善哉!善哉!你们知道我乃如是的说法。然而这位阿梨咤愚痴的人,却颠倒而受,颠倒而解其义及文。他乃自己颠倒而受解之故,而诬谤于我,是自伤害,可说是有犯有罪,为诸位有智慧的梵行者所不欢喜的,同时也是得大罪过的了。你这愚痴人(指阿梨咤)!你知道有此种恶不善之处(造恶业的道理)吗?」于是,阿梨咤比丘被世尊诃责后,内心怀着忧戚之念,乃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的样子。

  于是,世尊当面诃骂责数阿梨咤比丘后,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我所说之法,尽具解义的话(都了解其义之时),就应当照如是而受持,如果对于我所说之法,不能尽其解义的话,便当问我,以及诸有智的梵行者。为甚么呢?因为恐怕或者有愚痴的人,颠倒而受解义,以及其文之故。他们乃因自颠倒受解之故,会作如是如是的知其法,所谓正经(契经)、歌咏(重颂)、记说(受记)、偈他(讽颂,不颂长行)、因缘、撰录(佛弟子之谭)、本起(自说)、此说(喜颂,感兴颂)、生处(本生,佛的前生谭)、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论义,十二部经)。他们都诤知此义,并不受解脱而知此义。他们所谓知道此法,其实为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耳。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以颠倒而受解法之故。(十二部经详在卷一)

  譬如有人,欲得执捉蛇虫,便去寻求蛇。他去寻求蛇时,到了野外林间,而看见极大的蛇,便趣前而用手去捉住其腰中,蛇就回举其头,就会或者蜇你的手足,以及其余的肢节。那个人所作的欲求取捉蛇,而不得其义(不能达到目的),唯有受极苦痛,唐自疲劳而已。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不善解取蛇之法之故。像如是的,或者有愚痴的人,会颠倒而受解义,以及其文的。他就是由于自颠倒而受解之故,会作如是如是而知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们诤知此义,而不受解脱,而知此义。他们所为的知此法,乃为不得其义,唯有受极大之苦,唐自疲劳耳。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以颠倒而受解法之故。

  或者有族姓子,并不颠倒而善受解义,以及其文。他乃由于不颠倒而善受解之故,就能如是如是的知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并不诤,而知此义,唯受解脱,而知此义。他所为而知此法而得此义之故,不会受极苦,

  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不颠倒而受解法之故。

  譬如有人,欲得捉蛇,便去寻求蛇。他在寻求蛇。他在寻求蛇时,其手乃执铁杖,而行在于野林之间。他看见极大的蛇时,就先用铁杖押住那只蛇之项,手则捉住其头,那只蛇虽然反尾而回,或者缠你的手足,以及其余的肢节,然而不能蜇。他个人所为的求取捉蛇,而得此义,而不受极苦,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他乃善解取蛇之法之故。像如是的,或者有族姓子,并不颠倒而善受解义,以及其文。他就由于不颠倒而善受解之故,如是如是的知道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并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而知此义。他所为的知此法,而得此义,乃不受极苦,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不颠倒而受解法之故。我为你们长夜说筏喻之法,都是欲使你们弃舍,不欲令受之故。

  甚么叫做我为你们长夜说筏喻之法,而欲令你们弃舍,不欲令受呢?有如由山而流下之水,甚深而极广,长流而驶疾,多有所漂,里面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或者有人到这里来,而在于彼岸,有事作之故,而欲度此水流而过,他在寻求渡岸之时,曾作如是之念:现在此流水乃甚深而极为广,又是

  长流而驶疾,有很多之物都会被漂流,里面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可以度过去的。而在彼岸乃有要事要作,欲渡过此水流,到底要用甚么方便,才能使我安隐的到达于彼岸呢?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在于此岸边收聚一些草木,缚结而作为椑栰(小舟筏),乘此而渡过为是。于是,他便在于岸边收聚草木,缚系而作为椑栰,乘其椑栰而渡,而安隐的至于彼岸。他这时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此栰,多有所益(受它很多的恩泽),我乘此栰后,使我安隐,由那个岸而到此岸而来,渡到此岸后,我现在宁可以着在于右肩上,或者戴在头上而去吧。他便以栰着放在于右肩上,或戴在头上而去。你们的意见如何呢?他作如是之事后,能为栰,有所利益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

