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传译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

  二一六、爱生经第五(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了失去爱儿而愁忧的梵志开示:爱生时,便生忧戚。那位梵志则说爱生时,会生喜心乐,而不生忧戚,故离开佛所,市郭儿(市民)则同意梵志之言。此事曾传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能了解其故,就听从末利皇后之言,而派遣那利鸯伽梵志,去问其诤。佛陀就援引母失爱儿以致疯狂之例,强调爱生则忧生。王闻而了知其义,加之而受末利夫人之劝,而誓为优婆塞。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梵志,唯有一位孩儿,其心乃极为爱念,对其儿,都很忍意温润,看他如宝,愈看愈爱看,并不会厌嫌。然而有一天,突然间便告命终。其孩儿命终之后,这位梵志乃非常的愁忧,致

  不饮食,不知穿其衣裳,也不涂香于身,唯有至于冢墓去哀哭,都回忆其孩儿所卧之处。于是,这位梵志,乃周遍彷徉(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住在一边。

  世尊问他说:「梵志!为甚么现在你的诸根,不似住于自心呢?」(心不在于意根的样子)。梵志回答说:「现在我的诸根,怎能得以住于自心呢?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我乃唯有一孩儿,我的心极为爱念他,对他都非常的忍意温润(照顾得无微不至),怎样看,也不会厌烦。然而忽然之间,便告命终(死亡)。他命终之后,我便生起愁忧,不能饮食(饭食不能入口,无心于饮食),不着衣裳(不顾穿衣不穿衣),亦不涂香(不知涂香于身,以资庄严,以防诸害),唯知到了儿子的坟冢去啼哭,都忆念孩儿所卧的地方。」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梵志!如是!梵志!如爱生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梵志听后说:「瞿昙!为甚么说如爱生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呢?瞿昙!当知!如爱生起时,便会生喜心而快乐的。」

  世尊如是而至于再三的告诉他说:「如是!梵志!如是!梵志!如爱生起时,便会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悔的。」梵志也至于再三的说:「瞿昙!为甚么说爱心生时,便会生愁戚、啼

  哭、忧苦、烦惋、懊悔呢?瞿昙!当知!如爱心生起时,便会生喜心之快乐啊!」

  这时,那位梵志,听佛所说,不说为是(不认为佛所说的为是),唯说为不是后,就从其座位站起,奋头(振动其头,摇头)而去。

  那时,在于胜林的门前不远处,有好多的市郭儿(市的住民),正在共相博戏,梵志遥见后,便作如是之念:世间里,如有聪明智慧的人,不能越过于博戏之人,我现在宁可到他们之处,如和瞿昙所共论的事,尽向他们说。于是,梵志就往至于众多的市郭儿(市民),正在共博戏之处,如和世尊所共论的,都尽向他们说。

  众多的市郭博戏儿们听后,对他说:「梵志!为甚么说如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呢?梵志!当知!如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喜之心而快乐的。」梵志听后,便作如是之念:博戏儿所说的,正与我所说的相同。就颔头(微微点头)而去。

  于是,此论乃展转而广布,而传入于王宫。拘萨罗王波斯匿,听闻沙门瞿昙曾作如是之说:「如爱念生起时,便会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便对末利皇后(胜鬘皇后。其女同名为胜鬘夫人,故有佛为胜受夫人所说之『胜鬘经』)说:「我听说瞿昙作如是之说:「如爱念生起时,便会

  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悔。」末利皇后听后,白王说:「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如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悔的。」

  拘萨罗王波斯匿对末利皇后说:「听师宗之说后,其弟子必定会同于其主义。沙门瞿昙是妳的师父,因此之故,妳也会作如是之说,妳是他的弟子,因此之故,会作如是之说:『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末利皇后白王说:「大王!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自己去问他,也可以遣使去问他。」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就告诉那利鸯伽(竹膊)梵志说:「你到沙门瞿昙之处,代我问讯沙门瞿昙的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与否?而作如是之说:『拘萨罗王波斯匿问讯(问候)您的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吗?沙门瞿昙实在作如是之说: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吗?』那利鸯伽!如沙门瞿昙有所说的话,你就应当善受持诵。为甚么呢?因为像如是之人,终究不会打妄语的。」

