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1)[宁波]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大安法师宁波讲《彻悟禅师语录》第一集

  南无阿弥陀佛!尊敬的徐文芳林长、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今天因缘殊胜,很高兴来到宁波居士林,跟我们宁波的四众弟子来共同讨论《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出生在1741年到1810年,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位祖师。彻悟大师在22岁出家,也是由于生重病的因缘,感悟到生命的无常。出家之后精进修学,在禅宗得以开悟,教下、性相二宗也极为通达。我们看彻悟祖师一生的德业,他智慧天分比较高,但是他有一个感觉很苦恼的事情,常常生病。他出家的因缘是由于生病。以后他从宗门教下导归净土,也是由于生病的因缘。

  他在36岁那一年,疾病缠身,诸方治疗都不见效果,才想起多障众生念佛观,他就开始念阿弥陀佛。由于念名号的因缘,他的病也就痊愈了。这桩事情就使他有一种很大的警悟,他就想到像马鸣、龙树、天亲,这些诸大菩萨,还有我们本土的像永明、楚石、莲池、蕅益,这些诸大善知识,都皈心净土。我都生在这个时代,还敢不依从念佛一法吗?所以他就顿然地改变了他修行的法门,开始念佛。对他的门徒弟子说,你们想念佛的就留下来,想修禅的可以另请高明。这样他就每天念十万声弥陀名号,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为了表达自己一门深入的决心,把早年参禅感悟的那些记述、著述都焚烧掉。

  这样,他几十年精修净业,功不唐捐,临终可是预知时至。当时他就告别所有的外护居士,对他们殷勤嘱托,说,“我幻缘不久了,在这个世间虚幻的缘分已经很快就要结束了。人在世间是无常的,虚生可惜,就是虚度光阴太可惜了。你们应该要努力念佛,他年在净土我们好相见。”他就把当时北京红螺山资福寺,把住持的位置交给他的弟子松泉法师来安排。殷勤教导松泉法师,一定要住持念佛法门,念佛法三根普被,没有什么根机不收摄的。他说:“我这些年来与大众苦心建这个净土道场,就是为了接纳十方来的信众,同修念佛的净业。所以凡我所建立的这种寺院的规模、规矩要永远地遵守,不得改弦易辙,这样才不会辜负老僧与大众一起建立这个丛林的苦心。”是这样的殷勤嘱托。在大众的念佛声中,说了一句,“称一声佛名,见一分相好。”就往生了。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闻到异香,见到佛光,瑞相昭著,停龛七日,头发都由白变黑。三七二十一日以后荼毗,留下一百多颗舍利子。现在还有部分舍利子供奉在红螺山资福寺,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可以去参拜。那么彻悟大师在那个时代,以通宗通教的身份来一门心思精修净业,在教内享有崇高的声誉,红螺山资福寺成为北方修行净业的中心道场,乃至于在我们中国大陆,也是住持念佛法门的第一道场,这是由彻悟大师的德业、学问所感。

  印光大师出家以后,在26岁那年,也慕名到资福寺去念佛三年,在那里深刻地体会到彻悟禅师这种理论和行业的崇高。印祖在那三年当中,对《彻悟禅师语录》就如同佛经一样地读诵,给予了高度的赞叹,说“《彻悟禅师语录》,可以继承天竺和震旦国往圣先贤的净土法脉,可以开显未来学者走向正知正见的光明道路,其文句义理真可以惊天地、动鬼神。净业学人如果能依《彻悟禅师语录》而修行,人人都可以俯谢娑婆,高登极乐,做阿弥陀佛的弟子,为莲池海会的良朋。”被称为净宗最要的开示。彻悟祖师住世七十年,僧腊四十九年。以他通宗通教的学问,既具有宗门下的一针见血的锐利,又具有教下的那种义理的周密,尤其是具有着净土宗本有的深信切愿的宗教情怀,又有着他一生苦行的行持。真的,这个《语录》值得我们拳拳服膺,是我们净业行人的摩尼宝珠。这次在两天的时间当中,就选择其中几段跟大家共享。

