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1)[宁波]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好,请看这一段。在法界当中有一个弥漫虚空的大愿,我们要了知,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以大国王的资质出家修道。为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用五大劫的时间来思惟,称性发起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是法藏菩萨以八地菩萨的身份发出来的,是称乎法性、实相、真性的大愿。大愿发起来之后,又动经无量劫以六度万行圆满这个大愿。等到这四十八大愿圆满的时候,法藏菩萨也就法尔自然地成为了阿弥陀佛。

  那么四十八大愿的核心是要把九法界众生都摄受、安立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心,我们要随顺佛的愿心,也要发起愿往生的心。这种往生之愿就正好符合了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众生到净土的愿。这两愿的沟通、互动,弥陀的真实大愿的力量就能把我们紧紧的摄受、摄取,不再让我们漏网在三界六道里面。刚才说过,我们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一定是包含着信在里面的,有这个愿,随顺佛愿,我们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去执持名号。由此,愿这个中枢的环节只要具备了,直接以发愿就可以成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事。

  由此我们看《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宣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以后,马上就是劝愿,劝我们发愿求往生。而且这个劝愿连续劝三次,真是苦口婆心,无微不至,就为让我们把这个愿发起来。这个愿里面包含着厌离,包含着欣求。我们无量劫以来在五欲六尘里面,没有发起过一次厌离五欲六尘的心,所以真的要把这个愿从真心里面发起来,它可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真心发出愿往生极乐的心,真的就是在污泥、浊水、烦恼里面生长出来的莲华了。你有莲华的资质才能感得莲台接引,才能到净土莲华世界,莲邦去。那么我们在凡夫份上要发愿,阿弥陀佛有大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来自于他的大慈大悲,不忍众生苦,要拔济一切众生出离六道轮回的悲心,要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佛果的慈心。这种大慈悲心等到圆满的时候,它就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就能拔济于我,拔济我们出离,无论我们的业障有多深。

  好,下面就举出几个例子,比如宋代的莹珂。莹珂比丘,他出家,身为出家人,却不守清净戒律,喝酒吃肉,这样一定要下三恶道了,“袈裟底下失人身”。幸好他还有点善根,还能信因果,觉得自己这样不守戒律,一定要到三恶道里去,他害怕了。害怕了,后来他看《往生传》。《往生传》,是念佛求往生的传记,每读一篇《往生传》的个案,他就非常有信心,非常仰慕。读了之后,他也产生了信心,因为《往生传》里面,不仅有善人往生,也有恶人往生;不仅有人道往生,而且还有动物——飞禽走兽往生。他读这些产生信心:“我虽然不持戒,造了恶,但看看这些往生的,这里面有造恶比我造得更重的,他也往生了。我虽然没有智慧,但比那些八哥、鹦鹉、鸡、狗总要好些,它们都能往生,为什么我不能往生?”

  所以他每读一遍就首肯,“唉,我也有份啊!”不能自己把自己排除在外面,淘汰出局,我在局内啊。所以,他信心产生之后,就开始念佛,这一念佛他还特别精进,断食,七天不吃不喝,他断食念佛。说这些大家不要随便学啊,学了,你断食念佛,念佛出来“蹦登”一下死了就没办法。因为他这时候是以大惭愧心、大怖畏心来念佛,真的是至诚感得阿弥陀佛现前了。所以到第七天的时候,阿弥陀佛现身安慰他,“你不要害怕你的恶业重,你能往生,但你阳寿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应当好好念佛,十年以后我会来接你。”给他吃一个宽心丸,实际上给他授往生之记啊。

  一般的人得了往生之记,他就心安了,快乐了,“反正十年,我就在十年里,再好好继续念佛,再为阿弥陀佛做点事情。”一般都是这样。但莹珂呢,他很特别,他知道自己造恶业,不守戒,烦恼太重。他害怕,就对阿弥陀佛说,“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太浊恶了。我这个人罪业、烦恼又重,如果让我在这里再待十年,就怕容易失去正念啊。现在我就发愿,现在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十年的寿命我就不要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跟观音、势至这些诸大菩萨去承事、学习。”要知道,这是莹珂比丘特别的发愿,不是净土宗的常愿,净土宗的常愿还是不要轻易的舍寿,要随顺。但这里也表明莹珂比丘的厌离心急切,所以阿弥陀佛也是恒顺众生,既然他有这么大的愿,就说:“你的志向既然如此,那好,我三天以后再来接你。”这样,莹珂比丘就很高兴了,就出关,跟大家说:“我三天以后就要往生了。”但很多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觉得:“这个人这么不守戒律,酒肉穿肠过的人,要去三恶道报到的人,哪能往生?”都看他笑话,以为他谈笑话。但幸好这种检验时间不长,三天以后,既然莹珂比丘要大家送一程,大家就看看他的笑话,看他能不能走了?三天以后,果然是在大家的念佛声中往生了。