  那利鸯伽梵志受王的教言后,就往诣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瞿昙!拘萨罗王波斯匿叫我代他问讯您的圣体康强,

  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吗?沙门瞿昙您实在作如是之说:『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吗?」

  世尊告诉他说:「那利鸯伽!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知的回答于我。那利鸯伽!你的意见如何呢?假如有人,其母命终的话,那个人就会发狂,心会大错乱,甚至于脱衣裸形随路而遍走,而作如是之言:『诸位贤者!看见我家母吗?诸位贤者!看见我家母吗?』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就可以知道,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起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像如是的,如遇父、兄、姊、妹之死亡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儿妇如命终的话,那个人便会发狂,心会大错乱,会脱衣裸形,随路而遍走,而作如是之言:『诸位贤者!看见我的儿妇吗?诸位贤者!看见我的儿妇吗?』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就可以知道,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起愁感、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那利鸯伽!往昔之时,有一个人,其媳妇暂时回归娘家时,那些诸亲族欲夺而更嫁(硬要她改嫁他人),那位妇女听此消息后,便速疾的回到夫家,向其夫说:『夫君!现在当知!我的亲族强欲夺君您的媳妇,欲改嫁给他人,您欲作何计(有甚么办法吗?)』于是,那个人就牵执其妇人之臂,将人带入室内,作如是之言而说:『都同到后世吧!都同

  到后世吧!」就用利刀斫杀其妇,并自害自己(同归于尽)。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就可知道,如爱念生起时,便会生起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

  那利鸯伽梵志听佛所说,就善受持诵,从其座位站起,绕佛三匝后而去。他回到拘萨罗王波斯匿之处,白王而说:「大王!沙门瞿昙确实作如是之说:『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起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

  拘萨罗王波斯匿听后,对末利皇后说:「沙门瞿昙确实作如是之说:『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起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末利皇后白王说:「大王!我问大王您,您就随所解答:您的意见如何呢?王您爱鞞留罗大将(为王之子,后登基为琉璃王)吗?」回答说:「实在很爱他。」末利又问说:「如果鞞留罗大将变易而有异(不言死,而言异,忌言也。)的话,王当如何呢?」回答说:「末利!如果鞞留罗大将变易而有异的话,我必定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末利白王说:「由于此事故,就会知道爱念如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

  末利又问说:「王您爱尸利阿荼大臣(王有力的大臣),爱一奔陀利象(王所乘之象),爱婆夷利童女(王的女儿),爱雨日盖(释迦族摩诃那摩之

  婢女所生之女,伪装为王女,以应波斯匿王之求婚,后生鞞留罗),爱迦尸及拘萨罗国吗?」(拘萨罗国已占有迦尸国),回答说:「实在很爱。」

  末利又问:「如果迦尸国,及拘萨罗国,有变易而易的话,大王您当会如何呢?」(当然是包括尸利阿荼大臣人等之事)。回答说:「末利!我所具足的五欲功德(五欲的性能),而能自娱乐的,都由那二国家,假若迦尸国,及拘萨罗国当会变易而有异的话(被他国所侵夺而灭亡)。我乃至会没有生命,更何况怎么不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悔呢?」末利白王说:「由于此事故,就会知道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

  末利又问王说:「您的意见如何呢?为爱我吗?」王又回答说:「我实在很爱妳的。」末利又问:「如果我一旦变易而异的话,大王当会如何呢?」回答说:「末利!如果妳一旦变易而有异(死亡)的话,我必定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末利白王说:「由于此事之故,就会知道如果爱念生起时,便会生忧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的。」

