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摄颂如次:盐喻惒破度罗云思伽蓝伽弥尼师子尼干波罗牢

(盐喻经、惒破经、度经、罗云经、思经、伽蓝经、伽弥尼经、师子经、尼干经、波罗牢经)

十一、盐喻经第一(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随人所造之业,则受其报。如作不善业,而且不修身、戒、心、慧的话,就会受苦果而有地狱之报。如作恶业,而修身、戒、心、慧的话,则受轻微的苦果,现法之报。并用盐水、夺羊、负债等,去譬喻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祇园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随人所作之业如何,就会纳受其如何的果报。像如是的,如不修行梵行的话,就不得灭尽苦恼。如作如此之说的话,也就是说:随人所作之业,就会受其果报的话,则像如是的,如果修行梵行的话,便得灭尽苦恼。为甚么呢?

(1)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话,寿命就会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用一两重的盐,投入在于少水当中,欲使其水为咸,而不可以饮用那样。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此一两重的盐,能使少水为咸,而叵(不可)以饮用吗?」回答道:「如是!世尊!」

佛陀接着加以阐释而说:「为甚么呢?因为盐的分量为多,水的分量为少,因此之故,能使水为咸,而不可以饮用。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人,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乃非常的短(快乐的时间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弃,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2)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于现世就得苦恼多多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是无量住者之义。所谓修习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而过其寿命之意)。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其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受堕入地狱)。犹如有人,用一两重的盐,投入在于恒河的水中,欲使其水变为咸,是不可能得到的事那样。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此一两重的盐,能使恒河之水变为咸,而叵(不可)以饮用吗?」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加以解释说:「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恒河中之水乃非常的多。一两重的盐为少量,因此之故,不能使其变咸叵饮。像如是的,有人如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的。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之故。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现世轻微的苦果)。

(3)又次,有人如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个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极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人之羊那样。甚么叫做有人夺取他人之羊呢?所谓夺羊的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等人,极为有威势。而那位羊的主人,乃为贫贱而无权力。因为无力之故,便以种种的希望,就叉手(合掌)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言而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请您还我的羊,或者给我以羊的代价)。这叫做有人夺取他人之羊。像如是的,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为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4)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这叫做: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会堕入地狱)。犹如有人,虽窃他人之羊,还被羊主人把牠夺取去那样。甚么叫做有人虽窃他人之羊,羊的主人还把牠夺取呢?所谓窃羊的人:乃为一贫贱无势力之人,而那位羊的主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乃极为有威力,由于有威力之故,会收缚那位窃羊的人,还而会夺取其羊,这叫做有人虽窃他人之羊,还被主人夺回。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而寿命极长。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

(5)又次,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他人五钱,而为其钱的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为其钱主人所缚。为甚么有人负他人五钱,就会被那钱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为其钱主人所缚呢?所谓负债之人,因为是贫穷而没有势力,由于贫穷而无势力之故,会负他人之五钱,而为钱主人所缚,乃至一钱,也会为钱主人所缚,这叫做有人负他人五钱,而为钱主所缚,乃至负人一钱,也会为钱主所缚。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呢?所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非常的短,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6)又次,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畏。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虽作恶业,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会堕入地狱)。犹如有人,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为甚么有人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负人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呢?所谓负债之人,

其产业无量,极为有势力,由于这样的缘故,虽负他人百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乃至千万钱,也不会被钱主人所缚。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呢?所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他在于现法当中,假如会受善恶业之报,也是非常的轻微。」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二、惒破经第二(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闻目揵连和尼干子的弟子释惒破,共论护身口意的比丘是否会生不善漏,令至于后世之事?佛陀乃对惒破说:比丘有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漏、烦热、忧戚的话,如在于后时不善的身行灭,而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之时,即在现世便能得至究竟。并说:如是正心解脱,比丘便得六善住处。所谓六根、六境相对时,不喜不忧,舍求无为,而得正念正智!惒破乃离弃尼干子,而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释羇瘦(释迦族之国),迦维罗卫(迦毘罗卫),住在于尼拘类园(在城外,园内有释迦族为佛所建的精舍)。

那时,尊者大目揵连(神通第一)和比丘众,都俱在于中食后,有

事要作之故,都集聚而坐在于讲堂里。这时,尼干(离系,为者那教的教祖,六师外道之一),有一位弟子,为释种,名叫惒破(后皈依佛,为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的弟子),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而到了尊者大目揵连所住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乃问如下之事而说:「在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的话,你是否会见到有这种事情的人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烦恼),令其至于后世吗?」

惒破回答说:「大目揵连!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善于防护,我也可以见到有这种事情的人,因于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令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连!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

