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二

中阿含经卷第二

六、善人往经第六(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七善人所往至之处,以及无余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就是如是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为你们说七种善人所能往至之处,以及无余涅槃等法(对于有余依身之有余涅槃,而说无余依身的涅槃。也就是身心都灭之涅槃)。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的真义。」这时诸比丘们,都受教,都倾全精神的听佛的教诫!

佛陀说:「那七种呢?(1)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生出。不会染于有,也就是不会生存于三界,不会染于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不完全解脱)。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至于何处呢?譬喻烧(小麦的屑皮),纔燃,便会告灭那样。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是!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五不还果之一。在欲界死后,欲转生色界时,有个『中有』之身,在此『中有身』期间,自断烦恼,而得阿罗汉果。请参酌劣译俱舍学,以下同。)这叫做第一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如此之事的。

(2)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无我,也无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便则把它断除。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未得阿罗汉果)。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将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而其火一上,即便会息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这叫做第二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3)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遮(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去打它的话,实时迸火会飞上空中,而由上空还下来。在还未到地时,便则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中般涅槃(解如上)。这叫做第三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4)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迸火实时飞至于上空,然后堕落地而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生般涅槃(于欲界死后,生至色界,经过一段时间,而入涅槃,而得阿罗汉果)。这叫做第四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5)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于少少的薪草的上面,或者会冒烟,或者会再燃,燃后,便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行般涅槃(生色界后,会努力用功。其功奏效圆满

时,就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罗汉果)。这叫做第五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这种事。

(6)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是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譬喻如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迸火就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薪草上,或者冒烟,或者燃烧,燃烧尽后,就会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并不努力用功,然而到最后还是在那边得入涅槃,而成为阿罗汉果)。这叫做第六种善人所住生而至之处,世间谛实有这种事。

(7)又次,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生出)。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涅槃)之智慧之所显现的。然而还未得证涅槃。比丘所行的,如果为如是的话,到底会往生而至于何处呢?壁喻洞燃俱炽的铁,用锤打它的话,则迸火会飞上空中,然后堕在很多的薪草的上面,或者会冒烟,或者会燃烧。燃烧后,即便烧燃及于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等处。燃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等处后,或者会至于道路、或者会至于水处,或者至于平地后,就告消灭。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有少少的我慢未尽,而其五下分结已断,而得上流阿迦腻咤(往生色界后,渐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里入涅槃而得阿罗汉果)。这叫做第七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在世间里,谛实有这种事。

甚么叫做无余涅槃呢?比丘所用功修行的,应当要实现如是之义:认为我者实为无我,也没有我所有的,当来也是无我,也是没有我所有的。已『有』(生死)的,则便把它断除。如已断除的话,彼就会得舍,不会被『有』之乐所染,不会着于合会(不会再出生)。像如是而行的话,就是无上、息、迹(此三均为涅槃)之智慧之所显见的,当时,已经得证涅槃。我说这位比丘,不到于东方,也不至于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会在于现法当中得证息、?,而灭度。我说七种善人所往生而至之处,和无余涅槃(身心都灭尽),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七、世间福经第七(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摩诃周那(摩揭陀国的婆罗门出身)曾请问佛,有关于世间,及出世间的福德。佛陀回答说:布施房舍、床座、衣服、饮食等,为七世间之福。闻佛及弟子出游,乃欢喜而至于皈依、受戒,为出世间之福。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拘舍弥

憍赏弥,跋磋国的首都),住在于瞿沙罗园(瞿师罗长者所奉献的园林)。

那时,尊者摩诃周那(比丘,舍利弗之弟,又为王子周那),则在于晡时(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太阳西下时),从宴坐(禅坐)起来后,往诣于佛所,到后行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向佛请问说:「世尊!是否可以施设世间的福报吗?」

世尊告诉他说:「可以得施设的。周那!有七种世间之福,可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那七种呢?(1)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身世清白的良家子女。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比丘众的房舍、堂阁。这就是第一种世间之福,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2)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房舍中布施床坐、氍氀、毾、毡褥、卧具等物(铺敷在房间里面的种种毛织品,或蒲团)。周那啊!这就是第二种世间之福,定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3)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布施奉献一切新净的妙衣。周那!这就是第三种世间之福,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4)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在于房舍中,常施比丘众的朝粥、中食。

(5)又遣园民供给他们使令。

(6)如遇风雨寒雪等恶气候时,则躬亲往诣园所,去增施供养。

(7)使诸比丘们食后,不患风雨寒雪来沾渍其衣服,使他们在昼夜都能安乐,都能禅寂思惟。周那!这叫做第七种世间之福,能得大福佑,能得大果报,能得大名誉,能得大功德(第四、五、六,省文耳,同样都是因之而能得大功德)。

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之已得这七种世间之福的人,则不管是去、是来,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觉(醒),或者是昼、是夜,其福都会常生,都会转增转广的!周那!譬喻恒伽(恒河)之水,从其源而流出,而流入于大海的过程里,在其中间,定会转深转广那样。周那!像如是的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已经得此七种世间之福的话,则不管是去、是来,或者是立、是坐,或者是眠、是觉,或者是昼、是夜,其福都会常生,都会转增转广的!』

