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2)[宁波]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大安法师宁波讲《彻悟禅师语录》第二集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大家手头上资料的第一段: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

  好,请看这一段。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大乘的通途教理要有所了知,这样对我们净业、净土的信心的建立才会有理论的基础。这样既有理论的这种突破,又有深切的净土情怀,我们的信心才会坚固。

  那么我们来观照一下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我们一生的命运,来自什么?“唯业所感,唯心所现”。每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投生在哪个地方,一生所受的教育如何,遇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境界了,这些境界不是偶然的,都是我们自己往昔的善业或者恶业,或者善恶业交杂的情况所感召过来的。我们很多人同时生活在一个时空态,比如在娑婆世界,堪忍的世界,在五浊恶世末法的时候,这都是大家同分共业所感的一个情况。

  在同分共业所感当中,共业当中又有别业。有的人同时在这个地方,虽然五浊恶世,在见浊里,他可能会有正知正见。在这种物质生活匮乏的时候,福报下降的时候,他也许能够享受天福,这都是他宿世的别业所感。那么这些都是我们的心识所现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讲的心净则佛土净,那么心秽则国土秽。这些外在的依报和正报,都是我们的业心所变现出来的,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教传达给我们的,基本的观照世界和我们心性相关的,一个根本的原理,唯心所现,唯业所感。

  在《维摩诘经》里,当佛说出“心净则佛土净”的时候,这个命题告诉我们,净土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当时舍利弗就生起一个疑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坑坎砂砾,是污秽的国土,我们这些弟子生活在这秽土的境界,那是我们自业所感了。那么佛陀都已断除一切烦恼了,为什么佛也生活在这样的秽土呢?那跟心净则佛土净如何会通呢?”他就生起这么一个疑问。这时天上来听法的,有一个天王叫螺髻天王,他在空中就开始发话了,跟舍利弗说,“你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看到的就是你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就在我螺髻天王眼里,娑婆世界也像天宫一样的庄严、清净。

  在佛的眼里当下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七宝为地的,不是你所看到的境界。”这样一说完,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为了证明这句话,就足指按地,马上整个的地面就是七宝地,佛的境界现前。再一收回来,又是娑婆秽土。所以在同一处,由于不同的心和不同的业,他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佛的眼里看娑婆世界,它就是常寂光土;天人看娑婆世界,它就是天宫;我们凡夫看娑婆世界,就是坑坎砂砾,秽土。就好比同样的水,面对这个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却是琉璃,饿鬼看到的是脓血,鱼看到的是它的宫殿,各人的眼睛所观照的是不一样的。

  庄子曾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审美,它没有纯客观性,一切随着审美主体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我们人道的人看到西施认为很美。但是如果一只鹿,动物看到西施,它会觉得美吗?一条鱼看到西施,它会觉得美吗?它不会觉得美,它会觉得很恐惧,所以“沉鱼落雁”,大雁从天上落下来,不是由于惊叹西施的美,而是恐惧害怕掉下来了。这条鱼呢,它赶紧游走,不愿看。所以感知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对世界的观照:这个世间是没有纯客观性的,也没有纯实体性的东西,一切都跟我们的业,跟我们的识心紧密相关,它是由我们的识心流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了,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

  我们常常不能现量把握真理,于是这种方法论传达过来,我们要作如是的观照:当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境界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心和境是不二的。佛教讲“依正不二”,这个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从正报里面流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是从阿弥陀佛的愿心流现出来的,所以全体的依正庄严,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平等心、实相心。同样,娑婆世界,五浊的秽土,也是由我们凡夫这种具有见惑、思惑,这种对待的心所流现出来的。由于我们充满心机,就有高山峻岭,就有遍地的荆棘。那么依报跟我们正报有很多是同构的,包括我们的身相,阎浮提的地形就跟我们的脸型差不多,北面阔,南面狭,我们的脸型也是这样,随着它转。整个地球的水量占70%,我们身体的水分也占到70%,所以我们透过这些境界要了解我们的心。

