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

  二○七、箭毛经(上)第六(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箭毛异学说瞿昙有五法,使其诸弟子恭敬不离。所谓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燕坐。佛陀则告诉他,并不因此五法,佛教乃以无上戒、无上慈、无上知见、说四谛宿命智通作证,或漏尽智通作证等五法,使诸弟子恭敬不离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和大比丘众俱在。为千二百五十人,都在那里俱受夏坐(结夏安居)。

  那时,世尊过了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朝晨),着衣持钵,进入于王舍城去乞食。行乞食完毕后,就收举衣钵,澡洗其手足,将尼师檀着在于肩上,往至于孔雀林,为异学之园中(饲养孔雀之

  园,为游行者之园)。

  那个时候,在孔雀林,也就是异学园中,有一位异学,名叫箭毛(善生优陀夷),为一位有名德的宗主,被众人所尊为师,有很大的好名誉,都被大众所敬重,领有大徒众,受其五百名异学所尊重的人。此时,他在大众里,乃喧斗娆乱,放高大的音声,说种种畜生之论(遮道浊乱之言)。所谓论王事,论贼事,论斗事,论食事,论衣服、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空野、论海中、论国人民。他们共集而坐论如是之比类的畜生之论(无关于学道之论)。异学箭毛遥见佛陀到这边来,就命令其大众说:「你们应该默然而住(大家要肃静),那位沙门瞿昙已向这边来了。他的徒众都为默然之众,都称说默然。他如果看见此众都默然的话,或者会来相见。」异学箭毛使他们的徒众默然之后,自己也默然而住。

  世尊这时往诣异学箭毛之处,异学箭毛就从其座站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佛而说:「善来!沙门瞿昙!沙门瞿昙久不到此,请坐此座。」世尊便坐在异学箭毛所敷之座。异学箭毛就和世尊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说:「优陀夷(箭毛异学)!你们刚才在论甚么?由于何等事,而共集坐于此处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且置此论,此论不是妙

  论。沙门瞿昙如欲闻此论的话,嗣后能听闻,乃为不难之事。」世尊乃如是再三的问他而说:「优陀夷!你刚才所论的是甚么?为了甚么事之故,而共集坐在这里的呢?」

  异学箭毛也再三的回答说:「瞿昙!且置此论,此论不是甚么妙论。沙门瞿昙如欲听闻此论,嗣后得以听到,为不难之事。沙门瞿昙如果一再的欲听闻而知其事的话,现在当会说出来。瞿昙!我们和拘萨罗国的众多的梵志,都共集而坐在于拘萨罗的学堂,正在论说此事:鸯伽摩竭陀国(鸯伽国和摩竭陀国,当时在政治上乃相联合,故有合称之句)之人,有大的善利,鸯伽摩竭陀国的人,得大善利了。因为有如此的大福田之众,都在王舍城共受夏坐,所谓不兰迦叶(六师外道之一)是。为甚么呢?瞿昙!因为不兰迦叶乃为有名德的宗主,为众人所师,有大的名誉,被大众所敬重,领有大徒众,为五百名异学所尊重的,现在于此王舍城共受夏坐。像如是的,那些摩息迦利瞿舍利子(六师外道)、沙若鞞罗迟子(六师外道)、尼揵亲子(六师外道)、波复迦旃(六师外道)、阿夷哆杂舍剑婆利(六师外道),也同样的在此结夏安居。

  瞿昙!阿夷哆杂舍剑婆利,乃为有名德的宗主,为众人所师,有大的名誉,为大众所敬重,领有大徒众,被其五百名异学所尊重的,现在都在此王舍

  城共受夏坐。刚才也论到沙门瞿昙,这位沙门瞿昙,乃为有名德的宗主,为众人所师,有大的名誉,为众人所敬重,领有比丘众,为一千二百五十人所尊重的,也在于此王舍城共受夏坐。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现在这些尊贤的沙门、梵志们,到底那一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呢?那一位不被其弟子以法骂所骂,也没有弟子会难诘其师而说:『此一向为不可,为不相应,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的吗?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这位不兰迦叶曾经不被其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曾经被其弟子以法骂而骂,众多的弟子难诘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

  瞿昙!往昔之时,这位不兰迦叶,都数数(常常)在其弟子众之前,举手大唤:『你们可住,并没有人来问你们之事,人问我事,你们都不能断此事,而我能断此事。』然而其弟子则在其中间更论其它之事,并不等待其师说事完毕。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这位不兰迦叶,不被其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都被其弟予以法骂所骂,众多的弟子都难诘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像如是的,那些摩息迦利润舍利子、婆若鞞罗迟子、尼揵亲子、波复迦旃、阿夷哆鸡舍剑婆利等人,也