于是,尊者摩诃周那,就从他的座位站起,偏袒右肩(偏露右肩之肉,披袈裟之相,本为对于长老表示恭敬之仪),右膝着在地上,长跪叉手(合掌),而仰白佛陀说:「世尊!可得施设出世间之福吗?」

世尊告诉他说:「可以得施的,周那!更有七种福,可超出于世间,而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那七种呢?(1)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听闻如来,或如来的弟子,游行在于某处,听后,非常的欢喜,极怀踊跃(雀跃欣喜)。周那!这叫做第一种出世间之福,能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的。

(2)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听闻如来,或如来的弟子,欲从那个地方到了这个地方来,听后,就非常的欢喜,而极怀踊跃。周那!这就是第二种出世间之福,会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

(3)又次,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听闻如来,或如来的弟子,已经从那个地方到了这个地方来。听后,非常的欢喜,极怀踊跃。就以清净心,亲往去奉迎拜见、礼敬供养。既供养后,则受三自

归依-

(4)皈依佛

(5)皈依法

(6)皈依比丘众(僧),而受

(7)禁戒(指五戒。信佛的根本戒律)。

周那!这叫做第七种出世间之福,能得大福佑,大果报,大名誉,大功德的!

周那!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如果得那些七种世间之福,以及更有这些七种出世间之福的话,则其福,乃为不可以算数得出之多。其为福之处,其为福之处之果,其为福之处之报,唯不可以限齐,不可以量出,不可得知其大福之数哩!

周那!譬喻在阎浮洲(阎浮提),有五条的大河流。第一叫做恒伽(恒河),第二为摇尤那,第三为舍劳浮,第四为阿夷罗波提,第五为摩企,其流入于大海的过程时,在其中间的水量,实在是不可以数出来之多,虽有其斗斛等物,实在是不能以之而得以知道其数量的,所谓不可以限齐,不可以量出,不可以得知大水之数!周那!像如是的有信心的族姓男、族姓女,如果得此七种世间之福,以及更有七种出世间之福的话,其福乃为不可以数得出之多。会出有这么多之福,有这么多的福果,有这么多的福报,实在是不可以际限,不可以测量,不可以得知大福之数啊!」

那时,世尊并说偈颂而说:

恒伽之河清净易渡海多珍宝众水中王

犹若河水世人敬奉诸川所归引入大海

如是人者施衣饮食床榻茵褥及诸坐具

无量福报将至妙处犹若河水引入大海

(恒伽之河是清净而容易渡过的,海中有很多的珍宝,是众水当中之王。犹如河水那样,是世人所敬奉的。诸川所皈之处,都引入于大海的。)

(像如是的人如果能布施衣服,布施饮食,和日常所需之床榻、茵褥,以及坐具等物的话,则会有无量的福报,将来定会往生于妙好之处,犹如诸河水,都被引而流入于大海那样。)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摩诃周那,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七日经第八(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一日乃至七日出现时,世间会崩坏的情况。劝人当观诸行无常,应厌离而求解脱。并说往昔曾为外道师宗的善眼大师。但其所说,并不究竟,现在所说的才是究竟,而饶益众生。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都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至于鞞舍离(离车族之首都,在恒河北岸),住在于氏树园(庵婆波利女所有的树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切的诸行,都是无常,都为不能久住之法,是快速的变易之法,是不可以倚依之法。像如是的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应该厌患它,应该速求舍离,当求得解脱!为甚么呢?因为:

(1)有时不下雨。当天空不降下雨水时,所有一切的树木、百谷、药木,都均会枯槁,会摧碎灭尽,而不得常住。因此之故,一切诸行都是无常,都是不久住之法,是变易很快之法,可说是依靠不住之法。像如是之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应该要厌患它,应当求舍离,应当求得解脱!

(2)又次,有时会有二个太阳之出现于世间,二日出现于世间时,所有的诸沟渠川流,都统统会竭尽,而不得常住。因此之故,一切行是无常的。是不能久住之法,是变易疾速之法,是不可以倚靠之法。像如是的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它,应当要患厌它,应当要求舍离,应当要求得解脱!

(3)又次,有时会有三个太阳出现于世间,三日出现于世间时,所有的诸大江河,统统都会竭尽,都不得常住。因此之故,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是不可久住之法,是变易疾速之法,是不可倚靠之法。像如是的诸行,则不应当乐着,应该要厌患它,应当要求舍离,应当要求得解脱。

(4)又次,有时有四个太阳会出现于世间,四日出现于世间时,所有的诸大泉源,从阎浮洲所流出的五河-第一为恒伽河,第二为摇尤那汀,第三为舍牢浮河,第四为阿夷罗婆提河,第五为摩企汀。这些大泉源,都统统会竭尽,都不得常住。因此之故,一切诸行都是无常,都是不可久住之法,是变易疾速之法,是不可倚靠之法。像如是的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应当要患厌它,应该要求舍离,应该要求得解脱!