  那既然透过境界现前,当体即心,当然只要我们的心有念头,也一定会出现境界。所以一般来说不要随便动念头,动念头它会显现境界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念头一动,想要宫殿就有宫殿,想要宝衣就有宝衣,念头一动就有境界。在凡夫地由于我们是虚妄的心,有时候他的力量不够,它不能马上现。比如我们讲心想事成,从原理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我们有时候心想的不一定就能成功,是你心力的力量到达不了那个临界点。但总的来看,境界的现前,都跟我们的念头有关系的。于是既然会出现境界,那么所有的境界当中,可以概括为十种境界,这就是我们谈的十法界。十法界,我们看十法界有个图,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

  下面是六凡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凡境界。中间就是一个心,都是由这个心所变现出来的。于是我们存什么心,就会得出相应的境界。比如我们的心,是大平等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是跟一真法界、依正功德,以及弥陀名号相应的心,那么它就会现佛的境界。当佛境界现前的时候,其他九法界就隐下去。我们以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就会显现菩萨的境界。以无我的心,跟十二因缘相应,就是缘觉的境界。以无我的心,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就会显现声闻的境界,这是四圣境界。那么六凡境界,都是跟相应的因果相关的,你修十善业,天境界;五戒、五常,人境界;贪瞋痴慢疑的有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恶的程度,分别显现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所以我们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他一定会有念头,就看这个念头落在哪个地方。如果显现不出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就必定会显现六种凡夫的境界。在三恶道里面,在六道里面,你不能显出人、天、鬼、畜生的境界,就马上会显现地狱的境界。所以这是佛教一些基本的观照,境界和心的关系,实际上它也是谈因果的问题。我们一念的因心在哪个地方,就现出它的果报,境界相应。

  那么在十法界里,佛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现的境界,虽然他们断惑的程度、心量广大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享受法乐,法性的乐。我们众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快乐,趋乐避苦是一切众生的生命的本能。但我们在无明颠倒当中,就会认为五欲是很快乐的事情,殊不知这五欲里面,财、色、名、食、睡,它的快乐是非常有限的,是马上会转化的,它的本质是苦,不能持久。而且享受这样的乐的话,你造作恶业享受的时候,当下苦苦、坏苦和行苦是伴随这五欲的乐,所以它本质上是无常、败坏、逼恼苦。那么这个法性是不生不灭的,这种快乐,是能够长久保持的。

  那么三乘的境界,象声闻、缘觉、权教的菩萨,他享受的法乐是偏真涅槃,漏尽通,他享受那种法乐。如果到了佛的境界,他享受的是大涅槃常乐我净的这种乐,超越了苦乐对待的乐,是我们的法性完全展示的绝待的乐。这种乐,才是真正的、真实的,能够令我们安心立命的。所以我们要获得真正的乐,就要体认,找一种具有真实性的乐。为什么西方净土叫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展示的就是涅槃的那个常乐我净四德的那种乐,那是法性的乐,是超越苦乐对待的乐,是真乐。所以了解这样的真乐、法乐之后,我们就得一往情深的去寻求这样的乐,不能被虚幻的乐,但本质上是苦的乐所蒙骗。

  除了四圣境界,能够享受法乐之外,在六凡的状态当中,他对五欲的享受有程度的浅深。在色界、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面,诸天从欲界天的六天,到色界天的十八天、四空天,所现的境界,有定中的乐,禅定的乐。也有由于他修上品的十善,所感得的财色名食睡这样微妙的乐。在天堂,也真的有很多娱乐的地方。夜摩天,天天唱着快哉快哉,每天到游乐场所,他都玩不过来,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天女如云,他是很快乐的。正因为这五欲的乐太乐了,他就生不起修道出离的心。那么人间,作为人呢?这样的境界,他是有苦有乐,或者苦多乐少,或者乐多苦少,所以叫苦乐相间。人道的众生,他苦乐的程度浅深,也随着每个人宿世的业力不同而不同。比如你生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这次我们一路过来的温州、苏州、宁波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存、温饱都解决得很好,生态环境也不错。我们到安养院看看,这些老人居住的环境很好,有这个境就能看到他的心,他是善心,修的善业,才感得这个善的境界。

