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五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卷第二十五 五王品第三十二

  概要:首先是以波斯匿王为首,有五王互论,而未决,终求佛裁决。依次为:月光长者求天赐子,而得一子名叫尸婆罗,佛陀就谈尸婆罗的本生谭。其次为五战斗人有五事,扫地之法有五事,长游行有五难,多不游行者也有五功德,比丘之五种非法,不住于一处的有功德,看大树被火燃烧,而喻诫比丘之犯戒之苦等事。

  二八八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和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等计五大国的国王共论色声香味触之五欲,都各偏其一,因之而去问佛。佛陀说:应当平等而论,五欲随所好,都各有其好,然而也各有其过失,各有其出要,如有所乐,心即会染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五大国的国王,以波斯匿王为首,都集在于园观之中,各作其论。那五王呢?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是。

  那时,五王集在于一处,各作此论而说:「诸贤!当知!如来曾经说过此五欲。那五欲呢?(一)如眼根看见色境时,会非常的可爱而敬念,为世人所希望的。(二)如耳根闻声境,(三)如鼻根嗅香境,(四)如舌根知味境,(五)如身根触知细滑之境(触觉)等是。如来乃说此为五欲。在这些五欲当中,到底那一欲为最妙(令人最会起欲爱的)呢?到底是眼根看见色境为最妙呢?或者耳根听闻声境为最妙呢?为鼻根嗅香境为最妙呢?为舌根尝知味境为最妙呢?为身根触知细滑之触境为最妙呢?到底此五事当中,是那一事为最妙的呢?」

  其中,有一国王曾作如是之说:「色境最为妙。」有的国王即作如是之论:「声境为最妙。」也有作如是之论的:「香境最为优胜的。」也有国王作此论而说:「味境最为妙的。」更有国王乃作如是之论:「细滑之境(触境)乃最为胜的。」

  这时,说色境为妙的,就是优陀延王之所说的。说声境为妙的,就是优填王之所论的。说香境为妙的,就是恶生王之所论的。说味境为妙的,就是波斯匿王之所论的。说细滑之境为妙的,就是毗沙王之所论的。这时,五位国王,都各相谓言而说:「我们虽然共论此五欲,但是又不知那一事最为妙?」(不能下论,谁说的为是。)这时,波斯匿王乃对其他四王说:「现在如来就近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我们应该同到世尊之处,去问如是之义。如果世尊有所教敕(提示)的话,我们就依之而共同奉行。」

  当时,诸王听波斯匿王之语后,便都赞同其议,而都到世尊之处,大家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都坐在于一边。这时,波斯匿王就将他们所共论的五欲之事,都具白如来。

  那时,世尊告诉诸五王说:「诸王所论的,都是随着各人之所宜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凡是人的性行,为着于色相的话,就怎样看,也不会厌足,这种人对于色境,会为之最妙、最上,不再有甚么能超过的了。那时,这种人,定不会着于声,不会着于香、味、细滑之法,会在五欲当中,认为色为最妙的。

  如果又有人,其性行乃着于声音的话,则他听声音之后,会极怀欢喜,而不会厌足。此人对于声境,会为之最妙、最上,在五欲当中,会认为声境乃最为妙。如果又有人,其性行乃着于香境的话,则他嗅香之后,就会极怀欢喜,而不会厌足,此人对于香境,为之最妙、最上,在五欲当中,会认为香境乃最为妙。如果又有人,其性行乃着于味境的括,则他尝味之后,就会极怀欢喜,而不会厌足。则此人对于味境,为之最妙、最上,在五欲当中,认为味境乃为最妙的。又如有人,其性行乃着于细滑之触的话,则他得细滑之触境之后,会极怀欢喜,而不会厌足,则此人对于细滑之触境为之最上、最妙,在于五欲当中,认为细滑的触境乃最为妙的。

  又如那个人的心,已着于色尘的话,那时,那个人就不会着于声,就不会着于香、味、细滑(触)之法。又如那个人的性行乃着于声尘的话,就不会着于色,就不会着于香、味、细滑(触)之法。又如那个人的性行乃着于香尘的话,那时,那人就不会着于色尘,就不会着于声、味、细滑之法。又如那个人的性行乃着于味尘的话,那时,那个人就不会着于色尘,就不会着于声、香、细滑之法。又如那个人的性行乃着于细滑的触尘的话,那时,那个人就不会着于色尘,就不会着于声、香、味之法的。」

  这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欲意炽盛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  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  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  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欲意炽盛之时,所欲的,必定会可克〔定能达成〕,得到之后,会倍加欢喜,所愿的,定不会有疑。他由于得到此欲望,其贪欲的意念就再也不能开解,就以此为他的欢喜,缘于此,而认为是最为妙的。又若听声之时,其所欲的,必定能达成,听后会倍加欢喜,所愿的,必定会没有疑问。他由于得此声音,贪恋之意不能解开,以此为他的欢喜,从此则以此为最妙。又如嗅香之时,所欲的必定能达成,嗅后会倍加欢喜,所欲的定不会有疑问。

  他由于得此香尘,贪恋之意不能开解,而以此为其欢喜,从此就以此为之最妙的。又如得味之时,其所欲的必定能达成的,得到又倍加欢喜,所欲的就不会有疑问。他由于得此味,而贪恋之意不能开解,而以此为他的欢喜,从此乃以此为之最为妙。如得细滑之触时,所欲的必定能达成,得到之后会倍加欢喜,所欲的必定不会有疑难,他由于得此细滑之触,就贪恋之意已不能解开,就以此为其欢喜,从此以后,就认为这乃最为妙。)

  因此之故,大王!如果说色境为妙的话,就应当依平等来论它。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色境有气味之故,如果色境没有气味的话。众生就始终不会去染着的,由于它有气味之故(具有能迷惑人的条件),在五欲当中,乃以色为最妙的。但是要知道!色境也具有过失的条件的,如果色境当不会有过失的话,众生就不会有厌患的一天,由于其有过失之故,众生才会厌患它的。不过色境也有出要的(具有令人因之而出苦的条件),如果色境当不会有出要的话,这些众生之类就不得出离生死苦海的,由于其有出要之故,众生才能由之而得至于无畏涅槃之中。所以说,五欲当中,乃以色境为最妙。

  又次,大王!如果说声境为妙的话,就应当依平等来论它。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于声境当中,乃具有了气味之故,如果声境没有迷人的气味的话,众生就始终不会被染着,由于具有气味之故,在五欲当中就认为声境为最妙。然而声境也具有过失的条件,如果声境当不会有过失的话,众生就不会有厌患的一天,由于其有过失之故,众生才会厌患它。然而声境也具有出要的条件,如果声境当不会有出要的话,这些众生之类,就不得出离生死的苦海,由于其中有出要之故,众生才能因之而得至于无畏的涅槃城之中。所以说,五欲当中,乃以声境为最妙的。