  是经过同样的道理。我们乃作如是之念:此阿夷哆鸡舍剑婆利(包括其它六师外道),不被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被其弟子以法骂所骂,众多的弟子都诘难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瞿昙!往昔之时,阿夷哆鸡舍剑婆利,都数数(常常)在其弟子众之前,举手大唤而说:『你们可住!不会有人会来问你们之事,人都会来问我其事的。你们不能决断此事,我能决断此事的。』然而弟子们却在于其中间,更论其它之事,都不待其师说完事。

  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此阿夷哆鸡舍剑婆利,不被其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都被弟子们以法骂所骂,众多的弟子都难诘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

  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此沙门瞿昙,乃被弟子们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不会被其弟子以法骂所骂,也没有弟子会难诘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就舍其师而去。瞿昙!往昔之时,沙门瞿昙,数数(常常)在大众,无量百千之众围遶而说法,在其当中有人,鼾眠作声,又有一人对那个人说:『不可鼾眠作声!你不欲闻世尊说微妙之法,有如甘露吗?』那个人就实时默然无声。瞿昙!我们又作如是之念:

  像如是的,这位沙门瞿昙乃被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而不被弟子以法骂所骂,也没有弟子会难诘其师而说:此为不可,此为不相应,此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师而去。」

  世尊听后,问异学箭毛说:「优陀夷!依你之见,我有几法,会使诺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而常随不离呢?」

  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我见瞿昙有五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的。那五法呢?沙门瞿昙乃(1)粗衣而知足,称说粗衣而知足。如沙门瞿昙粗衣而知足,称说粗衣而知足之事,就叫做我见沙门瞿昙有此第一种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而不离。

  (2)其次,沙门瞿昙乃粗食而知足,称说粗食而知足。如沙门瞿昙之粗食而知足,称说粗食而知足之事,就是所谓我所见的沙门瞿昙有此第二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而不离的。(3)其次,沙门瞿昙乃以少食,称说少食。如沙门瞿昙乃以少食,称说少食之事,就是所谓我所见的沙门瞿昙有此第三种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而常随不离的。(4)其次,沙门瞿昙乃以粗的住止床座而知足,称说粗的住止床座知足。如沙门瞿昙以粗的住止床座为知足,称说粗的住止床座而知足之事,就是所谓我所见的沙门瞿昙

  之有此为第四种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而不离的。(5)又次,沙门瞿昙,都常燕坐,称说燕坐。如沙门瞿昙常燕坐,称说燕坐之事,就是所谓我所见的沙门瞿昙之有此第五种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的。这就是我所见的沙门瞿昙有此五法,能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的。」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我并不是以此五法,去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于我,而不离的。优陀夷!(1)我所持之衣,乃随着圣力去割截,然后染污为恶色、像如是的,圣衣乃污染恶色的。优陀夷!或者我的弟子所谓尽形寿,衣(穿)人所弃舍的粪扫之衣,也作如是之说:『我的世尊,乃麄衣而知足,都称说麄衣知足。』优陀夷!如我的弟子由于麄衣知足之故,而称说我的话,他就由于此处(此事)之故,为之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也不相随于我的了。

  (2)其次,优陀夷!我乃食粳粮的成熟的,为无面(屑皮)而有无量的杂味的。优陀夷!或者我的弟子,尽其形寿而行乞食人家所弃舍的食物,也作如是之说:『我的世尊,乃麄食而知足,都称说麄食知足。」优陀夷!如果我的弟子,由于麄食知足之故,而称说我的话,则他乃因此处之故,而为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也不相随于我的

  了。

  (3)又次,优陀夷!我乃食如一鞞罗(果实名,如木瓜)之食,或者如一半之鞞罗之食。优陀夷!或者我的弟子,食如一拘拖(盛食之器,指钵),或者如一半之拘拖之食,也作如是之说:『我的世尊乃少食,都称说少食。』优陀夷!如我的弟子乃由于少食之故,而称说我的话,则他乃由于此处之故,为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也不相随于我的了。

  (4)又次,优陀夷!我或者住在高楼,或者住在于棚阁(城上的哨楼,指能遮风雨与日的架舍)。优陀夷!或者我的弟子在那个地方住过了九个月、十个月,或者一夜之间宿在于覆处,也作如是之言:『我的世尊乃麄住止于床座而知足,都称说麄住止于床座而知足。』优陀夷!如果我的弟子,由于麄住止床座而知足之故,而称说我的话,他就由于此处之故,为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也不相随于我的了。

  (5)其次,优陀夷!我常作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住在山林等静处的,也须半个月一次,入于大众里去诵戒)。或者我的弟子经过半个月,为了诵戒而入于大众里,为了法的清净之故。也作如是之说:『我的世尊乃常燕坐,都称说燕坐。』优陀夷!如我的弟子乃由于燕坐之故,而

  称说我的话,他就会由于此处之故,而为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也不相随于我的了。优陀夷!我并没有此五法,去使诸弟子们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不离的。