  如果生到非洲,难民,吃饭都没得吃,饥寒交迫,很苦啊。所以同样在人道,同样在一个时空态里面,苦乐是有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各各随着他宿世的善恶业所感召过来的。所以我们在人道,知道是业力所感召的,我们就不要过于的攀比了。人家能买宝马的车,自己骑自行车,你不要心里不平衡。人家修的善业得财富报,自己没有修布施,那只有自己骑自行车了。骑自行车也没有什么不好,为环保作贡献。你要这样去想,你不要心里不平衡啊。自己能有一间房子住,没有在桥底下蹲着就不错了,你不要看到他怎么有别墅呢,心里不平衡。各随其业,苦乐不同。所以要改变命运,你不要在果上一定搞平均,搞攀比,你要在因地当中去修善因,才能得善果。这些道理是决定不移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你不能从这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想走捷径。

  最近几年做生意没有赚到什么钱,几个哥们喝喝酒想一想,“怎么样,我们想办法弄点钱用吧?弄点钱用,怎么弄啊?”“抢银行啊。”你这一个恶心起了,你抢银行,牢狱就在等着你啊。你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命运。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业力构成的,我们改变命运要修善因。那么在饿鬼的境界,畜生的境界,就更苦了,它是苦多乐少。虽然看到那个畜生,那头猪吃饱了,摇摇头,睡睡觉,摇头晃脑很快乐,过段时间成为人间一道菜,那就很苦啊。它越长得膘肥,死得越快,苦多乐少。到了地狱,那就纯一极苦,万死万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因自果所显现的十种境界。

  好,请看下面: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好。刚才讲的“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的理,有时候还是觉得很难,很难相信。所以下面,彻悟祖师又用一个比喻,来比喻这桩事情。我们大家都有做梦的体验,在梦中,有正报,就是人物,有自己。也有山川环境,所产生的环境。在梦中我们会感觉到很真实,当一只老虎来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真实的恐惧,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出一身冷汗,有时真的是恐惧到极点,蹦地一下心脏停止跳动,还真的就呜呼哀哉了。那么梦中所现的一切,等到我们醒过来之后,哦,才知道梦是假的。那么梦里的境界,它是怎么出现的?它是依照我们做梦的心所显现的,也就是我们的心显现了梦境。如果没有做梦的心,就没有梦境。

  好,这里我们来体会下,般若系经典常常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在梦中会认为一切真实,醒过来之后认为它是假的。当我们说昨天晚上做的梦是假的时候,现在也有人物,有他人,有自己,有桌椅板凳这样的环境。那么昨天的梦,昨天看到的山川人物是梦,是假的。而现在看到的山川人物又何尝是真实的呢?它也就不是在梦中吗?无非昨天晚上做的是个小梦,现在的梦稍微大一点而已啊。你小觉就觉小梦,中觉就觉中梦,大觉才能觉大梦。所以一切众生没有离开无明,都是在梦中,这叫无明大梦。但我们的可怜就在于把梦中的一切都认为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执著、那样的造业。

  在梦中造业,在梦中堕三恶趣,在梦中遭受剧苦。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来救度我们,怎么救度?无非是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而已。“梦中分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醒过来了,就没有这些虚幻的三界六道轮回了,也没有这些境界了。这些虚妄的轮回的境界,都是由我们八识的妄心这样的梦心,所显现出来的,它全体是虚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受苦是冤枉受苦,就好像在梦中,你那么害怕,怕得不得了,是冤枉一样。我们本有的那种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的真如妙心,被我们这个八识的妄心,在无明梦里面,搞得非常得狭隘,忘记了我们本有的性觉妙明的心,把梦心、识心认为是根本。于是把这个梦心、识心所显现的境界也认为是真实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觉悟过来。