  大王!当知!如果说,香境为妙的话,就应当以平等来论它。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于香境当中,乃具有了气味之故,如果香气并没有迷人的气味的话,众生之类就始终不会被染着,由于其有气味之故,在五欲当中,才会认为香境乃最为妙的。然而香境也有过失的,如果香境没有过失的条件的话,众生就不会厌患它,由于它乃具有了过失的条件之故,众生才会厌患它。然而香境也具有了出要的条件,如果香境并没有出要的条件的话,这些众生之类就不得出离生死的苦海的,由于其有出要的条件之故,众生才会因之而得至于无畏的涅槃之城中。所以说,五欲当中,乃以香境为最妙的。

  又次,大王!如果说味境为妙的话,就应当以平等来论它。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于味境当中有气味之故,如果味境当中并没有气味的话,众生之类就不会被染着,由于它乃具有了迷人的气味之故,五欲当中乃以味境为最妙的。然而味境也有其过失的条件的,如果味境当不会有过失的话,众生就不会去厌患它,由于它具有了过失的条件之故,众生才会厌患它。但是味境也有出要的条件,如果味境当不会有出要的话,这些众生之类就不得由之而出离生死的苦海的,由于其有出要之故,众生才能由之而得至于无畏的涅槃之城中。所以说,五欲当中,乃以味境为最妙的。

  又次,大王!当知!如果说细滑之触境为妙的话,就应当以平等来论它。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于细滑之触境当中乃有气味之故,如果细滑触境并没有迷人的气味的话,众生就始终都不会被染着,由于它乃具有了迷人的气味之故,五欲当中,乃以细滑触境为最妙。然而细滑触境也有其过失的,如果细滑触境并没有过失的话,众生之类就不会厌患它,由于它乃具有了过失的条件之故,众生才会厌患它。但是细滑的触境也具有了出要的条件的,如果细滑的触境当没有出要的话,这些众生之类就不得出离生死的苦海的,由于它具有了出要的条件之故,众生才能由之而得至于无畏的涅槃之城中。所以说,五欲之中,乃以细滑的触境为之最妙。因此,大王!吾人的所乐之处,心就会去染着。像如是的,大王!应当要作如是而知!」

  那时,五位国王,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八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记说月光长者子尸婆罗乃极为有大福,当与五百童子出家学道,而得阿罗汉,为福德第一。尸婆罗得道之后,在人间游化,很受人天的供养,也曾往舍卫城去度化其叔父。最后为佛陀对比丘们讲说尸婆罗的本生因缘。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在舍卫城中,有一位名叫月光的长者,为一饶财多宝,象马七珍都备具,金银珍宝,多的不可称计的长者。然而月光长者,还没有儿息。这时,长者乃因无儿之故,就去求祷天神,去请求日月、天神、地神,以及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帝释、梵天、山神、树神、五道之神、树木、药草等,都没有不周,都皆去归命,祈能见赐一位男儿与他抚养。

  那时,月光长者的妇人,经过数日之后,便自怀妊,就向长者说:「我自觉得已有娠。」长者听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禁不住其喜悦的心情),就叫人给夫人敷一好的床座,食好的甘食,穿好的衣棠。

  这时,夫人经过八、九月之后,便生一男儿,为一位颜色端正,世所希有,有如桃华色的男孩。当时,这位男孩的双手,执持无价的摩尼珠(如意珠,能随意出衣服、珍贵的宝珠),实时,便说此偈而说:

  此家颇有财  宝物及谷食

  我今欲惠施  使贫无有乏

  若此无物者  财宝及谷食

  今有无价珠  常用惠施人

  (这个家庭里,有很多的财宝,有宝物以及谷食,样样都具全。我现在欲去惠施与人,使那些贫穷的人不会有所缺乏。假如这里已没有财物,已没有财宝,以及谷食的话,我现在还有一无价的宝珠,可以常用它来变化,去惠施与人。)

  这时,他的父母,以及家中的人听到这些话之后,各各都驰走,而说:「为甚么会生此鬼魅之种呢?」但是他的父母还是哀愍其儿之故,终皈还是并不东西驰走。实时,其母乃对此儿说此偈而说:

  为天干沓和  鬼魅及罗刹

  是谁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你是天神呢?是干沓和〔音乐鬼神〕呢?是鬼怪妖魅?或者是罗刹〔暴恶鬼〕呢?到底是谁呢?姓甚么?名甚么呢?我现在欲知道其详情!)

  这时,小儿又用偈回答其母而说:

  非天干沓和  非鬼魅罗刹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我并不是甚么天神,不是干沓和〔乐神〕,也不是甚么鬼怪妖魅,不是甚么暴恶鬼神。我现在是正真正铭的由父母所生的,是人,是不足以置疑的!)

  这时,长者的夫人听此语后,非常的欢喜,不能自胜(不能克制其喜悦的心情)。就将此因缘,都向月光长者说。这时,长者便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甚么因缘呢?我现在应该将此事去向尼揵子报告才是(离系亲子,裸形外道,为耆那教的教祖,也有白衣之徒)。就抱此儿去诣尼揵子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退坐在一边。这时,月光长者乃将此因缘其向尼揵子报告。当时,尼揵子听此语后,告诉长者说:「此儿是一位薄福的人,并不会带有甚么利益给你们的,应该把他杀掉,如果不杀掉的话,你的门户会衰耗,会通通死尽。」

  这时,月光长者曾作如是的思惟:我自前自后,到现在,都没有孩儿,由于此因缘,而去请求天地,没有一处不去祈祷赐儿的,因此,乃经过这些年月,才生此儿的,我现在实在不忍将此孩儿杀死,我应该再去请问其它的沙门婆罗门,请他们断除我的疑问才对。

  那个时候为如来成佛后未久之时,众人都称如来为大沙门。当时,月光长者便作如是之念:我应将此因缘,去其向大沙门禀说。这时,长者就从座站起,抱住此孩儿去诣世尊之处。在中途之时,又作如是之念:现在有长者梵志(指尼揵子),其年龄已到耆艾(老修道者),为一聪明而黠慧,乃被众人所敬待的,此人尚且不知、不见(不能真正了解),何况此沙门瞿昙,年纪轻轻的,学道又不甚么久,那能知道此儿之事呢?恐怕不能解除我的疑问,就算是去请教他,也是徒劳而无益的,我现在应该在此中道折回家里为是。

  这时,有一位天神,昔日曾和长者为旧知的好友,他知道长者的心中所念之事,就在于虚空中,告诉他说:「长者!当知!你应向前小进一些,当会获得利益,当会得大果报,也当会至于甘露之处。如来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甚为难遇之事,如来之普降甘露法雨,乃时时才有(不一定常有的)。其次,长者!有四种事,虽为最小,也不可以看轻的。那四事呢?(一)国王虽小(幼少),最不可为看轻;火把虽小的,也不可以看轻;龙虽小的,又不可以轻视;学道之人,虽然为年纪轻轻,也不可以轻视。这就是所谓。长者!就是所谓有四事,乃不可以轻视的事。」