  世尊告诉他们说:「那个人要如何为其栰所作而能有所利益呢?那个人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此栰多有所益(帮助我非常的多),我乃乘此栰之故,才能使我安隐的从于彼岸而来,度过而至于此岸的,我现在宁可更将此栰还着于水中,或者着在于岸边而舍去呢?那个人便将此栰还着于水中,或者着在于岸边,舍之而去。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那个人作如是之事,为了栰所作的,能有利益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有利益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像如是的,我为你们长夜说栰喻之法,都是欲令弃舍,不欲令受的,如你们,知道我长夜说栰喻之法的话,你们就应当以之而舍弃如是之法,更何况那些非法呢?

  又次,有六种的见处。那六种呢?当一位比丘的,(1)所有之色,不论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精,或者是粗,或者是妙,或者是不妙,或者是近,或者是远,都应认为其一切均非为我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不是神我)。像如是而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其真象)。

  (2)所有之觉(受),(3)所有之想,(4)所有的此见,都非为我有,我也非为其所有,我当为无我,当为不有。其一切均为非我有,我也非其所有,也非是神(不是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真象)

  (5)所有的此见,或者是见闻识知,所得的,所观的,意所思念的,从此世间至于他世间,从他世间至于此世间,其一切均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不是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其真象。)

  (6)所有的此见,这是神(神我),这是世间,这是我,我当在于后世而为有,恒常而不变易,永恒而不磨灭之法。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道其真象。)」

  于是,有一位比丘,乃从其座位而站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而白佛说:「世尊,是否由于内,而有恐怖的吗(由于心中无「实有」,究竟有恐怖吗)?」)世尊回答说:「有的。」比丘又问说:「世尊!为甚么由于内,而有恐怖呢?」

  世尊回答说:「比丘乃如是而见,如是而说:他或者在于往昔之时为我的,然而于今时为无,施设有我不得(本来认为有实我等,而听佛说一切都应舍弃。就以为我将破灭而不存在)。他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而忧戚烦劳,而啼哭椎胸,而性发狂痴。比丘!像如是的,由于内,而有恐怖的。」

  比丘叹世尊后,又问而说:「世尊!是否有由于内,而没有恐怖的吗?」(于内中无「实有」,而没有恐怖)。世尊回答说:「有的。」比丘又问而说:「世尊!为甚么由于内,而没有恐怖呢?」

  世尊回答说:「比丘乃不作如是之见,不作如是之说:他或者在于昔时(为有我的,而今却为)无,施设有我而不得。他不如是而见,不如是而说,就不会忧戚,不会烦劳,不会啼哭,不会椎胸,不会发狂痴的。比丘!像如是的,由于内,而没有恐怖的。」

  比丘叹世尊后,又问而说:「世尊!是否由于外,而有恐怖吗?」(由于外部没有「实有),而

  起恐怖)。世尊回答说:「有的」。比丘又问说:「世尊!为甚么由于外,而有恐怖呢?」

  世尊回答说:「比丘乃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这是神(神我),这是世间,这是我,我当在于后世为有。他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然而或者遇如来,或者遇如来的弟子,为聪明有智慧,而善于言语,而成就智慧。他或者于如来,或者于如来的弟子之为了灭一切自身之故,而说法,为了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之故,而说法,为了灭除慢使之故,而说法。他或者听到如来,或者如来的弟子之为了灭除一切自身之故,而说法,为了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之故,而说法,为了灭除慢使之故,而说法时,就起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而作如是之说:我乃断坏,而不再为有了。为甚么呢?因为那比丘所说的,则:长夜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念。比丘多行于彼,便会由之而忧戚烦劳,会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像如是的,由于外,而有恐怖的。」

  比丘叹世尊后,又问而说:「世尊!是否由于外,而没有恐怖的吗?」(于外部没有「实有」而无恐怖)。世尊回答说:「有的。」比丘又问说:「世尊!为甚么由于外,而没有恐怖呢?」

