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1)[温州]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第一讲

  尊敬的智明大和尚!尊敬的万唯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今天很高兴来到温州太平寺,和大家一起讨论净宗祖师的语录。这次来到温州,本人是第一次来,踏上这块土地,感觉到非常亲切。从我们四众弟子这种宗教情怀,这种对佛教的虔诚、恭敬和认真修持的精神,令本人以及我们随行的比丘和居士同学们都很受教育,所以我们这次也是来向温州这块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土地上的大德们来学习、参学的。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的红螺山资福寺。在彻悟祖师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一个中心地带,就是那里出现了一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后,专门到红螺山资福寺去参学,入念佛堂念佛,在那里住了三年,号称“继庐行者”。“继庐行者”也跟东林寺慧远大师有关,继承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的志向,专修念佛法门。印祖在红螺山资福寺的时候,每天就像读佛经一样读《彻悟禅师语录》,深得《彻悟禅师语录》之精髓。又了解彻悟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德业,于是印祖就推尊他为净宗的第十二代祖师,是从印祖这里开始的,也只有祖师才能识祖师。印光大师对这些语录非常推崇,认为彻悟大师所开示的法语,都是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的,是这样惊天动地的文句。只有从大光明藏里面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才有这样惊天地、动鬼神的能量啊!一个净业行人真的能依彻悟大师的《语录》来行持,决定可以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所以彻悟大师的语录真的就是净土宗最上、最要的开示。这是印光大师给我们未来的净业学人,推荐的一颗摩尼宝珠。印祖在新汇编《净土十要》的时候,把它附在了《净土十要》后面。

  再来看彻悟大师一生的德业,他又叫梦东禅师。早年是参禅的,参禅开悟了的一位禅师,对于教下也非常通达。他为什么转为净土呢?是一次生病的因缘,不能痊愈,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念佛使他的身体好了。他就猛然思惟,觉悟到:这个“念佛一法,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所倡导。是我们中国像智者、永明、莲池、蕅益这些诸大善知识所身体力行的法门。那么我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菩萨、大善知识都这样去做,我敢不依从啊?”他忽然有这一念觉悟,就把参禅的事情放下了。当时依他来修禅的人很多,他就跟他的门徒们说,现在我要开始来念佛了,你们还想参禅的,可以找其它的地方去,想念佛的就留下来。他这样猛地一转头,就一心念佛,专修念佛。这样他在后来几十年专修念佛的过程当中,身心还真的得到了很大的安乐,智慧也有很大的提升。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的,在大家的助念声中,临往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称一声佛名,见一分相好,”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异香满室,停留了七天,头发都由白发变成黑发。三七日荼毗的时候,出现一百多颗舍利子。那么有部分舍利子现还供在红螺山资福寺里瞻仰。享年七十岁,僧腊四十九年。这是彻悟大师大概一生的行业。

  他的《语录》,一共有四十一段,这些语录给我们展示的,确有他一生修学、证悟的风格在里面。他原来是参禅开悟的,所以他所开示的语录具有禅宗那种痛快淋漓、单刀见血的风格。他又学过教下,又具有教下那种缜密的思惟。后来他又一门专修念佛,又具有一个念佛行人那种深广的宗教情怀。他在净土义理的诠释方面,是揉合了宗门教下的精髓加以展开的。所以读他的《语录》,也能够令那些宗门、教下的行人导归净土,产生圆信圆解,具有甚大的功德。所以我们也要像印祖那样,读这些语录就好像如同佛说,如同读佛经一样的恭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其中的六段,来跟大家共享。

  好,现在请大家翻开文本,请看第一段:【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段可以说是整篇《语录》提纲挈领的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门与一代时教所突显的胜义方便与殊胜利益。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说不出来,一定是对宗门教下的消息、教理非常通达、对念佛又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概括得出来。虽然文句少,但义理非常深邃、恢宏。让我们逐句来看: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应我们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应病施药,由方便法契入到实相之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首先要明心,禅宗也把“明心见性”作为纲要。不能明心,不能见道,就没有办法去修道。那么这个心,要明什么心?心有我们被它所欺骗的攀缘心、肉团心。《楞严经》首先开示,心有两种:一种是无数劫以来,我们用攀缘心这样的识心,我们常常把这个心认为是自己,是有。所以开始就有七处征心,这种妄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不可得。但是我们却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所以就认贼为子啊!认贼为子,我们就受它欺骗了。总是以这个攀缘的心、识心,作为真实的东西,这恰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明了这个心的虚妄相,然后还要明了我们无数劫以来涅槃的妙明真心,清净本然,不生不灭。这种涅槃的心才是我们解脱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本地风光,才是我们要修行的至道。首先要明了这个,不明了这个,你用识心、生灭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远不能成饭啊!一切外道不能明了这个真实心,他修行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首先要明了这个。

