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四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四 善聚品第三十二

  概要:本品首先提示五根,依次为五盖、礼佛的五功德,以及阎罗王的五天使、罪人之在于地狱之苦相,佛陀与阿难的问答,天人的五衰,佛陀灭后,那罗陀比丘以文荼王夫人之死亡为缘,而为王说去,病人与看护之人之存心之五事。

  二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为善聚,为最大的善聚,如能修行五根的话,就能成就须陀洹果,乃至成就阿罗汉果。因此,应求方便,去行持此五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讲说有关于善聚之事,你们听后应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到底是甚么法,名叫善聚呢?所谓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根)是。那五根呢?所谓信根(信三宝、四谛),精进根(勇猛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慧根(知道四谛,启发智慧),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这五根。如果有比丘修行五根的话,便能成就须陀洹(入流,初果),而得不退转之法,必定会成至道。由此转进其行,而能成就斯陀含(一来,二果),而再来此世间一次(含天上的一次),而尽其苦际。再转进其道,而成就阿那含(不还,三果),不免再来此世间,即又能取般涅槃(在色界天完成寂灭)。转进其行,而至于有漏之灭尽,而成就无漏,而得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于其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胎,能如实而知道一切。

  所言的善聚,就是此五根是。所以的缘故就是:这乃为最大之聚,为众聚当中之妙。如果不行此法的话,就不能成就须陀洹,不能成就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以及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果得此五根的话,便会有四果,便会有三乘之道(阿罗汉、辟支佛、如来)。所言的善聚,乃以此五根为上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修行此五根。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贪欲、瞋恚、睡眠、调戏(掉举)、疑等五盖为不善之聚。所有的恶法,都由此而起的,三恶道也是因之而有,因此,当求方便,去灭此五盖。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讲说不善之聚,你们听后,应当要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乃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它为甚么叫做不善聚呢?所谓五盖是。那五盖呢?(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睡眠盖,(四)调戏盖(掉举盖),(五)疑盖,这就是所谓的五盖。如果欲知道不善聚的话,就是这五盖。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当知!因为倘若有此五盖的话,便会有了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所有的不善之法,都是由于此而生起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灭除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掉举盖)、疑盖。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承事礼佛的话,就能成就端正、好声、多财饶宝、生长者之家、转生天上等善处。因为如来乃有信、戒、闻、慧、善色等成就之故,大众当求方便,去完成此五种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承事,而礼佛的话,就会有五事的功德的。那五事呢?第一就是端正,第二就是好声,第三就是多财饶宝,第四就是会生长者之家,第五就是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天上等善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乃没有人能与他相等的!如来乃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因此之故,而能成就五事的功德。

  又为甚么因缘,礼佛就能得端正呢?因为由于见佛的形像后,就会发欢喜之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的。又由于甚么因缘,而能得好音声呢?由于拜见如来的形像后,能自三称其号,所谓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由此因缘,而能得好音声的。又由于甚么因缘,为多财饶宝呢?缘于他拜见如来之后,能作大布施,能散华、燃灯,以及其余的所施之物,由于此因缘,能获大财宝的。又由于甚么因缘,能转生在于长者之家呢?如果拜见如来的形像之后,其心已不会染着,而以右膝着在于地,长跪而叉手(合掌),以至心去礼佛,由于此因缘,而能生在于长者之家的。又由于甚么因缘,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能转生于善处,能往生于天上呢?因为诸佛世尊的常法,就是这样的: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而礼拜如来的话,便能往生于善处天上。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这五事的因缘而礼佛的功德。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的话,应当求方便,去成就此五事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能用天眼去观得众生所趣的地方,有如在宅内知道出入往来之人那样。依次为:阎罗王以生、老、病、死、贼之五天使,去责问罪人之不修诸善法。罪人受诸地狱之苦。阎罗王发愿脱离地狱的苦难,而生人中,而出家学道。最后为佛嘱比丘应使身口意行无缺,灭除五结,修行五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犹如一间屋舍开有两扇门相对,有人住在其里面,又有人在于上面而住,观看其下面出入行来的人,都能一目了然(皆悉知见)那样,我也是如是的。我用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的生者、终者(死亡),或者是转生在善趣,在恶趣,或者是善色、恶色,或者为好,或者为丑,随着他们所行所种的一切,都能一一知道明白。

  如果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行正见之法,而和等见相应的话(行为合于正见),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善处的天上,这名叫做众生行善。如果又有众生,行如此的善法,而不造恶行的话,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再转生在于人类之中。如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恶,而造不善之行的话,在命终之后,会生在于饿鬼道之中。或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恶,而诽谤贤圣,和邪见相应的话,在其命终之后,会生在于畜生道之中。或者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恶,而造不善之行,而诽谤贤圣的话,在其命终之后,会转生在于地狱之中。

  到这时,地狱的狱卒会捉此罪人,到阎罗王(地狱之主神)之处,示给阎罗王后,并作如是之语而说:『大王!当知!此人在前世之时,身口意都行恶业,作诸恶行之后,生在此地狱之中的。大王!此人要怎样惩治他呢?』这时,阁罗王会渐与那人私问其罪,告诉那位罪人说:『云何?男子!你本来的前世,为人身的时候,不曾看见人类之为有出生,而得作人身,而处胎之时,乃极为困厄,其痛苦实在难以处(难居住),到了长大之时,其中经过,须经人养有,乳哺(饮母乳),须依人的沐浴身体等事吗?』这时,罪人回答说:『实在看见过!大王!』阎罗王说:『云何?男子!你自己不知生法之要行吗?不知身口意行,应须修诸善趣(善行)吗?』罪人回答说:『如是!大王!如大王的教言!但是我乃愚痴,不能分别而实行善行。』阁罗王说:『如你所说,其事不异(实在如此)。又能知道你不作身、口、意之善行,因此,在于今天,应当要追究你放逸的罪行。这并不是你的父母所作的,也不是国王、大臣之所作的。本来就是你自己所作的罪业,现在自当受其恶报的。』当时,阎罗王先问其罪,然后乃敕令治他的罪。