后时(同一时间),世尊在于闲静之处宴坐(禅坐)时,曾用净天耳(天耳通)出超于人(胜过于普通人的听觉),听到尊者大目揵连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之事。世尊听后,就在于晡时(申时)从禅坐起来,往诣讲堂,在诸比丘们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里。世尊坐后,垂问而说:「目揵连!你刚才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甚么事呢?又由于何事而集坐在于讲堂呢?」

尊者大目揵连白佛说:「世尊!,我今天和诸比丘们俱在于中食后,有所为之故,集坐在于讲堂。这位尼干的弟子释惒破,曾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来到于我所住的地方,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我就问如是之事:『在于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的话,则你是否见到像这种事情的人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吗?』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即回答我而说:『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我见这种事情的人,也会因此而生有不

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连!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的话,则会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世尊!刚才和尼干的弟子释惒破共论的就是如是。由于此事之故,方集坐在讲堂。」

于是,世尊曾对尼干的弟子释惒破说:「如果我所说的,是对的话,你就应当说为对。假如不对的话,你就当言为不对。你如有所疑之处,便可以问我:『沙门瞿昙!这有甚么事?这有甚么含义?』随着我所说的,你如果能纳受的话,我就可以和你共论此事。」惒破回答说:「沙门瞿昙!您如果所说的为对的话,我当会说为是对,如果为不对的话,当会说为是不对。我如果有疑问的话,当会问瞿昙您:『瞿昙!这为甚么事?这有甚么含义?』随沙门瞿昙您所说的,我就受持。沙门瞿昙!但当和我共论此事吧!」

世尊垂问说:「在于惒破您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有一位比丘,曾经生起不善的身行、漏、烦热、忧戚,然而他乃在于后来,将不善的身行消灭,不更造新的恶业,已弃舍故业(旧的业),就在于现世当中便得究竟而没有烦热,而常住不变,所谓圣慧之所见,圣慧之所知。您认为如何呢?惒破!像这种比丘,其身口意都防护,你是否见到此事,而会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令至于后世吗?」

惒破回答说:「瞿昙!如果有一位比丘,其身口意有这样的防护的话,我就不能见到此事会因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不会令其至于后世的。」

世尊赞叹而说:「善哉!惒破!再者,你认为如何呢?惒破!如果有一位比丘,其无明已灭尽,智明已生。他由于无明已尽,智明已生之故,生『后身觉』,便知道为生『后身觉』(身体之极限度的感觉,也就是如实而知道此身之最后边所生的感觉,或感受),生『后命觉』,便知道为生『后命觉』(生命之极限度的感觉,也就是如实

而知道寿命之最终点所生的感觉或感受),身坏命终,寿命已完毕,即于现世的一切所觉的,便就告尽止息,当知已终至于冷(肉体死后之冷静)。犹如甚么呢?惒破!犹如因为有树而有影那样。假如有人持利斧来斫破那株树的树根,斩截为一段一段(一节一节),打破成为十分,或成为百分,然后以火烧燃而成为灰,或遇大风所吹散,或投入在于水中。在惒破你的意见如何呢?影乃有了树才会有,那么,那株树影从此已经灭绝其成因,是否灭而不生吗?」惒破回答说:「如是!瞿昙!」

佛陀说:「恕坡!当知!那位比丘也是如是,其无明已尽,智明已生。那无明既尽,智明已生后,则生『后身觉』时,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时,便知生『后命觉』,其身坏命终,寿命已完毕后,则在于现世的一切所觉,便都灭尽止息,当知已到了究竟冷静。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心完全得解脱),便得六善住处(六常住,六根不着于六境,而平静的生活状态)。那六善住处呢?惒破!比丘眼根看见色境时,不喜不忧,舍求(没有爱、恶之心理状态),而无为,而正念正智。惒破!一位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就叫做第一善住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之知法(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时,都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惒破!当比丘的,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就叫做第六善住处(指第六之意知法,总合眼等之六,而为六住处)。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脱的话,就能得此六善住处。」

惒破白佛说:「如是,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脱,而得六善住处。那六善住处呢?瞿昙!多闻的圣弟子,眼根看见色境时,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正心解脱,叫做得第一善住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

意等,如意知法时,都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正念正智。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而正心解脱,叫做第六善住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脱,而得此六善住处。」

于是,惒破乃重新白世尊而说:「瞿昙!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瞿昙!犹如明目的人,将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将盖覆的人,把他启发,将迷惑之人,示之以道,在黑暗当中,施大光明。如有眼根的人,便能看见色境那样,沙门瞿昙也是如是。都为我而用无量的方便说法,而显现真义,而随其种种之道(甚深之道)。世尊,我现在自皈依于佛与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近事男,虔诚的在家信徒)。我从今日开始,终身自皈依于三宝,乃至命尽!