  也许我们后来人看了这个例子,他容易去学,这个学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她看到西施生病捧着心,皱皱眉头很美,大家都觉得病西施很美。东施是个丑陋的女人,觉得大家都很喜爱西施,她就是捧着心,皱皱眉,这谁不会啊?我也希望大家注意我,眼光集中我,她也来捧着心皱着眉在这走。这就更让人家害怕了,“你本来就丑陋不堪,又捧着心皱着眉头!”这东施效颦是不行的。那么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东施效颦似的东西,动不动就说,“啊,我念佛,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你看我哪年那月我要往生。”唉,搞得轰动,很多人都来,结果到了他指定的时间,走不了了,就不得下台了,这方面的例子还不是一个、两个。甚至就由这个事情,搞得都精神错乱了。不能随便这样的东施效颦,这是一个特例,我们还是老实念佛为好。这个念佛行人,要韬光敛迹,自己感通佛力,甚至得一些境界都不能随便说。你有境界都不能说,更何况没有境界,你说了真的就是大妄语了。而且搞得佛教形象很不好。你动不动就表演给别人看干嘛呢?你是演员是不是啊?你是一个老实念佛求往生的人啊。我们听到这些例子传过来都觉得很没有智慧,这是莹珂的例子。

  唐代还有位怀玉禅师,这位怀玉禅师修行非常精进,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每天七万声佛号,发愿要上品上生的。诵《阿弥陀经》都诵了三十万遍,那真的是这个世间非常难见的一个苦行的念佛行者。唉!有一天,也就是他快临命终的时候,见到西方净土佛菩萨遍满整个虚空,他在念佛,有一个人拿着银台,这个银台的表述方法也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的。一般我们说黄金是第一,白银第二。大概他就属于这种上品中生的一个表法。拿着银台进入他的寮房,怀玉禅师一看就不满意了,说“我一生精进念佛,志在金台,就是上品上生,现在怎么出来的不是金台呢”,他就不愿上去。不愿上去,西方净土佛菩萨也是恒顺众生,“那好啊。”就消失了,银台就不见了。

  不见了,怀玉禅师心存感激,觉得自己的念头,佛菩萨知道了,他就更加精进,就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这样念了三个七,二十一天。再见到佛菩萨,那是遍满虚空啊!开始第一次拿的是银台的莲华过来的,这时候就转换成金莲台了。怀玉禅师这时候对弟子说了一个偈子,就往生了,含笑往生,非常宽慰的往生。这在净土往生的公案里面是绝无仅有的,是西方佛菩萨拿着莲台两次来的。也说明怀玉禅师一直是很有自信心,觉得自己一生真的是持戒精严、精进努力,志在金台,一定能实现,一旦没有实现的话他都不上去。我们就不要随便学了,末法众生别说银台来了,你就是再差的莲台来了,你赶紧上去,不要再耽搁了。最后一班车的最后一个座位,能坐上都是很好的,边地疑城也比三界六道轮回好。我们跟怀玉禅师那种信心、那种苦行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这里讲怀玉禅师在这个公案中,他是这样的愿心,佛菩萨是这样慈悲的满一切众生的愿。其实按他自己的功夫,他只能是银台往生,但是他还要更高的想跳一下,跳一下,佛菩萨就帮助他,银台消隐,就给他传递信息,“你还要赶紧用功!”怀玉禅师再精进用功二十一天,真的就感得金台过来,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所得的结果是什么呢?怀玉禅师临终说的偈子,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他今生的这种苦行、修行、信心,他十劫以来都是修道的,修佛法的。但十劫以来都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在今生他能投生在震旦国,投生在震旦国非常好的一段时间——唐代的时期,又闻到了难信的净土法门。他这一生的苦行才顿然超过了十大劫的修行,他把这桩事情传达给我们了。所以我们今生能闻到净土法门,也是我们多生多劫跟佛有缘,也曾经修过佛法,但因种种因缘,没有成功,是被淘汰的人。今生可不要再被淘汰了,一定要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我们要发起实事求是的愿。