  拘萨罗王波斯匿对末利说:「末利!从今日起,沙门瞿昙,乃因此事之故,即是我的师父,我就是他的弟子了。末利!我现在自归依于佛与法,及比

  丘众(僧),唯愿世尊受我为其优婆塞(在家的弟子)!从今日起,终身都自归依三宝,乃至于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及末利皇后,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七、八城经第六(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为八城居士说成就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之十二甘露门。八城居士非常的欢喜,乃供养阿难美食,及居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刚般涅槃后不久之时,有众多的上尊名德比丘,都游行在于波罗利子域(华氏城,中印度摩揭陀国的新都),住在于鸡园(精舍)。

  这时,第十居士八城(第十居士,八城人。也就是八城的居士,第十),持有很多的妙货,往至于波罗利子城,为了治生而贩卖(作商业)。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其众多的妙货,乃很快就卖完(货卖速售),而大得财利(赚了很多钱),就欢喜踊跃。事后即出波罗利城,往诣于鸡园之众多上尊名德比丘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这时,诸位上尊名德的比丘们,就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之心,成就其欢喜。用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默然而住。

  这时,诸上尊的比丘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于是,第十居士八城,白大德们说:「上尊们!尊者阿难,现今在于甚么地方呢?我欲往见他!」诸上尊的比丘们回答说:「居士!尊者阿难,现今乃住在于鞞舍离(广严)的猕猴江边的高楼台观,如果欲拜见他的话,可往那个地方。」

  那时,第十居士八城,听后,就从座位站起,稽首诸上尊比丘之足后,绕他们的身边三匝后离去,就往谐尊者阿难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而白阿难说:「尊者阿难!我欲有所请问,能听允我的请问吗?」尊者阿难告诉他说:「居士!欲问便问,我听后当会思其义而回答于你。」

  居士问说:「尊者阿难!世尊,乃为如来、无所著、正尽觉,已成就慧眼,而彻见第一义(宇宙人生的真谛),而颇说一法:如果圣弟子能安住于漏尽无余,而得心解脱吗?」尊者阿难回答说:「如是!」居士又问说:「尊者阿难!世尊为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而成就慧眼,而彻见第一义(真谛),而怎样的说有一法,如果圣弟子安住于漏尽而无余,而得心的解脱呢?」

  尊者阿难回答说:「居士!多闻的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的境地),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依于此处(境地),而观法如法。他依于此处,而观法如法,住于其境界而得漏尽的,或者有是处(有这种事)。如果住于其境界,而不得漏尽的话,或者也会也于此法,而欲于法,爱于法,乐于法,静于法,而爱乐欢喜,而断尽五下分结(欲界的烦恼。贪、瞋、身见、戒取见、疑),而化生于彼(色界),而般涅槃,得不退转之法,终究不会再还来于这里。

  又次!居士!多闻的圣弟子,其心与慈俱在,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遍满于四维上下,普周于一切,其心都与慈俱在,无结而无怨,无恚而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其心之与悲、与喜,也同样的道理。而其心也与舍俱在,无结而无怨,无恚而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依于此处(境地),而观法如法。他依于此处,而观法如法,住于其处而得漏尽的,或者有是处(有此事)。如果住于其处,而

  不得漏尽的话,或者会因于此法,而欲于法,爱于法,乐于法,静于法,爱乐而欢喜,而五下分结都断尽,而化生彼(色界),而般涅槃,得不退转之法,终究不再还来此世间。这就是所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后,说有一法:如那圣弟子住于漏尽无余,而得心解脱。

  又次,居士!多闻的圣弟子,已度一切的色想(色无边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住于此处,而观法如法。他住于此处,观法如法,住于其处而得漏尽的,或者有此道理的。如果住于其处,而不得漏尽的话,或者会因于此法,而欲于法,爱于法,乐于法,静于法,爱乐而欢喜,而断尽五下分结,化生于彼(色界),而般涅槃,而得不退转之法,终究不再还来于此世间。这就是所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后,说有一法:如那圣弟子住于漏尽无余,而得心解脱。」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就从其座站起,偏袒着衣,叉手而白阿难说:「尊者阿难!甚奇!甚特!我问尊者阿难您,一种甘露之法门,而尊者阿难您乃于一时(一口气),为我说十二种甘露法门。现在此十二种甘露法门,必定会随其所依,得安隐而出。尊者阿难!犹如离开村里不远之处,有一栋大屋舍,开有十二门户,如人所为之故,而能进入于