世尊!犹如有人,饲养不良之马,希望能得其利,然而徒自疲劳,而不能获到利益那样。世尊!我也是如是。那位愚痴的尼干,并不善于晓了真义,不能解知,不识良田(可植福德之田,指三宝),而我却不自审察,长夜都在奉敬、供养、礼事他,都希望能得其利,都徒劳刻苦而没有益可得。世尊!我现在再自皈依于佛、法,以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身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来无知,对于愚痴的尼干,有信有敬,然而从今日起,要断除其因缘。为甚么呢?因为都欺诳我之故。世尊!我今三自皈依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纳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释氏惒破,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三、度经第三(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沙门梵志当中,有三种主张,所谓:人所为的一切,皆因(1)宿命造,(2)尊佑造,(3)无因无缘。佛陀斥为邪说邪见。佛陀乃开示自知自觉的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的话,便知苦集灭道之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则能以正智而尽苦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度处(为教派之据,有三种),异姓、异名、异宗、异说。所谓有智慧的人乃善受、极持,而为他人讲说,然而不能获得利益。那三种呢?或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作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由于宿命所造的(因于前世所作之业)。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所造的(因为自在天所创造的)。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无因无缘而自有的(无因论)。

(1)就中,或有一种沙门、梵志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

为的一切,均为由于宿命所造的话:我便会到他那个地方去,到后,就会问他而说:『诸贤者们!你们实在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由于宿命所造的吗?』他们定会回答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诸贤者均为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既为一切都是宿命之因而来,则前世作因故,今世应当杀生。虽自身以为不杀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缘所押而不止,而至于杀生)。像如是的话,则诸位贤者们,均为是不与取(他人不给你,而你却去取来-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的了(总计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恶业)。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均为由于宿命所造之故。诸贤者们!如果一切均为是由于宿命所造,而此见解为真实的话,则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进。因为由于宿命所造之因,作或不作,都没有自己的意愿及方便-努力所能左右它)。诸位贤者们!如果对于作以不作(作,或者不作),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就会失去了正念,而没有正智的话,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门之法,如是而说的话,则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门、梵志。

(2)就中,如有一种沙门、梵志,曾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因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我便会到他们那边去,到后,就会问他们而说:『诸位贤者们!你们实在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吗?』他们定会回答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诸位贤者们,就统统都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如是的话,则诸位贤者均为是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十恶业)的了。

为甚么呢?因为其一切均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诸位贤者们!如果一切均由于尊佑所造,此种见解如果为真实的话,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解如上)。诸位贤者们!如果作,或者不作,都不知真实之义的话,就会失去正念,没有正智的话,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门之法,如是之说的话,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门、梵志。

(3)就中,如果有沙门、梵志作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者。我便会到他那里去,到后就会问:『诸位贤者!实在作过如是的见解,如是之说,说人所为的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吗?』他们定会回答而说:『尔』(是的)。我就又会对他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诸位贤者们,就统统是杀生的了。为甚么呢?因为以其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之故。像如是的,诸位贤者们,均为是不与取(偷盗)、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十恶业)。为甚么呢?因为以其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之故。诸位贤者们!如果一切均为是无因无缘,而其见解为实在的话,则于内,因内之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进。因为由于无因无缘之故,作与不作,都没有自己的意愿及努力能左右它)。诸位贤者们!如果对于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不知如真(不如实而知)的话,便会失去正念,没有正智之故,就无可以教的了。』如沙门法,乃如是之说的话,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沙门、梵志。

我所自知、自觉之法,如为你们说的话,则不管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都没有人能降伏,均不能秽污,均不能抑制!为甚么我所自知、自觉之法,如为你们说的话,则不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所能降

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呢?所谓有六处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所说的,则不是被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间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秽污,所能抑制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觉之法,为你们说,则不是沙门、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间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污秽,所能抑制的。

甚么叫做六处法,为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眼处,耳、鼻、舌、身、意等处,就是六处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甚么叫做六界法,为我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呢?所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觉,而为你们说的。