(5)又次,有时有五个太阳会出现于世间,五日出现时,大海之水会减一百由延(由旬,一由旬为七、八余哩),乃至辗转而减至于七百由延。五日出现于世时,海水所余的为七百由延,乃至转减而为一百由延。五日出现于世时,大海之水会减一多罗树(高纵树),辗转乃至七多罗树。五日出现于世时,海水所余的七多罗树高,则转减乃至为一多罗树之高。五日出现于世时,海水会减为十人之高之量,辗转乃至会减至而为七人之高之量。五日出现于世间时,海水所余的七人之高之量,会辗转乃至为一人之高之量。五日出现于世间时,海水会减至于人颈,会减至于人肩,减至于腰,减至于胯,减至于膝,减至于踝。有时海水会消尽,不足以埋没脚指。因此之故,一切诸行乃为无常,为不久住之法,为变易疾速之法,不可得以倚靠之法。像如是之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应当要患厌它,应该求舍离,应当求得解脱。

(6)又次,有时六个太阳会出现于此世间,当六日并出时,一切大地,与须弥山王(妙高山。印度古时,为世界的中心,也是最高之山),都会起烟,众烟会合之而为一烟。譬喻陶师,开始爨灶(在灶里刚起火)时,都均会日日起烟来合而为一烟那样。像如是的六日齐出之时,一切的大地,和须弥山王,均会冒起烟,会合之而为一烟。因此之故,乃知一切诸行确为无常,是不久住之法,是变易快速之法,是不可倚靠之法。像如是的诸行,不应当去乐着,应当厌患它,应当求舍离,应当求得解脱。

(7)又次,有时会有七个太阳同时出现于世间。七日齐出之时,一切的大地,以及须弥山王,都会洞燃俱炽,诸火焰会合之而为一焰。这时风吹火焰,乃至烧燃达于梵天(大梵天,色界初禅天之顶),这时,始转生到晃昱诺天(光音夫,二禅天之顶。初禅天破坏时,众生均集在于此天,直至世界再成后,才还回其本处)。天神们,并不听闻世间的成立、败坏等事(成住坏空之劫),也不见到世间的成立败坏等事,不知世间的成立、败坏等事,因此之故,见此大火后,都生恐怖,而身毛都竖立起来。他们曾作此念:「大火不会燃烧到这里吗?大火不会烧燃到这里吗?」从前就已转生到这里的诸天们,因为曾经听闻世间之成立、败坏等事,也见到世间之成立、败坏等事,同样也知道世间之成立败坏等事,因此,看到此大火后,就安慰诸天们而说:「不须要恐怖!大火之法,只会燃烧而齐限至于那边而已,终不会燃烧到这里的。」七日一齐出现之时,须弥山王的一百由句,会崩散坏灭而尽,而延至于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都会崩散坏灭而尽。七日齐出之时,须弥山王,和此大地,都会被烧坏消灭,连灰烬也无余存。譬如燃酥油,都煎熬消尽,没有余存的烟墨那样。像如是的,七日齐山之时,须弥山王以及大地,都会灰烬,而无余存。因此之故,一切诸行为无常,为不久住之法,变易速疾之法,不可倚靠之法。像如是的诸行,不应当乐着,应当患厌它,应当求舍离,应当求解脱。

我现在为你们解说须弥山王当会崩坏等事,到底谁会相信呢?唯有见谛之人(谛实而见到真理的人)才能知道而已。现在为你们解说大海中之水当会竭消而尽等事,谁能相信呢?唯有彻见真谛之人耳。我今为你们说明一切大地当会烧燃而尽,谁会相信呢?唯有见到真谛之人耳。为甚么呢?诸比丘们!往昔之时,有一位大师,名叫善眼(为外道大师。虽为弟子说梵世法,乃至更修增上慈之法,而得生在光音天,然而其法,并未究竟)。善眼大师乃被诸外道仙人们之所师宗的大师。曾舍离欲爱,而得如意足(禅定、智慧均等而显现的大的神力)。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算不尽)的弟子,大师曾为他们说梵世之法(往生于梵天界之道)。如善眼大师为他们说梵世法时,诸弟子们若有不具足奉行于法的人的话(修习不完善),则此人命终之后,

或者会转生到四王天(欲界第一层天,四方依次为多闻、持国、增长、广目等天王),或者会转生到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帝释居中,四方各有八天),或者会转生到焰摩天(时分天,欲界第三层天)。或者会转生到兜率陀天(知足天,欲界第四层天),或者会转生到化乐天(欲界第五层天),或者会转生到他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层天,是欲界之顶)。如善眼大师为他们说梵世法时,诸弟子们假若有具足奉行于法的人的话,则此人因修习四梵室(修慈悲喜舍四种观法后,则可生在梵天,故称梵室,或梵住、梵堂),而舍离于欲之故,在他命终之后,得以往生于梵天。那个时候,善眼大师曾作此念:『我不应该和诸弟子们同俱而至于后世,不应该共住在一处。我现在宁可更修增上慈。如修折上慈的话,命终之后。得以往生于晃昱天(光音天)。』那时,善眼大师就在于稍后之时,更修增上慈。修习增上慈完了后,其命终之时,得生在于晃昱天上。善眼大师以及其弟子们,学道不空虚(不白学),都得大果报!