  世尊回答说:「比丘不作如是之见,不作如是之说:这是神(神我),这是世间,这是我,我当后

  世为有。他不作如是之见,不作如是之说,或者遇如来,或者遇如来的弟子,聪明而有智慧,而善于言语,成就于智慧。他或者遇如来,或者遇如来的弟子之为了灭除一切自身之故,而说法,为了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为了灭除慢使之故,而说法。他或者遇如来,或者遇如来的弟子之为了灭除一切自身之故,而说法,为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为了灭除慢使之故,而说法时,并不会忧戚,不会烦劳,不会啼哭,不会椎胸,不会发狂痴,也不会作如是之说:我乃断坏,而不会再有。为甚么呢?因为那比丘,乃说长夜为可爱、可乐、不意念。比丘多行那些道理,便不会忧戚,不会啼哭,不会椎胸,不会发狂痴。比丘!像如是的,由于外,而没有恐怖的。」

  那时,比丘称叹世尊而说:「善哉!善哉!」他叹善哉后,听佛所说,乃善受持诵,就便于默然。

  于是,世尊叹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比丘能受如是!所可受的能受后,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你们见所受,所可受的,而不会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你们依于如是,见所可依的(依于可依之见),而看见后,而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你们

  之见,乃依如是,见所可依的,而看见后,能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你们受如是之身:所有之身,都常住不变易,不磨灭之法。你们见受如是之身,所可受之身后,为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所谓由于神之故,而为有我,无神之故,就为无我。此为神,为神所有之事,是不可得,不可施设,以及心中之有见之处、有结着,和诸使,也是不可得,不可施设的。比丘们!具足而说见,以及见所相续之事,是否犹如阿梨咤比丘本为伽陀婆利吗?」(本俗家之时,为驯鹫师,故,意为已驯之鹫。)

  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为具足而说见,以及见所相续之事,则犹如阿梨咤比丘之本为伽陀婆利的。」

  佛陀又说:「又次,有六种见处。那六种呢?一位比丘,对于(1)所有之色,无论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精,或者是粗,或者是妙,或者不是妙,或者是近,或者是远,都应认为其一切均为非我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如真(如实而知其真象)。(2)所有之觉(受),(3)所

  有之想,(4)所有之此见,都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我,当为无我,当为不有。其一切均非我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如真(如实而知其真象)。

  (5)所有之此见,不论是见闻识知,或者是所得的,所观的,意所思念的,从此世间至于他世间,从他世间至于此世间,其一切均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其真象)。

  (6)所有的此见,这是神(神我),这是世间,这是我,我当在于后世而为有,恒常而不变易,永恒的不磨灭之法。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其所有,也不是神我。像如是的慧观,而知其如真(如实而知道其真象。)」

  如有比丘,对于此六见处,能不认见为是神(神我),也不认见为是神所有的话,则他乃如是而不认见之后,便不会受此世间,不会受此世间后,便没有恐怖,由于不恐怖之后,便得般涅槃,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见真理)。这叫做比丘之度壍、过壍、破墎、无门、圣智慧镜。

  甚么叫做比丘之度壍呢?所谓无明之壍已尽已知,已拔绝其根本,已打破无明而不再会有当来之生起,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得度壍。甚么叫做比

  丘之过壍呢?所谓有爱已尽已知,已拔绝其根本,已打破而不再有当来之生,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得过壍。甚么叫做比丘之破墎呢?所谓无穷尽的生死已尽已知,已拔绝其根本,已打破而不再有当来之生,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得破墎。甚么为之比丘之无门呢?所谓五下分结(欲界的结惑。贪、瞋、身见、戒取、疑)已尽已知,已拔绝其根本,已打破而不再会有当来之生,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得无门。甚么叫做比丘之有圣智慧镜呢?所谓我慢已尽已知,已拔绝其根本,已打破而不再有当来之生,像如是的比丘,就叫做有圣智慧镜。这就是所谓比丘之度壍、过壍、破墎、无门、圣智慧镜。

  像如是的正解脱如来之法。有因提罗(帝释天),以及天伊沙那(天王),有梵,及其眷属,他们寻求而不能得如来所依之识。如来即是梵(清净),如来即是冷,如来乃不烦热,如来就是不异,我乃作如是之说。诸沙门、梵志,曾诬谤我,是虚妄之言,而不是真实。沙门瞿昙,乃调御而无所施设,其实有众生,乃施设其断灭而坏,如在此中,无我的话,就为不说。一位如来在于现法当中,乃说无忧。假若有他人骂詈如来,挝打如来,瞋恚而责数如来的话,如来乃不会由于其事而瞋恚(不瞋恚),也不会憎嫉,终究不会有害心。如果有人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而责数时,如来之意到