  优陀夷!我更有五法,会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而不离于我的。那五法呢?优陀夷!(1)我有弟子,所谓由于无上戒之故,而称说我:『世尊乃行持戒,行持大戒,都如所说的,其所作的也是一样,如所作的那样,其所说的也是那样。』优陀夷!如我的弟子,乃由于无上戒之故,而称说我的话,他就由于此处(此事,此法,此理),而为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而不离于我的。

  (2)又次,优陀夷!我有弟子,所谓由于无上的智慧,而称说我:『世尊乃行智慧,行极大的智慧。如果有人来谈论,而相对的话,必定能降伏他,所谓对于正法与律不可说的话,则对于自己所说的也不可得说。』优陀夷!如我的弟子,因为无上的智慧之故,而称说我的话,他就由于此处,而为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于我而不离的了。

  (3)又次,优陀夷!我有弟子,所谓由于无上的知见,而称说于我:『世尊乃为遍知,并不是不知;为遍见,而不是不见。他为弟子说法,都有

  因,并不是没有因,有缘,并不是没有缘,可答,并不是不可答,有离,并不是无离等法。』优陀夷!如我的弟子,乃由于无上的知见之故,而称说我的话,他就由于此处,而为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于我而不离的了。

  (4)又次,优陀夷!我有弟子,所谓讨厌爱箭(被苦所苦恼,形容爱欲如箭),而来问我说:『甚么叫做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我就回答他而说:『苦即是苦,集即是集,灭即是灭,道即是道(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优陀夷!如我的弟子来问我,我回答其问,而使其可意(适合其听),使其欢喜而奉行的话,他就由于此处,而为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于我而不离的了。

  (5)又次,优陀夷!我为弟子,或说宿命智通作证明达,或说漏尽智通作证明达(宿命通,或漏尽通。)优陀夷!如我的弟子,在于此正法与律当中,得受得度,得至于彼岸,无疑无惑,对于这些善法当中,没有犹豫的话,他就由于此,而为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而不离于我的了。优陀夷!这就是所谓我乃更有五法,使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常随而不离于我的了。」

  于是,异学的箭毛,即从其座位站起,偏袒而着

  衣,叉手而向佛,白佛而说:「瞿昙!甚奇!甚特!善说妙事,润泽我的身体(指身心),有如甘露那样。瞿昙!犹如天降大雨,使此土地的高下,都普得润泽那样。像如是的,沙门瞿昙您乃为我们善说妙事,润泽我的身体,犹如甘露那样。世尊!我已了解了,善逝!我已了知了。世尊!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僧),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开始,终身自归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异学箭毛,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八、箭毛经(下)第七(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箭毛异学说天眼、宿命等通之事,箭毛则述邪师所说的上色,佛陀则辗转以萤火、星、月、日、天光等去驳破它,并为说四禅的道迹。

  结集者的我们,都这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那时,世尊过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乃着衣持钵,进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行乞食之事完毕后,就收举衣钵,澡洗其手足,将尼师檀(坐具)放着在于肩上,而往至于孔雀林,异学的园中。

  那个时候,在孔雀林异学园中,有一位异学,名叫箭毛,为一位有名德的宗主,为众人所师,而有大的名誉,被众人所敬重,领有大徒众,被其五百名异学之所尊的。他这时在大众当中,喧斗娆乱,放高大的音声,正在说种种畜生之论(无脚于学道之论)。所谓论王、论贼、论斗、论食、论衣服、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空野、论海中、论国人民等事。他和大众共集,而坐说如是比类的畜生之论。异学箭毛遥见佛陀向这边来,就命令其徒众说:「你们要默然而住,那位沙门瞿昙将到这里来,他的徒众都为默然之众,都常乐于默然,称说默然。他如果看见此众也是默然的话,或者会到这里来相见的。」异学箭毛命令其徒众默然之后,自己也默然而住。

  世尊乃往诣异学箭毛之处,异学箭毛就从其座站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佛而说:「善来!沙门瞿昙!沙门瞿昙久不到这里来,愿您坐此座。」世尊便坐在异学箭毛所敷之座。异学箭毛便与世尊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而说:「优陀夷!刚才在论甚么事?由

  于何事之故,你们都共集而坐在于这里呢?」异学箭毛回答而说:「瞿昙!且置此论,此论并不是甚么妙的。沙门瞿昙如果欲闻此论的话,嗣后再闻,乃为不难的事。」世尊乃如是再三的问他而说:「优陀夷!你们刚才是在共论甚么事?为甚么事之故,而共集坐在于此呢?」

  异学箭毛也再三的回答说:「瞿昙!且置此论,此论并不是甚么妙之论。沙门瞿昙如欲闻此论的话,以后再闻,为不困难之事。沙门瞿昙如果再三的欲闻其论的话,现在当会说出。瞿昙!我乃有策虑,有思惟,为住于策虑之地,住于思惟之地,有智慧,有辩才。而对方如自说他实在有萨云然(一切智),为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的话,我则往诣其处去问种种事时,然而他却说不知。瞿昙!我曾作如是之念:此到底是甚么呢?」