  这时,天神曾说此偈而说:

  国王虽复小  斩害由其法

  小火虽未炽  焚烧山草木

  神龙虽现小  降雨随时宜

  学者年幼稚  度人无有量

  (国王虽然又小,然而有其斩杀的权益,是由于其国法使然的。小小的火把,虽然还不得见其炽炎,可是终皈会焚烧山草木的。神龙虽然现小,但是降雨之事,却应随他的时宜的。学道者虽然为年幼,可是度人却为没有量〔不可量之多〕。)

  那时,月光长者,乃心开意解,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这样的向前迈进,而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一边,然后将此因缘具白世尊。那时,世尊告诉长者说:「现在这位小儿乃极为有大福德的人,此小儿如果长大的话,会率领五百名徒众来到我处,来出家学道,而会证得阿罗汉果,在我的声闻弟子中,为福德第一的人,是没有人能及他的。」

  这时,长者听说此语之后,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仰白世尊说:「实如世尊的教言,并不是如尼揵子所说。」当时,月光长者重白世尊说:「唯愿世尊接受我的邀请,以及比丘僧们,并且愍念此小儿,而受请!」那时,世尊默然受请。当时,长者看见世尊已默然受请之后,就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还而去。还至于家中后,就供办种种的甘饙饮食,也敷好坐具,在于清旦之时,自白而说:「时间已到了,唯愿世尊降临!」

  那时,世尊由于知道时间已到,就带领诸比丘,被他们前后围遶,进入于舍卫城,到了长者之家,即就于座位而坐。这时,长者看见佛陀,以及比丘僧们都已坐定之后,就将办好的种种饮食,亲自斟酌,欢喜而不乱。稍后看见吃食完毕之时,就除去钵器,行清净水,然后更取一小座,而坐在于如来的前面,欲得听佛讲说妙法。这时,月光长者曾白世尊说:「我现在所有的居家的田业,都通通给与这位孩儿,唯愿世尊,当立他的名字!」世尊告诉他说:「此儿出生之时,人们都驰走于东西方,都说这位是尸婆罗鬼,现在就立其字叫做尸婆罗!」

  那时,世尊,又渐次为长者,以及其妇人讲说妙论,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就是不清净之想,漏就是大患,出要为之妙。那时,世尊看见长者,以及长者之妇,都已心开意解,不再有狐疑之心后,就将诸佛世尊常所说法的苦、集、尽(灭)、道等四谛,都在于此时,世尊统统讲给长者听,使其发欢喜之心。长者的夫妇就在于座上,尽诸尘垢,而得法眼清净,有如新的白毡容易染色那样。这时,长者夫妇也是如是,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净。他们由于见法,而能分别诸法,已度犹豫,而不再有狐疑,而得无所畏,而解如来深奥的法,就受五戒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祠祀火为上  诸论颂为首

  王为人中尊  海为众流源

  月为星中明  日为众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万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为尊

  (祀祠〔祭拜〕乃以火为上,诸论即以颂为首,国王就是人中之最尊贵,海就是众水流之源。月为所有星中之最光明的,日即为众光明之中之最。八方及上下〔十方世界〕所生的万品物〔万类的动物,也就是诸众生〕,如果欲求福报的话,就是以三佛〔三佛陀,正觉,世尊〕,最为尊上的。)

  那时,世尊说此偈之后,就从座起而回去。

  这时,长者乃招求五百名童子,使他们侍卫尸婆罗。当时,尸婆罗到了二十岁的那年,就到父母之处,白其父母说:「唯愿二尊,许允我,使我能出家去学道!」那时,双亲就允许他的请求。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世尊从前曾经记述过这样的话:『此孩子成人之后,会率五百名童子至于世尊之处,会求作沙门』之故。当时,尸婆罗以及五百位童子,都礼拜父母的双足后,便退下而去。他们都到世尊之处,都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站立在一边。那时,尸婆罗白世尊说:「唯愿听许,得以在于学道的行列当中!」

  那时,世尊即便听许,而使他作为沙门。出家后未经过几天,便成为阿罗汉,六种神通都清彻,也具有八解脱(也叫做八背舍,所谓已背弃色贪等心的八种定力之义。(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解脱。)这时,五百童子也向前白佛说:「唯愿世尊听许我们作为沙门!」世尊也默然许可他们。他们出家后,同样的不经几天,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个时候,尸婆罗尊者还在舍卫国的本邦(故乡)之处,乃被众人所敬仰,得众人的四事供养,所谓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时的医药是。当时,尸婆罗尊者曾作如是之念:我现今在此本邦当中,乃极为烦闹,现在应可以在于人间游化。这时,尸婆罗尊者到了将游化人间的时候,就着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城去乞食。乞食之后,就回到其所休止的地方,收摄其坐具,着衣持钵,步出祇桓精舍,率领五百名比丘,被他们前后围遶,而到人间去游化。所到的地方,都没有不受人供养的。都受供给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时的医药。同时,又有诸天,告诉诸村落的人民说:「现在有一位尊者,名叫尸婆罗,已得阿罗汉果,为福德第一,乃率五百名比丘,在于人间游化。诸贤们!可往去供养他们。现在如不去的话,后悔也无尽哩!」

  这时,尸婆罗尊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非常的厌患这些供养,应当要到甚么地方去才能避得了呢?才能使人不知道我所住的地方呢?这时,即入深山之中。然而诸天却仍然又在村落里,各各告诉民众说:「现在尸婆罗尊者已进入此山内,你们可以去供养他,现在如不去供养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时,人民听到天语之后,即荷负饮食,往诣于尊者尸婆罗所住之处,大家说:「唯愿尊者住下来,为了我们之故!」

  这时,尸婆罗就渐渐的在于人间中游化,到了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在,也得人民的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等。当时,尸婆罗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向何处去夏坐,好使他人不知道我所住的地方?又重作如是之念:应当在于耆阇山(灵鹫山)的东边,广普山(毗富罗山,译为方山)的西边,在于其中结夏安居为是。就带着五百名比丘,在于其山中受夏坐。

  这时,释提桓因知道尸婆罗的内心所念之事,就在于山中化作一浮图(精舍),里面园果树木都皆具备,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座的高台,又化作五百床座,又化作五百小床座,又化作五百绳床,以天的甘露而为食。尸婆罗尊者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已经夏坐完毕,不再看见如来已非常的久了,现在可以去觐见世尊。就带领五百位比丘,往诣于舍卫城。那个时候的气候非常的热,比丘们都流出汗来,身体都被臭汗污染。