  这里有个比喻,就好像一个皇帝,他穿上龙袍,富丽堂皇的,长相也很庄严,这样的一个皇帝,躺在他的龙塌上,很好的床上。他在做梦,他梦见什么呢?他梦见自己是一个蚂蚁,循着台阶去找食物,它找食物,对那些腥膻的食物特别感兴趣。去找,找的过程当中,别人也来了,于是相互在那儿竞争,在那儿打架……他在做梦作那些东西。但是在他执著梦里的蚂蚁的时候,他忘记了躺在床上还有那么富丽堂皇的皇帝的形象,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我们众生依稀仿佛的情况。

  我们本来是佛啊,现在我们就变得这么狭隘,在这里追逐名利,看到五欲的境界就生起贪瞋痴慢疑的心,猛厉地执著,造作种种的恶业,就好像那个皇帝变成个蚂蚁一样,认为蚂蚁很真实,然而他很好的身相还躺在床上呢。所以我们知道这桩事情,我们现在一切的依、正二报的境界,都是依着我们八识虚妄的念头建立的。离开这个念头就没有一切法,要了解这个。但是在俗谛层面,我们还没到朗然大觉的时候,我们要透过这个心和境之间的原理来认知一切事情。如果没有这个心,就必然没有这个梦境。无念,就不会出现境界。所以庄子也说,“至人无梦。”到了至人的境界,他心非常清净,他就不会有梦。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念头很多,天天做梦。上次在温州有个居士说,“我一天到晚做梦,做很多梦,怎么办?”做梦做得很疲倦,白天也无精打采,他念头太多了。我们看到西方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专门对梦进行分析,《梦的解释》对梦的形成有一个基本原理,他认为梦是现实当中未曾满足的欲望在梦中的补偿。很多欲望是来自于力比多,性的驱动,在梦境当中常常有很多象征性的,都跟情爱有关系,他进行这么一些解释。那么我们看梦的形成,它也确实有未曾满足的欲望的显现,补偿的显现。也有它的前尘缘影,就是往世的业力种子,在我们阿赖耶识,藏识里面的一些显现。还有日常间的一些事情,我们很注意它,落在心里的显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是这样的。

  当然还有些托梦的情况,托梦,或者天神,或者佛菩萨,在梦中来作佛事。比如净业行人,很多能够预知时至,都是佛菩萨在梦中来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走。佛菩萨有时候在三昧当中,有个如梦如幻三昧,就是在众生的梦中来教化他、点醒他、提升他的这么一种三昧,这么一个教育功能。有时候梦也有预测的功能,就是还没有发生,即将发生,先从梦里显发出来。所以梦也是一门很深邃的学问。总的来看,梦境的出现是跟我们的梦心有因果的关联。所以就知道心外无境,在我们的心之外是没有境的,没有境界的,境界都是从心显现出来的。反之,境外无心。在这个境界之外去求心,是没有的。所以全体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心,全体的心、念头就是我们所显现的境界。

  我们修行,如果说常常碰到善知识,常常碰到能够督导我们,能够念佛、求出离的这些同参道友,这说明你的善心现前了,宿世的善根深厚了,你显出这样的境界。你想修行,忽然碰到邪师,忽然碰到那些让你起躁妄心,在五欲里奔驰的人,谈玄说妙的人,谈鬼谈神的人,这些都是你不好的心变现出来的。你碰到这些人,碰到不好的事,你不要怪别人,首先怪自己,这跟你的念头是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期待,你有什么样的宿因,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和事,碰到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全体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念,全体的你的心念就会变现出你所住的境界。所以我们要用智慧观照因果境界的关系,你要在因中来察果。我们很多人常常喜欢搞预测、算卦、看命这些,其实这些你都离不开方寸,不能离开念头。你想在事情结果还没有来之前,就想知道它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便,就是观察你的心念,你的心念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比重多,那么它的果必然就相应地出现。这就是从因中来观察果报,观察果报从哪观察?观察自己的念头。