  世尊问他说:「优陀夷!你说你有策虑,有思惟,住于策虑地,住于思惟地,有智慧,有辩才。如有甚么人说他实在有萨云然(一切智),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的话,你即往诣去问其事时,而他却说不知吗?」

  异学箭毛说:「瞿昙!所谓不兰迦叶是。为甚么呢?瞿昙!那位不兰迦叶,曾自说其实有萨云然(一切智),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的。而我有策虑,有思惟,住于策虑地,住于思惟

  地,有智慧,有辩才。我乃往诣去问事,然而他却说不知。瞿昙!因此之故,我曾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像如是的,对于那些摩息迦利瞿舍利子、婆若鞞罗迟子、尼揵亲子、波复迦旃、阿夷哆鸡舍剑婆利等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瞿昙!阿夷哆鸡舍剑婆利,曾自说他实有萨云然(一切智),一切知,一切见,无余知,无余见。而我有策虑,有思惟,住于策虑地,住于思惟地,有智慧,有辩才。我乃往诣去问事,然而他却说不知。瞿昙!因此之故,我乃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甚么一回事呢?瞿昙!我又作如是之念:如果我当往诣沙门瞿昙之处,去问其有关于过去事的话,沙门瞿昙必定能回答我,有关于过去之事的。我当往诣沙门瞿昙之处,去问其有关于未来之事的话,沙门瞿昙必定能回答我,有关未来之事的。又次,如我随所问沙门瞿昙甚么事的话,沙门瞿昙也必定会回答于我所随所问之事的。」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止!止!你乃长夜(常时)抱着异见、异忍、异乐、异欲、异意之故,不得尽知我所说之义。优陀夷!我有弟子,因为有因有缘,故能忆起无量的过去的本昔(宿世)所生之事。所谓过去的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世界成立的时期为『成劫』,有生物生存在其上的时期为『住劫』,世界再次破坏的时

  期为之『败劫』,世界空无的时期就为之『空劫』)、无量的成败劫是。在这些时期当中的众生名叫甚么?我曾经出生在于那个地方,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的饮食,如是的受苦乐,如是的长寿,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寿讫。在此死后,又转生在于另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死后,又转生在于这里。我转生在这里时,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之饮食,如是之受苦乐,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寿讫。他来问我有关于过去之事时,我就回答其过去的事,我也到他那边去问他的过去之事,他也回答我有关于过去的事;我随所问他的事,他也回答我随所问的事。

  其次,优陀夷!我有弟子,具有了所谓清净的天眼,超出过于人之眼,见此众生的死时生时,为好色或为恶色,妙或不妙,往来善处,以及不善之处,随着此众生之所作之业,都见其如真(都能如实而见到)。如果此众生成就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诬谤圣人,为邪见,成就邪见之业的话,则他就会因缘于此事,在于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在于地狱之中。假若这位众生,乃成就身的妙行,成就口的妙行,成就意的妙行,也不诬谤圣人,为正见,而成就正见之业的话,他就会因缘于此事,在其身坏命终之

  后,必定会升上于善处,会得往生于天中。他来问我有关于未来事之时,我就回答其未来的事。我也到他之处去问他有关于未来的事时,他也回答我未来之事。我随所问他之事时,他也回答我随所问的事。」

  异学箭毛白佛说:「瞿昙!如果为如是之说的话(照这道理以推),则我乃愈转为不知,我乃愈转为不见,愈转于痴。而堕于痴的了。所谓沙门瞿昙的如是之说:『优陀夷!止!止!你乃长夜(常时)为异见、异忍、异乐、异欲、异意之故,不得尽知我所说之义。优陀夷!我有弟子,因为有因有缘,能回忆无量的过去的本来往昔(宿世)所生之事。所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的成败劫等事。在其中间的众生名叫甚么?我曾经转生为某某人,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的饮食,如是的受苦乐,如是的长寿,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寿讫。在此死后,转生于彼,在彼死后,转生于此,我生在于此时,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如是之饮食,如是的受苦乐,如是的长寿,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寿讫。他来问我有关于过去之事时,我就回答其过去之事。我也到其处,去问他有关于过去事时,他也回答我有关于过去之事。我随所问他之事,他也回答我随所问之事。

  又次,优陀夷!我有弟子,具有了所谓清净的天眼超过于人之眼,能见此众生的死时生时,好色或恶色,妙,或为不妙,往来于善处,以及不善之处,随着此众生之所作之业,能见其如真(如实而知见)。如果这位众生成就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而诬谤圣人,为邪见,而成就邪见之业的话,他就会因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转生至于恶处,而生在于地狱之中。如果这位众生,成就身的妙行,成就口的妙行,成就意的妙行,不诬谤圣人,为正见,而成就正见之业的话,他就会因缘于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升上善处,会得往生于天中。他来问我有关于未来之事时,我就回答他有关于未来之事。我也到于他所住之处,去问他未来之事时,他也回答我未来之事。我随所问他有关于种种事时,他也回答我随所问的事。』