  这时,尸婆罗尊者曾作如是之念:今天比丘们的身体都非常的热,如能得少许的云在于上面,及能降些细雨的话,不是非常好的事吗?也许因之而能值于小浴池,以及得些少浆,不是一个佳话吗?他一生此念头,实时空中起有大云,及作细雨,也有浴池之出现。当时,也有四位非人负荷很好的甘浆而说:「这是毗沙门王(多闻天)所遣而来的,唯愿尊者接受此甘浆,也布施奉献于诸比丘僧!」那时」尊者受此浆后,也分给比丘僧,使大众都能饮它。

  那时,尸婆罗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可以在这里止宿。这时,释提桓因知道尸婆罗的心中所念的,就在于路边化作五百个房舍,床卧之具都齐全。这时,诸天奉上饮食,尸婆罗食后,即从座起而去。

  那时,尊者尸婆罗的叔父乃居住在于舍卫城内,为一饶财多宝,无所短乏的人。然而为一位悭贪,不肯布施给人,不信佛法众(三宝),而不造功德。这时,诸位亲族曾经对他说过如下之语:「长者!你存用这么多的财货干甚么呢?你为甚么不作一些后世的资粮呢?《劝他布施造功德)」那个时候,这位长者被劝生动,就在一天当中,将百千两的黄金布施给与外道梵志,而不向于三尊(不布施三宝)。

  当时,尸婆罗尊者听说其叔父将百千两的黄金布施给与外道异学,而不布施给与三尊之事。这时,尸婆罗尊者就往诣于祇洹精舍,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曾与尸婆罗演说微妙之法。这时,尊者尸婆罗从如来之处听法之后,即从座起,礼世尊之足,右边佛陀的身边三匝之后,便退下而去。

  这时,尊者尸婆罗就在于那一天,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渐渐的往诣于其叔父之家来,到达之后,乃在门外默然而站在那个地方。当时,长者看见尊者尸婆罗立在于门外乞食,就对他说:「你昨天为甚么不来呢?我昨天曾用百千两的黄金惠施与人。你如在场的话,我可以拿一张毡,来布施给你。」尸婆罗对他说:「我现在不用你的毡,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乞食而已!」长者回答说:「我昨天已经用百千两的黄金惠施出去了,更不能再惠施了。」

  这时,尊者尸婆罗为了欲度化长者之故,便飞在于空中,身上出水火,在空中坐卧或经行,都随意而造。这时,长者见此变化之后,便作如是之语而说:「可还下来就坐,现在当会布施给你了。」这时,尸婆罗尊者就舍弃神足,就下来就其座。这时,那位长者就用弊恶的饮食,极为麄丑之物,给与尊者尸婆罗吃食。当时,尸婆罗尊者虽然生长在于豪贵之家,饮食都能自恣,但是为了要度化那位长者之故,就接受此丑劣之食,便取而吃食。这时,尊者尸婆罗食完之后,就回到其住处。

  就在于那个夜间,虚空中的天神曾来对长者说偈而说: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好好的布施,为之极大的布施,要这样的布施给与尸婆罗尊者。要无欲贪,以求解脱,贪爱断灭了,就会没有狐疑而得度的。)

  天神在于半夜,在于清旦二时,都说此偈: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语译如前)

  当时,长者听闻天人之语,便作如是之念:我昨天曾用百千两的黄金去布施给外道们,然而并没有这种灵应。我今天只用弊恶的饮食布施给与尸婆罗,就致有如此的灵应。到底甚么时候天才会晓明呢(为甚么不快天亮)呢?如天亮时,自当会用百千两的黄金去布施给与尸婆罗的。这时,长者就在于那一天,检校(检点)家中价值为百千两黄金的,就持诣于尸婆罗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长者乃以百千两金,奉上给尸婆罗,并作如是之语而说:「唯愿接受此百千两金!」

  这时,尊者尸婆罗回答说:「当会使长者受福无穷,长寿会自然。不过如来并不许允比丘之受百千两金。」当时,长者便往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长者白世尊说:「唯愿世尊,使尸婆罗比丘接受此百千两全,使我能蒙其福!」

  这时,世尊曾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到尸婆罗比丘之处,说我叫他来。」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当时,那位比丘受佛的教言,即往至于尸婆罗的住处,就将如来的吩咐去告诉他。这时,尊者尸婆罗听到那位比丘之语后,就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告诉尸婆罗说:「你现在可以接受这位长者所布施的百千两金,使他承蒙你的福德,这是宿缘之业,可以接受其报的。」尸婆罗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尊者尸婆罗,实时,为此,而说达嚫(译为财施、右手。斋食之后,斋主用财物布施与僧。僧就用右手受施,然后说法去回报他。又叫做施颂)

  施衣及余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乐自娱乐

  从天至人中  度有无疑难

  涅槃无为处  诸佛之所乐

  施惠无难者  蒙此获福祐

  当起慈惠心  作福无有懈

  (布施衣服,以及其余之物,而欲求其福德的话,就能往至于天上,或者会转生为世间的人,会享受五欲之乐,能自由自在的得到其娱乐。)

  (然而从天至于人类之中,能度诸有,而至于没有疑难,而到达于涅槃无为之处,就是诸佛所安乐的事。布施恩惠而没有难事的话,就能蒙此,而获得福佑的。应该发起慈惠之心,应该作福业,不可以懈怠。)

  当时,尊者尸婆罗又对长者说:「可持此百千两金,放在于我的房中。」那时,长者承受其教,就持此百千两金,去放在于尊者尸婆罗的房中,然后便退下而去。这时,尸婆罗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当中,如有缺乏的话,就到这里来拿去。如果须要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的话,就通通来这里拿去,不可在其它地方求取。你们应展转相告,使大众都知道!」

  这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说:「这位尸婆罗在往昔之时,到底是种植甚么福业,而出身在于长者之家,为端正无双,有如桃华之色呢?又作其么福业,出生时就两手捉珠,而出于母胎呢?又作何福,而能引导五百人来到如来之处,来出家学道,而值遇如来出现于世呢?又作甚么福业,能在其所到之处,衣食都能自然,都能没有短乏,其余的比丘都不能及他呢?」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过去久远九十一劫之前,有一位佛陀,其佛号为毗婆尸如来,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世尊,出现于世间,游化在于乐头国界(亲惠城),和六十万八千众俱在。都能得四事的供养,所谓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是。

  那个时候,有一位梵志,名叫耶若达,住在于那个国界里,为一饶财多宝,有金银、车磲、马瑙、真珠、琥珀,不可称计之多。这时,耶若达离开其家屋,到了毗婆尸如来之处。到达后,共相问讯,然后坐在于一边。这时,毗婆尸如来依次而渐与他说法,使他发起欢喜之心。当时,耶若达白毗婆尸如来说:『唯愿当受我请。我欲饭佛(供养佛),以及比丘僧们!』这时,如来乃默然受请。耶若达梵志看见世尊默然受请之后,就从座起,遶佛三匝之后离去,回到家中去办理种种的甘馔饮食。