  其屋中。又有一人来,不为那人而求义及饶益,不求安隐而将那栋房屋烧掉。尊者阿难!那人必能得在于此十二门户,随所依而出,而得自安隐,像如是的我问尊者阿难有关于一类甘露门,而尊者阿难乃一时为我说于十二甘露的法门。现在此十二甘露法门,必定能随所依,而得安隐出。尊者阿难!梵志之法与律当中,所说的为不善之法与律,尚且应该供养师尊,何况又是我,怎么不供养大师尊者阿难您呢?」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就在于其夜中,施设极妙净美而丰饶的食噉含消(饮食物),施设饮食完毕后,在于平旦时,敷一座位,请住于鸡园的大众,以及鞞舍离众,皆来集在于一处,自行澡水,则以极妙净美而丰饶的食噉含消,亲手自斟酌,令大众饱满。令事完毕后收器物,行澡水竟,就持五百种物去买来之屋,别施于尊者阿难!尊者阿难纳受后,转施给与招提僧(招提为四方,招提僧就是游行于四方的比丘僧。)

  尊者阿难所说的为如是,第十居士八城,听尊者阿难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一八、阿那律陀经(上)第七(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陀尊者应诸比丘之问,而简答四禅及漏尽为贤死贤命终,尤其是得证解脱生死之漏尽为极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诸比丘们,就在于晡时(申时,夕时),从他们的燕坐寤起,往诣于尊者阿那律陀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言说:「我们欲有所问,如听允的话,才敢陈述。」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欲问便可以问,我听后当会审思其中之义。」

  这时,诸比丘们就问而说:「甚么叫做比丘之贤死,贤命终呢?」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如果比丘能够离开欲,离开不善之法(初禅),乃至能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的话,这就叫做贤死、贤命终的了。」

  这时,诸位比丘们,又再问而说:「比丘之贤死、贤命终,这为最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贤死、贤命终,并不是以此为最极的。

  又次,诸位贤者!如比丘能得如意足,能得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以上为六神通),而得无漏,而心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叫做比丘之贤死、贤命终!」

  这时,诸位比丘又问而说:「比丘之贤死、贤命终,也极于如是吗?(以此为最极,最完备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乃以此为贤死、贤命终之极的。」

  于是,诸比丘听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乃善受持诵后,就从他们的座位站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之足,绕三匝后离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一九、阿那律陀经(下)第八(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尊者阿那律陀为诸比丘们讲说:见质直、得圣戒,修四念处、四无量心、四空定,得漏尽,为之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诸比丘们,则于晡时,从燕坐站起,往诣于尊者阿那律陀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白尊者说:「我们欲有所问,能听允,乃敢陈述。」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欲问便问好了,我听后,定会思其义而回答的。」

  这时,诸比丘们即便问说:「甚么是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呢?」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如比丘见质直,以及得圣爱戒(圣者所爱之戒,四不坏净之第四信戒)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而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最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并不以此为极的。又次,诸位贤者!如果比丘能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心、法如法(观察身、受、心、法的四念处)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并不以此为极的。又次,诸位贤者!如比丘之心,能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遍满于四维上下,普周于一切,其心与慈俱,无结而无怨,无恚而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与悲、与喜,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心与舍俱,无结而无怨,无恚而无诤,极广而甚大,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以上为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仁并不以此为极的。又次,诸位贤者!如比丘能度过一切色想(空无边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就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修四空定。)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并不以此为极的。又次,诸位贤者!如比丘能度过一切色想(空无边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就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修四空定。)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并不以此为极。又次,诸位贤者!如有比丘,能度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已灭,而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中(灭受想定),以及慧观,而诸漏已尽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诸漏已尽)。

  这时,诸比丘们,又再问说:「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这为极的吗?」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说:「诸位贤者!比丘之不烦热而死,不烦热而命终,是以此为极的了。」