  瞿昙!我在于这一生当中,作本来所作的,得本来所得(无论所作所得的那一种),尚且不能记忆,更何况能忆起由于有因有缘的无量本昔(宿世)所生之事呢?瞿昙!我尚且不能看见飘风鬼,何况清净的天眼超出过于人之眼,而能见此众生之死时、生时,善色、恶色,妙与不妙,趣至于善处,及不善处,随着此众生之所作业,能见其如真呢?瞿昙!我曾作如是之念:如果沙门瞿昙,问起

  我的从师学法之事的话,傥(或者)能回答他,使其可意的。」

  世尊就问而说:「优陀夷!你从师学其法,到底是学甚么法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他说(我师说)色乃超过于一切色的,其色乃为最胜,其色乃为最上的(外道都说是最上之色,是最胜之色)。世尊问说:「优陀夷!到底是甚么色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如果色,更没有其它之色,能比其色更最上最妙的话,就为之最胜的了。则那种色就是最胜,那个色就是最上的。」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犹如有人,曾作如是之说:『如在此国里,有女人为最妙的,那人,我乃欲得到她。』对于他,如有人如是的问他而说:『你知道在此国里,有女人,为最妙的,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吗?又生长的为长、为短(高矮)?麄、细(麄大、细小的形体)?为白的,或黑的呢?或者为不白不黑呢?为剎帝利女(王族)呢?为梵志(婆罗门)、居士(毘舍)、工师(一般的劳工)之女呢?住在于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呢?』那个人回答说:『我不知道。』又问那个人说:『你不知道,又不看见在国里有女人为最妙(有最美丽的女人),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为长、短、麄、细、白、黑、不白不黑,为剎帝利女,为梵志、居士、工师等族之

  女,住在东方,或南方、西方、北方的话,而却作如是之言:我欲得那位女人呢?』像如是的,优陀夷!你所作之说,就是:『那位师父说色超过于色,其色为最胜,其色为最上。』然而我问你,有关于其色的问题时,你却不知道。」

  异学箭毛白佛说:「瞿昙!犹如紫磨之金那样,为极妙的金精。经过金师善于磨练,莹治而令其清净。藉用白练,安着在于日中,其色乃为极妙,其光明会照耀。像如是的,瞿昙!我说其色,乃超过于其它之色,其色为最滕,其色为最上的。」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了解的回答于我。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紫磨的金精,藉以白练,安着在于日中,其色为极妙,会有光明照耀,以及那些荧光虫,在于夜闇之中,光明照耀,其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萤火的光明,比较紫磨的金精的光明来说,为最上、为最胜的。」

  尊又问说:「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荧光虫在于夜间之中的光明照耀,以及那些燃油之灯,在于夜闇之中的光明照耀,在此二者的光明当中,到底那一种为最上,那一种为最胜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燃灯的光明,对于萤火虫的光明来说,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

  世尊问他而说:「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燃油灯在于夜闇中的光明照耀,以及燃大木积之火,在于夜闇中之光明照耀,在此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的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燃大木积之火之光明,对于燃油灯的光明来说,是为最上,是为最胜的了。」

  世尊问他而说:「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燃大木积之火,在于夜闇之中,光明照耀,以及太白星(金星,晓时的明星),在于平旦时,为无曀(天不阴沈),会光明照耀,在于此二者之中的光明,到底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太白星之光明,对于燃大木积的火光来说,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

  世尊问他说:「优陀夷!在你的意见为何呢?所谓太白星在于平旦为无曀(天不阴沈),而光明照耀,以及月殿的光明,在于夜半之时为无曀(天不阴沈),而光明照耀,在此二者之中的光明,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月殿的光明,对于太白星的光明来说,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了。」

  世尊又问说:「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月殿的光明,在于夜半为无曀的光明照耀,以及日殿的光明在于秋天时,向中(中午),天净而无曀的光明照耀,在于此二者之中的光明,那一种为最

  上,为最胜的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日殿的光明,对于月殿的光明来说,是为最上,是为最胜的了。」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有好多的诸天。现在此日月虽然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而其光明,仍然如故的不及于诸天的光明的。我在往昔之时,曾与诸天共集会,和他们共同论事,我所说的,可彼天意(都适可于天意,契于天心),然而我并不作如是之说:『其色乃超过于色,其色为最胜,其色为最上。』优陀夷!而你所指的色(指紫金色)之光,比起萤火虫之光色来说,为最弊最丑,却说其色乃超过于色,说其色为最胜,其色为最上,问后,也说不知。」异学箭毛白佛说:「世尊!悔过此说!善逝!悔过此说!」