  这时,耶若达在于半夜之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已经办完种种的饮食物,唯有缺乏酪而已,明天清旦之时,当往城内,如果有人卖酪的话,就通通把它买回来。这时,耶若达在于清旦之时,敷好坐具,然后又到城内去求酪。当在于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尸婆罗的牧牛人,手持奶酪,正欲去祠祀(祭天)。这时,耶若达梵志,对那位牧牛人说:『你的酪如果肯卖的话,我当会给你相当的价钱。』尸婆罗回答说:『我现在所有的酪,乃欲往祠祀的。』婆罗门回答说:『你现在欲去祀天,到底是欲求甚么呢?但卖给我,我会重价与你的。』牧牛人回答说:『梵志!您现在要酪乳作甚么用呢?』梵志回答说:『我现在欲请毗婆尸如来,以及诸比丘僧。所有的饮食物都已办妥,唯缺酪乳而已。』这时,尸婆罗问梵志说:『毗婆尸如来,到底是具有甚么相貌呢?』梵志回答说:『所谓如来,乃没有人能与相匹等的,戒律具足而清净,其智慧、禅定三昧,乃不可及的,在天上、人中,实没有人能及的。』

  这时,耶若达梵志正在赞说如来之德,尸婆罗听其说后,已经心开意解。当时,尸婆罗就对梵志说:『我现在欲亲自持此酪去布施如来,还用祀天干甚么?』这时,耶若达梵志就带这位牧牛人到了其家中,然后往诣佛所,即自时候已到之事,而说:『现在正是时候,唯愿世尊屈顾!』

  这时,如来由于知道时到,就着衣持钵,带领诸比丘,被他们前后围遶,而到耶若达梵志之家,到后,各依次第而坐。这时,放牛人看见如来的容貌,为世间所希有,诸根都非常的惔怕,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庄严其身。也如日月,也像须弥山之超出于众山之上。其光明能远照,没有不蒙润,令看见的人都会欢喜。他便趋前在世尊之处,而作如是之语说:『假若如来的功德有如梵志所论的话,就使此一瓶酪,都尽充足于众僧吧!』那时,尸婆罗也白世尊说:『愿受此酪!』这时,如来就舒其钵,去接受奶酪,也分给与诸比丘僧,而酪却仍然如故。

  那时,牧牛人白世尊说:『现在仍然如故的有余的酪啊!』这时,如来告诉他说:『你现在更持此酪,去施佛,以及比丘众吧。』这时,牧牛人回答说:『如是!世尊!』当时,牧牛人就一再的奉献其酪,然而仍然如故的还有余酪之存在。牧牛人又白佛陀说:『现在仍然还有余酪之存在。』这时,如来告诉此人说:『你现在可以持此酪去供养比丘尼众,以及优婆塞、优婆夷之众(在家学佛,严持禁戒的善男信女),使他们都得充饱。』然而仍然如故,还是有余酪在。那时,佛陀对牧牛人说:『你现在可持此酪,去与檀越主人(施主)。』回答说:『如是!』就随时去施与檀越主人。然而仍然如故,有余酪在。又施与那些贫匮的乞人,然而还是有余酪在。就回来白佛说:『如故还有余酪在。』这时,佛陀告诉他说:『现在可以持此余酪,倒泻在净地,或者放在于水中。所以的缘故就是:我并不看见过有人、天,以及世间内,能消化此酪的众生,唯除如来在外。』牧牛人就听佛的教言,就持此酪,去放在于水中。寻时,水中乃有大火炎之出生,其高度为数十仞。

  这时,牧牛人看见此变怪之后,叹其为未曾有之事。然后还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叉手而住。又作此誓愿而说:『今持此酪,去布施给与四部众(在家、出家各二众)了,假如当会有福德的话,就缘于此福佑,而不堕入于八难之处(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边地〕、长寿天,世智辩聪、瘖痖盲聋,佛前佛后),不生于贫匮之家。所生之处,都为六情(六根)完具,面目端正。也不在于俗家,愿使将来之世,也能值遇如此圣尊(佛陀)。』」佛陀说到这里,又叫一声比丘们而说:

  「比丘们!当知!经过三十一劫后,又有佛陀,名叫式诘如来(尸弃佛,译为顶髻、火,为过去七佛之二)出现于世间。那时,式诘如来乃游化在于野马的世界,和大比丘僧十万人俱在。这时,式诘如来到了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城中去乞食。当时,在那个城中有一位大商客,名叫善财,遥见式诘如来的诸根寂静,容貌端正,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其身,其面乃如日月那样。看见之后,便发欢喜之心,就趋至于世尊之前,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贾人,曾用好的宝珠,散在于如来的身上,露现其微心,普作誓愿而说:『我愿以此功德,所生之处,都为饶财多宝,没有所乏短,不使手中有空缺之时,乃至在母的胞胎中,也能使其不空。』(自托胎,乃至在世,都为有财物可享用。)

  在此劫当中(同一劫当中),又有毗舍罗婆如来(毗舍浮佛,译为遍一切自在,过去七佛之三,也是过去庄严劫中的最后一位佛陀),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世尊。那时,有一位长者名叫善觉,为一位饶财多宝的人。他曾礼请毗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以及比丘僧。那时,那位长者,由于缺少使用人,就亲自营办种种甘馔饮食,来供养那位如来,并作誓愿说:『我愿持此功德,所生的地方都能常值三尊(三宝),并没有短乏,永恒的有好多的使用人,使我在将来之世当中,能值遇如来,如今天这样。』

  现在的这贤劫当中,有一佛陀,名叫拘屡孙如来(拘楼孙,译为领持,为过去七佛之第四,贤劫千佛之第一)。为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世间。那时,有一位长者名叫多财,也恭请拘屡孙如来,经过七日之间,奉敬佛陀,以及比丘僧们,都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而发愿说:『愿我所生之处,常饶财多宝,不生于贫贱之家,使我所生的地方,都能恒得四事供养,被四部众,以及国王、人民们,所欲见,被他们所宗敬,被天、龙、鬼神、人,或非人所乐见,所拥护。』

  诸比丘们!当知!那时候的耶若达梵志,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之观察。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现在的月光长者,就是其身啊!那时候的牧牛人,名叫尸婆罗,而用酪去供养佛的人,就是现在的尸婆罗比丘。那时候的善财贾人,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的观察,是现在的尸婆罗比丘啊!那时候的善觉长者,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的观念,是现在的尸婆罗比丘之故。那时候的多财长者,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如是之观念,是现在的尸婆罗比丘啊!