  又次,有第二位的天使问那位罪人说:『你本来作人之时,不看见老人的形体极为恶劣,行步乃苦竭(行时为极苦),衣裳被垢秽所坌着,进止(举止)都战掉(震栗),气息(呼吸)都以呻吟,不再有少壮时之心吗?』这时,罪人回答说:『如是!大王!我已看见过。』阎罗王说:『你当自知!你现在也会有如此的形老之法(会为老的性质),到老时,实会被人所讨厌,因此,当修其善行才对。』罪人回答说:『如是!大王!那时,实在不信这事情。』阎罗王回答说:『我实在知道你不作身口意之善行,现在当治你的罪业,使你以后不敢再犯。你所作的恶业,并不是父母所造的,也不是国王、大臣、人民所造的,你现在自造其罪业,就应当自受其恶趣。』这时,阎罗王,以此第二天使的身份,去教敕罪人。之后又以第三天使的身份告诉那位罪人说:『你前身作为人类之时,不看见有病人之事吗?病人乃倒卧在于屎尿的上面,不能自动起居。』罪人回答说:『如是!大王!我实在看见过。』阎罗王说:『云何?男子!你自己不自知道你也当会有此疾病,不能免离此种疾患吗?』罪人回答说:『实在是的!大王!我实在不看见(因愚痴,而不解其会轮到自身之事)。』阎罗王说:『我也知道你的一切,你乃愚惑不解悟,我现在当治你的罪,使你以后不敢再冒犯此种罪行。这并不是你的父,不是你母所作的,也不是国王、大臣等人所造作的。』这时,阎罗王乃以此去教敕他。然后,又以第四天使的身份去告诉那个人说:『云何?男子!人身有如枯木,如风去,如火歇那样的没有情想的了(形容死亡)。那样的当儿,五亲(至亲)之类的人,不是会围遶,而号哭吗?』罪人回答说:『如是!大王!我已看见过了。』阎罗王说:『你为甚么不作如是之念:我也当会难免于这死亡吗?』罪人回答说:『实在是的!大王!我实在不觉知。』阎罗王说:『我也相信你当时并不察觉此法,现在当治你的罪,使你以后不敢再犯。这种不善之罪,并不是父,并不是母,也不是国王、大臣、人民所造的,是你本来自作的,现在自当受此罪报。』

  这时,阎罗王又以第五天使的身份告诉那位罪人说:『你本来作人之时,不看见有贼会穿墙破舍。去劫夺他人的财宝,或者放火烧屋(为灭证据),或者隐藏在于道路(为逃避罪行)。如果被国王所擒获时,就会被截手足,或者会被杀亡,或者会被关在牢狱,或者会反缚去遶市,或者使其负荷沙石,或者被执而倒悬,或者被攒箭所射,或者用融铜去灌其身,或者用火去炙,或者剥其皮,还使他食,或者剖开腹,而用草擆之,或者放在汤中,而煮他,或者用刀斫轮而轹其头,或者用象脚去踏杀,或者着在于标头,乃至于死亡吗?』罪人回答说:『我实在看见过(曾作过此罪业。)。』阎罗王说:『你为甚么缘故,会去私盗他人的财物呢?你都知道会受罪,为甚么要去犯罪呢?』罪人说:『如是!大王!我实在是愚惑之故。』阎罗王说:『我也相信你所说的,现在当治你的罪,使你以后不敢再犯。这种罪业并不是父母所作的,也不是国王、大臣、人民所作的,是你自作其罪,还是你自己要受其罪报的。』

  这时,阎罗王问罪人之罪业之后,便敕令狱卒而说:『快将此人捉到狱中去!』当时,狱卒受王的教令之后,就捉此罪人,到地狱之中。地狱的左侧乃极为火燃,都是铁的城、铁的廓,地面也是用铁作的。有四城门,乃极为臭秽之处,好似被屎尿所染污过的。有刀山、剑树,围遶在于四面,又用铁的疏的笼(粗目之笼),盖覆在其上面。」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四壁四城门  广长实为牢

  铁笼之所覆  求出无有期

  彼时铁地上  火然极为炽

  壁方百由旬  洞然一种色

  中央有四柱  睹之实恐畏

  及其剑树上  铁??乌所止

  臭处实难居  睹之衣毛竖

  种种之畏器  隔子有十六

  (四方的壁,有四个城门,又广,又长,实在很牢固的。上面被铁笼所盖覆,欲求脱离,实在是难以期望。那个时候,铁所造的地面上,有火燃极为炽盛,壁方百由旬之处,都洞然为一种色。)

  (中央有四支柱,令人一看,实在会恐畏异常。那些剑树的上面,为铁嘴之乌所栖上的。这里是一极为臭秽之处,实在是难以居住的地方,令人一见之后,其衣毛都会倒竖的。有种种怖畏之器在里面,鬲子(附属)的地狱,也有十六之多。)

  比丘们!当知!当时,狱卒曾用若干的令人苦痛之物,伎打此罪人。如那位罪人举脚着在狱中时,血肉都会消尽,唯有身骨之残留耳。这时,狱卒将此罪人,又用利斧去斫他的形体,使其苦痛难以计量。然而也使其求死不得,须要罪人之罪业消灭之后,方能得以脱离,他在于人间所作的罪业,都必须使其除尽,然后才能得以脱出其苦处。

  这时,那位狱卒又将此罪人,使其缘于刀剑之树,或使其上树,或使其下树。当时,由于罪人爬在于树上之故,便会被那些铁嘴之鸟所食,或者被啄其头,然后取食头内之脑。或者被鸟取其手脚,然后打其骨而取食其髓。然而其罪还是未完毕,要等到罪刑完毕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其苦处。

  这时,狱卒又取那位罪人,使他抱住热的铜柱而坐。这乃前世之时,喜欢淫泆之故,因此之故,才会受此罪苦,才会被罪业所追,终究不能得以脱离。这时,狱卒从罪人的脚跟,抽拔其筋,乃至于项中(颈内),而前挽(牵筋出来)。或者使其被车所载,或者前进,或者后退,都不得自在,其中所受的苦痛,实在难以称计。必须使其罪业消灭,然后才能脱出其苦。

  这时,狱卒又执取那位罪人,掷放在火山上面,然后驱使其或上、或下。这时,须极为烂尽,然后乃能得出。当时,罪人乃由于此因缘,求死不得,须要当使其罪业都除尽,然后才能得出。

  这时,狱卒又取罪人,拔抽他的舌头,掷着在于其背后,此中所受的苦痛,实难以称计的,然而却求死不得。当时,狱卒又取罪人放着在于刀山之上,或者断其脚,或者断其头,或者断其手。须要当使其罪消灭,然后才能得以脱出。

  这时,狱卒又用烧热的大铁叶,覆在于罪人的身上,好像在世时穿衣的模样,当时的苦痛,实为剧毒,难以忍住,这都是由于贪欲之故,才会致于如是之罪苦的。这时,狱卒又使罪人,作五种的使役(双手双足与身心都苦痛的刑罚)。首先驱使他偃卧,然后取铁钉去钉他的双手双足,又用一钉去钉在其心中,在此中间所受的苦痛,实在难以言宣。须要当使其罪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

  这时,狱卒又取罪人,将其身颠倒,而举放在于镬中。当时,身体至于下时,都统统烂尽。如还至于上时,也同样的烂尽,假如至于四边,也是一样的烂尽,其酸楚毒痛的情形,实在是不可以称计的。现出时也烂,不现出也是烂,有如在大釜中煮小豆那样,或浮上,或沉下,现在的这位罪人也是同样的,浮现也是烂,不浮现而沉下时,也是烂,在于其中受苦的情形,实在难以称计。必须要等到其受罪完毕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

  比丘!当知!或者又有时,那些地狱当中,经过数年之后,东门才开启一次。这时,罪人就又往趣其门,但是其门却自然的又关闭起来。那时,罪人都皆倒在地上,在其中所受的苦,乃不可能具宣出来。或者有时,各各都会自称怨责,都这样说:『我乃由于你们之故,才不能得以逃出门外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愚者常喜悦  亦如光音天