  这时,诸位比丘听尊者阿那律陀所说的,乃善受持诵,就从其座位站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的双足,绕三匝后离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的为如是,诸比丘们听尊者阿那律陀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见经第九(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为一位异学梵志说:如来并不一向都说世间为有常无常,以及如来之终不终等问题。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为佛陀般涅槃后不久之时,尊者阿难游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

  于是,有一位异学梵志,是阿难尊者还未出家时的朋友。他在于中午后彷徉,往诣于尊者阿难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于一边。他对阿难尊者说:「我欲有所问,是否能听允我之问吗?」尊者阿难回答说:「梵志!你欲问便问好了,我听后定会思其义而回答。」

  异学梵志即便问说:「所谓对于此见,都舍置、都除却,都不尽于通常而说吗?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没有常(无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即是身(生命〔我〕与身体为同一物),或者为生命(我)乃异,身体也异(我与身体为不同于一体);如来终、如来不终(佛死后如来身为有-存在?或为无-不存在?)如来终不终(如来死后,也存在,也不存在);如来也非终,也非不终(如来死后也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沙门瞿昙知道此诸见,如应知道而知道吗?」

  尊者阿难回答说:「梵志!所谓这些见解,是世尊,也就是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之所舍置除却,为不尽通说的。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即是身(我即是身)?为命乃异而身异(我与身为不同的一物)?如来为终(死后无有,也就是不存在)。如来不终(死后还存在)?如来为终不终(存在不存在)?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死后也为存在,死后也为不存在)?世尊为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乃知此诸见,如应知而知的。」

  异学梵志又再问说:「所谓对于此见,沙门瞿昙乃舍置除却,不尽于通常,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即是身(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不同为一物)?如来终(死后不存在)?如来不终(死后存在),如来终不终(死后存在不存在)?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也存在也不存在)?沙门瞿昙到底是怎样的知道此诸见,而如应知而知呢?」

  尊者阿难回答说:「梵志!所谓此见,则世尊,也就是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乃舍置除却,并不尽通说。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无常住)。世间有底(有边),世间无底(无边);命即是身(我即是此身体),为命异身异(我另有存在,身体和我为个别之体),如来终(死后已没有)、如来不终(死后还有存在),如来终不终(佛死后为无、为有),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死后也是不完,也是并不是不完)呢?异学梵志!像如是之具,如是之受,如是之趣,如是之生,如是之至于后世,所谓此是世尊,也就是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之所舍置除却,不尽通说,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我)就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如来为终(死后为没有),如来为不终(死后还存在),如来终不终(死后为无、为不无),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佛死后也不是完了,也不是不完了)呢?像如是的知道此诸见,这些诸见都应如是而知的。」

  异学梵志自尊者说:「我现在要自归依于阿难您!」尊者阿难告诉他说:「梵志!你不可以自归依于我,如我自归依于佛那样,你也应该自归依于佛。」异学梵志白尊者说:「阿难!我现在要自归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都自归依,乃至命尽。」

  尊者阿难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位异学梵志听尊者阿难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二一、箭喻经第十(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鬘童子对于佛陀并不常言世间之有常、无常,有底、无底,乃至如来终、不终等问题,而有所不满。佛陀说出家学道的目的,并不是为此知见而来,假如求此见的话,就与义不相应,也就是无益而徒受烦苦而已。犹如有人,其身被毒箭射中,却说未可拔箭,应该要先知其由来,于是而一一的追问而命终。最后告诉他应学四圣谛之能趣于涅槃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鬘童子(舍卫城人,毘舍离种,波斯匿王的财务官之子,后出家而证果),独自一人在安静之处,燕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所谓此见,为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为个别体,而不同),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死后为没有,如来死后还存在),如来终不终

  (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如来死后也不终了,也不是不终了)呢?我不欲愿于此事!我不堪忍于此事!我不可此(不认此为对的)!假如世尊为我,一向而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就会从佛去学梵行。假如世尊不为我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就应当难诘他(反驳佛),就应舍弃佛而去。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亦非终了,也非不终了呢?如果世尊为我而一向都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均为是虚妄之言的话,我就会跟从他去学梵行,假如世尊不为我一向而说这就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之言的话,我就应当难诘他,然后舍弃他,而他往。