由于六界和合之故,便从母胎而生。由于六界之故,便有了六处,由于六处,便有了更乐(感触),由于更乐(触)之故,便有了觉(领受)。比丘们!如有觉的话,便会知道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灭,知道苦之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苦之灭、苦灭之道)。甚么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谓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爱别离苦(和恩爱者必须离开之苦)、所求不得苦,略为(要约的说)五盛阴苦(由于五阴之存在而感受之苦),这叫做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甚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谓有了此爱之感受,当来会有了乐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处、彼处,而为有爱)。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甚么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呢?所谓此爱受,在于当来,有乐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断无余(求此处彼处之『有』之断灭无余存),而为舍、为吐尽、为无欲、为灭、为止、为没,这叫做知苦灭如真(如实而知道苦的寂灭)。甚么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灭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三十一经有八圣道之详解),是为八圣道,这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悟之灭之道)。比丘们!当知苦之如真(苦应如实而知,苦应知),应当断除苦之集(集应断)。应当作证苦之灭(灭应证),应当修苦之灭之八圣道(道应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实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断除苦之集,苦灭作证(证悟寂灭),修苦灭之道的话,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灭尽所有的苦恼)。」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四、罗云经第四(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取水器泻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把水器覆着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这些譬喻教诫罗候罗。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的话,则道性会渐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阵战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喻人也当如是的反省。应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兰哆园(竹林精舍。迦兰哆为栗鼠,本为其饲养处。)

那时,尊者罗云(罗候罗,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第一,佛在俗时之子),也游化而住在于王舍城的温泉休中(位于王舍城的旧址附近,古时有一温泉精舍)。于是,世尊过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时,着衣持钵,而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毕后,到了温泉林之罗云所住之处。尊者罗云遥见佛陀来临,即便往迎,而执取佛陀的衣钵,为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对长者之礼貌)。佛陀洗足后,就坐在罗云为其敷设之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将水倒泻,而留少水后,垂问而说:「罗云!你现在看见我执取此水器,将水倒泻,而留一些少水吗?」罗云说:「看见啊!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谓知己妄言(知道此为妄言后,却又说此妄言),是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的人。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尽泻弃其余留之水,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将里面的水,统统泻弃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将道尽弃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诧后,又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执取此空的水器,覆着在于地上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

佛陀乃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翻覆,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妄言,而不羞不悔,而无惭无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说后,又取此覆水之器,发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后垂问而说:「罗云!你是否又看见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吗?」罗云回答说:「看见了,世尊镇!」

佛陀告诉罗云说:「我说他之道会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谓知道此为妄言后,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他也是无恶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罗云!当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国王有大象,入于阵斗时那样。用前脚、后脚、尾、(胳后颈骨)、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其鼻。象师看见后,便作此念:这匹王的大象,犹然如故,而惜其生命。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进入阵斗时,曾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护牠的鼻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的话,即象师看见后,便会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为甚么呢?因为这匹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之故。罗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脊、胁、项、额、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尽用时,罗云!我说此王的大象入阵斗时,乃无恶不作。像如是的,

罗云!所谓知道此为妄言,而又说此妄言,而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我说他也是无恶不作。因此之故,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偈颂而说: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人如违犯于一法,所谓:妄言是。由于不怖畏有后世之故,就会无恶不作)。

(宁可吞噉铁丸,其热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爱念的话〔不喜爱苦果〕,则在于隐处、显处,都不可以作恶业。)

(如果对于不善之业,已作,或者今作的话,则终究不能得到解脱,也无可逃避之处。)

佛陀将偈颂说完后,又问罗云说:「你的意见如何呢?人用镜子作甚么呢?」尊者罗云回答说:「世尊!是为了欲观看其颜,要看一看是否洁净,或不洁净的。」

佛陀说:「像如是的,罗云!如果你将作身业时,就应该观察那身业:我将作身业,此身业到底是清净呢?或不清净呢?为了自己而为呢?或者为他人而为的呢?罗云!若观察时,就会知道: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于苦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将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将作身业,此身业为不净,或者为

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受乐报。这样,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将作的身业。

罗云!你现在如作身业时,即应观察此身业:如我现在将作身业时,此身业到底是清净的呢?或者不是清净的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之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不善的话,就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罗云!你应当舍弃此现在所作的身业。罗云!如观察时即知:我现在所作的身业,此身业为不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为善的话,就会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罗云!你就应当受此现在所作的身业。

罗云!如你已作过身业的话,就观察其身业:如我已经作过的身业的话,则此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是清净呢?是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作的呢?是为了他人而作的呢?罗云!如观察时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了,已经灭尽变易,这身业为清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不善的话,就会与之以苦果,而受苦报。罗云!妳应当往诣善智识、修习梵行的人之处。就将那已经作过的身业,至心发露表白出来,应该悔过而说,千万不可覆藏,更应善于持护。罗云!如观察则知:我已作过的身业,那身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身业为不清净,或者为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罗云:你就应该在于昼夜都欢喜,而住于正念正智,口业也是如是。

罗云!如果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生意业的话,就应观察其意业:如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而那意业到底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

果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起意业。那意业已经过去,已经灭尽变易。那意业为清净,或者是为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过去的意业。罗云!如观察时则知:由于过去之行之故,已经起意业,已经过去而灭尽变易。那意业为不清净,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受其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过去的意业。

