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六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六 等见品第三十四

  概要:首先是舍利弗之对诸比丘演说五盛阴,其次是为波斯匿王之子流离王,依次为至于释迦族之灭亡的经过,天人五衰之相,出家沙门应愧的五法,于王舍城为频毘沙罗王的说法世间难得之五事,五种难以教化的人,三十三天与阿须伦之战,五阴之事,世人之灭亡为所行之非法而来等事。

  二九八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为诸比丘演说持戒的比丘,不管是得须陀洹,或斯陀含、阿那含,都同样的应当思惟五盛阴为无常,为苦、恼,为多痛畏,也应当思惟为苦、空、无我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尊者舍利弗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众多的比丘,都到舍利弗之处,共相问讯之后,都坐在于一边。那时,众多的比丘白舍利弗说:「如果戒成就的比丘,应当要思惟甚么法呢?」舍利弗回答说:「戒成就的比丘,就应当思惟五盛阴为无常之法,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之法,也应当思惟当体就是苦,就是空,就是无我。那五盛阴呢?所谓色阴、痛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那个时候,戒成就的比丘,如思惟此五盛阴的话,便能成就须陀洹道(预流,初果)。」

  比丘们白舍利弗说:「得证须陀洹果的比丘,应当要思惟甚么法呢?」舍利弗回答说:「须陀洹的比丘,也应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的。也应当思惟为苦、空、无我之法。诸贤者们!当知!如果须陀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阴之时,便能成就斯陀含果(一来,二果)。」

  诸比丘又问说:「斯陀含的比丘,应当要思惟甚么法呢?」舍利弗回答说:「斯陀含的比丘,也应当要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的;也应当思惟是苦、空、无我之法。那时,斯陀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之时,便能成就阿那含果(不还,三果)。」

  诸比丘又问说:「阿那含比丘应当要思惟甚么法呢?」舍利弗回答说:「阿那含的比丘也应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的;也应当思惟此五盛阴是苦、空、无我之法。那时,阿那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之时,便会成就阿罗汉果(应供,四果)。」

  诸比丘又问说:「阿罗汉的比丘,应当要思惟甚么法呢?」舍利弗回答说:「你们所问的为甚么那么的过(越过其范围内)呢?阿罗汉的比丘,其所作的已过(到极点),更不再造行,其有漏的心已解脱,不再向于五趣的生死之海,更不再受后有,不再有所造作了。因此之故,诸位贤者!那些持戒的比丘,以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比丘,都应当要思惟此五盛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舍利弗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九

  大意:本经叙述流离王之灭释种的本末因缘。里面由波斯匿王之娶到迦毘罗卫国的宫中婢女为起因,所生的王子流离到迦毗罗国习武时,被骂为婢子,而怀怨在心,在登基之后,才有灭释种的举动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卜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之中。

  那个时候,为如来成道未久之时,世人都称他为大沙门(勤息,为出家学道而有成就的人的通称)。那时,波斯匿王(舍卫国的国王),新绍王位(刚登基之时)。这时,波斯匿王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新绍王位,应该要先取释种的王家之女为夫人。如果肯嫁给与我的话,乃适合于我的心(最好),假如不见其与我的话,我现在就当用武力去逼取。

  那时,波斯匿王就告诉一位使臣说:「你到迦毗罗卫国的释种之家,持我的名字,告诉那些释种们说:『波斯匿王叫我代他向您们问讯,问候起居轻利,致问无量(热诚的致意问安)。』又对他们说:『我欲娶释种之女,如果给与我的话,就永远抱德,假如违令的话,就当会用武力相逼!』」

  那时,那位大臣受国王的教敕,就到了迦毗罗卫国。当时,在迦毗罗卫城内,有释种五百人,都集在于一处。这时,大臣就往至于五百位释种之处,持波斯匿王的名字,对那些释种们说:「波斯匿王问讯殷勤,起居轻利与否,都致意无量。波斯匿王并交代说:欲取释种之女,如果肯与的话,就是大幸一件,假如不与的话,当会用武力相逼!」

  这时,诸释种听此语后,都极怀瞋恚之心,大家都说:「我们为大姓,为甚么缘故,当与婢子结为姻亲呢?」在大众当中,有的说当给与,有的坚持不可以与他。那时,有一位释氏,也集在于其大众当中,名叫做摩呵男,对众人说:「诸贤!大家不可以瞋恚。所以的缘故就是:那位波斯匿王,其为人乃很暴恶,假如当波斯匿王攻进来的话,必定会破坏我们的国界(国破人亡)。我现在将亲自前往和波斯匿王相见,去说此事情(解决此难事)。」

  当时,摩呵男的家内的女婢,曾生一女,面貌乃非常的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这时,摩呵男就教人沐浴此女,给她穿美丽的衣服,载在于宝羽的车中,送给波斯匿王,又白王说:「这位是我的女孩,可共成亲(可以嫁给大王您)。」这时,波斯匿王得此女人后,非常的欢喜,就立时封此女人为第一夫人。未经数日之后(经过不几天后),其身就怀妊,又经过八九月后,就生一男儿,为端正无双,为世间所殊特的。当时,波斯匿王集诸相师,给这位太子立一个字。

  这时,诸相师听王之令后,就白大王说:「大王!当知!当初在求夫人之时,诸释种曾共诤议,有的说当与,有的说不可与,使彼此都流离(不一致)。因此,现在当立名,其名应该叫做毗流勒(毗琉璃,译为增长、恶生,为乔萨罗国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所生之子)。」相师立太子之号后,就各从座起而去。

  这时,波斯匿王乃非常的疼爱这位流离(琉璃)太子,未曾离开其眼前(都很关心之义)。然而当流离太子年龄已到八岁之时,大王就告诉他而说:「你现在已渐大,可以到迦毗罗卫城去学习诸射术。」当时,波斯匿王就给与诸使用的人,叫他们服侍太子而乘大象至于释种之家,到了摩呵男之王舍时,就向摩呵男说:「波斯匿王叫我到这里来学习诸射术,唯愿祖父母(妈妈的父母)事事教授与我!」这时,摩呵男回答他说:「欲学习射术的话,就好好的学习好了。」当时,摩呵男这位释种,乃召集五百名童子,使他们共同学习。当时,流离太子就这样的和五百名童子一同学习射术。

  那时,迦毗罗城中,曾新盖一座讲堂,天神,以及人民、魔、或魔天,都不住在于此讲堂中。这时,诸释种们,各各都相谓而说:「现在此讲堂盖成以来,还未甚么久,画彩都已究竟完毕,有如天宫,并没有异,我们应该先请如来住在于其中,以便供养,以及比丘僧也一样的请来供养,好使我们都能受福无穷。」这时,释种们就在于堂上敷种种的坐具,同时也悬缯幡盖,以香汁洒地,而烧诸名香,又储备好水,燃烧诸明灯。

  在这时,流离太子曾带领那些五百名童子,到了讲堂之处,就升上师子之座(欲迎佛而敷设之座)。当时,诸释种看见其情形之后,都极怀瞋恚之心,实时前往去捉太子的手臂,把他驱逐出门外,各人也共骂而说:「你这位婢子!诸天、世人都未曾有人居在于里面,这奴婢所生之物,却敢入于里面去坐!」又捉流离太子,把他扑掷在于地上。