  智者常怀忧  如似狱中囚

  (愚痴的人都常常喜悦,也如光音天那样。有智慧的人则常怀忧念,类似于地狱中的囚人那样〔愚人只顾享受,不知造福,智者都常怀爱念,恐造恶业而堕落,故能常常提高警觉,不致造恶业〕)。

  这时,大地狱之中,经过百千万年之时,北门又开一次。当时,罪人又向北门而去,然而门便关闭,必须当使其罪业消灭之后,才能得以脱出。这时,那些罪人又经数百万岁之后,才能得以脱出。因为在人中之时所作的罪业,必须使其受刑完毕之故。这时,狱卒又取罪人,而用铁斧斫罪人的身体,经过若干的罪刑,然后再使令其更换,必须当使其罪苦都完毕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

  比丘!当知!或者又有时,东门又再开一次,这时,那些众生就又往诣于东门,然而门又自动的关闭,而不能得以出来。假如能够得以出来,但在外面又有大山,就会往趣其处,当罪人进入山中时,就会被两山所压,有如压麻油那样,在其里面所受的苦痛,实难以称计。必须当他的苦报已尽,然后才能得以脱出。那时,那些罪人转得前进时,又会值遇热灰的地狱,此狱的纵广为数千万由旬,在其中间,受苦之事,实在难以称计的。必须当罪受完之后,才能得以脱出。而转又前进时,其次会遇有刀刺的地狱。这时,罪人又入于此刀刺的地狱当中,当时便会有大风之吹起,会来破坏此罪人的身体筋骨,在此里面所受的苦痛,实在不可以称计的。必须当他的罪业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的。

  其次,又有大热灰的地狱。这时,罪人又入此大热灰的地狱中,形体会被其融烂,所受的苦痛为无量。必须当他的罪业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的。这时,罪人虽然能得脱出此热灰的地狱,但是又值刀剑的地狱,此狱的纵广为数千万里。这时,罪人入此刀剑的地狱之中,在其中所受的苦痛,乃不可以称计的。必须当使其罪业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

  其次,又有沸屎地狱,里面有细虫,会攒入罪人的骨内,而彻其髓,会食此罪人。虽然罪毕而得出此地狱,然而前面会值遇狱卒。这时,狱卒会问罪人说:『你们欲到何处去呢?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罪人回答说:『我们并不知道从甚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当到何处去,但我们现在乃极为饥困,都欲求食物。』狱卒回答说:『我们当会供给与你们。』于是,狱卒就取罪人,使他仰卧,而取大热的铁丸,使罪人吞下。像如是的,罪人的受苦,乃不可以称计的。这时,热铁丸从口而下过的肠胃,都皆烂尽,受苦乃难以量出。必须当使罪业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脱出的。

  那些罪人不堪受此苦痛,还又入于热屎地狱、刀剑地狱、大热灰地狱,还来经过如是这般的若干地狱。这时,那些众生不堪受苦,还而会回头来至于热屎地狱之中。这时,狱卒对那些众生说:『你们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要到甚么地方去呢?』罪人回答说:『我们并不能自知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现在又不知当到甚么地方去?』狱卒问他们说:『现在须要甚么东西吗?』罪人回答说:『我们口渴的利害,须要饮水。』这时,狱卒就取罪人仰卧,然后将融铜灌入罪人的口内,使令溶铜从口流下而过,在此中间所受的罪苦,乃不可以说尽。须要当使其罪业消灭之后,然后才能得以出来。这时,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就还入于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灰地狱,还入于大地狱之中。

  比丘!当知!那时,罪人的苦痛,实难以称计。假如罪人在此时眼根看见色境的话,其心也不会爱乐,倘若耳根闻到声境时,或鼻根嗅到香境,舌根尝到味境,身根触到细滑的触境时,都不会爱乐,意根感知法境,都会起瞋恚。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本来不作善行的果报,都恒作恶业之故,才会致于如此的罪业。

  这时,阎罗王教敕那些罪人说:『你们不能得善利,往昔之时,在于人类当中,受人间中的福报,然而你们的身口意却不与其行相应,也不惠施与人,也不仁爱(爱语)、利人、等利(同事),因此之故,现在才会受此苦报的。这些恶行,并不是你们的父母所为,也不是国王、大臣所作的。诸有众生,如果其身口意都清净,没有沾污的话,就类似于光音天。诸有众生,假如作诸恶行的话,就类似于地狱之中。你们的身口意都不清净之故,才会致于如是之罪!』

  比丘们!当知!阎罗王也曾经作如是之说:『我当会在甚么时候脱此苦难,而转生在于人中呢?我如果已得人身的话,便得去出家,去剃除须发,穿三种的法衣,出家去学道!』阎罗王尚且作如是之念,何况你们现在已得人身,已得此沙门之道呢?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念行持身口意之善行,不可使其有所缺欠;应当灭除五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见、疑),修行五根(信、精进、念、定、慧等根。)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

  大意:在受岁之日(结夏安居完了的那天),佛陀敕阿难击揵椎去集大众,举行僧众自恣,而达于清净无咎。多耆奢即用偈赞叹佛陀,以及诸比丘,佛陀乃印可他为造偈第一,所说无疑难。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东苑鹿母园中(为毘舍佉所献的园林。毘舍佉为鸯伽国的陀难阇那长者之女,为玉耶女之姊,常布施教团,被誉为僧伽母。嫁给弥迦罗,感化其夫信佛,其夫感动的叫她为母,鹿母乃由之名焉),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这时,世尊于七月十五日,在于露野地(无遮盖的露地,是露天的草地上),敷座而坐,诸比丘僧则前后围遶。佛陀乃告诉阿难说:「你今在此露地,赶快击打揵椎,所以的缘故就是:今天为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之故。」(结夏安居完了之日,众僧在大众当中忏悔自己的过错,请大众当面指正,是自恣之日。由于以夏安居计算年岁,而增一法腊,故为受岁。)

  这时,尊者阿难乃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合掌),便说此偈而说:

  净眼无与等  无事而不练

  智慧无染着  何等名受岁

  (净眼〔世尊〕乃没有人能和您相匹等的,没有一事不熟练的,有智慧而不染着于一切,到底甚么名叫受岁呢?)

  那时,世尊也用偈由答阿难说:

  受岁三业净  身口意所作

  两两比丘对  自陈所作短

  还自称名字  今日众受岁

  我亦净意受  唯愿原其过

  (受岁就是清净三业,为身口意所作的事。两两〔一对一对的〕比丘相对,各人都应自述自己在结夏安居中所造的过错,还要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今天要在大众当中受岁〔举行忏悔自己之过,并请大众举出是否犯过,同时祈大众指正〕。我也要净意而受岁,唯愿究其过错!)

  那时,阿难又用偈问其义而说:

  过去恒沙佛  辟支及声闻

  尽是诸佛法  独是释迦文

  (过去如恒沙的佛陀,以及辟支佛和声闻们,都是以此而行诸佛法的吗?或者唯独是释迦文佛您所行的法吗?)