罗云!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将会生意业的话,即应观察那意业。如果由于未来之行之故,而会生意业的话,则那个意业到底是为清净呢?为不清净呢?是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时则知: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清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话,罗云!你就应当舍弃那未来之意业。罗云!观察之时,则发见由于未来之行之故,当会生意业。那意业为不净的,或者是为了自己而为,或者是为了他人而为,而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那未来的意业。

罗云!由于现在之因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应观察此意业。如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的话,则此意业,到底为净的呢?为不净的呢?为了自己而为的呢?或者为了他人而为的呢?罗云!如果观察之时,则知: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意业之时,此意业为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知道为不善,而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时,则,罗云!你就应当舍弃此现在的意业。罗云!如果观察时,由于现在之行之故,现在生起的意业,此意业为不净的,或者为了自己而为,或者为了他人而为,如果知道为善,而与其乐果,而会使其受乐报的话,则,罗云!你就应当纳受此

现在的意业。

罗云!如果过去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已观察而观察,已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是此身口意业,已经观察而观察,已经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未来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应该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业,应当观察而观察,应当清净而清净。罗云!如果现在的沙门、梵志,有身口意业的话,则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他的一切,则此身口意业,现在观察而观察,现在清净而清净。罗云!你应当要如是而学:我也应该即于此身口意业,现在应当观察而观察,现在应当清净而清净。」

于是,世尊又说偈颂而说:

身业口业意业罗云善不善法汝应常观

知己妄言罗云莫说秃从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空无真实谓说妄言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正觉之子是沙门法罗云当学

方方豊乐安隐无怖罗云至彼莫为害他

(有关于身业、口业、意业之事,罗云啊!对于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应当常常把它观察。如知道是妄言后,则,罗云啊!你就不可以说。秃头的出家人,本来就是从他人的供养而得以生活的,怎样可以说妄语呢?)

(会将沙门之法翻覆,空虚而没有真实之事,就是所谓讲说妄言,不防护其口而来的。)

(因此之故,不说妄言的话,就是正觉之子。此沙门之法,罗云啊!你应当学习!)

(方方而豊乐,安隐而没有怖畏,罗云啊!应该学至于此种境地,

千万不可以说妄语去害人!)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罗云,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五。思经第五(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业,就必受其果报。如不是故意去造业的话,就不一定会受其果报。业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善与十恶之业。圣弟子应舍十恶业而成就十善业。如修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的话,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止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必定会受其果报。或者是现世受报,或者是后世(来世)受报。假如不是故意造业的话,我就会说他不必受其果报(不一定会受果报)。就中,身故意所作之业,有三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受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的业,就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1)甚么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杀生。极恶饮血(非常的凶恶,其手掌都被血所涂),其欲伤害众生,并不慈愍众生,乃至蜫虫之类也一样的遭其伤杀。第二叫做不与取。着于他人的财物,而用偷盗的方法去取为己物。第三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护监督,或者有母亲可监护,或者父母共同监护,或者被姊妹所保护,或者被兄弟所护持,或者人妇之父母所保护,或者是他人的妇女,如犯她,就会有被鞭罚的恐怖的妇女,和有实名的假赁。乃至用华鬘卷饰的妇女,而侵犯这些任何一种的妇女(均为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三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苦报的。

(2)甚么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业,是不善之业。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呢?第一叫做妄言(妄语)。他或者在众人当中,或者在其眷属当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问他:你如知道的话,便说出来。他却不知而说知,知道的却说不知道,不看见过的却说他看见过,见到的却说不见过。为了自已,或为了掩护他人,或为了财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讲的为妄言,而故意说此妄言)。第二叫做两舌。欲离间他人,听到此人之语,而去对男一人说,是欲破坏此人,听到那个人之语。而对此人说,都是欲破坏那个人。人家和合,却欲使其分离,对于分离的人,又欲再使其分离,而结群集党,喜乐于群党,称说群党。第三叫做粗言(恶口)。他如有话说,其辞气则粗犷,恶声而逆人的耳朵,是众人所不喜欢听,众人所不爱听之语,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说此种语是。第四叫做绮语:他作不是应说之时之说,不是真实之说,作没有义之说,非法之说,不止息(非律仪)之说。又再称叹不止息之事。违背应时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于诃责人。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种业,是不善之业,而会与其苦果,而受其苦报的。

(3)甚么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为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苦报呢?第一叫做贪。伺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所需之具,都

常伺求望,欲使其为我自己所得。第二叫做嫉恚。心内怀着憎嫉,而作此念:那些众生,应杀害,应带缚,应收押,应免除,应逐摈而出,就是欲使他人受无量之苦。第三叫做邪见。所见的都是巅倒是非。都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世间并没有所谓布施,也没有斋戒,没有呪说,没有善恶业,没有善恶业之报,没有此世与彼世(死后之转生的世间),无父无母。世间并没有真人往生至于善处,也没有善去、善向于此世与彼世(他世);也没有所谓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的。这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业。是不善而会与其苦果,而会受其苦报的。