  这时,流离太子即从地起,长叹息之后,就回头看后面。当时,有一位梵志之子,名叫好苦,流离太子就对好苦梵志子说:「这些诸释种们乃取我之笑,毁辱我至于这种程度。假如我绍继王位之时,你就应当告知我有关于此事(叫他到时提醒太子,以便报雠。)。」这时,好苦梵志子回答说:「如太子之教!」从此以后,那位梵志子,则日三时(每日之晨朝、日中、日没,所谓初日分、中日分、后曰分),都白太子说:「忆释所辱(应记忆被释种所毁辱的事)。」便说此偈而说:

  一切归于尽  果熟亦当堕

  合集必当散  有生必有死

  (一切都是会归于灭尽的,果实成熟之后,也当会堕落于地的。合集者必当会离散,有生者必定会有死的。)

  这时,波斯匿王随其寿命而在于世间,后来仍然是取得命终,大臣们便拥立流离太子为国王。当时,好苦梵志子到了王所,而作如是之语说:「大王应当忆起从前受释种所毁辱之事。」这时,流离王回答说:「善哉!善哉!你乃善忆本事(从前之事)。」这时,流离王便生起瞋恚心,而敕告群臣说:「现在的人民的主人是甚么人呢?」群臣回答说:「大王!今天的统领者,就是流离王您!」这时,大王说:「你们快去严驾,召集四部的兵队,我欲去征伐释迦种族。」诸臣回答说:「如是!大王!」这时,群臣受王的教令,实时云集四种的兵队。当时,流离王就率领四部之兵队,往至于迦毗罗越城(迦毘罗卫城)。

  那个时候,有众多的比丘,听说流离王去征伐释种之事,就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就将这些事缘具白世尊。这时,世尊听此语后,就往逆(欲去迎说)流离王,便在于一枯树之下,并没有枝叶的树下,在于其处结跏趺而坐下来。当时,流离王曾遥见世尊坐在于树下,就下车,而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

  那时,流离王白世尊说:「更有好的树,枝叶很繁茂,如尼拘留树之等类是(尼拘律陀树,无节树,如榕树)。为甚么缘故,在此枯树之下而坐呢?」世尊告诉他说:「亲族之荫(荫)之故,乃胜于外人。」这时,流离王便作如是之念:今天的世尊,本为亲族,这样,我今天应该还回本国,不应该去征伐迦毘罗城。这时,流离王,即辞还而退去。

  有一天,好苦梵志又白大王说:「当忆记往昔被释种所毁辱之事。」这时,流离王听此语后,又兴起瞋恚之心,就下令说:「你们快去严驾,召集四部兵,我欲往征迦毗罗越。」这时,群臣乃集四部之兵,出了舍卫城,往诣于迦毗罗越,欲征伐释迦种族。当时,众多的比丘又听到此消息之后,就去禀告世尊而说:「现在流离王又兴兵,去攻打释迦种族。」

  那时,世尊听到此语之后,就以神足,到了道侧,在一枯树之下而坐下来。这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坐在树下,就下车而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那时,流离王白世尊说:「有更好的树,不在那个地方坐,世尊为甚么缘故,今天又在此枯树下而坐呢?」世尊回答说:「亲族之应,乃胜于外人!」

  这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亲族之荫凉  释种出于佛

  尽是我枝叶  故坐斯树下

  (亲族之荫,才是真正会凉爽的,释种乃出有了佛陀〔佛陀的出身,也是由于释种而来的〕。这些均为是我的枝叶,因此之故,我现在坐在于此树下的。)

  这时,流离王又作如是之念:世尊今天乃出自于释种,我不应该去征伐,应该可以到此为宜,可以还归本土为是。这时,流离王就还归其舍卫城。

  又有一次,好苦梵志又向大王说:「大王!应当忆记往昔被释种所毁辱之事。」当时,流离王听此语后,又集四种兵队出舍卫城,去攻迦毗罗越城。这时,大目干连听说流离王去征伐释种之事。听后,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那时,目连白世尊说:「今天流离王召集四种兵队去攻打释种。我现在的能力堪任使那位流离王,以及其四部的兵众,掷放在于他方的世界的。」

  世尊告诉他说:「你是否能取释种的宿缘,放着在于他方的世界吗?」这时,目连白佛说:「实在不堪任于使那些宿命因缘放着在于他方的世界的!」那时,世尊对目连说:「你回去就坐好了。」目连又白佛说:「我现在堪任移迁此迦毘罗越,把它放置在于虚空中。」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堪能移迁释种的宿缘,放置在于虚空中吗?」目连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告诉日连说:「你现在还就本位好了。」

  那时,目连又白佛说:「唯愿听许我用铁笼疏覆迦毘罗越的城市上面。」世尊告诉他说:「云何?目连!你能用铁笼疏覆其宿缘吗?」目连白佛说:「弗也!世尊!」佛陀告诉目连说:「你现在还就本位好了。因为释种在于今天,其宿缘已经成熟,现在当应受其报应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欲使空为地  复使地为空

  本缘之所系  此缘不腐败

  (欲使空成为地,又使地成为空,这就是本缘〔宿世的事缘〕之所牵系的,这种事缘确实不会腐败的)。

  当时,流离王决定去征伐迦毘罗越城。这时,诸位释种听说流离王率领四部的兵众,来攻其城之事,就又集四部的兵众,在一由旬的距离处,去迎战流离王。这时,诸释种在于一由旬之内,遥射流离王。或者射其耳孔时,故意不伤其耳;或者射其头髻,而不伤其头;或者射其弓,使弓损坏;或者射其弓弦,而不伤害其人;或者射其铠器,而不伤害其人;或者射床座,而不伤害其人;或者射车辆,使车损毁,而不伤其人;或者坏其幢麾,而不伤害其人。这时,流离王看见这些事后,便怀恐怖之心,就告诉群臣说:「你们观察这些箭,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群臣回答说:「这是那些释种们,离开这里一由旬之处,而射箭过来的。」

  流离王说:「他们如果有意欲害我们的话,就通通会死尽,我想,应该可以还回舍卫城了。」这时,好苦梵志趋前白王说:「大王!请勿惧怕!这些诸释种们都是持戒的人,对于虫类尚且不敢伤害,何况会害人呢?现在宜于前进,必定会坏毁释种的。」

  这时,流离王渐渐前进,向于释种的阵营。当时,诸释种乃退入于城内。这时,流离王在城外,对城上的守兵说:「你们赶快启开城门吧!如果不然的话,就会通通把你们杀死!」

  那时,迦毗罗越城里,有一位姓释的童子,年刚十五岁,名叫奢摩。他听闻流离王现今在于门外,就穿铠持仗,至于城上,单独和流离王的兵队战斗。这时,奢摩童子杀伤非常多的驻兵,使他们各各都驰散,他们曾作如是之语而说:「这是甚么人呢?是天人吗?或者是鬼神呢?遥见好像是小孩!」这时,流离王便怀恐怖的心,实时进入于地孔中,去逃避他。

  这时,释种们听说破坏流离王的兵众的消息。当时,诸释种们就叫奢摩童子,而告诉他说:「你年纪幼小,为甚么缘故来辱我们的门户呢?你岂不知诸释种都修行善法吗?我们尚且不能害虫,更何况又是人命呢?我们本来能坏毁这些敌军,一人可以对敌万人。但是我们又作如是之念:会杀害众生不可以称计之多的。世尊也作如是之说:『凡是人们杀死人命的话,死后会入于地狱,如果再生人中,其寿命也是非常的短少的。』你赶快离开这里,不可再在于此地!」这时,奢摩童子就出外国去,更不再入于迦毗罗越城内。