  于是,尊者鬘童子,就在于晡时(申时,夕时),从其燕座起来,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我今天独自在安静处,燕坐思惟,心作如是之念:所谓此见,乃为世尊所舍置除却,不尽通说的,所谓世间为有常,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也非不终了呢?我不欲此事(我不希望佛不常说这些事)!我不堪忍这些事!我认为此事为不可!如世尊一向知道世间为有常的话,则世尊当会为我说。假若世尊不一向知道世间为有常的话,当会直言为不知。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也非终了也非不终了呢?如世尊一向都知道此为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之言的话,世尊当会为我而说。假若世尊不一向知道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之言的话,当直言为不知道的。」

  世尊问他说:「鬘童子!我本来颇(是否)为你,作如是之说:世间为有常,而你才要来从我学梵行的吗?」鬘童子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又说:「像如是的,我说: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如来死后为不终,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我本来颇(是否)为你作如是之说:此是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之言,你乃来从我学梵行的吗?」鬘童子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鬘童子!你本来颇(是否)向我说:如世尊为我一向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当会跟从世尊学习梵行吗?」鬘童子回答说:「弗也!世

  尊!」

  佛陀说:「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鬘童子!你本来颇(是否)向我说:如果世尊为我一向说此为真谛,其余的都为虚妄之言的话,我当会跟从世尊去学习梵行吗?」鬘童子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鬘童子!我本来不向你有所说,你本来也不向我有所说,你乃愚痴的人的了!为甚么缘故,作虚妄而诬谤于我呢?」

  于是,尊者鬘童子被世尊所诃责数,乃内怀忧戚,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好像在想甚么的样子)。

  于是,世尊当面诃责鬘童子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假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就不跟从世尊学习梵行。那位愚痴的人,就究竟不知真理,在于中间,而命终的了(未知真理,就死亡)。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如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如果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为之真谛,其余的皆为是虚妄之言的话,我乃不跟从世尊去学习梵行。即那位愚痴的人,究竟不得知道真理,在于其中间,就命终了。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射中,由于毒箭之故,受极重之苦。他有亲族,怜念他,愍伤他,为了他而求利义饶益安隐,便为其求箭医。然而那位中箭的人,却作此念:未可以拔箭!我应该要先知道那个人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出身)?是为长?为短?为粗?为细?为黑?为白?为不黑不白?为剎利族?或为梵志、居士、工师等族?为东方?或为南方、西方、北方呢?未可先拔箭!我应先知道其弓为柘做的?或为桑、为槻、为角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其弓札,彼为是牛筋?或者为麞鹿筋?或者为丝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弓色为黑?或者为白、为赤、为黄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弓弦为筋?或者为丝、为纻、为麻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干为木的呢?或者为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缠为是牛筋?或者为麞鹿之筋?或者为是丝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箭羽为飘(白面青羽之鸟)之毛呢?或者为鵰鹫之毛呢?为鹍鸡(大只鸡)之毛呢?为鹤之毛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要先知道箭为錍(箭镞之类,其形状为广长

  而薄镰)呢?为矛呢?为铍(实剑而用刀削裹的)呢?未可先拔箭!我应该先知道作箭师为如是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出身)?长的为长(高)、为短(矮)、为麄、为细?为黑、为白,为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呢?那个人究竟(终归)并不知道这些,而在于其中间,乃告命终的了。

  如果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假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间为有常的话,我就不跟从世尊去学梵行。那位愚痴的人,究竟不得知道真理,在于其中间,就命终的了。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如果有愚痴的人,作如是之念:如果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其余的均为是虚妄之言的话,我就不跟从世尊去学梵行。那位愚痴的人,究竟不得知此道理,在于其中间,就命终了。

  世间为有常,由于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由于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尽然的。世间为有常,有此见之故,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也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而身异(命-我和身为不同而有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有此见之故,而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此事乃为不然。

  世间为有常,无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乃是不然的。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没有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为不同),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没有此见之故,而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世间为有常,没有此见之故,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像如是的,世间为无有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呢?无此见之故,而不跟从我学习梵行的话,则此事为不然。

