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2)[温州]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第二讲

  诸位大德比丘!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语录》: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是为了坚固我们的愿力,认知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我们往生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必然面临着死亡问题。世间上各种福报有种种差异,唯死亡一事都是平等的,没有谁能逃脱这一关。

  我们不了解佛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常常是醉生梦死,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我们得到难得之人身,闻到难闻难信之佛法,就得要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要有一个认知和一个把握。平时奉行断灭见的人,他到临命终时,那种恐惧,那种挣扎,他在潜意识里面还是相信有一个去处的。只是他平时对死亡没有做准备,此时手忙脚乱,他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他有恐惧感。而人在生死关头,起作用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当我们四大即将分离的时候,神识很贪生怕死,不想离开这个世间,但是又必须要走。他那种死亡的感觉,那种无奈是非常痛苦的,不想走又必须要走。这就像生龟脱壳,那个龟,活生生地把它的壳扒下来、剥下来那样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念头非常多,阿赖耶识多生多劫的种子都蹦出来了。那么这里面就好像各种力量在那儿竞争、竞争,谁的力量最大,它忽然就蹦出来最大的、最重的一种力量,神识就跟着这个最重的力量而走。这是他的心力、念头,心就是念,念头的力量哪个最大。

  还有一种是业力,我们在这个世间,各种行为造作都会留下一种力量、一种信息。这信息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种子,它有一种不会消失的能量,就是卡玛(业)的力量。那么在这些业力当中,有善的业力、恶的业力、不善不恶的业力,这些在临命终时也蹦出来了。这时候,就像人欠债,很多人都来讨债。但你欠最重的那个债,它的力量最强,你就被这个欠债最多最重的力量牵着走去投生。所以我们认知这两种力量的时候,业力永不消失,它迟早是要会面,是要报的,业力最大。这时候要知道心力更大,心的力量,就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的力量更大。当生命即将离开肉体的时候,那最后一念叫大心啊!你一念是善的力量,哪怕你一辈子造了很多恶,这时候都能够比你一辈子造的恶还要猛利。反之,你一辈子都行善,但你这最后一念非常恶,那这一念的恶都会抵消你一辈子的善。所以临命终时,亡者最后的念头一定要护念好,不能让他生瞋恨心。有一个国王叫阿耆达国王,他是个佛教徒,一辈子修五戒的优婆塞。临命终时,他的佣人帮他赶脸上的苍蝇,用扇子扇的时候,不小心,可能太疲劳了,扇子掉在这个国王的脸上,这国王马上生起一念瞋恨之心。一念瞋恨之心,正好就临命终了,带着这一念瞋恨之心,变成了一条大蟒蛇了,毒性啊!那么为什么最后的心力、念头会超过他的业力呢?因为我们的业性,善恶业它本无自性,它是完全靠我们的念头,心去造作的。我们的行为动机,动机就是我们的念头。那么这个念头、心能够造作种种业,当然也能够转种种业,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临命终时,在这个生死关头,哪个念头的力量最重,那个业力就最强,它就能牵引我们投生到什么地方去。