  这时,流离王又至门外,对城上的人说:「速开城门吧!不须再迟疑了!」当时,诸释种们乃自相谓言说:「可给他开门好呢?或者不可以开门呢?」那时,弊魔波旬,在释众当中化作一释氏之形,而告诉诸释种们说:「你们速开城门吧!不可以大家都受困在于今天!」

  这时,诸释种们就给他开城门。当时,流离王即告诉群臣说:「现在这些释种的人民非常的多,并不是用刀剑所能害尽的。应将他们都埋脚在地中,然后使那些暴象去蹈杀为好。」那时,群臣受王的教敕,就用象蹈杀诸释氏。这时,流离王曾敕群臣说:「你们赶快去选好面手(五官端正,身手轻利)的释种女人,五百名来。」当时,诸臣受王的教令,就选五百名端正的女人,来见大王。

  这时,释氏摩呵男,曾到流离王之处,而作如是之言说:「请从我的愿!」流离王说:「你欲有甚么愿呢?」摩呵男说:「我现在沉没在于水底里,随我的迟疾的时间,使诸释种能得逃走。如果我出于水面之时,就任你随意杀害无妨!」流离王说:「此事大佳!(这事很好!)」当时,释摩呵男,就进入水底。将头发系缚在树根,而取入于命终。

  这时,迦毗罗越城中的诸释氏,从东门出城,又从南门进入于城内;或者从南门出去,又从北门进入;有的即从西门出,而又从北门进入。这时,流离王告诉群臣说:「摩呵男父(其祖父),为甚么缘故,隐在于水中,到现在还不出来呢?」那时,诸臣听王的教令,就进入水中去将摩呵男背出来,这时己经命终了。那时,流离王由于看见摩呵男的命终,当时的大王乃生懊悔之心而说:「我的外祖父现在已取命终,这都是由于疼爱亲族之故,我事前不知他当会取于命终,假如当会知道的话,终究不会来攻伐此释氏的!」

  这时,流离王已杀害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为河,也烧掉迦毘罗越城,然后往诣于尼拘留园中。当时,流离王对五百名释女们说:「你们千万不可愁忧,我就是你们的夫郎,你们是我的妇人,必须和我相好。」当时,流离王便伸手去捉一位释女,而欲戏弄她。这时,该女问王说:「大王!你要干甚么?」这时大王回答说:「欲和你通情!」释女回答说:「我现在为甚么缘故,须和你这奴婢所生的人种,情通呢?」

  这时,流离王非常的瞋恚,就敕群臣说:「快捉此女人,兀(刓)她的手足,然后放在深坑内!」诸臣受王教令,就兀其手足,掷放在于深坑中。以及五百名女人也都同样的骂詈大王而说:「谁肯持此身和婢生之种相交通呢?」这时,大王瞋恚,就尽取五百名释女,将她们的手足都兀掉,都掷在于深坑中。这时,流离王将迦毗罗越城都毁坏之后,还回其舍卫城。

  那时,祇陀太子在深宫中,和诸妓女们共相娱乐。当时,流离王听到作倡伎乐的声音,就问左右而说:「这是甚么音声,从何而来的,乃至于如此呢?」群臣回答说:「这是祇陀王子在深宫内,作倡伎乐,而自娱乐的声音的。」这时,流离王即敕令御者而说:「你回此象(御此御象),我将诣于祇陀王子之处。」

  这时,守门的人遥见大王之来到,就白王说:「大王!请您慢行。因为祇陀王子现今在于宫中,以五乐而自娱乐之故,请不可以相触娆。」这时,流离王即刻拔出其剑,就取守门人,一刀把他杀掉。这时,祇陀王子听说流离王住在于门外,就不辞诸妓女,便出在外面,和流离王相见而说:「善来!大王!可入内小停驾吧!」这时,流离王回答而问他说:「你岂不知我和诸释种共战斗之事吗?」祇陀回答说:「听过的。」流离王说:「你现在为甚么缘故和妓女们游戏,而不佐助我呢?」祇陀王子回答说:「我不堪任杀害众生之命的。」当时,流离王则非常的瞋怒,即又拔剑斫杀祇陀王子。这时,祇陀王子命终之后,往生于三十三天之中,和五百名天女共相娱乐。

  那个时候,世尊曾用天眼,去观察祇陀王子,已取命终之后,往生于三十三天之事,就说偈而说:

  人天中受福  祇陀王子德

  为善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此忧彼亦忧  流离二处忧

  为恶后受恶  皆由现报故

  当依福祐功  前作后亦然

  或独而为者  或复人不知

  作恶有知恶  前作后亦然

  或独而为者  或复人不知

  人天中受福  二处俱受福

  为善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此忧彼亦忧  为恶二处忧

  为恶后受报  皆由现报故

  (在人天中受福报,为祇陀王子的品德。作善业的话,后来一定会受其果报的,这都是由于现报业之故。而在这里忧苦,则他在那边还是同样的会忧苦的,流离王就是在于此与彼之二处都会忧苦的。他作恶业之后,会受其恶报,这都是由于现报之故。)

  (应当要依于福佑的功德,前所作的是这样,后所受的也是同样的。或者独自而为的话,或者人就又不能知道的,作恶而有知其恶的,前所作的,则后所受的,也都是一样的。或者独自而为的话,或人就又不知道的。)

  (在人天中受福报,则人与天之二处,均为是受福的。作善,而后受福报,这都是由于现报业之故。在此会忧苦,则在彼也会忧苦,作恶的话,则彼此之二处,都是忧苦的。作恶的话,后来定会受恶报,都是由于现报业之故。)

  这时,五百名释女自归依,而称唤如来的名号而说:「如来出生在于此地(指迦毗罗卫城),也从此间去出家学道,然后乃成就佛道的。然而佛陀在于今天,却永不见其怀忆思念我们,我们遭遇这种苦恼,受此毒痛之事,世尊为甚么缘故,不还顾愍忆我们呢?」那时,世尊曾以清彻的天耳,听到释女称怨向佛的声音。世尊就在于此时,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通通过来,都一同去观察迦毗罗越城,以及去看那些诸亲族之命终事吧!」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那时,世尊就带领诸比丘出舍卫城,往至于迦毗罗越城。这时,五百名释种之女遥见世尊带引诸比丘到这里来,看见之后,都怀着惭愧的心。那时,释提桓因(帝释天),以及毗沙门(多闻)天王,在于世尊的身后扇佛。当时,世尊还顾(越头回看)释提桓因而对他说:「这些诸释女们都怀惭愧的心。」释提桓因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释提桓因就用天衣覆在于这些五百位女人的身体上面。那时,世尊告诉毗沙门天王说:「这些诸女人已饥渴很久了,应当要怎样才好呢?」毗沙门天王白佛说:「如是!世尊!」当时,毗沙门天王就办自然的天食,给与诸释女们,使她们都充足。

  这时,世尊渐次而和诸女人们讲说微妙之法:「所谓诸法都同样的当会离散的,凡是有会合,便会有别离。诸位释女们当知!此五盛阴都均会受此苦痛诸恼,而堕入于五趣之中(轮转于六道)。凡是受五阴之身的,必定当会受这种行报的。既有行报,便当会受胎,已受胎分,就会一再的受苦乐之报。假如已没有五盛阴的话,便不会再受形,如不受形的话,就不会有生,由于没有生之故,就不会有老,既没有老,就没有病,由于没有病,就没有死,由于没有死,就没有合会而别离的苦恼。因此之故,诸位女人们!应当要思念此五阴成败的变化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知道五阴,则能知道五欲,由于知道五欲,则能知道爱之法,由于知道爱之法,则能知道染着之法。知道这众多之事后,则不再受胎,由于不受胎之故,就没有生、老、病、死。」