多闻的圣弟子,应该舍弃身之不善之业,要修身的善业。也应舍弃口与意之不善之业,而修口意之善业。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具足精进戒德,成就其身的净业,成就口与意之净业,而离开瞋恚,离开邪诤,除去睡眠,而没有掉举(没有精神昂奋,不得安静),没有贡高,而断疑、度慢,而正念正智,没有愚痴。其心和慈俱,而遍满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与上下,普用于一切,其心都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而甚为大。这样的无量之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作此念:我本来的此心量少(狭),而不善修。我现在此心,为无量,而善修。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就是如此的无量而善修。如果本来被恶智识所惑,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的话,他就不能再跟之而去,不能再秽污他,不会再相随于他。」

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小的童男、童女一出生后,其性便能行持慈心解脱的话,则在于后时,这种人的身口意是否会再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同时为他们加以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不作恶业的话,则恶业有甚么因由

可以产生呢?因此,不论是在家,是出家,是男、是女,都应当常于勤修慈心解脱。如果那些在家、出家的男女,都修习慈心解脱的话,就不会持此身往生而至于他世,唯随着其心,而离开这里。比丘应作此念:我本来为放逸,而作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可在于现在受报,终不在于后世而受。如果像如是而行慈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不还果,三果阿罗汉),或者又会上得(向上得。所谓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像如是的,悲和喜之心,与舍都俱(连上之慈。为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而无量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乃作此念:我本来心量很少(狭),并不善修,而我现在的此心,乃为无量善修。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应如是的无量善修。如果本来由于恶知识,而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业,然而他不能再将其引诱而去,已经不能再秽污他,不再会相随他。」佛陀并垂问而说:「如果有幼少的童男、童女,出生以来便能行舍心解脱。这种人在于后时,其身口意是否又会一再的作不善之业吗?」比丘们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同时也解释其原因而说:「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恶业会从甚么地方生起呢?(无由得生起)。因此之故,不管是男,是女,是在家。是出家,都应常于勤修舍心解脱。如果那些男女、在家、出家的人,如修舍心解脱的话,就不持此身,而往生于他世,唯会随心而离开这里。比丘们!应作此念:我本来由于放逸,而作的不善之业,这一切的一切,现在可以受报,终不会遗留至于后世。如有像如是的行持舍心解脱,而无量,而善修的话,必定会得阿那含果(不还果)。或者又会上得(得阿那含以上之果,如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是)。」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十六、伽蓝经第六(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蓝,伽蓝人听佛的盛名,多来见佛。佛为之说法而说:凡夫由贪瞋痴,因习本有,心不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则当离十恶,而行十善,而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的住处。听佛说后,大家都皈依三宝。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伽蓝园(伽蓝族人之园,位于拘萨罗国中),和诸大比丘众,都俱在,而俱至于羇舍子(村),而住于羇舍子村的村北之尸摄惒(译为坚实,为树名)林中。

那时,羇舍子村的伽蓝人,听闻沙门瞿昙,这位释种之子,舍弃其释氏之宗族(释迦种族),而出家学道,游化在于伽蓝园,和大比丘众一同来到此羇舍子,现在正住在于羇舍子村的村北,尸摄惒林里面。那位沙门瞿昙有很大的名称,乃周闻于十方。沙门瞿昙为如来、无所著(应供)、等正觉(正徧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他对于此世间的天,以及魔、梵、沙门、梵志们,由人而至于天,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如有所说法时,则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从头到尾都是善言善语)。

有义、有文,而具足清净,而显现梵行。如果看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时,能尊重礼拜。供养承事的话,就能快得善利。因此,我们应该共往去拜见沙门瞿昙,去礼事供养他。

羇舍子村的伽蓝族人听后,都各和自己相等类的眷属相随,而从羇舍子村出发,向北而行至于尸摄惒林内,都欲拜见世尊,都欲礼事供养世尊。大家往诣佛处后,那些伽蓝族人,有的则稽首佛足,然后乃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向佛行问讯礼,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又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遥见佛后,就默然而坐在于一边。那个时候,诸伽蓝族人各坐定后,佛陀就为他们说法,而劝发他们的菩提心,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佛陀以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使他们渴仰,而成就欢喜后,就默然而住。

这时,伽蓝族人,在佛陀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就各从座起,偏袒他们所著之衣(偏袒右肩),都叉手向佛,白世尊说:「瞿昙!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但是却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又有一种沙门梵志来诣伽蓝园,也自己称叹自己之所知所见,而呰毁他人的所知所见。瞿昙!我们听后,便生疑惑。这些沙门梵志到底是那一种人为实在?那一种人为虚妄呢?」