  那时,佛陀又用偈回答阿难说:

  恒沙过去佛  弟子清净心

  皆是诸佛法  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  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  不与他说法

  当来佛世尊  恒沙不可计

  彼亦受此岁  如今瞿昙法

  (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过去的佛陀,以及弟子之为了清净心的这些法,均为是佛法,不只是唯有现在的释迦文佛是如此而已的。那些辟支佛,则没有此法,没有受岁,也没有弟子,独自逝去而没有伴侣,并不和他人说法。当来的佛陀世尊,如恒河沙不可计出的那么多,他们也是同样的受此岁法,有如今天瞿昙我的法那样。)

  这时,尊者阿难听此语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实时升上讲堂,手执揵椎,并作如是之语说:「我现在击此如来的信鼓,诸有如来的弟子们,都应当普集而报到!」

  那时,又说此偈而说:

  降伏魔力怨  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揵椎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运集此

  (将降伏弊魔的力怨,将除结缚而没有余遗,现在于此露地击打揵椎,比丘们听此声音后,应当普集而来。诸位欲听法的人,欲渡此生死大海的人,听到此妙响音之后,就应该都云集到这里来!)

  那时,尊者阿难已经击揵椎完毕之后,就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然后白世尊说:「现在正是时候,唯愿世尊,有甚么教敕吗?」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你且随次而坐,如来自当会知道时宜。」当时,世尊坐在草座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统统坐在于草座上。」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各坐于草座上。

  这时,世尊默然,观察诸比丘后,便敕诸比丘们说:「我现在欲受岁(自恣),我对于众人,是否有过咎之处吗?又不犯身口意之业吗?」如来说此语后,诸比丘们乃默然没有回答。这时,世尊又再三的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欲受岁,然而我是否对于众人有过错的事吗?」

  这时,舍利弗尊者,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在佛前长跪又手,而白世尊说:「诸比丘们说曾观察如来,并没有身口意的任意过错。所以的缘故就是:世尊到了今天,对于不得度的人,都已得度,不解脱的人,都给他们解脱,不般涅槃的人,都令他们般涅槃,没有救的,也都作为救护,也作为盲目之人的眼目,作为有疾病的人之大医王,在三界里,为独尊,没有人能逮及的,为最尊、最上的。同时,对于未生起道意的人,都使他们发起道意,众人当中之未寤的,世尊都使其醒寤,未闻法的,都使其听法,为迷路的人作径路,都恒用正法教导于人。由于这种种的事缘,如来并没有咎于众人,也没有身口意业之过错。」

  这时,舍利弗又白佛说:「我现在向于如来自陈,是否有过咎于如来,以及比丘僧呢?」

  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舍利弗!你现在并没有由于身口意所作的罪行。所以的缘故就是:你现在的智慧乃没有人能逮及的。你有种种的智慧,有无量的智慧、无边的智慧、无与等的智慧,有疾智、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同时也是少欲知足,乐于寂静之处,多诸方便,念不错乱,能总持三昧,根原具足。是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解脱知见)成就,为勇悍能忍,所说的都无恶,不作非法,心性庠序,并没有

  卒暴之行。有如转轮圣王的最大的太子,当会绍继王位,大转*轮。合利弗你也是如是,能转无上的*轮,为诸天、世人,以及龙、鬼、魔,或者是魔天本来所不能转的。你现在所说的,都常如法义,未曾有违真理的。」

  这时,合利弗白佛说:「在座的比丘五百位比丘,也都当受岁,此五百人都没有过咎于如来之法吗?」世尊告诉他说:「我也不怨责此五百位比丘的身口意所行所作的。所以的缘故就是:这位舍利弗在大众当中,乃极为清净,并没有瑕秽。而现在的这些大众当中,最小的下坐也已得须陀洹道(初果,预入圣人之流),必定当会上及于不退转之法,因此之故,我不会怨责于此大众。」

  那时,多耆奢(婆耆奢,为舍卫城的婆罗门之子,出家后为即兴的诗人),在此大众当中,就从其座站起,趋至于世尊之前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白世尊说:「我现在是否堪任欲有所论之人吗?(可以发言吗?)」世尊告诉他说:「欲有所说的话,现在正是其时!」

  多耆奢就在于佛前赞叹佛陀,以及比丘僧,而说此偈说:

  十五清净日  五百比丘集

  诸结缚悉解  无爱更不生

  转轮大圣王  群臣所围绕

  普遍诸世界  天上及世间

  大将人中尊  为人作导师

  弟子乐徒从  三达六通彻

  皆是真佛子  无有尘垢者

  能断欲爱刺  今日自归命

  (在十五日,清净的今天,五百位比丘都集在于一处,诸结缚都已解开,已没有贪爱,更不再生。转*轮的大圣法王,被解脱的诸群臣所围遶,普遍于诸世界、天上,以及世间。大将〔世尊〕乃为人中之尊,作人的大导师,弟子们都乐于随从,三达〔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都已通彻而具足。通通都是真正的佛子,都没有尘垢的人。也是能断欲爱之刺的人,今天都自归命。)

  那时,世尊乃印可多耆奢所说的。当时,多耆奢曾作如是之今念:如来今天印可我所说的。因此,而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座起,礼佛后退下,还皈就于其本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中的第一能造偈的弟子,就是所谓多耆奢比丘是。所说的,都没有疑难,也是多耆奢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一

  大意:本经叙述三十三天的一位天子五衰相现,当会堕入于猪胎。帝释天即教令他自归三宝,因此,得免入于恶道,而降生为长者之子,然后出家证果,在于佛前宣说四谛,佛陀乃听许他为大沙门。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都俱在。

  那个时候,在三十三天里(忉利天,第二层天),有一位天子,其身形已有五死的瑞应(凶相之兆)。那五种呢?第一就是华冠自萎,第二就是衣裳垢坌,第三就是腋下流汗,第四就是不乐于本位,第五就是玉女违叛。那时,那位天子曾愁忧苦恼,而搥胸叹息。

  这时,释提桓因(帝释天)听闻这位天子正在愁忧苦恼,而搥胸叹息,便问一位天子说:「这是甚么音声,为甚么会响彻到这里呢?」那位太子回答说:「天王!当知!现在有一位天子,其生命即将欲终,因此,而有五死的瑞应之出现。第一就是其华冠已自萎,第二就是衣裳被垢坌,第三就是腋下会流汗,第四就是不乐于其本位,第五就是玉女们都违叛。」

  那时,释提桓因就到那位将欲临终的天子之处,对那位天子说:「你现在为甚么缘故,愁忧苦恼,乃至于如此呢?」天子回答说:「尊者因提(因陀罗,帝释天)!为甚么能得不愁忧苦恼呢?我的生命将欲终了,而有五种的死怪象:华冠自萎,衣裳垢腻,腋下流汗,不乐于本处,玉女违叛。现在此七宝的宫殿统统都会忘失,以及五百名玉女也当会作星散,我所食的甘露,现在已经没有气味了。」

  这时,释提桓因对那位天子说:「你岂不听过如来所说之偈吗?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为最乐