  那时,世尊也和诸释女们渐说此法,所谓其论,那就是:布施之论、禁戒之论、生天之论,欲就是不清净之想,出要为真正的快乐。那时,世尊观察这些诸女人的心已开,意已解,就演说诸佛世尊常所说之法:苦、集、尽(灭)、道,那时世尊,都通通给与她们讲说。那时,诸女人的尘垢都已灭尽,而得法眼净,各在于其所在,而取于命终,都往生于天上界。

  那时,世尊到了城的东门时,看见城中的烟火洞然,实时说此偈而说: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为最乐

  (一切行都是无常的,有生的话,就必定会有死的;如果不生的话,就不会有死,这种灭,就是最为安乐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通通来诣于尼拘留园中。」到达之后,都就座而坐。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这里就是所谓的尼拘留园,我在于往昔之时,在此里面,曾和诸比丘们广说过诸法。如今已变为空墟,已没有人民。往昔之时,曾有数千万之众,在此里面听经而得道,而获得法眼清净。从今以后,如来更不会再次来至此间!」那时,世尊和诸比丘们说法之后,各从座起而去,都回到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的这位流离王,以及这些兵众,都不会久住于此世间,此后,经过七天,就通通会消灭的。」这时,流离王听闻世尊之所记(预言)之:『流离王,以及诸兵众,嗣后七天,都通通会消灭。』听到此预言之后,乃生恐怖之心,曾告诉群臣们说:「如来现在预记而说:『流离王不会久住于世间,此后七天,和他们的兵众都通通会没灭。』你们应该注意去观察外境,不会使盗贼、水、火等灾变,来侵入于国界。为甚么缘故呢?因为诸佛如来所说之语,并没有二,所说的,终皈都没有异之故。」那时,好苦梵志白王说:「大王!请勿恐惧,现在的外境并没有盗贼怖畏之难,也没有水火等灾变,今天大王可以快自娱乐为是!」流离王说:「梵志!当知!诸佛世尊,其言并没有异啊!」

  这时,流离王曾教人算数日子,到了七天之头,大王就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为并没有甚么事了)。大王就率领诸兵众,以及诸婇女,都往诣于阿脂罗河的河边;去自娱乐。即在于那个地方宿夜。这时,在于半夜之时,有非常的云之生起,有令人恐怖的暴风疾雨。这时,流离王,以及兵众们,都通通被大水所漂没,都均消灭,都身坏命终,都入于阿鼻地狱里面。又有天火,将城内的宫殿都烧尽。

  那时,世尊用天眼观见流离王,以及四种兵众都被水所漂,都皆命终,都入于地狱之中之事。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作恶极为甚  皆由身口行

  今身亦受恼  寿命亦短促

  设在家中时  为火之所烧

  若其命终时  必生地狱中

  (所作的恶业,乃为非常的重,这都是由于身口与意行而来的。现在的此身,也会受其苦恼,寿命也会很短促。假如他们在家内之时,也难免会天火之所燃烧的〔逃不过业运的〕。如其命终之时,必定会生在于地狱之中。)

  那时,大众当中的多数比丘,都白世尊说:「流离王,以及四部的兵众们,今天都已绝命,他们都生在于甚么地方呢?」世尊告诉他们说:「流离王现在已经堕入于阿鼻地狱之中了。」诸比丘们白世尊说:「现在的这些诸释种人们,在宿世之时,到底是作甚么因缘,今世才会被流离王所杀害的呢?」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往昔之时,在此罗阅城内,有一捕鱼之村,那个时候,在世间里的人,都遇饥馑,而极为节俭,人们都食草根的为多,一升金,只贸(买)一升米。这时,在林内有一大水池,又有很多的鱼(饶鱼,鱼很多)。当时,罗阅城内的人民之类,都往至于池中,去捕鱼而食。当在那时,在水内有二种鱼,一名拘璅,另一种的鱼名叫做两舌。当时,这二类鱼都相互谓言而说:『我们对于这些民众,先前并没有甚么过失(没有得罪等事),我们是水性之虫类,并不处在于平地,这些人民之类,却都来食噉我们。假如在前世时,有作多少的福德,而能转为人身之时,当会报这些怨雠!』

  那个时候,在村内有一位小孩,年刚八岁,他并不去捕鱼,也不去害鱼命。但是那些鱼如在岸上之时,都会命终而死。那位小孩看见其情形后,极怀欢喜之心。比丘们!当知!你们不可作其它的观念。你们要知道!那时的罗阅城内的人民之类,岂为是别人吗?就是现今的诸释种们就是。那时的拘璅鱼,就是现时的流离王是。那时的两舌鱼,就是现今的好苦梵志是。那时的小孩,看见鱼类在岸上而笑的人,就是现在的我身是。那时,释种们都坐取鱼而食,就由于此因缘,经过无数劫之中,入于地狱中,现在之世,才受此对(报应)的。我在于那时,坐见而取笑,现在才患有头痛,有如石押,也像人头,戴一须弥山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已不再会受形,因此而舍弃众业行,而度诸厄难的。这就是所谓,诸比丘们!所谓由此因缘,现在受此果报的。诸比丘们!应当要守护身、口、意之行业,应当念念恭敬、承事梵行之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

  大意:本经叙述诸天临命终时,有五衰之相之出现。诸天都以人间为善处,因为能在于如来之法中出家学道,而得三达明之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天子们欲命终之时,有五种未曾有的瑞应(预兆),会出现在于当前。那五种呢?第一就是华冠会自萎谢,第二就是衣裳会被垢秽所坌,第三就是身体会出汗臭,第四就是不乐于其本座,第五就是诸天女都会星散。这就是所谓天子之命终之时,有此五种瑞应(先兆)的。」

  那时,天子会极怀愁忧,会椎胸而唤叫。当时,会有诸天子来至于这位天子之处,而对这位天子说:「你现在尔来(将来)可以生在于善处,快得到善处,快得到善利了。由于得善利之故,就当念念不忘安处善业。」那时,诸天就是这样的教授他的。

  那时,有一位比丘白世尊说:「三十三天,得生在甚么地方为之善处呢?怎样叫做快得善利呢?怎样为之安处于善业呢?」世尊告诉他说:「人间这地方,对于天来说,就是其善处。所谓得善处、得善利,就是出生在于正见家庭,能与善知识从事,在于如来法当中得到信根,就是所谓名叫快得善利。他怎样叫做安处于善业呢?在于如来之法中,能得信根,而剃除须发,而由于信坚固之故,会去出家学道。他因学道之故,而戒性具足,诸根都修持不缺。饮食都知足,都恒念而经行,而得三达明(三达、三明、天眼、宿命、漏尽),就是所谓名叫安处于善业。」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人为天善处  良友为善利

  出家为善业  有漏尽无漏

  (人间就是天人的善处,良友为之善利,出家叫做善业,因为能灭尽有漏,而为无漏之故。)