诸比丘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往昔之时,那位善眼大师,乃为诸外道仙人们之所宗师,曾舍离欲爱,而得如意足,你们以为是异人(别人)吗?你们不可以作此念!应当要知道!就是我本人啊!我在那个时候,名叫善眼大师,为外道仙人们之所宗师,曾舍离欲爱,而得如意足。我在那个时候,有无量无边(算不尽)的弟子,我在那个时候为诸弟子们说梵世法。我说梵世法时,诸弟子们当中。有不具足奉行我所说之法的人,则那种人在于命终之后,或者转生到四王天,或者转生到三十三天,或者转生到焰摩天(第三层天),或者转生到兜率陀天(第四层天),或者转生到化乐天(第五层天),或者转生到他化乐天(第六层天)。我说梵世法之时,诸弟子们当中,假如具

足奉行我所说之法的话,则因修四梵室,而舍离欲爱之故,在他命终之后,得以往生于梵天。我在那个时候,曾作此念:『我不应该和诸弟子们同俱至于后世,不应和他们都共生在于一处,我现在宁可更修增上慈。如修增上慈的话,命终之后,得以往生于晃昱天』。我就在于稍后之时,更修增上慈,修习增上慈后,命终之时,得生于晃昱天之中。我在于那个时候,和诸弟子们,所学之道,都不空虚,都得大果报。

我在那个时候,亲自行持此道,而自饶益,也饶益他人,饶益很多之人。我乃悲愍哀伤世间,而为天、为人求义,和饶益,也求他们之安隐快乐。然而那个时候所说之法,并不至于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就只讫于不究竟梵行。因此,我在那个时候,不能离开生、老、病、死,啼哭、忧戚等事,也未能得脱离一切苦恼。

比丘们!我现在出现于世间,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称为佛,是众佑(以上为佛之十尊称:1.如来为通达于真理而来化度之人。2.无所著为阿罗汉、应供,值得人之敬重供养者。3.等正觉为正徧知。4.明行成为就是明行足,得宿住、天眼、漏尽之三明,也就是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之完其者。5.善逝为善于通达真理,而善于到达彼岸。6.世间解为彻知有情、非情之世间之事。7.无上士为无人能出其上之人。8.道法御为调御丈夫,为能调伏一切之人。9.天人师为天、人的导师。10.佛为觉者,为觉悟一切真理之人。众佑就是世尊,是有吉祥之人。)

我现在能饶益自己,也能饶益他人,能饶益众多之人。为了愍伤世间,为了天,为了人,而求义饶益,求安隐快乐。我现在所说之法,乃能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毕后,我现在已经

离开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现在已经得脱一切苦恼。」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九、七车经第九(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以七事问满慈子:为甚么跟佛修行:为戒律?为心净?为见净?为疑盖净?为道非道知见净?为道迹知见净?为道迹断智净?回答说:均为不是,是为无余涅槃之故。又间无余涅槃是为戒净,乃至道迹断智净,其中之一而施设与否?答说:不也。但离此等,就也没有无余涅槃。满慈子并举波斯匿王七车速行之喻,以七车比喻所间之七事,而以一日换乘七车速达目的地,喻修行,须七事俱净,方能达到最终目的之无余涅槃,并不是仅具足一事即可到达。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王舍城,而住在于竹林精舍(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所奉献的林园-竹林精舍。位于王舍城),和诸大比丘众,共受夏坐(夏安居),尊者满慈子(富楼那,为满慈女之子,说法第一。),也在于生地(所生长之地,或乡野田舍之地,都叫做生地),受夏坐(结夏安居)。

这时,生地的诸比丘们,大众都受完夏安居,经过其三个月后,都补治他们的衣服。衣服补缝完毕后,则摄衣持钵,从生地出发,向于王舍城,展转向前迈进,而到达王舍城,就住在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那时,生地的诸比丘们,曾往诣世尊之处,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们说:「诸比丘们!你们从甚么地方来的呢?在甚么地方夏安居的呢?」生地的诸比丘们白佛而说:「世尊!我们乃从生地而来的,是在生地夏安居的。」

世尊又问说:「在那个生地的诸比丘当中,到底那一位比丘为诸比丘们所共同称誉的呢?那一个人能自少欲知足,而又称说少欲知足,自己闲居,而又称说闲居,自己精进,而又称说精进,自己正念,而又称说正念,自己一心,而又称说一心,自己有智慧,而又称说智慧,自己为漏尽,而又称说漏尽,自己劝发、渴仰、成就、欢喜,而又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呢?」