  那么在行门当中,对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净心为要,就是我们这颗无明染著的心,要使它清净。我们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就要修持。悟要顿悟,悟了这个心,用什么心去修行。行要渐修,我们对这种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怎么使它清净,清净到最后,至极清净,唯佛一人。那么这就概述了一代时教,明心和净心这两个主题。那么这两个主题,其它宗门、教下都有它的方法。然而在比较当中,从明心之最要来看,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开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这样就能够以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得禅定,得三昧,现前见阿弥陀佛。现前不能见阿弥陀佛,也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这个“现前当来”,现前是现生得念佛三昧见佛。当来就是未来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是可以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弥陀,就是这个心妙真如心。

  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参禅啦、止观啦、持咒啦等等这些方便,就是一句名号解决问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的妙真如性,如来藏心,打开。这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到无生法忍。那么这样,念佛可不就是明心之最要吗?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是一般的禅,而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禅。禅是什么?禅是佛心啊。那么我们已经在念这个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已经安顿在这个禅上、佛心上,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已经在皇宫里面最核心的含元殿里面了,还需要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就好像我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南海,还需要到处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啊,怎么走啊?没必要,这是明心。

  从净心来看,这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你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你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这个次第,也没有比念佛更殊胜的了,“亦无如念佛”。讲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夸大这个法门的特点,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里是有他的道理的。没有道理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这一说,其它宗门、教下要反对的。那么这些话它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名号更殊胜?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话,可能我们常常听到,已经非常熟悉。但它到底讲的什么呢?“一念相应一念佛”,怎么理解,跟什么相应?也许我们很多人不一定会作这么深入的思惟,但是需要这样的思惟。这里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的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都是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他有这个愿的核心。然而我们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愿心。这个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

  再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那么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由这个法界的体性衍生出无量的功德、无尽的庄严。然而把这个摄这个法界的体性,无量光、无量寿就在这句名号当中。于是这个名号的法界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教下也讲本觉、始觉、究竟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我们的烦恼里面、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我本有佛性,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这个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佛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

  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他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那么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也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那么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念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的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子忆母”,子就是我开始始觉了,而母早已在那里本觉了。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象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念佛就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为什么说净土念佛一法,圆收一切法门,就能够把所有的法门收在它里面;同时又圆超一切法门。它是最要的,最殊胜的,最直接的。这里有个比喻,这个比喻也常常用,就是“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清珠就是清水珠,这是《华严经》里介绍,清水珠能够有把一切很染著的水把它清净的功能,就像现在的漂白粉一样,漂白粉是现在化工的东西。但确实有种宝珠叫清水珠,再浊染的水,清水珠一下去,水就清了。但是这个浊水变清是由于清水珠的德能所致,所以浊水不得不清,不想清也不行,它具有这种能力。那么用这个比喻,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它是一个摩尼宝珠,摩尼清净至极的功德宝珠。这颗宝珠的佛号投到我们凡夫散乱的心里,凡夫散乱的心不得不向佛号的功德去趋近,去认同,去合一。为什么说它在清净心当中至要,这就单刀直入了。

  我们修行,大家肯定都有感觉,一修行,感觉最重的就是心散乱,不是昏沉就是掉举。这种散乱的心,想东想西,八万四千尘劳,无量无边的妄想杂念,没有办法来对治它。你想要按捺妄念,它的力量更大,抽刀断水水更流。那怎么办呢?如何对治我们散乱的心、生灭的心、染著的心、贪欲的心、瞋恨的心?那么这些就要靠佛号,这句佛号以它甚深的功德投到我们众生无明、散乱的心里面,在里面放光动地、在里面把我们散乱的心有序化。无量寿让我们产生寂定,无量光让我们产生智慧。念佛的时候,无量寿就在我们心中结跏趺坐;念佛的时候,无量光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念佛就是清净心的至要。那么所以这句佛号在明心的层面,能够让我们悟入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因为这句名号就是无量光寿,就是妙明真心嘛!它能使我们开悟。当念佛的时候,再不受无数劫以来那种攀缘的心所欺骗了。当我在家时,主人翁在清醒时,这些小偷、贼就起不到作用。主人翁在沉睡的时候,小偷、贼就能把家里的东西全搬跑了。所以念佛的时候,就是我们主人翁在清醒的时候。那么这个悟里面要有信,信是属于开悟,开悟属于智慧的范畴,善导大师称为叫“信忍”。我们能够对净土法门、对往生的利益、对阿弥陀佛的功德能产生信心,是非常了不起的般若智慧,是甚深的善根福德所致。