  比丘们!当知!三十三天乃着于五欲,他乃以人间为他的善趣。因为能在于如来之法中,而得出家,而为善利,而得三达之故。所以的缘故就是:诸佛世尊都是出现于人间而证果的,并不是在于天上而得果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在此世间命终之后,当会生于天上(指涅槃天)。」

  那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云何呢?比丘怎样会生于善趣呢?」世尊告诉他说:「涅槃(寂灭)就是所谓比丘的善趣。你现在,比丘!你应当求方便,得至于涅槃。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一

  大意:本经叙述沙门出家,有发长、爪长、衣垢、不知时宜、多有所论等,五种毁辱之法。如多论说的话,就会有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见、妄言、斗乱彼此等五事,所以应当除灭此五事,并且没有邪想为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一位沙门出家之人,会有五种毁辱之法。那五种呢?第一就是头发之长,第二就是指爪之长,第三就是衣裳被垢秽所坌,第四就是不知时宜,第五就是多有所论说。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多有论说也为出家的毁辱之一呢?)因为多有论说的比丘又有五事之故。那五事呢?第一就是他人不会相信你的话,第二就是不会受其教,第三就是人所不喜见的,第四就是妄言,第五就是斗乱彼此(搅群乱众)。这就是所谓多论说的人有此五事。比丘们!应当要除灭此五事,而没有邪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二

  大意:本经叙述频毗娑罗王以四事供养

  佛及僧,佛为王、群臣说妙法,六十大臣和五百天人因此而得法眼净。其次为贫乏的鸡头梵志之发心,将所贷的三两金钱,办食供佛及阿罗汉、比丘僧,诸天奉佛意去襄助,梵志以此功德求作沙门,后成阿罗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频毗娑罗王(摩竭陀国的国王),敕诸群臣说:「赶快严驾宝羽的车辆,我欲到舍卫城去亲觐世尊。」这时,群臣听王的教令,就去驾宝羽之车,趋前白王说:「严驾已完毕,请大王知道时宜。」

  那时,频毗娑罗王就乘宝羽之车,由罗阅城(王舍城)出门,往诣于舍卫城。渐至于祇洹精舍,而欲进入于祇洹精舍。凡是水灌头王(以海水灌顶,正式即位的国王),其法有五威容(严身的五具),都舍在于一边。到世尊之处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世尊渐与他说微妙之法。当时,大王闻法之后,白佛说:「唯愿如来,当在于罗阅城夏坐(结夏安居)!当会供给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那时,世尊即默然受频毗娑罗王之请。当时,大王看见世尊默然受请后,就从其座站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后,便退还而去,还诣于罗阅城,而入于宫中去。

  那时,频毗娑罗王在于闲静之处,便生此念:我也堪任供养如来,以及比丘僧,都能尽其形寿。而用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去供应。但是也应当愍念下劣(指群臣人民)的人。这时,频毗娑罗王寻于其日,告诉群臣说:「我昨天曾生此念:我能尽形寿供养如来,以及比丘僧的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也应当愍念诸下劣的人民。你们各各都应相率,都依次第去饭食如来,以及诸贤者,就能长夜承受无穷尽的福报。」那时,摩竭国王(频毗娑罗王)曾在于宫门前,起大讲堂,又办种种的餐具。

  那时,世尊出离舍卫国,以及带引五百名比丘,渐渐在于人间游化,而至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这时,频毗娑罗王听闻世尊来至于迦兰陀竹园之中,就随时乘羽宝之车,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说:「我曾经在于闲静之处,便生此念:如我今天能供办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便也念及下劣之家,就告诉群臣说:『你们应各各供办饮食之具,依次第去饭佛(供养佛的饮食)。』云何?世尊!这是对的吗?或者为非其宜呢?」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大王!这是多所饶益的事,是为天,为世人作福田之事,是很好的事。」那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说:「唯愿世尊!明天到我的宫中来受食吧!」

  当时,频毗娑罗王得到世尊默然接受其请后,王就站起来,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而去。

  那时,世尊在于隔天的清旦,着衣持钵,进入于城内,到了王宫中,各依次第而坐。那时,大王即供给百味的饮食,亲自斟酌,欢喜而不乱。经过食后,频毗娑罗王看见世尊已吃食完毕,就除去钵器,然后便取一卑座,坐在于如来的前面。

  那时,世尊渐与大王演说微妙之法,使其发起欢喜之心。那时,世尊和诸大王,以及群臣之类,演说微妙之法,所谓其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之想,淫为秽恶,出要为安乐等是。那时,世尊由于知道那些众生,都已心开意解,不再有狐疑,就用诸佛世尊常所说的法。如苦、集、尽(灭)、道之法,在那时,世尊都尽与他们阐说。当时在于座上的六十余人的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净,六十位大臣,以及五百天人,都尽诸尘垢,而得法眼净。

  那时,世尊即与频毗娑罗王,以及诸人民说此颂偈而说:

  祠祀火为上  书中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  众流海为源

  星中月照明  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  诸所有万物

  天及世人民  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当供养于佛

  (祠祀〔祭拜〕乃以火为上的,书本当中,乃为偈颂为最好的,大王就是人中的最尊,众河流即以海为源,众星当中,是以月亮最为照明,光明来说,即以太阳为最上的。上下方,以及四方,诸所有的万物,包括天神以及世间的人民,乃以佛陀为最尊最上的。如果欲求福报的话,就应当供养佛陀。)

  那时,世尊说此偈后,便从座起而去。当时在罗阅城中的人民之类,都接着而随着他们贵贱之不同,都从其家之多少,而供养佛,以及比丘僧。

  那时,世尊在迦兰陀竹园中而住,在此国界的人民,都没有不去供养的人。当时,罗阅城中的诸梵志们,也都应去供养。当时,那些梵志曾集在于一起,都各作如是之言:「我们各人出三两金钱,以便作供食等具之用。」(供餐具,等于是供食品)。

  那时,在罗阅城内,有一位梵志,名叫鸡头,极为贫匮(贫穷),自己的存活,都得努力的,并没有甚么金钱可捐输,因此,就被那些梵志们所驱逐,将他逐出在大众之外。这时,鸡头梵志,回到其家后,告诉其妇人说:「你今当知!我今天被诸梵志们所驱逐,不听许我在于大众里面了。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没有金钱可捐出之故。」其妇回答说:「还入于城中,去向人举债(借钱),必定当会得到。」又对其主说:「七天之后,当会相报偿(会还债)。如果不能偿还的话,你就说你的身体,以及你的妇人,都愿沦没为他的奴婢。」

  这时,梵志就随其妇之言,即进入于城内,到处去求索,但是都不能如愿。就归至妇处,对其妇说:「我到处去求索,都不能得到,当怎样办呢?」这时其妇对他说:「在罗阅城东,有一位大长者,名叫做不奢蜜多罗,为一饶财多宝的长者,可以到那边去求债而说:『请借我三两金钱,七天之后,自当会还债,如果不能还债的话,我本身,以及我的妇人都愿为您的奴婢。』」

  这时,梵志就从其妇言,就往诣于不奢蜜多罗之处,去求借金钱而说:「不超过七天,自当会相还,如果不能相还的话,我和我的妇人,都为您的奴婢。」这时,不奢蜜多罗,就借与他金钱。当时,鸡头梵志就将这些金钱拿回其妇人之处,告诉她说:「已经借得金钱了,应该要如何为宜呢?」当时,其妇人回答说:「可以持此金钱,去大众当中,把它捐出去。」