  (一切行都是无常的,有生的必定会有死。如果不生的话,就不会死亡,这种寂灭乃最为安乐的。)

  你现在为甚么缘故愁忧到了这种程度呢?一切行都是无常之物,如欲使为有常的话,这事情乃不是这样的。」

  天子回答说:「云何?天帝!我那能得到不愁忧呢?我现在的天身为清净没有瑕秽,光明有如日月,没有不照到的地方。然而将舍此身,死后当会生在罗阅城中的猪腹当中而生,生时都恒食屎类,死时会被刀所割截的。」这时,释提桓因对那位天子说:「你现在可以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众(僧)。如能这样的话,那时便不会堕落于三恶趣的(地狱、饿鬼、畜生)。」

  这时,天子请示帝释天说:「是否由于归依三尊(佛法僧),就不会堕落于三恶趣吗?」释提桓因说:「如是(是的)!天子!如果有众生自归依三尊的话,终皈不会堕落于三恶趣的。如来曾经说过此偈:

  诸有自归佛  不堕三恶趣

  尽漏处天人  便当至涅槃

  (诸有众生如果自归依佛的话,就不会堕落于三恶道。会尽其诸漏,而处于天人当中,最后便当会至于涅槃〔寂灭,解脱生死轮回〕。)

  那时,那位天子问释提桓因说:「现在如来到底在甚么地方呢?」释提桓因说:「现在如来住在于摩竭陀国的罗阅城(王舍城)中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天子说:「我现在已没有这种神力可得至于那个地方去觐省如来了。」释提桓因回答说:「天子!当知!你只要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合掌),向于下方那一方,而作如是之言:『唯愿世尊善于观察,我现在已陷于垂穷之地(到了极苦的处境),愿佛矜愍我!现在要自归依三尊,皈依无所著的如来。』就成了。」

  这时,那位天子就听从释提桓因之言,就便长跪向于下方,自称其姓名,而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众(僧),愿尽形寿为真正的佛子,并不用天子(不愿再生为天子)。像如是的,至于三次说如此之语后,就不再处于猪胎,乃当会更生为长者之家。

  这时,那位天子见此胜缘之后,就向释提桓因说此偈而说:

  善缘非恶缘  为法非为财

  导引以正道  此者尊所叹

  蒙尊不堕恶  猪胎甚难因

  自察生长者  因彼当见佛

  (这是善缘,并不是恶缘,是为法,而不是为财。导引用正道,这乃是尊者〔帝释天〕所称叹之事。现在承蒙尊者的提示,已不免堕于恶道,猪胎乃甚为难以为因的了。我自察会转生于长者之家,由于生在那里,便当得见佛陀了。)

  这时,那位天子,则随着其时寿的长短,而转生在于罗阅城中的大长者之家。当时,长者的妇人,自知有娠(怀妊)。到了十个月满了之时,乃生一男儿,为端正无双,为世间所希有的。这时,释提桓因由于知道此儿已经十岁,就数数(屡次)去告诉他:「你应忆起本所作的缘本,你曾经自言过:『我当会由于其因缘(生在长者家的因缘),而得见佛陀。』现在正是时候了,可以去拜见世尊了,如果不去的话,后来必定会后悔的!」

  那个时候,尊者舍利弗,到了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罗阅城去乞食,渐渐往至于那位长者之家,就在于门外静然而住。当时,长者子看见舍利弗着衣持钵,容貌很殊特,看见之后,便到了舍利弗之前,而作如是之言:「你这位行者是甚么人?是谁的弟子?是行甚么法呢?」舍利弗说:「我的师父出身于释迦种,我乃在于其中出家学道的。我的师名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我乃恒从他受法的。」

  这时,小儿即向舍利弗说此偈而说:

  尊今静然立  持钵容貌整

  今欲求何等  与谁在此住

  (尊者现在静然的站在于这里,手持钵器,容貌很整齐。现在欲求甚么呢?是为谁而站立在于此的呢?)

  这时,舍利弗也用偈回答而说:

  我今不求财  非食非服饰

  故来为汝故  善察听我语

  忆汝本所说  天上言誓时

  人中当见佛  故来相告耳

  诸佛出兴难  说法亦复然

  人身不可获  亦如优昙花

  汝今随我来  俱觐如来容

  必当为汝说  至要之善趣

  (我现在不是为了求财而来,也不是为了饮食,也不是为了服饰而来,是为你的缘故而来的,你要善察而听我的话。你要忆起你本来所说的,你在天上时曾经发过誓,说生在人中时,当会去见佛,因此之故,才来这里相告与你而已!)

  (诸佛出兴在于世间,是非常难遇之事,在世说法,也是同样的难以遇到的事。人身不那么简单可以获得到的,有如优昙花〔灵瑞花,三千年开一次花〕那样之难事。你现在随我而来,一同去亲见如来的容貌,必定当会为你讲说那些至要的善趣之道。)

  这时,长者子听舍利弗之语后,就先至于其父母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站立在于一边。这时,长者子白其父母说:「唯愿听许(允许)我到世尊之处,去承事礼敬,问讯世尊的康强!(向世尊问安)。其父母回答说:「现在正是其时(核准他去见佛)。」

  长者子就集香花,以及好的白毡,和舍利弗尊者,相随在其后面,往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那时,舍利弗白世尊说:「这位长者子,乃居住在于此罗阅城内,并不认识三尊,唯愿世尊您,善与他说法,使他能够度脱!」

  当时,长者子遥见世尊的威容很端正,诸根都寂静,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庄严其身。也如须弥山王那样,其面乃如日月,令人百看不厌。就前进去礼佛的双足,然后住在于一边。那时,长者子就用香花,散在于如来的身上,又用新的白毡,奉上于如来,然后又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住在于一边。

  这时,世尊渐与他说法,所谓其论说,乃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为不清净,漏就是大患,出家为最要的。这时,世尊已知道小儿的心已开,其意已解,就以诸佛世尊恒常所说的法:苦、集、尽(灭)、道(四谛),这时,世尊都统统给与长者子讲说。

  这时,长者子就在于其座上,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清净,不再有瑕秽。当时,长者子即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后,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听使我出家,而得作沙门!」世尊告诉他说:「凡是求道的人,如果不辞父母的话,就不得作为沙门。」这时,长者子白世尊说:「必定当会使我的父母听许的。」世尊告诉他说:「现在正是其时。」

  那时,长者子就从其座站起,行头面礼足之后,便退下而去,就回至其家,白其父母说:「唯愿听许我,能得作为沙门!」父母回答说:「我们现在唯有一子你,而家中的产业又那么的饶财多宝。你欲去行沙门法,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事。」长者子说:「如来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经过亿劫之久才会有的事,实在是非常难得遭遇的事,时时(应时)乃能出现耳!也如优昙钵华(灵瑞华)之时时(应开之时)乃有的事而已!如来也是如是,亿劫之久乃能出现耳!」这时,长者子的父母就各共叹息而作如是之语道:「今正是时,随你所宜吧!(听许他的出家去学佛)。」