  诸比丘们!当知!尸婆罗比丘曾发如是的誓愿:『使我所生的地方,都恒常端正无双,都常生在于富贵的家中。使我将来之世,能够值遇世尊,如为我说法的话,就使我即得解脱,能得出家作为沙门。』由于这些功德,现在的尸婆罗比丘,乃能得生于富贵之家,为端正无双。现在又遭值我,而即得阿罗汉果。然而比丘们!你们要知道!他曾以宝珠散在于如来的身上,乃持此功德,今世处在于母胎之时,则手执双珠,由母胎中出来,为价值阎浮提的。当出生之日,便作如上之说的。又请拘屡孙如来,发愿能得到很多的使用人;现在率领五百位徒众,到我的地方,出家学道,得证阿罗汉果。又在七日当中供养拘屡孙如来,发愿求得四事供养,今天乃不乏于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所缘的这些功德,乃为其余的比丘所不能及的。

  释提桓因也来供养而给与其所须要的。而且诸天又转告各村落,使四部众都知道有尸婆罗,这就是其义理的。我的弟子当中,第一福德的人,就是这位尸婆罗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用五种军人来简别五种比丘。(一)见色就起欲想,而舍法服的比丘,如第一战斗人之见风尘便会起恐怖。(二)共语便起欲想而舍法服的,如第二之唯见高幢便怀恐怖。(三)被触便起欲想,而舍法服的,如第三战斗人之见弓箭便怀恐怖。(四)虽被触而起欲想,但不舍法服,如第四战斗人之入阵被捉,或丧命根,不得逃出。虽见色、共语、被触,都不被所动,更能修不净观,而得解脱的比丘,如第五战斗人之打退众敌,而自游化。末后,教人应观秽恶之淫为不净行,而除去色欲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健康的丈夫(男子),堪任于战斗的人,出现在世间。那五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有人着铠(穿战甲)持仗(兵器),进入于军中战斗,而遥见风尘时,便会怀着恐怖的心,就是所谓第一种战斗的人。又次,有第二种战斗的人,着铠持仗,欲入军中去战斗,虽然或者看见风尘之时并不会怀起恐怖之心,但是如看见高幢之时,便会怀着恐怖之心,不堪任向前去战斗,这就是所谓第二种人。又次,有第三种战斗的人,着铠持仗,欲入军中去战斗。他或者看见风尘,或者看见高幢,都不会怀起恐怖之心,但是如果看见弓箭的话,便会怀起恐怖之心,不堪任于战斗,这就是第三种人。又次,有第四种战斗的人,着铠持仗,进入于军中战斗,此人如见风尘,或者看见高幢,或者看见弓箭,都不会怀起恐怖之心,但是入战阵时,却被敌人所捉,或者会被断除其命根,这就是第四种战斗的人。

  又次,有第五种战斗的人,着铠持仗,欲入于阵中战斗。此人如看见风尘,或看见高幢,或看见弓箭,或者被人所捉,乃至被人处死,都不会怀恐怖之心。这种人能败坏他军的境界的内外,而能领率人民,这就是所谓的第五种战斗的人。像如是的,比丘们!在此世间里,乃有如是的五种人。

  现今的比丘众当中,也有此五种人之出现在于世间。那五种呢?(一)或者有一种比丘,游入于他村落时,听说村中有一位妇人,为端正无双,面如桃华之色。他听闻后,到乞食时,着衣持钵,进入其村内去乞食,即见那位女人,果然颜貌无双,便生起欲想,就此,乃除去了三衣(法服),还舍禁戒,而作为居家之士(还俗为在家人)。犹如那位第一类战斗之人之小见风尘,便怀恐怖那样,这位比丘也是类似于其人。

  又次,有一类比丘,听说有女人住在于村落中,为端正无比。就在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村内去乞食,他刚看见女人时,虽不会起欲想,但是一日一和那女人接触,共相调戏,言语往来的话,就会由于此调戏,而舍弃了法服,还俗而为白衣(在家的俗人)。有如那第二类的战斗人,虽见风尘而不起怖畏之心,但是看见高幢时,便会怀着恐怖之心,这类比丘也是如是的。

  又次,有一类比丘,听说村落内有女人,容貌很端正,为世间所希有,有如桃华之色。就在一到乞食之时,便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虽然或者看见女人之时,不起欲想,就是和女人共相调戏,也是同样的不会生起欲意之想。然而如和那位女人手拳相加,或者互相捻挃(手牵手,或手摸手,或手拈手)时,在于其中,便会生起欲想,而舍去三法衣,还俗而为白衣,而习于家业(在俗家经营事业)。有如那第三种人之入于军阵时,如看见风尘,看见高幢时,虽然不会怀着恐怖之心,但是看见弓箭之时,便会怀起恐怖之念。

  又次,有一类比丘,听说村落内有女人,面容很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到了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村内去乞食。他如看见女人时,不会起欲想,假如和女人共言语,也不会生起欲想,可是和那女人共相捻挃时,便会起欲想,不过并不会因此而舍弃法服,并不会还俗去习家业。有如那第四类人之入于军阵时,被敌所捉,或者致于丧失其命根,而不能脱出那样。

  又次,有一类比丘,依村落而住。他听说村中有女人。然而那类比丘到了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村内去乞食。他如看见女人时,并不会生起欲想,假如和女人共相言笑,也不会起欲想,就是和女人共相捻挃,也是同样的不起欲想。这时,这类比丘,乃能观察此身当中,为三十六种恶秽不净之物,谁会着此呢?由甚么地方起欲想呢?此欲为止住在于甚么地方?为从头呢?为从形体而出呢?他观察这些诸物体,都了无所有。从头至于足,也都是一样的。五藏所属的,都没有想象的,也没有来处。他观察其缘本(因缘所生的原本),都不知所从来之处。他又作如是之念:我观察此欲,乃从于因缘所生的。那位比丘观察之后,其欲漏的心已得解脱,有漏之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已得解脱。就因此而得解脱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胎,而能如实而知。有如那位第五类的战斗之人,不难于众敬,而能自由游化。由于如是之故,我现在说此人已舍弃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于涅槃之城。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有此五种的人,出现在于世间。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欲啊!我已知道你的本源了。乃由于意识之故,而生其思想的。并不是我而生思想的,而且你也是不有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观察恶秽之淫欲,为不清净之行,应除去其色欲。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五种战斗之人,喻为五种比丘的修道,乃略同于前经,唯其名目有些变异而已。如第一斗士见风尘而怖,喻为学道之人之不守根门;第二斗士闻击鼓声而怖,喻为学道的人见女色便舍戒;第三斗士见高幢便怖,喻学道的人和女人共相调戏便舍戒,第四斗士被捉断命,喻学道的人和女人共相捻挃而舍戒,第五斗士不被敌欺,还伏敌国,喻学道的人能及时思惟不净之观,而至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战斗的人,出现在于世间。那五种呢?或者有一种人,着铠持仗(穿战甲执兵器),入于军阵中去战斗。他看见风尘时,便会怀着恐怖之心,不敢入于那大阵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第一种人。