  好,请看下面: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好,请看这一段。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是汉代楚王的后裔,也在柴桑县,在九江柴桑作县令,后来他感到那个时代战乱频发,朝不保夕,他就辞官不做。辞官不做,但是他的学问、道德和政绩都很好,再加上是累世的贵族之家,所以朝廷常常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出来,他的名字叫刘程之。当时东晋有个太尉叫刘裕,极力推荐,劝导他出来做官,他不为其所动。太尉刘裕呢,就以他这种做隐士修行的这种亮节,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遗民”,来尊重他。

  刘遗民依慧远大师专修念佛三昧,他也是深刻理解慧远大师思想的一个重要人物,《莲社发愿文》就是刘遗民作的。他对于当时的般若系经典都有很好的理解,同鸠摩罗什、同僧肇之间都有讨论般若空性的书信来往。他本人念佛也是一往情深,他念佛半年,就能见到佛光。念佛十五年的时候,他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现前。东晋的时候,在公元402年左右,那时候距离净土经典翻译到中国大概二百多年的时间。净土一法,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存在的真实性,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有一定的怀疑的,谁能证明这样遥远的刹土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听到飞碟现象、地外文明,都会感到很惊诧,他会本能的认为只有地球有人类,会本能的以地球为核心来思考问题。那么要把心量打开,要相信在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净土,跟我们还有密切的关联,那个净土是我们的故乡,这个世间倒是我们匆匆过客的地方。阿弥陀佛不是一般的佛,他是为我们发愿,为我们建净土,要解决我们一切苦难,给我们究竟安乐的大慈悲父。要把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跟我们建立这样一种密切的关系,很不容易啊。所以这个莲社的一百二十三人,用他们精进修行感得的瑞相来证明这桩事情,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证明也包含着这些人有相当的信心,但也不是说有绝对的信心,总是内心深处还有一点怀疑的。就好像现在我们很多念佛的人,你让他一天抽很多时间念佛,他内心总是觉得:“你让我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世间的事业,如果真的是有,我放下还值得;如果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存在,我五欲六尘又没享受到,我可不是吃了大亏么?”两边都得不到,他都有怀疑。

  所以当阿弥陀佛现在刘遗民居士面前的时候,他要求证明:心念想着,“如果真的是阿弥陀如来的话,你能不能用手摩我的头?”因为他会本能想着:“这是不是一种幻觉啊?梦中的事啊?”这念头一动,马上阿弥陀佛就用手,金色的手摩他的头顶。这一摩,我们想象刘遗民居士肯定感觉到头顶非常的温暖。佛手一摩过来,佛的手是兜罗棉,非常柔软,有光,真的是摩顶加持,真的给他灌了顶啊!这一灌顶身心愉悦。但是他还要求证明,“如果你真的是阿弥陀佛的话,你能不能用袈裟覆盖我的身体?”哎呀,阿弥陀佛又用袈裟覆盖他的身体。这刘遗民福报很大啊,佛的袈裟覆盖他的身体,你看这有多大的福报!我们看到那个受三皈五戒的大龙王得一缕袈裟,大鹏金翅鸟都不敢吃它,吞不下去。这一覆盖,刘遗民才产生绝对的信心。

  决定信心以后,他又第三次见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他真的是神游了。他到了八功德水,他也有贪心,“哎呀,这个水这么好,八种功德,能够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智慧,伏住烦恼啊!”这些功德他都了解,他就问:“能不能喝一杯,喝一碗?”净土的菩萨都很慈悲,“你想喝,你就喝嘛。”反正这里的水多得是,汪洋。他就喝了一碗,出定之后,他真是毛孔还放出香味。西方极乐世界的水不是简单的氢二氧啊,这是我们这世间的水,净土是七宝的水,七宝作为液态啊。这个水里面有光,因为宝就有光,宝里面又有百千万种香掺和在里面,那真的又有香又有光,所以他的毛孔里持续了半个月的香光。刘遗民居士临命终时,往生是非常有瑞相的:预知时至,身无疾病。他第一支香,临走的时候先顶礼、感恩释迦牟尼佛,“没有释迦牟尼佛,我闻不到这个净土法门。”第二支香,顶礼、恭敬阿弥陀佛,“马上要到阿弥陀佛那儿做弟子去了。”所以刘遗民在庐山东林寺也是居士的佼佼者,如果说我们要评居士的大德祖师的话,刘遗民可以称为第一代祖师。那一般居士不评了,但是他是早期的大德居士的成就者,解行并进。