  世间为有常的话,就是那些所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阴之产生。像如是的,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底,世间为无底,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为异物),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终了不终了,如来亦非终了亦非不终了的话,则所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忧戚、啼哭、忧苦、懊恼,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阴之产生。

  世间为有常之事,我并不一向说此。为甚么缘故,我不一向说此事呢?因为此乃不是与义相应,并不是与法相应,非为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觉,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说此事。像如是的,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底(有边),世间为无底(无边),命(我)即是身,为命异身异(我与身不相同),如来死后为终了,如来死后为不终了,如来死后为终了不终了,如来死后为非终了亦非不终了,等事,我都不一向说此事。为甚么缘故,我乃不一向说此事呢?因为这些事并不是与义相应,并不是与法相应,并不是梵行之本,不趣于智,不趣于觉,不趣于涅槃,因此之故,我乃不一向说这些事的。

  到底甚么法,是我一向都在说的呢?下面的这些义,就是我一向所说的:苦、苦之集、苦之灭、苦之灭道迹,就是我一向阐说之法。为甚么缘故,我乃一向都说这些法呢?因为这是与义相应,是与法相应,是梵行之本,是趣于智、趣于觉、趣于涅槃

  之故,因此之故,我乃一向阐说此法。如这是不可说的,则不说,可说的,则说。应当要如是而持!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二二、例经第十一(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欲断无明,别知无明,乃至老死的话,就应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十一切处,十无学法。佛陀并详说各项之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舍卫城),住锡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念处。甚么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当应修学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恶,乃至断五盖(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能覆盖善心)、心秽、慧羸(无智慧),而观察内身如身(观身不净),至于观觉(观受是苦)、心(观心无常)、法如法(观法无我),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像如是的数断(屡次的断灭),和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也是同样的道理。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为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观察心,观察法如法(观察身为不净,受的为苦的,心为无常的,诸法为无我-色受想行识等结成之故),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身受心法)。

  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1.断断,恶法断之又断。2.律仪断,持戒律、守威仪,不使恶起。3.随护断,随顺守护正道,使不退没,令恶法不起。4.修断,修作正道,使其增长,而断除诸恶。)甚么为之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已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为了断此恶法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未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不生此法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未生起的善法,为了生起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而举心去断它;已生起的善法,为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之故,发欲(发心)而求方便,而精勤的举心去断它。这叫做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经文之四断:1.已生恶,令消灭,2.未生恶,令不起,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其义都同)。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果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已生之恶不善之法,为断除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不生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未生的善

  法,为了其生之故,发欲而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已生的善法,为了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之故,发欲(发心)去求方便,而精勤举心去断它。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

  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1.欲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2.勤定,依勤之力,3.心定,一心专注欲心之力,4.观定,依观之力,故是引发而起。通常都为四神足)。甚么为之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修习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勤定)、心定,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修习思惟定(观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之出现于世,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

  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欲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心定,也同样的道理。而修习思惟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如意足。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甚么为之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达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禅呢?如有时如来出现在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止于其中,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

  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甚么为之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叫做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根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根。

  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甚么为之欲断除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除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知道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梆(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五力。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七觉支(能觉了之法,有七种支派分齐,故也为七觉分,也就是觉法分为七种。1.择法觉支,用智慧观察诸法时,善能拣择简别真伪。2.精进觉支,用心专一,没有间歇,而行真法。3.喜觉支,心契悟真理,而得欢喜。4.轻安觉支,所谓除觉分,所除身心的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5.分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6.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7.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舍之心所)。甚么为之欲所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七觉支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为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1)念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起于非品。像如是的修学、(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息(轻安)觉支、(6)定觉支,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修学(7)舍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起于非品,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七觉支。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如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七觉支。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七觉支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念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学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轻安)觉支、定觉支,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修学舍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甚么为之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正见,乃至修学正定的八正道。这叫做欲所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八支圣道。像如是的数(屡)所、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而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八支圣道。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八支圣道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正见,乃至修学正定之八圣道,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八支圣道。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十种一切处(十遍处)。甚么为之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学十种一切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乃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第一之地一切处(地大遍一切处),四维上下都不二而无量(观察地大遍满于一切处,使无间隙之观法。以下水、火、风、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空、识,都同)。像如是的,修习水大遍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青遍一切处、黄遍一切处、赤遍一切处、白遍一切处、无量空处遍一切处,都同样的道理。而修习第十之无量识处遍一切处,四维上下都不二而无量,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之遍一切处。像如