  又次,第二类战斗的人,着铠持仗,欲入于军阵中战斗,他看见风尘虽不会生起畏惧,但是一闻击鼓的声音,便会怀起恐怖,就是所谓第二类的人。又次,第三类之人,着铠持仗,入于军阵中战斗。他看见风尘,不会生起畏惧,假如听到鼓角之声,也不会起畏惧,然而他如看见高幢时,便会怀起恐怖,不堪任战斗,就是所

  谓的第三类的人。又次,第四类的战斗之人,着铠持仗,入于军阵中战斗,如看见风尘,不会起畏惧,如闻鼓角之音,也不会恐惧,如见高幢之时,仍然也不会怖畏。但是或者会被敌人所捉,或者会被断除命根,就是所谓的第四类的人。又次,第五类的人,着铠持仗,入于军阵中共斗,而此人乃能尽其能力,而有所破坏敌军,广接其国界,就是所谓的第五种人之出现于此世间。

  比丘!当知!现在比丘当中,也有五种的人出现在于世间。那五种呢?或者有一类比丘,住在于村落中,他听到有女人,为端正无双,有如桃华之色。这位比丘在于乞食将到之时,着衣持钵,进入于村中去乞食。他乃不守根门(六根门头),不持护其身口意之法,如看见女人时,便起欲意,便还俗而舍去禁戒,去习白衣之法。有如那第一类的战士那样,一闻扬尘的声音,就不堪战斗,便怀恐怖之心。我乃由是之故,而说此人就是这样的。

  又次,有一类比丘住在于村落,他听闻村中有女人,为端正无比,面如桃华之色,就便舍戒,而回去习白衣之法。有如第二类的战斗之人,唯闻鼓角之声,就会怖畏那样,为一不堪战斗的人,这也是如是的。又次,有一位比丘住在于村落,听闻有女人在于那村落里。他听后便会生起欲意,但是如见女人时,却不会生起欲想,唯和女人互相调戏,而在于其中,便弃舍禁戒,去习白衣之法。有如那第三类战士之遥见高幢后,便怀恐怖,不堪任战斗的人那样。因此之故,我现在说此人,就是所谓的第三战斗之人。又次,有一位比丘,住在于村落,那位比丘听说村中有女人,听后,就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此人并不守护其身口意,看见女人为一端正无双,就在于中,便起欲意,或者和女人共相捻挃,或者手拳相加,便舍去其禁戒,还俗而为白衣。有如第四类战斗的人那样,在于大军当中,被他人所捉,而丧失其命根那样。因此之故,现在会说此人为这样的。

  又次,有一位比丘,听说村落内有女人,为世间所希有的。他虽然听到了,可是并不会生起欲想。这位比丘到了乞食之时,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乃能守护其身口意,虽然看见女人,但是并不会起欲想,并没有邪念。假如和女人言语往来,也不生起欲想,也不会有邪念。但是倘和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的话,在于那时,便会生起欲想,其身口意便会炽盛起来。欲意既炽盛之时,就会还回精舍之中,会到长老比丘之处,将此因缘,向长老比丘禀告而说:『诸贤!当知!我现在的欲意非常的炽盛,自己不能禁制。唯愿为我说法,使我能脱离欲念的恶露不净!』这时,长老比丘就告诉他说:『你现在应当观察此欲到底是从甚么地方生出来的?又会从何处而灭?如来曾说过:大凡要去除欲的话,就应用不净观去除灭它,以及修行不净观之道。』

  当时,长老比丘便说此偈而说:

  设知颠倒者  加心而炽盛

  当去诸炽心  欲意止休息

  (如果知道颠倒的话,就是加其心为炽盛。应当要去除诸炽盛之心,这样的话,即欲意便会休息的。)

  『诸位贤者都知道的:欲乃从想而生的,由于兴起想念之故,便会生起欲之意。或者会自害,又会害他人,会起若干的灾患之变,在于现法当中,受其苦想,又会在于后世,受苦无量。假如欲意已除的话,就不会自害,又不会害他人,在于现法当中,不会受到苦报的。因此之故,现在应除去想念,由于没有想念之故,便没有欲心,由于没有欲心之故,便不会有乱想。』

  那时,那位比丘受如是的教敕之后,即思惟不净之想。由于思惟不净之想之故,在于那个时候,他的有漏心即得解脱,乃至得至于无为之处。有如那第五类之战士之着铠持仗,进入于军阵中战斗那样,他看见众敌,也不会有恐惧之心,假如有人来害他的话,其心也不会移动。乃能破外寇,居入在于他国界之中。由于此故,我现在说此人乃能破魔众,乃能去诸乱想,至于无为之处,这就是所谓的第五类之人出现在于世间。

  比丘们!当知!在此世间里,会有此五类之人,出现于世间。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念修行欲为不净之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二

  大意:本经叙述扫地有五事不能达成其功德。如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又不作聚、又不除粪、扫地之处又不是净洁是。反之,就为之扫地之能成就其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凡是扫地之人,如果有五事的话,就不能得到其功德(劳而无功)。那五事呢?于是(是这样的):扫地的人,(一)不知逆风,(二)不知顺风,(三)又不作聚(不集在一起),(四)又不除粪,(五)而且扫地之处(所扫过的地方),又不是净洁(扫不清洁)。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扫地的人,虽有五事,但是却不能成就大功德。

  又次,比丘!扫地的人,会成就五法的功德。那五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扫地的人,(一)知道逆风之理,(二)知道顺风之理,(三)也知道作聚(扫在一起),(四)也能除它(有粪物即除弃),(五)不留有遗余之物,而能极令其净好。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有此五法而成就大功德。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除弃前述的五事,而修习后记的五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三

  大意:本经叙述扫偷婆(塔)有五事不能达成其功德。如不以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物是。反之,就能成就其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人虽然扫偷婆(塔),但是有五事不能完成其功德的。那五事呢?于是(是这样的):(一)有人扫偷婆之时,不先用水去洒地,(二)不除去里面的瓦石,(三)不平整其地,(四)不端意扫地(不专心),(五)不除去秽恶之物。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扫地(扫塔)的人,有此五事,而不能达成其功德。

  比丘们!当知!扫地(扫塔)的人,有五事,而能完成其功德。那五事呢?于是(是这样的):(一)扫偷婆的人,能先用水去洒地,(二)能除去瓦石,(三)会平整其地,(四)会端意去扫地,(五)能除去秽恶。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有此五事,令人得到功德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欲求其功德的话,就应当习行此五事。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四