  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公案,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呢?“呜呼!”彻悟大师非常感慨,透过这些从《神僧传》到《净土圣贤录》到《十八高贤传》所记载的公案来看,阿弥陀佛对我们这些苦恼的众生,这种慈悲、这种关爱、这种加持、这种呵护,真是无所不至,曲尽人心啊!唯有大慈悲的父母才能做得到啊!像莹珂这样的造恶的众生,他想马上就走,马上往生,就加持他,令他往生。这时候莹珂比丘,他不能生起傲慢心,“看我功夫很大,我能够生死自由,我三天以后就可以往生。”他没有这种能力,他往生不了,一定是他恳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能力让他三天以后往生。所以这个话都用“欲速生则即令速生”,莹珂比丘想快速生到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就能够以威神力量加持令他快速生到西方净土。

  怀玉禅师按他自己的自因自果能感得银台,但是他想要金台,阿弥陀佛也满众生的愿,他想要金台往生,二十一天以后给他金台,让他往生。刘遗民居士想要阿弥陀佛手摩他的头顶,佛实在太慈悲了,佛的手那么珍贵、那么柔软、那么清净!我们这世间众生的头都很浊恶,但是佛都以平等心对待,都不嫌弃,就摩他的首。佛的袈裟那么庄严,覆盖我们这个世间凡夫众生的身体,一般是不可以的,而且是一个居士啊。但是阿弥陀佛袈裟就覆盖他的身体,这没有大慈大悲是做不到的。实际上这些要求对于这法中之王、光中极尊的阿弥陀佛来说,提这要求都有点不大好,但阿弥陀佛都不计较这些。因为众生都是这样的,他满众生的愿望,众生欢喜,阿弥陀佛欢喜。给他信心,给他安慰,给他安乐,给他往生的保证,给他成佛的大利。阿弥陀佛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佛心啊。

  阿弥陀佛既然大慈大悲一切众生,前面讲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包括念佛的众生,所有的众生都包括,也不仅包括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异类众生,他也是大慈大悲,对九法界的众生都是那么的大慈大悲。既然他平等慈悲一切众生,怎么可能唯独不慈悲我呢,“岂独不慈悲我乎”?这意思是说,我也是在阿弥陀佛大慈悲心里面,得到佛的慈悲摄受的一员,一份子。佛既然以他的大威神愿力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那么他也能满我之愿。这样表述方法要注意,彻悟禅师把我们念佛行人一对一的亲切关系,把它互动起来:阿弥陀佛就是慈悲我一个人,就是慈悲满我的愿,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能满我的愿。大慈悲心是大平等的,是不会有所选择的,不会看到他跟我多点缘,他跟我少点缘;他长相漂亮一点、富贵一点;他贫贱一点、丑陋一点。就有所分别,有所拣择,佛是没有这些的。佛是大平等心,怨亲平等,贫贱富贵平等。佛是从自性上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他是这样去看,不看你业里所变现的这些虚幻的差别相,这些佛都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这样的大慈悲心,我也能有份,虽然我业障深重,虽然我各方面不行,但阿弥陀佛一定以他的大平等心摄受我,满我的愿。既然在佛那边已经解决问题了,已经圆满了,那问题就在我这边了,我们凡夫众生这边了。所以我们果真能从内心深处发出愿往生这样的志愿,对净土难信之法的信心也就在这愿里面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既然深信切愿是从真诚心里发出来的,执持名号的行持也就如决江河,沛然莫御,自然而然的就起来了。每当我们厌离娑婆心很切的时候,马上怎么表达我这个厌离心?你只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我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非常神往的时候,那种高山仰止,怎么表达我这种羡慕之心,也只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就不期然的自起了。所以这个信愿行这种三种资粮在这里面中枢的愿就能够上可以涵盖信,下可以涵摄行,这指一愿字就可以尽之矣。所以这就跟前面的话对应了,指我们凡夫众生、净业行人只要发愿就可以往生,承上启下,圆满无碍。以我往生之愿感通弥陀已经成就的摄受众生的大悲愿力,我们就能成办往生之大事。无论是破戒的比丘,还是精进修行的比丘,还是在家的居士,一切人等,乃至蜎飞蠕动之类,只要发愿,蒙佛愿力加持,都能往生。所以这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大家珍重。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