  世尊问他说:「优陀夷!你为甚么作如是之说:『世尊!悔过此说!善逝!悔过此说!』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我作如是之说:『其色超过于色,其色为最胜,其色为最上。』而沙门瞿昙您,现在乃善于检发我,善教而善诃,使我为虚妄而无所有(使我所立的为虚妄,而不是实在。)瞿昙!因此之故,我乃如是之说:『世尊!我悔过此说!善逝!我悔过此说!』」

  异学箭毛又语说:「瞿昙!后世有一向之乐,有一种道迹,一向而作世证的。」世尊问他说:「优

  陀夷!甚么为之后世之一向之乐?甚么为之有一道迹,一向而作世证呢?」异学箭毛说:「瞿昙!或者有一人,乃为离开杀生,断除杀生,同时也离断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开邪见,而得正见。瞿昙!这就是后世之一向之安乐,就是有一道迹,一向为作世证的。」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知的解答于我。优陀夷!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人,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的话,他到底为一向乐呢?为混杂苦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是杂苦啊!」佛陀又说:「如有一人,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而得正见的话,他为一向乐呢?为杂苦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是杂苦啊!」

  世尊问而说:「优陀夷!这不是像如是的杂于苦,而乐于道迹,而作世证吗?」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像如是的,为杂于苦,乐于道迹,而作世证的。」

  异学箭毛白佛说:「世尊!悔过此说!善逝!悔过此说!」世尊问他说:「优陀夷!你为甚么缘故,作如是之说:「世尊!悔过此说!善逝!悔过此说!」呢?」异学箭毛回答说:「瞿昙!我刚才说后世有一向乐,有一道迹,一向为作世证。沙门瞿昙现在善于检发我,善教而善诃,使我为虚妄而

  无所有。瞿昙!因此之故,我乃作如是之说:『世尊!悔过此说!善逝!悔过此说!』」

  世尊告诉他说:「优陀夷!世间有一向安乐,有一种道迹,可一向而作为世证的。」异学箭毛问而说:「瞿昙!甚么叫做世间之一向安乐?甚么为之一种道迹,而一向可以作世证呢?」

  世尊回答说:「优陀夷!如果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游止于其中。而不共同于那些天之戒等、心等、见等的。其次,其觉与观都已息止,而内静、一心,而无觉(无粗寻)、无观(无细伺),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不共同于那些天之戒等、心等、见等的。其次,他离开于喜欲,而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不共同于那些天之戒等、心等、见等的。优陀夷!这叫做世间一向为安乐。」

  异学箭毛又问说:「瞿昙!世中之一向之安乐,唯此为极的吗?」世尊回答说:「世中一向安乐,不但此为之极。优陀夷!更有一种道迹,一向而作

  世证的。」异学箭毛问而说:「瞿昙!甚么叫做更有一种道迹,而一向为作世证的呢?」

  世尊回答他说:「优陀夷!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而得初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而得共同于那些天的戒等、心等、见等。其次,其觉与观都已息,内静而一心,而无觉、无观,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而得共同于那些天之戒等、心等、见等。其次,他乃离开喜欲,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具有了圣者所说的圣者所舍、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而得共同于那些天的戒等、心等、见等是。优陀夷!这叫做有一种道迹,一向而作世证的。」

  异学箭毛问而说:「瞿昙!沙门瞿昙的弟子,为了此世间的一向之乐之故,为了此一道迹,一向而作世证之故,从沙门瞿昙您,而学习梵行的吗?」世尊回答说:「优陀夷!我的弟子并不为了世间一向之乐之故,也不是为了一道迹,一向作世证之故,才从我学习梵行的。优陀夷!更有为了最上、最妙、最胜之作证之故,我的弟子才会从我学习梵行的。」

  于是,其大众,都放高大的音声而说:「他们是为了其最上、最妙、最胜之作证之故,沙门瞿昙的

  弟子,才会从沙门瞿昙而学习梵行的。」于是,异学箭毛,乃敕令自己的大众,叫他们默然,然后,向佛而说:「瞿昙!甚么为之最上、最妙、最胜?而为了此作证之故(为了证悟这种真理之故),沙门瞿昙的弟子,才会从沙门瞿昙您学习梵行的呢?」

  世尊回答说:「优陀夷!一位比丘,乃为乐灭、苦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优陀夷!这叫做最上、最妙、最胜,而为此作证之故,我的弟子才会从我来学习梵行的。」