  底如何呢?如来会作如是之念:如我本来所作的,本来所造的话,就因之而致于他有了此言之发生。然而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而责数的话,如来就会作如是之意的。假若有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的话,如来也不会因此而以为悦,也不会因之而为欢喜,心并不会因之而为乐。如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如来的话,如来之意当会如何呢?如来会作如是之念:如我现在所知、所断的,都是由于他们而致于此的。如有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如来的话,如来会作如是之意的。」

  于是,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他人骂詈你们,挝打、瞋恚而责数你们,或者有人恭敬供养、礼事尊重的话,你们因此也应当不可以瞋恚憎嫉,不可以起害心,也不可以欢悦欢喜,也不可以心乐。为甚么呢?因为我们并没有神(无神我),也无神所有(也没有神我所有)之故。犹如现今此胜林门外的燥草枯木那样,如有他人拿去火烧,都可随意之所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燥草枯木是否会作如是之念:为甚么他人都将我持去火烧,都随其意之所用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如有他人骂詈你们,或挝打、瞋恚而责数你们,或者有人恭敬供养、礼事尊重的话,你们也不可因此而瞋恚憎嫉,也不可起害心,也不可欢悦欢喜,也不可以心乐。为甚么呢?因为我们乃无神(无神我),也无神所有(也不是神我所有的)。我法乃善说,乃发露广布,并没有空缺,流布而宣传,乃至于天人。像如是的,我法乃善说,乃发露广布,没有空缺,流布而宣传,乃至于天人。如正智慧解脱,而命终的话,他也不施设为有无穷尽。我法乃善说,乃发露广布,为没有空缺,流布而宣传,乃至于天人。像如是的,我的法乃善说,乃发露广布,而没有空缺,流布而宣传,乃至于天人。如有五下分结已尽,而命终的话,就能生于彼间(色界天),便能在那里般涅槃(入灭,解脱),而得不退之法,而不还于此世间。

  我法乃为善说,发露广布,而没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于天人。像如是的,我法乃为善说,发露广布,而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于天人。如有人之三结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初果),已不会再堕于恶法,必定会趣向于正觉,会极七往来于天上人间(最多在人天往还转生各七次),七往来转生后,便能得尽苦边。我法乃为善说,发露广布,而没有空缺,为流布宣传,乃至于天人。像如是的,我法乃为善说,发露而广布,没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于天人。如果有人信乐于我之法,而命终的话,都能生于善处,如上有余而无缺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嗏帝经第十(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嗏帝比丘生起「识」轮回往生不更异的邪见,佛陀即教他:(1)缘六根六境而生识的缘起法,(2)以栰为喻,论其虽然是如来的真说,然而如执着,则不对,(3)四食之缘起及灭,以明所谓十二因缘法,这才是正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嗏帝比丘,鸡和哆子(本为渔夫之子),曾经生起如是的恶见: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现在的此意识,会去往生的,并不更异的(会奔驰而轮回,都是此识,不是其它。且常时保持自己之同一性)。诸比丘听后,就往至于嗏帝比丘之处,问他而说:「嗏帝!你是否真正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现在的此意识,乃往

  生而不更异的吗?」嗏帝比丘回答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作如是之说:现在的此意识,乃往生而不更异的。」

  这时,诸比丘们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诬谤世尊!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世尊也不作如是之说。嗏帝比丘!现在的此意识,乃借因缘之故而生起的,世尊乃用无量的方便,而说意识乃由于因缘之故而生起的,有了缘,就会生,没有缘,就会灭。嗏帝比丘!你应该赶快舍弃此恶见吧!」嗏帝比丘被诸比丘们所诃责后,仍然是强执其如是的恶见,都一向而说:「这是真实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而说。