  既然我们知道了心力和业力的关系: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那么如果我们用殷重的心来修念佛往生净土的净业呢?那么这样的发心,上午讲,为什么要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重心,非常深邃、广阔的心。以这个心,念这句万德洪名,这样的净业,就是心重业强。能念的心重,所念的佛号所导致的净业的力量也最强,那么所要发愿、所指向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惟此唯大的目标,唯一的一个目标。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果位。为什么我们要常常讲这些?实际上都是让我们的心重业强不断地强化。那么平时就这样做,到临命终时,他一定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不会生到其他的三界六道,甚至他方净土去的。十方世界不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也有着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净土。但我们指向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它跟我们最有缘分,在这个华藏世界海里面,在十三层世界里面,它也跟我们离得最近,隔壁邻居。所以从净土来看,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像一颗大树,它平常就向西面歪、歪、歪,它歪得就有种势,势已经产生了。所以这棵树,到时候你要锯它的时候,让它倒,它一定会向西边倒,不会向其他的方向倒。一堵墙也是这样的,你砌这堵墙,向西倾斜、倾斜、倾斜,这个墙要倒也一定向西边倒,不会倒向其他地方去。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念佛,每天回向、回向、回向,都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一定要专一,不能今天回向这个,明天回向那个,这就是成就我们的心重业强。那么到临命终时,我们平时的愿心就导引我们的神识往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桩事情要平时就去做,平时就做,形成一种向西的心理定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在临命终时由于心力最强,所以临终助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临终助念就是成就病人、亡者的心念安住在佛号当中,不让他的心念被其它的妄想杂念所转移。那以这样的正念、佛号,又加上助念人在那儿恳请感通弥陀愿力的加持,那就决定可以往生。

  好。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讨论:在重心和重业的情况下,我们从《观经》里面看到: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它造的是什么业呢?五逆十恶的重业。如果用一般的原理来较量,业力最重就被最先牵引,“如人负债,强者先牵”。从这个原理来看,他造的五逆十恶就会牵引他到地狱里去。他也真的就感得地狱的境界现前,地狱猛火现前了。在这个时候,这个恶人看到地狱的境界现前,他害怕了。由于惧怕地狱剧苦,使他多生多劫的净业种子成熟,蹦出来。蹦出来就显现出来的是有一个修念佛法门的善知识来安慰他,“不要恐惧,这个时候什么都救不了你,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你只要至心念佛,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他开导净土法门以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以这个罪人此时以大惭愧心、大恐怖心来念佛,哪怕十声乃至一声就转变了地狱的境界,成为净土的境界。地狱火化成清凉风,吹来朵朵莲花,花上有化佛菩萨接引这个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那么有人看到这段经文,就提出一个问题:临终念佛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在造五逆十恶,造作那么多的恶业,业重的就该牵引他去受报,怎么还能往生西方?这不是自相矛盾?意思是说,“你十声念佛的力量弱,你一生造作罪业的力量大,应该造作罪业应该是先要到地狱里面去报到,去受苦啊。”这里就有一个较量,一般认为:十声念佛为轻,一辈子五逆十恶力量为重。这个轻重较量的意思还不是我们一般人这样理解的。

  昙鸾大师就这个问题曾经有个判言,较量这种力量的轻重,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心,第二在缘,第三在决定。不在他造恶业的时节有多久近,他的业力有多重多轻。比如在心,你是以什么样的心念去造?这个心,我们开始讨论过,有虚妄的心,有实相的心。那么五逆十恶的罪人所一直造恶业的心,是依他虚妄颠倒的见解去生起来的。因为愚痴,受贪瞋烦恼的驱使,他才会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愚痴的心是虚妄颠倒的见解所生起来的,是这样的心。那么这十声念佛呢?他是依照往生善知识在他临命终时,善巧方便安慰他的心,使他闻到净土实相法生起来的。那么在这个较量中,你造罪的心是虚妄的,你闻净土实相法生起的心是实的,一实一虚,这就不是同一层面的比较了。就好像这间屋子里面长久以来都是黑暗的,一千年都黑暗,时间很长久。但是你拿一盏灯进来,就破除了黑暗,有灯光就不会有黑暗。这时候你不能说,“哎呀,我这黑暗已经一千年了,你怎么一下子就把我照亮了呢?”他就能照亮啊!这个灯的光明的特点,法尔自然地把你千年万年的暗室全都照亮。所以这个闻实相法生起十声念佛它的力量为重,而那个依虚妄颠倒见解的业力为轻,这是第一。