  这时,那位梵志就持金钱,到众人之中,欲将其捐出。诸位梵志即对这位梵志说:「我们应办的供养物品都已经办完,你可以持这些金钱回归你的所在之处,不须住于此大众当中为妙。」这时,那位梵志就还回其宅,就将此因缘,向其妇人说明。其妇人就对他说:「我们二人同到世尊之处,自宣我们的微意就是了。」

  那时,梵志就带同其妇人,都同到世尊之处,共相问讯后,坐在于一边。其妇则礼拜如来之足,然后退坐在一边。那时,梵志曾将此因缘,具白世尊。那时,世尊告诉梵志说:「你现在可以为如来,以及比丘僧办具饮食了。」那时,梵志即回头熟视其妇人,当时,其妇人乃向他说:「但随佛的教言,不足以疑难。」那时,梵志即从座起,趋前向佛说:「唯愿世尊!以及比丘众,当受我请!」这时,世尊即默然受梵志之请。

  那时,释提桓因在于世尊的后面,叉手奉侍。当时,世尊回顾释提桓因说:「你可以协助这位梵志共办餐具。」释提桓因白佛说:「如是!世尊!」那时,毗沙门天王也在于离开如来不远之处,统率诸鬼神众,不可称计之多,正遥扇世尊。这时,释提桓因对毗沙门天王说:「你也可以佐助这位梵志办此餐具。」毗沙门回答说:「甚善(很好)!天王!」

  这时,毗沙门天王趋前至于佛所,头面礼足,遶佛的身边三匝之后,自隐其形,而化作人像,领五百名鬼神共办餐具。当时,毗沙门天王敕诸鬼神而说:「你们速往而至于栴檀林中,去取栴檀香木来放在于铁厨内。」那时,厨中有五百鬼神,在里面作饮食。

  这时,释提桓因告诉自在天子说:「毗沙门天今天已造铁厨,给佛与比丘僧作饭食。你现在可化作一讲堂,使佛及比丘僧,在其里面得饮食吧!」自在天子回答说:「此事甚佳(非常的好)!」这时,自在天子闻释提桓因之语之故,就在于离开罗越城不远之处,化作七宝的讲堂。所谓七宝,就是金、银、水精、琉璃、马瑙、赤珠、车磲是。又化作金、银、水精、琉璃的四梯陛。金梯陛的上面化作银树,银梯陛的上面化作金树,为金根、银茎、银枝、银叶。或者又在金梯陛上,化作银叶、银枝、水精梯陛的上面化作琉璃树,同时,也有各种不可称计之多。又用杂宝厕在于其间,又用七宝覆在其上面,周匝四面都悬好的金铃,而且其铃声均为出八种之音。又化作好的床座,敷上好褥,悬缯幡盖,为世间所希有的。那时,用牛头栴檀(最名贵的香木,为赤铜色,赤栴檀,都以此树造佛像,及殿堂等,产于南印度的摩罗耶山),燃火作食物,罗阅城边十二由旬内,都被其香熏遍满于其中。

  这时,摩竭国王告诉诸群臣们说:「我生长在此深宫内,从来并不闻到此香,罗阅城边为甚么缘故,得闻此好香呢?」群臣白王说:「这是鸡头梵志在其食厨中,燃烧天上的栴檀香,这就是其瑞应。」

  这时,频毗娑罗王敕诸群臣说:「赶快严驾羽宝之车,我欲往至于世尊之处,问讯此因缘。」这时,诸臣回答说:「如是!大王!」频毗娑罗王就往至于世尊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那时,国王见此铁厨中,有五百人在作饮食,看见后,便作如是之语而说:「这是为甚么人所作的饮食呢?」这时,诸鬼神乃以人形而回答说:「这是鸡头梵志为请佛及比丘僧,为供养而作的饮食物。」这时,国王又遥见高广的讲堂,就问侍人而说:「这是甚么人所造的讲堂呢?从前并不看见过,到底是为谁所造的呢?」群臣回答说:「我们不知此事缘。」这时,频毗娑罗王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到世尊之处,去请问这事情。因为佛陀世尊乃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之故。

  这时,摩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即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说:「往昔之日,并不看见过这一高广的讲堂,今天得以看到。昔日并未看见过如此的铁厨,今天得以看到。这又是甚么呢?是谁所变化的呢?」世尊告诉他说:「大王!当知!这是毗沙门天王所化造的铁厨,以及自在天子所化造的讲堂。」这时,摩竭国王就在于座上悲泣交集,不能自胜。世尊问他说:「大王!为甚么缘故悲泣乃至于这样呢?」这时,频毗娑罗王白佛说:「实在不敢悲泣的。唯念及后生的人民不能亲观此圣兴之事,当来之人恐都为悭着于财物,而没有威德,因此,尚不闻此奇宝之名,何况能够看见呢?现在承蒙如来之有奇特之变,出现在于此世间里,因此之故,而悲泣耳!」世尊告诉他说:「当来的世代,那些国王、人民,实在不能亲覩此变化!」那时,世尊就为国王说法,使其发欢喜之心。大王闻法后,就从座起而去了。

  这时,毗沙门天王就在于那一天,对鸡头梵志说:「你伸右手过来!」这时,鸡头梵志就伸右手。毗沙门天王就授与他一个金铤,又告诉他说:「你自用此金铤投在于地上看看。」这时,梵志就将其金铤投在于地上,金铤乃成为百千两金钱。毗沙门天王对他说:「你就拿这些金钱去城内买种种的饮食,持来这里吧!」

  这时,梵志受天王的教令,就持此金钱进入于城中去买种种的饮食,拿到厨所来。这时,毗沙门天王叫梵志沐浴后,给与他种种的衣裳,使他穿上,令他手执香火,教他白言而说:「时间到了,现在正是其时,愿圣尊屈顾!」这时,梵志就依其令,手执香炉,而白说:「时间已到!唯愿屈顾!」

  那时,世尊已知道时间已到,就着衣持钵,带引诸比丘众,往至于讲堂之处,各人依次第而坐,以及比丘尼众,也依次第而坐。这时,鸡头梵志一见饮食又这么的多,但是众僧却又很少,就趋前白世尊说:「今天所准备的饮食物,极为丰富而多,但是比丘僧却这么少,不知为甚么呢?」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梵志!你现在就手执香炉,登上高台之上,向着东南西北,并作如是之说:『诸释迦文佛的弟子,如得六神通,为漏尽的阿罗汉的圣者,都请集到此讲堂来!』」梵志白佛说:「如是!世尊!」

  这时,梵志就从佛受教,即上楼上去请诸漏尽的阿罗汉。这时,东方有二万一千的阿罗汉,都从东方来到此讲堂。南方也有二万一千,西方也有二万一千,北方也有二万一千,诸阿罗汉都从其本住处来集于此讲堂。那时,讲堂上有八万四千的阿罗汉集在一处。

  这时,频毗娑罗王即带领诸群臣至于世尊之处,向佛行头面礼足之礼,也礼拜诸比丘僧。这时,鸡头梵志看见比丘僧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用饭食之具,供佛及比丘僧,都亲手斟酌,欢喜而不辞其务。然而还是如故的有遗余之食。这时鸡头梵志乃趋前白佛说:「现在饭佛(供佛),以及比丘僧,仍然如故还有遣余的饮食物在。」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可请佛,以及比丘僧,供养七天就是了。」