  众多的比丘不能使嗏帝比丘舍此恶见,就从座站起而去,就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嗏帝比丘乃生起如是的恶见,他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现在的此意识,往生而不更异。世尊!我们听后,乃往诣嗏帝比丘之处,去问他而说:『嗏帝!你是否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现在的此意识,往生而不更异,是这样说的吗?』嗏帝比丘回答我们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现在的此意识,乃往生而不更异。』世尊!我们听后,就诃责他而说:『嗏帝比丘!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你不可以诬谤世尊!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世尊也不作如是之说。嗏帝比丘!现在的此识,乃由于因缘之故,而生起的,世尊乃用无量的方便,说识乃由于因缘之故而起的,识乃遇有缘,就会生,如果没有缘,就会灭。嗏帝比丘!你应该赶快的舍弃此恶见!』我们诃责他后,他却仍然强力的固执其如此的恶见,而一向说(一直强调):『这才是真实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坚执其恶见。世尊!像如是的,我们乃不能使嗏帝比丘舍此恶见,就从座站起,而到这里来。」

  世尊闻后,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到嗏帝比丘之处,去作如是之语(去传话):『世尊叫你。』」于是,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后,就从其座而起,稽首佛足,绕佛身边三匝后而去。到了嗏帝比丘之处,就对他说:「世尊叫你。」嗏帝比丘就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说:「你实在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的说法:现在的此识,往生而不更异,是否这样说过吗?」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实在知道世尊您,乃作如是的说法:现在的此识,往生而不更异的。」

  世尊问他说:「甚么是识呢?」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所谓此识能说,能觉,自己作,也教

  他人作,起,而等起,所谓彼彼(各各)作善恶业,而受其果报的。」

  世尊诃责他说:「嗏帝!你是怎样的知道我乃作如是的说法?你是由于何口而听闻我作如是之说法?你这愚痴的人!我并不一向都这样说,而你却一向这样的说吗?你这愚痴的人!听诸比丘共同的诃责你时,你应该要如法而答才对。我现在当问诸比丘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于是,世尊乃问诸比丘而说:「你们也是像如是的知道我乃作如是的说法:现在的此识,往生而不更异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又问说:「你们是知道我作怎样的说法呢?」诸比丘们回答说:「我们知道世尊乃作如是的说法的:识乃由于缘之故,而起的。世尊乃说识因于缘之故而起,识如遇有缘,就会生,无缘,就会灭,我们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的。」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你们乃知道我作如是的说法。为甚么呢?因为我确实是作如是之说的:识乃由于绿之故,而起,我乃说识因于缘之故而起的。识遇有缘就会生,无缘就会灭,识乃随所缘而生,即其缘,而说缘于眼根与色境而生识,生识后,就说它为眼识。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与声、香、味、触,也是同样的道理。而缘于意根与法境而生识,生识后,就以它为意识。犹如火炎之随所缘而生那样,即其缘,而说缘于木而生火,而说它为木火的。如缘于草粪而聚火时,就说它为草粪聚之火。像如是的,识乃随所缘而生,即其缘,而说缘于眼根与色境而生识,生识后,就说它为眼识。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与声、香、味、触,也是同样的道理。而缘于意根与法境,而生识,生识后,就说它为意识。」

  世尊又感叹而说:「善哉!善哉!你们知道我乃作如是的说法。然而嗏帝比丘,这位愚痴的人,却颠倒而受,颠倒而解其义,以及其文。他乃由于自颠倒而领受解义之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而有罪,为诸有智的梵行者所不喜,而得大罪的了。你这位愚痴的人!你知道有此恶不善的道理吗?」

  于是,嗏帝比丘被世尊呵责后,内怀忧戚,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好像有所思的样子)。于是,世尊面呵?帝比丘后,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法的究竟(究竟之法),为无烦无热,为恒有而不变,诸有智的人,都慧观如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真之说,了见吗?」(南传为:这是否看做为生物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的真之说,了见吗?」

  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灭后,所有之真,彼也为灭法,而见吗?(如来灭后,则一切法,都为之灭止,是否为这样的见解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真的说,已见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的真的说,已见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来灭后,所有的真,彼也成为灭法,而已见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

  世尊垂告说:「真的说,没有疑惑吗?」(南传为:此为生物与否,而对于此迷思而会起疑惑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的真说,没有疑惑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灭后,所有之真,彼也为灭法,而没有疑惑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垂告说:「真的说如是,以慧而见如真,则所有之疑惑,彼也会灭止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的真的说如是,以慧而见如真,则所有的疑惑,彼也会灭止吗?」比丘们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灭后,所有的真,彼也是为灭法,如是的以慧而见如真,则所有的真,彼也灭止吗?」比