  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之遍一切处。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之遍一切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第一之地大遍一切处,四维上下都不二而无量。像如是的修习水大遍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青遍一切处、黄遍一切处、赤遍一切处、白遍一切处、无量空处遍一切处,都同样的道理。而修习第十之无量识处遍一切处,四维上下都不二而无量,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的遍一切处。

  欲断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无学法((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9)正智、(10)正解脱)。甚么为之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无学法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行,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无学的正见,乃至修学无学的正智,这叫做欲断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无学之法(八正道加正智、正解脱)。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无学法。甚么为之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无学之法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此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芜学的正见,乃至修习无学的正智,这叫做欲别知无明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种无学之法。

  如无明那样,行,也是像如是的;如行那样,识,也是像如是的;如识那样,名色,也是像如是的;如名色那样,六处,也是像如是的;如六处那样,更乐(触),也是像如是的;如更乐那样,觉(受),也是像如是的;如觉那样,爱,也是像如是的;如爱那样,受(取),也是像如是的;如受(取)那样,有,也是像如是的;如有那样,生,也是像如是的。如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念处。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观察内身如身,至于观察觉(受)如觉(受),观察

  心如心,观察法如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念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都是同一道理,以下同。)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而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而观察内身如身,乃至观察觉(受)如觉(受),观察心如心,观察法如法,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念处。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四正断。甚么为之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已生之恶不善之法,为了断灭它之故,而发欲求方便,而精勤举心而断灭它;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了不生它之故,而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它;未生的善法,为了其生起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断恶念,使善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为了其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断会阻碍善之法),这叫做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已生之恶不善之法,为断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为不生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未生的善法,为其生起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已生的善法,为其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之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而断,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正断。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四如意足。甚么为之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所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

  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如意足,修习心定如意足,修习思惟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起于非品,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所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习精进定如意足,修习心定如意足,修习思惟定如意足,而成就断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如意足。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甚么为之欲所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像如是的数

  (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离欲、离恶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四禅。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叫做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根。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根。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根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五根。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五力。甚么为之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五力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叫做欲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力。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力。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力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信力,修学精进力,修学念力,修学定力,修学慧力,这叫做人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五力。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念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学择

  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修习舍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当应修学七觉支。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念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像如是的修学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修学舍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趣于非品,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七觉支。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正见。乃至修学正定,为之八,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

  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正见,乃至修学正定,为之八,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八支圣道。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的遍一切处。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十种的遍一切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第一地大遍一切处,遍于四维上下为不二,而无量。像如是的修习水大遍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青遍一切处、黄遍一切处、赤遍一切处、白遍一切处、无量空处遍一切处,都同样的道理,修习第十之无量识处遍一切处,遍于四维上下为不二,而无量,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遍一切处。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遍一切处。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的遍一切处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习第一地大遍一切处,遍于四维上下都不二,而无量。像如是的修习水大之遍于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青遍一切处、黄遍一切处、赤遍一切处、白遍一切处、无量空处遍一切处,都同样的道理。修习第十之无量识处遍一切处,四维上下都不二,为无量,这叫做欲别知老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的遍一切处。

  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习十种的无学法。甚么为之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要修习十无学法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无学的正见,乃至修学无学的正智,这叫做欲断灭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十种无学法。像如是的数(屡)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十种无学法。甚么为之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十种无学法呢?如有时如来出现于世间,为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他乃断灭,

  乃至断灭五盖、心秽、慧羸,而修学无学的正见,乃至修学无学的正智。这叫做欲别知老死的话,就应当修学的十种无学法。」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