  这时,长者子乃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便辞别父母而去,诣世尊之处,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站立在一边。那时,那位长者子白世尊说:「我的父母已经听许我了,唯愿世尊听使我出家学道!」那时,世尊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度这位长者之子,使他作为沙门吧!」舍利弗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舍利弗从佛受教,度那位长者子作为沙弥,每日都教诲他。

  这时,那位沙弥在闲静处,乃自克修,所以说: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习无上的梵行,就是欲得离开一切苦恼。经过一段时日后,沙弥即成阿罗汉,乃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白世尊而说:「我现在已经见佛闻法,都已没有所疑之事了。」世尊问他说:「你现在是怎样的见佛闻法,而没有狐疑的呢?」

  沙弥白佛说:「色就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空即为非有、非不有,也是无我。像如是的,为智者所觉知。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苦的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空即为非有、非不有,这些也是智者所觉知的。此五盛阴都是无常,都是苦、空、无我、非有,都是多诸苦恼,不可以疗治,都恒在于臭秽之处,不可以久保。我就是这样的通通观察,而知道为无有我,今天乃观察此,便就是已见如来了!」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沙弥!即听许你为一大沙门。」

  那时,那位沙弥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八二

  大意:本经叙述文荼王由于其第一夫人之命终而忧愁,那罗陀即为王说除忧患之法,教王不可忧于应失、应灭、应老、应病、应死的物体。文荼王听后得除愁苦,而皈依三宝,而不杀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那罗陀尊者(能断烦恼,能降伏龙,使其皈依三宝的尊者),住在于波罗梨国(华氏城,中印,摩竭陀国的都城)的长者的竹林中。

  那个时候,文荼王(阿阇世王之孙)的第一夫人,已取命终。她是王所爱敬,念念未曾去怀的夫人。这时,有人到了王所,白文荼王说:「大王!当知!您的第一夫人在于今天,已经命终了。」这时,大王听到夫人已无常的消息,就怀愁忧,而告诉来人说:「你赶快载夫人的死尸,将麻油放着在于棺木(铁制的油槽)之中,我将去看她。」这时,那个人受王的教命,就去扶持夫人之身,将她放在于麻油的棺木中。

  那个时候,大王听到其夫人已逝世,乃极怀愁恼,不食不饮(饮食都下不了肚),又不治法,又不理王事。

  当于其时,左右当中有一人名叫善念,他是恒与大王执剑的人,他白大王说:「大王!当知!在这国界内,有一位沙门,名叫那罗陀(那罗达多),已证得阿罗汉果,有大神足,又为一位博识多知,无事不练,辩才勇慧,语常含笑的人。愿大王当往去见他,去听他的说法。如果大王闻其法后,必定不会愁忧苦恼的。」大王回答说:「善哉!善哉!能善说此语。你现在,善念啊!你就先去向那位沙门说。所以的缘故就是:凡是转轮圣王欲有所到的地方,必定事先遣人,如不先遣信,而到其处的事,此事就不然的了。」

  这时,善念回答说:「如大王的教言!」就受王的教令,往至于长者的竹园中,到那罗陀之处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立在于一边。那时,善念白那罗陀尊者说:「尊者!应当知道!大王的夫人今天已命终,因于此,大王乃非常的苦恼,不食,也不饮,也不再治王法、国事。现在欲来觐见尊者您的尊颜。唯愿到时候善与他说法,使大王不再有愁苦!」那罗陀回答说:「如欲来的话,现在正是其时。」这时,善念既听尊者的教令,就头面礼足之后退还而去,往至于王所,而白大王说:「已向沙门说过了,大王宜知其事。」

  大王就敕令善念而说:「你快严驾宝羽的车辆,我现在欲去觐见那位沙门。」这时,善念就去严驾宝羽的车辆,然后向大王说:「严驾已办好,大王应知时宜。」当时,大王即乘宝羽之车,就出城去那罗陀之处,到达后,步行而进入于长者的竹园中。凡是当人的大王之法,欲拜见尊者时,须除五威容(剑、盖、华鬘、珠柄、屣),大王都做到,都将它放置在一边,然后到那罗陀尊者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退坐在一边。

  这时,那罗陀告诉大王说:「大王!当知!梦幻之法,会使人生起愁忧,泡沫之法,以及那些如雪揣(会融化)之法,都会令人起愁忧,是不值得的。同时,也不可以华法(空中之华,不实之物)之想,而生起愁忧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应知道有五事,乃最为不可得之事,是如来所说的。那五事呢?(一)凡是物体,都应该会尽,欲使其不尽,是不可得的事。(二凡是物体,都应该会灭,欲使其不灭,是不可以得到的。(三)人都是会老之法,欲使其不老之事,是不可以得到的事。其次,(四)所谓有病之法,欲使其不病之事,是不可以得到的事。又次,(五)人都为会死之法,欲使其不死之事,是不可以得到之事。这就是所谓,大王!就是有此五事,乃最为不可得到之事,是如来所说的。」

  那时,那罗陀便说此偈而说:

  不以愁忧恼  而获其福祐

  设有怀愁忧  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  终不思惟是

  外敌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威仪礼节具  好施无吝心

  当求此方便  使获其大利

  设使不可得  我及彼众人

  无愁便无患  行报知如何

  (不能以愁忧烦恼,就能获得其福佑的。如果怀有愁忧的话,外境(敌人)就会得到其方便的。假如是有智慧的人的话,就始终不会思惟此事的(不愁忧)。这样,即外敌便反之而会有愁恼,便不能得到其便宜。)

  (要具有威仪礼节,要好施而没有悭悋之心,应当求这种方便〔努力〕,而使其获得大利。假如不可得的事,我及那些众人们,都应无愁忧,这样的话,便不会有忧患,此行之报,你知道如何吗?〔有不可称量的果报的〕)

  又次,大王!当知!应失去之物,便会失去,已失去之后,便会愁忧苦恼,便会痛苦不可以言宣,所谓:我所爱的,今日已失去。这就是所谓会失之物,便会失去,而在于其中,生起愁忧苦恼,痛苦不可以言宣。这就是所谓,大王!就是第一愁刺,会染着人的心意的。凡夫之人,有如此之法,由于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之故。

  又次,曾闻贤圣的弟子,知道所应失之物,便会失去,这时,他便不会生起愁忧苦恼,都常作如是而学:我现在所失去的,并不是只是我一个人之事而已,其余的人,也同样的有此法的。假如我在其中生起愁忧的话,这就不是其宜的了(不应该的。)或者因此而会使我的亲族生起愁忧,会使怨家欢喜。对于食物不能消化(不饮食)的话,就当会成病,身体就会烦热,会由于此缘本,而致于命终的。如果在于那个时候,能作如是之想的话,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能脱离生老病死,不再会有灾患苦恼之事。

  又次,大王!应该会灭之物,便会消灭,已灭便会愁忧苦恼,痛苦不可以言宣;我所爱的,今天已消灭了。这就是所谓对于消灭之物,便会灭我的心。便会在于其中生起愁忧苦恼,痛苦不可以言宣。这就是,大王!就是所谓第二愁刺,会染着吾人的心意。凡夫之人,有这种法,都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之处之故。