  那么当我们念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直接接纳阿弥陀佛的慈悲,感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德,感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通过这句名号,我们也感觉到自身业障深重。透过持念这句名号,也感觉到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极乐世界无限美好。这样它就把这些功能调显出来,这里可不就是“信”在里面吗?净土一法,最难的就是信。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这个法门最先是在华严法会上为那些法身大士宣说的。但是在华严会上,那些二乘行人如聋如哑,所以又在方等会上宣说。一代时教,处处来讲说净土法门。因为这是最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这种至极方便、至极慈悲的法门。所以这个信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诸佛菩萨、诸大祖师、善知识都在令我们产生信心当中,在苦口婆心,不断劝勉,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万论齐宣。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让我们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就麻烦了。净土法门不怕你业障有多重,就怕你没有信心,疑为罪本,怀疑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罪恶之本。何以故呢?你一怀疑,就是绝缘导体,你跟阿弥陀佛的愿力隔开了,佛力你接纳不了了,那当然你这一辈子修行就得不到消息了,如牛入海无消息。所以我们说这个明心里面是落实在信,信心的智慧,人有信慧难啊!但是在念佛的时候就能让我们慢慢启发出这种信心的智慧。

  那么在进行修行当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为什么念佛,证就在里面呢?这里面可不大好理解。证是到家啊!我们总觉得离证太远了,不敢承担啊!就像昨晚我们跟几位法师讨论,去做一些佛教传播工作,为什么大家不敢做?觉得自己没有证啊!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能去做那桩事情呢?所以他有恐惧、不安啊!但如果是念佛一法,他对于“证”有信心、有把握,他就敢于到社会上、到人群当中去行菩萨道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那么为什么念佛这样的修行,不仅能使我们的贪瞋痴种种烦恼能够清净。而且证也在里面呢?这就不容易理解了。那么这里我想引用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的一段话来跟大家共享,也来对这句话做一个注解。蕅益大师对经文就是“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一个注解。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七宝池,八功德水,”介绍之后,最后佛就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及谈到往生的时候,“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地这些《阿弥陀经》大家都能念,甚至念得很熟,很多人都能背下来。但是我们问无论在家出家,你能背下来的这些经文,叫他讲出个意思来,他就觉得讲不出来了。很难懂,很不容易说出意思。有时候他说出来的意思,可能也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原来我们在净土研究生班里,把这作为一个简答题,叫他们解释这句话,我看到95%的人都答错了。他都答什么呢?一定要自己修行,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本能地这样回答。从通途教理来看,他也没有错,但是净土特别法门可不是这样理解的。对此蕅益大师有一段很好的诠释:什么叫多善根?多善根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善根,而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也不是靠你个人的福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为了圆满大愿所行持的六度万行的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那么这样只要你能够信愿持名,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大家听听,这个知见就很到位,就很正确了。以佛的果地觉,作众生的因地心。

  那么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它都融摄在这六字洪名里面。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如是功德庄严”,一切念佛众生都能担荷这个事情,也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在念佛,念佛就把佛所有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全摄受过来了,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既然阿弥陀佛成就了,就等于我也成就了,自他不二啊!所以我念每一声佛号,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且是已经成就,不是渐次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那么这是阿弥陀佛用他的大悲愿力流现的种种依正庄严,凝聚在六字洪名里,投到凡夫众生心里,给我们作增上本质境。这是法相宗的话,本质境,而且具有增上的、强大的势能,增上本质境。然后投到我们众生这边,我们去念这句名号,就通过这个本质境,来引发带起了我们众生自心本具的这些庄严。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庄严,也是我们众生心性本具的,不在心外啊!但是我们的这些庄严显发不出来,矿石里面的金子出不来,所以它需要一个带起的能,一种本质境带起来。一带起来,就是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为什么说我们凡夫众生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呢”?就由于全佛即生,全体佛的功德就是凡夫众生的功德。全他即自,全体的阿弥陀佛他力的功德也是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才能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不仅仅推到阿弥陀佛那儿去,而且我们众生信愿持名当中也是具足的。那可不就是证在里面吗?

  所以为什么说净土难信,对这些,我们听了一下,觉得怎么可能呢?我怎么证在里面,我一点证都没有啊!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体啊!阿弥陀佛证了就是我证了。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啊!这是圆顿的教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所以后面彻悟大师也说到,你念佛时就是作佛时,作佛时就是成佛时,成佛时就是度生时啊!同时啊!所以我们能够在这个层面认知念佛法门的悟、修两门的这种特点,不仅信在其中,证也在其中。那么信解,信属于我们的知解、认知,得到信心。我们的证,是通过修行得到证。这个修行不是我们自己一个人靠自力修,是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修好了,已经为我们成就了果实来给我们。只要我们接纳了,证就在里面了。这个信、解、行、证,这四个字,就把明心之门、净心之门,把大乘、小乘一切经典的精要都涵摄在六字洪名里面,涵摄在这两门里面。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是小因缘了,可是大事因缘了,可不是一般的道了,可是至极之要道了,一超直入如来地啊!这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所发出的大愿,以名号度众生,要度尽九法界一切众生,远离变易生死和分段生死的苦难,得到究竟的大乘佛果。所衍生流现出来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的至要之道,我们要从这里认知、相信、接纳、奉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