生地诺比丘们说:「世尊!这位尊者为满慈子,他在于那生地里,乃被诸比丘们所共同称誉的,是一位:自己能少欲知足,也称说少欲知足,自已能闲居,又称说闲居,自己能精进,也称说精进,自己正念,也称说正念,自己能一心,也称说一心,自己有智慧,也称说智慧,自己漏尽,也称说漏尽,自己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也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的比丘。」

这时,尊者舍梨子(舍利弗),也坐在于众比丘众当中,尊者舍梨子曾作如此之念:「世尊以如是之事而问那些生地的诸比丘们。生地的诸比丘们,则极为称誉贤者满慈子而说:『满慈子为自能少欲知足,也称说少欲知足,自能闲居,也称说闲居,自能精进,也能称说精进,自己正念,也称说正念,自己一心,也称说一心,自己有智慧,也称说智慧,自能漏尽,也称说漏尽,自己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也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尊者舍梨子又作此念:「一定在甚么时候,当能得以和贤者满慈子共聚集会,问其少义的!他或者能听许我之所问的!」

那时,世尊在于王舍城受夏安居完毕,经过其三个月后,补治其衣服完了,就摄衣持钵,从王舍城出发,向于舍卫国,展转前进,而至于舍卫国,就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园精舍),尊者舍梨子,和生地的诸比丘们,在于王舍城共住一些日子后,也摄衣持钵,而向于舍卫国,展转前进,而至于舍卫国,就共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这时,尊者满慈子在于生地受夏安居完毕,经过三个月后补治其衣服完了,也就摄衣持钵,从生地出发,向于舍卫国,展转前进,而至于舍卫国,也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尊者满慈子乃往诣世尊之处,稽首礼拜后,在于如来之前,敷尼师檀(坐具),而结跏趺坐,而坐在于那个地方。

这时,尊者舍梨子间其余的比丘们说:「诸位贤者们!到底那一位是贤者满懋子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尊者舍梨子!唯然(是的)!你所问的尊者,乃坐在于如来的面前,那位白皙隆鼻,如鹦鹉嘴的人,就是那位比丘。」这时,尊者舍梨子知道满慈子的色貌后,就善自记在心内。

尊者满慈子经过其夜,在翌日的旦晨,着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国去行乞食。乞食完毕,在于中午后,回皈精舍,举放衣钵澡洗手足,将尼师檀(坐具)放着于肩上,而到安陀林(精舍附近之园林)之经行处(禅坐疲劳,或防睡眠,而在同一处所漫步来回好多次,为之经行。为经行的方便,而将土盛高一些之处,叫做经行处)。尊者舍梨子也过一夜,在于翌旦,着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国去行乞食。乞食完毕后,回到其精舍,举放衣钵,澡洗手足,将尼师檀放着于肩上,也到了安陀林之经行处。

这时,尊者满慈子到达安陀林后,在于一树下敷其尼师檀,在那里结跏趺坐(打坐)。尊者舍梨子也到达安陀林后,在离开满慈子不远之处,于一树下,敷其尼师檀,结跏趺坐在那个地方。

尊者舍梨子则在于晡时(申时),从其燕坐(宴坐,独自一人在坐禅)起来,即往诣尊者满慈子之处,共相问讯后,退坐在另一边,然后开始问尊者满慈子而说:「贤者!你跟从沙门瞿昙修习梵行吗?」回答说:「如是(是的)!」

舍梨子又问:「你的意见如何呢?贤者!是否为了戒净(净化生活)之故,才从沙门瞿昙修习梵行的吗?」回答说:「不也(不是的)。」舍梨子又问说:「是否为了心净(心的清净)之故?为了见净(见的清净)之故?为了疑盖净(除疑后而得的清净)之故?为了道非道知见净(由彻知正道、邪道而后获得的清净)之故?为了道迹知见净(由于彻知应行之道而后获得的清净)之故?为了道迹断智净(由于历经道迹,和断除烦恼后,所获得的清净)之故?乃从沙门瞿昙之处,修习梵行的吗?」回答说:「不也!」(不是的)!

又问而说:「我刚才问贤者是否从沙门瞿昙之处修习梵行?你则说:是的!现在问贤者你是否为了戒律的清净之故,乃从沙门瞿昙修习梵行与否?你便说:弗也。是否为了心的清净之故?是否为了见的清净之故?为了疑惑之盖(烦恼)之清净之故?为了由于辨知彻见正道、邪道之清净之故?为了彻知彻见道迹之清净之故?为了经历道迹,断除烦恼之智之清净之故?而从沙门瞿昙修习梵行与否?都说:弗也。那么,到底是由于那一种义,而从沙门瞿昙修习梵行的呢?」回答说:「贤者!我乃为了无余涅槃之故!」(无余涅槃本为身心俱灭,是对于有余涅槃,也就是还有余的肉身而说。但这里,乃指烦恼完全消灭而无余存的最完善的涅槃。)