世尊告诉他们说:「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不可生起疑惑,为甚么呢?因为有疑惑便会生犹豫。伽蓝族们!你们自己并没有净智,才会疑惑为有后世呢?没有后世呢?伽蓝族的人们!你们也是由于没有净智,而疑惑所作的为有罪吗?所作的为无罪吗?伽蓝族们!应当要知道!诸业有三种的因习本有。那三种呢?伽蓝族的人们!所谓贪,就是诸业的因习本有。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贪的话,就会被贪所覆盖,内心就不会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不与而去偷取,或者会行邪

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伽蓝族的人们!愚痴的人为愚痴所覆盖,内心就不厌足,或者会杀生,或者会不与而取,或者会行邪淫,或者知道而说妄言,或者会饮酒乱性。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杀生,断除杀生,都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会饶益一切,乃至蜫虫之类。他对于杀生的问题,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不与而偷取之事。已断不与而偷取之事,人家给与他,才会去取,乐于他人给与才会去取之事。都常好布施,欢喜而不悋惜,不希望人家之报答。他对于不与而偷取(偷盗)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作彻底的解决,永不会犯)。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非梵行,已断灭非梵行,都勤修梵行,精勤而妙行,清净而无垢秽,而离欲断淫。他对于非梵行,都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妄言,断除妄言,所说的都是真谛之言,都喜乐真谛,安住于真谛而不移动,一切都可信,并不会欺诳世间。他对于妄言,已净除其心的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两舌,断除两舌,行不两舌之言,不会破坏他人。不会听此而对彼说,而欲破坏此人。不会听彼,而向此说,而欲破坏彼人。如欲离的,就使其和合,和合的话,就会欢喜。不会造群结党,不喜乐群党,不称叹群党,他对于两舌之事,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粗言,斯除粗言。如果有所言,其辞气为粗犷,为恶声逆耳之言,是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会使他人苦恼,使人不得安定的事,都已断除如此之言。如果有所言说的,都是清和柔润,都是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人能安乐,言声具了,而不使人怖畏,都能使他人得到安定,都说如是之语:他对于粗言,已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乃离开绮语,断除绮语,都是适时而说,说真实之说,说合于法之说,合于义之说,止息之说(合于律之说)。都喜乐止息之说。事,都顺于时,而得宜,都是善教善诃。他对于绮语,已经净除其心了。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贪伺(离开贪欲伺求他人的一切),断除贪伺,心不怀诤。看见他人的财物,以及诸生活之具,都不起贪伺,不会欲使其被我所得。他对于贪伺之事,已经净除其心了。

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瞋恚,断除瞋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而饶益一切的众生,乃至于蜫虫之类。他们对于瞋恚,已净除其心。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都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行持正见而不类倒,如是而见。如是而说:有布施,有斋食的功德,也有咒说的功德,并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间,也有他世间,有父有母之实存,世间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处,都善去、善向于此世。他世。都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们对于邪见,已净除其心。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已成就身的净业,成就口、意的净业,离开瞋恚,离开其诤,除去睡眠,没有掉举、贡高,而断疑惑、度憍慢,正念正智,而没有愚痴。其心已与慈俱,而遍满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推进而遍满于二三四方,四维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其心已与慈俱,而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而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其心与悲、喜俱,其心与舍俱,都同样,都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为广大而无量的善修,遍满于一切世间,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

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

诤,便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有此世间与他世间,有善恶业的果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而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会转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人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一种之安稳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人说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善恶之报等事。虽然如是,但是我乃在于现法中,并不是由于此故,而会被人所毁,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有精进之人,有正见的人,也会说其为有(他们有如实而知,如实而见的智慧,故知道有善恶业报)。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二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会从那里生出来呢?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三种的安隐的住处。

又次,伽蓝族的人们!如果有所作业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犯世间之怖畏与不怖畏,都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没有浊而欢悦。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们,其心已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第四种之安隐的住处。像如是的,伽蓝族的人们!多闻的圣弟子,其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这叫做得四种安隐的住处。」

伽蓝族的人们仰白世尊说:「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之心,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而得四种安隐的住处。那四种呢?