  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常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你存了好心,善心,你显现的就是善的境界,遇到善人,遇到帮助你的人,就有贵人相助。你总是念头里充满机心、狡诈、损人利己,这些心所变现的,有一个比你更厉害的来骗你,当你受别人骗的时候,你会结结实实地被别人骗,你很相信他。就好像一个要讨债的人,做你的儿子,本身他是来讨债的,就偏偏这个讨债的儿子让你非常爱他,爱得都离不开他,他死了等于自己死了,他就让你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常常用这样的智慧观照,把自己的心念观照住、觉照住,念头在什么地方重,就必然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然后还有人想知道往事之因,往事之因就是现在我们得的什么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际遇、果报怎么样,从我们所处的果报,就可以推究、推溯我们往事的因。那么从果上来验因,怎么验,就是观察我们的境界。我们境界包括我们的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多病、夭折,是碰到很多的好朋友,还是碰到很多酒肉的朋友,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生态环境好还是生态环境恶劣。就从这些境界里面,从果就能知道我们宿世修的什么因。就跟佛陀常常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这个意思。这就教给我们观察因果链的方法,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所以没有无心之境,无心之境是没有的。你说环境跟我的念头无关,那是不存在的,一定跟你的念头,跟你的因心相关的。所以未有无心之境,也不会有无境之心,境界都涵摄着众生的心的。

  那么就像大家今天来听《彻悟禅师语录》,这说明大家有什么心呢?有一颗学佛、想求出离、想了生脱死的心,你有这个心,才感得来听闻净土祖师法语这样的境界。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也是随着众生的心来显现的。如果众生一点出离的心都没有,就显现不出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跟他讲出离世间的出世法。他没有出离心,佛菩萨来到世间,就会顺着他的心去讲世间的善法。就好像孔子在公元前500年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对那个时代的众生,他只能讲“礼乐”、“伦常”,因为中国那时候的众生就是那样的心。但如果孔子同时生在了印度,他一定会讲出世间法,讲佛法。

  佛法传到中国,在孔子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传过来的,因为众生没有这个心。所以一定要用儒家、道家来循循善诱,慢慢地引导他生起这样的心。到了汉代,尤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大兴。这些境界的现前,都跟我们民族的众生心念是相关的。这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业所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原理。所以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诠释因果二字,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这个因和果都是如影随形。果,果报,必定是从因心里流现出来的。这个因,因心,最终必定要符合完成这样的果报。如果一个净业行人真的了知这心和境的内在关联,因和果不二的道理。他知道这个原理之后,他就会赶紧念佛求生净土。何以故?

  我们在这个世间,遇到的五浊恶世的境界,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烦恼很重的心所感召过来的,都是我们无明的妄心所现的。这是很苦的啊,像火宅,像茅坑,像牢狱,所以这个境界我们要离开它。要离开它,怎么离开?我修什么因?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用无明、造业的因心,感召五浊的苦果。我现在一定要修念佛之净因,感得求生极乐世界净土的果。因为极乐世界境界的现前,一定要我们的因心在这里起作用,感召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令我们横超。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见到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梦中所现,是我们的秽心,恶因所感召的恶果。那么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净心所感得的净土,它也是在梦中。但娑婆秽土的梦是恶梦,是让我们在梦中越来越苦,是梦中套梦,梦里更添梦,梦中加梦。那么极乐往生净土一法,虽然是梦,但它是好梦,而且这好梦是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这叫“声声唤醒梦中人”,我们每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都把梦中之人唤醒出来。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是朗然大觉,出离梦的境界,以这个无量光寿境界来唤醒我们无明的妄心。所以我们要从梦境当中出来,要赶紧念佛求生净土。

  这样我们唯净业所感的极乐世界,唯心所现的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自性佛就是自性觉,我们就能够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法身同生性,就从见思惑里醒过来了。但还有变易的惑,就是无明惑,那就一品一品破,直到最后一生补处,最后金刚智,断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就朗然大觉了,就完全从无明大梦里出来了,安立在常寂光土。所以我们了解这样的义理之后,彻悟禅师说“如果还不去念佛求生净土的话,我不信也。”也就说,你了解这个道理,一定会念佛求生净土。

  好,请看下面,第二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