又问而说:「云何(你的意见如何)?贤者!是否由于戒律之清净之故,沙门瞿昙才施设芜余涅槃的吗?」回答说:「不也!」

又问:「由于心的清净之故,由于见的清净之故,由于疑盖之清净之故,由于正道非道之知见清净之故,由于道迹知见之清净之故,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回答说:「不也。」

又问说:「我刚才问贤者你,云何(怎样)?贤者!是否由于戒清净之故,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与否?贤者乃说:『不也』。又问由于心清净之故?由于见清净之故?由于疑盖清净之故?由于道非道之知见之清净之故?由于道迹知见之清净之故?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贤者都回答说:『不也』!那么,贤者所说的,到底是甚么义理?怎样能得知呢?」

回答说:「贤者!如果由于戒的清净之故,世尊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就会以有余而称说无余。由于心的清净之故,由于见的清净之故,由于疑盖之清净之故,由于道非道之知见之清净之故,由于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世尊沙门瞿昙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就会以有余称说为无余。贤者!如果离开这些法,而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则凡夫当然也会般涅槃,因为凡夫也是离开这些法之故。贤者!但由于戒的清净之故,而得心的清净,以心清净之故,而得见的清净,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疑盖的清净,以疑盖清净之故,而得道非道的知见之清净,以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知见的清净,以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断智之清净,以道迹断智的清净之故,世尊沙门瞿昙,乃施设无余涅槃!

贤者!请你再听我说:从前拘萨罗王-波斯匿(和悦),住在于舍卫国,而在于婆鸡帝城(娑鸡帝,为北拘萨罗国之都城)有事,曾作如是之念:到底要用甚么方便,才能使唯行一日之间,就能由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呢?又作此念:我现在宁可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在其中间布置七辆车为是。那时,就令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在其中间,布置七台车辆。布置七辆车后,从舍卫国出,至初车(第一辆车),而乘第一辆车(初一车),至于第二辆车时,就舍弃初车,而乘第二车,至第三车时,即舍弃第二车而乘第三车,至第四车时,即舍第三车,而乘第四车,至第五车时,即舍第四车,而乘第五车,至第六车时,即舍第五车而乘第六车,至于第七车时,即舍第六车而乘第七车,在于一日当中,就至于婆鸡帝城(七次换车而乘,是形容速度之快捷)。

王在婆鸡帝城办完其事后,曾被大臣们围绕,而坐在于王的正殿。此时,群臣白王说:『到底如何呢?天王!是否用一日之间,就能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了么?』大王回答说:『如是』(是的)!又问说:『如何呢?天王!您乘第一车在一日当中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的吗?』大王说:『不也。』又问:『乘第二车,乘第三车,……乃至第七车,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的吗?』大王说:『不也!』到底云何呢?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的群臣如果又再问王的话,王当怎样解说呢?

当时的大王曾经回答群臣们说:『我在舍卫国时,因对于婆鸡帝城有事情要办,我就曾作此念:要用甚么方便,才能只行一日的时候,就能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呢?我又作此念.我现在宁可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在于其中间布置七台车辆。我就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在于其中间布置七辆车。布置七车完毕后,就从舍卫国出来,至于初一辆车之处,而乘初一辆之车。到了第二车时,就舍弃初车,而换乘第二车,到了第三车时,就舍弃第二车,而换乘第三车,

到了第四车时,就舍弃第三车,而换乘第四车,到了第五车时,就舍弃第四车,而换乘第五车,到了第六宰时,就舍弃第五车,而乘第六车,到了第七车时,就舍弃第六车而换乘第七车,在一日的中间,就能至于婆鸡帝城」

像如是的,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回答群臣所问的就是如是!像如是的,贤者!由于戒清净之故,而得心清净,由于心清净之故,而得见清净,由于见清净之故,而得疑盖清净,由于疑盖清净之故,而得道非道知见清净,于道非道知见清净之故,而得道迹知见清净,由于道迹知见清净之故,而得道迹断智清净,由于道迹断智清净之故,世尊才施设无余涅槃。」

于是,尊者舍梨子,乃问尊者满慈子说:「贤者!你的尊名怎么称呼?诸修习梵行之人(诸同道者)是怎样称呼贤者您的呢?」

尊者满慈子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号为满,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诸梵行人(诸同道者)都叫我为满慈子。」(富楼那-满,弥多罗尼-慈,之子)。

尊者舍梨子感叹而说:「善哉!善哉!贤者满慈子!您为如来的弟子,所作的智辩,聪明而决定,是安隐而无畏,而成就调御,已逮到大辩才,得甘露之法幢,在于甘露界,能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境地。由于请问贤者您,有关于甚深之义,都能尽义回答之故。贤者满慈子!诸修习梵行的人,为得大利的了!能得以值遇贤者满慈子您,而能随时往见您,随时礼拜您!我现在也得大利,能随时往见,随时礼拜!诸修习梵行的人,应当将衣萦起在于头顶上,以便顶戴贤者满慈子您,为了得大利之故。我现在也得大利,也应随时往见,随时礼拜您!」