  丘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真的说,已没有疑惑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的真的说,已没有疑惑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世尊垂告说:「如来已灭后,所有的真,彼也是灭止之法,而知后,已没有疑惑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如果你们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说我的此见,乃如是的清净,而着于它,惜于它,守于它,不欲使其舍弃的话,则你们虽知我长夜说栰之喻之法,知道后,是否所塞的会流开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说我此见乃如是的清净,而不着它,不惜于它,不守于它,而欲使其舍弃的话,则你们知我长夜说栰之喻之法,知道后,所塞的,能流开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果有异学之人来问你们而说:『贤者!你们如有如是的清净之见,则彼为有何义、有何为、有何功德?』你们听后,会作如何之回答呢?」比丘回答说:「世尊!如果有异学来问我们:『贤者!你们如有如是的清净之见,那么,这是有甚么义?有甚么作为?有甚么功德?』的话,我们当会作如是之回答的:『诸位贤

  者!这是为厌离之义,为无欲之义,为了正见正知如真之义之故。』世尊!如有异学来问我们的话,我们当会作如是之回答。」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如果有异学来问你们时,你们应作如是的回答。为甚么呢?因为此所说之观,第一为抟食粗细(段食),第二叫做更乐(触食),第三为之意念(思食),第四叫做识(识食)。此四种食,到底是由于甚么因?由甚么而习(集)?从何而生?由于何而有的呢?此四种食,乃由于爱,习于爱(爱而集),从爱而生,由于爱而有的。爱乃由于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于甚么而有的呢?爱乃由于觉(受),习于觉,从觉而生,从觉而有的(觉为受,也就是感情)。觉乃由于何因?以何为习?从何而生?由于何而有的呢?觉乃由于更乐(触),习于更乐,从更乐而生,由于更乐而有的。更乐乃由于何因?由何而习?从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更乐乃由于六处,习于六处(六入),从六处而生,由于六处而有的。六处乃由于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六处乃由于名色(名为心,色为物质),习于名色,从名色而生,由于名色而有的。名色为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名色乃由于识,习于识,从识而生,由于识而有的。识乃由于何因?习于甚么?从甚么而生?由于甚么而有的

  呢?识乃由于行(业行),习于行,从行而生,由于行而有的。行乃由于甚么因?以何为习?从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行乃由于无明,习于无明,从无明而生,由于无明而有的。

  这叫做缘于无明,而有了行,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缘于更乐,而有了觉(受),缘于觉,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受(取),缘于受(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像如是的,有了此淳(纯)大的苦阴之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此为说:缘于生,而有了老死,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

  比丘们回答说:「世尊!缘生,而有了老死,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生,确实有老死之故。」

  佛陀说:「缘于有,而有了生,此说乃为缘于有,而有了生,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有,而有了生,我们的意见就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有,确实为有生之故。」

  佛陀说:「缘于受(取),而有了有,此说乃为缘于受(取),而有了有,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受(取),而有了有,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受(取),确实为有了有之故。」

  佛陀说:「缘于爱,而有了受(取),此说缘于爱,而有了受(取),在你们的意见为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爱,而有了受(取),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爱,确实为有受(取)之故。」

  佛陀说:「缘于觉(受,感情),而有了爱,此说缘于觉(受)而有了爱,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觉(受),而有了爱,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的。为甚么呢?因为缘于觉(受),确实为有爱之故。」

  佛陀说:「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受),此说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受),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更乐(触),确实为有觉(受)之故。」

  佛陀说:「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此说缘六处而有了更乐(触),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六处,确实有更乐之故。」

  佛陀说:「缘于名色(物与心)而有了六处(六入),此说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名色,确实有六处之故的。」

  佛陀说:「缘于识,而有了名色,此说缘于识,而有了名色,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识,而有了名色,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识,确实为有名色之故。」

  佛陀说:「缘于行,而有了识,此说缘于行而有了识,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行,而有了识,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行,确实为有识之故。」