  第二呢?是在缘,你是什么缘。那么造罪的人依止的是妄想心,是依止烦恼虚妄的身心果报来造的。十声念佛是依止无上信心,无上信心、清净信心就是实相啊。《金刚经》讲,清净信心,则生实相。无上信心,而且是依止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来的。这个名号具足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无尽的庄严、无量的神通、智慧,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德洪名所生起的力量,比你依止妄想心所生起的那种造恶业的力量要强大很多,哪怕十声乃至一声。《楞严经》有一个比喻:得首楞严三昧的菩萨,他入到这个三昧,如果众生闻到这位菩萨的名字都能消除贪、瞋、痴三毒的烦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德能呢?它有个比喻:就好像有种药叫灭除,把它涂在一面鼓上,在打仗的时候,两军打仗,当士兵被毒箭射中了,箭入毒也进去的时候,就敲那个鼓,经那个灭除涂毒鼓一击,这些受伤的士兵一听到鼓声,马上毒箭就会跳出来,就会拔出来,这个毒也消除了。这些都不是凡夫知见所能揣摩出来的,它不可思议,就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

  第三是在决定,造罪人依止的是有后心、有间心去造罪的。那么念佛往生,特别是临命终时,那种地狱境界现前,他念佛求往生的心,就像一个人突围,在被层层包围的情况下,不突围就死路一条。这时候他突围的心是非常勇猛的,无后心、无间心,以一当百、当百千万亿。有时候会用兵的大将军,比如像韩信,他以几千兵力把十万大军打败。他凭什么?破釜沉舟,就在江边,他把船都击沉了,告诉士兵,“你不把对方打败,自己就全军覆没。”所以这时候,这些士兵猛扑过去,以一当十、当百、当千、当万,所以几千兵力把十万大军打败。这种突围的心,这个五逆十恶的罪人地狱相现前,这时候他要突围,是什么心?这时候他念佛是怎么样的恳切?这时候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所以他的力量特别大,就把他一生,乃至多生多劫五逆十恶的业力全都给消除了。这就是至心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以重心而修净业,心重业强这一点要平时认知清楚,使我们这个神识里面的这种力量,向西方趋向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所以临命终时就像大树、大墙已经向西倾倒,它必然就向西倾倒,不会去往其他地方。

  好,请看下面: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好,请看这一段。那么刚才讲生死关头,这种重心和重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平时我们就得训练有素,训练这个重心。那么这个深重的心是什么呢?就是深信切愿。深信切愿,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那什么叫深信之相?什么叫切愿之相?可能我们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呢,就是谈深信之相和切愿之相。重心就是我们这些净业行人,修行念佛往生的法门,这个信一定不是浅信,不是浮泛之信,不是暂信暂不信,若存若亡,这些都是忌讳的。它所可贵的是深信,深心里面产生的信心。愿,不是今天愿这个,明天愿那个,一定要恳切,一定要专一。如果信深愿切了,那么其他的法师、善知识乃至外道的邪说,来想动摇我们,我们就不会受他动摇,也不会被他迷惑,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内有种种法门,也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但是我们已经接触了念佛法门的时候,你再听到说这个法门很殊胜,那个法门更好,马上心就动摇了,“哎呀,它那么殊胜,好像自己的不如它,我是不是放下念佛去修那个”。甚至还被那些外道邪说所动摇,碰到基督徒跟你讲上天堂如何如何好,也觉得“哎呀,那是啊!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天堂还有女人,可能更好一点”。受他动摇了。如果你深信切愿,就不会受他动摇。深信切愿是般若智慧之相,就不会被世间的五欲六尘把心引导过去,转到那儿去:我人生的目标就是得到五欲六尘,得到功名利禄,赚多少钱,当多大官,被那个吸引过去。深信切愿都能把那些阻断。