  大家请看手头上的文字材料。我们先从第三段看起,第三段: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好,先看这一段。在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当中,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钩锁相连的关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持来落实信愿,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这三资粮里,尤其以发愿为最要,是信愿行的中枢。那么净土的愿是由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这两个内容为核心。当我们发起这个愿的时候,这里面就包含着信在里面。如果我们不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话,我们就发不起这个愿。如果我们在观念当中,认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不真实的,是幻想的产物,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你这个愿就发不起来。

  那么这个愿一定要发得恳切,这个恳切的愿在我们的生命的行为当中,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要知道我们世间的一切事情的成败,乃至于我们感得的正报和依报的种种情况,都跟我们发愿的心念有关系。阿弥陀佛是以他成就的四十八大愿透过名号传达给我们,由此也要引发我们愿往生的志愿。这个两愿,佛的愿和我们的愿才能相感、互动、互通,才能成办不可思议的往生之大事。所以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凡是你发了愿,最终必然满你的愿。那么我们世间做某件事情,包括报考大学,为什么首先要填志愿?做某件事情为什么要谋划?这些都是由愿力产生的结果,修行出世间法尤其是这样。

  好,下面用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凡有愿者,终必能满”。那么愿有它的邪正,戏发之愿,真诚之愿,正愿,善愿和恶愿。无论什么样的愿的范围,它都能够产生结果。首先提第一个公案,就是郁头蓝弗,郁头蓝弗是佛陀时代一位六师外道之一,非常有知名度,他是修非想非非想定,求非想非非想天。他修禅定,在水边的树林下打坐,打坐,每当他的定功快要成的时候,就被惊动。那水里的鱼,水里鱼在游,在击水啊;还有树林的鸟在那里飞,在鸣叫啊。被惊动,就从他的定里面出来,让他禅定不能成就。所以他就生气了,生瞋恨心,发了一个恶愿,“我以后要做飞狸。”飞狸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在树林里面可以捕捉鸟作为食物,它也可以在水里面,潜到水里面,捕鱼来做食物。所以两栖,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飞行,叫飞狸。他对鱼和鸟产生了瞋恨心,要干掉它们。就发了这么一个恶愿,这个恶愿发了之后,他又平心静气,找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在那里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最后这个定功成就了。

  成就了以后,他就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这些外道,他是有邪见,认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涅盘的境界。而殊不知这样的定,只是把那种我和我所暂时像石头压草一样,像冰块冻鱼一样冻住了而已。在那种痴定里面能够活八万大劫的寿命,等到八万大劫的寿命到末尾的时候,他就慢慢地从禅定中起来了,起来之后,他就会生起一个邪见,“哎,怎么我还没有得涅盘呢?涅盘是不是就不存在啊?”他就在这个邪见之下,又带着他原来发的恶愿之因,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福报尽,就堕落到飞狸去了,作了这么一个禽兽。堕落飞狸,他真的就落到树林里面去食鸟,捕鸟吃,落到水里面,去捕鱼。你看外道的修行,不能说他不苦行,不能说他不精进,但是在一种邪见的主导之下,由于他修禅定,虽然身心相当的柔软,但是他的贪瞋痴还存在,他往往遇境不能生起大慈悲心,而发出伤害众生的恶愿。这种恶愿带有很强的心力,在阿赖耶识里面一颗种子播下去了。等到天福享尽,这个恶的种子起现行,真的就成了飞狸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很恶的愿。受瞋恨心的驱使,是伤害众生的愿,是与我们自性的大慈悲心相违背的,因为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是大悲心为体的。它被这个无明瞋恨所覆盖,他就发了一个与大慈悲心的性体相违反的恶愿,但是虽然与大悲心心性相违背,但他的恶愿还有很大的力量,以至于他在八万大劫以后,都能够把这个恶愿实现出来。与本性相违的恶愿都能够满愿,如果我们能够从大悲心里面,真诚心里面,发出善的愿呢?那就应该更有力量,更能实现啊!所以就是“况称性之善愿乎?”通过这,来作一个对比,说明愿的力量是很大的,种子迟早是会现前的。那么由于郁头蓝弗是带有禅定的功夫,所以他发的愿带有他的定的力量,使他种子力量很大,所以八万大劫以后马上现前的就是他发的恶愿,作飞狸去了。但我们称乎本性的善愿一旦发出来之后,它带着自性实相的力量,如金刚种子进入我们阿赖耶识里,它所兑现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圆满。它夹杂的力量不一样,它有一点禅定的功夫,但是它是违背本性的,力量弱。称合自性的,又带着一种上能契理,下能契机的善愿,它的力量就更大。