  佛陀说:「缘于无明,而有了行,此说缘于无明而有了行,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缘于无明,而有了行,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缘于无明,确实为有行(业作)之故。这就是世尊您所说的,也是我们所了解的:缘于无明,而为有行(业作),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缘于六处(六入),而有了更乐(触),缘于更乐,而有了觉(受),缘于觉,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受(取),缘于受(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有了此淳大苦阴之生。」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们!你们的如是之说!为甚么呢?因为我也如是而说:缘于无明,而有了行,缘于行,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处,缘于六处,而有了更乐(触),缘于更乐(触),而有了觉(受),缘于觉,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受(取),缘于受(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阴之生。

  而生如灭,则老死会灭,此说生若灭,则老死会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生如果消灭,则老死就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生灭,则老死也会灭之故。」

  佛陀说:「有灭,则生会灭,此说有灭,则生会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有如消灭的话,则生也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有灭,则生会灭之故。」

  佛陀说:「受(取)灭,则有会消灭,此说受(取)灭,则有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受(取)如果消灭的话,则有也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

  为受如灭无时,则有也会灭无之故。」

  佛陀说:「爱灭,则受(取)也会灭,此说爱灭,则受(取)也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爱如果消灭的话,则受(取)也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爱灭,则受(取)会灭之故。」

  佛陀说:「觉(受,感情)灭,则爱也会消灭,此说觉(受,感情)灭,则爱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如果觉(受,感情)消灭的话,则爱也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觉(受,感情)如灭无的话,则爱自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更乐(触)如消灭的话,则觉(受)也会消灭,此说更乐(触)消灭,则觉(受)也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为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更乐(触)如果消灭的话,则觉(受,感情)也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更乐(触)如灭无的话,则觉(受,感情)自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六处(六入)如消灭的话,则更乐(触)就会消灭,此说六处(六入)如果消灭的话,则更乐(触)也就自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为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六处(六入)如果消灭的话,则更乐(触)也就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六处如消灭的话,则更乐(触)也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名色(物、心)如消灭的话,则六处也就会消灭,此说名色如消灭,则六处自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名色(物、心)如果消灭的话,则六处自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名色如消灭的话,则六处也就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识如果消灭的话,则名色也就会消灭,此说识灭,则名色自会灭,在你们的意见为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识如果消灭的话,则名色自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识如果消灭的话,则名色自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行(业作)如果消灭的话,则识也会消灭,此说行灭,则识会消灭,在你们的意见为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行灭,则识会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行如消灭的话,则识也会消灭之故。」

  佛陀说:「无明灭,则行会灭,此说无明灭,则行也会灭,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回答说:「世尊!无明如灭,则行会消灭,我们的意见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无明如消灭的话,则行(业行)也会消灭之故。这叫做无明消灭时,行就会消灭,行如消灭的话,则识就会消灭,识消灭的话,名色也会消灭,名色消灭的话,则六处(六入)也会消灭,六处(六入)消灭的话,则更乐(触)也会消灭,更乐(触)消灭的话,则觉(受,感情)也会消灭,觉消灭的话,则爱也会消灭,爱如消灭的话,则受(取)也就自会消灭,受(取)如消灭的话,则有自会消灭,有如消灭的话,则生自会消灭,生如消灭的话,则老死自会消灭,那些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也可得而消灭,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阴自会消灭。」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善哉!比丘!难得你们能作如是之说。为甚么呢?因为我也是作如是之说:所谓无明如果消灭的话,则(业)行自然会得消灭,行如消灭的话,则识自会消灭,识如消灭的话,则名色自会消灭,名色如果消灭的话,则六处(六入)也就会消灭,六处消灭的话,则更乐(触)自会消灭,更乐(触)如消灭的话,则觉(受)自会消灭,觉(受)如果消灭的话,则爱自会消灭,爱如果消灭的话,则受(取)自会消灭,受(取)如果消灭的话,则有也会消灭,有如果消灭的话,则生自会消灭,生如果消灭的话,则老死自会消灭,那些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都可得而消灭,像如是,此淳大的苦阴自会消灭。」