  好。那么信心之相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在修行念佛法门的时候,倘若达摩大师,达摩大师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来到中国,拿着衣钵来中国找传人,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传给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以后是一花开五叶,在禅宗,在中国,非常兴盛,达摩大师对我们中国佛教界的恩德甚深甚大。那么达摩大师忽然现在我们念佛人面前,对念佛人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之禅,你只要把念佛法门放下,我就把这个见性成佛的禅传授给你。”这个很有点诱惑力,很有点挑战性啊!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平时你深信切愿没有解决,这时候赶紧磕头如捣葱,“好好好,我赶快放下,你赶快传给我见性成佛的禅吧!”如果是这样,你就是决定信心之相不具备。那么要怎样呢?你这时候要向祖师表示恭敬,你可以向祖师顶礼。但是,你要怎样说呢?说“我已经首先接受了释迦如来传授的念佛法门,曾经发愿尽形寿受持不改变。你老人家虽然有甚深微妙的禅道,但是我不敢违背自己原来的誓愿。”不放下自己的念佛法门,不受动摇,这是达摩祖师。那么纵然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忽然现身在我们的面前,因为这个念佛法门、往生法门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对释迦牟尼本师,是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哎,本师现前,他说:“我原先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当时的一个方便之说,现在我有更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你现在暂且把这个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放下,我跟你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候怎么办呢?这都是考验哦!这时候对一个深信切愿的念佛人来说,也只是向释迦如来顶礼,向他老人家恭敬陈白,说:我已经禀受了您老人家教给我的净土法门,也发愿,曾经发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存在这个世间上,我就不会改变往生净土的信仰。您释迦如来虽然有更殊胜的法门,但我却不敢违背我原来的誓愿。这时候你能够这样陈白,你有深信切愿之相。所以虽然是佛陀,是祖师,现在面前,让我们舍弃念佛一法,也都不改变自己原先的信仰。连佛祖现前都不改变,那些其他的善知识,甚至其他外道魔王,虚妄的邪说,就更不可能动摇我们,迷惑我们,让我们放弃念佛一法了。能如是这样的信,你可以说信心是深的,具有坚固信心之相,坚固如金刚,这样就是重信。

  那么我想对任何一个念佛人来说,在他修净土法门的过程当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被人牵引动摇的种种考验。我就碰到过一次,我还在东林寺,在我这个岗位上,专门念佛的,都有人到这里来说,“密宗多么殊胜啊,有个上师是什么什么来的啊,我是看到你善根深厚,才悄悄跟你说,都有材料的,希望你来修密宗啊!”哎!我说:“我这儿都念佛呢,我在这里怎么修密宗?”他说:“没有关系啊,你就悄悄地修密宗,你表面上还念佛嘛。”他还来跟我讲这个。我说:“好了,好了”。由于我本人原来对《彻悟禅师语录》都读过,忽然就想到这段话。你看看,佛祖现前我们都不改变自己所信,更何况你讲一点其他的,说他那个上师又是什么,又变了,又是什么转生,什么转生,都是很有迷惑性的。但你不要受他动摇,不要受他动摇。我想现在有些念佛人,之所以被动摇,就是因为信心没有坚固。你看前两年有个小册子,我也看了一下,说有个咒如何、如何的殊胜,劝导很多很多念佛人说,“你们念佛不能得力就是业障太重,业障太重怎么办?先给你持一个咒,通过持咒你消掉业障再来念佛,才能够有效果。”哎,一听好像也有道理,于是很多人哗啦一下把念佛都放下来了,放下念佛去持咒,等消了业障以后再来念佛。

  那么这句佛号就不能消业障吗?如果佛号不能消业障,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第一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又如何体现呢?每一声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它消业障的能力不是更大吗?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很多人修这个三昧那个三昧,这个是能消很多业障,但是很难消诽谤大般若的业障,唯有修念佛三昧才能消诽谤大般若,摩诃般若的罪业。这些祖师大德菩萨,都这样讲念佛法门消业障无与伦比的功效。你怎么到现在,还要等我消了业障再来念佛呢?通过这些我们就能看到,他平时的信心都是很浅显的,愿力也不是很坚固的。这是讲我们的深信之相。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切愿之相: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