  大意:本经叙述长游行的人,有五种艰难事。如不诵法教、多忘失、不得定意、得三昧又忘失,闻法不能持。不多游行的人,有五种功德。如得法、不忘失、多闻而持、能得定意、得三昧后不再失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专修长游行的人,有五种艰难之事。那五事呢?于是(是这样的):(一)恒常游行的人,不能多诵法教(教法),(二)所诵之教,会忘失,(三)不能得定意(不能入禅定),(四)如有所得的三昧(正定),又会忘失,(五)闻法不能持。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多游行的人,会有此五种艰难的。

  比丘!当知!不多游行的人,有五种的功德。那五种呢?(一)未曾得的法,而能得法,(二)已得的法,即不再忘失,(三)多闻,而能有所持,(四)能得定意,(五)已得的三昧,不再失去。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不多游行的人,有此五种功德。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多作游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五

  大意:本经叙述恒在于一个地方止住的话,就会有五种非法:如意着于屋舍,着于财产,多集物,贪着于亲亲,会常和白衣往来。故不可以都住在于一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都恒在于一处而止住的话,就会有五种非法的。那五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如果常在于一处而住的话(都住在于固定的地方),(一)其意就会着于屋舍,就会畏恐他人的侵夺,(二)或者其心会着于财产,又恐怕他人的夺取,(三)或者会集众多之物,有如白衣(俗人)那样,(四)会贪着于亲亲,不欲使人至于其亲亲之家,(五)会常常和白衣互相往来。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如一处住人(都住在于固定的地方),有这五

  种非法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求于方便,不可以都处在于一处而住。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六

  大意:本经叙述不固定住于一处的五种功德。如不会贪着于屋舍,不会贪着于器物,不会聚集财物,不会着于亲族,不会和白衣共相往来。因此,当求方便,去行此五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不一处住(不固定在于同一处而住)的人,有五种的功德。那五种呢?(一)不会贪着于屋舍,(二)不会贪着于器物,(三)不会多集财物,(四)不会着于亲族,(五)不会常和白衣共相往来。这就是所谓,比丘!不固定住在于一处的人,有此五种的功德。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行此五事。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九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见大树着火,而教弟子们说:宁可投入火中,也不和女人交往,宁断手足,也不以不持戒而受人的恭敬,宁被热铁鍱缠身,也不以无戒而受人的衣裳,宁吞热铁丸,不以无戒而受人的信施,宁卧热铁床,不以无戒而受人的床敷,宁受须臾的苦痛,不以此罪入于地狱受无量苦。应念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使现世获其果报,又能使善信受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的光明池之侧,那时世尊,乃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都在人间游化。

  那个时候,世尊遥见大树被火所燃烧,看见之后,世尊就更往诣于另一树下,到达后,就坐在于其树下。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云何?比丘们!宁可将此身投入于此大火里面好呢?或者宁可和端正(美丽)的女人共相交游为好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宁可和女人共相交游,不可投身入于此火中。所以的缘故就是:此火炎乃非常的热,不可以称计得出,会断人的命根,会受苦无量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告诉你们:如果并不行沙门之行,而说他为沙门,不是梵行的人,而说他为梵行的人,不听闻正法,而说他为听闻正法。像如是的,并没有清白之法的人,宁可投身入于此火中,也不与女人共相交游。所以的缘故就是:那个人宁受此火烧的苦痛,也不由于和女人交往之罪而入于地狱中去受无量之苦。」佛陀又说:

  「云何?比丘!宁可受人礼拜恭敬好呢?或者宁可使人取利剑来断你的手足好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宁可受人的恭敬礼拜,不可使人用剑来断其手足。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断其手与足的话,就会非常的痛苦,乃不可以称计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告诉你们!如果不是行沙门之行,而说他是沙门,并不是梵行的人,而说他为梵行的人,不听闻正法,而说他听闻正法,没有清净之行,而断善根的人,像如是之人,宁可投身而受此利剑,也不以没有戒行而受他人的恭敬。所以的缘故就是:此利剑的苦痛,乃为须臾之间而已,如果落入地狱的话,其苦痛乃不可以称计之重的。」佛陀又说:

  「云何?比丘!宁可受人的衣裳好呢?或者宁可以热铁之鍱(铁片),用来缠裹其身好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宁可受人的衣裳,也不可以受此热铁鍱缠身的苦痛。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种毒痛乃不可以称计之苦之故。」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现在重新告诉你们!没有戒德的人,宁可用热铁鍱缠裹其身,也不可以受人的衣裳。所以的缘故就是:此热铁鍱缠身的苦痛,乃为须臾之间而已,如果无戒而受衣的话,会入地狱,其所受的苦痛,乃不可以称计的。」佛陀又说:

  「云何呢?比丘们!宁可受人的信施之食为好呢?或者宁可吞热铁之丸为好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宁可受人信施之食,不可吞热铁之丸。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种痛苦,乃不可堪以议处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对你们说:宁可吞热铁之丸,也不因没有戒德,而受人的信施。所以的缘故就是:吞热铁丸的痛苦乃为须臾之间而己,不可以无戒德而受他人的信施(因为落入地狱的苦痛,才是真正的无量之故)。」佛陀又说:

  「云何呢?比丘们!宁可受人的床敷之具为好呢?或者宁可以卧在热铁的床上为好呢?」诸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世尊!我们宁可受人的床卧之具,不卧在于热铁的床上。所以的缘故就是:卧在此种热铁的床上的毒痛,乃不可以称计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那些愚痴的人,为没有戒行,不是沙门,而说他是沙门;没有梵行,而说他为修梵行;这样,则宁可卧在热铁床之上,也不以没有戒德而受他人的信施。为甚么缘故呢?因为卧在于热铁床之上,其苦痛乃为须臾之间而已,如无戒而受人的信施的话,会落地狱,受苦为无量,故不以没有戒德,而受他人的信施。

  比丘们!当知!如我今天观察没有戒德的人,所趣向的地方,假如那些人听闻的话,就形体会枯悴,沸的血会从其面孔涌出来,便取命终之故,就不与女人共相交游,不受人礼敬之德,不受人的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由于没有戒德的人,乃不观察后世、前世之罪,不顾命根会受此苦痛。这些无戒德的人当会生于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之中。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他所造的恶行之所致的。

  如来今天,观察善人之所趣向的,假如为中毒,或者是被刀所伤,或者是自断其命根。为甚么呢?因为欲舍此身,而受天的福报之故,当会生于善处,都是由于前世所造的善行果报之所致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念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所谓五分法身)。应该要使今世能获得其果报,而得甘露道,假如受人的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也不会有过失,又使檀越受福无穷无尽。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个时候,说此法之时,有六十位比丘漏尽而意解;有六十位比丘还舍法服,而作白衣。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种斗

  二扫二行法  去住有二种

  枯树最在后

  (1.五王经,2.月光长者〔尸婆罗〕经,3.4.二种五斗士经,5.6.二种扫地经,7.8.长游行与止住一处经之二种,9.不住一处〔去住〕之经,10.枯树经最在后面。)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