  世尊又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你们是否对于过去,曾作如是之念:我过去之时为有,我过去之时为无,为甚么过去时为有?由于甚么原因过去之时为有呢?」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你们是否对于未来,曾作如是之念:我的未来,当然会为有,我的未来,当会为没有。为甚么未来会为有?由于甚么因由,未来为有呢?」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对于内有疑惑?这为云何?这是何等?此众生到底是从甚么地方而来的?以后会趣于甚么地方?甚么因缘而已为有?何因当会为有呢?」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故意杀父与母,杀害佛的弟子阿罗诃(阿罗汉),破坏圣众(破和合僧),恶意的向佛,而出如来之血吗?(以上为五逆罪,也是五无间地狱之果)」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故意犯戒,而舍戒,而罢道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舍弃此道,而去更求外道,去求福田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作为沙门、梵志,而作如是之说:诸位贤者!可以知道的,就知道,可以见的,就得见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以吉祥(祭典、祝祷等)为清净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为诸沙门、梵志,与吉祥(祭典)相应之诸见之杂苦、杂毒,杂烦热,这些为真实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身生疹患,致生非常的痛苦,乃至命之欲断(生病致于生命将死之剧苦),因此,而舍弃此道(放弃学佛、求佛),更求于外道。是否听其沙门、梵志持一句咒,或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向,而持此咒,就能令我脱离病苦,叫做求苦习、苦得、苦尽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你们是否受八有吗?(七次往返于人天,不受八次之有,故八有为八次受生)」比

  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你们能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而你们是否作如是之说:『我们恭敬沙门、敬重沙门,沙门瞿昙,是我们的尊师』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如果你们自知、白见、自觉,而得最正觉的话,你们是否能随所问答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善哉!我正调御你们,对于毕究竟,而没有烦,没有热,永恒的不变易之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因此之故,我向来之所说。我都为你们说法,都是毕究竟而不烦热,永恒的不变易之法,为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

  又次,由于三事之合会,而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于一处,母满精而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而入于母胎,母胎或持至于九个月,或十个月,便会生。生后,乃以血而长养,血就是在圣法当中所谓的母乳是。他在于后来之时,诸根转而渐渐的大起来,诸根转大而成就,就食粗饭?,也以酥油涂身。

  他长大后,其眼根看见色境,就乐着于好色,而憎恶于恶色,并不立身,不念少心,不知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所生之恶不善之法,并不灭尽无余,不把它败坏无余。像如是的,对于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其意根知道法境,而乐着于好(适意)之法,憎恶于恶法(不适意之法,不是善恶之恶),不立身,不念于少心,不知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所生的恶不善之法,都不灭尽无余,不把它败坏无余。他像如是的随着憎、不憎所受之觉,或者为乐,或者为苦,或者为不苦不乐,他乐于其觉(感受),求着而受于其觉(感受)。他乐于其觉受,求着而受于其觉受后,如果为乐觉(乐受)的话,就会去接受它,而为之受,缘于此受而有了有(转生之根,众生之根),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阴会产生。比丘!这不是具足被爱所系而相续,有如那位嗏帝比丘鸡和哆子(本为渔夫之子)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是具足被爱所系而相续,有如嗏帝比丘杂和哆子(本为渔夫之子的嗏帝比丘)的。」

  佛陀又说:「如有时如来出世,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其眼根看见色境时,对于好色(美色),而不会乐着,对于恶色,而不起憎恶,能立身,念无量之心,而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的恶不善之法,都灭尽无余,都把它败坏无余。像如是的,其耳、鼻、舌、身,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时,并不着于好法(适意之法),也不厌恶恶法(不适意之法),能立身,而念无量心,而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的恶不善之法,都灭尽无余,都败坏无余。他像如是的灭除憎与不憎所受之觉,或者是乐,或者是苦,或者为不苦不乐,他都不乐执于其觉(受),不求不着,不受于觉。他不乐于其觉,不求、不着、不受其觉后,如果为乐觉(乐受)的话,他便会消灭,乐消灭,则受会消灭,受消灭,则有会消灭,有灭,则生自会消灭,生灭,则老死会消灭,那些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等,都可得而消灭,像如是的,此淳大的苦阴就会消灭。比丘!这不是具足爱尽,而解脱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为具足爱尽,而解脱的了。」

  佛陀说此法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乃作三反的震动,动而尽动,战而尽战,震而尽震,因此之故,此经叫做爱尽解脱。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