  又次,曾闻贤圣的弟子,知道所应灭之物,便会消灭,这时,此人并不会生起愁忧苦恼,都常作如是而学:我现在所灭之物,并不是唯独我一人之事而已,其余的人也同样的有如是之法。假如我在此里面生起愁忧的话,这就不是其宜(不应该)。因为或者会因此而能使亲族生起忧愁,会使怨家生起欢喜的。由于食不消化(不饮食),就当会成病,身体会烦热,会由于此缘本,而致于命终的。这样去想的话,在于那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能脱离生老病死,不会再有灾患苦恼之法。

  又次,大王!应该会老之物,便会老,已老之后,便会有愁忧苦恼,便会痛苦不可以言宣:我所爱的,现在已老了。这就是所谓会老之物,便会老,而在于其中会使人生起忧愁苦恼,痛苦不可言。这就是,大王!就是第三种愁忧之刺,会染着人的心意。凡夫之人有如此之法,都是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之处的缘故。

  又次,曾闻贤圣的弟子,知道应该会老之物便会老,这时,此人就不会生起愁忧苦恼,常会作如是而学:我现在所应老的事,并不是唯独我一人而已,其余的人也有如此之法的,如果我在于其中生起愁忧的话,这并不是其宜的(不应该)。或者会因此而使亲族们生起忧愁,怨家会起欢喜的。如食不消化(不饮食)的话,就当会成病,身体便会烦热,由此缘本,便会致于命终。能觉知此之故,那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能脱离生老病死,不再会有灾患苦恼之法。

  又次,大王!应该会病之物,便会生病,已病的话,便会愁忧苦恼,便会苦痛不可以言宣:我所爱的,今天乃有病。这就是所谓会病之物,便会有病,会在于其中生起愁忧苦恼,苦痛不可以言宣。这就是所谓,大王!所谓第四种愁受之刺,会染着人的心意。凡夫之人会有如此之法,都是由于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之处的缘故。

  又次,曾闻贤圣的弟子,知道所应病的物便会有病,就是所谓此人便不会生起愁忧苦恼,常会作如是而学:我现在所应病之事,并不是唯独我一人而已,其余的人,也同样的有如是之法的。假如我在此中生起愁忧的话,这就不应该的了。或者会因此而使亲族们生起忧愁,会使怨家生起欢喜的。如食不消化(不饮食)的话,就当会生病,身体便会烦热,由于此缘本,便会致于命终。知道此义的那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便会脱离生老病死,不再会有灾患苦恼之法。

  又次,大王!应该会死之物,便会死,已死了,就谓之死物,而会在于其中生起愁忧苦恼,苦痛不可以言宣。这就是所谓,大王!就是所谓第五种愁忧之刺,会染着人的心意。凡夫之人有如此之法,都由于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之处的缘故。

  又次,曾闻贤圣的弟子,知道所应死的便会死,这时,此人便不会生起忧愁苦恼,会常作如是而学:我今有死者,并不是唯独我一人而已,其余的人也是同样的有如是之法的。我假若在此中间生起愁忧的话,这并不是应该的。或者会使亲族们起忧,使怨家起欢喜,而食不消化(不能食)的话,就当会成病,身体会烦热,会由于此缘本,而致于命终的。这样的觉知的话,在于那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便会脱离生老病死,不再会有灾患苦恼之事。」

  这时,大王白尊者那罗陀说:「这名叫甚么法呢?应当怎样去奉行呢?」那罗陀说:「此经名叫除忧之患,应当思念而奉行!」

  这时,大王说:「实如您所说的,实能除去愁忧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我听此法之后,我所有的愁苦,今天都永远灭除之故。如果尊者有所教敕的话,就请常到我的宫中来,我当会相供给于您的,也因此,而使国土的人民都能受福无穷。唯愿尊者能广演此法,使其永存于世间,使四部之众,都能长夜安隐,我现在要自归依于尊者那罗陀您!」

  那罗陀说:「大王!不可以自归依于我,应当自归依于佛。」这时,大王问尊者说:「现在佛陀在甚么地方呢?」那罗陀说:「大王!当知!迦毗罗卫大国,转轮圣王,其种,出于释迦姓,此王有子,名叫悉达,后来出家学道,已自致于成佛,号为释迦文。大王应当自归依于他。」大王又问说:「现今在甚么地方?离开这里有多远呢?」那罗陀说:「如来已经取入于涅槃了。」大王说:「如来之取入于灭度为甚么那么的快速呢?如果当在世间时,则不管经过数千万由旬之远,也当会去觐省的。」

  这时,大王乃从其座位站起,长跪叉手,而作如是之言:「我自归依如来,以及法和僧,愿尽形寿听许我为一优婆塞,不再会有杀生的行为!」说完后,又说:「国事猥多,现在欲还宫。」那罗陀说:「现在正是其时。」这时,大王从座起后,礼尊者双足,遶尊者的身边三匝,然后回去。

  那时,文荼王听那罗陀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八三

  大意:本经叙述病人由于不择饮食,不随时宜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而喜瞋,不起慈心向于瞻病之人,有这五法,就不得时差(不会好起来)。如病人择食,随时宜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都起慈心向于瞻病之人,有此五法,便能好起来。因此,应舍前五法,而奉行后五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疾病之人,如果成就五法的话,就不得时差(不会好起来),会恒在于?褥当中。那五法呢?于是(是这样的):病人如果不择饮食,不随时宜而食,不亲近医药,多爱而喜瞋,不起慈心向于瞻病之人。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疾病之人之成就此五法的话,就不得时差(病就不能好起来。)

  如果病人又能成就五法的话,便能得依时而差(好)起来。那五法呢?于是(是这样的),病人能选择而食,随着时宜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都生起慈心向于瞻病的人。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病人如能成就此五法的话,便能得到时差。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前面之五法,应当要念念舍离,对于后面的五法,就应当共为奉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四

  大意:本经叙述瞻视病人如不别良药,懈怠不勇猛,喜瞋好眠,为贪食而来瞻视病人,不以法供养的话,病人就不会好起来,反之,则病人定会慢慢的好起来(文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瞻视病人,而成就五法的话,病人就不得时差,就会恒在于?褥上(病床上)。那五法呢?于是(是这样的),瞻病之人(看护人),(一)不分别良药(不能调和,或选择),(二)懈怠而没有勇猛之心(不依时进药给病人),(三)常喜瞋恚(动不动就生气),也好睡眠,(四)但为贪食之故,而来瞻视病人的,(五)不以法供养之故,也不会和病人语谈往返(不能开示法语,不安慰病人)。这就是,比丘!就是所谓如果瞻病的人成就此五法的话,病人就不能得时差。

  又次,如果,比丘!如果瞻病之人能成就五法的话,病人便得时差,便不会常着在于?褥之上(不免常在病床)。那五法呢?于是(是这样的),(一)瞻病之人善能分别良药,(二)也不懈怠,都先起而后卧,(三)恒喜言谈,少于睡眠(善于应付病人,都常注意病人),(四)以法供养(常开示),不贪饮食,(五)堪任与病人说法(能劝导,使病人安心)。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瞻病的人如能成就此五法的话,病人便能得时差。