尊者满慈子问尊者舍梨子说:「贤者的尊名怎么称呼呢?诸修习梵行的人怎么称呼贤者您呢?」尊者舍梨子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叫做优波提舍(论议),我的家母名叫舍梨(如鹙之眼),因此之故,诸修梵行的都叫我为舍梨子。」(其母的眼睛似鹙鹭,故为鹙子)。

尊者满慈子感叹而说:「我现在和世尊的弟子共论而不知道,和第二尊(世尊为第一尊,舍利子为第二尊)共论而不知道,和法将(法的龙象、大将,舍利弗之异称)共论而不知,和转*轮复转的弟子(世尊转*轮,舍利弗复转世尊之*轮,也是舍利弗的异称)共论而不知道。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为舍梨子的话,就不能回答一句话,更何况又这样一再的深论。善哉!善哉!尊者舍梨子!为如来的弟子,所作的为智辩而聪明决定,为安隐无畏,成就调御,逮大辩才,得甘露幢。在于甘露界里,能自作证,成就游止于其境界里。由于尊者以甚深甚深之间之故,尊者舍梨子啊!诸修梵行的人,因此而能得大法利。能得以值遇尊者舍梨子您,而能随时往诣拜见,随时得以礼拜!我现在也因之而能得大法利,能随时往诣拜见,随时得以礼拜!诸修梵行之人,应当要萦衣而戴尊者舍梨子于头顶上,为得大法利之故。我现在也得大法利,能随时往诣拜见,随时礼拜!」

像如是的二位贤者,都更相称赞叹说,更相赞善后,欢喜奉行。然后,即从他们的座位站起,各还所止住的地方(回到各人本来的住处)。

一○、漏尽经第十(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七种有关于断除有漏之法。(1依见而断(得如实知见)。(2)依护(护诸根)。(3)依离(远恶友、恶外道)。(4)依用(受用衣服卧具等布施时之反省)。(5)依忍(血肉干竭,仍决心精进)。(6)依除(除欲恚害三念)。(7)依思惟(七觉支之思惟)。并说断有漏者,诸结已解,能用正智,究竟苦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到拘楼瘦(国),住在于剑磨瑟昙(村邑)的拘楼人所住的都色。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由于知,由于见之故,诸漏得以灭尽,并不是不知,并不是不见而能得漏尽的。甚么叫做以知、以见之故,而能得尽诸漏呢?所谓有正思惟(正确的思量分别),也有不正思惟(不正当的思量分别)。假若不正思惟的话,则未生的欲漏(爱欲的烦恼)会得以生起,已生起的烦恼,便会一再的增广,未生的有漏(执着于生存的烦恼)、无明漏(没有智慧的烦恼),也会生起,已生的便会一再的增广。反之而如果为正思惟的话,则未生的欲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未生的有漏、无明漏都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

然而凡夫愚人,不得听闻正法,不值遇真知识,不知圣法,对于圣法而不调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知真实之法,如甚么叫做应当思惟之法,甚么为之不应当思惟之法,都不了知)。如果不正思惟的话,则未生的欲漏会生起,已生的欲漏便会增广。如果为正思惟的话,则未生的欲漏不会生起,已生的欲漏便会消灭,未生的有漏、无明漏,不会生起,已生的便会消灭。由于不知如真之法之故,不应该念的法,都会去念,应念的法,却不会去念。由于不应念之法,会去

思念,应念之法,不去思念之故,未生起的欲漏会由之而生,已生起的,便会一再的增广,未生起的有漏、无明漏,会由之而生起,已生起的,便会一再的增广。

多闻的圣弟子,乃因得闻正法,值遇真知识,在圣法中能调御自己,而能知道如真之法。而不正思惟的人,则未生的欲漏会生起,已生的便会增广,未生起的有漏、无明漏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增广。反之而有正思惟的人,则未生起的欲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未生起的有漏、无明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知道如真之法后,则不应念的法,就不会念,应念的法便会自动的去念它。由于不应念之法,不去念,应念之法便会生起念念不忘之故,未生起的欲漏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未生起的有漏、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便会消灭。

有七种能断灭漏、烦恼、忧思之法。那七种呢?有的漏,可从见(见解)而断,有的漏,可从护(防护)而断,有的漏,可从离(回避)而断,有的漏可从用(受用)而断,有的漏可从忍(忍受)而断,有的漏可从除(遣除)而断,有的漏可从思惟(思考观察真理)而断。

(1)甚么叫做有漏(烦恼)可从见而断呢?凡夫愚人,因不得听闻正法,不值遇真知识,不知道圣法,不能以圣法调御自己,不知如真之法,不正思惟,因此之故,便作如是之念:我是否有过去世吗?我是否没有过去世吗?我由于何因而有过去世呢?我为甚么有过去呢?我是否有未来世吗?我是否没有那未来世吗?我由于何因而有未来世呢?我为甚么会有未来世呢?自己会疑惑自己之身为甚么叫做这样?为甚么是这样?现在这些众生到底是从甚么地方而来的呢?当会至于何处呢?本来是由于甚么而有?当会为甚么因由而有?