(1)认为有此世与他世,有善恶的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都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往生于天上。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第一种安隐的住处。

(2)又次,瞿昙!如有人认为无此世与他世,和没有善恶的业报,而我乃在于现法当中,并不会由于此种论说而被其所毁,我乃唯为有正智的人所称誉,那些精进之人,正见的人都说其为有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二种安隐的住处。

(3)又次,瞿昙!如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已不会念恶。为甚么呢?因为自己不作恶业,苦报怎么会生出来呢?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三种安隐的住处。

(4)又次,瞿昙!如果有所作时,必定不会作恶业,我不犯世间的恐畏,和不怖畏等事。都常当慈愍一切的世间,我的心不会与众生共诤,已无浊,而欢悦。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第四种安隐的住处。像如是的,瞿昙!多闻的圣弟子,其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叫做得四种安隐的住处。瞿昙!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们尽形寿自皈依佛、法,和比丘众,唯愿世尊授受我们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自皈依三宝,乃至命尽。」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一切伽蓝族的人,和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十七、伽弥尼经第七(初一日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伽弥尼天子讲说黑白的果报。如行不善业的人,为之黑,而有黑报,身坏命终之后,自然会趣下,必至于恶处。如行十善业的人,就为之白,而有白报,命终之后,自然会升上,必至于善处。并以石、油之一沉一浮来譬喻。又说八支圣道为围观、升进、善处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化在于那难陀园(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内,王舍城之北),住在于墙村的林。

那时,阿私罗天,有子,名叫伽弥尼。其色像为巍巍而光耀炜晔。在夜间,将向于旦时(后夜),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阿私罗天之子伽弥尼白佛而说:「世尊!梵志们!自我贡高。奉事于若干的天神。曾经说:如果众生命终的话,他必定能使其自在的往来于善处,而转生于天上界。世尊为法之主,唯愿世尊您,能使临终的众生,都得往生而至于天中!」

世尊告诉他说:「伽弥尼!我现在问你,你就随你所了解的来回答我。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村邑里,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懈怠而不精进,所行所作的为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之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这种人如果命终之时,若有众人来到其处,各人都叉手(合掌),向他称叹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语说:『你们这些男女们!都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你

们因此、缘此(由于这种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乃会往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这样的人是否会为众人各各叉手(合掌),向他称叹求索,而说他们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会得转生而至于善处,而生在天上界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世尊称叹说:「善哉!伽弥尼!为甚么呢?那些男女们,懈怠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像这些人如果说会被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而说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至于善处,乃会生到天上界,是不会有的事。伽弥尼:犹如离开此村不远之处,有深的水渊,在那边有人用大而重的石头,掷着于水中,若众人来,各各都叉手,向它称叹求索,而作如是之语:『愿石头浮出』。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此大而重的石头,是否为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而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当会浮出来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垂告而说:「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懈怠而不精进,而行恶法,而成就十种不善的业道,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称叹求索而说: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而至于善处,而生于天上界,是不会有的事。为甚么呢?因为所谓此十种不善的业道,乃为是黑的(恶业),是会有黑报(恶报),自然是转趣于下地,必定会至于恶处的。

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村邑中,或者有男、女,都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就十善的业道,所谓离杀生、断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而得正见。这些人命终之时,如众人来,各各叉手,而向他们称叹求索,而作如是之语说:『你们这些男女们!都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杀生、断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你们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后,当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伽弥尼!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男女们,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离开邪淫、离开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像这类人,是否为众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称叹求索中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身坏命终之后,会得转生而至于恶处,而生于地狱之中吗?」伽弥尼回答说:「不也!世尊!」

世尊称叹而说:「善哉!伽弥尼!为甚么呢?伽弥尼!那些善男信女人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杀、断杀、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言,……乃至离开邪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这种人若为众人各各叉手,向其称叹求索,因此、缘此(由于此因缘),其身坏命终之后,说他会得往生于恶处,生在于地狱中,是不会有此道理的。为甚么呢?伽弥尼!因为此十善业道,乃为是白,而有白报,自然的会升上,会必至于善处。伽弥尼!犹如离开此村邑不远之处,有很深的水渊。在那里有人用装酥油之瓶投入在水中而破碎,其滓瓦即沉下,而酥油印浮起来那样。

像如是的,伽弥尼!那些男女们,精进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业道,而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离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开都见,断除邪见,而得正见。他在于命终之时,所谓粗色之身,四大种所造成,而从父母所生,依靠衣食所长养,须坐卧按摩,以及澡浴、强忍等,才得以维持,是会破坏之法,也是会灭尽之法,终归是离散之法。在他命终之后,或者被乌鸟所啄,或者被虎狼所食,或者是烧,或者是埋,终归都尽为粉尘。然而他的心、意、识,常为正信所熏陶,被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习,他乃因此、缘此(由此因缘),自然会升上,会往生于善处。伽弥尼!那些杀生的人,如果欲离开杀生,断除杀生的话,乃有园观之道(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的人,如欲离邪见,而得正见的话,乃有了园观(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又有园观之道(向上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甚么叫做又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呢?所谓八支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圣道。伽弥尼!这叫做又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伽弥尼!和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