  于是,异学箭毛,就从其座位站起,欲稽首佛足。于是,异学箭毛的诸弟子们,异学的梵行者们,乃白异学箭毛而说:「师尊!您现在应该作师之时,而却欲作为沙门瞿昙的弟子吗?师尊!不应作师之时,而作为沙门瞿昙的弟子呢?」这叫做异学箭毛的诸弟子之学习梵行者,为了异学箭毛而作为障碍,所谓从世尊学习梵行之事。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异学箭毛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九、鞞摩那修经第八(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诃责异学鞞摩那修,说他并不自知最胜之色,而自乐于五欲功德,而不发最上最胜之愿求。异学就憎佛,而谤佛,说佛不知世间之前际后际,而记说得究竟智。佛说已知,置世前际,置世后际,设不忆一生。如有弟子质直老实,而从佛教化如是之行的话,必定可得知道正法。说此法之时,异学遂生法眼,而从佛出家学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异学鞞摩那修,在于中午之后,彷徉(徘徊)而往诣于佛所,互相问讯后,问佛而说:「瞿昙!最上之色,最上之色!瞿昙!最上之色!」

  世尊问他说:「迦旃(鞞摩那修之姓)!你是指甚么色呢?」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说:「瞿昙!如果有一种色,更没有色比它为最上、最妙、最胜的话,瞿昙!那种色,就是最胜,那种色就是最上。」

  世尊告诉他说:「迦旃!如有人,作如是之说:『如在此国里,有一位女人,为最妙的,我欲得到她。』对于此人,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言而问说:

  『你知道在国中里,有一位女人为最妙,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出身)吗?到底为长短(高的,或矮的),为麄,为细(粗骨,或纤细)呢?为白、黑呢?为不白不黑呢?为剎帝利女呢?为梵志、居士、工师之女呢?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呢?』那个人回答说:『我不知道啊!』又问他说:『你不知、不见国中里有女人为最妙,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为长短麄细,白、黑,不白不黑,为剎帝利女,为梵志户居士、工师女?为东方、南方、北方的女人,而作如是之说:我欲得那位女人呢?』像如是的,迦旃!你作如是之说:『那个妙色为最妙之色,那个色为最胜,那个色为最上。』然而问你有关于其色之时,你却说为不知。」

  异学鞞摩那修白佛说:「瞿昙!犹如紫磨的极妙的金精,为金师善磨,而莹治,使其清净,藉用白练,安着在于日中,其色极妙,而光明照耀。像如是的,瞿昙!我说那个妙色为最妙之色,那个色为最胜,那个色为最上。」

  世尊告诉他说:「迦旃!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知的解答出来。迦旃!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紫磨金精,藉用白练,安着在于日中,其色为极妙,为光明照耀。这和萤火虫在于夜闇中的光明照耀,在此二者当中的光明,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的

  呢?」

  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而说:「瞿昙!萤火的光明,对于紫磨金精的光明来说,为最上、为最胜的。」世尊问他说:「迦旃!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萤火虫在于夜闇中的光明照耀,和燃油灯在夜问中的光明照耀,此二者当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说:「瞿昙!燃灯的光明,比较萤火虫的光明,为最上,为最胜的。」

  世尊问他说:「迦旃!你的意见为如何呢?所谓燃油灯在于夜闇中时的光明照耀,和燃大木积之火之在于夜间中之光明照耀,在此二者当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辨摩那修回答说:「瞿昙!燃大木积之火的光明,比较燃油灯之光明,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

  世尊问他说:「迦旃!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燃大木积之火之在于夜闇中之光明照耀,和太白星(晓星)之在于平旦无曀,而光明照耀,在此二者当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说:「瞿昙!太白星之光,和燃大木积之火的光明来说,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

  世尊又问说:「迦迦!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太白星在平旦无曀,而光明照耀,和月殿之光在于夜

  半无曀而光明照耀,在此二者当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说:「瞿昙!月殿的光明,对于太白星之光明来说,乃为最上,乃为最胜的。」

  世尊又问说:「迦旃!你的意见如何呢?所谓月殿之光,在夜半为无曀而光明照耀,和日殿的光明在于秋时的向中(中午)之时,天净而无曀,而光明照耀,在此二者当中的光明,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为最胜呢?」异学鞞摩那修回答说:「瞿昙!日殿的光明,对于月殿的光明来说,为最上,为最胜的。」

  世尊告诉他说:「迦旃!有好多的诸天。现在的这日月虽然有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然而其光明仍然如故,乃不及于诸天的光明的。我在于往昔之时,曾经和诸天共集,和他共同论事,我之所说的,都可彼天意(契于天心),然而我并不作如是之说:『彼为妙色,为最妙之色,他们的色为最胜,他们之色为最上。』迦旃!然而你却对于萤火虫的光色,还为最弊最丑(连萤火虫也不如,比萤火虫之光明,还差的很远)的精金,说它为妙色,为最妙色,说其色为最胜,其色为最上,问后,你却说不知。」于是,异学鞞摩那修,被世尊所当面诃责后,就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的样子。