他作如是的不正思惟,而在于六见中,随着其见解而生『真有神』(吾我-有我的真我)的见解,生此见解,而生『真无神』(吾没有我-无有我的真我)的见解,生此见解而生『神见神』(由于我而知我-我由真我觉知真我)的见解,生此见解而生『神见非神』(由于我而知无我-我由真我觉知非真我)的见解,生此见解而生『非神见神』(由于无我而知我-我由非真我觉知真我)的见解,生此见解而生此是神(我)的见解,此神(我)能语、能知、能作、能教、能起、能教起,会生于彼彼处(各处)而受善恶的果报。无一定三昧处,无一定之有,无定当有。这就是其见解的弊端,都被这些见解所动,被这些见结(烦恼)所系缚。凡人愚人由于是如此之故,便会领受生老病死等苦恼。

多闻的圣弟子,则因得闻正法,值遇真知识,能以圣法调御自己,而知如真之法,知苦之如真之法。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之如真之法。像如是的知如真之法后,则三结会灭尽,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三结灭尽后,就能得证须陀洹,而不会堕于恶道之法,定能趣向于正觉,极多只受七有之身,也就是天上、人间各七往来后,便会得尽苦际。假如不知见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如果能知见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见(见解、知见)而断。

(2)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乃从护(防护)而断呢?比丘们!以眼根看见色相时,能防护眼根的,就是以正思惟而观察为不净之观。如不防护眼根的话,就是以不正思惟,而观察为清净之观。如果不防护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假若能防护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思。像如是的,以耳、鼻、舌、身、意等根而知法(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知法)。能防护意根的人,就是以正思惟而起不净观的。不防护意根的人,就是以不正思惟,而用净观之故。如果不防护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能防护的人,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防护而断的。

(3)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乃从离(回避)而断灭的呢?比丘们!如看见恶象的话,就应当远离。如遇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的话,也同样的应该远离。假如与诸修习梵行的人同在一处,而人并没有疑,却使其有疑的话,则当一位比丘的人,就应该要远离。如远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那样。如果和诸修习梵行的人同其处所,他人没有疑,而使其有疑的话,就尽当远离。如果不远离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假如远离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远离(回避)而断灭的。

(4)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乃从受用而断灭的呢?比丘们!如受用衣服。并不是为利之故,不是由于贡高之故,不是为了严饰之故,只是为了遮住蚊虻、风雨、寒热之故,为了惭愧之故。如受用饮食。乃不是为利之故。不是由于贡高之故,不是为了肥悦之故,只是为了令身能得久住,而能得以除灭烦恼、忧戚之故,为了行梵行之故,欲使旧病断除之故,为了新病不生之故。为了久住安隐无病之故。如受用居止的房舍、床褥、卧具,都不是为利之故,不是由于贡高之故,不是为了严饰之故,只是为了疲倦之得以止息之故。为了能得静坐之故。如受用汤药,乃不是为利之故,不是由于贡高之故,不是为了肥悦之故,只是为了灭除病恼之故,为了摄御命根之故,为了安隐无病之故。如不服用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如受用则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受用而断。

(5)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从忍受而断呢?比丘们!精进而断除恶不善之法,而修习善法之故,常有起想(发心),而专心一意的精勤,如使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等都因用功而致干竭,也不舍弃精进,要得达所求的目的,乃舍弃精进。比丘们!又当堪以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蝇蚤等害。对于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也能忍受它。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而至生命欲绝等诸不可乐之事,都能堪以忍受。如果不忍受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如能忍受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从忍受而断。

(6)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乃从除(遣除)而断呢?比丘们!如生欲念而不想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而不想除断舍离,那是不对的。如不除断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假如除断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遣除而断。

(7)甚么叫做有漏(烦恼)乃从思惟(思考观察真理)而断呢?比丘们!应思惟初念觉支(至于觉的成分有七,1.念,2.择法,3.精进,4.喜,5.息,6.定,7.舍。念觉支为第一,也就是初),要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趣至于出要(出离生死)。思惟法、精进、喜、息、地等也是同样之理(简略不说耳)。其次思惟第七觉支,也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趣至于出要(出离生死)。假如不思惟的话,就会生烦恼、忧戚,如能思惟的话,就不会生烦恼、忧戚,这叫做有漏(烦恼(乃从思惟而断。))。

假如使比丘之有漏(烦恼)乃从见解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见解而断。有漏(烦恼)如果从防护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防护而断。有漏(烦恼)如从离(回避)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离(回避)而断。有漏(烦恼)如从受用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受用而断。有漏(烦恼)如从忍受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忍受而断。有漏(烦恼)如从除遣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遣除而断。有漏(烦恼)如从思惟而得以断除的话,就应以思惟而断除。这叫做比丘之一切漏(烦恼)

已尽,诸结(系缚、烦恼)都已解开,能用工智而得达苦的边际(生死苦恼灭尽无遗)。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