  梵志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鸡头梵志即向前长跪,白世尊而说:「现在请佛,以及比丘僧,受我供养七天,自当会供给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那时,世尊即默然受请。

  那时,在大众当中,有一位比丘尼,名叫舍鸠利。这时,比丘尼白世尊说:「我现在内心生念如是之事:是否有一位释迦文佛的弟子,为漏尽的阿罗汉,而不集合在于这里的吗?又用天眼去观察东方之界,以及南方、西方、北方等界,也都观察过,都没有不来的,都通过云集在这里。现在的此大会,纯为是阿罗汉真人之所云集的。」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舍鸠利!如你所说的,此一大会,纯为是真人之会,东西南北,没有不云集的。」那时,世尊就将此因缘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是否看见比丘尼中,以天眼彻覩,而能和这位比丘尼相等的人吗?」诸比丘回答说:「并不看见过的,世尊!」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我的声闻中的第一弟子,而为天眼第一的,就是所谓舍鸠利比丘尼是。」

  这时,鸡头梵志在七天当中,供养圣众的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又用华香散在于如来之上。当时,其华在于虚空中化作七宝的交露台(珠宝交错而造成的幔,其形体有如垂露)。这时,梵志看见交露台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他趋前白佛而说:「唯愿世尊!听许我在于道次,能得作为沙门!」

  那时,鸡头梵志就这样的即得为道(能为沙门而学道),诸根都寂静,而自修其志,而除去了睡眠(少睡眠)。假如眼根看见色境之时,也不会起想念,其眼根也没有恶想流驰的诸念,都护念眼根。如果耳根闻声境,或鼻根嗅香境,舌根知味境,都同样的不会着味于境,身根知细滑(感触)之境时,也不会起细滑之想,意根知法境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便灭那些会覆蔽人心,会使人没有智慧的五结盖(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等烦恼)。

  也没有杀害的意念,都净其心。所谓不杀生,不念杀生,不教人杀生,手不执刀杖,起仁慈之心而向于一切众生。同时也除去不与取(不偷盗),不起偷盗之心,而清净其意。恒有布施之心去对于一切众生,也使众生不偷盗。自己不淫泆,也教人而使人不淫泆,都恒修梵行,清净而没有瑕秽,在于梵行中,而清净他的心。又不妄语,也不教人去讲妄语,都恒念至诚,没有虚诈诳惑世人,都在于此中清净其心。又不两舌,也不教人去使用两舌,如此间语(离间之语,离间双方的言语),不传到于对方,假如对方有间语,也不传至于这里,在于其中而清净其意。对于饮食,都能知足,不着于气味,不着于荣色(善色),不着于肥白,唯有欲支持其形体,使能保全其生命而已。也是为了除去故痛,使新痛不生,能得修行之道,长处于无为之地(证涅槃)而已。犹如有男女的人,用脂膏涂其疮的原因,就是唯欲除去其故疾而已。这也是如此,所以对于饮食知足者,就是欲使旧有的痛疾能除愈,新的即使其不生而已的。

  或者又于此时,达晓行道(整天用功),不失去其时节,不失去三十七道品之行持。或者禅坐,或者经行,都除去睡眠之盖。或者在于初夜之时,或者禅坐,或者经行,都除去睡眠之盖。或者在于中夜之时,右胁着地,脚与脚相累迭,系意在于明。他又在于后夜之时,或者禅坐,或者经行,而清净其意。到了这时,对于饮食已知足,经行用功而不失时节,除去欲不净之想,而没有诸恶行,而游入于初禅;有觉、有观,而息念,而猗于欢乐(由定而生之乐),而游入于二禅;没有乐(离喜之欲),而护念清净,自知身有乐(离喜妙乐),所谓诸贤所求的护念清净,而游入于三禅;他的苦乐已消灭,已没有愁忧,为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舍念清净),而游入于第四禅。

  他以三昧心,清净而没有瑕秽,也得无所畏。又得三昧,而自忆无数世之事。他便忆过去之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千万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成劫为天地成立之成、住、坏、空时的成立之劫。败劫就是其坏劫,也就是破坏之劫。成败劫则通指其成灭变化的算不尽的长时间)。在这期间,我曾生在于那个地方,姓某某,名某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的苦乐,寿命的长短,在那个地方死,而在这里生,死在于这里,而生在于那个地方,其因缘本末,都能知道其一切。他又再以三昧心,清净而没有瑕秽,而得无所畏,而观察众生之类的生者与死者。

  他又以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的生者、死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或者是好,或者是丑,随着其行所之种,都能知道其一切。或者有众生之类,其身、口、意都行恶,都诽谤贤圣人,而造邪业之本,因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在于地狱之中。或者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善,并不诽谤贤圣的人,因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在于善处的天上界。又以清净的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善趣,是恶趣,是善色,是无色,都能知道一切,而得无所畏,又有布施心而尽其漏心,然后观察这些苦恼等事,都能如实而知道。所谓这是苦,是苦之集(烦恼),是苦之尽(寂灭),是苦的出要(道),都如实而知道。他作如是之观察之后,其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都得解脱。已得解脱之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胎,如实而知道。这时,鸡头梵志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尊者鸡头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三

  大意:本经叙述世间有应丧失之物,欲使其不丧失,应尽之物,欲使不尽,应老之法,欲使其不老,应病之法,欲使其不病,应死之法,欲使其不死等五事,是最为不可得之事。其次则教人勤修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转有漏而成为无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世间有五种事最为不可得的事。那五种呢?(一)应该会丧失之物,欲使其不丧失,这是不可以得到之事。(二)会灭尽之法,欲使其不灭尽,是不可得的事。(三)凡是会老之法,欲使其不老,这也是不可以得到的事。(四)凡是会有疾病之法,欲使其不疾病,这是不可得的事。(五)凡是会死之法,欲使其不死的,这是不可以得到的事。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这五事为最不可得之事。或者是如来之出现于此世间,或者如来不出现于此世间,此法界都同样的恒住如故,而不朽败(不会变动)。有丧灭之声,有生、老、病、死,或者是生,或者是逝,都归于其本,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这五种难得之物。

  应当力求方便,修行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这就是所谓,比丘们!行此五根之后,便成为须陀洹(入流,初果,最多人天七次往返后,成就阿罗汉),成为家家(初果后,为一来向,而生于人或天,生于甲家,生于乙家,或三次,或二次的圣者)、一种(一间,为人,或天之一间隔,还未能证果之义,通常为不还向的圣者),转进而成为斯陀含(一来,二果),再转进而灭除五结使(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而成为阿那含(不还果,三果),在于那个地方(指色界天)般涅槃(寂灭),而不来于此世间,再转进而有漏之灭尽,而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而自身作证,而自游化,更不再受后胎,如实而知道。应当力求方便,去除灭前述的五事,而修持后述之五根。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五种人为不可疗治的人,所谓谀谄、奸邪、恶口、嫉妒、无反复等人是。因此,当学正意,而除去嫉妒等恶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有五种人为不可疗治的。那五种呢?第一就是谀谄之人为不可疗治,(二)奸邪的人为不可疗治,(三)恶口的人为不可疗治,(四)嫉妒的人为不可疗治,(五)无反复的人为不可疗治。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五种人为不可疗治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奸邪恶口人  嫉妒无反复