  于是,世尊当面诃责后,又使其欢悦,而告诉他说:「迦旃!有五欲的功德,为可喜,于意念乐,与欲相应,而快乐。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迦旃!色或者为有爱的,或者令人不爱的。如有一人,他对于此色为可意,为称意、乐意、足意、满愿意。而他对于其余之色,虽为最上、最胜的,也不欲、不思、不愿、不求,他唯有对于此色,认为最胜、最上的。迦旃!像如是的,对于声、香、味、触也是一样的道理。迦旃!触,或者有爱者,或者令人不爱者。如有一人,他对于此触,为可意、称意、乐意、足意、满愿意。而对于其余之触,虽为最上、最胜的,也不欲、不思、不愿、不求,他对于此触,认为是最胜、最上的。」

  于是,异学鞞摩那修,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瞿昙!甚奇!甚特!沙门瞿昙为我而用无量的方便,讲说欲乐、欲乐第一。瞿昙!犹如由于草火而燃大木,由于木火而燃草火那样。像如是的,沙门瞿昙为了我而以无量的方便,阐说欲乐、欲乐第一之法。」

  世尊告诉他说:「止!止!迦旃!你长夜(常时)抱着异见、异忍、异乐、异欲、异意之故,不得尽知我所说之义。迦旃!所谓我的弟子,初夜(下午五点至九点)、后夜(零晨一点至五点),

  都常不眠卧,正定而正意,而修习道品,而至于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道已解脱生死)。他们才能尽知我所说的。」

  于是,异学鞞摩那修,向于佛而瞋恚,而生憎嫉不可之意,而欲诬谤世尊,欲堕世尊。像如是的诬谤世尊,像如是的欲堕世尊而对佛说:「瞿昙!有沙门、梵志,并不知道世间的前际之事,也不知道世间的后际之事,不知无穷的生死,而却记说已证得究竟智,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瞿昙!我曾作如是之念:为甚么此沙门、梵志,并不知道世间的前际之事,也不知道世间的后际之事,不知无穷的生死,而却记说已得究竟智,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呢?」

  于是,世尊便作如是之念:这位异学鞞摩那修,向于我而起填恚,而生憎嫉而不可意,欲诬谤于我,欲堕于我,像如是的诬谤我,像如是的堕于我,而对我说:「瞿昙!有一沙门梵志,并不知道世间的前际,也不知道世间的后际,不知无穷的生死,而却记说为已得究竟智,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呢?」

  世尊知道其心意后,就告诉他说:「迦旃!如有沙门、梵志,并不知道世间的前际,也不知道世间

  的后际,不知无穷的生死,而却记说为已得究竟智,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的话,他就应该要作如是之说:『且置世间的前际,且置世间的后际。』迦旃!我乃作如是之说:『且置世间的前际,且置世间的后际。』假如使其不能记忆一生,我的弟子比丘到此来时,不谈谄、没有欺诳,而质直的话,我就教化他。如果随我的教化,如是而行的话,必定能得知道正法。迦旃!犹如婴孩童子那样,为少年而柔软,而仰,而向卧。父母就缚他的手足。他在于后来辗转而长大,诸根也已成就,父母就解开他的手足。他唯记忆解缚之时,而不记忆被缚之时。像如是的,迦旃!我乃作如是之说:『且置世间之前际,且置世间的后际。』假如使其不忆起一生,我的弟子比丘之来,并不谀谄、不欺诳,而质直的话,我就会教化他。如果随我的教化,而如是而行的话,必定能得知道正法的。

  迦旃!譬喻如果由于油,由于炷(灯心),而灯燃那样,然而如果无人添益油,也不易炷的话,则前油已尽,后面并不更益添,就无所受后,自然会速灭的。像如是的,迦旃!我乃作如是之说:『且置前际,且置后际。』假如使其不忆起一生,我的弟子比丘之来,并不谀谄、不欺诳,而质直的话,我就教化他。如果随我的教化,而如是而行的话,

  必定能得知道正法的。迦旃!犹如十木聚,或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等之木聚,以火去烧它,而会洞然俱炽,遂见其火焰。然而后来并没有人更益草、木、糠、粪扫的话,则前薪已尽,后面没有更益,就无所受后,自会速灭的。像如是的,迦旃!我乃作如是之说:『且置前际,且置后际。』假如使其不能忆起一生,我的弟子比丘之来,而不谀谄、不欺诳;而质直的话,我就会教化他。如果随我的教化,而像如是而行的话,必定会得知道正法的。」

  说此法之时,异学鞞摩那修,乃远尘离垢,而生诸法的法眼。于是,异学鞞摩那修乃见法而得法,而觉白净之法,更没有余尊,不再由于他,已断疑度惑,而没有犹豫,已住于果证,对于世尊之法,得到无所畏,就稽首佛足,白佛而说:「世尊!我愿得从佛陀您出家学道,而受具足戒,而得为比丘,行持梵行。」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比丘!而行梵行吧!」这位异学,就从佛而得以出家学道,即受具足戒,得成为比丘,而行梵行。尊者鞞摩那修出家而学道,而受具足戒后,知法而见法,乃至于得证阿罗诃。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鞞摩那修,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