  所以由此来看,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人不能随便发脾气,也不能随便发什么愿。因为修行人有点修戒定的功夫,一旦他烦恼起来了,比不修行的人力量更大。于是佛教就有一句话:“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千江水决口,似乎力量很大,洪水猛兽。但是一个修道人的心,一旦他发起脾气来,比千江水的力量还大。如果他一念瞋恨起,他变成蟒蛇,都会有好几里长,不是小事。原来九江的鄱阳湖旁边,安世高三藏法师,他有一个道友也很讲修行,也很持戒、布施,但是就是有瞋恨心,脾气大,最后呢,堕到这个鄱阳湖边,做了一条大蟒蛇,那蟒蛇之大,长达几里。安世高特意从安息国,从伊朗那里来度他这个师兄。所以不能有瞋恨发恶愿的心,那是非常危险的。

  下面第二个公案是《神僧传》里面记载的。记载说,有一位鉴空法师,他曾经是讲经说法的法师,一转身,不仅没有了生死,还变成了一个穷愁潦倒的秀才。秀才就是在县举里面能考取,进一步考,考不上,考不上就不上不下,要么做私塾的老师,要么给那些县衙们做个刀笔吏,做点幕僚什么的,但是往往不得志。他就在江苏、湖南一带到处游走,常常饭都吃不饱。有一天,冬天下雪的时候,他在雪地里奔波,几天没得饭吃,基本上处在昏迷状态,饿昏了,恍恍惚惚,见到一个梵僧过来了。梵僧过来,就对他说,“空法师,你今生怎么这个样子啊?”这个鉴空,他这一世是秀才,他说,“我是这样潦倒的一个人,你怎么叫我法师啊?”那位梵僧说,“啊,你都忘记了。我这里有一个枣,给你。”大概跟拳头一样的枣子,他说,“你来吃,如果是上根利器,吃了这个枣,能够知道三世的事情;如果下根器吃了这个枣,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他就吃下去了,就枕着那个石头好像在睡觉。睡觉,哎呀,从睡觉中好像做梦一样的过来,痛苦呻吟,他做梦,在那梦里一看,知道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个法师,而且有五个同参道友。这五个人里面只有这个梵僧了生脱死了,另外四个人都在轮转。这位鉴空法师就是在狮子座上讲那些异端,讲那些相似法,而且持戒也不是很严格,还吃荤,所以他不仅没有度脱,还堕落到了这个地步。他在做梦的时候就问,他的同参道友还有一个叫悟法师,“悟法师现在到哪去了?”那个梵僧就对他说,“我们五个人一起做行脚同参的时候,你还记得在香山的时候,五个人在那个石像面前,就是石雕的佛像面前,悟法师对着那尊石佛像开玩笑的发了一个愿,“哎呀,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脱死。如果万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话,我愿来生做一个大臣,雄赳赳的大将。”他发了这个愿,要做威武大臣。唉!”这个梵僧说,“果然昨天他已经拜将了,作大将去了。”您看前生一个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开玩笑发的一个愿,到后生后世,果然就实现了,做大将军去了。由开玩笑发的一个愿,尚且能够在下一生满愿。如果我们是从至诚心发的愿呢,它不是更能够兑现,圆满吗?这是第二个例子。

  好,请看下面:

  【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好,请看第三个公案。这也是记载在《神僧传》里面的。说有一位叫智辩法师的,他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非常努力勤学三藏,博通经论,注疏佛法,真是满腹经纶啊!但是他游行各大丛林,到处没有人请他说法,非常孤单。有一次在衡岳寺,他一边看注疏,一边就在那里怀疑:“哎呀,我所学习的佛法、研讨理解的东西,是不是有错误啊?”旁边有一位老僧,他就向那位老僧请问:“我学了很多佛法,我懂得很多,但是没有人请我,是不是我学的佛法有差错?”那老僧告诉他:“你学的东西是正确的,也是正知正见的。但是你不了解,大圣就是佛都不能度无缘之人哪。你不是学的佛法不对,是你跟众生没有缘。所以佛法为什么说‘未成佛前先结人缘’,你不结人缘,你就是懂得很多佛法,神通、智慧很高妙,你门前都是草如人深,门可罗雀啊。”所以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得佛所度,完全是看这个缘。这位智辩法师跟众生没有结上缘,所以就没人理睬他。

  智辩法师听了以后,“哎呀,那怎么办,我是不是终生就这么孤单寂寞呢?”那老僧说,“不要紧,有办法,我来代你把这个局面扭转过来,给你结人缘。”怎么扭转呢?他就问智辩法师,“你有什么积蓄的财物啊?”法师说:“我也没什么,只多余一块准备做袈裟的衣料。”老僧说:“好,也就足够了。”就把那块衣料变卖,卖了钱再买了些食物,做成那种饼、油面之类的,把它搞好了。老僧就引智辩法师到树林的最深处,禽鸟昆虫很多的地方,把食物撒在草地上。撒在草地上就发愿,是老僧代智辩法师发愿,愿吃了这些饮食的鸟兽、昆虫来生转为人身,给智辩法师做弟子。发了这个愿之后,这位老僧就告诉他,“好,现在你也不要着急,二十年以后你再出来讲经说法,这二十年你不要打妄想,好好钻研你的,修行你的去。”

  这位法师也很听话,这二十年也不打妄想,也不怨天尤人,韬光敛迹。果然二十年以后,就有人请他来说法。他一说法,唉呀,马上一千多人就到了,而且大多数都是二十岁左右的人。你看这些吃了他食物的昆虫、鸟兽还真的来了,真的来做他的弟子了,这就是发愿的力量很不可思议。这还是以他人的愿,以那个老和尚发愿来摄受这些鸟兽、昆虫脱离异类,脱离它那一道来进入人道。进入人道又能跟他产生法缘关系,来做他的弟子,听他讲经说法。你看他人、别人发的愿对自己都有这个利益。如果我们从真诚心里自己发的愿呢,那不是力量更大吗?这个愿,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常常要注意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授过菩萨戒的,《菩萨戒本》里面讲,“我们到一些山川、树林看到那些昆虫、鸟兽,都要发个愿,希望它发菩提心,三皈五戒,念佛求生净土。”你常常心里这样念着,口里发出这样的愿言,你就跟这些异类的众生结上了缘分,结上缘分以后就会产生结果。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城里的人,刚强难化,像舍利弗、富楼那这些传播佛法的大将去都无济于事,都不能摄化这些众生。所以佛陀就派大目犍连去,目犍连一去果然很容易就把那个城里的人教化过来了。其他弟子很奇怪:“为什么其他的人去了都不行,大目犍连一去就可以了呢?”佛知道这里的因果:在很多劫以前,大目犍连曾经有一世做过砍柴的人,樵夫,他有一天到深山里面去,看到很多蜜蜂聚集在一起要蜇人,要攻击他。大目犍连对这些蜜蜂很慈悲,他没有发脾气,也没有去追赶它们,“哎呀,你们要发菩提心,要学佛啊。如果我修道成功了,我来度你们啊。”心念、口念,就仅仅发了这样一个善愿。这些蜜蜂以后转世,就是这城里的人。所以大目犍连一去,唉!马上就容易摄受,宿世的善因啊。所以我们想到,你真的要弘法利生,不在于水平的高低。还首先要看有没有人缘。有人缘,即使你讲的水平低,那些有缘分的人就觉得:“哎呀,了不起啊,无与伦比啊!”你就是水平很高,你对他没有缘,“哎呀,他讲得太糟糕了!”听不进去啊,是吧?所以这个缘分非常重要,要结善缘。

  好,请看下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