  此人不可疗  智者之所弃

  (奸邪的人,恶口的人,嫉妒的人,没有反复的人〔包括会谀谄的人〕,这些人都为不可以疗治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所舍弃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时修学正意,而除去嫉妒之心;应当修行威仪,所说的都如法(灭谀谄);应当要知道反复,而识知其恩养。如小小的恩惠,尚且不可以忘失,更何况如为大恩惠的话,怎样可以忘失呢?不可以怀着悭贪的心(除奸邪),同时又不自誉,又不毁他人(不恶口)。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五

  大意:本经叙述释提桓因和阿须伦共斗,诸天得胜利,阿修罗就被缚,如阿修罗的心,能念诸天法正的话,就身无系缚,反之,就被五系。佛陀藉此教诫比丘,如起结使,就在魔的境界,会被魔所缚,反之而没有结使的话,就能超出魔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往昔之时,释提桓因告诉三十三天们说:『如果诸位贤者和阿须伦(阿修罗)共斗之时,假若阿须伦不如(战败),诸天得胜的话,你们就捉拿毗摩质多罗(译为丝种种,能用一丝幻作诸事故名),带他到这里来,将其身为五系缚。』这时(同一个时候),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也告诉诸阿须伦说:『你们!今天和诸天共斗,如果得胜的话,便捉拿释提桓因,缚送到这里来。』比丘们!当知!那个时候,二家共斗,乃为诸天得胜,阿须伦不如(战败)。这时,三十三天就亲自捉拿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就束缚其身,带他到释提桓因之处,被放置在中门之外,自观自己被五系缚身。

  这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便作如是之念:诸天们之法为正,阿须伦所行的为非法。我现在不喜乐于阿须伦,便应当即住于此诸天宫里为是。这时,由于生此念,而说:『诸天的法为正,阿须伦之法为非法,我欲住在于此间。』作如是之念后,这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便自觉知,其身已没有甚么缚系,而能以五欲而自娱乐。然而如果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生此念后,而说:『诸天为非法,阿须伦才是正法,我不用在此三十三天里,我还是回到我的阿须伦宫为妙。』这个时候,阿须伦王的身就再会被五藤,其五欲的娱乐,都会自然的消灭。

  比丘们!当知!缠缚之急速,莫过于这种事,被魔之所缚,又甚于如是之缘的。假如兴起结使的话,就会被魔所缚,所谓动,就会被魔所缚,不动的话,就不会被魔所缚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力求方便,使心不被缚,而乐于闲静之处。所以的缘故就是:这些结使乃是魔的境界之故。

  如果有些比丘在于魔的境界的话,终皈不能脱离生、老、病、死,不能解脱愁、忧、苦、恼的,我现在说这些为之苦际的。如果又有比丘,其心不移动,不着于结使的话,便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的,我现在就说此为(尽诸)苦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应为没有结使,应能越出魔界!像如是打,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六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请问灭尽之法。世尊说:五盛阴乃以无欲、无为(没有造作)为之磨灭法,其灭尽时,就叫做灭尽之法。应该知道:五盛阴灭尽,就不会再更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阿难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立在于一边。当时,阿难白世尊说:「所谓尽,到底是甚么法,叫做尽之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色阴是无为(无作),为因缘,而有了此名,其无欲、无为,就名叫灭尽之法。其尽时,就名叫灭尽。痛(受)、想、行、识,也是无为、无作,都是磨灭之法,为无欲,无污,其会灭尽之故,名叫灭尽。阿难!当知!此五盛阴乃为无欲、无作,为磨灭之法。其会灭尽的,就名叫做灭尽之法。此五盛阴之永远已灭尽,更不再复生,因此之故,名叫灭尽。」

  这时,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生漏梵志讲说由于人民之悭贪、结缚习行,爱欲之所致,使风雨不依时,所种的不长,国土乃毁坏,而致民不炽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生漏梵志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这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说:「云何?瞿昙!到底有甚么因缘,有甚么宿行(过去之业),会使这些人民之类,为有尽、有灭、有减少的呢?本来为完好的城廓,而今天已毁坏,本来有好多的人民,现在却为一丘荒呢?」

  世尊告诉他说:「梵志!你如果欲知道的话,就认为是由于这些人民所行的都是非法之故,才会使本来有城廓,而现在却为磨灭,本来有人民,而现在却为丘荒,这也都是由于生民之悭贪,都习行结缚,都是爱欲不断之所致的缘故,使风都不依时,雨也不按期,所种的根栽,都不得长大,就中,人民之死亡的,乃盈于路。梵志!当知!由于此因缘,使国城毁坏,使民不炽盛的。

  又次,梵志:由于人民之类所行的非法,便有了雷电霹雳等自然的响应,而天降雹雨,败坏生苗,那个时候,死亡的人民,乃难以计量之多。又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的非法,乃为共相诤竞,或者用手拳相加,用瓦石相掷,各各都自丧其生命。又次,梵志!那些人民之类已共相诤竞,而不安于其所,国主乃不安宁,就各兴兵众,共相攻伐,至于大众之死亡的,难以计量得出之多。或者有的被刀斩死,或者有的被矟箭所伤而亡的。像如是的,梵志!由于此因缘,使那民众减少,不再炽盛。又次,梵志!由于人民之类所行的非法之故,使神祇不得其便而保佑,或者遭困厄,或者疾病而着于床,除降者少(免除病苦而好起来的为少),疫灾而死的为多。这就是所谓,梵志!就是所谓由于此因缘,使那些人民减少,而不再炽盛的缘故。」

  这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说:「瞿昙!您所说的甚为快哉!(非常的好,非常的正确)。说此人民之根本会减少之义,确实像如来的教言那样。本来有城廓,而今天却已磨灭;本来有人民,而今天已为丘荒。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有了非法之故,便生悭嫉;由于生悭嫉之故,便生邪业,由于生邪业之故,便为天雨不按时,五谷就不成熟,人民就不炽盛,因此之故使非法流行,天降灾变,坏败生苗。由于他们都行非法,都着于贪欲悭嫉,这时,国主就不安宁,就各兴兵众,而共相攻伐,使死亡的人数不可计量之多,因此之故,使国土流荒,人民逆散。今天世尊所说的,为甚善!甚快!由于非法之故,致有此灾患。假如被他所捉的话,就会被断其命。由于非法之故,便会生起盗心,由于生盗心之故,后来便被国王所杀,由于生邪业,使那些非人得其便,由于此因缘,便会取于命终,人民就会减少,因此之故,使没有城廓的所居的地方。

  瞿昙!今天所谈说的已经非常的多了,有如偻者之得以伸身那样,也如盲者之得到眼目,在于冥闇之中得到光明,为无目的人(失明的人)作为眼目。今天沙门瞿昙用无数的方便而说法,我现在诚重的自归依佛、法、众(僧),愿听允我为优婆塞。我愿尽形寿不敢再杀生。假如沙门瞿昙看见我,不管是乘象或者是乘马,我都由衷的恭敬。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为波斯匿王、频毗娑罗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受梵之福(梵分,净施地,受王的封地)的话,我恐怕会失去此福德。假如我偏露右肩之时,就唯愿世尊受我的礼拜!倘若我步行之时,看见瞿昙之来临的话,我当会脱掉我所穿的鞋履的,唯愿世尊,受我的礼拜!」

  那时,世尊俨头(默然)许可他。这时,生漏梵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趋前白佛而说:「我现在重新自归依沙门瞿昙,唯愿世尊听许我为优婆塞!」

  那时,世尊渐次的为他说法,使他发欢喜之心。梵志听法后,就从座起,便退而去。

  那时,生漏梵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