  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瞻视病人之时,就应当舍弃前面之五法,而就于后面之五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师子大将演说惠施有五功德之事:(一)名闻四方远处,(二)在于尊贵者之间,不会畏难,(三)众人会爱戴,(四)死后再生为人,或天上,(五)智慧超群,现身会得漏尽。如布施时,知四谛法的话,欲得证果,都能如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毗舍离的猕猴林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师子大将便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一边。那时,佛陀告诉师子大将说:「云何?师子!你的家中是否常恒布施与人吗?」师子白佛说:「我乃常在于四城门外,以及都市内,随时布施给与人,不使人们有所缺乏。如须要饮食的人,就给与其饮食。那些衣裳、香华、车马、坐具等物,都随着受施者的须要,通通叫人给与他们。」

  佛陀告诉师子说:「善哉!善哉!乃能惠施给人,并不怀悭悋之想。我告诉你!施主檀越(布施能超越生死,故檀越也是施主),如能随时惠施的话,就会有五种的功德的。那五种呢?于是(是这样的):(一)檀越施主,会名闻四方远处,众人会叹誉他而说:『在某某村落内,有一位檀越施主,乃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都随着其所须要,而给与他们,不使他们有所缺乏的。』这就是所谓,师子!就是所谓檀越施主能获得如此的第一之功德。

  又次,(二)师子!檀越施主如到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之众当中,也不会怀着惭愧,也不会有所畏忌,有如狮子兽王之在于群鹿当中,也没有畏难那样。这就是所谓,师子!就是所谓檀越施主乃能获此第二种的功德。

  又次,(三)师子!檀越施主乃会被众人所敬仰,令见者会欢喜,有如子之看见其父,瞻视不会厌恶。这就是所谓,师子!就是所谓檀越施主乃能获此第三种的功德。

  又次,(四)师子!檀越施主如命终之后,当会生于二处,或者会生在天上,或者会生在人中。在天时,会得天神所敬重,在人之时,会被人们所尊贵。这就是所谓,师子!就是所谓檀越施主乃能获得此第四种的功德。

  又次,(五)师子!檀越施主,会得智慧远出于众人之上,现身会灭尽有漏,不须经过后世。这就是所谓,师子!就是所谓檀越施主乃能获此第五种的功德。凡是人们的惠施,定会有此五德会恒随于己身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众无疑难  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  初无变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围绕

  (如心常喜欢布施的话,功德就会具足而成就。在于众人当中,并没有疑难,再也不会有所畏忌。有智慧的人,当会惠施与人,始终都没有变悔之心的话,就会生在于三十三天,会被玉女所围遶的。)

  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师子!当知!就是因为檀越施主定会转生于二善处,也会现身至于漏尽,而至于无为之处(涅槃无为)。」

  那时,世尊又说此偈而说:

  施为后世粮  要至究竟处

  善神常将护  亦复致欢喜

  (布施乃为后世的资粮,必定会至于究竟之处,善神会常常拥护,会致于欢喜敬爱您!)

  所以的缘故就是:师子!当知!如布施之时,都恒怀欢悦之心,身心都牢固的话,诸善的功德便都会具足,会得三昧,意也不会错乱,能如实而知。如实而知道甚么呢?那苦谛(一切都是苦的真理),能如实而知,苦之集(集谛)、苦之尽(灭谛)、苦出要之道(道谛),都能如实而知。因此之故,应当求方便,应当随时惠施与人。如这样的话,则如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独觉乘),都能如意。像如是的,师子!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师子大将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二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惠施之日,如何得五功德之事。如欲得长寿,当施命;欲得端正,当施色;欲得无病,当施安;欲得无能胜,当施力,欲得无上正真之辩,当施辩。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檀越施主在于惠施之日,是为得五事功德的。那五事呢?第一就是施命(布施即救人命),第二就是施色(不得食时,颜色会憔悴,故施食就是施色),第三就是施安(人无食,就心忧身危,起居不安,布施就是施安),第四就是施力(人不得食时,会身羸心弱而无力,布施就是施力)。第五就是施辩(人不得食时,则身心无活气,口不能言,故布施就是施辩)。

  又次,檀越施主,其施命时,(一)欲得长寿(施命则世世长寿,寿命延长,不会夭伤),(二)施色之时,欲得端正(世世端正,人见欢喜),(三)施安之时,欲得无病(世世安隐,不遇众殃),(四)施力之时,欲令无能胜(世世多力,力无等双),(五)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辩(世世聪明,口说流利,慧辩通达)。

  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会有如此五种的功德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施命色及安  力辩为第五

  五功德已备  后受无穷福

  智者当念施  除去贪欲心

  今身有名誉  生天亦复然

  (布施命,布施色,以及布施安、布施力,布施辩为之第五。此五种功德都已具备的话,其后所受的为无穷尽的福德。有智慧的人,当恒念布施,以便除去其贪欲之心。这样的话,则今身会有名誉,会转生于天上之事,也是同样可能的。)

  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此五种功德的话,就应当行此五事。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七

  大意:本经叙述应时的布施有如下之五事:(一)施远来人,(二)施远去人,(三)施病人,(四)俭时施(饥馑之施),(五)初得食先施持戒精进的人。如欲行此五事的话,就应念随时的布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时的布施,有五事。那五事呢?第一就是布施从远处而来的人,第二就是布施将去远处的人,第三就是布施病人,第四就是

  俭时的布施(如饥馑而难以得食时的布施),第五就是如果初得新果蓏(地上的果,藤之果),或者是谷食时,就先布施给与持戒而精进的人,然后才自食。这就是,比丘!就是所谓应时的布施,有如此的五事。」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智者应时施  信心不断绝

  于此快受乐  生天众德备

  随时念惠施  受福如响应

  永已无短乏  所生常富贵

  施为众行具  得至无上位

  亿施不起想  欢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  乱意永无余

  觉知身安乐  心便得解脱

  是故有智人  不问男与女

  当行此五施  无失方便宜

  (有智慧的人,都会应时而布施,其信心并不会有断绝,因此,能爽快而受安乐,生天的众德行都已具备。随着时宜而思念惠施的话,其所受的福报,定会如响应那样,会永远没有短乏,所生之处,都常为富贵的。布施就是所有的善行的具足,会得至于无上之位的。上亿的布施,也不起悋想,也起真正的欢喜心,就会因之而增益。心内如能生此正念的话,散乱的意识便会永断而没有余遗,会觉得身的安乐,其心便得解脱。因此之故,有智慧的人,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应当行此五事的布施,不可失去方便时宜为是!)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欲行此五事的话,就当思念随时的布施。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善.不善.礼佛  天使.岁.五瑞

  文茶.亲.瞻病  五施.随时施

  ((一)善聚经,(二)不善聚经,(三)礼佛五事功德经,(四)天使经,(五)受岁经,(六)五死瑞应经,(七)文荼王经,(八)亲近医药经,(九)瞻病经,(十)(十一)五惠施经有二经,(十二)随时布施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